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振兴之我见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亚洲文化的发祥地。自尧舜至今日,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这五千年中,有着无数的思想流派,也有大大小小无数个学者哲人,他们都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历经五千年的锤炼,中国文化处处闪耀这智慧的光泽。然而时至今日,外来文化悄然渗入,中国传统文化备受质疑。虽然国人一直在强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好像效果不佳,而且很多精华的东西日渐流失,影响范围越来越小,在很多方面“洋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具有中国个性的东西在“与国际接轨”的口号下悄然萎缩,传统文化的处境十分尴尬。
我认为要想振兴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引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作为一个中国人,最初系统的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在语文课堂上,从最初的“床前明月光”到后来的“非宁静无以致远”,传统文化的精髓逐渐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在骨子里打上烙印。然而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年级越高,语文受重视的程度就越低。在高中的时候,临近考试,语文总是被挤掉的科目,似乎相比其他课程来说,它并不是那么重要。上了大学之后,大学语文就开了一个学期,三十六个课时,三百多页的一本书潦草带过,教学方式仍然是“同学们请翻到某某页,我们看一下词语解释。”我们又不是小学生,词语解释自然看得懂,我们需要的是老师对文章深层次的精神进行剖析,而不是在字词句、段篇章上纠缠,这样的教育方法只会让人反感。
前段时间在寝室闲时聊天,无意中讲到了“田横五百壮士”的故事,当我讲到田横的五百门客贤士得知田横自刎后纷纷自杀的时候,没想到大家的第一反应是有病,我愣了半天,之后不仅想,这就是现代人与古代人的差别,现代人比较实际,舍生取义这种事只能当传奇故事来看看,而且即使是看故事也不会觉得敬佩向往,只是觉得不值得,为了“义”为了气节这种虚无飘渺的东西丢掉性命太可惜了,岳飞如此,文天祥也是如此。虽然正统的教科书上还是夸赞他们,但私下里又有都少人认同他们的做法呢?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话不能只当作口号,这些精神应该传承下来,发扬光大,而不是成为人们私下驳斥的标靶。我觉得在这个方面政府和社会舆论应该有所作为,对社会上有着先进事迹的的人加以表彰,这种表彰不能仅仅是口头上的,在这个一切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必须有实物才能让人信服,决不能再出现某某某见义勇为后无钱治病直至残疾或者死亡的事例。而对于不良现象不仅要从法律上打击,还要从道德上进行施压,就像韩国教授论文造假事件曝光后无奈自杀谢罪一样,在这样的压力之下,谁还敢造假?古代先贤的事迹虽与现代社会规则不符合,但它体现的精神是可以借鉴的,现代社会完全可以根据目前的事例进行倡导,他们可以拥有同样的精神内核。
近些年来,歌坛上刮起了中国风,中国古典文学的美似乎在逐渐被青少年们认识。从周杰伦的《东风破》到李宇春的《蜀绣》,一句句歌词凄婉哀美,写尽了离愁别绪。然而事实上,这其中很多歌词都只是作词人玩弄文字,刻意制作出来的,没什么实质上的意义,求得只是听起来华丽伤感而已,根本禁不起推敲。然而就有很多人觉得写得好,觉得很有古典美,但真正让他读点诗词,真正领略古典美的时候,就又都不愿意了。可惜我国传统文化中诗词歌赋样样精品,到现在后人们却只愿在这些流行歌词上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美,着实可叹。 在我小时候,读过不少唐诗宋词,虽谈不上精通,但也算得上初入门径,到大学之后,闲暇时间较多,看了不少古文,当时就有同学说:“你看这些东西什么用啊,又难懂以后又用不着。”确实,这些东西既不像数学可以用来算账,又不像英语可以与国际友人交流,甚至还不如白话文可以用来日常交谈写报告,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学都不了解就绝对算不上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人。梁实秋先生说得好,一个完整的中国人应该是释道儒的结合体。佛教、道教、儒家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三个构成体,佛教虽然属于外来文化,但因其自东汉开始就进入我国,而且甚受国人推崇,因此对后世文化影响颇深。在现在这种
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自然不可能认真研读这三家的经典,但也决不能任其埋没,提倡国人阅读经典古文已是刻不容缓,因为在这个韩剧、动漫、流行小说遮天蔽日的时代,如果不尽早提倡国学,新一代将不知国学为何物。如今非主流充斥网络,除了那些新新人类追求个性之外,更多的也就是因为文学素养的缺乏,追求表面上的新奇。提倡国学,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让中国人民受到更多的文学熏陶,这对振兴中国传统文化是很有利的。
余秋雨先生说过:“一种既往文明不管曾经多么伟大,进入不同的时间过程和接受群体之后,必须寻找自己新的生命支点。”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速食文化盛行,在这样的时代里,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找到继续生存的承载体,才不至于逐渐消逝。为此,国人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比如百家讲坛的推出,虽然现在影响式微,但毕竟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有了大致的了解。又比如目前孔子文化盛行,孔子学院开到了全世界,使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扩大到全世界,“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和“中庸之道”的平衡原则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虽然目前处在需要复兴的状态,但我想随着有识之士不断努力,传统文化的精髓的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振兴只是早晚的事
振兴传统文化,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学、艺术、服饰、习俗、建筑、思想等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传统的东西都需要人们去发掘整理,像有的少数民族语言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已在逐渐消亡,或者是文字记载依然存在,却已无人识得,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损失,抢救传统文化已是刻不容缓,这需要国人强化文化意识,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为振兴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2010年6月8日
中国传统文化振兴之我见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亚洲文化的发祥地。自尧舜至今日,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这五千年中,有着无数的思想流派,也有大大小小无数个学者哲人,他们都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历经五千年的锤炼,中国文化处处闪耀这智慧的光泽。然而时至今日,外来文化悄然渗入,中国传统文化备受质疑。虽然国人一直在强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好像效果不佳,而且很多精华的东西日渐流失,影响范围越来越小,在很多方面“洋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具有中国个性的东西在“与国际接轨”的口号下悄然萎缩,传统文化的处境十分尴尬。
我认为要想振兴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引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作为一个中国人,最初系统的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在语文课堂上,从最初的“床前明月光”到后来的“非宁静无以致远”,传统文化的精髓逐渐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在骨子里打上烙印。然而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年级越高,语文受重视的程度就越低。在高中的时候,临近考试,语文总是被挤掉的科目,似乎相比其他课程来说,它并不是那么重要。上了大学之后,大学语文就开了一个学期,三十六个课时,三百多页的一本书潦草带过,教学方式仍然是“同学们请翻到某某页,我们看一下词语解释。”我们又不是小学生,词语解释自然看得懂,我们需要的是老师对文章深层次的精神进行剖析,而不是在字词句、段篇章上纠缠,这样的教育方法只会让人反感。
前段时间在寝室闲时聊天,无意中讲到了“田横五百壮士”的故事,当我讲到田横的五百门客贤士得知田横自刎后纷纷自杀的时候,没想到大家的第一反应是有病,我愣了半天,之后不仅想,这就是现代人与古代人的差别,现代人比较实际,舍生取义这种事只能当传奇故事来看看,而且即使是看故事也不会觉得敬佩向往,只是觉得不值得,为了“义”为了气节这种虚无飘渺的东西丢掉性命太可惜了,岳飞如此,文天祥也是如此。虽然正统的教科书上还是夸赞他们,但私下里又有都少人认同他们的做法呢?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话不能只当作口号,这些精神应该传承下来,发扬光大,而不是成为人们私下驳斥的标靶。我觉得在这个方面政府和社会舆论应该有所作为,对社会上有着先进事迹的的人加以表彰,这种表彰不能仅仅是口头上的,在这个一切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必须有实物才能让人信服,决不能再出现某某某见义勇为后无钱治病直至残疾或者死亡的事例。而对于不良现象不仅要从法律上打击,还要从道德上进行施压,就像韩国教授论文造假事件曝光后无奈自杀谢罪一样,在这样的压力之下,谁还敢造假?古代先贤的事迹虽与现代社会规则不符合,但它体现的精神是可以借鉴的,现代社会完全可以根据目前的事例进行倡导,他们可以拥有同样的精神内核。
近些年来,歌坛上刮起了中国风,中国古典文学的美似乎在逐渐被青少年们认识。从周杰伦的《东风破》到李宇春的《蜀绣》,一句句歌词凄婉哀美,写尽了离愁别绪。然而事实上,这其中很多歌词都只是作词人玩弄文字,刻意制作出来的,没什么实质上的意义,求得只是听起来华丽伤感而已,根本禁不起推敲。然而就有很多人觉得写得好,觉得很有古典美,但真正让他读点诗词,真正领略古典美的时候,就又都不愿意了。可惜我国传统文化中诗词歌赋样样精品,到现在后人们却只愿在这些流行歌词上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美,着实可叹。 在我小时候,读过不少唐诗宋词,虽谈不上精通,但也算得上初入门径,到大学之后,闲暇时间较多,看了不少古文,当时就有同学说:“你看这些东西什么用啊,又难懂以后又用不着。”确实,这些东西既不像数学可以用来算账,又不像英语可以与国际友人交流,甚至还不如白话文可以用来日常交谈写报告,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学都不了解就绝对算不上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人。梁实秋先生说得好,一个完整的中国人应该是释道儒的结合体。佛教、道教、儒家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三个构成体,佛教虽然属于外来文化,但因其自东汉开始就进入我国,而且甚受国人推崇,因此对后世文化影响颇深。在现在这种
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自然不可能认真研读这三家的经典,但也决不能任其埋没,提倡国人阅读经典古文已是刻不容缓,因为在这个韩剧、动漫、流行小说遮天蔽日的时代,如果不尽早提倡国学,新一代将不知国学为何物。如今非主流充斥网络,除了那些新新人类追求个性之外,更多的也就是因为文学素养的缺乏,追求表面上的新奇。提倡国学,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让中国人民受到更多的文学熏陶,这对振兴中国传统文化是很有利的。
余秋雨先生说过:“一种既往文明不管曾经多么伟大,进入不同的时间过程和接受群体之后,必须寻找自己新的生命支点。”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速食文化盛行,在这样的时代里,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找到继续生存的承载体,才不至于逐渐消逝。为此,国人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比如百家讲坛的推出,虽然现在影响式微,但毕竟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有了大致的了解。又比如目前孔子文化盛行,孔子学院开到了全世界,使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扩大到全世界,“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和“中庸之道”的平衡原则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虽然目前处在需要复兴的状态,但我想随着有识之士不断努力,传统文化的精髓的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振兴只是早晚的事
振兴传统文化,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学、艺术、服饰、习俗、建筑、思想等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传统的东西都需要人们去发掘整理,像有的少数民族语言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已在逐渐消亡,或者是文字记载依然存在,却已无人识得,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损失,抢救传统文化已是刻不容缓,这需要国人强化文化意识,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为振兴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2010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