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记不起小时候的那些事?

记不起小时候的事情?脑神经干细胞增殖有关系

大洋新闻 时间: 2014-06-07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李文

我们常说小孩子没记性,记东西快但忘得也快。小时候背   “唐诗三百首”等, 但稍长几岁就忘得一干二净。成年人也常常记不起小时候的事情。这是什么原因呢?问题听上去简单,但科学家们对遗忘背后的机理却所知甚少。最近,科学家们发现,这或许与人的脑部海马区新的神经干细胞增殖有关。日本和加拿大的研究小组近期在《科学》杂志上发文指出,通过对小白鼠、荷兰猪和八齿鼠的动物实验后,他们发现人脑部海马区中被称为齿状回的部位,神经干细胞增殖与记忆的丧失有相关性。记者采访中山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蒋斌教授,他为读者深入浅出解读这一发现的重要科学价值。

采写 记者 李文  图片:gettyimagess

大脑海马区过高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导致小儿健忘

人们常说小孩子没记性,记东西快但忘得也快。小时候背“三百千”等,稍长几岁就忘得一干二净。成年后也常常记不起小时候的事情。这是什么原因呢?问题听上去简单,但实际上却大有玄机。

最近,科学家们发现,或许与人的脑部海马区新的神经干细胞增殖有关。据新华社报道,曾有研究认为,在产生新的神经细胞,形成新的记忆的同时,原有的神经回路可能受到妨碍,使储存的记忆丧失。

日本藤田保健卫生大学教授宫川刚率领的研究小组和加拿大研究者凯瑟琳·G·埃克斯等人近日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他们在箱子中电击实验鼠,经过一段时间训练,让实验鼠进入箱子后就想到电击,会把四肢蜷缩起来。结果发现,已经难以生成新的神经细胞的成年实验鼠在训练4周后依然保留了记忆,蜷缩四肢的时间也很长;但是能活跃生成新的神经细胞的幼鼠在1周后蜷缩四肢的时间已大幅缩短,2周后就不再蜷缩四肢了。为了确认相关的因果关系,研究小组通过人工手段使成年实验鼠新生成的神经细胞数达到正常情况的约1.5倍,结果发现其蜷缩四肢的时间降至一般情况下的一半左右。反之,遏制幼鼠生成的神经细胞数量后,发现其蜷缩四肢的时间延长了。

研究者们为了比较,还用荷兰猪和八齿鼠做了实验。荷兰猪的孕期较小白鼠长,出生后神经网络成熟的较快, 海马区呈现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速度慢。结果发现,与科学家们设想的相似,荷兰猪的记性却相对好。研究小组指出,这一发现有可能帮助弄清人类无法想起幼儿时经历的“幼儿期健忘现象”,今后准备进一步研究这种现象的详细机制开启了大门。

随着年龄增加,大脑神经网络逐渐固化

在中山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记者采访了蒋斌教授。“哺乳动物的生长发育周期很长,尤其是人。像是孩子到7岁前后视觉、听觉的发育才成熟,到12岁,语言功能的发育成熟。在我们出生后,大脑发育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神经细胞之间的网络连结会越来越丰富和复杂,但神经细胞的数量却逐渐减少。神经网络会随着儿童的发育越来越复杂,但这种发育的过程是神经网络精细化的过程,也是网络路径逐渐固化的过程,这会逐渐让一些用不着或者少用的神经细胞凋亡以及被清除掉,从而建立起一个结构精炼、功能有效的神经网络。”蒋斌说,“这是一个修剪掉多余神经细胞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发育中逐步适应环境的过程。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加,我们的大脑神经网络结构逐渐形成的固化的模式,大脑受外界经验影响,发生改变的能力逐渐下降。这是人类走向心智成熟的必然过程。基本上,16~18岁,我们的神经网络的构建就基本上完善了。大脑也会基本固化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神经细胞的产生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记忆、认知、决策等复杂活动,起主要作用的是我们的大脑皮层。大脑海马区和侧脑室等少数区域,保持着神经干细胞繁殖的能力。这些区域的神经干细胞增加,其实是为我们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网络修复起到补充作用的。发育过程中哪里缺损了,或者清除过度了,海马区的神经细胞能在附近脑区进行补充。神经干细胞的这种再生能力在我们幼儿时期最强。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加拿大和日本研究者的发现,其实是告诉我们,原来幼儿少记性,其实是跟神经干细胞繁殖旺盛有关的。神经再生能力最强的小孩子最容易遗忘。这种关联性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得以验证。一方面抑制幼鼠的神经细胞增长,发现了记性的提高;另一方面,人为增加成年老鼠的神经干细胞数量,则出现了遗忘现象增加的状况。应该说,幼儿时期容易遗忘,是跟神经细胞数量过多,但神经网络发育不完善有关的。”

大脑功能并不意味着神经细胞越多越好

记忆与遗忘的机制究竟是怎样的呢?蒋斌表示,记忆的形成可以通过重复的训练,不断强化,来让神经回路发生改变,最终强化神经网络的功能。但遗忘的机制至今科学家们也没有很清楚的理解。“以前有研究指出,在外界发生战争、饥荒等大的灾难的情况下,成人的神经干细胞数量也会增加。这种情况,也许是大脑在有意让活下来的人为适应新的环境做准备,修补因外界灾难而损伤的神经网络。从这个角度理解,也许遗忘比记得要更有益生存。”蒋斌说。

孩子的坏记性是否意味着他们的大脑可塑性更强呢?“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理解。比如先天性白内障的儿童,如果能在8岁前施行手术,并有意让他遮盖正常眼睛,使用病眼来看东西,他成人后的视觉神经是会得到某种程度的平衡和修复的。但一旦错过了这个时间段,我们用遮盖正常眼睛的方式,来施行自我修复就变得无效了。”蒋斌说,“但这并不意味着神经细胞越多越好。如果神经网络结构松散,反而不好。人成熟的过程,也是认识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神经网络固化的过程。缺少了这个过程,人就难以成为人了。”

6岁以前,不要强制孩子记忆

当下的幼儿教育,很多家长和早教机构倾向于让小孩子背诵经典。家里来了客人,老人家也喜欢让小孙子、小孙女们在客人面前表演一番,两三岁的孩子,有的甚至已经能背诵很多古诗词。但其实,这些在幼儿早期灌输的东西,很快都会被孩子们遗忘。蒋斌告诉记者:“6岁以前,孩子的大脑发育不完善,不要强制孩子记忆一些孩子们自己无法理解的东西,对他的神经发育帮助不大。但是,一些听觉、视觉、运动与语言能力的启蒙在婴儿到7岁前后这个期间非常重要,错过了时机,再学就变得吃力。在儿童期,越是多元化的经验刺激,越能刺激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让他们在长大后的人生中获益。比如从出生开始,孩子就应该获得观看各种色彩、物品、景物、现象的视觉机会,不同音频和音色的声音刺激等等。一个在环境闭塞、缺乏沟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跟一个在开放环境中,早年注意语言启蒙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前者的语言能力会明显比较差。学外语也是一样,过了12岁,再来学就会慢和吃力很多。”

记不起小时候的事情?脑神经干细胞增殖有关系

大洋新闻 时间: 2014-06-07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李文

我们常说小孩子没记性,记东西快但忘得也快。小时候背   “唐诗三百首”等, 但稍长几岁就忘得一干二净。成年人也常常记不起小时候的事情。这是什么原因呢?问题听上去简单,但科学家们对遗忘背后的机理却所知甚少。最近,科学家们发现,这或许与人的脑部海马区新的神经干细胞增殖有关。日本和加拿大的研究小组近期在《科学》杂志上发文指出,通过对小白鼠、荷兰猪和八齿鼠的动物实验后,他们发现人脑部海马区中被称为齿状回的部位,神经干细胞增殖与记忆的丧失有相关性。记者采访中山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蒋斌教授,他为读者深入浅出解读这一发现的重要科学价值。

采写 记者 李文  图片:gettyimagess

大脑海马区过高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导致小儿健忘

人们常说小孩子没记性,记东西快但忘得也快。小时候背“三百千”等,稍长几岁就忘得一干二净。成年后也常常记不起小时候的事情。这是什么原因呢?问题听上去简单,但实际上却大有玄机。

最近,科学家们发现,或许与人的脑部海马区新的神经干细胞增殖有关。据新华社报道,曾有研究认为,在产生新的神经细胞,形成新的记忆的同时,原有的神经回路可能受到妨碍,使储存的记忆丧失。

日本藤田保健卫生大学教授宫川刚率领的研究小组和加拿大研究者凯瑟琳·G·埃克斯等人近日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他们在箱子中电击实验鼠,经过一段时间训练,让实验鼠进入箱子后就想到电击,会把四肢蜷缩起来。结果发现,已经难以生成新的神经细胞的成年实验鼠在训练4周后依然保留了记忆,蜷缩四肢的时间也很长;但是能活跃生成新的神经细胞的幼鼠在1周后蜷缩四肢的时间已大幅缩短,2周后就不再蜷缩四肢了。为了确认相关的因果关系,研究小组通过人工手段使成年实验鼠新生成的神经细胞数达到正常情况的约1.5倍,结果发现其蜷缩四肢的时间降至一般情况下的一半左右。反之,遏制幼鼠生成的神经细胞数量后,发现其蜷缩四肢的时间延长了。

研究者们为了比较,还用荷兰猪和八齿鼠做了实验。荷兰猪的孕期较小白鼠长,出生后神经网络成熟的较快, 海马区呈现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速度慢。结果发现,与科学家们设想的相似,荷兰猪的记性却相对好。研究小组指出,这一发现有可能帮助弄清人类无法想起幼儿时经历的“幼儿期健忘现象”,今后准备进一步研究这种现象的详细机制开启了大门。

随着年龄增加,大脑神经网络逐渐固化

在中山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记者采访了蒋斌教授。“哺乳动物的生长发育周期很长,尤其是人。像是孩子到7岁前后视觉、听觉的发育才成熟,到12岁,语言功能的发育成熟。在我们出生后,大脑发育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神经细胞之间的网络连结会越来越丰富和复杂,但神经细胞的数量却逐渐减少。神经网络会随着儿童的发育越来越复杂,但这种发育的过程是神经网络精细化的过程,也是网络路径逐渐固化的过程,这会逐渐让一些用不着或者少用的神经细胞凋亡以及被清除掉,从而建立起一个结构精炼、功能有效的神经网络。”蒋斌说,“这是一个修剪掉多余神经细胞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发育中逐步适应环境的过程。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加,我们的大脑神经网络结构逐渐形成的固化的模式,大脑受外界经验影响,发生改变的能力逐渐下降。这是人类走向心智成熟的必然过程。基本上,16~18岁,我们的神经网络的构建就基本上完善了。大脑也会基本固化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神经细胞的产生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记忆、认知、决策等复杂活动,起主要作用的是我们的大脑皮层。大脑海马区和侧脑室等少数区域,保持着神经干细胞繁殖的能力。这些区域的神经干细胞增加,其实是为我们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网络修复起到补充作用的。发育过程中哪里缺损了,或者清除过度了,海马区的神经细胞能在附近脑区进行补充。神经干细胞的这种再生能力在我们幼儿时期最强。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加拿大和日本研究者的发现,其实是告诉我们,原来幼儿少记性,其实是跟神经干细胞繁殖旺盛有关的。神经再生能力最强的小孩子最容易遗忘。这种关联性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得以验证。一方面抑制幼鼠的神经细胞增长,发现了记性的提高;另一方面,人为增加成年老鼠的神经干细胞数量,则出现了遗忘现象增加的状况。应该说,幼儿时期容易遗忘,是跟神经细胞数量过多,但神经网络发育不完善有关的。”

大脑功能并不意味着神经细胞越多越好

记忆与遗忘的机制究竟是怎样的呢?蒋斌表示,记忆的形成可以通过重复的训练,不断强化,来让神经回路发生改变,最终强化神经网络的功能。但遗忘的机制至今科学家们也没有很清楚的理解。“以前有研究指出,在外界发生战争、饥荒等大的灾难的情况下,成人的神经干细胞数量也会增加。这种情况,也许是大脑在有意让活下来的人为适应新的环境做准备,修补因外界灾难而损伤的神经网络。从这个角度理解,也许遗忘比记得要更有益生存。”蒋斌说。

孩子的坏记性是否意味着他们的大脑可塑性更强呢?“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理解。比如先天性白内障的儿童,如果能在8岁前施行手术,并有意让他遮盖正常眼睛,使用病眼来看东西,他成人后的视觉神经是会得到某种程度的平衡和修复的。但一旦错过了这个时间段,我们用遮盖正常眼睛的方式,来施行自我修复就变得无效了。”蒋斌说,“但这并不意味着神经细胞越多越好。如果神经网络结构松散,反而不好。人成熟的过程,也是认识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神经网络固化的过程。缺少了这个过程,人就难以成为人了。”

6岁以前,不要强制孩子记忆

当下的幼儿教育,很多家长和早教机构倾向于让小孩子背诵经典。家里来了客人,老人家也喜欢让小孙子、小孙女们在客人面前表演一番,两三岁的孩子,有的甚至已经能背诵很多古诗词。但其实,这些在幼儿早期灌输的东西,很快都会被孩子们遗忘。蒋斌告诉记者:“6岁以前,孩子的大脑发育不完善,不要强制孩子记忆一些孩子们自己无法理解的东西,对他的神经发育帮助不大。但是,一些听觉、视觉、运动与语言能力的启蒙在婴儿到7岁前后这个期间非常重要,错过了时机,再学就变得吃力。在儿童期,越是多元化的经验刺激,越能刺激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让他们在长大后的人生中获益。比如从出生开始,孩子就应该获得观看各种色彩、物品、景物、现象的视觉机会,不同音频和音色的声音刺激等等。一个在环境闭塞、缺乏沟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跟一个在开放环境中,早年注意语言启蒙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前者的语言能力会明显比较差。学外语也是一样,过了12岁,再来学就会慢和吃力很多。”


相关内容

  • 为何守望-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 为何"守望"-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摘要:在二战时期,是美国处在一个动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有本小说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它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聪明.善良却又被孤立的青少年,他不满现实社会的虚伪后,而自己又没有能力来改变这个世界,在 ...

  • 冷漠背后的热情与热情背后的冷漠
  • 某论坛上有这样一篇文章:"看苔湾人对日本地震(海啸)救援怎么说",里面结合汶川地震和苔湾九一二地震,对日本此次救灾全面进行了质疑.文章刻意掩盖自身的不足,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尖锐的抨击了日本的救灾方式,很容易迷惑国人,让我们失去一次很好的自省机会.这样的文章点击率高可以理解,但 ...

  • 为何时间总是悄然离去
  • 望着镜子中那个已经变得懂事的我 回忆起昔日的我 还是一个爱哭爱闹的小孩儿 真的不得不感慨 为何时间总是悄然离去 时间的考验是我变得坚强 知道该如何去挑战 遇到困难 不再不知所措 而是沉着冷静的去思考解决的方法 是啊 我真的长大了 长大自有长大的好处 但是有利必然就有弊 烦恼也开始围绕我 此时此刻 曾 ...

  • 为何热心帮助别人的我却无人帮助?
  • 为何热心帮助别人的我却无人帮助? -----我看到一位病人在病床上无人照料而与其交谈产生的感悟! 汪华斌 昨天我到病房去看望一位朋友,谁知遇到另外一位几年未见的朋友:发现他一个人躺在病床上,身边竟然没有陪伴的人.我问他这是咋的啦,为何这么境况:他说儿子在外地安家了,所以老伴也到外地去带孙子去了:而只 ...

  • 男人为何听不到妻子的赞扬?
  • 写给德山哥哥的绘画评论,我问他写得怎么样?他感慨,他说连他的爱人都没有这样评价过他,他不敢相信我对他作品的评论是真的.他后来提到,他的爱人和我比,就是生孩子能超过我.这话让我挺郁闷的,我又不是不会生孩子,只是不想给自己添麻烦而已. 他解释说,他是看着爱人生孩子的,他觉得他爱人很伟大,女人太伟大了.他 ...

  • 酒肉朋友为何靠不住
  • 我少年时正值周润发成为影坛万人迷,那时<英雄本色>中的"小马哥"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成为我们争相模仿的对象.那种单纯为了义气而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情节,令我们每个少年都热血沸腾.不过我们很快发现,友情和义气是如此靠不住,不要说出生入死,常常为了一个女孩就彼此反目. 布鲁 ...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一) 早在小学,这本书就被同学们传阅,当时对史事并不怎感兴趣,所以不大在意.当推荐书目出现这一本时,便立马问以前的同学哪本最好看,她说,大结局,悲壮凄惨. 顾名思义,<明朝那些事儿>是以明朝史事为内容,大结局则讲述了明朝的最 ...

  • [优秀作文]星的距离,心的距离
  • 谁是谁的痛. 谁又为了谁痛心. 谁与谁之间又相隔了千万里. 这个春天,老是阴晴不定.或许这个多变的春季,对于高三的孩子来说,本就是个痛.痛别离的思绪,痛未来的茫然,痛成绩的不堪入目. 我或许不是同那些尖子生一样为了高考而埋头学习,但是,高三对我的意义,却也不同于那些只知道成绩重要性的人. 这个高三, ...

  • 中国人为何能忍则忍
  • 中国人为何能忍则忍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我认为我们要改变世界,每个人都可以出一份力量.就楚地来讲,我们知道陈胜.吴广,陈胜是楚国阳城人,现在的河南人,当时也是楚国的人.他就是一个普通的民工,他带头起事,推翻暴政,所以司马迁也很尊敬他,将他列入"世家".再就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