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前三节内容,知道了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还知道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二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三是产生了什么气体。这三部分的内容在安排上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谨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分析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有什么特性。 问题诊断分析
本班有35位同学,作为六年级的农村孩子来说,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通过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阐述小苏打和白
醋混合发生的变化,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经历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体会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教学准备
每组一小瓶白醋、一瓶小苏打、锈钢汤匙、玻璃杯、玻璃片、火柴、细木条组合,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老师一手拿白开水,一手拿白醋问:“你知道哪杯是白水,哪杯是白醋吗?用什么方法来区别白醋和白开水呢?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种材料:一种固体的小苏打,一种液体的白醋,它们各自有怎样的特征呢?你们准备怎样来观察这两种物质,用什么方法来观察?(看、闻、尝、摸)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猜杯中的液体是什么这个环节?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借此也让学生回顾一下观察方法效果极佳。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课件同时出现小苏打和白醋
1. 观察要求:细心观察,与小组同学交流,小组长作好记录。
3. 生观察记录,师巡视指导。(提示实验安全,忌用口尝)
4. 生汇报观察结果,师板书归纳 。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的细小晶体,白醋的特点:无色的液体,闻起来有一股酸味。
板书后课件出示小苏打和白醋的一些性质:小苏打是白色的细小晶体,溶于水,水溶液呈弱碱性,在热空气中,它能慢慢分解,放出一部分二氧化碳,加热至270摄氏度时全部分解放出二氧化碳。
白醋是一种无色的液体,由于含有醋酸,闻上去有一股酸味。
5. 师:知道了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就这两种物质你们还想了解到什么?
6. 生大胆质疑。(预设:小苏打有什么作用?白醋有什么作用?将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有什么变化? )
7. 师:归纳问题,提问“将这两种物质在玻璃杯中混合会有什么变化?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小苏打和白醋额的变化(将课题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去观察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既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三、猜测两种材料混合后的现象
1.现在我们有了这两种物质,请大家大胆的猜想一下,如果把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会发生时能现象呢?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
2.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猜想是科学家应具有的一个重要品质,让学生通过猜想这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
四、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刚才同学们汇报了刚刚猜想到的可能发生的现象,究竟这些现象会不会发生呢?如果让大家做实验,你们准备怎样实验呢?实验究竟要观察什么呢?实验时你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刚才老师提了3个问题。小组讨论一下。
2
.小组讨论
3.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实验计划是什么?
4.小组汇报
5.课件出示实验步骤及实验的注意事项
步骤:1. 药匙取小苏打 放入玻璃杯中,小苏打和白醋的比例1:3,因为一份小苏打与三份白醋大致能够反应完 2. 盖上玻璃片 3. 实验前后手摸瓶壁
注意事项:1.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马上盖上盖玻片
2. 实验用品轻拿轻放,实验时一定要小心,防止玻璃片划伤手
6.学生分工合作开始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1.刚才在实验中大家都看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会产生气泡、你认为这种气体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变化?怎样来验证这些新的物质呢?老师这里有两个实验,来验证产生的气体究竟有什么性质。
2. 教师强调这两个实验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取下玻璃片的动作,把杯子往火焰上倒,任何一步动作稍大都会造成实验的失败,还有同学就是呼吸了一下)
3.第一个实验:老师用点燃的细木条伸入杯中,观察到什么现象,思考它有什么性质?
4.第二个实验:老师用火柴点燃蜡烛,(然后把蜡烛放到一个烧杯里)老师把这种气体像倒水一样倒向这个杯子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它有什么性质?大家想不想试试?
5.学生做这两个实验。
6.刚才我们做的这两个实验,它的现象说明什么?
7.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及说明。
8.教师小结:二氧化碳有不支持燃烧的性质,那究竟产生的是不是二氧化碳呢?刚才我们的这两个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我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是什么呢?这种变化属于什么变化?板书: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同时板书:(化学变化)。我们也可以说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
9.刚才我们认识了二氧化碳,生活当中哪里有二氧化碳呢?(空气、气球、排气孔、汽水„„)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又比空气重,于是想到了灭火器。
10.今天我们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了新的物质,那我们杯中小苏打还在不在呢?杯中的液体还是不是白醋呢?这个在书中43页有解答,打开书43页,自己看书。
同学们,你们在书中找到答案了没有?杯中的物质是什么呢?(醋酸钠)。小苏打的化学名称叫碳酸氢钠,白醋里含的是醋酸,这两种物质混合后就会产生醋酸钠,还会产生二氧化碳,还可以产生水。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两个实验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探究,但这两个实验并不能证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气体。要求学生尊重证据,尊重事实,从而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对待科学的态度。】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以后希望大家在生活当中用科学的知识去解决科学的问题。
七、板书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小苏打+白醋 = +新的物质 ( 混合) (化学变化)
用途: 可以制碳酸饮料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学生的实验一共有两次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实验现象,验证产生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每次观察和实验,我都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在第一个实验时我采取学生先做我再演示的方法,发现部分小组操作还是不太规范,部分学生贪玩不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素养不高。这些都是需要平时培养和改进的地方。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问题,先让学生大胆去猜测,再小组进行实验观察、验证,最终得出结论。既锻炼了学生动眼、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前三节内容,知道了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还知道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二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三是产生了什么气体。这三部分的内容在安排上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谨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分析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有什么特性。 问题诊断分析
本班有35位同学,作为六年级的农村孩子来说,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通过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阐述小苏打和白
醋混合发生的变化,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经历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体会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教学准备
每组一小瓶白醋、一瓶小苏打、锈钢汤匙、玻璃杯、玻璃片、火柴、细木条组合,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老师一手拿白开水,一手拿白醋问:“你知道哪杯是白水,哪杯是白醋吗?用什么方法来区别白醋和白开水呢?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种材料:一种固体的小苏打,一种液体的白醋,它们各自有怎样的特征呢?你们准备怎样来观察这两种物质,用什么方法来观察?(看、闻、尝、摸)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猜杯中的液体是什么这个环节?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借此也让学生回顾一下观察方法效果极佳。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课件同时出现小苏打和白醋
1. 观察要求:细心观察,与小组同学交流,小组长作好记录。
3. 生观察记录,师巡视指导。(提示实验安全,忌用口尝)
4. 生汇报观察结果,师板书归纳 。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的细小晶体,白醋的特点:无色的液体,闻起来有一股酸味。
板书后课件出示小苏打和白醋的一些性质:小苏打是白色的细小晶体,溶于水,水溶液呈弱碱性,在热空气中,它能慢慢分解,放出一部分二氧化碳,加热至270摄氏度时全部分解放出二氧化碳。
白醋是一种无色的液体,由于含有醋酸,闻上去有一股酸味。
5. 师:知道了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就这两种物质你们还想了解到什么?
6. 生大胆质疑。(预设:小苏打有什么作用?白醋有什么作用?将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有什么变化? )
7. 师:归纳问题,提问“将这两种物质在玻璃杯中混合会有什么变化?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小苏打和白醋额的变化(将课题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去观察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既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三、猜测两种材料混合后的现象
1.现在我们有了这两种物质,请大家大胆的猜想一下,如果把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会发生时能现象呢?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
2.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猜想是科学家应具有的一个重要品质,让学生通过猜想这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
四、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刚才同学们汇报了刚刚猜想到的可能发生的现象,究竟这些现象会不会发生呢?如果让大家做实验,你们准备怎样实验呢?实验究竟要观察什么呢?实验时你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刚才老师提了3个问题。小组讨论一下。
2
.小组讨论
3.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实验计划是什么?
4.小组汇报
5.课件出示实验步骤及实验的注意事项
步骤:1. 药匙取小苏打 放入玻璃杯中,小苏打和白醋的比例1:3,因为一份小苏打与三份白醋大致能够反应完 2. 盖上玻璃片 3. 实验前后手摸瓶壁
注意事项:1.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马上盖上盖玻片
2. 实验用品轻拿轻放,实验时一定要小心,防止玻璃片划伤手
6.学生分工合作开始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1.刚才在实验中大家都看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会产生气泡、你认为这种气体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变化?怎样来验证这些新的物质呢?老师这里有两个实验,来验证产生的气体究竟有什么性质。
2. 教师强调这两个实验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取下玻璃片的动作,把杯子往火焰上倒,任何一步动作稍大都会造成实验的失败,还有同学就是呼吸了一下)
3.第一个实验:老师用点燃的细木条伸入杯中,观察到什么现象,思考它有什么性质?
4.第二个实验:老师用火柴点燃蜡烛,(然后把蜡烛放到一个烧杯里)老师把这种气体像倒水一样倒向这个杯子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它有什么性质?大家想不想试试?
5.学生做这两个实验。
6.刚才我们做的这两个实验,它的现象说明什么?
7.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及说明。
8.教师小结:二氧化碳有不支持燃烧的性质,那究竟产生的是不是二氧化碳呢?刚才我们的这两个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我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是什么呢?这种变化属于什么变化?板书: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同时板书:(化学变化)。我们也可以说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
9.刚才我们认识了二氧化碳,生活当中哪里有二氧化碳呢?(空气、气球、排气孔、汽水„„)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又比空气重,于是想到了灭火器。
10.今天我们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了新的物质,那我们杯中小苏打还在不在呢?杯中的液体还是不是白醋呢?这个在书中43页有解答,打开书43页,自己看书。
同学们,你们在书中找到答案了没有?杯中的物质是什么呢?(醋酸钠)。小苏打的化学名称叫碳酸氢钠,白醋里含的是醋酸,这两种物质混合后就会产生醋酸钠,还会产生二氧化碳,还可以产生水。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两个实验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探究,但这两个实验并不能证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气体。要求学生尊重证据,尊重事实,从而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对待科学的态度。】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以后希望大家在生活当中用科学的知识去解决科学的问题。
七、板书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小苏打+白醋 = +新的物质 ( 混合) (化学变化)
用途: 可以制碳酸饮料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学生的实验一共有两次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实验现象,验证产生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每次观察和实验,我都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在第一个实验时我采取学生先做我再演示的方法,发现部分小组操作还是不太规范,部分学生贪玩不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素养不高。这些都是需要平时培养和改进的地方。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问题,先让学生大胆去猜测,再小组进行实验观察、验证,最终得出结论。既锻炼了学生动眼、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