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音乐是用音符写出来的,而不是思想丨德彪西丨马拉美丨[牧神午后]

奥迪隆·雷东《独眼巨人》

马拉美有一画家朋友,这朋友除了画画杰出,还时常票友诗人。他在酝酿又一首十四行诗,意象已然丰满,终于难于落笔。找到马拉美抱怨,马拉美说,亲爱的,诗歌是用语言写出来的,而不是思想。

爱德华·马奈描绘的马拉美

他们其实都是思想家,但他们知道,光靠思想,则艺术死亡。而且,思想太多,连思想家都当不成。

这幅画是法国洛可可风格弗朗索瓦·布歇的《牧神潘恩和河神之女西瑞克斯》。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法国画家、版画家和设计师,是一位将洛可可风格发挥到极致的画家。曾任法国美术院院长、皇家首席画师。出版过《千姿百态》画册。

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牧神午后》

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1882年4月18日-1977年9月13日);美籍波兰指挥家;在牛津大学皇后学院毕业后,入伦敦音乐学院;1905年去美国任管风琴手兼合唱指挥;1908年在辛辛那提交响乐团任音乐指导;1912年任费城管弦乐团指挥,将该团训练成为以音响绚烂华丽、效果丰富多采而著称的乐队;组织全美青年交响乐团、纽约市交响乐团和美国交响乐团。他从1917年开始录制唱片,1929年开始作广播演出,并作有巴赫、德彪西等作品的乐队改编曲;斯托科夫斯基的指挥风格豪华壮丽,对比强烈,充分发挥了乐队的表现力,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无言的灵魂和沉重的躯体之昏厥/终在压倒一切的寂静的中午平定下来……”

——马拉美评论德彪西《牧神午后》

德彪西丨马拉美丨《牧神午后》

德彪西的作品中最为风行,也最能概括其笔下那种朦陇的美感和迷离斑驳的色彩的,就是这首前奏曲《牧神午后》。这是德彪西以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歌为蓝本,作出的一首音乐诗篇,又是一幅巧妙运用色彩和光线变化、笔触鲜丽动人的印象派画卷。各种乐器都被调配出温柔的、梦幻般的音色,组合成一片颤动着的音响涟漪。旋律本身及其发展并不十分重要,倒是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和声(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结合)效果更为突出,使得音乐的明暗和疏密都具有千姿百态的娇柔和美感,鲜活的、清新的和声气氛中蕴藏着细腻敏感的情思,使音乐好像被赋予了一种奇妙的渗透力。这音乐又好像把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结合在一起,散发着一种把梦幻气息和感官享受揉合起来的丰盈之美。

卡拉扬的德彪西管弦乐金碟

马拉美的诗歌《牧神午后》大意是通过牧神(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上身像人,下身为兽,头脑简单而耽于声色之乐的人物;他带领着羊群,在森林里一边吹着牧笛,一边跳舞游乐)的独白,描述一幅幻想的神秘画面。在一个懊热而倦怠的夏日午后,牧神在森林里醒来,脑子里恍惚记得自己遇见了两个美丽的山林女神,她们洁白如雪、光彩照人。他狂热地把她们拥人怀中,感觉到一阵冒渎而又**的喜悦,可是她们不敢接受他的这种冲动的求爱,拒绝了他的拥抱。这好像是一场幻梦,又仿佛是确实的经历——是幻是真他自己也说不上来。森林里越来越暖和,牧神的头脑昏昏沉沉,也许这终究只是他脑子里离去了的幻影。他又沉入梦乡,嘴里还在嘀嘀咕咕:“再见,女神们!我要去看看你们躲藏的地方。”

乐曲的开始,由长笛独奏出光影摇曳、纤细柔弱的半音阶主题,代表在酷暑的森林中沉睡的牧神形象。温暖而倦怠的圆号伴随着淙淙流淌的坚琴把这支懒洋洋的美丽旋律包围起来,簇拥着、呵护着长笛上的主题,使音乐兼具了丰满而又蓬松的美。长笛上的旋律经过重复之后,展开到更加华丽富饶的音响里,各种乐器纷纷接引,简单的素材通过运用新的节奏、音区和音色,展示出丰富的、不断变化而又和谐统一的意境。起始奏出的长笛上迷离恍惚的音色感染了其后的整首乐曲,因此,不但在次序上,而且就性质来看,长笛也是全曲的领军人物。在这首乐曲中,木管乐器发挥了极其突出的作用,德彪西使用了三支长笛、两支单簧管、两支双簧管和一支英国管来为之吹奏柔美的气息,其余的乐器使用也并不复杂,只不过是两架竖琴、四支圆号、传统弦乐组和古色古香的小钹——这些乐器本身也都是色彩丰富的调色板。德彪西就在这些乐器上调色傅彩,为马拉美的诗篇作出了画面效果可与印象派画家争胜的“音译”。《牧神午后》的问世引起了广泛的赞叹,同时也引起了一阵惊呼和不解,从此,人们借用了一个绘画流派的名字来称呼这种别开生面的音乐——印象派,德彪西从此为西方古典音乐开一代新风。

马拉美《牧神午后》选段

梁天培译

啊,仙女,让我们堕入甜美的回忆: “透过芦苇,我看出了神的心胸, 他们平息一场出人意外的狂风, 然后从林间到天际,长叫一声。 突然,阳光一闪,象宝石那么晶莹, 光辉的形象眨眼不知去处。 我赶过去,那时便看见那个少女 在我眼前,困倦得昏昏欲睡, 她们落在情网当中,如痴如醉, 紧紧的拥抱更显得相爱相亲。 我抱起她们——还是那样难解难分—— 把她们举到这个玫瑰丛中, 那儿,阵阵芬芳随着和风吹送。 还有我们的游戏,我们的欢乐会开出朵朵鲜花,象旧时的天国。” 我爱你,纯洁的天使,我的俘虏, 即便是一个重担,我也欢欣鼓舞; 你想逃避我火一样热烈的双唇, 我却要给你闪电般的狂吻。 我吻过那年长的双足,爱的火花 又射向那年幼的羞怯的心房。 于是她们两人,连同那绵绵情意, 便被从前的清白完全抛弃。 她们眼中含着泪滴,可怜的露珠! 往日的天真烂漫从此溘然逝去。

《绪任克斯与潘神》

绪任克斯(或西琳克丝)(Syrinx)是希腊神话里阿耳卡狄亚(Arcadia)的山林女神,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Artemis的随从,以贞洁闻名。一天绪任克斯发现自己被潘(Pan)追逐,在即将被追上的时候,绪任克斯请求父亲河神拉冬(Ladon)把她变成芦苇。潘看到绪任克斯所追逐的女郎变成了芦苇,便折芦苇做成排箫来纪念他所爱恋的人。潘神(Pan),译作“潘恩”,又称为牧神。专门照顾牧人和猎人、以及农人和住在乡野的人,希腊神话中司羊群和牧羊人的神。最初是在阿耳卡狄亚的神庙里祀奉,后被认为是帮助孤独的航行者驱逐恐怖的神。人们把他同罗马神话中的浮努斯神相等同。

奥迪隆·雷东《独眼巨人》

马拉美有一画家朋友,这朋友除了画画杰出,还时常票友诗人。他在酝酿又一首十四行诗,意象已然丰满,终于难于落笔。找到马拉美抱怨,马拉美说,亲爱的,诗歌是用语言写出来的,而不是思想。

爱德华·马奈描绘的马拉美

他们其实都是思想家,但他们知道,光靠思想,则艺术死亡。而且,思想太多,连思想家都当不成。

这幅画是法国洛可可风格弗朗索瓦·布歇的《牧神潘恩和河神之女西瑞克斯》。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法国画家、版画家和设计师,是一位将洛可可风格发挥到极致的画家。曾任法国美术院院长、皇家首席画师。出版过《千姿百态》画册。

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牧神午后》

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1882年4月18日-1977年9月13日);美籍波兰指挥家;在牛津大学皇后学院毕业后,入伦敦音乐学院;1905年去美国任管风琴手兼合唱指挥;1908年在辛辛那提交响乐团任音乐指导;1912年任费城管弦乐团指挥,将该团训练成为以音响绚烂华丽、效果丰富多采而著称的乐队;组织全美青年交响乐团、纽约市交响乐团和美国交响乐团。他从1917年开始录制唱片,1929年开始作广播演出,并作有巴赫、德彪西等作品的乐队改编曲;斯托科夫斯基的指挥风格豪华壮丽,对比强烈,充分发挥了乐队的表现力,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无言的灵魂和沉重的躯体之昏厥/终在压倒一切的寂静的中午平定下来……”

——马拉美评论德彪西《牧神午后》

德彪西丨马拉美丨《牧神午后》

德彪西的作品中最为风行,也最能概括其笔下那种朦陇的美感和迷离斑驳的色彩的,就是这首前奏曲《牧神午后》。这是德彪西以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歌为蓝本,作出的一首音乐诗篇,又是一幅巧妙运用色彩和光线变化、笔触鲜丽动人的印象派画卷。各种乐器都被调配出温柔的、梦幻般的音色,组合成一片颤动着的音响涟漪。旋律本身及其发展并不十分重要,倒是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和声(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结合)效果更为突出,使得音乐的明暗和疏密都具有千姿百态的娇柔和美感,鲜活的、清新的和声气氛中蕴藏着细腻敏感的情思,使音乐好像被赋予了一种奇妙的渗透力。这音乐又好像把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结合在一起,散发着一种把梦幻气息和感官享受揉合起来的丰盈之美。

卡拉扬的德彪西管弦乐金碟

马拉美的诗歌《牧神午后》大意是通过牧神(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上身像人,下身为兽,头脑简单而耽于声色之乐的人物;他带领着羊群,在森林里一边吹着牧笛,一边跳舞游乐)的独白,描述一幅幻想的神秘画面。在一个懊热而倦怠的夏日午后,牧神在森林里醒来,脑子里恍惚记得自己遇见了两个美丽的山林女神,她们洁白如雪、光彩照人。他狂热地把她们拥人怀中,感觉到一阵冒渎而又**的喜悦,可是她们不敢接受他的这种冲动的求爱,拒绝了他的拥抱。这好像是一场幻梦,又仿佛是确实的经历——是幻是真他自己也说不上来。森林里越来越暖和,牧神的头脑昏昏沉沉,也许这终究只是他脑子里离去了的幻影。他又沉入梦乡,嘴里还在嘀嘀咕咕:“再见,女神们!我要去看看你们躲藏的地方。”

乐曲的开始,由长笛独奏出光影摇曳、纤细柔弱的半音阶主题,代表在酷暑的森林中沉睡的牧神形象。温暖而倦怠的圆号伴随着淙淙流淌的坚琴把这支懒洋洋的美丽旋律包围起来,簇拥着、呵护着长笛上的主题,使音乐兼具了丰满而又蓬松的美。长笛上的旋律经过重复之后,展开到更加华丽富饶的音响里,各种乐器纷纷接引,简单的素材通过运用新的节奏、音区和音色,展示出丰富的、不断变化而又和谐统一的意境。起始奏出的长笛上迷离恍惚的音色感染了其后的整首乐曲,因此,不但在次序上,而且就性质来看,长笛也是全曲的领军人物。在这首乐曲中,木管乐器发挥了极其突出的作用,德彪西使用了三支长笛、两支单簧管、两支双簧管和一支英国管来为之吹奏柔美的气息,其余的乐器使用也并不复杂,只不过是两架竖琴、四支圆号、传统弦乐组和古色古香的小钹——这些乐器本身也都是色彩丰富的调色板。德彪西就在这些乐器上调色傅彩,为马拉美的诗篇作出了画面效果可与印象派画家争胜的“音译”。《牧神午后》的问世引起了广泛的赞叹,同时也引起了一阵惊呼和不解,从此,人们借用了一个绘画流派的名字来称呼这种别开生面的音乐——印象派,德彪西从此为西方古典音乐开一代新风。

马拉美《牧神午后》选段

梁天培译

啊,仙女,让我们堕入甜美的回忆: “透过芦苇,我看出了神的心胸, 他们平息一场出人意外的狂风, 然后从林间到天际,长叫一声。 突然,阳光一闪,象宝石那么晶莹, 光辉的形象眨眼不知去处。 我赶过去,那时便看见那个少女 在我眼前,困倦得昏昏欲睡, 她们落在情网当中,如痴如醉, 紧紧的拥抱更显得相爱相亲。 我抱起她们——还是那样难解难分—— 把她们举到这个玫瑰丛中, 那儿,阵阵芬芳随着和风吹送。 还有我们的游戏,我们的欢乐会开出朵朵鲜花,象旧时的天国。” 我爱你,纯洁的天使,我的俘虏, 即便是一个重担,我也欢欣鼓舞; 你想逃避我火一样热烈的双唇, 我却要给你闪电般的狂吻。 我吻过那年长的双足,爱的火花 又射向那年幼的羞怯的心房。 于是她们两人,连同那绵绵情意, 便被从前的清白完全抛弃。 她们眼中含着泪滴,可怜的露珠! 往日的天真烂漫从此溘然逝去。

《绪任克斯与潘神》

绪任克斯(或西琳克丝)(Syrinx)是希腊神话里阿耳卡狄亚(Arcadia)的山林女神,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Artemis的随从,以贞洁闻名。一天绪任克斯发现自己被潘(Pan)追逐,在即将被追上的时候,绪任克斯请求父亲河神拉冬(Ladon)把她变成芦苇。潘看到绪任克斯所追逐的女郎变成了芦苇,便折芦苇做成排箫来纪念他所爱恋的人。潘神(Pan),译作“潘恩”,又称为牧神。专门照顾牧人和猎人、以及农人和住在乡野的人,希腊神话中司羊群和牧羊人的神。最初是在阿耳卡狄亚的神庙里祀奉,后被认为是帮助孤独的航行者驱逐恐怖的神。人们把他同罗马神话中的浮努斯神相等同。


相关内容

  • 2015年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
  • 2015-2016第一学期交响乐赏析课之作业论文 1.论文题目:交响乐赏析课程学习的总结与启示 2.序号() 3.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号__________ ...

  • 象征主义是英美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作手法之一
  • 象征主义是英美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作手法之一,经常采用象征.暗示.隐喻等表现手法.客观事物本来已经存在,对它的描写不是创造,而艺术的价值在于创造,即一种心灵状态的显示.象征主义在表达方式上注重暗示,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事物所具有的丰富寓意未反映主题.而暗示离不开具有强大表达功能的英语词汇,本文通过对英美 ...

  • 德彪西的[大海]
  • 德彪西的<大海> "我现在又二次地和我的老朋友--'海'在一起,它永远是那么变幻无常,那么美丽.它的确是是然界唯一可以使你安份守己的东西,然而,我们对海的尊重总嫌不足.我们决不可把备受日常操劳而变得畸形的躯体浸入其中.的确.我们的手.足是在令人发笑的节奏中移动--它足以使鱼儿们 ...

  • 西方音乐博物馆
  • 西方音乐博物馆 外在:外观看,它应该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是一架钢琴,黑色亮金属外壳,追求神似,可以写意一点,但是给予参观者的感觉必须是钢琴.下部,全黑色亮色长方体,作为钢琴的底架,同时也是博物馆的主体.长方体的正中央是"♬"形状的主门,朱门两侧有浮雕和镂空雕的间隔装饰,图案均为 ...

  • 古典音乐推荐
  • 巴赫:G 弦上的咏叹调 .勃兰登堡协奏曲 贝多芬:九首交响乐(当然三"英雄".五"命运".六"田园"最著名啦).小提琴奏鸣曲"春天""克鲁采".D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莫扎特:第 ...

  • 德彪西 月光[沃尔夫冈萨瓦利施版]
  • ',1)"> //v.youku.com/v_show/id_XMjE3OTA1NDA=.html 1.在音乐作品中,<月光>首先让人想到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原题为<升C小调奏鸣曲>,作品27号之2),然而这却是历史与他开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

  • 人音版音乐三下[木偶的步态舞]教学设计
  • 音乐欣赏<木偶的步态舞>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审美活动."对于低年级学生,从听觉.视觉.视唱.律动.伴奏等多种感官.多种形式全面欣赏.感受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学 ...

  • 月光 的故事
  • 我国<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的故事,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贝多芬的这个曲子(作品27之2--<#c小调钢琴奏鸣曲>)描写的是海上月光的说法,源出于德国音乐批评家雷尔施塔布(1799--1860) ...

  • 音乐新课标试题
  • 一.填空 1. 以音乐(审美 )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 ).( 健全的人格 ). 2. 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 ).(发现 ).( 创造 ).(表现 )和( 享受音乐美 )的全过程. 3. (兴趣 )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