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
作者:邹智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5期
摘要:本文对白芍的主要功能、生物特性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对白芍的规范化种植技术、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留种进行了详述,并对白芍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提出了有效措施。 关键词:白芍种植研究
白芍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有悠久的应用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收藏,为毛莨科植物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 的干燥根。主产于安徽、浙江、四川、山东等省,尤以安徽的“亳芍”产量大,品质好、驰名中外。
一、白芍的功能
白芍,又名亳芍,芍药, 白芍以根入药,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等功能。主治肝阳不足引起的头晕、头痛、耳鸣、烦躁、胸胁疼痛、阴虚血热失血、盗汁、月经不调、行经腹痛以及高血压等症。最近,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徐叔云教授对安徽名药白芍与人参进行比研究,发现白芍与人参均有抗应激、抗疲劳、镇静、增进学习和记忆能力、调节神经内分泌活动,抗辐射、抗肝毒性、抗炎等作用,而白芍却在镇痛、治疗乙型肝炎、改善睡眠等方面优于人参。
二、白芍对种植环境的要求
1. 形态。多年生草本。株高60~100cm。根粗肥,圆柱形或圆锥形,外皮褐色,断面白色或微带粉红。茎丛生直立,紫色或青紫色至绿色,光滑无毛。叶互生,具长柄、茎下部叶为2回3出复叶;小叶3~5片,长椭圆形至披针形,全缘,春季萌发的茎叶为紫红色,后渐变为绿色。花大,顶生或腋生,粉红色,栽培多为重瓣。种子黑褐色,花期4~5月份,果期5~8月份。
2. 生长环境。性喜气温和、阳光充足、雨量中等的环境;耐寒性强,在-20℃气温下能露地越冬;也能耐热,在42℃高温下能越夏。喜湿润,但怕涝,水淹6h 以上时,全株枯死。对土壤要求土层较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中性至微碱性的砂壤土或壤土为好,忌连作。 芍药为多年生宿根植物,每年早春2~3月份露芽出苗,4~6月份为生长盛期,植株秋季枯萎进入休眠期,此时有效成分芍药甙含量最高。若无性繁殖连续栽培5年,其根空心,失去药用价值。(应在第4年就收挖)
三、选地整地
选择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或砂壤土。前作以玉米、小麦、豆类、甘薯等作物较好。栽前要求精耕细作,耕深25~30cm,耕翻1~2次,结合耕翻每hm2施厩肥或堆肥38~60t作基肥,耙平,做成130cm 的高畦。如雨水过多、排水不良的地块,畦宽可100cm 左右,畦间的沟宽40cm 、深20cm 以上。砂质壤土中的现有幼龄树林、果园、荒山、坡地、田间地头、道路两旁都可栽培,特别是道路两侧空地和大小的旅游景点、山庄、农庄等,栽植白芍后,花开五颜六色,芳香四溢,甚是迷人,既起到较好的美化环境作用,又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真是一举两得。
四、繁殖与种植
繁殖主要为分根繁殖,也可用种子繁殖,但因种子繁殖生长周期长,故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少。
1. 分根繁殖。分根繁殖是芍药生产上常用方法,生产周期短。收获时,将芍药芽头从根部割下,选健壮芽头,切成小块,每块芽 2~4 个,芍药芽下留2cm 左右的头,以利生长,随切随栽或暂时沙藏、窖藏后再栽,芍药8~10 月种植,按行株距50cm×30cm 穴栽,穴深 10cm 左右,每穴放芽头1个~2个,芽苞向上,放平,然后覆土5cm 左右,盖实。每hm2栽 37500 株左右。
2. 种子繁殖。单瓣芍药结实多。8月上、中旬种子成熟,随采随播,或用湿砂混拌贮藏至9月中、下旬播种。苗株生长2~3年后进行定植。
五、田间管理
1. 中耕除草:出苗后每年中耕除草2~3次,中耕宜浅,以免伤根死苗。10月下旬,地冻前,在离地面7~10cm处剪去枝叶,在根际培土,以利越冬。栽培白芍常用“劈垄亮根”法,即在种植后第2年5月上旬,将芍株周围的土,轻轻拨开,让根部稍稍露出,晾5~7d,再培土拥根,可以提高地温,并杀虫灭菌,达到增产效果,但晾的时间不宜过长。
2. 追肥排灌:第2年起每年追肥3次,第1次3月下旬~4月上旬,施淡人粪尿;第2次4月下旬每hm2施人粪尿7.5t ;第3次10~11月间,以圈肥为主,每hm222.5~30t。第3年3月下旬每hm2施人粪尿11.25t ,腐熟饼肥750kg ,过磷酸钙375kg ;4月下旬每hm2施人粪尿15t ;11月间施厩肥1.5~2t。第4年收获前追肥2次,3月下旬每hm2施人粪尿15t ,加硫酸铵150kg ,过磷酸钙375kg ;4月下旬,除磷肥外,按上述施肥量再施1次。每次施肥,宜于植株两侧开穴施下。芍药喜旱怕涝,一般不需灌溉,严重干旱时,宜在傍晚灌透1次水。多雨季节,及时清沟排水,减少根病。每年春季现蕾时要及时将花蕾摘除。
3. 病虫害防治
3.1叶斑病。常发生在夏季,主要为害叶片,病株叶片早落,生长衰弱。
白芍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
作者:邹智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5期
摘要:本文对白芍的主要功能、生物特性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对白芍的规范化种植技术、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留种进行了详述,并对白芍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提出了有效措施。 关键词:白芍种植研究
白芍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有悠久的应用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收藏,为毛莨科植物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 的干燥根。主产于安徽、浙江、四川、山东等省,尤以安徽的“亳芍”产量大,品质好、驰名中外。
一、白芍的功能
白芍,又名亳芍,芍药, 白芍以根入药,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等功能。主治肝阳不足引起的头晕、头痛、耳鸣、烦躁、胸胁疼痛、阴虚血热失血、盗汁、月经不调、行经腹痛以及高血压等症。最近,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徐叔云教授对安徽名药白芍与人参进行比研究,发现白芍与人参均有抗应激、抗疲劳、镇静、增进学习和记忆能力、调节神经内分泌活动,抗辐射、抗肝毒性、抗炎等作用,而白芍却在镇痛、治疗乙型肝炎、改善睡眠等方面优于人参。
二、白芍对种植环境的要求
1. 形态。多年生草本。株高60~100cm。根粗肥,圆柱形或圆锥形,外皮褐色,断面白色或微带粉红。茎丛生直立,紫色或青紫色至绿色,光滑无毛。叶互生,具长柄、茎下部叶为2回3出复叶;小叶3~5片,长椭圆形至披针形,全缘,春季萌发的茎叶为紫红色,后渐变为绿色。花大,顶生或腋生,粉红色,栽培多为重瓣。种子黑褐色,花期4~5月份,果期5~8月份。
2. 生长环境。性喜气温和、阳光充足、雨量中等的环境;耐寒性强,在-20℃气温下能露地越冬;也能耐热,在42℃高温下能越夏。喜湿润,但怕涝,水淹6h 以上时,全株枯死。对土壤要求土层较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中性至微碱性的砂壤土或壤土为好,忌连作。 芍药为多年生宿根植物,每年早春2~3月份露芽出苗,4~6月份为生长盛期,植株秋季枯萎进入休眠期,此时有效成分芍药甙含量最高。若无性繁殖连续栽培5年,其根空心,失去药用价值。(应在第4年就收挖)
三、选地整地
选择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或砂壤土。前作以玉米、小麦、豆类、甘薯等作物较好。栽前要求精耕细作,耕深25~30cm,耕翻1~2次,结合耕翻每hm2施厩肥或堆肥38~60t作基肥,耙平,做成130cm 的高畦。如雨水过多、排水不良的地块,畦宽可100cm 左右,畦间的沟宽40cm 、深20cm 以上。砂质壤土中的现有幼龄树林、果园、荒山、坡地、田间地头、道路两旁都可栽培,特别是道路两侧空地和大小的旅游景点、山庄、农庄等,栽植白芍后,花开五颜六色,芳香四溢,甚是迷人,既起到较好的美化环境作用,又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真是一举两得。
四、繁殖与种植
繁殖主要为分根繁殖,也可用种子繁殖,但因种子繁殖生长周期长,故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少。
1. 分根繁殖。分根繁殖是芍药生产上常用方法,生产周期短。收获时,将芍药芽头从根部割下,选健壮芽头,切成小块,每块芽 2~4 个,芍药芽下留2cm 左右的头,以利生长,随切随栽或暂时沙藏、窖藏后再栽,芍药8~10 月种植,按行株距50cm×30cm 穴栽,穴深 10cm 左右,每穴放芽头1个~2个,芽苞向上,放平,然后覆土5cm 左右,盖实。每hm2栽 37500 株左右。
2. 种子繁殖。单瓣芍药结实多。8月上、中旬种子成熟,随采随播,或用湿砂混拌贮藏至9月中、下旬播种。苗株生长2~3年后进行定植。
五、田间管理
1. 中耕除草:出苗后每年中耕除草2~3次,中耕宜浅,以免伤根死苗。10月下旬,地冻前,在离地面7~10cm处剪去枝叶,在根际培土,以利越冬。栽培白芍常用“劈垄亮根”法,即在种植后第2年5月上旬,将芍株周围的土,轻轻拨开,让根部稍稍露出,晾5~7d,再培土拥根,可以提高地温,并杀虫灭菌,达到增产效果,但晾的时间不宜过长。
2. 追肥排灌:第2年起每年追肥3次,第1次3月下旬~4月上旬,施淡人粪尿;第2次4月下旬每hm2施人粪尿7.5t ;第3次10~11月间,以圈肥为主,每hm222.5~30t。第3年3月下旬每hm2施人粪尿11.25t ,腐熟饼肥750kg ,过磷酸钙375kg ;4月下旬每hm2施人粪尿15t ;11月间施厩肥1.5~2t。第4年收获前追肥2次,3月下旬每hm2施人粪尿15t ,加硫酸铵150kg ,过磷酸钙375kg ;4月下旬,除磷肥外,按上述施肥量再施1次。每次施肥,宜于植株两侧开穴施下。芍药喜旱怕涝,一般不需灌溉,严重干旱时,宜在傍晚灌透1次水。多雨季节,及时清沟排水,减少根病。每年春季现蕾时要及时将花蕾摘除。
3. 病虫害防治
3.1叶斑病。常发生在夏季,主要为害叶片,病株叶片早落,生长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