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孔乙己]新解

2010年10月第4期焦作大学学报

JOURNALOFJIAOZUOUNIVERSITY

№.4

Oct.2010

悲情的刽子手

———从《孔乙己》看鲁迅作品中的“看客世界”

贾开吉

(焦作大学人文学院,河南焦作454003)

摘要:《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文章在梳理近百年以来学界对《孔乙己》主题归纳

“看客”将其主题的探讨纳入鲁迅作品反母题系统来加以解读,通过揭示《孔乙己》的主旨的基础上,

“看客吃人”“看客”在于揭露抨击的现象,得出扮演着悲情刽子手的角色,进而深入探讨其作品中的

“看客”“看客”形象,并具体分析其的特点。

;悲情;看客;吃人关键词:《孔乙己》

中图分类号:I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257(2010)04-0065-03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范围之广阔、思想之深刻、影响之深远,让后人只能望其项背。鲁迅在他的艺术世界当中表达和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但是鲁迅表达思想的方式很独特,他不是正面构建,指出一条光明大道,而是反面批判。鲁迅是怀疑主义的思维方式,他是在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质疑的基础上对社,会、文明进行批判的。“看客”就是鲁迅独到的发现,他在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和思想意识背后,犀利地道出了“看客”乃是悲情的刽子手的本质。而作为先生重要,则更能体现“看客”的这一特质,本作品的《孔乙己》

文拟从解读《孔乙己》主题入手,探讨一下鲁迅作品中。的“看客世界”

的真谛。

令人遗憾的是,后来的论者,习惯于将作品的主题或者干脆偏离了作者创作小说的按照某一种思路拔高,初衷。举例如下:

“小说的主题思想,第一,正是通过孔乙己的性格和遭遇,来揭露封建教育的极端腐朽性,来控诉封建社”封建教育吃人的罪恶。会,

[5](P129)

“作者通过孔乙己的悲剧,第二,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科举制度和产生孔乙己悲剧的整个”封建社会制度。

[6]

“《孔乙己》第三,揭出了为封建科举制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的战斗檄文。

[7](P160)

1.近百年来学界有关《孔乙己》主题的解读

《孔乙己》1919年4月在《新青年》发表时,鲁迅先,说“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生曾作了一篇《附记》种生活”

[1](P438)

“《孔乙己》通过这一没落的知识分子的典第四,

型,揭穿封建社会的罪恶和内幕,当成反封建的武——这就是《孔乙己》”器。—的主题。

[8]

“对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的思想,第五,精神中的封建等级观念的揭露和讽刺即是小说《孔乙己》的最基本”亦即《孔乙己》的主题。的思想,

[9](P160)

,稍后,他又具体指出,作品的“主要用

[2](P57)

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沿着关于《孔乙己》主题的论述还有很多,暂且列举这么多。上述观点约可分为两类:一为反封建科举制度说;二为等级观念说。对这些论点进行全面辩驳不是本文的主要任务;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分析,要结合文本来展开,否则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封建科举制度固然是孔乙己之死的深层次原因,但从小说中孔乙己的具体生存环境来看,他的对立面是谁呢?给这个在死亡边缘徘徊的人以最后致命,一击的又是谁呢?是谁不断揭穿他的“伤疤”撕破他

这一思路,一般读者对作品的把握也还是比较准确的。“以别人的难堪为快乐,这可以说是‘反同情’吧!‘孔乙己’的环境的‘鲁镇’人,就是富于这种反‘同情’的。‘鲁镇’先给孔乙己以难堪,再从他的难堪中谋取快乐,

[3]

”人是这样生活着。许钦文在《孔乙己》一文中也说:

“总之,对于他,只有开玩笑、取乐。他为难了,大家就高兴起来,以别人的苦恼为快乐,这是他周围一群所特”这些见解,有的本领。应该说已经靠近了作品主旨

收稿日期:2010-03-14

[4]

作者简介:贾开吉(1977-),男,河南安阳人,文学硕士,焦作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66焦作大学学报2010年10月

的脸面,使这个饱受“礼义廉耻”熏陶的旧式文人无地自容,成为可耻的异类而最终自陷死地的呢?不回答这些问题,绕开个别求一般,恐怕实在难以让人心服口服。

《孔乙己》那么,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不能回避两点:一是作者一以贯之的某种思想及其题,

在文本中的表现;二是文本中人物的矛盾冲突。在此前提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孔乙己》的主题正是抨击“看客吃人”的现象。至于科举制度对读书揭露、

人的迫害的思想,文中包含有这样的因素,但不能构成作品的主题。欲探讨清楚此问题,需先对“看客”进行一番溯源。

、《示众》、《孔乙己》、十多篇。专文抨击的有《复仇》

《伪自由书·观斗》等,顺带抨击的作品有《狂人日、《祝福》、《阿Q正传》、《药》、《长明灯》、《伤逝》、记》

《南腔北调集·经验》、《花边文学·一思而行》、《坟·、《<呐喊>自序》、《藤野先生》、《<野娜拉走后怎样》

等等。最后,时间跨度最长,从事文草>英文译本序》

学活动之初,直到逝世前,鲁迅先生始终都没有忘记这样一群怪物。鲁迅先生倾注如此之多的激情,花费如此历经如此长久的时间去集中、反复、多侧之多的篇幅,

面地描写和批判同一类型的现象,这不仅在鲁迅的作品中极为罕见,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特,例。理解了这一“情结”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获得了领略鲁迅深邃思想的一把钥匙。实际上,鲁迅作品中相当一部分被人们认为难解乃至产生误读的地方,正是由鲁于对此问题缺乏深入研究造成的。20世纪20年代,迅先生的《示众》发表后,就在读者和学界中引起了各,种争议。有人认为:“读了其中一篇小说《示众》觉得很失望……不知所云……”

[10]

2.“看客”溯源

?《辞源》什么叫“看客”里查不到这个词条,只有在近代中国,在鲁迅的语境里才产生这样一个语词。20世纪之初,在探索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时候,思想先驱们才创造了这样一个新词。首先提及这种国民通病的。真正不过他用的是它的近义词“旁观者”是梁启超,

准确、传神地命之以“看客”的当首推鲁迅先生。他在1923年的一篇演讲里说道:“群众———尤其是中国———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的,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到了悲壮,如果显得觳觳,他就看到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巴看剥羊,仿佛(《娜拉走后怎样》)其实,颇愉快……”他的这种认识早在日本留学时即已形成了。在仙台学医时,曾发生“幻,“(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军捕获,灯片事件”

”(《藤野先生》)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给青年鲁迅以莫大的刺激。几年以后,他在《<呐喊>自序》中深深感叹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认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麻木不仁的看客的刺激竟成了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的原因。

“看客”一直是鲁迅憎恶文学道路和思想历程中,

和抨击的对象,也一直是他最感困惑、最感棘手的问题之一,因此对看客这一国民劣根性的深恶痛绝和无情鞭挞成了他一生挥之不去又解之不开的心结。这一特点“看客”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和类型形象,在他笔下出现的次数最多,出现的频率也最高。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一些典型,如阿Q、孔乙己、西崽、山羊等等,往往在舞台上出场一次也就谢幕了,但惟独“看客”这类嘴脸成为永不退场的角色。只要有热闹,有场面,鲁迅挞伐一番。其次,先生都不忘将他们揪出来出出洋相,

批判的武器最多,举凡小说、散文(诗)、杂文等等,只要用得上的文体都用上了。再次,占的篇幅最多,据不完全统计,专文抨击的有四篇之多,重点或顺带抨击的有

,……他是也有人认为:“

[11]

医学家,所以欲达他的主义,他不用短刀,便用手头的解剖刀,遇到中国人身上的毒疮,他就刺……”

,指责

鲁迅先生“不知所云”固然属构诬之词,赞扬提示了“毒、“社会病”疮”者也没有把问题指称具体。有趣的是,对这类主题的作品,鲁迅先生每每自己亲自站出来指出主题,以免读者误解。例如他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在致许寿裳和郑振铎等人的通信中,多次解释到这一点,这种现象在他的其他主题类型的作品里极少发生。

3.“看客”的特点

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具有哪些特点呢?一是无主名。这些“沙聚之邦”的麻木旁观者,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带头人,也没有群众,有的是“人人心中皆有”的窥私心理;这些人无头脸,也无贵贱,无法指称,故曰无主名。

二是群体无意识。鲁迅嘲讽道:“假如有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有一个人,无端大叫几声,拔腿便跑,同时”(《花边文学·一思而行》)看戏准可以大家都逃散。

,取乐已深入每一看客的潜意识,只要有“戏”他们便无自动地聚头看个究竟。须组织地、

三是嗜血如瘾。“我们中国人……爱看别的东西斗争,也爱看自己们斗争。最普通的是斗鸡,斗蟋蟀,南方有斗黄头鸟,斗画眉鸟,北方有斗鹌鹑,一群闲人们”(《伪呆着看……任他们斗争着,自己不与斗,只是看。)对动物血斗尚且如此,自由书·观斗》对人的流血呢?在《铲共大观》里,鲁迅先生怀着愤激的心情记下了这(对杀头和女尸)许多的民众一批是由北往样的场面:“

南,一批是由南往北,挤着嚷着……脸上都表现着,或者”正在神往,或者已经满足的神情。

第4期贾开吉:悲情的刽子手67

四是无是非。中国式的看客是只看热闹,不管什么是非曲直的。还是在《铲共大观》里,鲁迅先生特别提醒人们:“我临末还要揭出一点黑暗,是我们中国现在,的民众,其实,很不管什么党,只要看‘头’和‘女尸’‘拳匪之乱’,只要有,无论谁的都有人看,清末党狱,民二,去年和今年,这短短二十年中,我自己目睹或耳闻”了好几次了。

五是超然态度。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把神圣庄严的东西意化为游戏,化为滑稽;另一方面表现在见死不救、见义不为。“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于高兴”(《南腔的人尽有,肯伸手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北调集·经验》

六是帮闲式的卫道。“帮闲”与帮凶不同之处在于“在血案中没有血痕,”(《伪自由书也没有血腥气的。·帮闲发隐》)这类帮凶卫道者,典型的莫过于《药》里《长明灯》的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们,里阔亭、庄七光、方头者流。这类闲客,和前面几种比较起来,性质已发生了变化,他们成了旧势力的维护者,成为整个吃人团的一分子。他们吃人当然不是从肉体上将对方消灭掉,:先从心理上他们使用的是一种曲线的“精神杀人法”

尊严上摧毁你,使你失去生存的理由、勇气和压倒你,

环境,然后请你自绝于同类。他们使用的工具是说和笑。

主要交锋也集中在这两场里。“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什么清白?我伤疤了!”

”“众人都哄笑起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在看客一轮接一来,店内外充满了快乐的空气。轮的“轰炸”之下,孔乙己全线崩溃,最终凄惨地死去。

这是活生生的杀人屠场。第一,参与杀人的几乎兼具了上述看客诸特性中的全部:无主名、无意识、无是“看客”嗜血、冷漠,乃至吃人。第二,杀人所用的武非、

器不外乎两样:围哄和取笑,所用的方法是揭伤和撒,。刀盐。第三,绝不讲“费尔泼赖”绝不讲“游戏规则”锋所向,让你无处藏身,直到气绝身亡为止。透过这场面,透过这文字,血腥之气扑鼻而来。孔乙己死了,而这是孔乙作为悲情刽子手的看客们却是丝毫不为所动,己可悲之处,更是看客们的可悲之处。

逝者已去,我们现在活着的和将来活着的人们能够从中领悟到真谛而猛然警醒,从此再不做“示众”的无,“眼中的猎物”聊的“看客”不让他人成为“看客”而被“吃掉”,我们才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悲情刽子手,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2]范伯群,曾华鹏.鲁迅小说新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1986.社,

[3]乌尤.孔乙己及其环境[A].鲁迅研究学术资料汇编[C].

1981.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4]许钦文.孔乙己[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1.[5]关于《孔乙己》的分析和研究[A].鲁迅研究(下)[M].

198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鲍昌,邱文治.鲁迅年谱[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79.

[7]王本华,等.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5册[M].

1999.人民教育出版社,

[8]许杰.鲁迅的《孔乙己》[A].鲁迅研究学术资料汇编

[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3.

[9]黄忠顺.《孔乙己》主题新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1981.社,

[10]徐永泊.鲁迅的《无论》[A].鲁迅研究学术资料汇编

[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11]孙福熙.我所见于《示众》者[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

1985.公司,

4.“看客吃人”的特质

显然,如果把《孔乙己》纳入鲁迅作品反“看客”母题系统来加以解码,那么其主题是不言而明的。

小说情节即是人物性格的历史,也是人物的矛盾冲突史。当然,这种矛盾既包括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孔也包括人物自身的冲突。那么,环境之间的冲突,

乙己》的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呢?有人说,矛盾的焦点是孔乙己与封建科举制度的根本对立。这种论者至少忽略了两点事实:其一,孔乙己一出场就已经是这样的,一个被科举制度毒害的牺牲“成品”文中无意也没有再去表现他与科举制度的矛盾史;孔乙己的存在已经是前提性存在。其二,如果真要刻画他与科举制度的对立,那么作品里大量出现和众人(各个阶级阶层)的哄笑、戏弄又作何用?岂不是画蛇添足!据此笔者认为,小说的矛盾焦点乃是在于孔乙己与咸亨酒店里各色看客的尖锐对立。孔乙己在作品中总共出现两次,他们的

(责任编辑孔占奎)

2010年10月第4期焦作大学学报

JOURNALOFJIAOZUOUNIVERSITY

№.4

Oct.2010

悲情的刽子手

———从《孔乙己》看鲁迅作品中的“看客世界”

贾开吉

(焦作大学人文学院,河南焦作454003)

摘要:《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文章在梳理近百年以来学界对《孔乙己》主题归纳

“看客”将其主题的探讨纳入鲁迅作品反母题系统来加以解读,通过揭示《孔乙己》的主旨的基础上,

“看客吃人”“看客”在于揭露抨击的现象,得出扮演着悲情刽子手的角色,进而深入探讨其作品中的

“看客”“看客”形象,并具体分析其的特点。

;悲情;看客;吃人关键词:《孔乙己》

中图分类号:I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257(2010)04-0065-03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范围之广阔、思想之深刻、影响之深远,让后人只能望其项背。鲁迅在他的艺术世界当中表达和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但是鲁迅表达思想的方式很独特,他不是正面构建,指出一条光明大道,而是反面批判。鲁迅是怀疑主义的思维方式,他是在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质疑的基础上对社,会、文明进行批判的。“看客”就是鲁迅独到的发现,他在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和思想意识背后,犀利地道出了“看客”乃是悲情的刽子手的本质。而作为先生重要,则更能体现“看客”的这一特质,本作品的《孔乙己》

文拟从解读《孔乙己》主题入手,探讨一下鲁迅作品中。的“看客世界”

的真谛。

令人遗憾的是,后来的论者,习惯于将作品的主题或者干脆偏离了作者创作小说的按照某一种思路拔高,初衷。举例如下:

“小说的主题思想,第一,正是通过孔乙己的性格和遭遇,来揭露封建教育的极端腐朽性,来控诉封建社”封建教育吃人的罪恶。会,

[5](P129)

“作者通过孔乙己的悲剧,第二,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科举制度和产生孔乙己悲剧的整个”封建社会制度。

[6]

“《孔乙己》第三,揭出了为封建科举制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的战斗檄文。

[7](P160)

1.近百年来学界有关《孔乙己》主题的解读

《孔乙己》1919年4月在《新青年》发表时,鲁迅先,说“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生曾作了一篇《附记》种生活”

[1](P438)

“《孔乙己》通过这一没落的知识分子的典第四,

型,揭穿封建社会的罪恶和内幕,当成反封建的武——这就是《孔乙己》”器。—的主题。

[8]

“对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的思想,第五,精神中的封建等级观念的揭露和讽刺即是小说《孔乙己》的最基本”亦即《孔乙己》的主题。的思想,

[9](P160)

,稍后,他又具体指出,作品的“主要用

[2](P57)

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沿着关于《孔乙己》主题的论述还有很多,暂且列举这么多。上述观点约可分为两类:一为反封建科举制度说;二为等级观念说。对这些论点进行全面辩驳不是本文的主要任务;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分析,要结合文本来展开,否则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封建科举制度固然是孔乙己之死的深层次原因,但从小说中孔乙己的具体生存环境来看,他的对立面是谁呢?给这个在死亡边缘徘徊的人以最后致命,一击的又是谁呢?是谁不断揭穿他的“伤疤”撕破他

这一思路,一般读者对作品的把握也还是比较准确的。“以别人的难堪为快乐,这可以说是‘反同情’吧!‘孔乙己’的环境的‘鲁镇’人,就是富于这种反‘同情’的。‘鲁镇’先给孔乙己以难堪,再从他的难堪中谋取快乐,

[3]

”人是这样生活着。许钦文在《孔乙己》一文中也说:

“总之,对于他,只有开玩笑、取乐。他为难了,大家就高兴起来,以别人的苦恼为快乐,这是他周围一群所特”这些见解,有的本领。应该说已经靠近了作品主旨

收稿日期:2010-03-14

[4]

作者简介:贾开吉(1977-),男,河南安阳人,文学硕士,焦作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66焦作大学学报2010年10月

的脸面,使这个饱受“礼义廉耻”熏陶的旧式文人无地自容,成为可耻的异类而最终自陷死地的呢?不回答这些问题,绕开个别求一般,恐怕实在难以让人心服口服。

《孔乙己》那么,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不能回避两点:一是作者一以贯之的某种思想及其题,

在文本中的表现;二是文本中人物的矛盾冲突。在此前提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孔乙己》的主题正是抨击“看客吃人”的现象。至于科举制度对读书揭露、

人的迫害的思想,文中包含有这样的因素,但不能构成作品的主题。欲探讨清楚此问题,需先对“看客”进行一番溯源。

、《示众》、《孔乙己》、十多篇。专文抨击的有《复仇》

《伪自由书·观斗》等,顺带抨击的作品有《狂人日、《祝福》、《阿Q正传》、《药》、《长明灯》、《伤逝》、记》

《南腔北调集·经验》、《花边文学·一思而行》、《坟·、《<呐喊>自序》、《藤野先生》、《<野娜拉走后怎样》

等等。最后,时间跨度最长,从事文草>英文译本序》

学活动之初,直到逝世前,鲁迅先生始终都没有忘记这样一群怪物。鲁迅先生倾注如此之多的激情,花费如此历经如此长久的时间去集中、反复、多侧之多的篇幅,

面地描写和批判同一类型的现象,这不仅在鲁迅的作品中极为罕见,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特,例。理解了这一“情结”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获得了领略鲁迅深邃思想的一把钥匙。实际上,鲁迅作品中相当一部分被人们认为难解乃至产生误读的地方,正是由鲁于对此问题缺乏深入研究造成的。20世纪20年代,迅先生的《示众》发表后,就在读者和学界中引起了各,种争议。有人认为:“读了其中一篇小说《示众》觉得很失望……不知所云……”

[10]

2.“看客”溯源

?《辞源》什么叫“看客”里查不到这个词条,只有在近代中国,在鲁迅的语境里才产生这样一个语词。20世纪之初,在探索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时候,思想先驱们才创造了这样一个新词。首先提及这种国民通病的。真正不过他用的是它的近义词“旁观者”是梁启超,

准确、传神地命之以“看客”的当首推鲁迅先生。他在1923年的一篇演讲里说道:“群众———尤其是中国———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的,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到了悲壮,如果显得觳觳,他就看到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巴看剥羊,仿佛(《娜拉走后怎样》)其实,颇愉快……”他的这种认识早在日本留学时即已形成了。在仙台学医时,曾发生“幻,“(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军捕获,灯片事件”

”(《藤野先生》)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给青年鲁迅以莫大的刺激。几年以后,他在《<呐喊>自序》中深深感叹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认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麻木不仁的看客的刺激竟成了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的原因。

“看客”一直是鲁迅憎恶文学道路和思想历程中,

和抨击的对象,也一直是他最感困惑、最感棘手的问题之一,因此对看客这一国民劣根性的深恶痛绝和无情鞭挞成了他一生挥之不去又解之不开的心结。这一特点“看客”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和类型形象,在他笔下出现的次数最多,出现的频率也最高。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一些典型,如阿Q、孔乙己、西崽、山羊等等,往往在舞台上出场一次也就谢幕了,但惟独“看客”这类嘴脸成为永不退场的角色。只要有热闹,有场面,鲁迅挞伐一番。其次,先生都不忘将他们揪出来出出洋相,

批判的武器最多,举凡小说、散文(诗)、杂文等等,只要用得上的文体都用上了。再次,占的篇幅最多,据不完全统计,专文抨击的有四篇之多,重点或顺带抨击的有

,……他是也有人认为:“

[11]

医学家,所以欲达他的主义,他不用短刀,便用手头的解剖刀,遇到中国人身上的毒疮,他就刺……”

,指责

鲁迅先生“不知所云”固然属构诬之词,赞扬提示了“毒、“社会病”疮”者也没有把问题指称具体。有趣的是,对这类主题的作品,鲁迅先生每每自己亲自站出来指出主题,以免读者误解。例如他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在致许寿裳和郑振铎等人的通信中,多次解释到这一点,这种现象在他的其他主题类型的作品里极少发生。

3.“看客”的特点

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具有哪些特点呢?一是无主名。这些“沙聚之邦”的麻木旁观者,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带头人,也没有群众,有的是“人人心中皆有”的窥私心理;这些人无头脸,也无贵贱,无法指称,故曰无主名。

二是群体无意识。鲁迅嘲讽道:“假如有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有一个人,无端大叫几声,拔腿便跑,同时”(《花边文学·一思而行》)看戏准可以大家都逃散。

,取乐已深入每一看客的潜意识,只要有“戏”他们便无自动地聚头看个究竟。须组织地、

三是嗜血如瘾。“我们中国人……爱看别的东西斗争,也爱看自己们斗争。最普通的是斗鸡,斗蟋蟀,南方有斗黄头鸟,斗画眉鸟,北方有斗鹌鹑,一群闲人们”(《伪呆着看……任他们斗争着,自己不与斗,只是看。)对动物血斗尚且如此,自由书·观斗》对人的流血呢?在《铲共大观》里,鲁迅先生怀着愤激的心情记下了这(对杀头和女尸)许多的民众一批是由北往样的场面:“

南,一批是由南往北,挤着嚷着……脸上都表现着,或者”正在神往,或者已经满足的神情。

第4期贾开吉:悲情的刽子手67

四是无是非。中国式的看客是只看热闹,不管什么是非曲直的。还是在《铲共大观》里,鲁迅先生特别提醒人们:“我临末还要揭出一点黑暗,是我们中国现在,的民众,其实,很不管什么党,只要看‘头’和‘女尸’‘拳匪之乱’,只要有,无论谁的都有人看,清末党狱,民二,去年和今年,这短短二十年中,我自己目睹或耳闻”了好几次了。

五是超然态度。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把神圣庄严的东西意化为游戏,化为滑稽;另一方面表现在见死不救、见义不为。“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于高兴”(《南腔的人尽有,肯伸手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北调集·经验》

六是帮闲式的卫道。“帮闲”与帮凶不同之处在于“在血案中没有血痕,”(《伪自由书也没有血腥气的。·帮闲发隐》)这类帮凶卫道者,典型的莫过于《药》里《长明灯》的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们,里阔亭、庄七光、方头者流。这类闲客,和前面几种比较起来,性质已发生了变化,他们成了旧势力的维护者,成为整个吃人团的一分子。他们吃人当然不是从肉体上将对方消灭掉,:先从心理上他们使用的是一种曲线的“精神杀人法”

尊严上摧毁你,使你失去生存的理由、勇气和压倒你,

环境,然后请你自绝于同类。他们使用的工具是说和笑。

主要交锋也集中在这两场里。“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什么清白?我伤疤了!”

”“众人都哄笑起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在看客一轮接一来,店内外充满了快乐的空气。轮的“轰炸”之下,孔乙己全线崩溃,最终凄惨地死去。

这是活生生的杀人屠场。第一,参与杀人的几乎兼具了上述看客诸特性中的全部:无主名、无意识、无是“看客”嗜血、冷漠,乃至吃人。第二,杀人所用的武非、

器不外乎两样:围哄和取笑,所用的方法是揭伤和撒,。刀盐。第三,绝不讲“费尔泼赖”绝不讲“游戏规则”锋所向,让你无处藏身,直到气绝身亡为止。透过这场面,透过这文字,血腥之气扑鼻而来。孔乙己死了,而这是孔乙作为悲情刽子手的看客们却是丝毫不为所动,己可悲之处,更是看客们的可悲之处。

逝者已去,我们现在活着的和将来活着的人们能够从中领悟到真谛而猛然警醒,从此再不做“示众”的无,“眼中的猎物”聊的“看客”不让他人成为“看客”而被“吃掉”,我们才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悲情刽子手,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2]范伯群,曾华鹏.鲁迅小说新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1986.社,

[3]乌尤.孔乙己及其环境[A].鲁迅研究学术资料汇编[C].

1981.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4]许钦文.孔乙己[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1.[5]关于《孔乙己》的分析和研究[A].鲁迅研究(下)[M].

198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鲍昌,邱文治.鲁迅年谱[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79.

[7]王本华,等.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5册[M].

1999.人民教育出版社,

[8]许杰.鲁迅的《孔乙己》[A].鲁迅研究学术资料汇编

[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3.

[9]黄忠顺.《孔乙己》主题新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1981.社,

[10]徐永泊.鲁迅的《无论》[A].鲁迅研究学术资料汇编

[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11]孙福熙.我所见于《示众》者[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

1985.公司,

4.“看客吃人”的特质

显然,如果把《孔乙己》纳入鲁迅作品反“看客”母题系统来加以解码,那么其主题是不言而明的。

小说情节即是人物性格的历史,也是人物的矛盾冲突史。当然,这种矛盾既包括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孔也包括人物自身的冲突。那么,环境之间的冲突,

乙己》的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呢?有人说,矛盾的焦点是孔乙己与封建科举制度的根本对立。这种论者至少忽略了两点事实:其一,孔乙己一出场就已经是这样的,一个被科举制度毒害的牺牲“成品”文中无意也没有再去表现他与科举制度的矛盾史;孔乙己的存在已经是前提性存在。其二,如果真要刻画他与科举制度的对立,那么作品里大量出现和众人(各个阶级阶层)的哄笑、戏弄又作何用?岂不是画蛇添足!据此笔者认为,小说的矛盾焦点乃是在于孔乙己与咸亨酒店里各色看客的尖锐对立。孔乙己在作品中总共出现两次,他们的

(责任编辑孔占奎)


相关内容

  • 文学教育(下半月)[2007
  • 文学教育·下半月更多精彩:由此右转 首页 本期封面 2009年第01期 往期浏览 ·2009年 第01期 ·2008年 第12期 第11期 第10期 第09期 第08期 第07期 第06期 第05期 第04期 第03期 第02期 第01期 ·2007年 第12期 第11期 第10期 第09期 第08 ...

  • 鲁迅[狂人日记]新解
  • 学术问题研究(综合版)

  • 鲁迅[故乡]主题之新解
  • 关于<故乡>一文的主题,课本注释上是这样写的: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的二十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想要改造旧社会.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陈根先 ...

  • 浅谈如何教好鲁迅先生的文章-孔乙己
  • 浅谈如何教好鲁迅先生的文章--孔乙己 刘哲 鲁迅先生作为我国文学巨匠其作品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包括小说.杂文.散文,几乎代表了鲁迅各个时期的重要文章,而且贯穿于中学阶段各个年级的各册教科书中.鲁迅先生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他的作品语言犀利,内涵厚重,思想睿智, ...

  • 鲁迅先生为什么最爱_孔乙己_
  • 2008年1月 第45卷第1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J an 12008 Vol 145No 11 鲁迅先生为什么最爱<孔乙己> 陆 激 (西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 聚焦历史名人--鲁迅群文阅读教学实录
  • "聚焦历史名人--鲁迅"群文阅读教学实录 三建乡中心学校 陈光飞 课型:单元主题拓展阅读教学 执教:陈光飞 班级:三建乡中心学校 六年级二班 时间:2016年11月23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中国文坛上,有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 ...

  • 孔乙己的主题思想
  • 沉郁顿挫写百态社会人生--浅谈鲁迅小说思想艺术特色于<孔乙己>之体现 作者:佚名 时间:2010-5-13 17:09:54 来源:tangyu 转发 人气: 466 鲁迅的小说算得上中国现当代小说史上的开山之作了,而且他的小说也可看作是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大百科全书了.<孔乙己 ...

  • 论鲁迅的小说语言特色
  • 论鲁迅的小说语言特色 摘要: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巨匠,旷代的大师.他渊深的思想.巨大的智慧.光辉的人格和独创的文体,不仅滋养着一代中国人,同时也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而成为世界文明的一面旗帜.鲁迅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正是刻画人物形象,展示其性格的重要手段.鲁迅的思 ...

  • 鲁迅笔下的肖像描写技法例谈(网友来稿)
  • 山东沂源中庄中学 张磊 郭俊臣 256109 肖像描写是指人物的容貌.体态.神情.服饰等外貌特征的描写.人物的肖像描写是写好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人物的外貌特征往往与人物的职业.教养.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文化程度和性格特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给读者以人物形象的立体感,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