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阅读答案

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

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

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

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

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

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

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

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

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

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

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

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

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

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

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

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

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

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

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

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

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

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

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

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

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

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

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 “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3月15日)1. 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是( )A. 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 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

“变”中继承“常”。C. 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

听觉,注重吟诵。D. 中国诗歌的“常” 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

歌当中。“常”是诗歌的精神,是审美精神。2.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 )A. 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

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B. 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

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C.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

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这便是创作的境界。D. 当

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

强。3.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 变是新诗的根本,作者认为新

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B. 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

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C. 现今中

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D. 在“变”中继承“常”,

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 【答案解析】1.A(B.强加因果 C文中是“最浅显的语言”

D 文中是“来自于又外在于。。。。)2.C (“创作状态”)3.B (A “理论者那里” C“取决于”而非彰显 D 无中生有)

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

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

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

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

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

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

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

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

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

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

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

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

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

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

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

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

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

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

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

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

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

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

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

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

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

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

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 “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3月15日)1. 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是( )A. 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 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

“变”中继承“常”。C. 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

听觉,注重吟诵。D. 中国诗歌的“常” 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

歌当中。“常”是诗歌的精神,是审美精神。2.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 )A. 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

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B. 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

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C.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

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这便是创作的境界。D. 当

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

强。3.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 变是新诗的根本,作者认为新

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B. 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

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C. 现今中

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D. 在“变”中继承“常”,

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 【答案解析】1.A(B.强加因果 C文中是“最浅显的语言”

D 文中是“来自于又外在于。。。。)2.C (“创作状态”)3.B (A “理论者那里” C“取决于”而非彰显 D 无中生有)


相关内容

  • 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闭幕词
  • 各位华文诗学专家: 经过两天综合论坛和专题论坛的交流与争鸣,第三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即将降下帷幕. "新诗二次革命"仍然是本次论坛的主题.骆寒超先生在前两次论坛的基础上,以"尊西方的新诗传统"为切入点,第四次阐发了"新诗二次革命"的理念, ...

  • 新叙事理论诗歌
  • 1、文化背景 概括地说,“新叙事主义诗歌”这一在新的历史时段所萌发和形成的诗歌现象,主要是源于以下文化背景及语境的浸润和催生,即:一个现象、一次争鸣、一个事件、几个相近命题,和诗与诗歌语言的“泛化”潮涌。 首先,“一个现象”,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及网络诗歌的勃兴。其次,“一次争鸣”,是指 ...

  • [诗刊]与朦胧诗的兴衰
  • 作者:胡友峰李修 当代文坛 2014年12期 朦胧诗派,这个在当代诗坛最广为人知的诗歌群体,毫无疑问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十年"文革"结束后,诗歌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从蛰伏.酝酿到爆发,充当了时代的先锋.朦胧诗因独具特色,几乎成了这一时 ...

  • 中国现代诗歌面面观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百年的中国新诗发展难为传统 有人从西方的"主义"中心出发,认为中国新诗是西方诗的一个支流,这个说法我不同意.为什么西方诗歌就不能是中国诗歌的支流?西方诗歌里的那些"主义",在中国的古典诗词里和<二十四诗品>< ...

  • 中国现代新诗尔雅答案修订无错版
  • *********************************************************** 新诗的诞生 1 <尝试集>的作者是(B). A.鲁迅 B.胡适 C.徐志摩 D.闻一多 2 "我以为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这一观点出自(D). A ...

  • 摊破浣溪沙阅读答案
  •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 ...

  • 诗人论诗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袁行霈 ①诗歌的继承与创新,这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老话题.更早的不说,至晚在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已经提出来了,他叫做"通变"或者"因革"."通"和"因" ...

  • 世纪论语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永远的独立思想者 程文超 谢冕是为思想而生的. 早在读中学时,谢冕就被时代的新思想激动着,在省报上发表的散文<秋日公园>抒发了他诅咒黑暗.向往光明的理想.成为学者之后,竟发现,思想,也有个"权力"的问题.他与他同代的大多数人一样没有想 ...

  • 实用类文本阅读[郭沫若的"崛起"](25分)
  •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郭沫若的"崛起" 邹士方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最优秀的新诗诗集,<女神>的诞生使郭沫若成为中国新诗界的巨人,奠定了他在整个新丈学史上的地位.<女神>的诞生同一个人很有关系,他可以算作是<女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