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一 (哲学社会科学版〕于的4 年第3 期 二 亚当 · 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一兼评几种课本对斯密分工理论的评述 赵惠明

亚当· 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 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 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分工理论乙他的分工理论的确存在不少错误, 但仍然具有一定科学性, 对我国当 前的“ 四化” 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 近几年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不过, 对他分 工理论的研究尚待深入, 有些经济学说史课本对他的分工理论的评述也似育欠妥之处, 为此 有必要对斯密的分工理论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 _ 斯密在分工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他在工场芋工业时期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马克思指 出: · “ 关于分工, 亚 · 斯密没有提出任何一个新原理。 人们把他着作工场手工业时期集大成 的政治经济学家, 是因为他特别强调分工。” ( 《资本论》第一卷1 9 75 年版第3 86 页) 斯密把分工着成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途径。他认为一国生产情况的 好坏, 从而供应情况如何, 取决于两个因素: ( 1 ) 是该国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2 ) 是 该国参加生产劳动的人数相对来说是多少。在二者之间, 斯密认为劳动生产率高低起着主要 的作用, 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则是分工的结果。他说: “ 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 以 一 及运用 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 技巧和判断力, 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 ( 《国民财富的性质 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7 2 年版第5 页) 他认为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是: (一) 分工的结果使劳动者终生限于一种单纯的操作, 能大大地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增加他 们完成的工作量 。 (二) 分工后生产专一, 劳动者能节省很多因转变作业而浪费的时间。 (三) 分工能引起机械的发明, 使一个人能做许多人的工作。 自前常见的各种经济学说史课本, 在介绍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时, 或多或少地谈到了上 述内容 。其实, 斯密还广泛地论证了分工的社会意义 。 斯密力图证明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国家贫富的差别都是由分工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他说未 开化的社会, 分工极不发展, 一个人要独任许多种工作 。 在进步的社会里生产一个制成品的 一9 一 劳动却要由许许多多劳动者共同担任。 在农业上富国比匕贫国优越的程度不大, 这是由于农业 的性质使它不易实行分工 。 而在工业上, 富国比贫国要优越得多。这是因为工业易于实行分 工, 富国建立了分工复杂的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制造业。 斯密还论证了分工的发展能使下层人民“ 普遍富裕” 。他说分工使各行业的产量大增, 各劳动者除自身需要的以外, 都有大量产物出售, 这种大量产物的相互交换, 彼此的需要都 能得到充分的供给, 因此普遍地富裕起来。 但是, 认他忽视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者之 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他们互相倾轧, 互相吞并 。他更不了解随着资本的积累, 无产阶级贫 困化。他错误地得出各阶级普遍富裕的结论。 抽象地看, 斯密似乎把分工的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但是历史地考察, 斯密的分工 理论不过是一定历史条件的反映 。 斯密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全盛时期和产业革命 前夕。当时生产技术的主要形式是手工生产 。列宁指出: “ 在手工生产基础上, 除了以分工 的形式, 是不能有其他的技术进步的” t (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 9 5 7 年版 第35 3 页) 。机器的采用仅仅是出现于个别部门的个别现象。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 机器的 作用是次要的, 从属的。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 斯密特别强调分工是正确的。 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 重点放在社会分工(或称社会内部分工) 上, 着重阐明社会分工 的意义。 这一点没有弓!起某些同志的注意 。有的政治经济学史课本, 仅仅一般地介绍斯密的 分工思想, 甚至只举出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例子, 当提到斯密的社会分工的思想时, 那已 经是批判他混淆两种分工的界限了。(请参阅《简明政治经济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 版第7 1 、 72 页) 有的经济学说史课本平行地介绍斯密关于工场手工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思 想, 没有指明斯密特别强调的是社会分工。 (请参阅《经济学说史》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 第1 7 6 、 1 7 7 、1 7 5 页) 斯密是先考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 但这只是借以说明社会分工的意义 。 他说: “ 为使读者易于理解社会一般业务分工所产生的结果, 我现在来讨论个别制造业分工状 况。”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7 2 年版第5 页) 斯密把分工区分为两种, 一种他称为“小制造业” 或“不重要制造业” , 指的是工场手 工业分工, 或工厂内部分工。 另一种他称为“ 大制造业” 或“ 重要制造业” , 指的是社会内 部的分工, 或工厂之间的分工、部门之间的分工。他认为社会分工比工场手工业分工更重 要, 更复杂, 而又不易为人们所察觉。 斯密把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称为大小制造业, 说明他只看到了两种分工的相似点 和量的差别, 而忽视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两种分工的质的区别, 因此掩盖了资本主 . 义社会 分工的竞争和无政府状态。 亚当· 斯密指出了分工的不利后果, 他认为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政治经济学 . 史 纲要》一书对此一概否定, 只加一句评语: “ 池错误地认为分工导致了社会不平等 。” 我认 为这样作不妥。斯密对分工不利后果的分析, 还有可取之点, 不容忽视。 他说人的天赋差别并不大, 造成人们才能上重大差别的是分工的后果。他指出哲学家和 挑夫之间的差别, 就是职业分工的结果 。他说分工的发展, 把工人的一生消磨在少数单纯的 操作上, 他们的智力不能发挥, 因而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 。 他还说工人单调的无变化的工 作, 消毁了他们精神上的勇气, 毁坏了他们的肉体土的活动力。为此, 他提出国家要实行国 一IQ 一 民教育。 斯密关于资本主义分工造成劳动者愚昧无知, 使他们身心遭到摧残的见解, 受到马克思 的重视 。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第五节的正文里, 马克思引证了斯密的这种正确见 解, 还在附注中作了说明。当然, 斯密的见解

也存在着缺欠, 他禽开分工的社会性, 用纯技 术观点考察分工, 不了解所谓分工的不利后果, 是分工的资本主义性质造成的。 虎翼舞亚当. 斯密对分工起因的探讨, 是一个复杂而又有意义的问题 。他把分工的产生看成是 一个客观过程, 而“ 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 , 这为他考察分工起因能够形成某种科学见解奠 定了基础。 斯密首先把交换着成是一种人类的倾向 。 他说: 人类不象动物成年之后那样孤立生存, 而是彼此互相依赖, 需要互相帮助, 由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因此这种互相帮助不能无偿地 进行, 只能通过交换, 因此交换是人类的倾向。 斯密认为分工正是交换这一人类倾向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 斯密在探索分工的起因时, 抛开人的智慧这个因素固然是对的, 但是, 他把有关分工向 题的起点归结为人的所谓本性自私, 终于还是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的观点与此相 反。 他说: t’ 社会内部的分工以及个人被相应地限制在特殊职业范围内的现象, 同工场手工 业内部的分工一样, 是从相反的两个起点发展起来的。, (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 社1 9 7 5 年版第38 9 页) 第一个起点是公社内部的自然分工。 第二个起点是公社之间自然形成 的差别, 即马克思说的: “ 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 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 生活资料。 因此, 它们的生产方式 、 生活方式和产品, 也就各不相同。” (同上书第39 0 页) 马克思告诉我们: “ 这种自然的差别, 在公社互相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互相交换, 从而 使这些产品逐渐变成商品。” (同上书第3 90 页) 后来商品交换侵入公社内部, 破坏了自然 分工和原始的依存关系, ’ 出现了氏族成员之间的商品交换。 他认为正是商品交换引起了社会 分工, 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 便产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 在分工起因问题上, 斯密的基本论点是交换引起分工。 抽象地考察这个命题, 似乎完全 是错的 。因为讲到分工的由来, 人们自然想到人类最初的分工, 即原始社会的自然分工。尽 人皆知, 这种自然分工存在于交换之前, 是以人的年龄, 性别等生理差别为基础形成的, 绝 不能是交换引起的 。 一旦, 我们接触到斯密的具体论述, 就会发现他说的交换引起分工是另 有所指, 包含着被我们常常忽视的科学成分 。 他说: “ 例如, 在狩猎或游牧民族中, 有个善 于制造弓矢的人, 他往往以自己制成的弓矢, 与他人交换家畜和兽肉, 结果他发觉, 与其亲 自到野外捕猎, 倒不如与猎人交换, 因为交换所得却比较多。为自身的利益打算, 他只好以 制造弓矢为主要业务, 于是他便成为一种武器制造者 。另有一个人, 因长于建造小茅房或移 动房屋的框架和屋顶, 往往被人请去造屋, 得家畜兽肉为酬, 于是他终于发觉, 完全献身于 这一工作对自己有利, 因而成为一个房屋建筑者 。同样, 第三个人成为铁匠或铜匠, 第四个 人成为销皮者或制革者, 皮革是未开化人类的主要衣料。 这样一来, 人人都一定能够把自己 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 换得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这 就鼓励大家各自委身于一种特定业务, 使他们在各自的业务上, 磨炼和发挥各自的天赋资质 或才能 。”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7 2 年版第14 一15 页) 从斯密这一段的论述中可以看出; 他以为弓矢制造者等的出现就是最初的分工, 他根本 一U 一 不知道原始民族中存在着自然分工。因而他说的分工, 实际指的是社会分工, 即手工业从农牧 业中分离出来 。他所说的交换引起分工, 实际说的是商品交换引起社会分工。他在理论上分 析了商品交换是怎样引起社会分工的发生。他假定商品交换能够顺利的实现, 他认为有专长 的生产者实行分工, 专业生产, 以其产品从市场上换回的物品, 比不实行分工、自己生产这 些物品, 所得到的要多 。同时, 分工能普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扩大剩余产品的交换, 彼此 的需要都能得到更多的满足, 这也鼓励人们专一生产。因此, 商品交换必然引起社会分工。 我们在批评斯密关于交换引起分工观点的错误时, 不能把这一观点包含的科学成分抛弃 掉。不论从理论上分析, 还是从人类历史考察, 总是先有商品交换的存在, 然后才能出现社会 分工。是商品交换引起社会分工, 而不是社会分工引起商品交换。有的经济学说史裸本在批评 斯密关于交换引起分工的思想时, 竞然否定了商品交换引起社会分工的思想, 提出“要先存在 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才会出现商品交换”(《经济学说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分了夕年版第18 1 页) 。 从理论上说, 没有商品交换就无法形成社会分工, 商品交换是社会分工产生的前提 。只 有商品交换存在, 买卖顺利进行, 实行社会分工即从事专业生产, 对生产者才是有利哟。斯 密已经讲了这个道理。 同样, 只有商品交换存在, 买卖顺利进行, 实行分工分业才是可能 的。例如某些劳动者善于养蚕, 只有在他们生产的蚕茧能够卖出去, 他们需要的粮食等生活 资料和他们必需的生产资料能够买回来, 他们才能放弃别的生产, 专门养番。 在人类历史上先要有商品交换的存在, 才能通过商品交换把不同公社自然形成的不同的 生产领域联系起来, 形成社会分工。马克思指出: “交换没有造成生产领域之间的差别, 而 是使不同的生产领域发生关系, 并把它们变成社会总生产的多少互相依赖的部门。 在这里, 社会分工是由原来不同而又互不依赖的生产领域之间的交换产生的。” ( 《资本论》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3 90 页) 在另一种政治经济学史的课本里, 把习惯性的看法说得更加具体, 它说, 布在理论上, 分工和交换是互相联系的, 但分工是交换的前提, 没有分工, 交换就不可能进行, 如果没有 分工, 社会上只生产某一种产品, 就不会发生交换。、 在历史上, 早在原始社会的内部就巳经 开始出现按年龄, 性别的自然分工, 以后又出现了社会分工 。当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上 才出现了交换 。显然, 是分工先于交换, 而不是交换先于分工 。” ( 《政治经济学史纲要》 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第6 2 页) 这里是把社会分工当成产品出现差别的唯一条件。有了社会分工, 固然就有产品的差 别, 没有社会分工, 或者说社会大分工出现之前, 自然形成的各种公社的产品, 绝对不可能 是一模一样的。由于

自然环境不同, 各公社找到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同, 在生产方式 、 生活方式和产品上发生一定的差别是难免的 。 我们不能把不同公社自然的差别与社会分工混淆起来。不同公社自然的差别是由于不同 的自然环境引起的, 彼此是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生产领域‘ 社会分工是由于商品交换把不同的 生产领域联系起来而形成的, 彼此不是独立的, 而是多少互相依赖的社会总生产的不同部 门。 在历史上, 固然是先有自然分工, 可是“ 以后出现的, 不是社会分工, 而是不同公社自 然的差别。 不是社会分工, 而是不同公社自然的差别发展到一定阶段, 在它们的接触申出现 了最初的交换。因此, 不是社会分工先于交换, 相反, 是交换先于社会分工 。 亚当· 斯密关于分工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是分工的程度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或者说 一1 2 一 取决于市场的大小。这一观点可以着成是他的分工起因于交换观点的继续。他说: “分工起 因于交换能力, 分工的程度, 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 换言之, 要受市场广狭的限 制 。”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了2 年版第16 页) 斯密以城乡对比来说明这个问题。他指出在城市里市场宽阔保证工人业务专一, 能实行细 致的分工, 而农村市场狭窄, 不论是农民或农村的工人都工作繁杂, 而不能专一 。他还作了沿河 沿海与内地的对比, 指出水运比陆运成本低又方便, 能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因此沿河沿海的 分工和技术改良总是先于内地, 经过一个较长时问才能逐渐地普及于内地。从人类历史上看, 他说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海, 适合于人类早期的航行和贸易, 因此她中海沿岸成为“ 人 类” 最早的开化地区。相反, 非州内地 、亚州的鞋靶和西伯利亚一向都处于野蛮未开化状态。 关于分工程度取决于市场大小的思想, 不是起自斯密, 古希腊的思想家色诺芬已经有了 这种观点。马克思肯定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的一个附往里, 马 克思先介绍了色诺芬如何论证大城市有宽阔的市场, 能产生非常细致的分工和十分完善的手 艺, 因而能生产出最精美的产品, 而小城市一切相反, 如何达不到这一点, 之后说: “ 色诺 芬在这里只注意使用价值的要达到的质量, 虽然他已经知道, 分工的规模取决于市场的大 小 。” (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 7 5 年版第4 05 页) 上面提到的《政治经济学史纲要》一书, 在批判斯密关于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观点时, 同 时也否定了斯密关于分工的程度取决于市场大小这个正确的观点(请参看《政治经济学史纲 要) 1 9 8 0 年版第6 2 页) 。

( 二) 亚当 · 斯密的分工理论, 虽然讲的是资本主义的分工, 但是对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经 济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前我国农村还是以手工劳动为主, 这种生产力状况与斯密时代的英国有相似之处, 这 就决定了斯密的分工理论对我国的农村生产发展, 还具有重要的意义。斯密特别强调社会分 工的作用和社会意义, 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后, 正在发生和发展 着的分工分业所具有的重大的社会意义 。到一九八三年底, 我国农村的专业户和重点户已经 发展到一千五百六十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百分之九点四。这些专业户和重点户的出现, 表明 我国农村的社会分工正在发展。与此同时, 我国农村又出现少数经济联合体。这些经济联合 体不仅体现着社会分工, 而且表现出企业内部的分工也在发展。 这种“ 两户一体” 代表着我 国农村的发展方向, 是当前农村生产技术进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 也是提高我国农 业生产率, 增加农副产品的供应, 改善农民生活, 使农村繁荣富裕的基本途径 。 怎样发展专业户 、熏点户和经济联合体, 使他们尽快地成为农村经济的普遍形式, 是大 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看来, 用强制的办法, 强求农民搞专业生产, 强拉人们组织经 济联合体, 是行不通的。开大会, 树典型, 表彰先进, 是必要的, 但只能是辅助手段 。 最根 本的办法是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为此, 就要懂得商品交换促进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的发展程 度取决于市场大小的道理, 狠抓流通环节, 疏通各种渠道, 发展商品交换 。如果我们把这一 环解决好了, 农民就会自觉自愿地, 甚至迫切地要求专业生产, 组织经济联合体 。那时有谁 一象a 一 想要阻挡他们, 都是阻挡不住的 。狠抓流通坏节, 具体要做到如卞三点: ( 1 ) 开拓户阔的 市场, 为专业生产的产品找到良好的销售条件。可以说市场开拓的越是广阔, 越是能引起广 泛的社会分工和比较复杂的企业内部的分工 。 这正像只有大水才能多养鱼, 养大鱼一样。如 果市场问题解决不好, 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 农民怎么能进行专业生产呢? ( 2 ) 保障市场 上有充足的物质和技术的供应。农民进行专业生产, 他们的生活资料 、生产资料、 科学技术 等都要依赖于市场 。如果没有这些物质和技术的供应, 他们就不可能实行专业生产, 如果这 些供应数量有限, 就限制了专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如果这些供应十分充裕, 就会大大地加速 专业生产的发展。 ( 3 ) 确定合理的价格, 使专业生产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只要价格合理, 按照斯密的观点, 专业生产比不实行分工能得到更多的益处。如果价格不合理, 或者产品的 卖价过低, 或者农民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技术的买价过高, 以致专业生产无利可图, 或者得利 很少, 甚至不如自给生产, 农民也不会愿意专业生产。 关于强调社会分工的沪恩想, 对我国工业生产的发展也是有意义的。我国工业生产面临的 首要问题, 自然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 。 但是也应当看到, 随着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生产专门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程度会越来越高。列宁在论述社会分工时指出: 、 “ 商品经济 的发展就导致单个独立工业部门的数目之增加; 这种发展的趋势是在于: 不仅把每一种生产 品的生产, 并且把生产品每一个部分的生产, 都变成单独的工业部门, —不仅把生产品的 生产, 并且把制造消费品的个别操作, 都变成单独的工业部门。” (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人民出版社19 5 7 年版第9 页) 这种专门化 、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不论在今天的资本主 . 义世 界, 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 都客观的存在着 。当前,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专业化生产比较 高,

一部复杂的制成品, 它的零件、部件往往由国内许多工厂制造, 甚至由若干国家分别制 造, 然后由一个工厂组装起来, 产前的原材料供应、产后的产品推销工作, 生产过程中的设 备维修 、 生产之外的职工生活服务等都有专门公司承担。在我国, 这种专业化过程在不断地 发展着, 特别是当前大力提倡, 在各地纷纷出现的各种专业公司, 大大地推进了这一进程 。 但是也必须看到, 长期以来我们有些工厂过分重视工厂内部的分工, 大厂子追求“ 大而 全” , 小厂子追求“ 小而全” 。零、部件尽可能自己生产; 原材料尽量自己供应, 设备维 修, 甚至设备添制也尽量自己解决; 在工厂内建立庞大的机修车间, 完整的运输机构, 全套 的职工生活福利设置。最好是万事不求人。这种忽视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倾向, 必然降 低劳动生产率, 提高生产成木, 妨碍生产技术的进步。 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 忽视 商品生产和社会分工的重要意义, 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提高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 效益, 吸取斯密关于分工思想的科学成份, 也不是没有益处的 。 二斯密关于商品交换促进社会分工的思想, 关于市场大小决定着社会分工和技术改良的发 展程度的思想, 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贯彻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对内和对外的经济政策。 首先, 有助于理解我国对外实行的开放政策 。斯密认为, 水运比陆运能开拓出广大得多 的市场, 因此沿河沿海工业的分工和技术改良都远远超过内地 。 他证明人类发展史上工农业 的分工和技术改良发展最早, 最进步的地方都是沿海沿河地区, 特别是沿海地区。、 这说明贸 易特别是海外贸易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的历史上, 虽然唐、 宋 、元、明等朝代都有过一定规模的海外贸易, 但是从没有 一个像西方那样的重商主义时代, 对外贸易受到特别重视, 有过巨大发展, . 特别是清朝执行 一1 4 一 闭关锁国政策, 使我国的海外贸易极不发展。西方以重商主义时代为前导, 开辟了一个资本 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 中国却在忽视海外贸易和闭关锁国中落后下来, 斯密曾经谈到: “ 但 令人奇怪的是, 古代埃及人、印度人和中国人都不奖励外国贸易。他们的财富似乎全然得自 内陆的航行。”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 7 2 年版第19 页) 一八四O 年, 帝国主义的炮舰政策打开了中国对外的大门, 使中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 外贸易。但是, 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能顺利发展 。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后, 我们遇到了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 在这种封锁被冲破之后, 我 们又受到“ 左” 的指导恩想的影响, 因此解放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始终发展不大, 这不能不影 响我国社介主义建设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习对外执行开放政策, 强调扩大 对外贸易, 积极开辟巨{外市场, 注意引进外国的资木和技术, 重视利用国外资源, 加强各种 国际联系。这种政策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是加快我国“ 四化” 建设的正确途径。 其次, 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不「l处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斯密强调产业的分工 和技术改良总是先发生于沿河沿海, 逐步地普及于内地。他说: “水运开拓了比陆运听开拓 的/ 一大得多灼市场, 所以从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 自然11百然地都开始于沿海沿河一带。 这 种改良往往经过许久以后才慢慢普及到内地。”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_ 上卷商 务印书馆1 9 了2 年版第17 页) 斯密的这种观点既符合于我因占代经济发展的经验, 也符合于我 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经验。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一个正确处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 系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虽然科学地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但是由于 受到“ 左” 的指导思想的影响, 在一个时期仍然热心f 发展内地工业, 忽视沿海工业的发 展。这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作法, 直接削弱了沿海工业的发展, 最终也阻碍了内地工业的 发展。当前, 党中央和国务院特别重视沿海工业的发展, 在沿海设置特区, 给沿海某些省市 以经济贸易自主权, 在沿海(或沿河) 以大城市为中心建立经济区, 增加沿海地区的投资, 创造各种条件使沿海工农业更快地发展起来。同时, 以沿海工业推动内地工业的发展, 强调 沿海与内地加强经济和技术的联合。最近,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童大林同志提出 “ 东靠西移” 理论, 让我闪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 依靠东部四大经济区, 逐步向西部发展, 沿着三大河流而_ 匕。 再次, 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建立正确的城乡之问的关系。 斯密是以人口密集和财富集中 ‘} 的程度来衡星市场大小的。他认为城市比乡村拥有广大得多的市场, 因此城市最能促进分工 术!技术的改良 。乡村的市场大小要取决于附近的人口密集和财富集中的情况, 这表明城市附 近的农村要比偏远的乡村和山区, 吏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这种以城市带动乡 村, 城乡结合, 共同发展的经济规律, 我们过去是注意不够的。 一些行政区划往往人为地分 害」了城乡之问的经济联系, 影响了城乡经济的发展。目前我们正在推行的市管县的作法, 就 是发挥城市的积极作用, 以城市带乡村 、 以乡村促城市、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我们正在规划 的要建立的一系列经济区, 一也是为了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 以中心城市杂动附近的中小城 市, 又以这些城市带动附近的郊县, 按照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我国正对原有的五百万个村庄和几万个集镇迸行改造和充实, 并根据需要适当地新建一 些小城镇 。这样, 将在我国农村发展起来一大批新的城镇。这些城镇吸收农村过剩的劳动力 和资金, 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工业、 商业 、运输业、坎食业、以及文化科学教育卫生等事业。这种散布在广大农村的“小城市” , :妙洛带动我国农业生产和技术更快地发展。在目前正在进行的农村供销社体制改革中以囚营商业为主导, 放手发展合作商业, 适当 发展个体商业; 减少城乡商品流转的中间环节; 大刀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等等都有利于城 乡结合, 以城市带动乡村, 以乡村促进城市 。 一1 5 一

一 (哲学社会科学版〕于的4 年第3 期 二 亚当 · 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一兼评几种课本对斯密分工理论的评述 赵惠明

亚当· 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 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 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分工理论乙他的分工理论的确存在不少错误, 但仍然具有一定科学性, 对我国当 前的“ 四化” 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 近几年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不过, 对他分 工理论的研究尚待深入, 有些经济学说史课本对他的分工理论的评述也似育欠妥之处, 为此 有必要对斯密的分工理论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 _ 斯密在分工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他在工场芋工业时期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马克思指 出: · “ 关于分工, 亚 · 斯密没有提出任何一个新原理。 人们把他着作工场手工业时期集大成 的政治经济学家, 是因为他特别强调分工。” ( 《资本论》第一卷1 9 75 年版第3 86 页) 斯密把分工着成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途径。他认为一国生产情况的 好坏, 从而供应情况如何, 取决于两个因素: ( 1 ) 是该国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2 ) 是 该国参加生产劳动的人数相对来说是多少。在二者之间, 斯密认为劳动生产率高低起着主要 的作用, 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则是分工的结果。他说: “ 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 以 一 及运用 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 技巧和判断力, 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 ( 《国民财富的性质 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7 2 年版第5 页) 他认为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是: (一) 分工的结果使劳动者终生限于一种单纯的操作, 能大大地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增加他 们完成的工作量 。 (二) 分工后生产专一, 劳动者能节省很多因转变作业而浪费的时间。 (三) 分工能引起机械的发明, 使一个人能做许多人的工作。 自前常见的各种经济学说史课本, 在介绍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时, 或多或少地谈到了上 述内容 。其实, 斯密还广泛地论证了分工的社会意义 。 斯密力图证明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国家贫富的差别都是由分工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他说未 开化的社会, 分工极不发展, 一个人要独任许多种工作 。 在进步的社会里生产一个制成品的 一9 一 劳动却要由许许多多劳动者共同担任。 在农业上富国比匕贫国优越的程度不大, 这是由于农业 的性质使它不易实行分工 。 而在工业上, 富国比贫国要优越得多。这是因为工业易于实行分 工, 富国建立了分工复杂的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制造业。 斯密还论证了分工的发展能使下层人民“ 普遍富裕” 。他说分工使各行业的产量大增, 各劳动者除自身需要的以外, 都有大量产物出售, 这种大量产物的相互交换, 彼此的需要都 能得到充分的供给, 因此普遍地富裕起来。 但是, 认他忽视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者之 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他们互相倾轧, 互相吞并 。他更不了解随着资本的积累, 无产阶级贫 困化。他错误地得出各阶级普遍富裕的结论。 抽象地看, 斯密似乎把分工的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但是历史地考察, 斯密的分工 理论不过是一定历史条件的反映 。 斯密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全盛时期和产业革命 前夕。当时生产技术的主要形式是手工生产 。列宁指出: “ 在手工生产基础上, 除了以分工 的形式, 是不能有其他的技术进步的” t (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 9 5 7 年版 第35 3 页) 。机器的采用仅仅是出现于个别部门的个别现象。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 机器的 作用是次要的, 从属的。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 斯密特别强调分工是正确的。 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 重点放在社会分工(或称社会内部分工) 上, 着重阐明社会分工 的意义。 这一点没有弓!起某些同志的注意 。有的政治经济学史课本, 仅仅一般地介绍斯密的 分工思想, 甚至只举出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例子, 当提到斯密的社会分工的思想时, 那已 经是批判他混淆两种分工的界限了。(请参阅《简明政治经济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 版第7 1 、 72 页) 有的经济学说史课本平行地介绍斯密关于工场手工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思 想, 没有指明斯密特别强调的是社会分工。 (请参阅《经济学说史》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 第1 7 6 、 1 7 7 、1 7 5 页) 斯密是先考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 但这只是借以说明社会分工的意义 。 他说: “ 为使读者易于理解社会一般业务分工所产生的结果, 我现在来讨论个别制造业分工状 况。”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7 2 年版第5 页) 斯密把分工区分为两种, 一种他称为“小制造业” 或“不重要制造业” , 指的是工场手 工业分工, 或工厂内部分工。 另一种他称为“ 大制造业” 或“ 重要制造业” , 指的是社会内 部的分工, 或工厂之间的分工、部门之间的分工。他认为社会分工比工场手工业分工更重 要, 更复杂, 而又不易为人们所察觉。 斯密把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称为大小制造业, 说明他只看到了两种分工的相似点 和量的差别, 而忽视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两种分工的质的区别, 因此掩盖了资本主 . 义社会 分工的竞争和无政府状态。 亚当· 斯密指出了分工的不利后果, 他认为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政治经济学 . 史 纲要》一书对此一概否定, 只加一句评语: “ 池错误地认为分工导致了社会不平等 。” 我认 为这样作不妥。斯密对分工不利后果的分析, 还有可取之点, 不容忽视。 他说人的天赋差别并不大, 造成人们才能上重大差别的是分工的后果。他指出哲学家和 挑夫之间的差别, 就是职业分工的结果 。他说分工的发展, 把工人的一生消磨在少数单纯的 操作上, 他们的智力不能发挥, 因而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 。 他还说工人单调的无变化的工 作, 消毁了他们精神上的勇气, 毁坏了他们的肉体土的活动力。为此, 他提出国家要实行国 一IQ 一 民教育。 斯密关于资本主义分工造成劳动者愚昧无知, 使他们身心遭到摧残的见解, 受到马克思 的重视 。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第五节的正文里, 马克思引证了斯密的这种正确见 解, 还在附注中作了说明。当然, 斯密的见解

也存在着缺欠, 他禽开分工的社会性, 用纯技 术观点考察分工, 不了解所谓分工的不利后果, 是分工的资本主义性质造成的。 虎翼舞亚当. 斯密对分工起因的探讨, 是一个复杂而又有意义的问题 。他把分工的产生看成是 一个客观过程, 而“ 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 , 这为他考察分工起因能够形成某种科学见解奠 定了基础。 斯密首先把交换着成是一种人类的倾向 。 他说: 人类不象动物成年之后那样孤立生存, 而是彼此互相依赖, 需要互相帮助, 由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因此这种互相帮助不能无偿地 进行, 只能通过交换, 因此交换是人类的倾向。 斯密认为分工正是交换这一人类倾向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 斯密在探索分工的起因时, 抛开人的智慧这个因素固然是对的, 但是, 他把有关分工向 题的起点归结为人的所谓本性自私, 终于还是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的观点与此相 反。 他说: t’ 社会内部的分工以及个人被相应地限制在特殊职业范围内的现象, 同工场手工 业内部的分工一样, 是从相反的两个起点发展起来的。, (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 社1 9 7 5 年版第38 9 页) 第一个起点是公社内部的自然分工。 第二个起点是公社之间自然形成 的差别, 即马克思说的: “ 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 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 生活资料。 因此, 它们的生产方式 、 生活方式和产品, 也就各不相同。” (同上书第39 0 页) 马克思告诉我们: “ 这种自然的差别, 在公社互相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互相交换, 从而 使这些产品逐渐变成商品。” (同上书第3 90 页) 后来商品交换侵入公社内部, 破坏了自然 分工和原始的依存关系, ’ 出现了氏族成员之间的商品交换。 他认为正是商品交换引起了社会 分工, 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 便产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 在分工起因问题上, 斯密的基本论点是交换引起分工。 抽象地考察这个命题, 似乎完全 是错的 。因为讲到分工的由来, 人们自然想到人类最初的分工, 即原始社会的自然分工。尽 人皆知, 这种自然分工存在于交换之前, 是以人的年龄, 性别等生理差别为基础形成的, 绝 不能是交换引起的 。 一旦, 我们接触到斯密的具体论述, 就会发现他说的交换引起分工是另 有所指, 包含着被我们常常忽视的科学成分 。 他说: “ 例如, 在狩猎或游牧民族中, 有个善 于制造弓矢的人, 他往往以自己制成的弓矢, 与他人交换家畜和兽肉, 结果他发觉, 与其亲 自到野外捕猎, 倒不如与猎人交换, 因为交换所得却比较多。为自身的利益打算, 他只好以 制造弓矢为主要业务, 于是他便成为一种武器制造者 。另有一个人, 因长于建造小茅房或移 动房屋的框架和屋顶, 往往被人请去造屋, 得家畜兽肉为酬, 于是他终于发觉, 完全献身于 这一工作对自己有利, 因而成为一个房屋建筑者 。同样, 第三个人成为铁匠或铜匠, 第四个 人成为销皮者或制革者, 皮革是未开化人类的主要衣料。 这样一来, 人人都一定能够把自己 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 换得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这 就鼓励大家各自委身于一种特定业务, 使他们在各自的业务上, 磨炼和发挥各自的天赋资质 或才能 。”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7 2 年版第14 一15 页) 从斯密这一段的论述中可以看出; 他以为弓矢制造者等的出现就是最初的分工, 他根本 一U 一 不知道原始民族中存在着自然分工。因而他说的分工, 实际指的是社会分工, 即手工业从农牧 业中分离出来 。他所说的交换引起分工, 实际说的是商品交换引起社会分工。他在理论上分 析了商品交换是怎样引起社会分工的发生。他假定商品交换能够顺利的实现, 他认为有专长 的生产者实行分工, 专业生产, 以其产品从市场上换回的物品, 比不实行分工、自己生产这 些物品, 所得到的要多 。同时, 分工能普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扩大剩余产品的交换, 彼此 的需要都能得到更多的满足, 这也鼓励人们专一生产。因此, 商品交换必然引起社会分工。 我们在批评斯密关于交换引起分工观点的错误时, 不能把这一观点包含的科学成分抛弃 掉。不论从理论上分析, 还是从人类历史考察, 总是先有商品交换的存在, 然后才能出现社会 分工。是商品交换引起社会分工, 而不是社会分工引起商品交换。有的经济学说史裸本在批评 斯密关于交换引起分工的思想时, 竞然否定了商品交换引起社会分工的思想, 提出“要先存在 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才会出现商品交换”(《经济学说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分了夕年版第18 1 页) 。 从理论上说, 没有商品交换就无法形成社会分工, 商品交换是社会分工产生的前提 。只 有商品交换存在, 买卖顺利进行, 实行社会分工即从事专业生产, 对生产者才是有利哟。斯 密已经讲了这个道理。 同样, 只有商品交换存在, 买卖顺利进行, 实行分工分业才是可能 的。例如某些劳动者善于养蚕, 只有在他们生产的蚕茧能够卖出去, 他们需要的粮食等生活 资料和他们必需的生产资料能够买回来, 他们才能放弃别的生产, 专门养番。 在人类历史上先要有商品交换的存在, 才能通过商品交换把不同公社自然形成的不同的 生产领域联系起来, 形成社会分工。马克思指出: “交换没有造成生产领域之间的差别, 而 是使不同的生产领域发生关系, 并把它们变成社会总生产的多少互相依赖的部门。 在这里, 社会分工是由原来不同而又互不依赖的生产领域之间的交换产生的。” ( 《资本论》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3 90 页) 在另一种政治经济学史的课本里, 把习惯性的看法说得更加具体, 它说, 布在理论上, 分工和交换是互相联系的, 但分工是交换的前提, 没有分工, 交换就不可能进行, 如果没有 分工, 社会上只生产某一种产品, 就不会发生交换。、 在历史上, 早在原始社会的内部就巳经 开始出现按年龄, 性别的自然分工, 以后又出现了社会分工 。当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上 才出现了交换 。显然, 是分工先于交换, 而不是交换先于分工 。” ( 《政治经济学史纲要》 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第6 2 页) 这里是把社会分工当成产品出现差别的唯一条件。有了社会分工, 固然就有产品的差 别, 没有社会分工, 或者说社会大分工出现之前, 自然形成的各种公社的产品, 绝对不可能 是一模一样的。由于

自然环境不同, 各公社找到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同, 在生产方式 、 生活方式和产品上发生一定的差别是难免的 。 我们不能把不同公社自然的差别与社会分工混淆起来。不同公社自然的差别是由于不同 的自然环境引起的, 彼此是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生产领域‘ 社会分工是由于商品交换把不同的 生产领域联系起来而形成的, 彼此不是独立的, 而是多少互相依赖的社会总生产的不同部 门。 在历史上, 固然是先有自然分工, 可是“ 以后出现的, 不是社会分工, 而是不同公社自 然的差别。 不是社会分工, 而是不同公社自然的差别发展到一定阶段, 在它们的接触申出现 了最初的交换。因此, 不是社会分工先于交换, 相反, 是交换先于社会分工 。 亚当· 斯密关于分工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是分工的程度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或者说 一1 2 一 取决于市场的大小。这一观点可以着成是他的分工起因于交换观点的继续。他说: “分工起 因于交换能力, 分工的程度, 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 换言之, 要受市场广狭的限 制 。”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了2 年版第16 页) 斯密以城乡对比来说明这个问题。他指出在城市里市场宽阔保证工人业务专一, 能实行细 致的分工, 而农村市场狭窄, 不论是农民或农村的工人都工作繁杂, 而不能专一 。他还作了沿河 沿海与内地的对比, 指出水运比陆运成本低又方便, 能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因此沿河沿海的 分工和技术改良总是先于内地, 经过一个较长时问才能逐渐地普及于内地。从人类历史上看, 他说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海, 适合于人类早期的航行和贸易, 因此她中海沿岸成为“ 人 类” 最早的开化地区。相反, 非州内地 、亚州的鞋靶和西伯利亚一向都处于野蛮未开化状态。 关于分工程度取决于市场大小的思想, 不是起自斯密, 古希腊的思想家色诺芬已经有了 这种观点。马克思肯定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的一个附往里, 马 克思先介绍了色诺芬如何论证大城市有宽阔的市场, 能产生非常细致的分工和十分完善的手 艺, 因而能生产出最精美的产品, 而小城市一切相反, 如何达不到这一点, 之后说: “ 色诺 芬在这里只注意使用价值的要达到的质量, 虽然他已经知道, 分工的规模取决于市场的大 小 。” (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 7 5 年版第4 05 页) 上面提到的《政治经济学史纲要》一书, 在批判斯密关于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观点时, 同 时也否定了斯密关于分工的程度取决于市场大小这个正确的观点(请参看《政治经济学史纲 要) 1 9 8 0 年版第6 2 页) 。

( 二) 亚当 · 斯密的分工理论, 虽然讲的是资本主义的分工, 但是对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经 济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前我国农村还是以手工劳动为主, 这种生产力状况与斯密时代的英国有相似之处, 这 就决定了斯密的分工理论对我国的农村生产发展, 还具有重要的意义。斯密特别强调社会分 工的作用和社会意义, 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后, 正在发生和发展 着的分工分业所具有的重大的社会意义 。到一九八三年底, 我国农村的专业户和重点户已经 发展到一千五百六十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百分之九点四。这些专业户和重点户的出现, 表明 我国农村的社会分工正在发展。与此同时, 我国农村又出现少数经济联合体。这些经济联合 体不仅体现着社会分工, 而且表现出企业内部的分工也在发展。 这种“ 两户一体” 代表着我 国农村的发展方向, 是当前农村生产技术进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 也是提高我国农 业生产率, 增加农副产品的供应, 改善农民生活, 使农村繁荣富裕的基本途径 。 怎样发展专业户 、熏点户和经济联合体, 使他们尽快地成为农村经济的普遍形式, 是大 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看来, 用强制的办法, 强求农民搞专业生产, 强拉人们组织经 济联合体, 是行不通的。开大会, 树典型, 表彰先进, 是必要的, 但只能是辅助手段 。 最根 本的办法是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为此, 就要懂得商品交换促进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的发展程 度取决于市场大小的道理, 狠抓流通环节, 疏通各种渠道, 发展商品交换 。如果我们把这一 环解决好了, 农民就会自觉自愿地, 甚至迫切地要求专业生产, 组织经济联合体 。那时有谁 一象a 一 想要阻挡他们, 都是阻挡不住的 。狠抓流通坏节, 具体要做到如卞三点: ( 1 ) 开拓户阔的 市场, 为专业生产的产品找到良好的销售条件。可以说市场开拓的越是广阔, 越是能引起广 泛的社会分工和比较复杂的企业内部的分工 。 这正像只有大水才能多养鱼, 养大鱼一样。如 果市场问题解决不好, 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 农民怎么能进行专业生产呢? ( 2 ) 保障市场 上有充足的物质和技术的供应。农民进行专业生产, 他们的生活资料 、生产资料、 科学技术 等都要依赖于市场 。如果没有这些物质和技术的供应, 他们就不可能实行专业生产, 如果这 些供应数量有限, 就限制了专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如果这些供应十分充裕, 就会大大地加速 专业生产的发展。 ( 3 ) 确定合理的价格, 使专业生产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只要价格合理, 按照斯密的观点, 专业生产比不实行分工能得到更多的益处。如果价格不合理, 或者产品的 卖价过低, 或者农民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技术的买价过高, 以致专业生产无利可图, 或者得利 很少, 甚至不如自给生产, 农民也不会愿意专业生产。 关于强调社会分工的沪恩想, 对我国工业生产的发展也是有意义的。我国工业生产面临的 首要问题, 自然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 。 但是也应当看到, 随着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生产专门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程度会越来越高。列宁在论述社会分工时指出: 、 “ 商品经济 的发展就导致单个独立工业部门的数目之增加; 这种发展的趋势是在于: 不仅把每一种生产 品的生产, 并且把生产品每一个部分的生产, 都变成单独的工业部门, —不仅把生产品的 生产, 并且把制造消费品的个别操作, 都变成单独的工业部门。” (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人民出版社19 5 7 年版第9 页) 这种专门化 、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不论在今天的资本主 . 义世 界, 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 都客观的存在着 。当前,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专业化生产比较 高,

一部复杂的制成品, 它的零件、部件往往由国内许多工厂制造, 甚至由若干国家分别制 造, 然后由一个工厂组装起来, 产前的原材料供应、产后的产品推销工作, 生产过程中的设 备维修 、 生产之外的职工生活服务等都有专门公司承担。在我国, 这种专业化过程在不断地 发展着, 特别是当前大力提倡, 在各地纷纷出现的各种专业公司, 大大地推进了这一进程 。 但是也必须看到, 长期以来我们有些工厂过分重视工厂内部的分工, 大厂子追求“ 大而 全” , 小厂子追求“ 小而全” 。零、部件尽可能自己生产; 原材料尽量自己供应, 设备维 修, 甚至设备添制也尽量自己解决; 在工厂内建立庞大的机修车间, 完整的运输机构, 全套 的职工生活福利设置。最好是万事不求人。这种忽视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倾向, 必然降 低劳动生产率, 提高生产成木, 妨碍生产技术的进步。 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 忽视 商品生产和社会分工的重要意义, 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提高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 效益, 吸取斯密关于分工思想的科学成份, 也不是没有益处的 。 二斯密关于商品交换促进社会分工的思想, 关于市场大小决定着社会分工和技术改良的发 展程度的思想, 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贯彻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对内和对外的经济政策。 首先, 有助于理解我国对外实行的开放政策 。斯密认为, 水运比陆运能开拓出广大得多 的市场, 因此沿河沿海工业的分工和技术改良都远远超过内地 。 他证明人类发展史上工农业 的分工和技术改良发展最早, 最进步的地方都是沿海沿河地区, 特别是沿海地区。、 这说明贸 易特别是海外贸易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的历史上, 虽然唐、 宋 、元、明等朝代都有过一定规模的海外贸易, 但是从没有 一个像西方那样的重商主义时代, 对外贸易受到特别重视, 有过巨大发展, . 特别是清朝执行 一1 4 一 闭关锁国政策, 使我国的海外贸易极不发展。西方以重商主义时代为前导, 开辟了一个资本 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 中国却在忽视海外贸易和闭关锁国中落后下来, 斯密曾经谈到: “ 但 令人奇怪的是, 古代埃及人、印度人和中国人都不奖励外国贸易。他们的财富似乎全然得自 内陆的航行。”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 7 2 年版第19 页) 一八四O 年, 帝国主义的炮舰政策打开了中国对外的大门, 使中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 外贸易。但是, 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能顺利发展 。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后, 我们遇到了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 在这种封锁被冲破之后, 我 们又受到“ 左” 的指导恩想的影响, 因此解放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始终发展不大, 这不能不影 响我国社介主义建设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习对外执行开放政策, 强调扩大 对外贸易, 积极开辟巨{外市场, 注意引进外国的资木和技术, 重视利用国外资源, 加强各种 国际联系。这种政策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是加快我国“ 四化” 建设的正确途径。 其次, 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不「l处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斯密强调产业的分工 和技术改良总是先发生于沿河沿海, 逐步地普及于内地。他说: “水运开拓了比陆运听开拓 的/ 一大得多灼市场, 所以从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 自然11百然地都开始于沿海沿河一带。 这 种改良往往经过许久以后才慢慢普及到内地。”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_ 上卷商 务印书馆1 9 了2 年版第17 页) 斯密的这种观点既符合于我因占代经济发展的经验, 也符合于我 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经验。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一个正确处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 系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虽然科学地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但是由于 受到“ 左” 的指导思想的影响, 在一个时期仍然热心f 发展内地工业, 忽视沿海工业的发 展。这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作法, 直接削弱了沿海工业的发展, 最终也阻碍了内地工业的 发展。当前, 党中央和国务院特别重视沿海工业的发展, 在沿海设置特区, 给沿海某些省市 以经济贸易自主权, 在沿海(或沿河) 以大城市为中心建立经济区, 增加沿海地区的投资, 创造各种条件使沿海工农业更快地发展起来。同时, 以沿海工业推动内地工业的发展, 强调 沿海与内地加强经济和技术的联合。最近,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童大林同志提出 “ 东靠西移” 理论, 让我闪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 依靠东部四大经济区, 逐步向西部发展, 沿着三大河流而_ 匕。 再次, 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建立正确的城乡之问的关系。 斯密是以人口密集和财富集中 ‘} 的程度来衡星市场大小的。他认为城市比乡村拥有广大得多的市场, 因此城市最能促进分工 术!技术的改良 。乡村的市场大小要取决于附近的人口密集和财富集中的情况, 这表明城市附 近的农村要比偏远的乡村和山区, 吏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这种以城市带动乡 村, 城乡结合, 共同发展的经济规律, 我们过去是注意不够的。 一些行政区划往往人为地分 害」了城乡之问的经济联系, 影响了城乡经济的发展。目前我们正在推行的市管县的作法, 就 是发挥城市的积极作用, 以城市带乡村 、 以乡村促城市、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我们正在规划 的要建立的一系列经济区, 一也是为了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 以中心城市杂动附近的中小城 市, 又以这些城市带动附近的郊县, 按照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我国正对原有的五百万个村庄和几万个集镇迸行改造和充实, 并根据需要适当地新建一 些小城镇 。这样, 将在我国农村发展起来一大批新的城镇。这些城镇吸收农村过剩的劳动力 和资金, 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工业、 商业 、运输业、坎食业、以及文化科学教育卫生等事业。这种散布在广大农村的“小城市” , :妙洛带动我国农业生产和技术更快地发展。在目前正在进行的农村供销社体制改革中以囚营商业为主导, 放手发展合作商业, 适当 发展个体商业; 减少城乡商品流转的中间环节; 大刀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等等都有利于城 乡结合, 以城市带动乡村, 以乡村促进城市 。 一1 5 一


相关内容

  • 浅谈亚当·斯密分工理论在当今社会的消极影响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亚当·斯密分工理论在当今社会的消极影响 作者:杜雨思 来源:<时代金融>2014年第17期 [摘要]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核心是:发展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主要方法.亚当·斯密从工厂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这两大方面说明了分工理论的 ...

  • 亚当斯密分析
  • 一 时代背景 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的寇克卡迪.当时的英国可是欧洲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是世界贸易的中心国,尚且是领先其它国家的工业国.18世纪前期欧陆的法国和的德国,尚停留在幼稚的封建的家内工业,或独立手工业的阶段,仍然以这种方式来支配生产.但英国却不然,已经走入资本主义初阶段,所 ...

  • 浅析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理论
  • [摘要]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对分工这一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强调了分工的重要性.马克思在其著作中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分工理论,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分工理论.因此,本文就分别对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亚当・斯密:马克思:分工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

  • 浅谈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及其现代价值
  • 题目:浅谈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及其现代价值 关键词:经济.分工.市场 内容摘要:亚当斯密是经济学之父,他的一系列主张例如分工.市场.利益等值得我们深刻的研究. 主要观点:我觉得斯密的有些观点非常值得沿用,但有些也需要辩证的去看. 正文:我们在去年学完了经济学常识这本书,其中使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亚当斯 ...

  • 亚当斯密主要经济学理论
  • 亚当斯密 主要经济学理论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理论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因为,劳动技能,可以因为专业化而极大地提高:非专业化中,工作由一个部分转到另一个部分时,通常要损失不少时间,专业化分工,可以免除这种损失:劳动的机械化,只能建立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 货币理论 亚当斯密的货币理论,尽 ...

  • 报酬递增的源泉
  • 报酬递增的源泉:劳动分工 --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再到阿林·杨格 李士忠 一.报酬递增的源泉 产业集聚发展说明了,报酬递增是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但传统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报酬递减的假定之上的:准凹的效用函数的纯粹的产品需求者与生产集合为凸集的生产者,共同确定了可预见的消费者与生产者均衡:宏观上,边际 ...

  • 第一讲绝对优势理论
  • 第一讲 绝对优势理论 一.背景 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倡导自由贸易的带头人.亚当·斯密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于1776年写出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

  • [国富论]读书心得
  • 亚当﹒斯密的理论为何是建立在人性自利的基础之上了,只有人人自利,交易双方才能有均衡点,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国富论>一书分别由:论劳动分工及分配,论财富的性质.积累和使用,论各国财富增长的方式,论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论国家的财政这五大部分组成. 在"第一章:论劳动分工及分 ...

  • 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的劳动学说
  • 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的劳动学说的国际分工学说 史密斯代表的书,"国富论",提出了劳动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理论, 作为他反对再重商主义的"贸易平衡"和贸易政策的武器. 他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 他认为, 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原因是:分工可以提高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