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卷第3期
2008年6月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TongjiUniversityJournalSocialScienceSectionVol.19No.3Jun.2008
【建筑文化】
建筑与文化
沈福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摘 要:建筑与文化关系密切,,现当代建筑的深入分析,初步建立起建筑与文化的基本关系关键词:文明;文化;建筑文化;建筑艺术
中图分类号:TU85 :10093060(2008)03003308
山西的应县木塔,。此塔建于辽代道宗清宁二年(1056年),距今已951年了。。九百多年来,它经受了风霜雨雪和大地震的考验,在近代的军阀混战中还经历战争,中过炮弹。然而它至今仍归岿然不动地屹立着。
从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来说,我们要关注的不是使这座木塔的工程结构问题,更须研究的是它的民族(辽代)形式,它的历史经验,它的宗教含义以及它的艺术造型。建筑与文化,其关系是多方面的。
文化与建筑文化
什么是文化?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但真正要对它释义却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汉代的刘向(公元前77—公元前6年)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指的是文治教化。我们现在说的文化是个外来词,culture。“文化”一词是从日文那里来的,文字与汉字一样,但读音不同:ぶんか。其实这个词在西方有许多意义:文化与“耕作”有关,英文里农业一词位为agri2
(Thecultureofwheat)“工艺culture,至今还留有这种痕迹。文化还与“进步”有关,如“麦子的改良”,
(Thecultureofarts)等等。的改进”“文化”一词从语义学(semantics)来说是多义的,它还有“智慧”、“教养”“、崇拜”“、习俗”等含义。
菲利普・巴格比在《文化:历史的投影》一书中说到“:……文化包含了思想模式,情感和行为的模式,但并不包含任何决定这些模式的不可见实体,不管他们是什么东西,”作者把文化作为一种“模式”来看待,这显然是把与人关联的一切事物结构化、系统化;并且又指出“文化就是一个特殊种类的行为规则。它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行为两个方面,它排斥行为的生物遗传方面。”这个意思是从文化性质来说的,因此“文化”似乎是个说不清的词,只能约定、默认了。书中说“:我们已经把文化定义为‘除了在来源上明显地属于遗传的,某一社会内成员的,内在和外在的行为规则’。”其实这个定义是不确定的,它只界定了外延,没有把其内在结构本质表述出来。同样,有些人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同时
,认为“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发展;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同时又作用和影响其政治和经济;文化具有民族性,随着各民族的发展而形成民族传统;文化有其历史连续性,每一社会物
①质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具有阶级性。这种提法,同
收稿日期:20071208
作者简介:沈福煦(1936),男,浙江绍兴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①《中国文化辞典》,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34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样也没有触及文化的实质问题,只是文化的属性。文化,应当首先与人联系起来,并且与文明联系起来。文化含有这样的一种意义,它是一种能使人感受的对象,是人类文明在进步尺度上的外化。应当认为,文明(civilization)只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是进步着的,但我们感受不到,需用文化(对象物)进行外化、表述。同时。也正由于这种性质和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时空框架,才有可能去研究和把握它。
什么是建筑文化?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有两重性质。首先它是文化,如上面所说的应县木塔,是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例;又如古希腊的陶立克柱式,;荷兰乌德勒支的施劳德住宅,是西方现代建筑文化的一例。这是三种不同的建筑文化,“容器”。应县木塔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容器”,)则是古希腊宗教文化的“容器”,建筑文化的意义是很深广的。
我国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属仰韶文化。这里的建筑是穴居或半穴居形态,,其建筑当然属史前建筑。这是史前建筑,当然不属文明的建筑。:一是文字的出现,二是金属的使用,三是城市的形成,四是礼仪中心的建立。,自从有了人类,就出现人类文化,最早的文化即史前文化。
我国史前建筑发现有许多处,除了上面说的西安附近的半坡,还有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杭州的良渚,陕西临潼的姜寨、山东章丘的龙山及上海青浦的崧泽村、福泉山等等。在外国,当然更多了,如苏格兰刘易斯的蜂窝形石屋、波兰毕斯库宾湖附近的古村落、瑞士纳沙泰尔湖的湖居、基辅特里波里的村落及美洲印第安人的帐篷等等。
随着历史的向前推进,建筑也发展。人类由史前时期走向文明时期,建筑也考究起来了。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和太阳神庙到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及古罗马的万神庙;到了中世纪,又建造起高入云霄的哥特式教堂。我国的木构建筑也由简到繁,后来建造殿宇,可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在我们的面前,展现出古代建筑文化的壮丽图景。
按照美国未来学家托勒夫(AlrinTffoler)的说法,古代是人类由史前时代经过“第一次浪潮”进入农业时代,它的文化是辉煌的;但到了19世纪,却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于是就有“第二次浪潮”,即工业时代,它的文化也由建筑来容纳并表述。近现代建筑(文化),更令人振奋,那些高入云霄的摩天楼,让人不可思议,那些巨大的空间,几万人坐在里面观看体育比赛不足为奇。正是建筑,完成了这个使命,将工业时代的文明装入房子,并表达出这种文明。
如今已进入21世纪,人类文明进入“第三次浪潮”,即信息时代,建筑又有什么新的变革呢?如今只能说是萌芽状态,或者说工业文明的形态还在继续。
文明发祥与建筑
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令我们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世界上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蜜蜂高明。因为,哪怕是最蹩脚的建筑师,当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
(马克思《资本论》了。……”《:第一卷第二章)这就是人类的建筑的深层涵义,也就是说它不同于蜂窝、蚁穴、狼窝,人是依靠头脑建筑房屋的,而不是靠本能(instinct)的。
然而人类的史前时期的建筑还不是文明的建筑,他们只是穴居、巢居,用原始的方式构筑而成。文明时代的建筑,须从人类文明的几个发祥地的建筑讲起。这些发祥地,最主要的是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流域)、古印度、爱琴海域和中国。早在公元前4000年,尼罗河流域建立起古老的埃及王国。当时的主要建筑分两大类,即金字塔和太阳神庙。最有代表性的是位于今开罗附近的吉萨金字塔群和位于底比斯的卡纳克太阳神庙。从文化上说,这些建筑都做得很巨大,失去人
第3期沈福煦:建筑与文化35的尺度。黑格尔(1770
①灵的那种崇高风格。”1831)认为,那些建筑属“象征型”的艺术,是“用形式离奇而体积庞大的东西来象征一个民族的某些抽象的理想,所产生的印象往往不是内容与形式谐和的美,而是巨量物质压倒心
在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是一片平原地带,称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即两河
(附近多沙漠)。早在公元前约3500年,这里就有苏流域,这里气候湿润,土地肥沃,被称为“沙漠绿洲”
美尔人居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里就建立起早期的奴隶制王国,即古巴比伦。当时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即《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典。
这里也是世界上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巴比伦被北方民族亚述所取代,成为亚述帝国(约公元前8世纪),,7世纪后期,建立新巴比伦王国“,世界七大奇迹”。公元前538年,这里又被波斯人所征服后来扩大版图,成为西亚的强国。波斯的建筑文化,、百柱大厅、大流士宫及塞克塞斯宫等,。这就是文明发祥时期的美学思想。波斯帝国后来连年与希腊战争,。
印度也是个古老的文明发祥地。最早是在恒河流域开始发展。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这里的文化开始繁荣。印度的建筑文化,与其宗教紧密相连。早期印度人信奉婆罗门教,崇拜自然万物,天神、火神、雷神、风神等等,后来被佛教所取代。早期的佛教建筑,包括窣堵坡(stupa)和支提(chaitya),前者是埋葬“佛骨”之所,形式如同坟墓;后者是佛教徒举行宗教仪式、讲经说法的场所,如同我国的石窟。
有人说爱琴海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摇篮。爱琴海文化是希腊文化的前身。19世纪70年代,德国考古学家舍利曼根据《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的描述,先后在土耳其、希腊和克里特岛等地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从而证实了书中所写的神话传说,如施“木马计”的特洛伊战争、老英雄涅斯托尔的金酒杯,以及米诺斯的“迷宫”等。
爱琴海文化包括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化和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迈锡尼文化。米诺斯迷宫的遗址已被发掘出来了,这里的建筑也很考究,上粗下细的圆柱很有特色。这种形式后来被迈锡尼所用,迈锡尼的宫殿也做得很考究,如迈锡尼城、泰伦城等,都发掘到许多重要的建筑。特别值得一说的迈锡尼城门,门上饰有三角形山花,上面雕有两只蹲着的狮子,中间一根上粗下细的圆柱。据考古学家研究,柱子是象征国家,两只狮子象征保卫国家。直到现在,西方国家仍以立柱象征国家,这也许就是文脉(context)。
最后说中国。我们常说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但我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还不到4000年。我国从史前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大概是在商朝(即殷)。从文明的标志之一的文字来说,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据研究最早的甲骨文是在殷商时代的盘庚。此时的建筑,发掘到的遗址有多处。最有代表性的是河南偃师二里头的一处宫殿,这些建筑距今大约为3800年左右。包括陕西岐山凤雏发掘到的西周初年的建筑(遗址),已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即内向院落的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
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其一是“改朝换代,结构不变”。我国的社会形态,数千年来,其发展形式是“改朝换代”,唐虞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但其社会结构没有多大变化。
①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36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所以建筑也就顺应这种型制,所谓“秦砖汉瓦木结构”,历代如是。其二是空间的内向性。小至住宅,大至城市、宫殿,都是内向空间。甚至长城,企图把整个中国也搞成内向的。这种建筑形式,与我国的社会文化也是一致的。例如文字,汉字是方块字,不论笔划多少,一个字一个方块。有的汉字,如“鑫”笔划多达24笔,也只占一个方块,不同于西方文字,一个词有的只有一个字母(如a);有的多达二十几个字母,(如“非写实主义”这个词:nonrepresentationalism,就有22个字母)。这也是由于内向和外向之不同。
正是由于这个特点,所以我国的古代建筑(实物),,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其原物至今已有4600余年了,古希腊的波赛顿神庙,至今也有2500,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其结构部分至今才1225年(782),却从先秦一直流传至今,如今仍用榫卯方法组合木构件年的河姆渡遗址!这就
()叫“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大唐文化以雄伟著称,,如唐长安大明宫里的麟德殿,其规模是北京故宫中太和殿的3倍,。
,。天津蓟县独乐寺中的观音阁,已有2000。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时,它附近的许多建筑都震倒了,但它几乎完好无损。这是奇迹了。为什么?正因为木结构,它能调整外力,保持自身的结构完整,这就是中国文化,好像太极拳《说文》,中说“:儒,柔也。”以柔克刚,是儒家学说。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佛教建筑占有很大比重。佛教于东汉永乐年间(公元5875年)传入我国,以
(四十二章经》)作为中国佛教建立的标志。但中国佛教建筑与古建造佛寺(洛阳白马寺)和汉译佛经《
印度的窣堵坡和支提不同,中国的佛教寺院是多进院落形式的,与传统的宫廷、庙宇、民居在空间形态上是一致的。无论是苏州的寒山寺、扬州的大明寺、杭州的灵隐寺、上海的龙华寺等等,其空间形态都差不多,即内向分进布局。当然,这也由于佛教本身的性质所致。佛教认为物质的东西不必太看重,所
(四大”谓“四大皆空”“是指地、水、火、风,其意思是自然的原生对象),故可以“入乡随俗”,中国佛教建
筑形式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和空间形式是一致的。寺庙中的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等,与我国传统建筑很相似。
我国古代的佛塔,也很典型地表现出中国佛教文化,佛塔在古印度称窣堵坡“塔”,这个汉字在魏晋以后才出现。佛塔这种形式的最早成因,据考证与我国古代的楼阁有关。这也许是中国人的智慧了。佛教传入中国,人们把它视为至尊。《西游记》里玉皇大帝对孙悟空无可奈何,后来被如来佛祖降伏。用什么来表明佛教的智商呢?这就要借助于楼阁形式,用“高”来意象崇高,因此佛塔造得比皇宫还高。但佛塔的原意是埋葬佛骨舍利子的,所以中国的佛塔便巧妙地将舍利子埋入地宫,而在塔的顶上按塔刹(Laksata),象征佛法的崇高和神圣。中间诸层,则让信徒们礼拜、眺望四野美景,这分明是一种世俗化之举,也可以看出中国佛教的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的历史,可以说是民族融合的历史。宋和辽、金,一方面战争,但另一方面在文化上却是在融合。如上面所说的佛教建筑,辽和金的佛塔,我们只能在一些细节上分辨出汉与辽、金的差异。到了清代,则更为融合。满清入关后的北京皇宫,则几乎原封不动地利用明代皇宫,只是略改了一些不利满清的细部;又把殿宇的名字改为利于满汉和平的字样,如天安门、太和殿等等。
东汉的王充(公元2797)在《论衡》中说“:治久文繁”、“德盛文缛”,意思是说统治得久了,文牍气会越来越重,行为也会越来越多礼节、注重仪式了。这在我国古代晚期的建筑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如明清时期的许多建筑细部就是如此,从屋脊到屋檐,从梁柱到门窗,从基座到台基、栏杆,无不如此。
如果这些建筑细部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艺术,则这种艺术的表述方式也很有文化特征,其关键在“巧”。这里只说一例,即北京故宫紫禁城上的角楼。相传一天夜里,明成祖(朱棣)做了个梦,梦见角楼
第3期沈福煦:建筑与文化37
已造好,非常漂亮,其做法为“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于是他便名匠人照此数建造角楼。那些木匠左思右想,无法做成,后来据说还是鲁班先师用一只蝈蝈笼子点化,才得建成。这个故事当然纯属虚构,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确实是个这样的建筑。这就是巧,也是妙,是一种中国古代的建筑美学思想。
我国古代建筑文化,在古典园林中也许表现得更为充分。无论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还是寺庙园林,都表现得很深刻。在此举一例,即苏州的网师园。
网师园在总体布局上,完全遵照我国古代传统思想,其布局原则为东宅西园。(也有的是前宅后园),宅的部分严格按照礼仪要求,作中轴线分进布局处理;。同时,这里的建筑,其名字也很有文化内涵。如位于园之东北有集虚斋,此名取“: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原来这是个书房。,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
,他们的思想属人本主义(humanism)。以人为本,来看待世间事物。因此,。相辅相成,古希腊的这种建筑形态,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观念形态。
有人说,古希腊帕提农神庙外面的那些柱子,其尺度是根据人的尺度来构建的。柱的高度与柱的直径之比,接近于人的高度与足的长度之比。更有文化内涵的是科林斯柱式,这种柱式是根据一个动人的故事塑造出来的。据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记载,古时候在科林斯有一位美丽的少女,正当她快要结婚时,突然得急病,不久就与世长辞了。家里的人为她下了葬。在她生前与他日夜相处的保姆更伤心,于是保姆就把少女玩过的玩具和心爱之物收集起来,装在一只小花篮里,放在少女坟上。第二年春天,在坟上长出了一棵美丽的茛苕花,茎叶越长越多,竟把小花篮环绕了起来,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做成一种柱式,即科林斯柱式。
古希腊称得上是欧洲古代文化的典范。马克思说,古希腊艺术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政治经济学批判〉)难怪古罗马的文化与古希腊如此相似。古罗马的建筑(包括柱式、《导言》山花等)多是从古希腊那里学来的。古罗马文学家贺拉斯(前65
范,日夜不辍。”8年)在《论诗艺》中说“:你们须勤学希腊典
古罗马文化与古希腊文化在内容上有所不同。古罗马人更会享受,文化内容更丰富多样,因此古罗马的建筑类型也很多样。当时建筑类型有万神庙、凯旋门、记功柱、角斗场、浴场、巴西利卡(会场、商场和法庭场所)等等。
凯旋门是迎接远征的罗马军队凯旋而归,举行隆重庆典之地方,是歌功颂德之物。如铁达时凯旋门(建于公元82年)、赛维鲁斯凯旋门(建于公元204年)、君士坦丁凯旋门(建于公元312年)等等。
罗马城内的科洛西姆角斗场平面椭圆形,长轴189米,短轴156米,场内可容纳观众5万余名,在里面观看角斗或斗兽表现,场面惊心动魄,又很残忍,斗得你死我活,血流满地。这就是古罗马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不同的地方。古希腊多露天剧场(如埃比道拉斯剧场等),人聚集在里面,看戏、听音乐,十分文雅。
人事有代谢,辉煌一时的古罗马,终于在公元476年消亡了。在欧洲,奴隶制社会退出了历史舞台,接着的是封建时代。当时欧洲分东西两部分,东部是拜占庭帝国(又称东罗马);西部文化,先是罗马风(Romanesque),然后是哥特(Gothic)。但在罗马风之前,西欧经历了一段“黑暗”的年代,即公元58世纪,罗马风是从法兰克的加洛林王朝开始,随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好转,当时重新从古罗马那里学了许多文化经验,重塑文化。但中世纪文化,可以说是基督教的文化。这种宗教崇拜上帝,追求去天国的乐土,因此把建筑造得高高的。后来哥特式教堂造得更高。最高的德国乌尔姆教堂(最后建成
38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于1880年),高162米,在当时的建筑技术来说,真是不可思议,所以有人说这个教堂已接近天国。
中世纪的社会,从宗教观来说是反对人文主义的,提倡禁欲主义,这种社会文化的建筑表述,就是哥特式教堂。从15世纪开始,意大利所兴起的文艺复兴,被称之为“人类的春天”。与中世纪相反,文艺复兴提倡世俗,反对禁欲。这种思潮被建筑表现出来。佛罗伦萨主教堂那高高的圆穹顶,表现出人文主义精神,与中世纪教堂的尖塔产生了鲜明的对照,以建筑语言表现出文艺复兴精神。当它建成时,全城一片欢腾。有一次下大雷雨,那高高的圆穹顶安然无恙,于是就有人说:上帝也很喜欢这个形象,所以没有被雷电击坏。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文化便渐渐地步入古代晚期。19世纪的西方建筑,可以说几乎都是古代形式的再现。:;英国伦敦国会大厦是哥特复兴式的;,如此等等。,在热闹了一阵之后,西方古代文化终于结束了。近现代建筑与文化
历史上的近代,通常是指资本主义时代,或者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起点的时代。但实质上是从18世纪的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开始的时代。文化上的近代也需要晚一些,一般是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文艺流派的出现为标志。在绘画上,有印象派、象征主义和拉斐尔前派等;在雕塑和音乐上也有印象派;在文学上有象征主义和意象派等。艺术文化的流派相互影响,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文化,早在19世纪后半叶,就有伦敦“水晶宫”、巴黎埃菲尔铁塔,以及美国的芝加哥学派等等。这些建筑形象对当时来说让人看不懂,因为人们习惯于传统建筑形式。当埃菲尔铁塔建成后,当时法国大文豪莫泊桑(18501893年)也不喜欢这个形象,不愿见到它,无奈之下,他就躲到埃菲尔铁塔底下的一家餐馆去喝咖啡,并得意地说“:这里是绝对见不到铁塔了。”幽默之至。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文化,总是紧跟着时代的,或者更可以说他在创造着时代。20世纪初,新的建筑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令人目不暇接。建筑与文化,其实建筑就是一种文化。当时的建筑流派,有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分离派、风格派、构成派、表现主义、未来派等。当时有人说“:现在的时代发展太快,有些东西我们还来不及弄明白,它就过时了!”其节奏之快,令人难以接受。
我们一般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现代,一战以前称近代。从1918年11月大战结束到1939年9月第二次大战爆发,这短短的20年时间,全球文化可谓日新月异。建筑上的这许多流派,同样可以对其他艺术文化找到相应的流派。如绘画,就有表现主义、立体派、野兽派、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等;音乐,就有新古典主义,即物主义、爵士乐等;文学,也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表现主义等等。
建筑作为文化,与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现代流派虽然不可能一一对应,可是在总体上是一致的。这就是时代,时代潮流。
近现代建筑文化,着重的是现代主义建筑。这一建筑思潮是在众多的建筑流派的基础上形成的。1928年,以法国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18871965)为首,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组织,即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N:CongresInterationauxD’ArchitectureModerne),将这许多流派统一起来。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很多,如包豪斯校舍(1926)、萨伏伊别墅(1930)、巴塞罗那德国馆(1929)、流水别墅(1936)等等,这些建筑看来形式多样,但风格统一,其出发点是:功能的满足、技术经济的合理、符合建筑的形式美。现代主义建筑不但有作品,还有思想,这种思想还深入到建筑教育中。以包豪斯为首的现代建筑教育思想,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年青的一代建筑师。
代表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即我们通常所称的“四个大师”: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赖特。这四位大师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后的上世纪50年代,也还起着主导作
第3期沈福煦:建筑与文化39
用。但从60年代后半期开始,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建筑(postmodernarohitecture)以后,现代主义建筑渐渐走向式微了。
我们中国的近现代建筑的情形,大体说要从租界(settlement)里的建筑说起。以上海为例,当时出现了许多西式的建筑,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传统建筑不同。传统的中国建筑,多为住宅、市肆、衙署、寺庙、作坊等等。当时在租界里出现的建筑类型,则大量的是商业建筑、金融建筑、医院、邮局、车站、政府机关、学校、教堂、里弄房子和别墅等等。当时的建筑,从结构到造型,几乎都是西式的。还建造高层建筑,上海在上世纪30年代前后所建造的十几层的建筑不足为。其中国际饭店(1934年建成)高达24层,为当时的远东之最。这样,我国的建筑(文化)也就“走向世界”了,。
中国文化的传统的闭关自守的形态之走向国际,话:建筑是文化的容器,并外化着文化。
一般说,,我们称之为当代(contemporary)。当代与现在(modern)之不同,以A・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认为:现代,是工业时代(第二次浪潮),当代则是信息时代(第三次浪潮);另一位美国未来学家J・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列举了十个值得我们注意的世界新动向,也与“现代”很不相同。
后现代主义建筑与当代文化有许多相近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都带有非理性的因素。这须从哲学说起,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哲学与结构主义哲学不同,这种哲学的主要特征是:
(1)如果说结构主义崇尚理性,后结构主义对这种理性进行彻底批判。
(2)后结构主义试图恢复结构主义所忽略了的非理性事物和伦理性事物。
(3)结构主义严格追逐一种逻辑探究,后结构主义则不信仰逻辑。
(4)后结构主义认为,秩序、和平与富裕取决于文化上的各种差异。
(5)后结构主义主张只知道系统知识是不可能的。
(6)后结构主义敌视事物的总体性。认为总体行会使事物停滞,思想僵化。
后现代主义建筑也表现着这种精神。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这种建筑就多起来了。著名的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不但设计了栗子山住宅等后现代建筑,而且还写出后现代建筑理论著作《建筑的复杂性:
和矛盾性》。在美国纽约,建筑师P・约翰孙设计的电报电话公司总部大厦,把古代巴洛克建筑的断山花形式与现代建筑形式结合起来,名之曰文脉(context);这种主题也在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上表现出来。英国后现代建筑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发表了一本书《后现代建筑语言》:,其影响更大,理论更完整。
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理论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也与建筑有关。法国建筑师屈米设计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1989),其形态与我们所习惯的公园形态很不同。到上世纪末,文化上的变化确实令人眼花缭乱,而新建筑的形象也许能比文字语言更确切地解释这种现实。
新的世纪至今已有七、八年了,这些年来的新建筑(文化),我们要说一些中国的建筑,这些建筑形象对领悟时代文化是很有裨益的。
北京的奥运会建筑,包括主体育场,即“鸟巢”、游泳馆“水立方”和“五棵松篮球馆”等,也令人振奋。上海世博中心的建筑,更是琳琅满目,被称之为“大蛋糕”。但它的“面纱”还未被完全撩开。最近宣布的中国馆方案,已开始施工了。这是一个很有“文脉”的形象,被称之为“东方之冠”,表达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气质。这座建筑由四根巨型四方柱升起来,然后层叠出挑,有斗拱的意象,无疑是运用文脉,又显示出现代气质的文化构想。可以相信,上海世博会的建筑,必然会很动人,让我们拭目以待。用不了两年时间,必能给我们一个莫大的惊喜。
40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
参 考 文 献
[1][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美]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M].夏克、李天钢、陈江岚译.上海:,1987.
[6]沈福煦.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意]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M].邹德侬、巴竹师、.:,1996.
ENFu2xu
(SchoolofArbanPlanning,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Abstract:Architectcloselyrelatedtoculture.Thispaperaimsatestablishingthebasicrelationshipbetweenarchitectureandcultureonthebasisoftheanalysesoftheessentialfeaturesofarchitecture,ancientandmodernbuildingsfromChinaandforeigncountries.
Keywords:civilization;culture;architecturalculture;architecturalart
(责任编辑:谢 闽)
(上接第25页)
PilgrimbetweenReasonandFaith:TeilhardandHisEvolutionism
XUWei2xiang
(DepartmentofPhilosophy,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Abstract:PierreTeilharddeChardinisafamousscientist,andanimportantCatholictheologianaswell.Hecommitshimselftobreaktheobstructionbetweenreasonandfaith,scienceandreligion,matterandspirit,therebytofindanewwayformankind.InthecentralofTeilhardianismisanevolutionismwithChristasthecenteroftheuniverse.HeallegesaLawofComplexity2Consciousness,holdingthatcomplexityandconsciousnessaretwoaspectsofthesameprocess:theEvolution.Accordingtothislaw,theuniversemovestowarditsfinalΩpoint:Christ.Baseduponthisevolutionism,Theilharddevelopedhistheodicy.
Keywords:Teilhard;reason;faith;evolutionism;evil
(责任编辑:周淑英)
第19卷第3期
2008年6月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TongjiUniversityJournalSocialScienceSectionVol.19No.3Jun.2008
【建筑文化】
建筑与文化
沈福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摘 要:建筑与文化关系密切,,现当代建筑的深入分析,初步建立起建筑与文化的基本关系关键词:文明;文化;建筑文化;建筑艺术
中图分类号:TU85 :10093060(2008)03003308
山西的应县木塔,。此塔建于辽代道宗清宁二年(1056年),距今已951年了。。九百多年来,它经受了风霜雨雪和大地震的考验,在近代的军阀混战中还经历战争,中过炮弹。然而它至今仍归岿然不动地屹立着。
从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来说,我们要关注的不是使这座木塔的工程结构问题,更须研究的是它的民族(辽代)形式,它的历史经验,它的宗教含义以及它的艺术造型。建筑与文化,其关系是多方面的。
文化与建筑文化
什么是文化?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但真正要对它释义却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汉代的刘向(公元前77—公元前6年)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指的是文治教化。我们现在说的文化是个外来词,culture。“文化”一词是从日文那里来的,文字与汉字一样,但读音不同:ぶんか。其实这个词在西方有许多意义:文化与“耕作”有关,英文里农业一词位为agri2
(Thecultureofwheat)“工艺culture,至今还留有这种痕迹。文化还与“进步”有关,如“麦子的改良”,
(Thecultureofarts)等等。的改进”“文化”一词从语义学(semantics)来说是多义的,它还有“智慧”、“教养”“、崇拜”“、习俗”等含义。
菲利普・巴格比在《文化:历史的投影》一书中说到“:……文化包含了思想模式,情感和行为的模式,但并不包含任何决定这些模式的不可见实体,不管他们是什么东西,”作者把文化作为一种“模式”来看待,这显然是把与人关联的一切事物结构化、系统化;并且又指出“文化就是一个特殊种类的行为规则。它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行为两个方面,它排斥行为的生物遗传方面。”这个意思是从文化性质来说的,因此“文化”似乎是个说不清的词,只能约定、默认了。书中说“:我们已经把文化定义为‘除了在来源上明显地属于遗传的,某一社会内成员的,内在和外在的行为规则’。”其实这个定义是不确定的,它只界定了外延,没有把其内在结构本质表述出来。同样,有些人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同时
,认为“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发展;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同时又作用和影响其政治和经济;文化具有民族性,随着各民族的发展而形成民族传统;文化有其历史连续性,每一社会物
①质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具有阶级性。这种提法,同
收稿日期:20071208
作者简介:沈福煦(1936),男,浙江绍兴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①《中国文化辞典》,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34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样也没有触及文化的实质问题,只是文化的属性。文化,应当首先与人联系起来,并且与文明联系起来。文化含有这样的一种意义,它是一种能使人感受的对象,是人类文明在进步尺度上的外化。应当认为,文明(civilization)只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是进步着的,但我们感受不到,需用文化(对象物)进行外化、表述。同时。也正由于这种性质和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时空框架,才有可能去研究和把握它。
什么是建筑文化?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有两重性质。首先它是文化,如上面所说的应县木塔,是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例;又如古希腊的陶立克柱式,;荷兰乌德勒支的施劳德住宅,是西方现代建筑文化的一例。这是三种不同的建筑文化,“容器”。应县木塔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容器”,)则是古希腊宗教文化的“容器”,建筑文化的意义是很深广的。
我国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属仰韶文化。这里的建筑是穴居或半穴居形态,,其建筑当然属史前建筑。这是史前建筑,当然不属文明的建筑。:一是文字的出现,二是金属的使用,三是城市的形成,四是礼仪中心的建立。,自从有了人类,就出现人类文化,最早的文化即史前文化。
我国史前建筑发现有许多处,除了上面说的西安附近的半坡,还有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杭州的良渚,陕西临潼的姜寨、山东章丘的龙山及上海青浦的崧泽村、福泉山等等。在外国,当然更多了,如苏格兰刘易斯的蜂窝形石屋、波兰毕斯库宾湖附近的古村落、瑞士纳沙泰尔湖的湖居、基辅特里波里的村落及美洲印第安人的帐篷等等。
随着历史的向前推进,建筑也发展。人类由史前时期走向文明时期,建筑也考究起来了。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和太阳神庙到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及古罗马的万神庙;到了中世纪,又建造起高入云霄的哥特式教堂。我国的木构建筑也由简到繁,后来建造殿宇,可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在我们的面前,展现出古代建筑文化的壮丽图景。
按照美国未来学家托勒夫(AlrinTffoler)的说法,古代是人类由史前时代经过“第一次浪潮”进入农业时代,它的文化是辉煌的;但到了19世纪,却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于是就有“第二次浪潮”,即工业时代,它的文化也由建筑来容纳并表述。近现代建筑(文化),更令人振奋,那些高入云霄的摩天楼,让人不可思议,那些巨大的空间,几万人坐在里面观看体育比赛不足为奇。正是建筑,完成了这个使命,将工业时代的文明装入房子,并表达出这种文明。
如今已进入21世纪,人类文明进入“第三次浪潮”,即信息时代,建筑又有什么新的变革呢?如今只能说是萌芽状态,或者说工业文明的形态还在继续。
文明发祥与建筑
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令我们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世界上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蜜蜂高明。因为,哪怕是最蹩脚的建筑师,当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
(马克思《资本论》了。……”《:第一卷第二章)这就是人类的建筑的深层涵义,也就是说它不同于蜂窝、蚁穴、狼窝,人是依靠头脑建筑房屋的,而不是靠本能(instinct)的。
然而人类的史前时期的建筑还不是文明的建筑,他们只是穴居、巢居,用原始的方式构筑而成。文明时代的建筑,须从人类文明的几个发祥地的建筑讲起。这些发祥地,最主要的是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流域)、古印度、爱琴海域和中国。早在公元前4000年,尼罗河流域建立起古老的埃及王国。当时的主要建筑分两大类,即金字塔和太阳神庙。最有代表性的是位于今开罗附近的吉萨金字塔群和位于底比斯的卡纳克太阳神庙。从文化上说,这些建筑都做得很巨大,失去人
第3期沈福煦:建筑与文化35的尺度。黑格尔(1770
①灵的那种崇高风格。”1831)认为,那些建筑属“象征型”的艺术,是“用形式离奇而体积庞大的东西来象征一个民族的某些抽象的理想,所产生的印象往往不是内容与形式谐和的美,而是巨量物质压倒心
在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是一片平原地带,称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即两河
(附近多沙漠)。早在公元前约3500年,这里就有苏流域,这里气候湿润,土地肥沃,被称为“沙漠绿洲”
美尔人居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里就建立起早期的奴隶制王国,即古巴比伦。当时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即《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典。
这里也是世界上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巴比伦被北方民族亚述所取代,成为亚述帝国(约公元前8世纪),,7世纪后期,建立新巴比伦王国“,世界七大奇迹”。公元前538年,这里又被波斯人所征服后来扩大版图,成为西亚的强国。波斯的建筑文化,、百柱大厅、大流士宫及塞克塞斯宫等,。这就是文明发祥时期的美学思想。波斯帝国后来连年与希腊战争,。
印度也是个古老的文明发祥地。最早是在恒河流域开始发展。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这里的文化开始繁荣。印度的建筑文化,与其宗教紧密相连。早期印度人信奉婆罗门教,崇拜自然万物,天神、火神、雷神、风神等等,后来被佛教所取代。早期的佛教建筑,包括窣堵坡(stupa)和支提(chaitya),前者是埋葬“佛骨”之所,形式如同坟墓;后者是佛教徒举行宗教仪式、讲经说法的场所,如同我国的石窟。
有人说爱琴海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摇篮。爱琴海文化是希腊文化的前身。19世纪70年代,德国考古学家舍利曼根据《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的描述,先后在土耳其、希腊和克里特岛等地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从而证实了书中所写的神话传说,如施“木马计”的特洛伊战争、老英雄涅斯托尔的金酒杯,以及米诺斯的“迷宫”等。
爱琴海文化包括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化和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迈锡尼文化。米诺斯迷宫的遗址已被发掘出来了,这里的建筑也很考究,上粗下细的圆柱很有特色。这种形式后来被迈锡尼所用,迈锡尼的宫殿也做得很考究,如迈锡尼城、泰伦城等,都发掘到许多重要的建筑。特别值得一说的迈锡尼城门,门上饰有三角形山花,上面雕有两只蹲着的狮子,中间一根上粗下细的圆柱。据考古学家研究,柱子是象征国家,两只狮子象征保卫国家。直到现在,西方国家仍以立柱象征国家,这也许就是文脉(context)。
最后说中国。我们常说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但我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还不到4000年。我国从史前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大概是在商朝(即殷)。从文明的标志之一的文字来说,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据研究最早的甲骨文是在殷商时代的盘庚。此时的建筑,发掘到的遗址有多处。最有代表性的是河南偃师二里头的一处宫殿,这些建筑距今大约为3800年左右。包括陕西岐山凤雏发掘到的西周初年的建筑(遗址),已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即内向院落的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
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其一是“改朝换代,结构不变”。我国的社会形态,数千年来,其发展形式是“改朝换代”,唐虞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但其社会结构没有多大变化。
①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36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所以建筑也就顺应这种型制,所谓“秦砖汉瓦木结构”,历代如是。其二是空间的内向性。小至住宅,大至城市、宫殿,都是内向空间。甚至长城,企图把整个中国也搞成内向的。这种建筑形式,与我国的社会文化也是一致的。例如文字,汉字是方块字,不论笔划多少,一个字一个方块。有的汉字,如“鑫”笔划多达24笔,也只占一个方块,不同于西方文字,一个词有的只有一个字母(如a);有的多达二十几个字母,(如“非写实主义”这个词:nonrepresentationalism,就有22个字母)。这也是由于内向和外向之不同。
正是由于这个特点,所以我国的古代建筑(实物),,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其原物至今已有4600余年了,古希腊的波赛顿神庙,至今也有2500,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其结构部分至今才1225年(782),却从先秦一直流传至今,如今仍用榫卯方法组合木构件年的河姆渡遗址!这就
()叫“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大唐文化以雄伟著称,,如唐长安大明宫里的麟德殿,其规模是北京故宫中太和殿的3倍,。
,。天津蓟县独乐寺中的观音阁,已有2000。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时,它附近的许多建筑都震倒了,但它几乎完好无损。这是奇迹了。为什么?正因为木结构,它能调整外力,保持自身的结构完整,这就是中国文化,好像太极拳《说文》,中说“:儒,柔也。”以柔克刚,是儒家学说。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佛教建筑占有很大比重。佛教于东汉永乐年间(公元5875年)传入我国,以
(四十二章经》)作为中国佛教建立的标志。但中国佛教建筑与古建造佛寺(洛阳白马寺)和汉译佛经《
印度的窣堵坡和支提不同,中国的佛教寺院是多进院落形式的,与传统的宫廷、庙宇、民居在空间形态上是一致的。无论是苏州的寒山寺、扬州的大明寺、杭州的灵隐寺、上海的龙华寺等等,其空间形态都差不多,即内向分进布局。当然,这也由于佛教本身的性质所致。佛教认为物质的东西不必太看重,所
(四大”谓“四大皆空”“是指地、水、火、风,其意思是自然的原生对象),故可以“入乡随俗”,中国佛教建
筑形式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和空间形式是一致的。寺庙中的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等,与我国传统建筑很相似。
我国古代的佛塔,也很典型地表现出中国佛教文化,佛塔在古印度称窣堵坡“塔”,这个汉字在魏晋以后才出现。佛塔这种形式的最早成因,据考证与我国古代的楼阁有关。这也许是中国人的智慧了。佛教传入中国,人们把它视为至尊。《西游记》里玉皇大帝对孙悟空无可奈何,后来被如来佛祖降伏。用什么来表明佛教的智商呢?这就要借助于楼阁形式,用“高”来意象崇高,因此佛塔造得比皇宫还高。但佛塔的原意是埋葬佛骨舍利子的,所以中国的佛塔便巧妙地将舍利子埋入地宫,而在塔的顶上按塔刹(Laksata),象征佛法的崇高和神圣。中间诸层,则让信徒们礼拜、眺望四野美景,这分明是一种世俗化之举,也可以看出中国佛教的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的历史,可以说是民族融合的历史。宋和辽、金,一方面战争,但另一方面在文化上却是在融合。如上面所说的佛教建筑,辽和金的佛塔,我们只能在一些细节上分辨出汉与辽、金的差异。到了清代,则更为融合。满清入关后的北京皇宫,则几乎原封不动地利用明代皇宫,只是略改了一些不利满清的细部;又把殿宇的名字改为利于满汉和平的字样,如天安门、太和殿等等。
东汉的王充(公元2797)在《论衡》中说“:治久文繁”、“德盛文缛”,意思是说统治得久了,文牍气会越来越重,行为也会越来越多礼节、注重仪式了。这在我国古代晚期的建筑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如明清时期的许多建筑细部就是如此,从屋脊到屋檐,从梁柱到门窗,从基座到台基、栏杆,无不如此。
如果这些建筑细部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艺术,则这种艺术的表述方式也很有文化特征,其关键在“巧”。这里只说一例,即北京故宫紫禁城上的角楼。相传一天夜里,明成祖(朱棣)做了个梦,梦见角楼
第3期沈福煦:建筑与文化37
已造好,非常漂亮,其做法为“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于是他便名匠人照此数建造角楼。那些木匠左思右想,无法做成,后来据说还是鲁班先师用一只蝈蝈笼子点化,才得建成。这个故事当然纯属虚构,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确实是个这样的建筑。这就是巧,也是妙,是一种中国古代的建筑美学思想。
我国古代建筑文化,在古典园林中也许表现得更为充分。无论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还是寺庙园林,都表现得很深刻。在此举一例,即苏州的网师园。
网师园在总体布局上,完全遵照我国古代传统思想,其布局原则为东宅西园。(也有的是前宅后园),宅的部分严格按照礼仪要求,作中轴线分进布局处理;。同时,这里的建筑,其名字也很有文化内涵。如位于园之东北有集虚斋,此名取“: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原来这是个书房。,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
,他们的思想属人本主义(humanism)。以人为本,来看待世间事物。因此,。相辅相成,古希腊的这种建筑形态,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观念形态。
有人说,古希腊帕提农神庙外面的那些柱子,其尺度是根据人的尺度来构建的。柱的高度与柱的直径之比,接近于人的高度与足的长度之比。更有文化内涵的是科林斯柱式,这种柱式是根据一个动人的故事塑造出来的。据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记载,古时候在科林斯有一位美丽的少女,正当她快要结婚时,突然得急病,不久就与世长辞了。家里的人为她下了葬。在她生前与他日夜相处的保姆更伤心,于是保姆就把少女玩过的玩具和心爱之物收集起来,装在一只小花篮里,放在少女坟上。第二年春天,在坟上长出了一棵美丽的茛苕花,茎叶越长越多,竟把小花篮环绕了起来,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做成一种柱式,即科林斯柱式。
古希腊称得上是欧洲古代文化的典范。马克思说,古希腊艺术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政治经济学批判〉)难怪古罗马的文化与古希腊如此相似。古罗马的建筑(包括柱式、《导言》山花等)多是从古希腊那里学来的。古罗马文学家贺拉斯(前65
范,日夜不辍。”8年)在《论诗艺》中说“:你们须勤学希腊典
古罗马文化与古希腊文化在内容上有所不同。古罗马人更会享受,文化内容更丰富多样,因此古罗马的建筑类型也很多样。当时建筑类型有万神庙、凯旋门、记功柱、角斗场、浴场、巴西利卡(会场、商场和法庭场所)等等。
凯旋门是迎接远征的罗马军队凯旋而归,举行隆重庆典之地方,是歌功颂德之物。如铁达时凯旋门(建于公元82年)、赛维鲁斯凯旋门(建于公元204年)、君士坦丁凯旋门(建于公元312年)等等。
罗马城内的科洛西姆角斗场平面椭圆形,长轴189米,短轴156米,场内可容纳观众5万余名,在里面观看角斗或斗兽表现,场面惊心动魄,又很残忍,斗得你死我活,血流满地。这就是古罗马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不同的地方。古希腊多露天剧场(如埃比道拉斯剧场等),人聚集在里面,看戏、听音乐,十分文雅。
人事有代谢,辉煌一时的古罗马,终于在公元476年消亡了。在欧洲,奴隶制社会退出了历史舞台,接着的是封建时代。当时欧洲分东西两部分,东部是拜占庭帝国(又称东罗马);西部文化,先是罗马风(Romanesque),然后是哥特(Gothic)。但在罗马风之前,西欧经历了一段“黑暗”的年代,即公元58世纪,罗马风是从法兰克的加洛林王朝开始,随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好转,当时重新从古罗马那里学了许多文化经验,重塑文化。但中世纪文化,可以说是基督教的文化。这种宗教崇拜上帝,追求去天国的乐土,因此把建筑造得高高的。后来哥特式教堂造得更高。最高的德国乌尔姆教堂(最后建成
38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于1880年),高162米,在当时的建筑技术来说,真是不可思议,所以有人说这个教堂已接近天国。
中世纪的社会,从宗教观来说是反对人文主义的,提倡禁欲主义,这种社会文化的建筑表述,就是哥特式教堂。从15世纪开始,意大利所兴起的文艺复兴,被称之为“人类的春天”。与中世纪相反,文艺复兴提倡世俗,反对禁欲。这种思潮被建筑表现出来。佛罗伦萨主教堂那高高的圆穹顶,表现出人文主义精神,与中世纪教堂的尖塔产生了鲜明的对照,以建筑语言表现出文艺复兴精神。当它建成时,全城一片欢腾。有一次下大雷雨,那高高的圆穹顶安然无恙,于是就有人说:上帝也很喜欢这个形象,所以没有被雷电击坏。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文化便渐渐地步入古代晚期。19世纪的西方建筑,可以说几乎都是古代形式的再现。:;英国伦敦国会大厦是哥特复兴式的;,如此等等。,在热闹了一阵之后,西方古代文化终于结束了。近现代建筑与文化
历史上的近代,通常是指资本主义时代,或者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起点的时代。但实质上是从18世纪的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开始的时代。文化上的近代也需要晚一些,一般是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文艺流派的出现为标志。在绘画上,有印象派、象征主义和拉斐尔前派等;在雕塑和音乐上也有印象派;在文学上有象征主义和意象派等。艺术文化的流派相互影响,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文化,早在19世纪后半叶,就有伦敦“水晶宫”、巴黎埃菲尔铁塔,以及美国的芝加哥学派等等。这些建筑形象对当时来说让人看不懂,因为人们习惯于传统建筑形式。当埃菲尔铁塔建成后,当时法国大文豪莫泊桑(18501893年)也不喜欢这个形象,不愿见到它,无奈之下,他就躲到埃菲尔铁塔底下的一家餐馆去喝咖啡,并得意地说“:这里是绝对见不到铁塔了。”幽默之至。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文化,总是紧跟着时代的,或者更可以说他在创造着时代。20世纪初,新的建筑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令人目不暇接。建筑与文化,其实建筑就是一种文化。当时的建筑流派,有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分离派、风格派、构成派、表现主义、未来派等。当时有人说“:现在的时代发展太快,有些东西我们还来不及弄明白,它就过时了!”其节奏之快,令人难以接受。
我们一般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现代,一战以前称近代。从1918年11月大战结束到1939年9月第二次大战爆发,这短短的20年时间,全球文化可谓日新月异。建筑上的这许多流派,同样可以对其他艺术文化找到相应的流派。如绘画,就有表现主义、立体派、野兽派、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等;音乐,就有新古典主义,即物主义、爵士乐等;文学,也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表现主义等等。
建筑作为文化,与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现代流派虽然不可能一一对应,可是在总体上是一致的。这就是时代,时代潮流。
近现代建筑文化,着重的是现代主义建筑。这一建筑思潮是在众多的建筑流派的基础上形成的。1928年,以法国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18871965)为首,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组织,即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N:CongresInterationauxD’ArchitectureModerne),将这许多流派统一起来。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很多,如包豪斯校舍(1926)、萨伏伊别墅(1930)、巴塞罗那德国馆(1929)、流水别墅(1936)等等,这些建筑看来形式多样,但风格统一,其出发点是:功能的满足、技术经济的合理、符合建筑的形式美。现代主义建筑不但有作品,还有思想,这种思想还深入到建筑教育中。以包豪斯为首的现代建筑教育思想,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年青的一代建筑师。
代表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即我们通常所称的“四个大师”: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赖特。这四位大师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后的上世纪50年代,也还起着主导作
第3期沈福煦:建筑与文化39
用。但从60年代后半期开始,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建筑(postmodernarohitecture)以后,现代主义建筑渐渐走向式微了。
我们中国的近现代建筑的情形,大体说要从租界(settlement)里的建筑说起。以上海为例,当时出现了许多西式的建筑,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传统建筑不同。传统的中国建筑,多为住宅、市肆、衙署、寺庙、作坊等等。当时在租界里出现的建筑类型,则大量的是商业建筑、金融建筑、医院、邮局、车站、政府机关、学校、教堂、里弄房子和别墅等等。当时的建筑,从结构到造型,几乎都是西式的。还建造高层建筑,上海在上世纪30年代前后所建造的十几层的建筑不足为。其中国际饭店(1934年建成)高达24层,为当时的远东之最。这样,我国的建筑(文化)也就“走向世界”了,。
中国文化的传统的闭关自守的形态之走向国际,话:建筑是文化的容器,并外化着文化。
一般说,,我们称之为当代(contemporary)。当代与现在(modern)之不同,以A・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认为:现代,是工业时代(第二次浪潮),当代则是信息时代(第三次浪潮);另一位美国未来学家J・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列举了十个值得我们注意的世界新动向,也与“现代”很不相同。
后现代主义建筑与当代文化有许多相近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都带有非理性的因素。这须从哲学说起,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哲学与结构主义哲学不同,这种哲学的主要特征是:
(1)如果说结构主义崇尚理性,后结构主义对这种理性进行彻底批判。
(2)后结构主义试图恢复结构主义所忽略了的非理性事物和伦理性事物。
(3)结构主义严格追逐一种逻辑探究,后结构主义则不信仰逻辑。
(4)后结构主义认为,秩序、和平与富裕取决于文化上的各种差异。
(5)后结构主义主张只知道系统知识是不可能的。
(6)后结构主义敌视事物的总体性。认为总体行会使事物停滞,思想僵化。
后现代主义建筑也表现着这种精神。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这种建筑就多起来了。著名的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不但设计了栗子山住宅等后现代建筑,而且还写出后现代建筑理论著作《建筑的复杂性:
和矛盾性》。在美国纽约,建筑师P・约翰孙设计的电报电话公司总部大厦,把古代巴洛克建筑的断山花形式与现代建筑形式结合起来,名之曰文脉(context);这种主题也在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上表现出来。英国后现代建筑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发表了一本书《后现代建筑语言》:,其影响更大,理论更完整。
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理论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也与建筑有关。法国建筑师屈米设计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1989),其形态与我们所习惯的公园形态很不同。到上世纪末,文化上的变化确实令人眼花缭乱,而新建筑的形象也许能比文字语言更确切地解释这种现实。
新的世纪至今已有七、八年了,这些年来的新建筑(文化),我们要说一些中国的建筑,这些建筑形象对领悟时代文化是很有裨益的。
北京的奥运会建筑,包括主体育场,即“鸟巢”、游泳馆“水立方”和“五棵松篮球馆”等,也令人振奋。上海世博中心的建筑,更是琳琅满目,被称之为“大蛋糕”。但它的“面纱”还未被完全撩开。最近宣布的中国馆方案,已开始施工了。这是一个很有“文脉”的形象,被称之为“东方之冠”,表达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气质。这座建筑由四根巨型四方柱升起来,然后层叠出挑,有斗拱的意象,无疑是运用文脉,又显示出现代气质的文化构想。可以相信,上海世博会的建筑,必然会很动人,让我们拭目以待。用不了两年时间,必能给我们一个莫大的惊喜。
40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
参 考 文 献
[1][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美]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M].夏克、李天钢、陈江岚译.上海:,1987.
[6]沈福煦.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意]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M].邹德侬、巴竹师、.:,1996.
ENFu2xu
(SchoolofArbanPlanning,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Abstract:Architectcloselyrelatedtoculture.Thispaperaimsatestablishingthebasicrelationshipbetweenarchitectureandcultureonthebasisoftheanalysesoftheessentialfeaturesofarchitecture,ancientandmodernbuildingsfromChinaandforeigncountries.
Keywords:civilization;culture;architecturalculture;architecturalart
(责任编辑:谢 闽)
(上接第25页)
PilgrimbetweenReasonandFaith:TeilhardandHisEvolutionism
XUWei2xiang
(DepartmentofPhilosophy,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Abstract:PierreTeilharddeChardinisafamousscientist,andanimportantCatholictheologianaswell.Hecommitshimselftobreaktheobstructionbetweenreasonandfaith,scienceandreligion,matterandspirit,therebytofindanewwayformankind.InthecentralofTeilhardianismisanevolutionismwithChristasthecenteroftheuniverse.HeallegesaLawofComplexity2Consciousness,holdingthatcomplexityandconsciousnessaretwoaspectsofthesameprocess:theEvolution.Accordingtothislaw,theuniversemovestowarditsfinalΩpoint:Christ.Baseduponthisevolutionism,Theilharddevelopedhistheodicy.
Keywords:Teilhard;reason;faith;evolutionism;evil
(责任编辑:周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