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主题概括】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儒家的礼乐兴国,道家的清净
无为,墨家的兼爱天下,法家的法制严明。让我们记住那个时代,那是思想碰撞后擦出的绚丽火花,
那里有永远流光溢彩的诸子百家!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中,有许多诸子百家散文,如《十则》
《两章》《鱼我所欲也》《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等,这些经典文章或告
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态度;或阐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或阐述人和对战争胜负
的决定作用;或提出“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或劝说君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或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
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这些经典之作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我们以启迪与
教育,成为中考文言文的选文热点,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品味。
【考点说明】: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字
词解释。2.词义辨析。(实词和虚词的辨析)3.断句停顿。4.句子翻译。5.理解分析(中心、人
物形象、情节、思路等)。6.写法探究。7.观点陈述。8.比较辨析。9. 延伸拓展(开放性试题)
等。
【真题透视】
一、字词解释
例1. (2010·贵州毕节)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l)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2)困于心,衡于虑( ) .
(3)必先苦其心志( ) .
解析:对于这一类词语理解的题型,要从词性、词义、用法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尤其注意通假
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结合语境做出正确的解释。答案:(1)给(介词)(2)阻塞(动
词)(3)使„„痛苦(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
二、词义辨析
例2.(2010·山东烟台)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B
做出正确的解释。对于一些虚词的用法平时要注意积累总结。A. 在;到C. 灭亡;逃跑D. 做的事;做。
答案应选B
三、翻译句子
例3.(2010·河北)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⑪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⑫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解析:翻译句子时要注意句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及前后文的联系,要注意有无特殊句式,并把句子中
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可采用“增”、“调”、“留”、“换”的翻译方法,翻译完毕,要把原句与翻译
内容一一对照,确保翻译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答案:(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时
士气就耗尽(枯竭)了。(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四、断句停顿
例4. (2010·江苏盐城)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1)下 视 其 辙 (2)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
解析: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断句前先要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句
子断开,并保证语意的完整性。断句时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法特点、特殊句式及文言实词、虚词的含
义。答案:(1)下/视其辙 (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五、理解分析
例5. (2010·北京市燕山)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
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这一类题,要对全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理解,从文章中心入手进行分析,不难看出文
章如此拟题是围绕中心材料来拟的。
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
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
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六、写法探究
例6. (20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节选部分运用
了哪些论证方法? 解析:这类考题一般要求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论证方法,评价人物情感等。要在准确解读文
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写法分析以及情感概括,议论文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
论证、比喻论证等。
答案:观点: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七、观点陈述
例7. (2010·百色市)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
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这类题目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考查的是同学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要根据
题目要求,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要围绕自己的观点陈述理由。做到有理有据,同时还要注意表达
的严密与语言的连贯。只要理由充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不同意。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
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
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八、比较辨析
例8.(2010·内蒙古赤峰市)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甲、乙两段所谈的都是“进言纳谏”之事,其中“邹忌”和“老父”的劝说方式有什么不同?二
者的成功劝说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解析:这类考题要求在对两篇文章整体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以
及写作手法,并且进行比较分析。主要考查信息归纳与提取、比较与概括的能力。要弄清写作背景、
写作文章的用意,紧密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作答。
答案:邹忌用暗示、类比的方式委婉规劝,易被人接受;老父以吊唁这种极端的方式规劝,有极
强的警示性、寓意性,但不容易被人接受,若不遇贤者,恐有祸患。启示:一是被劝者要从善如流,
虚心、诚心接受他人的规劝。二是劝人者要敢于进言,天下人管天下事。三是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
要讲究方式方法。
【仿真演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
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
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 ī):倾斜。②宥(y òu )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
(w ū):哪里,怎么。
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知之为知之 。为:_____________ (2)是知也 。 是:_____________ ..
(3)满则覆。 覆:_____________ .
2. 翻译下面句子。 (1)诲女知之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
4. 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
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
5.(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曹刿论战》
①②③【乙】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
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
⑥⑦⑧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支百动。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心术》)
【注释】①理:规律、道理。②势:形势、趋势。③节:节制。④穷:困厄,处于困境。⑤动:
轻举妄动。⑥支:支持,这里指应付。⑦养:蓄养。⑧自爱:这里指爱惜自己的军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公将鼓之 (2)故逐之 (3)凡主将之道 ...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知势而后可以加兵 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
B .无敌于天下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C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
D .一静可以制百动 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①既克,公问其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④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知 礼 则 不 屈 知 势 则 不 沮 知 节 则 不 穷
5.【甲】【乙】两文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 “邹忌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
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
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
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
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
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 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
念b 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 ⑨
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解释下列词语。
(1)门庭若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刺:_____________
(3)期年:___________________(4)不相说:_____________(5)走: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
A .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 .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 .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
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 .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
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4.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
“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
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
③吴既赦越 (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
3、翻译下列句子。
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
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其主要内
容。
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甲:“一箪食„„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
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
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
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1. 解释加点的词语。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 ..
2.翻译句子。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1)为:是。 (2)是:这。 (3)覆:翻倒。 2. (1) 诲女知之乎: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3.一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4. 态度、学
思.5.(1)孔子要(想) 验证宥座器 (敧器) 的特点。 (2)有必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
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没有必要。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
没有必要去麻烦。
附译文:
[丙]孔子在周庙参观,(看到里面) 有欹斜的器物。孔子向守庙的人问:“这是什么东西呢?”(守
庙的人)回答说:“这原来是右座的器物。”孔子说:“(我)听说右座的器物,盛满水就会倾覆,空
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然后立着,有这样的事吗?”(守庙的人又)回答说:“是的。”孔子让子路取水试一下(看是否有这样的事),(果真)盛满水就会倾覆,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然后立着,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然后说:“哎!怎么会有满了却不颠覆的器物呢?!”
(二)1.(1)击鼓(2)追击或追赶(3)方法(手段、道理、规律)2.C 11.(1)已经战胜,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2)小的好处和祸患,不足以辱没我们的才能。或:小的利益(好处)和小的祸患,是不值得辱没我们的技艺(才能)的。3. 知礼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4.都主张作战时要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啊,后发制人(不轻举妄动,要抓住有利时机,一举成功)
【参考译文】
大凡担任主将的原则是,通晓事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敌我双方的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通晓事理就不会屈服,了解敌我双方的形势就不会灰心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陷入困境。见了小利益不动心,遇上小祸难不躲避。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这样之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培养本领又能保存自己的力量的人,才无敌于天下。所以忍耐一下,可以应对百次勇敢的行动,冷静一下,可以控制百次的轻举妄动。
(三)1.(1)门口和庭院像市场一样(热闹),或“形容很热闹” (2)当面指责、当面挑刺(3)满一年,或“一年”(4)不喜欢对方,关系不好,感情不和(5)跑、逃走、逃跑、出逃。2.(1)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2)邹忌认为(公孙闬的计策)有道理,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国。3.C 4.甲文中的威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乙文中的威王不能充分相信将领,被邹忌、公孙闬所骗而逼走了大将田忌,暴露出偏听偏信的糊涂一面。
(四) 1、舜/发于/畎亩之中2、① 通“增”,增加 ② 犯错误 ③ 赦免 ④ 劳动3、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4、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意近即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卧薪尝胆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五)1.(1)用脚踢 (2)通“辨”,分辨 (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他,指公孙仪
2. (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4.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姓名:倪花芳 通信地址: 石家庄藁城市 实验学校 邮编:052160 QQ 853870632
诸子百家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主题概括】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儒家的礼乐兴国,道家的清净
无为,墨家的兼爱天下,法家的法制严明。让我们记住那个时代,那是思想碰撞后擦出的绚丽火花,
那里有永远流光溢彩的诸子百家!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中,有许多诸子百家散文,如《十则》
《两章》《鱼我所欲也》《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等,这些经典文章或告
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态度;或阐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或阐述人和对战争胜负
的决定作用;或提出“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或劝说君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或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
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这些经典之作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我们以启迪与
教育,成为中考文言文的选文热点,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品味。
【考点说明】: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字
词解释。2.词义辨析。(实词和虚词的辨析)3.断句停顿。4.句子翻译。5.理解分析(中心、人
物形象、情节、思路等)。6.写法探究。7.观点陈述。8.比较辨析。9. 延伸拓展(开放性试题)
等。
【真题透视】
一、字词解释
例1. (2010·贵州毕节)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l)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2)困于心,衡于虑( ) .
(3)必先苦其心志( ) .
解析:对于这一类词语理解的题型,要从词性、词义、用法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尤其注意通假
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结合语境做出正确的解释。答案:(1)给(介词)(2)阻塞(动
词)(3)使„„痛苦(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
二、词义辨析
例2.(2010·山东烟台)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B
做出正确的解释。对于一些虚词的用法平时要注意积累总结。A. 在;到C. 灭亡;逃跑D. 做的事;做。
答案应选B
三、翻译句子
例3.(2010·河北)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⑪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⑫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解析:翻译句子时要注意句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及前后文的联系,要注意有无特殊句式,并把句子中
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可采用“增”、“调”、“留”、“换”的翻译方法,翻译完毕,要把原句与翻译
内容一一对照,确保翻译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答案:(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时
士气就耗尽(枯竭)了。(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四、断句停顿
例4. (2010·江苏盐城)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1)下 视 其 辙 (2)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
解析: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断句前先要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句
子断开,并保证语意的完整性。断句时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法特点、特殊句式及文言实词、虚词的含
义。答案:(1)下/视其辙 (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五、理解分析
例5. (2010·北京市燕山)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
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这一类题,要对全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理解,从文章中心入手进行分析,不难看出文
章如此拟题是围绕中心材料来拟的。
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
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
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六、写法探究
例6. (20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节选部分运用
了哪些论证方法? 解析:这类考题一般要求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论证方法,评价人物情感等。要在准确解读文
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写法分析以及情感概括,议论文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
论证、比喻论证等。
答案:观点: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七、观点陈述
例7. (2010·百色市)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
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这类题目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考查的是同学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要根据
题目要求,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要围绕自己的观点陈述理由。做到有理有据,同时还要注意表达
的严密与语言的连贯。只要理由充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不同意。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
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
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八、比较辨析
例8.(2010·内蒙古赤峰市)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甲、乙两段所谈的都是“进言纳谏”之事,其中“邹忌”和“老父”的劝说方式有什么不同?二
者的成功劝说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解析:这类考题要求在对两篇文章整体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以
及写作手法,并且进行比较分析。主要考查信息归纳与提取、比较与概括的能力。要弄清写作背景、
写作文章的用意,紧密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作答。
答案:邹忌用暗示、类比的方式委婉规劝,易被人接受;老父以吊唁这种极端的方式规劝,有极
强的警示性、寓意性,但不容易被人接受,若不遇贤者,恐有祸患。启示:一是被劝者要从善如流,
虚心、诚心接受他人的规劝。二是劝人者要敢于进言,天下人管天下事。三是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
要讲究方式方法。
【仿真演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
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
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 ī):倾斜。②宥(y òu )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
(w ū):哪里,怎么。
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知之为知之 。为:_____________ (2)是知也 。 是:_____________ ..
(3)满则覆。 覆:_____________ .
2. 翻译下面句子。 (1)诲女知之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
4. 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
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
5.(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曹刿论战》
①②③【乙】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
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
⑥⑦⑧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支百动。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心术》)
【注释】①理:规律、道理。②势:形势、趋势。③节:节制。④穷:困厄,处于困境。⑤动:
轻举妄动。⑥支:支持,这里指应付。⑦养:蓄养。⑧自爱:这里指爱惜自己的军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公将鼓之 (2)故逐之 (3)凡主将之道 ...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知势而后可以加兵 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
B .无敌于天下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C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
D .一静可以制百动 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①既克,公问其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④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知 礼 则 不 屈 知 势 则 不 沮 知 节 则 不 穷
5.【甲】【乙】两文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 “邹忌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
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
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
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
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
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 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
念b 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 ⑨
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解释下列词语。
(1)门庭若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刺:_____________
(3)期年:___________________(4)不相说:_____________(5)走: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
A .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 .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 .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
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 .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
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4.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
“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
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
③吴既赦越 (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
3、翻译下列句子。
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
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其主要内
容。
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甲:“一箪食„„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
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
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
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1. 解释加点的词语。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 ..
2.翻译句子。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1)为:是。 (2)是:这。 (3)覆:翻倒。 2. (1) 诲女知之乎: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3.一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4. 态度、学
思.5.(1)孔子要(想) 验证宥座器 (敧器) 的特点。 (2)有必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
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没有必要。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
没有必要去麻烦。
附译文:
[丙]孔子在周庙参观,(看到里面) 有欹斜的器物。孔子向守庙的人问:“这是什么东西呢?”(守
庙的人)回答说:“这原来是右座的器物。”孔子说:“(我)听说右座的器物,盛满水就会倾覆,空
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然后立着,有这样的事吗?”(守庙的人又)回答说:“是的。”孔子让子路取水试一下(看是否有这样的事),(果真)盛满水就会倾覆,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然后立着,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然后说:“哎!怎么会有满了却不颠覆的器物呢?!”
(二)1.(1)击鼓(2)追击或追赶(3)方法(手段、道理、规律)2.C 11.(1)已经战胜,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2)小的好处和祸患,不足以辱没我们的才能。或:小的利益(好处)和小的祸患,是不值得辱没我们的技艺(才能)的。3. 知礼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4.都主张作战时要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啊,后发制人(不轻举妄动,要抓住有利时机,一举成功)
【参考译文】
大凡担任主将的原则是,通晓事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敌我双方的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通晓事理就不会屈服,了解敌我双方的形势就不会灰心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陷入困境。见了小利益不动心,遇上小祸难不躲避。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这样之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培养本领又能保存自己的力量的人,才无敌于天下。所以忍耐一下,可以应对百次勇敢的行动,冷静一下,可以控制百次的轻举妄动。
(三)1.(1)门口和庭院像市场一样(热闹),或“形容很热闹” (2)当面指责、当面挑刺(3)满一年,或“一年”(4)不喜欢对方,关系不好,感情不和(5)跑、逃走、逃跑、出逃。2.(1)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2)邹忌认为(公孙闬的计策)有道理,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国。3.C 4.甲文中的威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乙文中的威王不能充分相信将领,被邹忌、公孙闬所骗而逼走了大将田忌,暴露出偏听偏信的糊涂一面。
(四) 1、舜/发于/畎亩之中2、① 通“增”,增加 ② 犯错误 ③ 赦免 ④ 劳动3、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4、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意近即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卧薪尝胆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五)1.(1)用脚踢 (2)通“辨”,分辨 (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他,指公孙仪
2. (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4.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姓名:倪花芳 通信地址: 石家庄藁城市 实验学校 邮编:052160 QQ 85387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