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诸子百家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主题概括】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儒家的礼乐兴国,道家的清净

无为,墨家的兼爱天下,法家的法制严明。让我们记住那个时代,那是思想碰撞后擦出的绚丽火花,

那里有永远流光溢彩的诸子百家!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中,有许多诸子百家散文,如《十则》

《两章》《鱼我所欲也》《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等,这些经典文章或告

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态度;或阐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或阐述人和对战争胜负

的决定作用;或提出“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或劝说君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或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

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这些经典之作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我们以启迪与

教育,成为中考文言文的选文热点,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品味。

【考点说明】: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字

词解释。2.词义辨析。(实词和虚词的辨析)3.断句停顿。4.句子翻译。5.理解分析(中心、人

物形象、情节、思路等)。6.写法探究。7.观点陈述。8.比较辨析。9. 延伸拓展(开放性试题)

等。

【真题透视】

一、字词解释

例1. (2010·贵州毕节)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l)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2)困于心,衡于虑( ) .

(3)必先苦其心志( ) .

解析:对于这一类词语理解的题型,要从词性、词义、用法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尤其注意通假

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结合语境做出正确的解释。答案:(1)给(介词)(2)阻塞(动

词)(3)使„„痛苦(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

二、词义辨析

例2.(2010·山东烟台)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B

做出正确的解释。对于一些虚词的用法平时要注意积累总结。A. 在;到C. 灭亡;逃跑D. 做的事;做。

答案应选B

三、翻译句子

例3.(2010·河北)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⑪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⑫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解析:翻译句子时要注意句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及前后文的联系,要注意有无特殊句式,并把句子中

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可采用“增”、“调”、“留”、“换”的翻译方法,翻译完毕,要把原句与翻译

内容一一对照,确保翻译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答案:(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时

士气就耗尽(枯竭)了。(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四、断句停顿

例4. (2010·江苏盐城)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1)下 视 其 辙 (2)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

解析: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断句前先要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句

子断开,并保证语意的完整性。断句时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法特点、特殊句式及文言实词、虚词的含

义。答案:(1)下/视其辙 (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五、理解分析

例5. (2010·北京市燕山)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

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这一类题,要对全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理解,从文章中心入手进行分析,不难看出文

章如此拟题是围绕中心材料来拟的。

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

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

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六、写法探究

例6. (20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节选部分运用

了哪些论证方法? 解析:这类考题一般要求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论证方法,评价人物情感等。要在准确解读文

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写法分析以及情感概括,议论文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

论证、比喻论证等。

答案:观点: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七、观点陈述

例7. (2010·百色市)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

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这类题目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考查的是同学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要根据

题目要求,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要围绕自己的观点陈述理由。做到有理有据,同时还要注意表达

的严密与语言的连贯。只要理由充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不同意。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

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

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八、比较辨析

例8.(2010·内蒙古赤峰市)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甲、乙两段所谈的都是“进言纳谏”之事,其中“邹忌”和“老父”的劝说方式有什么不同?二

者的成功劝说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解析:这类考题要求在对两篇文章整体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以

及写作手法,并且进行比较分析。主要考查信息归纳与提取、比较与概括的能力。要弄清写作背景、

写作文章的用意,紧密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作答。

答案:邹忌用暗示、类比的方式委婉规劝,易被人接受;老父以吊唁这种极端的方式规劝,有极

强的警示性、寓意性,但不容易被人接受,若不遇贤者,恐有祸患。启示:一是被劝者要从善如流,

虚心、诚心接受他人的规劝。二是劝人者要敢于进言,天下人管天下事。三是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

要讲究方式方法。

【仿真演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

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

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 ī):倾斜。②宥(y òu )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

(w ū):哪里,怎么。

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知之为知之 。为:_____________ (2)是知也 。 是:_____________ ..

(3)满则覆。 覆:_____________ .

2. 翻译下面句子。 (1)诲女知之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

4. 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

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

5.(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曹刿论战》

①②③【乙】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

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

⑥⑦⑧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支百动。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心术》)

【注释】①理:规律、道理。②势:形势、趋势。③节:节制。④穷:困厄,处于困境。⑤动:

轻举妄动。⑥支:支持,这里指应付。⑦养:蓄养。⑧自爱:这里指爱惜自己的军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公将鼓之 (2)故逐之 (3)凡主将之道 ...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知势而后可以加兵 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

B .无敌于天下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C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

D .一静可以制百动 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①既克,公问其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④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知 礼 则 不 屈 知 势 则 不 沮 知 节 则 不 穷

5.【甲】【乙】两文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 “邹忌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

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

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

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

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

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 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

念b 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 ⑨

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解释下列词语。

(1)门庭若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刺:_____________

(3)期年:___________________(4)不相说:_____________(5)走: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

A .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 .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 .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

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 .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

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4.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

“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

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

③吴既赦越 (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

3、翻译下列句子。

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

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其主要内

容。

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甲:“一箪食„„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

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

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

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1. 解释加点的词语。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 ..

2.翻译句子。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1)为:是。 (2)是:这。 (3)覆:翻倒。 2. (1) 诲女知之乎: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3.一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4. 态度、学

思.5.(1)孔子要(想) 验证宥座器 (敧器) 的特点。 (2)有必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

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没有必要。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

没有必要去麻烦。

附译文:

[丙]孔子在周庙参观,(看到里面) 有欹斜的器物。孔子向守庙的人问:“这是什么东西呢?”(守

庙的人)回答说:“这原来是右座的器物。”孔子说:“(我)听说右座的器物,盛满水就会倾覆,空

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然后立着,有这样的事吗?”(守庙的人又)回答说:“是的。”孔子让子路取水试一下(看是否有这样的事),(果真)盛满水就会倾覆,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然后立着,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然后说:“哎!怎么会有满了却不颠覆的器物呢?!”

(二)1.(1)击鼓(2)追击或追赶(3)方法(手段、道理、规律)2.C 11.(1)已经战胜,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2)小的好处和祸患,不足以辱没我们的才能。或:小的利益(好处)和小的祸患,是不值得辱没我们的技艺(才能)的。3. 知礼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4.都主张作战时要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啊,后发制人(不轻举妄动,要抓住有利时机,一举成功)

【参考译文】

大凡担任主将的原则是,通晓事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敌我双方的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通晓事理就不会屈服,了解敌我双方的形势就不会灰心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陷入困境。见了小利益不动心,遇上小祸难不躲避。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这样之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培养本领又能保存自己的力量的人,才无敌于天下。所以忍耐一下,可以应对百次勇敢的行动,冷静一下,可以控制百次的轻举妄动。

(三)1.(1)门口和庭院像市场一样(热闹),或“形容很热闹” (2)当面指责、当面挑刺(3)满一年,或“一年”(4)不喜欢对方,关系不好,感情不和(5)跑、逃走、逃跑、出逃。2.(1)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2)邹忌认为(公孙闬的计策)有道理,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国。3.C 4.甲文中的威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乙文中的威王不能充分相信将领,被邹忌、公孙闬所骗而逼走了大将田忌,暴露出偏听偏信的糊涂一面。

(四) 1、舜/发于/畎亩之中2、① 通“增”,增加 ② 犯错误 ③ 赦免 ④ 劳动3、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4、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意近即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卧薪尝胆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五)1.(1)用脚踢 (2)通“辨”,分辨 (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他,指公孙仪

2. (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4.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姓名:倪花芳 通信地址: 石家庄藁城市 实验学校 邮编:052160 QQ 853870632

诸子百家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主题概括】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儒家的礼乐兴国,道家的清净

无为,墨家的兼爱天下,法家的法制严明。让我们记住那个时代,那是思想碰撞后擦出的绚丽火花,

那里有永远流光溢彩的诸子百家!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中,有许多诸子百家散文,如《十则》

《两章》《鱼我所欲也》《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等,这些经典文章或告

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态度;或阐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或阐述人和对战争胜负

的决定作用;或提出“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或劝说君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或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

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这些经典之作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我们以启迪与

教育,成为中考文言文的选文热点,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品味。

【考点说明】: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字

词解释。2.词义辨析。(实词和虚词的辨析)3.断句停顿。4.句子翻译。5.理解分析(中心、人

物形象、情节、思路等)。6.写法探究。7.观点陈述。8.比较辨析。9. 延伸拓展(开放性试题)

等。

【真题透视】

一、字词解释

例1. (2010·贵州毕节)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l)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2)困于心,衡于虑( ) .

(3)必先苦其心志( ) .

解析:对于这一类词语理解的题型,要从词性、词义、用法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尤其注意通假

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结合语境做出正确的解释。答案:(1)给(介词)(2)阻塞(动

词)(3)使„„痛苦(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

二、词义辨析

例2.(2010·山东烟台)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B

做出正确的解释。对于一些虚词的用法平时要注意积累总结。A. 在;到C. 灭亡;逃跑D. 做的事;做。

答案应选B

三、翻译句子

例3.(2010·河北)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⑪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⑫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解析:翻译句子时要注意句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及前后文的联系,要注意有无特殊句式,并把句子中

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可采用“增”、“调”、“留”、“换”的翻译方法,翻译完毕,要把原句与翻译

内容一一对照,确保翻译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答案:(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时

士气就耗尽(枯竭)了。(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四、断句停顿

例4. (2010·江苏盐城)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1)下 视 其 辙 (2)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

解析: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断句前先要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句

子断开,并保证语意的完整性。断句时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法特点、特殊句式及文言实词、虚词的含

义。答案:(1)下/视其辙 (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五、理解分析

例5. (2010·北京市燕山)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

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这一类题,要对全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理解,从文章中心入手进行分析,不难看出文

章如此拟题是围绕中心材料来拟的。

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

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

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六、写法探究

例6. (20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节选部分运用

了哪些论证方法? 解析:这类考题一般要求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论证方法,评价人物情感等。要在准确解读文

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写法分析以及情感概括,议论文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

论证、比喻论证等。

答案:观点: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七、观点陈述

例7. (2010·百色市)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

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这类题目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考查的是同学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要根据

题目要求,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要围绕自己的观点陈述理由。做到有理有据,同时还要注意表达

的严密与语言的连贯。只要理由充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不同意。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

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

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八、比较辨析

例8.(2010·内蒙古赤峰市)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甲、乙两段所谈的都是“进言纳谏”之事,其中“邹忌”和“老父”的劝说方式有什么不同?二

者的成功劝说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解析:这类考题要求在对两篇文章整体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以

及写作手法,并且进行比较分析。主要考查信息归纳与提取、比较与概括的能力。要弄清写作背景、

写作文章的用意,紧密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作答。

答案:邹忌用暗示、类比的方式委婉规劝,易被人接受;老父以吊唁这种极端的方式规劝,有极

强的警示性、寓意性,但不容易被人接受,若不遇贤者,恐有祸患。启示:一是被劝者要从善如流,

虚心、诚心接受他人的规劝。二是劝人者要敢于进言,天下人管天下事。三是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

要讲究方式方法。

【仿真演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

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

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 ī):倾斜。②宥(y òu )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

(w ū):哪里,怎么。

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知之为知之 。为:_____________ (2)是知也 。 是:_____________ ..

(3)满则覆。 覆:_____________ .

2. 翻译下面句子。 (1)诲女知之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

4. 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

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

5.(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曹刿论战》

①②③【乙】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

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

⑥⑦⑧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支百动。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心术》)

【注释】①理:规律、道理。②势:形势、趋势。③节:节制。④穷:困厄,处于困境。⑤动:

轻举妄动。⑥支:支持,这里指应付。⑦养:蓄养。⑧自爱:这里指爱惜自己的军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公将鼓之 (2)故逐之 (3)凡主将之道 ...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知势而后可以加兵 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

B .无敌于天下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C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

D .一静可以制百动 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①既克,公问其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④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知 礼 则 不 屈 知 势 则 不 沮 知 节 则 不 穷

5.【甲】【乙】两文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 “邹忌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

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

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

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

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

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 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

念b 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 ⑨

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解释下列词语。

(1)门庭若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刺:_____________

(3)期年:___________________(4)不相说:_____________(5)走: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

A .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 .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 .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

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 .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

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4.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

“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

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

③吴既赦越 (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

3、翻译下列句子。

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

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其主要内

容。

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甲:“一箪食„„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

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

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

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1. 解释加点的词语。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 ..

2.翻译句子。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1)为:是。 (2)是:这。 (3)覆:翻倒。 2. (1) 诲女知之乎: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3.一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4. 态度、学

思.5.(1)孔子要(想) 验证宥座器 (敧器) 的特点。 (2)有必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

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没有必要。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

没有必要去麻烦。

附译文:

[丙]孔子在周庙参观,(看到里面) 有欹斜的器物。孔子向守庙的人问:“这是什么东西呢?”(守

庙的人)回答说:“这原来是右座的器物。”孔子说:“(我)听说右座的器物,盛满水就会倾覆,空

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然后立着,有这样的事吗?”(守庙的人又)回答说:“是的。”孔子让子路取水试一下(看是否有这样的事),(果真)盛满水就会倾覆,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然后立着,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然后说:“哎!怎么会有满了却不颠覆的器物呢?!”

(二)1.(1)击鼓(2)追击或追赶(3)方法(手段、道理、规律)2.C 11.(1)已经战胜,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2)小的好处和祸患,不足以辱没我们的才能。或:小的利益(好处)和小的祸患,是不值得辱没我们的技艺(才能)的。3. 知礼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4.都主张作战时要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啊,后发制人(不轻举妄动,要抓住有利时机,一举成功)

【参考译文】

大凡担任主将的原则是,通晓事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敌我双方的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通晓事理就不会屈服,了解敌我双方的形势就不会灰心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陷入困境。见了小利益不动心,遇上小祸难不躲避。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这样之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培养本领又能保存自己的力量的人,才无敌于天下。所以忍耐一下,可以应对百次勇敢的行动,冷静一下,可以控制百次的轻举妄动。

(三)1.(1)门口和庭院像市场一样(热闹),或“形容很热闹” (2)当面指责、当面挑刺(3)满一年,或“一年”(4)不喜欢对方,关系不好,感情不和(5)跑、逃走、逃跑、出逃。2.(1)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2)邹忌认为(公孙闬的计策)有道理,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国。3.C 4.甲文中的威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乙文中的威王不能充分相信将领,被邹忌、公孙闬所骗而逼走了大将田忌,暴露出偏听偏信的糊涂一面。

(四) 1、舜/发于/畎亩之中2、① 通“增”,增加 ② 犯错误 ③ 赦免 ④ 劳动3、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4、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意近即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卧薪尝胆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五)1.(1)用脚踢 (2)通“辨”,分辨 (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他,指公孙仪

2. (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4.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姓名:倪花芳 通信地址: 石家庄藁城市 实验学校 邮编:052160 QQ 853870632


相关内容

  • 2010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2010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黄喜霞 一.指导思想: 1.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原则和语文教育的规律,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知道,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注重培 ...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借会考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 玉环实验学校 许晓娟 为体现"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检测目标,高考文言文试题重点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即高考测试就是课内知识向课外的迁移和延伸,就是考查学生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纵观历年高考题,文言文 ...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教 学 计 划 苏集中学 李海华 2013年2月25日 苏集中学 李海华 一. 指导思想 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原则和语文教育的规律,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知道,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 ...

  • 高三暑期计划
  •  近50天的假期将给同学们带来很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这段时间是每位即将步入高三毕业班的学子必须思考和践行的问题。假期“未雨绸缪”,高三才能“大显身手”。下面我就语文学科假期复习谈几点个人的想法,供参考。   多理多思,夯实基础。“多理”即多整理,多梳理。利用十天左右的时间归类整理 ...

  •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 一、 基本情况 本班有学生50人,男生有20人,女生有30人。男生看起来比例较小,但大多数学习积极性不高。从上期的考试情况来看,成绩不太好,比县平均略矮。所以本学期要想尽一切办法稳定优良率,提高合格率,并使后进生能有所进步,低分人数有所下降,并最终达到提高平均分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下册是人 ...

  • 2015年古文复习教案
  • 2015年古文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以虚词,实词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 ...

  •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初探
  •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初探 作者:127 添加时间:2009-6-25 9:27:1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难度应该说是仅次于诗词鉴赏题的难度.那么应怎样引导学生度过这一难关呢? 从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来看,"写人叙事类"的人物传记成了高考文言文命题的主旋律,所以我们在平时教 ...

  •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初探
  •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初探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难度应该说是仅次于诗词鉴赏题的难度.那么应怎样引导学生度过这一难关呢? 从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来看,"写人叙事类"的人物传记成了高考文言文命题的主旋律,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高考前备考复习时应重视此类文体,掌握阅读这类文言文材料的 ...

  • 2013-2014年九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 2013-2014年九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腾冲县曲石中学 康立芬 2014年3月2日 2014-2015年七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本学年我担任182.185两个班的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现在九年级上下两册教材的内容已经结束,进而将专入复习阶段.决胜在即,中考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求学生涯的转折,作为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