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对个人的成长意义

思想品德对个人的成长意义

乐安县大金竹学校 杨耀群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的道德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然而马加爵杀人事件,高考学子杀人事件,大学生自杀事件等屡屡发生,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道德问题,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开设思想品德课有用吗?曾有人总结不应开设的原因两条:

1、道德教育根本来说是不可能用课本的形式教育的,它只能通过身边的人的榜样作用。如果身边没有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无法期望学生因为仅仅是看了几篇圣人的文章就成为大好人?

2、由于书上要求的道德在现实中根本没人可以达到,但在考试的时候必然如圣人般作答,于是它造成了全中国普遍的虚伪。已经到了无可救药地地方。

然而是否真如上所说,思想品德无用?不,思想品德的开设是必须的,它是社会人们道德的启蒙,是个人价值观、社会观的基础。

什么是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是意识行为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德育是中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它基本要素包含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有人说,道德教育不可能用课本形式教育,只以通过身边的人的榜样作用。那么这是大错特错的。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有五项基础:个人特质、家庭、教育、惩罚与奖励、校风、大众传媒与舆论。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教育。作为我们的道德行为,其基础离不开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从现今学生所处的个人环境来看,家庭朋友并不能为学生提供完整的道德认知。孔子,我国大圣人,他以自身教育学生,培养出一大批道德高尚的学生,那么为什么他的弟子们还要为孔子的言行立书?因为书是一种传承。孔子再伟大他也无法教育天下人,然而记载了他言行的书却能教育天下人。中国仅有一个孔子,真正能为身边的学生们树立良好道德榜样的人没有布满全世界,犹如我们无法让一个赌鬼父亲去告诉孩子赌博是违法的;无法让一位从未经历过失败的家长告诉孩子如何去面对挫折。而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古今诸多伟人们道德的集合体,传承体。在书中我们告诉学生何为品德,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为此学生该如何做,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于书中学生们方能更广阔的认识到道德,理解道德。

其次,从现今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

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对我国大量输出的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网络广泛覆盖的今天,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青少年影响极大。作为学校我们则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而且,要从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等方面的教育。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它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及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人说,道德教育无法仅凭几本书便成就好人,甚至考试形式会形成坏的道德。这是荒谬。

首先,从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已能辨别简单的是非,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学习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外来诱惑抵御低。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中学思想道德课程是在中学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中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中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中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基础是理论与知。王守仁先生曾道: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之知之成。其意是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

思想品德学科为初级中学学科之一,主要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法制观念、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和理解,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一门重要而必备的学科。或许在现今我们在思想品德的教育上还存在种种问题,世界科技在进步,社会在进步,我们相信,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必定在进步。

思想品德对个人的成长意义

乐安县大金竹学校 杨耀群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的道德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然而马加爵杀人事件,高考学子杀人事件,大学生自杀事件等屡屡发生,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道德问题,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开设思想品德课有用吗?曾有人总结不应开设的原因两条:

1、道德教育根本来说是不可能用课本的形式教育的,它只能通过身边的人的榜样作用。如果身边没有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无法期望学生因为仅仅是看了几篇圣人的文章就成为大好人?

2、由于书上要求的道德在现实中根本没人可以达到,但在考试的时候必然如圣人般作答,于是它造成了全中国普遍的虚伪。已经到了无可救药地地方。

然而是否真如上所说,思想品德无用?不,思想品德的开设是必须的,它是社会人们道德的启蒙,是个人价值观、社会观的基础。

什么是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是意识行为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德育是中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它基本要素包含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有人说,道德教育不可能用课本形式教育,只以通过身边的人的榜样作用。那么这是大错特错的。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有五项基础:个人特质、家庭、教育、惩罚与奖励、校风、大众传媒与舆论。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教育。作为我们的道德行为,其基础离不开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从现今学生所处的个人环境来看,家庭朋友并不能为学生提供完整的道德认知。孔子,我国大圣人,他以自身教育学生,培养出一大批道德高尚的学生,那么为什么他的弟子们还要为孔子的言行立书?因为书是一种传承。孔子再伟大他也无法教育天下人,然而记载了他言行的书却能教育天下人。中国仅有一个孔子,真正能为身边的学生们树立良好道德榜样的人没有布满全世界,犹如我们无法让一个赌鬼父亲去告诉孩子赌博是违法的;无法让一位从未经历过失败的家长告诉孩子如何去面对挫折。而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古今诸多伟人们道德的集合体,传承体。在书中我们告诉学生何为品德,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为此学生该如何做,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于书中学生们方能更广阔的认识到道德,理解道德。

其次,从现今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

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对我国大量输出的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网络广泛覆盖的今天,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青少年影响极大。作为学校我们则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而且,要从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等方面的教育。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它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及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人说,道德教育无法仅凭几本书便成就好人,甚至考试形式会形成坏的道德。这是荒谬。

首先,从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已能辨别简单的是非,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学习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外来诱惑抵御低。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中学思想道德课程是在中学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中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中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中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基础是理论与知。王守仁先生曾道: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之知之成。其意是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

思想品德学科为初级中学学科之一,主要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法制观念、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和理解,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一门重要而必备的学科。或许在现今我们在思想品德的教育上还存在种种问题,世界科技在进步,社会在进步,我们相信,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必定在进步。


相关内容

  • 论加强个人品德建设的当前意义
  • 个人品德建设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个人品德问题一直是历代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并且有诸多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个人品德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 "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

  • 四.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 四.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1.课程的基本性质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1)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 ...

  •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
  • 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一部分 前 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 ...

  • 浅析[弟子规]德育思想及其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 摘要:随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弟子规>又发挥其新的作用.<弟子规>具有丰富的德育思想,在分析<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同时,谈谈笃行<弟子规>对和谐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家庭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及融入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弟子规>:德育思想:大 ...

  •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 初中思想品德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材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特色: (1)化知识为方法,化方法为德性.教材的编写,在每一个具体主题的落实上以此"三维"为铺陈线索:知识传授(设计安排课程的知识点)--获取方法(解决知识如何掌握的问题)--德性与价值观的养成( ...

  •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修订稿)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 言 ................................................................................ 2 一.课程性质 .............................. ...

  • 2010年材料题答题方法课堂学生用
  • 答题方法(近几年中考材料题的常用问法) 一类:答法:原理+原理(往往一个知识点有多个原理,没有后面原理的,分析说明的内容答它的意义) 1.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什么知识(道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 2.上述材料分别给我们什么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 例: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 ...

  •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个人成长计划
  •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个人成长计划 渭城区第一初级中学 侯烨 从教二十多年,我一直担任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这二十多年里,我从教学上的新手渐渐成长为有一定教学能力和经验的教师.教师的成长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 ...

  • 2011思品课程标准
  •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 一. 颁布时间 遵循与时俱进的精神,教育部组织有关人员对2003年5月印发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作了认真修订,并于2011年12月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予以颁布. 二. 课标的重要性及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