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计算公式汇总

(1)人力资源离职率

人力资源离职率是以某一单位时间(如以月为单位)的离职人数,除以工资册的月初月末平均人数然后乘以100%。以公式表示:

离职率=(离职人数/工资册平均人数)*100%

离职人数包括辞职、免职、解职人数,工资册上的平均人数是指月初人数加月末人数然后除以2。离职率可用来测量人力资源的稳定程度。之所以离职率常以月为单位,乃是由于如果以年度为单位,就要考虑季节与周期变动等因素。

(2)人力资源新进率(EmploymentRate)

人力资源新进率是新进人员除以工资册平均人数然后乘以100%。用公式表示:

新进率=(新进人数/工资册平均人数)*100%

(3)净人力资源流动率(Netlabor TurnoverRate

净人力资源流动率是补充人数除以工资册平均人数。所谓补充人数是指为补充离职人员所雇佣的人数。用公式表示:

净流动率=(补充人数/工资册平均人数)*100%

(4)招聘成本的考核数值。公式是:

1、年人均招聘成本:年招聘总投入/录用总人数(含试用期后未留用人员)

2、年人均有效招聘成本:年招聘总投入/签约人数(不含试用期后未留用人员)

其中“年招聘总投入”中应包含以下内容:1、直接招聘成本:(1)招聘会、广告、网络信息发布等用来传播招聘信息的媒体、场所使用费;(2)图片、文字等信息制作费;(3)付给猎头公司的中介费;

(5)员工数量指标的统计。

1.期末人数。是指报告期最后一天企业实有人数,属时点指标。如月、季、年末人数。

2.平均人数。是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劳动力人数,属序时平均数指标。 计算公式为:月平均人数=报告期内每天实有人数之和÷报告期月日数或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年内各季平均人数之和)÷4

(6)员工人数变动指标的统计

1. 企业员工人数平衡关系:期初人数+本期增加人数=本期减少人数+期末人数

2. 员工变动指标:员工变动指标(%)=(报告期员工人数÷基期员工人数)×100%

(7)员工素质指标的统计

员工文化素质统计:

∑(实际培训时间×参加培训人数)除以平均文化程度指标= 参加培训累计人数(人次)之和

(8)劳动时间利用指标的统计

劳动时间是指员工从事生产劳动持续的时间,是衡量劳动消耗量的尺度,在统计中通常以'工日'、'工时'等单位表示。为了准确计算劳动时间,用图剖析劳动时间的构成:

企业劳动时间剖析图:

1.出勤率。出勤率反映企业员工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出勤的程度。计算公式为:出勤率(%)=出勤工日(工时)÷制度工日(工时)×100%

2.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反映企业员工出勤时间内从事与生产有关活动时间的比重。计算公式: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日(工时)÷数出勤工日(工时)数×100%

3.制度工日(工时)利用率。反映制度工作时间实际用于生产的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制度工日(工时)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日(工时)数÷制度工日(工时)数×100%

4.加班加点比重指标和强度指标

(1)加班加点比重指标(%)= 加班加点工时数÷实际工作工时数×100%

(2)加班加点强度指标(%)= 加班加点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100%

(9)劳动生产率指标的统计

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效率,是劳动消耗量与生产成果之间对比关系的经济指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经济效果的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有二种基本表现形式:

劳动生产率(正指标)= 产品产量/劳动消耗量;

劳动生产率(逆指标)= 劳动消耗量/产品产量;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消耗量和产品产量的对比。产量可用实物量(或标准实物产量)、劳动产量(定额工时产量)、价值量(总产量、增加值勤)等表示:

劳动量可用人数时间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1. 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 报告期产品生产量÷报告期工业生产工人平均人数

2. 实物劳动生产率=报告期产品生产量÷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灵敏

3.员劳动生产率(元/人)=报告期工业总产值(万元)÷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人)或:报告期工业增加值÷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10)劳动报酬指标的统计

劳动报酬是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做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称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包括:职工工资总额和本企业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两部分。其中主要是职工工资总额。

A.工资总额。工资总额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主要应由五个部分组成。

1.计时工资。指按计时资标准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

2.计件工资。指对己做的工作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可分:标准计件工资和计件超额工资。

3.奖金。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

4. 津贴和补贴。指为了补偿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的劳动报酬。

5. 加班加点工资。指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工资和加点工资。

B. 平均工资统计。平均工资是指全部职工在一定时期同每人平均的工资收入。其计算公式为:

平均工资(元/人)= 工资总额(元)÷职工平均人数(人)

备注:平均工资的统计,可以按企业不同的职工范围(全部职工、管理人员、营销人员、部门主管人员、工程技术待分类统计)计算,也可以按不同的时间范围(月、季、年)计算。采取何种方法进行统计,应视企业内部核算和管理要求而确定。

(1)人力资源离职率

人力资源离职率是以某一单位时间(如以月为单位)的离职人数,除以工资册的月初月末平均人数然后乘以100%。以公式表示:

离职率=(离职人数/工资册平均人数)*100%

离职人数包括辞职、免职、解职人数,工资册上的平均人数是指月初人数加月末人数然后除以2。离职率可用来测量人力资源的稳定程度。之所以离职率常以月为单位,乃是由于如果以年度为单位,就要考虑季节与周期变动等因素。

(2)人力资源新进率(EmploymentRate)

人力资源新进率是新进人员除以工资册平均人数然后乘以100%。用公式表示:

新进率=(新进人数/工资册平均人数)*100%

(3)净人力资源流动率(Netlabor TurnoverRate

净人力资源流动率是补充人数除以工资册平均人数。所谓补充人数是指为补充离职人员所雇佣的人数。用公式表示:

净流动率=(补充人数/工资册平均人数)*100%

(4)招聘成本的考核数值。公式是:

1、年人均招聘成本:年招聘总投入/录用总人数(含试用期后未留用人员)

2、年人均有效招聘成本:年招聘总投入/签约人数(不含试用期后未留用人员)

其中“年招聘总投入”中应包含以下内容:1、直接招聘成本:(1)招聘会、广告、网络信息发布等用来传播招聘信息的媒体、场所使用费;(2)图片、文字等信息制作费;(3)付给猎头公司的中介费;

(5)员工数量指标的统计。

1.期末人数。是指报告期最后一天企业实有人数,属时点指标。如月、季、年末人数。

2.平均人数。是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劳动力人数,属序时平均数指标。 计算公式为:月平均人数=报告期内每天实有人数之和÷报告期月日数或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年内各季平均人数之和)÷4

(6)员工人数变动指标的统计

1. 企业员工人数平衡关系:期初人数+本期增加人数=本期减少人数+期末人数

2. 员工变动指标:员工变动指标(%)=(报告期员工人数÷基期员工人数)×100%

(7)员工素质指标的统计

员工文化素质统计:

∑(实际培训时间×参加培训人数)除以平均文化程度指标= 参加培训累计人数(人次)之和

(8)劳动时间利用指标的统计

劳动时间是指员工从事生产劳动持续的时间,是衡量劳动消耗量的尺度,在统计中通常以'工日'、'工时'等单位表示。为了准确计算劳动时间,用图剖析劳动时间的构成:

企业劳动时间剖析图:

1.出勤率。出勤率反映企业员工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出勤的程度。计算公式为:出勤率(%)=出勤工日(工时)÷制度工日(工时)×100%

2.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反映企业员工出勤时间内从事与生产有关活动时间的比重。计算公式: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日(工时)÷数出勤工日(工时)数×100%

3.制度工日(工时)利用率。反映制度工作时间实际用于生产的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制度工日(工时)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日(工时)数÷制度工日(工时)数×100%

4.加班加点比重指标和强度指标

(1)加班加点比重指标(%)= 加班加点工时数÷实际工作工时数×100%

(2)加班加点强度指标(%)= 加班加点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100%

(9)劳动生产率指标的统计

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效率,是劳动消耗量与生产成果之间对比关系的经济指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经济效果的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有二种基本表现形式:

劳动生产率(正指标)= 产品产量/劳动消耗量;

劳动生产率(逆指标)= 劳动消耗量/产品产量;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消耗量和产品产量的对比。产量可用实物量(或标准实物产量)、劳动产量(定额工时产量)、价值量(总产量、增加值勤)等表示:

劳动量可用人数时间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1. 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 报告期产品生产量÷报告期工业生产工人平均人数

2. 实物劳动生产率=报告期产品生产量÷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灵敏

3.员劳动生产率(元/人)=报告期工业总产值(万元)÷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人)或:报告期工业增加值÷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10)劳动报酬指标的统计

劳动报酬是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做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称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包括:职工工资总额和本企业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两部分。其中主要是职工工资总额。

A.工资总额。工资总额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主要应由五个部分组成。

1.计时工资。指按计时资标准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

2.计件工资。指对己做的工作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可分:标准计件工资和计件超额工资。

3.奖金。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

4. 津贴和补贴。指为了补偿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的劳动报酬。

5. 加班加点工资。指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工资和加点工资。

B. 平均工资统计。平均工资是指全部职工在一定时期同每人平均的工资收入。其计算公式为:

平均工资(元/人)= 工资总额(元)÷职工平均人数(人)

备注:平均工资的统计,可以按企业不同的职工范围(全部职工、管理人员、营销人员、部门主管人员、工程技术待分类统计)计算,也可以按不同的时间范围(月、季、年)计算。采取何种方法进行统计,应视企业内部核算和管理要求而确定。


相关内容

  • 电算化会计核算基本流程
  • 第一节 电算化会计核算基本流程 一.电算化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共同特征 1.数据量大.数据结构复杂: 2.数据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要求严格: 3.数据的安全性.及时性.可校验性要求高: 4.数据加工处理方法要求严格: 5.同其他子系统联系紧密. 二.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点. ...

  • 财务分析期末名词解释汇总
  • 1.综合系数分析法:也称沃尔比重分析法,是把选定的各项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并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然后通过与标准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综合评价. 2.有形净值债务比率:是将无形资产.递延资产从所有者权益中予以扣除,从而计算企业负债总额 ...

  • 教师课时统计管理系统论文
  •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教师课时统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学生姓名:张姝瑶 指导教师:张文艺 学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 号:[1**********]002 学习中心:山西运城学院稷山师范分院奥鹏学习中心[28]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学育院 2016年5月 第 1 页 摘 要 当今科学 ...

  • 几种通用会计软件功能简介
  • 几种通用会计软件功能简介 赵龙华 1995-01-06 一.用友财务软件 (一)软件基本特点 用友软件是北京用友公司的产品,是财政部<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颁发后第一个通过财政部评审的会计软件,其产品销售量达全国首位.该软件具有品种多.实用性强.控制功能强的特点,包括帐 ...

  • 中职基础会计教材
  • 张玉森.陈伟清 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国 家规划教材<基础会计>第四版.北京:高等 基本信息 作者:陈伟清张玉森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3版 (2008年2月1日) 丛书名: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平装:191页 正文语种:中文 开本:16 ISBN:[1**********]7 ...

  • 薪酬与绩效挂钩的多种模式1
  • 薪酬与绩效挂钩的多种模式1-4 本章介绍薪酬与绩效挂钩的多种模式.首先看一个某公司的复杂的绩效工资分配公式: U8各PBU员工绩效奖金包=∑年末部门员工目标绩效奖金总额×PBU排名等级系数/∑(∑年末部门员工目标绩效奖金总额×PBU排名等级系数)×(PBU事业本部绩效奖金包-干部绩效奖金包). 这里 ...

  • Excel数据分类汇总满足多种数据整理需求
  • Excel 数据分类汇总满足多种数据整理需求 图1所示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到Excel 二维数据表格,我们经常需要通过需要根据表中某列数据字段(如"工程类型")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 下面我们针对三种不同的分类汇总需求,为大家介绍不同的解决方案. 这三种需求分别是:既想分类汇总 ...

  • Excel常用的函数计算公式大全
  • EXCEL 的常用计算公式大全 一.单组数据加减乘除运算: ① 单组数据求加和公式:=(A1+B1) 举例: 单元格A1:B1区域依次输入了数据10和5, 计算: 在C1中输入 =A1+B1 后点击键盘"Enter (确定)"键后,该单元格就自动显示10与5的和15. ② 单组数 ...

  • 摘抄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31.会计分期: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一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32.负债: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将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3.分类账簿: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登记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