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基本规律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电路基本规律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知识要点:

1.部分电路基本规律

(1)形成电流的条件:一是要有自由电荷,二是导体内部存在电场,即导体两端存在电压。 (2)电流强度: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q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t的比值,

q

叫电流强度:I。

t

(3)电阻及电阻定律:导体的电阻反映了导体阻碍电流的性质,定义式

U

R;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

I

导体的横截面S成反比,跟导体的材料有关,即由导体本身的因素决定,决定式

L

R;公式中L、S是导体的几何特征量,叫材料的电阻率,反映了材料的

S

导电性能。按电阻率的大小将材料分成导体和绝缘体。

对于金属导体,它们的电阻率一般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对电阻率增大,导体的电阻也随之增大,电阻定律是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总结出的物理规律,因此也只有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才能使用。

U

将公式R错误地认为R与U成正比或R与I成反比。对这一错误推论,

I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电阻是导体的自身结构特性决定的,与导体两端是否加电压,加多大的电压,导体中是否有电流通过,有多大电流通过没有直接关系;加在导体上的电压大,通过的电流也大,导体的温度会升高,导体的电阻会有所变化,但这只是间接影响,而没有直接关系。第二,伏安法测电阻是根据

U

电阻的定义式R,用伏特表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用安培表测出通过电阻的

I

电流,从而计算出电阻值,这是测量电阻的一种方法。 (4)欧姆定律

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

U

I,要注意:

R

a:公式中的I、U、R三个量必须是属于同一段电路的具有瞬时对应关系。 b:适用范围:适用于金属导体和电解质的溶液,不适用于气体。在电动机中,导电的物质虽然也是金属,但由于电动机转动时产生了电磁感应现象,这时通过电动机的电流,也不能简单地由加在电动机两端的电压和电动机电枢的电阻来决定。

(5)电功和电功率: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电荷的电势能减少,电势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因此电功W = qU = UIt,

W

UI,这是计算电功普遍适用的公式。单位时间内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率Pt

这是计算电功率普遍适用的公式。

(6)电热和焦耳定律:电流通过电阻时产生的热叫电热。Q = I2 R t这是普遍适用的电热的计算公式。 电热和电功的区别:

a:纯电阻用电器:电流通过用电器以发热为目的,例如电炉、电熨斗、白炽灯等。 b:非纯电阻用电器:电流通过用电器以转化为热能以外的形式的能为目的,发热是不可避免的热能损失,例如电动机、电解槽、给蓄电池充电等。

在纯电阻电路中,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电功等于电热,即W = UIt = I2Rt =

U2U22

t是通用的,没有区别。同理PUIIR也无区别。在非纯电阻电路

RR

中,电路消耗的电能,即W = UIt分为两部分:一大部分转化为热能以外的其他

形式的能(例如电流通过电动机,电动机转动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另一小部分不可避免地转化为电热Q = I2R t。这里W = UIt不再等于Q = I2Rt,而是W > Q,应该是W = E其他 + Q,电功只能用W = UIt,电热只能用Q = I2Rt计算。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串联电路及分压作用

a:串联电路的基本特点: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电路各部分电压之和。

b:串联电路重要性质: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即R总 = R1 + R2 + „+ Rn;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功率的分配规律:串联电路中各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与各个电阻消耗的电功率跟各个电阻的阻值成正比,即:

U1R1URPRPR

或nn;11或n1; U2R2U总R总P2R2P总R总

c:给电流表串联一个分压电阻,就可以扩大它的电压量程,从而将电流表改装成一个伏特表。如果电流表的内阻为Rg,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Ig,用这样的电流表测量的最大电压只能是IgRg;如果给这个电流表串联一个分压电阻,该电阻可由

UIgRg

R串

Ig或 R串(n1)Rg计算,其中n

U

为电压量程扩IgRg

大的倍数。

(2)并联电路及分流作用

a: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各并联支路的电压相等,且等于并联支路的总电压;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b:并联电路的重要性质:并联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即R并(

111„)1;并联电路各支路的电流与电功率的分配规律:并R1R2Rn

联电路中通过各个支路电阻的电流、各个支路电阻上消耗的电功率跟各支路电阻

R总R总I1R2InP1R2Pn的阻值成反比,即,; 或;或

I2R1I总RnP2R1P总Rn

c:给电流表并联一个分流电阻,就可以扩大它的电流量程,从而将电流表

改装成一个安培表。如果电流表的内阻是Rg,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Ig。用这样的电流表可以测量的最大电流显然只能是Ig。将电流表改装成安培表,需要给

1

Rg计算,电流表并联一个分流电阻,该电阻可由IgRg(IIg)R并或R并

R1其中 n

I

为电流量程扩大的倍数。 Ig

闭合电路的基本规律、电学实验

知识要点:

1、电动势:电动势是描述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本领的物理量。定义式为:

W

。要注意理解:(1)是由电源本身所决定的,跟外电路的q

情况无关。(2) 的物理意义: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路中通过1库仑电量时电源所提供的电能或理解为在把1 库仑正电荷从负极(经电源内部)搬送到正极的过程中,非静电力所做的功。(3)注意区别电动势和电压的概念。电动势是描述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物理量,是反映非静电力做功的特性。电压是描述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物理量,是反映电场力做功的特性。 2、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意义:描述了包括电源在内的全电路中,电流强度与电动势及电路总电阻之间的关系。

(2)公式:I;常用表达式还有:IRIrUU;UIr。

Rr

闭合电路中的总电流是由电源和电路电阻决定,对一定的电源,,r视为不变,因此,

I、U、U的变化总是由外电路的电阻变化引起的。根据U

,画出U——R图像,能清楚r1

R

看出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情形。

还可将路端电压表达为UIr,以,r为参量,画出U——I图像。

这是一条直线,纵坐标上的截距对应于电源电动势,横坐标上的截距为电源短路时的短路电流,直线的斜率大小等于电源的内电阻,即

tg

Imax

r。 r

4、在电源负载为纯电阻时,电源的输出功率与外电路电阻的关系是:

PIUIR

2

2

Rr

2

R

Rr

2

2

4Rr

R。由此

式可以看出:当外电阻等于内电阻,即R = r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最大输出功率为Pmax

2

4r

,电源

输出功率与外电阻的关系可用P——R图像表示。 电源输出功率与电路总电流的关系是:



显然,PIUIIrIIrrI。

4r2r

2

2

2

当I

Pmax

2r

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且最大输出功率为:。P——I图像如图所示。

2

4r

选择路端电压为自变量,电源输出功率与路端电压

的关系是:

1221U

PIUUUUU

rrr4rr2

显然,当U

2

2

时,Pmax

2

4r

。P——U图像如图

所示。

综上所述,恒定电源输出最大功率的三个等效条件是:(1)外电阻等于内

电阻,即Rr。(2)路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的一半,即U。(3)输出

2

I

电流等于短路电流的一半,即Im。除去最大输出功率外,同一个输出

22r

功率值对应着两种负载的情况。一种情况是负载电阻大于内电阻,另一种情况是负载电阻小于内电阻。显然,负载电阻小于内电阻时,电路中的能量主要消耗在内电阻上,输出的能量小于内电阻上消耗的能量,电源的电能利用效率低,电源因发热容易烧坏,实际应用中应该避免。 5、同种电池的串联:

n个相同的电池同向串联时,设每个电池的电动势为,内电阻为r,则串联电池组的总电动势总n,总内电阻r总nr,这样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表示为I

n

,串联电池组可以提高输出的电压,但应注意电流不要超过每个电Rnr

池能承受的最大电流。 6、电阻的测量:

(1)伏安法: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R

U

,测量电I

路有安培表内接或外接两种接法,如图甲、乙:

两种接法都有系统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为:当采用安培表内接电路(甲)时,由于安培表内阻的分压作用,电阻的测量值

UUxUA

R内RxRA

Rx;当采用安培表外接电路(乙)时,由于伏特

II

表的内阻有分流作用,电阻的测量值R外

RxRVUU

Rx,可以IRxRV

RxRV

看出:当RxRA和RVRx时,电阻的测量值认为是真实值,即系统误差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为了确定实验电路,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比值法,若

RxRV

RARx

时,通常认为待测电阻的阻值较大,安培表的分压作用可忽略,应采用安培表内接电路;若

RxRV

时,通常认为待测电阻的阻值较小,伏特表的分流作用可忽

RARx

R0R

V时,两种电路可任意选择,这种情况RAR0

略,应采用安培表外接电路。若

下的电阻R0叫临界电阻,R0RARV,待测电阻Rx和R0比较:若Rx>R0时,则待测电阻阻值较大;若Rx

二是试接法:在RA、RV未知时,若要确定实

验电路,可以采用试接法,如图所示:如先采用安

培表外接电路,然后将接头P由a点改接到b点,

同时观察安培表与伏特表的变化情况。若安培表示

数变化比较显著,表明伏特表分流作用较大,安培表分压作用较小,待测电阻阻值较大,应采用安培表内接电路。若伏特表示数变化比较显著,表明安培表分压作用较大,伏特表分流作用较小,待测电阻阻值较小,应采用安培表外接电路。 (2)欧姆表:欧姆表是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制成的。

a.欧姆表的三个基准点。 如图,虚线框内为欧姆表原理图。欧姆表的总电阻

RzRRgr,待测电阻为Rx,则

Ix

RRgrRx

RzRx

,可以看出,Ix随Rx按

双曲线规律变化,因此欧姆表的刻度不均匀。当Rx= 0时,Ix

Rz

Ig——指针满偏,停

在0刻度;当Rx时,Ix0——指针不动,停在电阻刻度;当RxRz时,

Ix

2Rz

1

Ig——指针半偏,停在Rz刻度,因此Rz又叫欧姆表的中值电阻。2

如图所示。

b.中值电阻Rz的计算方法:当用R1档时,Rz

,即表盘中心的刻度Ig

值,当用Rn档时,RznRz。

c.欧姆表的刻度不均匀,在“”附近,刻度线太密,在“0”附近,刻度

线太稀,在“Rz”附近,刻度线疏密道中,所以为了减少读数误差,可以通过

1

换欧姆倍率档,尽可能使指针停在中值电阻两次附近Rz—3Rz范围内。由于待

3

测电阻虽未知,但为定值,故让指针偏转太小变到指在中值电阻两侧附近,就得调至欧姆低倍率档。反之指针偏角由太大变到指在中值电阻两侧附近,就得调至欧姆高倍率档。

(3)用安培表和伏特表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如图所示电路,用伏特表测出路端电压U1,同时

用安培表测出路端电压U1时流过电流的电流I1;改变电路中的可变电阻,测出

U1I1r

第二组数据U2、I2;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列方程组:解之,求

UIr22

I2U1I1U2

I2I1得 rU1U2I2I1

上述通过两组实验数据求解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方法,由于偶然误差的原因,误差往往比较大,为了减小偶

然因素造成的偶然误差,比较好的方法是通过调节变

阻器的阻值,测量5组~8组对应的U、I值并列成表格,然后根据测得的数据在U——I坐标系中标出各组数据的坐标点,作一条直线,使它通过尽可能多的坐标点,而不在直线上的坐标点能均等分布在直线两侧,如图所示:这条直线就是闭合电路的U——I图像,根据UIr,U是I的一次函数,图像与纵轴的

交点即电动势,图像斜率tg

U

r。 I

电路基本规律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知识要点:

1.部分电路基本规律

(1)形成电流的条件:一是要有自由电荷,二是导体内部存在电场,即导体两端存在电压。 (2)电流强度: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q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t的比值,

q

叫电流强度:I。

t

(3)电阻及电阻定律:导体的电阻反映了导体阻碍电流的性质,定义式

U

R;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

I

导体的横截面S成反比,跟导体的材料有关,即由导体本身的因素决定,决定式

L

R;公式中L、S是导体的几何特征量,叫材料的电阻率,反映了材料的

S

导电性能。按电阻率的大小将材料分成导体和绝缘体。

对于金属导体,它们的电阻率一般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对电阻率增大,导体的电阻也随之增大,电阻定律是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总结出的物理规律,因此也只有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才能使用。

U

将公式R错误地认为R与U成正比或R与I成反比。对这一错误推论,

I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电阻是导体的自身结构特性决定的,与导体两端是否加电压,加多大的电压,导体中是否有电流通过,有多大电流通过没有直接关系;加在导体上的电压大,通过的电流也大,导体的温度会升高,导体的电阻会有所变化,但这只是间接影响,而没有直接关系。第二,伏安法测电阻是根据

U

电阻的定义式R,用伏特表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用安培表测出通过电阻的

I

电流,从而计算出电阻值,这是测量电阻的一种方法。 (4)欧姆定律

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

U

I,要注意:

R

a:公式中的I、U、R三个量必须是属于同一段电路的具有瞬时对应关系。 b:适用范围:适用于金属导体和电解质的溶液,不适用于气体。在电动机中,导电的物质虽然也是金属,但由于电动机转动时产生了电磁感应现象,这时通过电动机的电流,也不能简单地由加在电动机两端的电压和电动机电枢的电阻来决定。

(5)电功和电功率: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电荷的电势能减少,电势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因此电功W = qU = UIt,

W

UI,这是计算电功普遍适用的公式。单位时间内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率Pt

这是计算电功率普遍适用的公式。

(6)电热和焦耳定律:电流通过电阻时产生的热叫电热。Q = I2 R t这是普遍适用的电热的计算公式。 电热和电功的区别:

a:纯电阻用电器:电流通过用电器以发热为目的,例如电炉、电熨斗、白炽灯等。 b:非纯电阻用电器:电流通过用电器以转化为热能以外的形式的能为目的,发热是不可避免的热能损失,例如电动机、电解槽、给蓄电池充电等。

在纯电阻电路中,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电功等于电热,即W = UIt = I2Rt =

U2U22

t是通用的,没有区别。同理PUIIR也无区别。在非纯电阻电路

RR

中,电路消耗的电能,即W = UIt分为两部分:一大部分转化为热能以外的其他

形式的能(例如电流通过电动机,电动机转动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另一小部分不可避免地转化为电热Q = I2R t。这里W = UIt不再等于Q = I2Rt,而是W > Q,应该是W = E其他 + Q,电功只能用W = UIt,电热只能用Q = I2Rt计算。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串联电路及分压作用

a:串联电路的基本特点: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电路各部分电压之和。

b:串联电路重要性质: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即R总 = R1 + R2 + „+ Rn;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功率的分配规律:串联电路中各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与各个电阻消耗的电功率跟各个电阻的阻值成正比,即:

U1R1URPRPR

或nn;11或n1; U2R2U总R总P2R2P总R总

c:给电流表串联一个分压电阻,就可以扩大它的电压量程,从而将电流表改装成一个伏特表。如果电流表的内阻为Rg,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Ig,用这样的电流表测量的最大电压只能是IgRg;如果给这个电流表串联一个分压电阻,该电阻可由

UIgRg

R串

Ig或 R串(n1)Rg计算,其中n

U

为电压量程扩IgRg

大的倍数。

(2)并联电路及分流作用

a: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各并联支路的电压相等,且等于并联支路的总电压;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b:并联电路的重要性质:并联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即R并(

111„)1;并联电路各支路的电流与电功率的分配规律:并R1R2Rn

联电路中通过各个支路电阻的电流、各个支路电阻上消耗的电功率跟各支路电阻

R总R总I1R2InP1R2Pn的阻值成反比,即,; 或;或

I2R1I总RnP2R1P总Rn

c:给电流表并联一个分流电阻,就可以扩大它的电流量程,从而将电流表

改装成一个安培表。如果电流表的内阻是Rg,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Ig。用这样的电流表可以测量的最大电流显然只能是Ig。将电流表改装成安培表,需要给

1

Rg计算,电流表并联一个分流电阻,该电阻可由IgRg(IIg)R并或R并

R1其中 n

I

为电流量程扩大的倍数。 Ig

闭合电路的基本规律、电学实验

知识要点:

1、电动势:电动势是描述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本领的物理量。定义式为:

W

。要注意理解:(1)是由电源本身所决定的,跟外电路的q

情况无关。(2) 的物理意义: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路中通过1库仑电量时电源所提供的电能或理解为在把1 库仑正电荷从负极(经电源内部)搬送到正极的过程中,非静电力所做的功。(3)注意区别电动势和电压的概念。电动势是描述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物理量,是反映非静电力做功的特性。电压是描述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物理量,是反映电场力做功的特性。 2、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意义:描述了包括电源在内的全电路中,电流强度与电动势及电路总电阻之间的关系。

(2)公式:I;常用表达式还有:IRIrUU;UIr。

Rr

闭合电路中的总电流是由电源和电路电阻决定,对一定的电源,,r视为不变,因此,

I、U、U的变化总是由外电路的电阻变化引起的。根据U

,画出U——R图像,能清楚r1

R

看出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情形。

还可将路端电压表达为UIr,以,r为参量,画出U——I图像。

这是一条直线,纵坐标上的截距对应于电源电动势,横坐标上的截距为电源短路时的短路电流,直线的斜率大小等于电源的内电阻,即

tg

Imax

r。 r

4、在电源负载为纯电阻时,电源的输出功率与外电路电阻的关系是:

PIUIR

2

2

Rr

2

R

Rr

2

2

4Rr

R。由此

式可以看出:当外电阻等于内电阻,即R = r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最大输出功率为Pmax

2

4r

,电源

输出功率与外电阻的关系可用P——R图像表示。 电源输出功率与电路总电流的关系是:



显然,PIUIIrIIrrI。

4r2r

2

2

2

当I

Pmax

2r

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且最大输出功率为:。P——I图像如图所示。

2

4r

选择路端电压为自变量,电源输出功率与路端电压

的关系是:

1221U

PIUUUUU

rrr4rr2

显然,当U

2

2

时,Pmax

2

4r

。P——U图像如图

所示。

综上所述,恒定电源输出最大功率的三个等效条件是:(1)外电阻等于内

电阻,即Rr。(2)路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的一半,即U。(3)输出

2

I

电流等于短路电流的一半,即Im。除去最大输出功率外,同一个输出

22r

功率值对应着两种负载的情况。一种情况是负载电阻大于内电阻,另一种情况是负载电阻小于内电阻。显然,负载电阻小于内电阻时,电路中的能量主要消耗在内电阻上,输出的能量小于内电阻上消耗的能量,电源的电能利用效率低,电源因发热容易烧坏,实际应用中应该避免。 5、同种电池的串联:

n个相同的电池同向串联时,设每个电池的电动势为,内电阻为r,则串联电池组的总电动势总n,总内电阻r总nr,这样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表示为I

n

,串联电池组可以提高输出的电压,但应注意电流不要超过每个电Rnr

池能承受的最大电流。 6、电阻的测量:

(1)伏安法: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R

U

,测量电I

路有安培表内接或外接两种接法,如图甲、乙:

两种接法都有系统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为:当采用安培表内接电路(甲)时,由于安培表内阻的分压作用,电阻的测量值

UUxUA

R内RxRA

Rx;当采用安培表外接电路(乙)时,由于伏特

II

表的内阻有分流作用,电阻的测量值R外

RxRVUU

Rx,可以IRxRV

RxRV

看出:当RxRA和RVRx时,电阻的测量值认为是真实值,即系统误差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为了确定实验电路,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比值法,若

RxRV

RARx

时,通常认为待测电阻的阻值较大,安培表的分压作用可忽略,应采用安培表内接电路;若

RxRV

时,通常认为待测电阻的阻值较小,伏特表的分流作用可忽

RARx

R0R

V时,两种电路可任意选择,这种情况RAR0

略,应采用安培表外接电路。若

下的电阻R0叫临界电阻,R0RARV,待测电阻Rx和R0比较:若Rx>R0时,则待测电阻阻值较大;若Rx

二是试接法:在RA、RV未知时,若要确定实

验电路,可以采用试接法,如图所示:如先采用安

培表外接电路,然后将接头P由a点改接到b点,

同时观察安培表与伏特表的变化情况。若安培表示

数变化比较显著,表明伏特表分流作用较大,安培表分压作用较小,待测电阻阻值较大,应采用安培表内接电路。若伏特表示数变化比较显著,表明安培表分压作用较大,伏特表分流作用较小,待测电阻阻值较小,应采用安培表外接电路。 (2)欧姆表:欧姆表是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制成的。

a.欧姆表的三个基准点。 如图,虚线框内为欧姆表原理图。欧姆表的总电阻

RzRRgr,待测电阻为Rx,则

Ix

RRgrRx

RzRx

,可以看出,Ix随Rx按

双曲线规律变化,因此欧姆表的刻度不均匀。当Rx= 0时,Ix

Rz

Ig——指针满偏,停

在0刻度;当Rx时,Ix0——指针不动,停在电阻刻度;当RxRz时,

Ix

2Rz

1

Ig——指针半偏,停在Rz刻度,因此Rz又叫欧姆表的中值电阻。2

如图所示。

b.中值电阻Rz的计算方法:当用R1档时,Rz

,即表盘中心的刻度Ig

值,当用Rn档时,RznRz。

c.欧姆表的刻度不均匀,在“”附近,刻度线太密,在“0”附近,刻度

线太稀,在“Rz”附近,刻度线疏密道中,所以为了减少读数误差,可以通过

1

换欧姆倍率档,尽可能使指针停在中值电阻两次附近Rz—3Rz范围内。由于待

3

测电阻虽未知,但为定值,故让指针偏转太小变到指在中值电阻两侧附近,就得调至欧姆低倍率档。反之指针偏角由太大变到指在中值电阻两侧附近,就得调至欧姆高倍率档。

(3)用安培表和伏特表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如图所示电路,用伏特表测出路端电压U1,同时

用安培表测出路端电压U1时流过电流的电流I1;改变电路中的可变电阻,测出

U1I1r

第二组数据U2、I2;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列方程组:解之,求

UIr22

I2U1I1U2

I2I1得 rU1U2I2I1

上述通过两组实验数据求解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方法,由于偶然误差的原因,误差往往比较大,为了减小偶

然因素造成的偶然误差,比较好的方法是通过调节变

阻器的阻值,测量5组~8组对应的U、I值并列成表格,然后根据测得的数据在U——I坐标系中标出各组数据的坐标点,作一条直线,使它通过尽可能多的坐标点,而不在直线上的坐标点能均等分布在直线两侧,如图所示:这条直线就是闭合电路的U——I图像,根据UIr,U是I的一次函数,图像与纵轴的

交点即电动势,图像斜率tg

U

r。 I


相关内容

  •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案
  •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案 课时目标: 1.知道欧姆定律的内容和计算公式. 2.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阻间的关系. 3.★能用欧姆定律结合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进行综合计算. 4.在应用欧姆定律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阻关系的过程中,体会选择合适的实 验方法的重要意义 ...

  •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2)
  •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的电路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能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3)初步培养学生的电学实验操作技能. (4)初步了解开关在电路中不同位置时的控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串.并联电路的区别,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 ...

  • 高中电学公式总结
  • 一:电学公式总结 一.串联.并联(两路)的特点: 1.串联:①电流处处相等. I=I1=I2 ②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各. U=U1+U2 ③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用电器电阻之各. R总=R1+R2 ④电压分配规律: ⑤电功率(电功) 分配规律: 2.并联:①并联电路电压相等.U=U1=U2 ②关联 ...

  • 初二物理教案 电流和电路
  • 初二物理教案 电流和电路 一.电流和电路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 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 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连接电路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动 脑筋找出新的连接电路的方法. 重.难点: ...

  • 用双刀双掷开关设计电路
  • 用双刀双掷开关设计电路 在实际的运用中,双刀双掷开关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我们一定很想学会自己独立地设计双刀双掷开关的电路.我们下面以串联与并联互换的电路为例,来分析设计电路的方法.在这里,我们总结了3种基本方法. 一. 分析该电路的规律,应用规律设计电路. 二. 由串联电路开始,将其改为并联电路 ...

  • 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教案
  • <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教学设计 徐庄子中学 赵倩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电路和电流的概念及认识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会正确使用电流表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后,由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交流评估的过程,初步领会科学 ...

  • 黄洋小学九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 实验一.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一.实验目的 1.知识与技能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使学生从实验中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变化的,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设计.进行实验,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 ...

  • 串联电路电压关系教案
  • 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一 教案示例二 教案示例三 教案示例二 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在实验过程中,训练连接电路的基本技能. 3.通过实验,训练正确识记.使用电压表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 ...

  • 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教案
  • <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串联.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的过程,学会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的活动中,培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