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镜头焦距是一个固定的物理尺寸,是多少毫米,就是多少毫米,100mm就是100mm,不会变成150mm,不会随着相机的画幅不同而改变;
2. 相同焦距的镜头放在不同画幅的相机上,画幅越大,视角越大,画幅越小,视角越小;
3. 相同画幅的机身,如果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或者说越深、越长)。
要搞明白这些道理,首先要搞懂基本概念。
【下面先说说焦距、视角和画幅】
通俗地说,镜头焦距是指从镜头光心(单片镜头的中心或多片镜头的成像中心)到焦平面的距离。焦平面是相机里的成像面或感光面。这个感光面从早期使用的干板式玻璃片式的底板,到后来的软片式的胶片底板,一直发展到现在数码相机
所使用的CCD、超级CCD或CMOS等感光器件。这个成像面的尺寸规格就是我们所说的画幅。
通过上面的定义不难看出,镜头焦距实际上是一段距离长度,而且是一个不会改变的固定长度,是一个物理尺寸。不论你的105mm镜头放在DX画幅的D300上,还是放在FX全画幅的D3上,这段物理距离都是固定的,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发生改变的只是你的相机焦平面(即CMOS)的大小而已。这个焦平面越大,视角也越大,也就是说所能容纳的拍摄场景越大,反之视角越小,容纳的场景越小。换一句话说,同样的拍摄对象,使用同样焦距的镜头,当焦平面是全画幅时,感光面积大,所得到的拍摄对象就更全面一些,如果是DX画幅,感光面积小了,拍摄对象的四周的一部分被剪裁到画面外,因此得到的成像则就更局部一些了。
这是从相同焦距的镜头放在不同画幅相机的角度上说的。下面我们换一种方法,看看用相同画幅的相机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是什么结果。
如果我们使用相同画幅的相机,不论是D3还是D300,在同样的拍摄距离,用100mm的镜头拍摄之后再用150mm的镜头拍摄。我们会发现用150mm镜头拍摄时,只能拍到100mm镜头画面中的一部分。结果和上面使用不同画幅相机一样,视角小了。
尽管两种拍摄条件不同,一个用全画幅+150mm焦距镜头,另外一个是DX画幅+100mm焦距镜头,但由于两者成像时的视角相同,结果被摄物体在画面中的大小比例便一样了。因此,人们便发明了一种说明相同焦距镜头在不同画幅相
机上使用的表述方法,即“相当于”三个字。我们可以说,100mm的镜头放在D3上是100mm,放在D300上之后,就相当于150mm焦距(视角)。注意:这里说的是“相当于”,指的是视角效果,不是说镜头的100mm焦距变成了150mm,因为人们经常把括弧里面的“视角”两个字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更完整和更正确的说法就是,“100mm的镜头放在D3上是100mm,放在D300上之后,其视角相当于150mm焦距的镜头”,这种说法能清楚地说明问题的本质。
【什么是恒定光圈镜头?】
曾经看到有的网友提问说:恒定大光圈镜头怎么那么贵啊?但永远是f2.8的光圈可怎么用啊?这些问题听起来确实很恐怖,试想,如果你买了一辆车,哪怕档次再高,如果永远只能开一挡,那还怎么开呢?
提这种问题的人看来还是没有搞清楚基本概念。首先,恒定光圈的概念是相对于变焦镜头说的。有的变焦镜头非常便宜,比如不带防抖的70-300mm/f4.5-5.6才几百元钱,而有的变焦头则要上万,比如尼康新出的24-70mm/f2.8。后者贵是因为后者是恒定大光圈,无论你将焦距调整到多少,都可以使用f2.8的光圈。图样,佳能的24-105/F4镜头也是如此,无论是在24mm焦距还是105mm焦距,都可以使用f4的光圈。而70-300mm/f4.5-5.6由于不是恒定光圈的,所以尽管你在相机里使用光圈优先,把光圈调整为f4.5,但只要你把焦距拉到长焦端,光圈就会变小了。
恒定大光圈镜头为了保持能够恒定使用f2.8的光圈,所以镜身一般很大,因此成本也高,所以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镜头的最佳光圈是怎么回事?】
有的人曾经问我,你的照片怎么经常使用f5.6的光圈啊?我回答说,f5.6是我那个17-55的镜头的最佳光圈。然后,他又问,为什么不使用f22啊,不是光圈越小越清楚吗?
看来问这种问题的人是把景深和分辨率的概念搞混了了。最佳光圈的意思是,任何一只镜头,无论是定焦还是变焦镜头,都有成像质量最好的那一档或若干档光圈。在这一档或这几档光圈下,镜头的分辨率可以发挥到极致,即达到最大的分辨率。最大分辨率指的不是前后清楚的范围(即不是景深)。
普通镜头的最佳光圈往往在f5.6-f11的范围内,所以才有那种“f8下无狗头”的说法。而高级镜头,即所为的“牛头”,其最佳光圈往往比较大,即使在全开的情况下,也可能很锐利。这就是人们为什么要花高代价购买牛头的原因之一。他们进牛头,除了焦外成像好看之外,同时也是为了追求大光圈下的高分辨率。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用17-55时经常使用f5.6的原因。
有人曾经对大多数镜头的最佳光圈进行过如下统计:
***********************************************************************
F1.2-F1.4的标准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4
F1.8-F2的标准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5.6
F2-F2.8的定焦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4-F5.6
F2.8恒定变焦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5.6
F3.5-F5.6的变焦距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8
F4.5-F5.6的变焦距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8-F11
***********************************************************************
我不敢保证以上这些数据是否非常准确,仅抄录到这里供大家参考。总之,无论是牛头还是狗头,好好研究一下它们的最佳光圈到底是多少对你拍片是十分有好处的。
光圈(Aperture)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以控制景深、镜头成像质素、以及和快门协同控制进光量。对于已经制造好的镜头,不能随意改变镜头的直径,但是可以通过在镜头内部加入多边形或者圆型,并且面积可变的孔状光栅来达到控制镜头通光量,这个装置就叫做光圈。平时所说的光圈值F2.8、F8、F16等是光圈“系数”,是相对光圈,并非光圈的物理孔径,与光圈的物理孔径及镜头到感光器件(胶片或CCD或CMOS)的距离有关。
表达光圈大小用F值(光圈“系数”)。光圈F值 = 镜头的焦距/镜头口径的直径。要达到相同的光圈F值,长焦距镜头的口径要比短焦距镜头的口径大。这里值得一题的是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是下一级的一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
弥散圆(circle of confusion):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也叫做模糊圈。
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景深(depth of field):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景深随镜头的焦距、光圈值、拍摄距离(物距)而变化。对于固定焦距和拍摄距离,使用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当焦点设在超焦距时,景深会从超焦距的一半延伸到无限远,对一个固定的光圈值来说,这是最大的景深。
景深的计算:
超焦距或称泛焦距离,是一个和焦距与光圈有关的对焦距离,当镜头以这个距离对焦时景深最大、可以从相机和对焦点之间的某处(景深前缘)起延伸到无限远(景深后缘)。如果镜头对焦在超焦距,则景深是从超焦距之半到无穷远。超焦距通常最适用的是焦距短的广角镜头,原因就是景深与镜头焦距的长短是有关系的。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一般地,使用超焦距还是在50mm以下的镜头比较好,到了85mm以上,它的景深范围小,使用超焦距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计算相机图像传感器分辨率以及镜头焦距
问题:请问我如何确定使用了正确的镜头、焦距以及传感器分辨率(相机传感器CCD像素的行数和列数)?
关于真实世界中的情况,我已了解下列定义:
视场(FOV) - 相机可以采集到的被检测区域
分辨率 - 成像系统需要复制出的物体细节数量
物距 - 镜头前端到被检测物体的距离
请参考下列图例:
解答:为了获得精确的测量,您至少需要两个像素来表达您希望检测的最小特征。请使用分辨率信息为您的应用选择合适的相机和镜头。首先,需要决定您的图像采集系统所需的分辨率。可以先用真实世界的度量单位测量您需要检测的最小特征的大小。然后,传感器分辨率(S) = (FOV / 分辨率) x 2 = (FOV / 最小特征的大小) x 2。
例如:有一个传感器分辨率为640x480的相机,希望知道在任何方向上可以检测出的最小特征的分辨率。因为要求测量不依赖于方向,因此取CCD尺寸参数中的短边,这里就是480;假设想捕获的FOV是100mm。根据上式,能够检测到的最小特征尺寸是FOV除以传感器分辨率再乘以2(最小特征尺寸=(100/480)*2)。这样可以计算出能检测到的最小特征尺寸就是0.42mm。请注意这是一个大致的等式,没有考虑到镜头失真、具体的特征检测算法、以及是否采用亚像素精度。然后,计算所需的焦距:焦距 x FOV = 传感器尺寸 x 物距。
对于上述例子,如果要确定物距,先假设传感器尺寸是1/2",镜头焦距是12.5mm,那么物距就是98mm(物距=(12.5*100)/12.7)。请注意为统一单位要将1/2"换算为12.7mm。 出厂的镜头中,只有一部分具有标准焦距。通常的镜头焦距包括6mm,8mm,12.5mm,25mm,以及50mm等几种。一旦您选择了一个焦距接近您图像采集系统所需焦距的镜头,您需要调整物距以使被检测物体合焦。 焦距较短(小于12mm)的镜头拍摄的图像会有明显的失真。如果您的应用对图像失真比较敏感,请尽量增加物距并使用焦距较长的镜头。如果您不便调整物距,您在选择镜头时就会受到比较大的限制。
宽动态技术是在非常强烈的对比下让摄像机看到影像的一种技术。 当在强光源(日光、灯具或反光等)照射下的高亮度区域及阴影、逆光等相对亮度较低的区域在图像中同时存在时,摄像机输出的图像会出现明亮区域因曝光过度成为白色,而黑暗区域因曝光不足成为黑色,严重影响图像质量。摄像机在同一场景中对最亮区域及较暗区域的表现是存在局限的,这种局限就是通常所讲的动态范围。
宽动态就技术言,不算背光补偿技术,有二种实现方式:CCD+DSP技术和CMOS+DPS技术。现在,CCD+DSP宽动态技术仍是主流应用技术,通常接触到的宽动态产品大多都是CCD宽动态。CCD+DSP:这种双曝光(或双快门)技术的核心是针对明暗反差较大的场景,摄像机先对明亮区域进行一次快速曝光,得到一幅亮部区域清晰正常的图像并存储到数据缓冲存储器中;然后再对场景中暗部区域进行一次慢速曝光,得到一幅暗部区域画面清晰的图像也存储到数据缓冲存储器中。以上曝光完毕后,利用DSP特有的图像处理算法,将两幅图像当中亮度适当的部分分别切割下来,最后进行叠加合成并输出一幅明暗区域都清晰可见的图像。CMOS+DPS:DPS采用的是每一个像素单独曝光和ARM7控制技术,相比于CCD的两次曝光成像有了更高的动态范围。
低照度摄像机:可以在极其微弱的光照下工作的闭路电视摄像机。照度是用Lux表示。0Lux表示在没有光线情况下也能拍摄,一般摄像机大都在0Lux或者0.1Lux,照度值的大小是要看镜头的光圈大小(F值),F值越小所需的照度越低。当Lux值在0.001的时候,基本已经达到星光级照度。
3A技术指的是自动对焦(AF)、自动曝光(AE)及自动白平衡(AWB)。自动对焦算法通过既得图像对比度移动镜头使图像对比度达到最大,自动曝光算法将根据可用的光源条件自动设置曝光值,自动白平衡算法根据光源条件调整图片颜色的保真程度。
1. 镜头焦距是一个固定的物理尺寸,是多少毫米,就是多少毫米,100mm就是100mm,不会变成150mm,不会随着相机的画幅不同而改变;
2. 相同焦距的镜头放在不同画幅的相机上,画幅越大,视角越大,画幅越小,视角越小;
3. 相同画幅的机身,如果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或者说越深、越长)。
要搞明白这些道理,首先要搞懂基本概念。
【下面先说说焦距、视角和画幅】
通俗地说,镜头焦距是指从镜头光心(单片镜头的中心或多片镜头的成像中心)到焦平面的距离。焦平面是相机里的成像面或感光面。这个感光面从早期使用的干板式玻璃片式的底板,到后来的软片式的胶片底板,一直发展到现在数码相机
所使用的CCD、超级CCD或CMOS等感光器件。这个成像面的尺寸规格就是我们所说的画幅。
通过上面的定义不难看出,镜头焦距实际上是一段距离长度,而且是一个不会改变的固定长度,是一个物理尺寸。不论你的105mm镜头放在DX画幅的D300上,还是放在FX全画幅的D3上,这段物理距离都是固定的,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发生改变的只是你的相机焦平面(即CMOS)的大小而已。这个焦平面越大,视角也越大,也就是说所能容纳的拍摄场景越大,反之视角越小,容纳的场景越小。换一句话说,同样的拍摄对象,使用同样焦距的镜头,当焦平面是全画幅时,感光面积大,所得到的拍摄对象就更全面一些,如果是DX画幅,感光面积小了,拍摄对象的四周的一部分被剪裁到画面外,因此得到的成像则就更局部一些了。
这是从相同焦距的镜头放在不同画幅相机的角度上说的。下面我们换一种方法,看看用相同画幅的相机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是什么结果。
如果我们使用相同画幅的相机,不论是D3还是D300,在同样的拍摄距离,用100mm的镜头拍摄之后再用150mm的镜头拍摄。我们会发现用150mm镜头拍摄时,只能拍到100mm镜头画面中的一部分。结果和上面使用不同画幅相机一样,视角小了。
尽管两种拍摄条件不同,一个用全画幅+150mm焦距镜头,另外一个是DX画幅+100mm焦距镜头,但由于两者成像时的视角相同,结果被摄物体在画面中的大小比例便一样了。因此,人们便发明了一种说明相同焦距镜头在不同画幅相
机上使用的表述方法,即“相当于”三个字。我们可以说,100mm的镜头放在D3上是100mm,放在D300上之后,就相当于150mm焦距(视角)。注意:这里说的是“相当于”,指的是视角效果,不是说镜头的100mm焦距变成了150mm,因为人们经常把括弧里面的“视角”两个字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更完整和更正确的说法就是,“100mm的镜头放在D3上是100mm,放在D300上之后,其视角相当于150mm焦距的镜头”,这种说法能清楚地说明问题的本质。
【什么是恒定光圈镜头?】
曾经看到有的网友提问说:恒定大光圈镜头怎么那么贵啊?但永远是f2.8的光圈可怎么用啊?这些问题听起来确实很恐怖,试想,如果你买了一辆车,哪怕档次再高,如果永远只能开一挡,那还怎么开呢?
提这种问题的人看来还是没有搞清楚基本概念。首先,恒定光圈的概念是相对于变焦镜头说的。有的变焦镜头非常便宜,比如不带防抖的70-300mm/f4.5-5.6才几百元钱,而有的变焦头则要上万,比如尼康新出的24-70mm/f2.8。后者贵是因为后者是恒定大光圈,无论你将焦距调整到多少,都可以使用f2.8的光圈。图样,佳能的24-105/F4镜头也是如此,无论是在24mm焦距还是105mm焦距,都可以使用f4的光圈。而70-300mm/f4.5-5.6由于不是恒定光圈的,所以尽管你在相机里使用光圈优先,把光圈调整为f4.5,但只要你把焦距拉到长焦端,光圈就会变小了。
恒定大光圈镜头为了保持能够恒定使用f2.8的光圈,所以镜身一般很大,因此成本也高,所以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镜头的最佳光圈是怎么回事?】
有的人曾经问我,你的照片怎么经常使用f5.6的光圈啊?我回答说,f5.6是我那个17-55的镜头的最佳光圈。然后,他又问,为什么不使用f22啊,不是光圈越小越清楚吗?
看来问这种问题的人是把景深和分辨率的概念搞混了了。最佳光圈的意思是,任何一只镜头,无论是定焦还是变焦镜头,都有成像质量最好的那一档或若干档光圈。在这一档或这几档光圈下,镜头的分辨率可以发挥到极致,即达到最大的分辨率。最大分辨率指的不是前后清楚的范围(即不是景深)。
普通镜头的最佳光圈往往在f5.6-f11的范围内,所以才有那种“f8下无狗头”的说法。而高级镜头,即所为的“牛头”,其最佳光圈往往比较大,即使在全开的情况下,也可能很锐利。这就是人们为什么要花高代价购买牛头的原因之一。他们进牛头,除了焦外成像好看之外,同时也是为了追求大光圈下的高分辨率。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用17-55时经常使用f5.6的原因。
有人曾经对大多数镜头的最佳光圈进行过如下统计:
***********************************************************************
F1.2-F1.4的标准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4
F1.8-F2的标准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5.6
F2-F2.8的定焦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4-F5.6
F2.8恒定变焦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5.6
F3.5-F5.6的变焦距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8
F4.5-F5.6的变焦距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8-F11
***********************************************************************
我不敢保证以上这些数据是否非常准确,仅抄录到这里供大家参考。总之,无论是牛头还是狗头,好好研究一下它们的最佳光圈到底是多少对你拍片是十分有好处的。
光圈(Aperture)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以控制景深、镜头成像质素、以及和快门协同控制进光量。对于已经制造好的镜头,不能随意改变镜头的直径,但是可以通过在镜头内部加入多边形或者圆型,并且面积可变的孔状光栅来达到控制镜头通光量,这个装置就叫做光圈。平时所说的光圈值F2.8、F8、F16等是光圈“系数”,是相对光圈,并非光圈的物理孔径,与光圈的物理孔径及镜头到感光器件(胶片或CCD或CMOS)的距离有关。
表达光圈大小用F值(光圈“系数”)。光圈F值 = 镜头的焦距/镜头口径的直径。要达到相同的光圈F值,长焦距镜头的口径要比短焦距镜头的口径大。这里值得一题的是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是下一级的一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
弥散圆(circle of confusion):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也叫做模糊圈。
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景深(depth of field):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景深随镜头的焦距、光圈值、拍摄距离(物距)而变化。对于固定焦距和拍摄距离,使用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当焦点设在超焦距时,景深会从超焦距的一半延伸到无限远,对一个固定的光圈值来说,这是最大的景深。
景深的计算:
超焦距或称泛焦距离,是一个和焦距与光圈有关的对焦距离,当镜头以这个距离对焦时景深最大、可以从相机和对焦点之间的某处(景深前缘)起延伸到无限远(景深后缘)。如果镜头对焦在超焦距,则景深是从超焦距之半到无穷远。超焦距通常最适用的是焦距短的广角镜头,原因就是景深与镜头焦距的长短是有关系的。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一般地,使用超焦距还是在50mm以下的镜头比较好,到了85mm以上,它的景深范围小,使用超焦距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计算相机图像传感器分辨率以及镜头焦距
问题:请问我如何确定使用了正确的镜头、焦距以及传感器分辨率(相机传感器CCD像素的行数和列数)?
关于真实世界中的情况,我已了解下列定义:
视场(FOV) - 相机可以采集到的被检测区域
分辨率 - 成像系统需要复制出的物体细节数量
物距 - 镜头前端到被检测物体的距离
请参考下列图例:
解答:为了获得精确的测量,您至少需要两个像素来表达您希望检测的最小特征。请使用分辨率信息为您的应用选择合适的相机和镜头。首先,需要决定您的图像采集系统所需的分辨率。可以先用真实世界的度量单位测量您需要检测的最小特征的大小。然后,传感器分辨率(S) = (FOV / 分辨率) x 2 = (FOV / 最小特征的大小) x 2。
例如:有一个传感器分辨率为640x480的相机,希望知道在任何方向上可以检测出的最小特征的分辨率。因为要求测量不依赖于方向,因此取CCD尺寸参数中的短边,这里就是480;假设想捕获的FOV是100mm。根据上式,能够检测到的最小特征尺寸是FOV除以传感器分辨率再乘以2(最小特征尺寸=(100/480)*2)。这样可以计算出能检测到的最小特征尺寸就是0.42mm。请注意这是一个大致的等式,没有考虑到镜头失真、具体的特征检测算法、以及是否采用亚像素精度。然后,计算所需的焦距:焦距 x FOV = 传感器尺寸 x 物距。
对于上述例子,如果要确定物距,先假设传感器尺寸是1/2",镜头焦距是12.5mm,那么物距就是98mm(物距=(12.5*100)/12.7)。请注意为统一单位要将1/2"换算为12.7mm。 出厂的镜头中,只有一部分具有标准焦距。通常的镜头焦距包括6mm,8mm,12.5mm,25mm,以及50mm等几种。一旦您选择了一个焦距接近您图像采集系统所需焦距的镜头,您需要调整物距以使被检测物体合焦。 焦距较短(小于12mm)的镜头拍摄的图像会有明显的失真。如果您的应用对图像失真比较敏感,请尽量增加物距并使用焦距较长的镜头。如果您不便调整物距,您在选择镜头时就会受到比较大的限制。
宽动态技术是在非常强烈的对比下让摄像机看到影像的一种技术。 当在强光源(日光、灯具或反光等)照射下的高亮度区域及阴影、逆光等相对亮度较低的区域在图像中同时存在时,摄像机输出的图像会出现明亮区域因曝光过度成为白色,而黑暗区域因曝光不足成为黑色,严重影响图像质量。摄像机在同一场景中对最亮区域及较暗区域的表现是存在局限的,这种局限就是通常所讲的动态范围。
宽动态就技术言,不算背光补偿技术,有二种实现方式:CCD+DSP技术和CMOS+DPS技术。现在,CCD+DSP宽动态技术仍是主流应用技术,通常接触到的宽动态产品大多都是CCD宽动态。CCD+DSP:这种双曝光(或双快门)技术的核心是针对明暗反差较大的场景,摄像机先对明亮区域进行一次快速曝光,得到一幅亮部区域清晰正常的图像并存储到数据缓冲存储器中;然后再对场景中暗部区域进行一次慢速曝光,得到一幅暗部区域画面清晰的图像也存储到数据缓冲存储器中。以上曝光完毕后,利用DSP特有的图像处理算法,将两幅图像当中亮度适当的部分分别切割下来,最后进行叠加合成并输出一幅明暗区域都清晰可见的图像。CMOS+DPS:DPS采用的是每一个像素单独曝光和ARM7控制技术,相比于CCD的两次曝光成像有了更高的动态范围。
低照度摄像机:可以在极其微弱的光照下工作的闭路电视摄像机。照度是用Lux表示。0Lux表示在没有光线情况下也能拍摄,一般摄像机大都在0Lux或者0.1Lux,照度值的大小是要看镜头的光圈大小(F值),F值越小所需的照度越低。当Lux值在0.001的时候,基本已经达到星光级照度。
3A技术指的是自动对焦(AF)、自动曝光(AE)及自动白平衡(AWB)。自动对焦算法通过既得图像对比度移动镜头使图像对比度达到最大,自动曝光算法将根据可用的光源条件自动设置曝光值,自动白平衡算法根据光源条件调整图片颜色的保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