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满阳光的课堂

  刘劲松,人如其名,他就是湘西大山上一颗苍翠的青松,刚劲,挺拔。他是开朗的,总是以笑容面对风雨、坎坷和挑战;他是阳光的,他的工作、教学和生活中总是贴着快乐和幸福的标签。  他的学生说,刘老师身上散发着一种特殊的魅力,听他说话如同沐浴灿烂的阳光,如同听到小溪缓缓地流过岩石,看到他就会闻到麦田的清香,就会想到蓝天上飘荡的云彩。  “我的生物学原则”  一个优秀教师总是有鲜明的个性,并带着深深的学科烙印。刘劲松是一个生物教师,从1989年到现在,教了二十多年了,他的生物课上得好,并因此获得了不少荣誉:州优秀教师,州首届高中生物学科带头人,省生物奥赛优秀辅导员。接近刘劲松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思维、教学,甚至生活,不自觉地流露出生物学的原则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生物的生存法则,听起来很残酷,但从积极的方面看,就是要顽强,乐观,向上,自然界的生物用生命诠释了这条法则,同时也给我们人类上了生动一课,教会了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刘劲松说。  生物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但学生对生物的理解却很苍白,最大的困难在于,他们对大自然接触得太少,这使他们觉得这门学科很枯燥——学了很久,不知道什么是水稻,什么是红薯。有一次带学生去茶峒,一下车,班长问他,水稻在哪里,其实眼前就是一大片青青的稻田。“缺少对我们生活的土地、对我们周围生态的亲密接触,怎能对生物学产生真正的兴趣?”刘劲松的话语中带着忧虑,“我们小时候,下河摸鱼,赤脚爬树,割草砍柴,什么没干过,生物学就是把我们生活的世界再现在课本上。现在的学生不可能回到我们过去的生活状态,他们对生物学的隔膜实际上是对生活的隔膜。要让学生真正学好生物学,就必须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让他们亲身感受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从对大自然的热爱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生物学的热爱。”  可是,刘劲松带的是高三班,他有这个时间吗?他能这么轻松自如吗?肯定不行。“高三要对高考负责,生物教学只能戴着镣铐跳舞。”刘劲松很清醒,也很幽默,他说,“也许我们是体制的‘奴隶’,所以只能选择做最好的‘奴隶’。”这话听着有些别扭,刘劲松说,我可不想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虽然高三是紧张的,他仍然挤时间把学生带出学校,带到田野,带上山岗。他说,这叫忙里偷闲,也可以叫举重若轻。高三太忙了,高考太重了,但我的课堂不能让学生感到沉重和压抑,而这也是符合生物学原则的——身心的放松有利于学习。  刘劲松说,他很喜欢历史,尤其是生物学的历史。通过对历史的追本溯源,他了解到,科学家为什么能发现生物学的规律,又是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发现的。他把这些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们兴趣大增。他讲孟德尔的故事,孟德尔是遗传规律的发现者,但他的生活非常贫困。1866年孟德尔在奥地利布隆的科学年会上发表有关生物遗传规律的论文时,因为超越时代的思维和观点,与会者都不理解他的论文,甚至瞧不起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直到1900年,另外三位科学家证实了孟德尔的发现。现在我们都知道孟德尔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他实现了从描述性生物学向实验性生物学的过渡,但当时他遭受的贫困和冷落有谁能理解?“如果是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你会怎样?”刘劲松问学生。教室里一片静默,学生们陷于沉思。刘劲松进一步说,科学也是有道德的,科学的道德就是坚持不懈,百折不挠。  刘劲松喜欢跟学生聊天,很多学生说,就是爱听刘老师“侃大山”,刘老师口才好,滔滔不绝,富有激情,而且知识渊博,最重要的是他和我们的心贴得很近,总是能讲到我们的心坎里。晚自习,刘老师到教室里辅导,除了讲习题,也会讲人生,讲理想。有一个晚上他讲的都是快乐,怎样理解快乐,怎样追求快乐,快乐中会有怎样的危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这样“离题”的演讲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呢?“不会!”刘劲松非常自信,“学习不是单一的,枯燥的,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紧张的身心得到放松,还可以让他们留下美好的校园记忆。”  刘劲松对高中生物教学还有更深层的追求。他认为生物课堂教学首先要活化,上课要轻松,师生关系要友好。活化要因人因课而异,活化也不能是一个模式,要围绕教学重点生动地展开,该动手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动手,该实验的地方要一定让学生实验,口说不能代替手动,即使到了高三,仍然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观察和操作的能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他和学生们一起制作生物标本,自制霉豆腐、苹果醋。生物学知识能够得到这样活生生的运用,同学们非常快乐:“真没想到,我们自己也能做,也能动手,也能发现。”  与课本的精彩对话  在保靖民中,很多老师都说,刘劲松最善于研究试题,而且很有灵感。去年高考,理综科目开考前的那天早上,刘劲松特意请同事彭图勇到班上专门讲了几分钟“生态工程”这个知识点,效果很好,考卷上就有这道题!考完后,老师学生都说这是刘劲松的神来之笔。刘劲松却没有显出得意之色,他说:“高考试题几年都没有涉及到这个知识点,彭老师又研究得透,比我强,所以我请彭老师给同学们补补课,正好补中了,说是灵感吗,可能有一点点。”但他强调,与其说他是重视试题研究,不如说他更重视教材研究。  在一篇文章中,刘劲松写道:“充分回归课本,让学生的能力真正落实到基础上。基础知识在哪里?当然是在课本上!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就得好好看书,不是看一遍,而是看几遍。”但是,说起来悲哀,现在很多学生却不会看书,刘劲松感叹,你要他看书,他天天翻的总是那几页,看来看去就那几行,学生对看书没兴趣,他们只关心习题,以为多做题就行。  这怎么行呢?刘劲松坚决要扭转这个毛病。他和学生一起看书,一起研究课本。学生找不到看书的要领,他就结合试题的分析来讲,任何一道习题都是从课本上来的,都是对课本知识的考查和再现,他说:“上高三,我从来不用教师用书,而是用学生用书。我喜欢和学生同考,一张试卷既是考学生,更是考老师,考我们怎么把教材教得更好。老师如果怕考试,不是缺乏那份自信,实际上是缺乏对教材的研究。”  高三了,说不重视考试,那是假话,但刘劲松反对题海战术,他说,学生要做有价值的试题,只有高明的试题才能给学生很好的启示。他也讲试题,但讲得精,重点习题详细讲,不仅分析习题的知识点——考什么,还要弄清楚出题人的意图——为什么这么考。有分析,有归纳,还有总结。他说,老师要有这个水平,学生也要培养这个能力。做到这一点,就得把教材研究透彻。

  即使是讲习题,刘劲松也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来看他的一堂习题讲评课。一开始,他并不正儿八经地讲解题目,而是把学生答题中一些怪异、搞笑的答案念出来,和学生“分享”,学生们开怀大笑。当然,这样做不只是为了博学生一笑。错误的答案之所以好笑,往往是因为偏离了试题检测知识的方向,答非所问。或知识点模糊,或审题不到位,或答题随意。刘劲松一一点评,详细分析原因。学生在笑声中放松了紧张的心态,同时也带给了他们思考——下次可不能出现类似错误。他说:“我不怕学生出错,学生答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我们教学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及时归纳、总结、反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同样可以帮助老师——你可以从中发现教学中的漏洞。”  还有一些“动作”也是让人佩服的,比如,他的试卷分析。每次考试后,刘劲松会给每个学生的试卷打评语。这里摘录几条:  “吴少珍:基础好,但理解和运用能力不强,识图是个弱项,要多下功夫。”  “田园:有悟性,但要特别加强基础知识。”  “周鹤:理解能力不差,做题目也有耐心,但基础显得薄弱,要多看书。”  “龙杰:信心要足,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多看书。”  “彭滟晴:全面,但要注意细节,注重对图的理解。”  ……  这样的指导怎能不让学生入心入脑?怎能不触及他们的内心?同学们说:“刘老师对教材研究得非常深、非常透,我们上刘老师的课不是不敢打瞌睡,而是不想打瞌睡,他讲得太精彩了,既讲方法,也讲技巧,更讲思路,我们听得轻松愉快。尤其是他的考后试卷分析,不仅指点我们的长处,还指出我们的失误,特别注重让我们收获信心。”  注视学生心灵的绽放  教师不能只当“教书匠”,要有当教育家的理想,要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教育学生,要在学生身上找到你的影子。这是刘劲松对教育的理解。  周记是他和学生开通的主要“频道”。刘劲松当班主任,十几年来,他一直坚持要求学生写周记,他说这是师生间思想和心灵沟通的重要渠道。在周记里学生什么都可以写,成长的烦恼,思想的疙瘩,学习的困惑……学生的每一篇周记,他全部要看一遍,不仅从学生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重要的是他要在周记中和学生交流、对话——每一篇周记都有他的批语和回复,他很真诚地走进学生内心,陪伴他们成长。  彭科,初三时曾休学打工守网吧,因为在社会上混过,思想相当复杂,有严重的不良习气,对读书非常迷茫,进入高中,才两个星期就与班上同学发生口角。刘劲松在周记交流中慢慢传递思想:从怎样过普通人的生活,到学会坚持和忍耐,到学会融入集体。让我们来看看这对师生在周记中的精彩“对话”。  彭:我答应妈妈,开学了就不进网吧,今天同学叫我去帮他下载音乐,哎,又在网吧呆了半小时,有些自责。  刘:能自责说明你有进步了。  彭:我身上的邪气很多。我只想做普普通通的人,伟大也许太累了,但至少我应该将自己向往的大学找出来。  刘:我们终究是个普通人,要过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但普通人也有自己的理想,就像现在的你,上大学就是你的理想。我们可以在普通而平凡的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坐标。  彭:大多数同学像我一样,还不懂得怎样去关心集体,我也有很多疑问,集体对我有什么帮助?  刘: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可以探讨一下,重要的是,学会从内心接纳集体,想一想,能为集体做什么。实际上,并不需要你多做些什么,对你来说,只需要学会珍惜自己,包括珍惜你生活的这个集体。  彭:看这样的周记很乏味吧,每周100多篇,因为我们并没有写什么有趣的事情,有时只是在周记里发泄一通。  刘:谢谢你为我考虑,可是我并没有你这样的感觉,因为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个性,即使是发泄,也有不同的方式,而我想对不同同学说的话又肯定是不同的,比如对你,比如对另外的同学,我都有不同的思考。所以看大家的周记,写我自己的想法,这不是一个乏味的事,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最后,这个野性十足的学生,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走进了清华园,成了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  胡凤丹,来自碗米坡镇押马村普溪大山沟里,家庭条件和学习基础都不好,老实而勤奋的她成绩老是上不去。刘劲松在周记的批语里耐心细致地引导:  “我想如果不努力,你连现在的成绩也得不到,要满意你现在的努力,看得起自己的收获,从而更加热情去耕耘。2009年9月22日。”  “你已经很努力了,我不希望你‘超负荷运转’,再加一把劲,也许会把你累垮。现在的你要向课堂要效率、要质量,要充分利用好上课的每一分钟。2009年10月12日。”  “相片上你流露出淡淡的微笑,从那微笑中,我感觉到你的自信,不管有多艰难,一定要保持自信的微笑。2010年4月26日。”  “这次数学考90分,我心里特高兴,因为我见证的是一个奇迹,而你,正是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没有理由怀疑你,你是最好的你。2010年8月18日。”  胡凤丹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她考上了南华大学。  田赟,从州民中转来,他转了很多次学,也转了很多班级,就是无法静下来认真读书。刘劲松通过周记让他“改邪归正”。这里有几段刘劲松的周记批语,不能不看。  “还得表扬你,一次迟到之后的警告,让你这几天每天都来得很早,这让我很高兴,这说明你是能够改变自己的。2008年12月12日。”  “那天你的一声大吼让太阳失去了颜色。你一路喊着跑向下一棒,让同学们都非常受鼓舞。好样的,老田!好样的,0805班!2010年9月30日。”  “只要天天坚持用心去做,我不相信你始终会是这个样子。2011年2月20日。”  破罐子破摔的田赟如梦初醒,奋起直追,考取华北水利水电学校。  在刘劲松看来,周记是学生心灵的“晴雨表”和“温度计”,他说:“很多在老师面前不敢讲的话,学生在周记里写出来了,一些在学生面前不便说的教育语言,老师在周记里表达出来,这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翻开学生的周记本,看这些批语,让人产生深深的震撼,每一篇绝不敷衍,都是工工整整,精心选择语言,耐心细致和学生对话,有时学生的周记只有几十个字,刘劲松的批语却有几百甚至上千字。一学期下来,他给学生写的批语不下30万字。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巨大力量。  学生王治的父母看到了刘老师在孩子周记后的精心批注,提笔写下读后感:“读了王治的日记及刘老师的批注,我们感到非常的欣喜和感动!欣喜的是,王治能有‘欣赏和珍惜正拥有的一切’的感悟,说明他知道了做人的原则,明白了做事的方法,对自己有了明确的约束,并想做一个有品位的人。感动的是刘老师的批注如同阳光,唤醒、激励和鼓舞着孩子进步的心灵。”  教育是慢的艺术,也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我喜欢和我的学生在一起,喜欢陪伴着他们慢慢成长,注视着他们绽放。这是刘劲松写在笔记本上的一段话。  这就是他的心声,那么温暖,那么富有诗意。  中秋节,他和同学们爬上天堂坡赏月。农历三月三,他让爱人给学生煮鸡蛋吃。清明节,他同学生一起缅怀先烈和逝去的亲人。端午节,他给学生送来粽子。愚人节,他还会和学生开小小的玩笑。  周末,他组织寄宿生搞校园篮球赛;他和学生一起办流动黑板报,收集、整理国内外焦点要闻,在教学楼、宿舍楼前交换展出。  每学期,他都给学生家长写一封信,他要求学生也给父母写信,并鼓励家长们给自己的孩子,给学校和老师写信。他说这是最温馨的交流。他买来相机放到教室里,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班上开展的活动,他都会第一时间用镜头记录,然后放进自己的博客,作为学生的成长档案。他还把富有爱心的朋友拉拢到一起建立了“向日葵助学基金”,给那些读不起书、上不起学的孩子提供最及时最温暖的帮助。  阳光的刘劲松,给他的人生和课堂洒下一路阳光。

  刘劲松,人如其名,他就是湘西大山上一颗苍翠的青松,刚劲,挺拔。他是开朗的,总是以笑容面对风雨、坎坷和挑战;他是阳光的,他的工作、教学和生活中总是贴着快乐和幸福的标签。  他的学生说,刘老师身上散发着一种特殊的魅力,听他说话如同沐浴灿烂的阳光,如同听到小溪缓缓地流过岩石,看到他就会闻到麦田的清香,就会想到蓝天上飘荡的云彩。  “我的生物学原则”  一个优秀教师总是有鲜明的个性,并带着深深的学科烙印。刘劲松是一个生物教师,从1989年到现在,教了二十多年了,他的生物课上得好,并因此获得了不少荣誉:州优秀教师,州首届高中生物学科带头人,省生物奥赛优秀辅导员。接近刘劲松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思维、教学,甚至生活,不自觉地流露出生物学的原则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生物的生存法则,听起来很残酷,但从积极的方面看,就是要顽强,乐观,向上,自然界的生物用生命诠释了这条法则,同时也给我们人类上了生动一课,教会了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刘劲松说。  生物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但学生对生物的理解却很苍白,最大的困难在于,他们对大自然接触得太少,这使他们觉得这门学科很枯燥——学了很久,不知道什么是水稻,什么是红薯。有一次带学生去茶峒,一下车,班长问他,水稻在哪里,其实眼前就是一大片青青的稻田。“缺少对我们生活的土地、对我们周围生态的亲密接触,怎能对生物学产生真正的兴趣?”刘劲松的话语中带着忧虑,“我们小时候,下河摸鱼,赤脚爬树,割草砍柴,什么没干过,生物学就是把我们生活的世界再现在课本上。现在的学生不可能回到我们过去的生活状态,他们对生物学的隔膜实际上是对生活的隔膜。要让学生真正学好生物学,就必须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让他们亲身感受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从对大自然的热爱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生物学的热爱。”  可是,刘劲松带的是高三班,他有这个时间吗?他能这么轻松自如吗?肯定不行。“高三要对高考负责,生物教学只能戴着镣铐跳舞。”刘劲松很清醒,也很幽默,他说,“也许我们是体制的‘奴隶’,所以只能选择做最好的‘奴隶’。”这话听着有些别扭,刘劲松说,我可不想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虽然高三是紧张的,他仍然挤时间把学生带出学校,带到田野,带上山岗。他说,这叫忙里偷闲,也可以叫举重若轻。高三太忙了,高考太重了,但我的课堂不能让学生感到沉重和压抑,而这也是符合生物学原则的——身心的放松有利于学习。  刘劲松说,他很喜欢历史,尤其是生物学的历史。通过对历史的追本溯源,他了解到,科学家为什么能发现生物学的规律,又是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发现的。他把这些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们兴趣大增。他讲孟德尔的故事,孟德尔是遗传规律的发现者,但他的生活非常贫困。1866年孟德尔在奥地利布隆的科学年会上发表有关生物遗传规律的论文时,因为超越时代的思维和观点,与会者都不理解他的论文,甚至瞧不起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直到1900年,另外三位科学家证实了孟德尔的发现。现在我们都知道孟德尔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他实现了从描述性生物学向实验性生物学的过渡,但当时他遭受的贫困和冷落有谁能理解?“如果是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你会怎样?”刘劲松问学生。教室里一片静默,学生们陷于沉思。刘劲松进一步说,科学也是有道德的,科学的道德就是坚持不懈,百折不挠。  刘劲松喜欢跟学生聊天,很多学生说,就是爱听刘老师“侃大山”,刘老师口才好,滔滔不绝,富有激情,而且知识渊博,最重要的是他和我们的心贴得很近,总是能讲到我们的心坎里。晚自习,刘老师到教室里辅导,除了讲习题,也会讲人生,讲理想。有一个晚上他讲的都是快乐,怎样理解快乐,怎样追求快乐,快乐中会有怎样的危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这样“离题”的演讲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呢?“不会!”刘劲松非常自信,“学习不是单一的,枯燥的,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紧张的身心得到放松,还可以让他们留下美好的校园记忆。”  刘劲松对高中生物教学还有更深层的追求。他认为生物课堂教学首先要活化,上课要轻松,师生关系要友好。活化要因人因课而异,活化也不能是一个模式,要围绕教学重点生动地展开,该动手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动手,该实验的地方要一定让学生实验,口说不能代替手动,即使到了高三,仍然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观察和操作的能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他和学生们一起制作生物标本,自制霉豆腐、苹果醋。生物学知识能够得到这样活生生的运用,同学们非常快乐:“真没想到,我们自己也能做,也能动手,也能发现。”  与课本的精彩对话  在保靖民中,很多老师都说,刘劲松最善于研究试题,而且很有灵感。去年高考,理综科目开考前的那天早上,刘劲松特意请同事彭图勇到班上专门讲了几分钟“生态工程”这个知识点,效果很好,考卷上就有这道题!考完后,老师学生都说这是刘劲松的神来之笔。刘劲松却没有显出得意之色,他说:“高考试题几年都没有涉及到这个知识点,彭老师又研究得透,比我强,所以我请彭老师给同学们补补课,正好补中了,说是灵感吗,可能有一点点。”但他强调,与其说他是重视试题研究,不如说他更重视教材研究。  在一篇文章中,刘劲松写道:“充分回归课本,让学生的能力真正落实到基础上。基础知识在哪里?当然是在课本上!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就得好好看书,不是看一遍,而是看几遍。”但是,说起来悲哀,现在很多学生却不会看书,刘劲松感叹,你要他看书,他天天翻的总是那几页,看来看去就那几行,学生对看书没兴趣,他们只关心习题,以为多做题就行。  这怎么行呢?刘劲松坚决要扭转这个毛病。他和学生一起看书,一起研究课本。学生找不到看书的要领,他就结合试题的分析来讲,任何一道习题都是从课本上来的,都是对课本知识的考查和再现,他说:“上高三,我从来不用教师用书,而是用学生用书。我喜欢和学生同考,一张试卷既是考学生,更是考老师,考我们怎么把教材教得更好。老师如果怕考试,不是缺乏那份自信,实际上是缺乏对教材的研究。”  高三了,说不重视考试,那是假话,但刘劲松反对题海战术,他说,学生要做有价值的试题,只有高明的试题才能给学生很好的启示。他也讲试题,但讲得精,重点习题详细讲,不仅分析习题的知识点——考什么,还要弄清楚出题人的意图——为什么这么考。有分析,有归纳,还有总结。他说,老师要有这个水平,学生也要培养这个能力。做到这一点,就得把教材研究透彻。

  即使是讲习题,刘劲松也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来看他的一堂习题讲评课。一开始,他并不正儿八经地讲解题目,而是把学生答题中一些怪异、搞笑的答案念出来,和学生“分享”,学生们开怀大笑。当然,这样做不只是为了博学生一笑。错误的答案之所以好笑,往往是因为偏离了试题检测知识的方向,答非所问。或知识点模糊,或审题不到位,或答题随意。刘劲松一一点评,详细分析原因。学生在笑声中放松了紧张的心态,同时也带给了他们思考——下次可不能出现类似错误。他说:“我不怕学生出错,学生答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我们教学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及时归纳、总结、反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同样可以帮助老师——你可以从中发现教学中的漏洞。”  还有一些“动作”也是让人佩服的,比如,他的试卷分析。每次考试后,刘劲松会给每个学生的试卷打评语。这里摘录几条:  “吴少珍:基础好,但理解和运用能力不强,识图是个弱项,要多下功夫。”  “田园:有悟性,但要特别加强基础知识。”  “周鹤:理解能力不差,做题目也有耐心,但基础显得薄弱,要多看书。”  “龙杰:信心要足,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多看书。”  “彭滟晴:全面,但要注意细节,注重对图的理解。”  ……  这样的指导怎能不让学生入心入脑?怎能不触及他们的内心?同学们说:“刘老师对教材研究得非常深、非常透,我们上刘老师的课不是不敢打瞌睡,而是不想打瞌睡,他讲得太精彩了,既讲方法,也讲技巧,更讲思路,我们听得轻松愉快。尤其是他的考后试卷分析,不仅指点我们的长处,还指出我们的失误,特别注重让我们收获信心。”  注视学生心灵的绽放  教师不能只当“教书匠”,要有当教育家的理想,要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教育学生,要在学生身上找到你的影子。这是刘劲松对教育的理解。  周记是他和学生开通的主要“频道”。刘劲松当班主任,十几年来,他一直坚持要求学生写周记,他说这是师生间思想和心灵沟通的重要渠道。在周记里学生什么都可以写,成长的烦恼,思想的疙瘩,学习的困惑……学生的每一篇周记,他全部要看一遍,不仅从学生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重要的是他要在周记中和学生交流、对话——每一篇周记都有他的批语和回复,他很真诚地走进学生内心,陪伴他们成长。  彭科,初三时曾休学打工守网吧,因为在社会上混过,思想相当复杂,有严重的不良习气,对读书非常迷茫,进入高中,才两个星期就与班上同学发生口角。刘劲松在周记交流中慢慢传递思想:从怎样过普通人的生活,到学会坚持和忍耐,到学会融入集体。让我们来看看这对师生在周记中的精彩“对话”。  彭:我答应妈妈,开学了就不进网吧,今天同学叫我去帮他下载音乐,哎,又在网吧呆了半小时,有些自责。  刘:能自责说明你有进步了。  彭:我身上的邪气很多。我只想做普普通通的人,伟大也许太累了,但至少我应该将自己向往的大学找出来。  刘:我们终究是个普通人,要过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但普通人也有自己的理想,就像现在的你,上大学就是你的理想。我们可以在普通而平凡的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坐标。  彭:大多数同学像我一样,还不懂得怎样去关心集体,我也有很多疑问,集体对我有什么帮助?  刘: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可以探讨一下,重要的是,学会从内心接纳集体,想一想,能为集体做什么。实际上,并不需要你多做些什么,对你来说,只需要学会珍惜自己,包括珍惜你生活的这个集体。  彭:看这样的周记很乏味吧,每周100多篇,因为我们并没有写什么有趣的事情,有时只是在周记里发泄一通。  刘:谢谢你为我考虑,可是我并没有你这样的感觉,因为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个性,即使是发泄,也有不同的方式,而我想对不同同学说的话又肯定是不同的,比如对你,比如对另外的同学,我都有不同的思考。所以看大家的周记,写我自己的想法,这不是一个乏味的事,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最后,这个野性十足的学生,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走进了清华园,成了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  胡凤丹,来自碗米坡镇押马村普溪大山沟里,家庭条件和学习基础都不好,老实而勤奋的她成绩老是上不去。刘劲松在周记的批语里耐心细致地引导:  “我想如果不努力,你连现在的成绩也得不到,要满意你现在的努力,看得起自己的收获,从而更加热情去耕耘。2009年9月22日。”  “你已经很努力了,我不希望你‘超负荷运转’,再加一把劲,也许会把你累垮。现在的你要向课堂要效率、要质量,要充分利用好上课的每一分钟。2009年10月12日。”  “相片上你流露出淡淡的微笑,从那微笑中,我感觉到你的自信,不管有多艰难,一定要保持自信的微笑。2010年4月26日。”  “这次数学考90分,我心里特高兴,因为我见证的是一个奇迹,而你,正是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没有理由怀疑你,你是最好的你。2010年8月18日。”  胡凤丹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她考上了南华大学。  田赟,从州民中转来,他转了很多次学,也转了很多班级,就是无法静下来认真读书。刘劲松通过周记让他“改邪归正”。这里有几段刘劲松的周记批语,不能不看。  “还得表扬你,一次迟到之后的警告,让你这几天每天都来得很早,这让我很高兴,这说明你是能够改变自己的。2008年12月12日。”  “那天你的一声大吼让太阳失去了颜色。你一路喊着跑向下一棒,让同学们都非常受鼓舞。好样的,老田!好样的,0805班!2010年9月30日。”  “只要天天坚持用心去做,我不相信你始终会是这个样子。2011年2月20日。”  破罐子破摔的田赟如梦初醒,奋起直追,考取华北水利水电学校。  在刘劲松看来,周记是学生心灵的“晴雨表”和“温度计”,他说:“很多在老师面前不敢讲的话,学生在周记里写出来了,一些在学生面前不便说的教育语言,老师在周记里表达出来,这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翻开学生的周记本,看这些批语,让人产生深深的震撼,每一篇绝不敷衍,都是工工整整,精心选择语言,耐心细致和学生对话,有时学生的周记只有几十个字,刘劲松的批语却有几百甚至上千字。一学期下来,他给学生写的批语不下30万字。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巨大力量。  学生王治的父母看到了刘老师在孩子周记后的精心批注,提笔写下读后感:“读了王治的日记及刘老师的批注,我们感到非常的欣喜和感动!欣喜的是,王治能有‘欣赏和珍惜正拥有的一切’的感悟,说明他知道了做人的原则,明白了做事的方法,对自己有了明确的约束,并想做一个有品位的人。感动的是刘老师的批注如同阳光,唤醒、激励和鼓舞着孩子进步的心灵。”  教育是慢的艺术,也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我喜欢和我的学生在一起,喜欢陪伴着他们慢慢成长,注视着他们绽放。这是刘劲松写在笔记本上的一段话。  这就是他的心声,那么温暖,那么富有诗意。  中秋节,他和同学们爬上天堂坡赏月。农历三月三,他让爱人给学生煮鸡蛋吃。清明节,他同学生一起缅怀先烈和逝去的亲人。端午节,他给学生送来粽子。愚人节,他还会和学生开小小的玩笑。  周末,他组织寄宿生搞校园篮球赛;他和学生一起办流动黑板报,收集、整理国内外焦点要闻,在教学楼、宿舍楼前交换展出。  每学期,他都给学生家长写一封信,他要求学生也给父母写信,并鼓励家长们给自己的孩子,给学校和老师写信。他说这是最温馨的交流。他买来相机放到教室里,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班上开展的活动,他都会第一时间用镜头记录,然后放进自己的博客,作为学生的成长档案。他还把富有爱心的朋友拉拢到一起建立了“向日葵助学基金”,给那些读不起书、上不起学的孩子提供最及时最温暖的帮助。  阳光的刘劲松,给他的人生和课堂洒下一路阳光。


相关内容

  • 让校园洒满快乐的阳光
  • 让校园洒满快乐的阳光 为教育涂抹亮丽的色彩 -------张掖市育英学校的发展探寻之路 在每学年的开校工作会上,育英学校的创始人---姬鹏先生总要给教师讲一句话:学生和家长选择育英学校或许有千万个理由,但放弃育英学校却只有一个理由.而就是这一个理由,引领育英人不断的探索.挖掘.提升,最终使育英学校成 ...

  • 人教版三上月球之谜课堂实录
  • 月球之谜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月球,去感受它的神秘.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月球之谜>,注意"球"的倒数第二笔是捺不是点,"谜"里面的"米"最后一笔是点.来,孩子们齐读课题. 生:< ...

  • 让心灵洒满阳光
  • 摘 要: 成绩跟踪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一种形式.所谓的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活动记录.学生评价表.测验.问卷调查.咨询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的持续评价.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的过程,试图通过改进学习过程来提高学习效果.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少数优秀学生,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 ...

  • 让爱洒满阳光
  • 让爱洒满阳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已被纳入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去,为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对此我谈一下我的浅显认识. 一.给孩子幸福的童年 当下,无论是家庭还是教师都在困惑:为什么孩子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

  • 把阳光洒满人生路
  • 把阳光洒满人生路 凡是做教师的人,都有教过调皮.上课不注意听讲学生的经历.所以教学是一项心与心沟通的事业,对待学生,必须晓之以理,示之以范.同样的一本书,同样的一个哲理,同样的一个观念,不同的人所说的所做的,对人的影响不一样,而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相处交流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 新学期,班里转来了一 ...

  • 洒满阳光的音乐之路
  • 赵寅腾:5岁开始学习钢琴,10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期间跟随钢琴教育家张欣宁.台湾籍钢琴演奏家郑杰博士学习,升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后,师从旅美钢琴家苏迈老师,现为该校高一学生. 7年系统.专业的学习,为赵寅藤打下了扎实的演奏功底.他积极参与演出活动:2013年曾作为瑞士钢琴家尼古拉斯・福斯内特中国专 ...

  •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
  •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 篇一: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着名的儿童歌曲的歌词,作者是着名的词作家乔羽.题目<让我们荡起双桨>,既是对生活在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幸福生活的真实描绘,同时也是对少年儿童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学难点是理解 ...

  • [月球之谜]课堂实录及点评
  • <月球之谜>课堂实录及点评 上课:温州 董晓群 点评:鄞州 宣嫣红 一.看图猜古诗,聊聊谜 师:刚才这些问题我想暂时不回答大家,让它暂时成为一个--谜.好,刚才我发现大家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古诗背得特别好,积累了很多.现在就来考考你们,咱们就来个看图猜古诗,准备好了没有? 生:准备好了! ...

  • 作文:阳光洒满了我们的笑脸
  • 阳光洒满了我们的笑脸O<∩_∩>O~ 风儿依然欢快得奔着,牵动了平静的湖面,留下一丝涟漪-- 鸟儿依然幸福得唱着,带动了忙碌的蜜蜂,留下一曲赞歌-- 蝶儿依然美美得舞着,惊动了摇曳的花朵,留下一片愉悦-- 阳光下,它们,都忙碌着,欢乐着,面对无声的自然创造了那么多的欢笑·.我们,一群朝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