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_自考.txt2008太不正常了,一切都不正常!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男足挺身而出,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男足还是正常的!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一)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从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
2、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我们称之为“角色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这就构成了角色集。
3、社会:就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4、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各要素之间、各个层次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各方面功能的发挥。
5、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6、符号:符号就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例如: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等都是符号,它是一种意愿标志。
7、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帕克认为,集合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8、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它的成员相互熟悉、了解,是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9、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吸引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之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10、社会组织: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它是相对于初级群体而言的次级群体,又称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
11、组织管理: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的活动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赖于组织自身的管理。
12、社会地位:在这里,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就叫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个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社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
13、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
14、社区: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15、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制度(包括社会的根本制度和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人的环境以及道德、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时尚等一切社会现象的突发的、急剧的变化,或演进的、缓慢的变化,都叫做社会变迁。
16、社会现代化:是指一个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一般指社会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逐步脱离传统社会的发展过程。
17、社会保障:顾名思义就是社会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最基本的涵
义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胜利的残疾、年老力衰、以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和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也有的国家和地区在此基础上再提供一些面向全体公民的福利设施、服务和物质资助。
18、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即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二)
二、问答题:
1、为什么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答案:所谓同龄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儿童和青少年刚刚步入群体之中,受到同龄人趋同的兴趣、爱好的吸引,以及想获得同龄群体的认同的心理影响,使这个群体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个群体的人们来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影响力不容忽视。
在同龄群体中,儿童感受到一些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新的东西。首先,在同龄群体中的大多数活动不是由某种权威事先为他安排好的,他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交往,这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学会灵活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增加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其次,个体在同龄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形成较为明晰的亚文化意识。
2、简述社会化的意义。
答案:可以从两个方面谈人的社会化的意义。(1)从个人角度来看,首先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因为,人需要社会化,学习社会生活技能,了解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社会各种制度、习俗传统等行为规范,以获得社会成员的资格,适应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其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须的途径。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总是处于变迁之中,这种社会变迁会造成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发生相应的变化,使人们无所适从,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紧张,严重的甚至影响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需要继续社会化,以便于重新适应变化和发展了的社会。(2)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因为,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社会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这样的,新的一代总是从上一代人那里接受社会文化。
3、简述角色失调与社会运行发展的关系。
答案:人们在角色扮演中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像社会的运行常会产生不协调一样,在社会的角色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的失调。角色失调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与社会运行发展相互影响:(1)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角色冲突会妨碍或破坏社会运行中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应该尽力避免。它会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发展。(2)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种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个角色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这往往体现在社会运行发展的急剧变迁过程中,因为新的角色、新的职业出现,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权利义务要求,角色承担者不知如何是好,影响社会角色行为。这体现出社会运行对角色失调的影响。(3)角色中断和
角色失败。前者是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后者是指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们的发生即可能是个人原因,也可能是社会原因,但最终都会影响到社会的正常运行。社会角色在社会互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系到社会的运行状态,是我们应该了解、关注的问题。
4、什么是社会学?
答案: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社会学的概念解释有很多种,在对这些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之后,我们发现社会学有这样一个特点:即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着自身的结构特征和运行特征,始终存在着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关系与作用。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其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社会运行和发展中如何形成相互之间的和谐,以及影响、制约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因素为何,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目标对象。为此,我们给社会学作出了这样的界定: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我们可以把定义观点浓缩为五个字:即“社会运行论”。
5、社会的功能是什么?
答案:人类社会一经形成就要发挥其作用,这种作用我们称为社会功能。社会的基本功能有以下方面:(1)整合的功能。在同一社会中,不同的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社会内外的文化、体制等多方面都有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社会整合功能就是发挥着协调各个部分相互之间的问题与矛盾,使社会出现协调运行和良性发展的局面。(2)交流的功能。人类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社会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场所和规范,为人类互动提供了条件并使其合理地进行。(3)导向的功能。任何社会都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如:道德、法律等,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一代代的更替,而社会却是长存的。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会通过社会而得到积累和发展。
6、简述抽样的方法。
答案:抽样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非随机抽样,另一种是随机抽样。随机抽样是按照概率原理进行的,在研究方法内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被选中,因此,能够控制抽样的误差。非随机抽样是不按照概率原理进行抽样,无法知道样本分布的情况和代表性,它是根据调查者自己的判断或偶然遇到的调查对象进行抽样,然后对样本进行调查。该方法简便易行,省时省力,只是无法知道总体的规模,无法判断样本的代表性。有这种方法调查的结果,只能作为研究整体的参考,不能把样本调查的结论推及总体,有局限性。研究者多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7、阐述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化失误所产生的犯罪现象的原因。
答案:青少年犯罪是一种社会病态,主要源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在这种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不一定都会犯罪,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可能有出现社会化过程失当的人。现在和将来,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面临着一些不利于他们社会化的条件和因素:例如:1、转型期,尚未理顺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社会规范体系,会影响或干扰他们的心理成长和思想成长。象现在许多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过分强调自我,个性,(在思想、行为、利益分配等方面,我行我素)而忽略了与社会、与群体、与他人的相互协调,造成矛盾或冲突。2、当前的社会转型,面临着政治、经济的改革,观念的冲突、规范的冲突不可避免,这对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的成长也是十分不利的(例如,一段时间,青少年的理想和追求出现误区,忽略人生的远大理想,以为金钱至上。追求短期效应,个人利益至上)。3、我国目前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活的贫穷与欲望的上升,成为
影响社会犯罪率的直接或间接原因。据调查,我国现在,犯罪年龄趋于小化,犯罪手段更趋于恶劣、残忍。十几岁的孩子,可以因为一个足球把人杀死。十几岁的孩子就可以形成很有组织的犯罪团伙,等等,这些事实不得不让人们深思。因此,社会的转型必然会影响到正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否则,我们可能会因为社会的转型而牺牲一代人,这是一个惨重的代价。
8、什么是代差?结合实际阐述代差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答案:代差也有人称为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从社会学意义上理解,代差反映的是在两代人生活的这个时代里,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速度和程度,也反映出两代人在社会化各阶段上的差异。整个社会系统变化越迅速、越深刻,那么两代人在各自的社会化中所形成的个人信念、个性、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等的差异也就越大、越宽。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系统正在经历着急剧而深刻的整体性的结构变化,同时带动社会的规范体系、价值标准、行为方式也发生令人惊心触目的变化。这一切导致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新、老两代人之间的思想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等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一个社会如果对此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的话,就不能有意识地加以调适,必然造成亲子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甚至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引起种种社会问题。对其加以解决,以避免造成更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就必须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首先,我们认识到代差在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社会是发展的,有发展就有变化,有变化,就有差异。其次,对代差的性质要做具体的分析。不能一概否定老的、旧的、传统的,要客观、理性的分析、理解。第三,不同社会、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不同的代差状况也要采取不同对策。如何控制或引导由代差引发的问题或矛盾,最终要以能否达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为基准。因此,我们要正视它的存在,充分认识到它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9、你认为成功的角色扮演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为什么?
答案:社会上没有一个人是不承担一些社会角色的。当他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时,就会去承担这个角色,并按照这个角色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这就是我们说的角色扮演。一个成功的角色扮演者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社会角色的确定。
在角色扮演中,首要的任务是角色确定,也就是说,我是谁,我在社会中到底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如果搞不清楚我是谁,我在社会中到底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的话,那么你就不可能去扮演好这个角色。每个人在社会中随时都面临着这个问题,即我是谁?角色确定不当,就会出现角色扮演的失误。其表现为不能胜任角色、不能承担合适的角色、选择了不适当的角色等。
(2)社会角色的表现
人们在确定了所要担当的角色后,直接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这个角色表现出来。这需要如下一系列环节:首先,道具、布景的设计、安排对角色的成功表现起着重要作用;其次,一个成功的角色要有合适的衣着、仪表和言谈举止;最后,角色的台前、台后表现要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相互配合。
(3)社会角色的扮演
以上都是从静态角度来说的,而一个成功的角色扮演还表现在一个动态的过程。角色扮演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对角色的期望。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首先遇到的是社会或他人对这个角色的期待。只有较好地把握住角色的期待,才能按照角色期待扮演好这个角色。其次是对角色的领悟。人们对角色的扮演虽然受社会期望的影响,但是在更大程度上是他们自己对角色的认识、理解,即对角色的领悟。只有充分理解好自己的角色,对于一个角色扮演的评判标准,以社会的评判为准的,而不以个人的评判为准,才能很好地扮演这一角
色。最后,对角色的实践。对角色的实践是角色领悟的进一步发展,是在个人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角色。在很多情况下,对角色的领悟与实践是一致的。在角色实践中,也常常出现角色的建设,就是在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下,角色扮演者灵活地创造出了适时的角色扮演,这是在社会转型、变化发展中需要的一种角色扮演,有助于角色的成功扮演。
10、社会运行条件对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答案:(1)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各要素之间、各个层次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各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的运行。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表现为社会的延续、变异、中断等不同的运行轨迹。横向运行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7相互作用。表现为在社会整体中,社会各要素、各系统的区别是相对的,它们相互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叉、渗透。同时,这些要素、系统之间还有着相互的制约与影响,存在着相互的促进和转化关系。这就是我们的现实复杂的社会体系。协调横向间的关系,最终达成社会的良性运行。
人类社会一般说来,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社会的良性运行、社会的中性运行、社会的恶性运行;与之相对应的是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2)社会运行主要有如下几个条件:一是人口条件。它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人口条件包括:人口的数量是否适度、人口的质量如何、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的聚集密度等因素。人口条件直接关系社会的运行:人口过多,就会导致就业问题、吃饭问题;人口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社会问题增加,例如,老年社会,如何解决老年人,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会产生社会的不安定,犯罪率上升等问题;人口质量偏低,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文化素质、体能素质等;以及人口发展与生产发展的适当比例关系,人口数量与生产资料的数量相互关系等,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阻碍的作用。
二是生态环境条件。生态环境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生态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和各种自然资源。人类要依赖与自然环境,不同的自然环境能起到加速或阻碍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因此,人类与其所生存的环境能否协调发展,能否合理的利用、开发、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这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关注的人类生存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三是经济条件。它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如何,生产方式怎样,是否有较为完善的、合理的经济运行体制与秩序,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社会的公平,以及社会发展。例如,我国目前,经济体制的转换,怎样迅速地建立起有序的经济秩序,完善经济分配体系,缩小社会成员间的贫富差距,提高社会成员的满意度,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问题。
四是政治条件。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道路,是十分正确的。政治空气、政治体制直接关系到经济的运行,同样也关系到社会的运行。
五是文化与心理条件。我们可以把人口、环境、经济看作是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是精神条件。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和谐统一是十分重要的。在社会中,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建立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些观念和规范影响、制约着人们的行动,构成了影响社会的运行的相关因素。同样,社会心理也直接关系到社会成员对社会事物的心理反映与心理承受能力,关系到他们的社会态度,以及社会行为取向。
因此,我们说,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就构成了社会运行的主要条件和基础,条件的优劣、条件之间的匹配程度直接关系多社会的运行状态。
11、阐述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答案:(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从研究对象上看,历史唯物论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学则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的特殊规律。
从科学层次看,历史唯物论是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社会学则没有这么高的概括程度。社会学是在历史唯物论指导下的研究。
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论是考察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社会学则着眼于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特殊观点研究社会。他们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理论上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2)社会学与单科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的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涉及社会整体,涉及社会整体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各个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换句话说,社会学研究涉及整个社会系统,涉及系统与各子系统以及各子系统、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具体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单一,只涉及各个有关子系统内部的规律,不具有社会学那样的综合性。但是两者又有联系,因为,每个子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也有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学与其他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全部社会科学大致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次是像历史唯物论这样的哲学科学,我们称它是一般社会科学;第二层次是社会学、历史学这样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我们称它们是特殊的社会科学;第三层次是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等专门的社会科学,我们称它们为个别社会科学。全部社会科学是在分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层面看研究社会的。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和其他学科存在着相互关联。
(3)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跟特殊的关系。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第一,历史学面向过去,社会学则面向现在和将来;第二,历史学研究各个社会的发生、发展、衰落、灭亡的规律,主要是一种纵向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主要是一种横向科学。管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从管理的主体方面来研究问题,而后者研究人、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等主要是为了客观地说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条件和机制。
12、结合实际谈谈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答案:就社会学的学习而言,其意义之一是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即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并且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认识社会是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将来会怎样变化,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社会学的三大功能,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社会学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其意义之二是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人们在维持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社会学用自己的研究成功,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根据,以及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社会的改革发展服务,为社会的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面临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也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学习社会学,可以利用社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去认识、分析、解决我们周围的问题,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
13、社会互动的维度研究意义何在?
答案:对社会互动本身的构成进行分析,找出一些指标来描述特定互动的状态,就是互动维度研究。一般来说,互动有五个维度,其研究意义也正是通过其内容实质体现出:
(1)向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示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主要包括情感关系,是亲和还是排斥,是融合还是对立;利益关系,是一致还是冲突,冲突程度多大;地位关系,是平等还是不平等,权利分配的格局如何。不同方向的互动在模式上、结果上都不大相同,在一定的条件下,互动方向也可能发生变化,研究这种条件和机制是调解人际冲突的重要前提。
(2)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人们可以从互动双方利益关联的大小、情感投入的大小、互动延续的时间长短和互动规范的复杂程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互动的深度。一般而言,利益大,情感投入深,时间持续久,规范较为复杂,则是深度互动。反之则只是表面的互动。
(3)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有些局限于特定的范围,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如上课就是为了传授知识,学习知识。有些互动则涉及很多方面,互动方式也较灵活,如朋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大都是全面的互动。
(4)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少。互动频率的差别往往影响到人际关系的深浅和好坏。(5)强度。反映存在情感投入的社会互动的强弱,表明互动双方交往时情感的强烈程度。情绪控制的大小与互动参与者的个性有关。
14、简述集合行为的特点。
答案: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
(1)人数众多。它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做出的。
(2)无组织性。它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变化无常的,很少处于均衡状态。
(3)行为者相互依赖。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为,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我们还可以从与组织行为的比较中来理解集合行为的特点,就其发生原因而言,组织行为是解决那些程序化了的经常事件,而集合行为往往是处理某个社会突发事件;就行为方式而言,组织行为一般遵循正常的社会规范和角色关系,而集合行为往往采取非常规的方式;在互动特点上,组织行为一般是经过组织层次产生的制度化行为,而集合行为是通过个人情感相互刺激产生的;从持续时间看,组织行为是长期的重复行为,它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达到长远目标,获得长期利益,而集合行为持续时间短,主要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
15、结合实际阐述集合行为对社会运行、发展的影响。
思路:一是要结合实际,二是比较深入、具体地说明集合行为对社会运行、发展的影响。
16、比较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的不同作用。
思路:首先,你要先解释清楚这两个概念,然后,再说出它们各自的作用,并对各自的作用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17、简述群体规范是如何形成并发挥作用?
思路:先要解释什么是群体规范,然后再说明群体规范的形成及其作用。
18、简述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思路:先解释什么是初级群体,然后,解释初级群体的特点。
19、为什么初级群体是不可替代的,现在初级群体又有什么变化?
思路:先要说明初级群体的作用或功能是什么,因为,只有知道初级群体的作用或功能,才可以说明它的不可替代性。第二步,再解释现在我国社会转型中初级群体的变化是什么。有时在回答问题时,看起来问题比较复杂,其实,你把它问的问题分解开来,就好回答了。
20、韦伯的分层标准是什么?你怎么评价这个指标?
思路:这道题你先要回答韦伯的分层标准是什么,然后,要谈谈你是怎样评价这个标准
的。
21、主要的分层方法有哪些?
思路:你要回答出分层的主要方法有哪些,然后你再分别说出这些分层方法各自的使用情况。
22、结合实际论述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分层结构如何调整?
思路:先要回答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分层是什么。然后,再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转型情况说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和调整情况,包括结构调整的思路,结构调整的指导原则,以及变化。
23、论述社会流动的类型,并说明不同类型的社会流动对社会及个人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思路:先要回答出社会流动的类型,这些流动它们各自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流动的特点分别回答出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与作用。
24、怎样才能实现合理的社会流动?
思路:先要回答出什么是合理的社会流动。然后说明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影响。再根据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的影响,提出如何实现它,包括实现合理的社会流动的原则、途径。
25、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思路:只要说出社会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的内容就可以了。
26、社会制度构成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思路:先要回答出什么是社会制度,然后再说明社会制度的构成因素有哪些,是什么?怎么发生作用,就可以了。
27、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控制的积极作用,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思路:这道题你先要回答出什么是社会控制。然后说明要想发挥社会控制的积极作用,必须注意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的问题,那么三个维度是什么呢,你分别说明解释一下。紧接着你再回答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通过这三个角度,结合实际地来说明社会控制的积极作用。
28、结合实际谈谈社会越轨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思路:你先要说明什么是社会越轨。然后,解释社会越轨行为都有几种,它们各是怎样的。再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谈它们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其实许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分解以后再看就不难了。
29、社区的特点是什么?
思路:先解释什么是社区,然后,再说明社区的四个要素,而每个要素就是社区的特点。
30、简述文化因素对社区有什么影响。
思路:先要说明文化因素,然后,再解释其影响。
31、简述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状况。
思路:先要说明城市社区的特点,然后,再根据城市社区发展特点论述城市社区发展理论。并说明我国的独特性。
32、结合实际阐述在社区发展中,人所起的作用。
思路:首先要阐述社区是什么,然后,再说明社区发展中人所起的作用。人对社区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分别从人口因素、社区群体、个人体系等三个方面来加以说明。人口因素主要表现在人口的数量、结构、素质、人口密度分布、人口的流动与迁移等方面,你要从这几个方面结合中国实际来加以论述就可以。
33、结合实际论述我国社区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思路:结合实际题。先要叙述清楚社区的环境都包括什么。然后分别论述这些环境因素对社区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在论述中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34、社会变迁包含哪些方面?
思路:先要说明社会变迁是什么,然后说明社会变迁包含哪些内容或方面。
35、文化传播是怎样引发社会变迁的?
思路:先要回答任何社会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然后说明在社会变迁中,内外文化,新旧文化必然会相互碰撞,这就是文化传播。
36、结合实际阐述如何理解社会现代化的概念?
思路:一是要结合实际,二是要阐述对社会现代化的几种不同理解,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认识这个概念。
37、结合实际论述我国社会现代化的特征和问题。
思路:先要说明社会现代化的特征是什么,有哪些,然后,针对这些特征阐述其问题。
38、结合实际谈谈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
思路:这又是一道结合实际的题,首先要说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必然具有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特性。然后再结合我国实际说说具体所面临的问题。
39、社会工作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思路:主要把社会工作的三个基本特点说清楚就可以。
40、社会工作的对象是哪些人?
思路:要说明社会工作的对象是谁,他们这些人的特点是什么,就可以。
41、社会保障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思路:先要解释社会保障的概念,然后再说明它在各国中的不同解释。
42、谈谈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哪些?
思路:要把社会工作的内容尽可能地说全面,并把每项工作说清楚就可以。
43、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开展好社会工作?
思路:回答怎样开展好社会工作,实际上就是要回答出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程序。
44、结合实际谈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与意义。
思路:要结合实际,只有结合实际才能谈出它的作用与意义。要想说明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与意义,就要从社会保障制度的性质来谈,谈出为什么会有社会保障制度,它有什么作用,这些就是它的意义所在。
45、简述社会问题的破坏性和集群性。
思路:解题的基本思路:这道题问的是社会问题中的破坏性和集群性这两个基本特征,你只要把我们课堂上讲的社会问题的破坏性和集群性的基本特征、影响是什么,主要的表现如何,说清楚就可以了。
46、研究社会问题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思路:这道题问的十分明确,就是问你研究社会问题的主要理论,因此,你只要把研究社会问题的四种理论是什么,它们是怎么说的,讲清楚就可以了。
47、怎样看待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思路: 问你怎样看待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社会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时,一是要回答问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什么。二是要谈出你怎样看待它们。因此,你要结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把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讲清楚。实际上也就是谈谈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相互关联。
48、结合实际谈谈我国的人口问题是如何影响社会运行和发展的?
思路: 这道题是一道结合实际的题,这要求你在学习时,注意中国的人口大致情况,以便于可以结合实际加以论述,你首先要知道我国现在的人口问题是什么?它的基本情况。然后,再根据我国现代的人口问题和情况,结合社会学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理论展开人口问题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论述。也可能你对人口最新的统计数字并不十分清楚,但
是,你要知道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例如:我国人口数量多,质量比较差,文盲半文盲比例比较多,老龄化等。
49、结合实际谈谈我国的环境问题,你认为怎样才能根治环境问题?
思路:这道也是一道结合实际的问题,首先你要知道我国的环境问题是什么,有什么影响?然后,再结合这些问题论述怎样根治它们。
50、结合实际谈谈社会问题对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影响。
思路:这道题也是一道结合实际的题,社会学之所以被人们认识,并广泛地学习利用,就是因为它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回答这道题,注意一是要结合实际,你需要举出一个社会问题实例,然后结合这个实例来谈;二是要用社会学的运行理论去谈这些问题对它的影响。
51、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请解释说明。
答:社会化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个性是个体的基本精神面貌,自我是个性的核心内容,它们是社会化的产物,对个体的社会活动起着决定作用。经过社会化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个性和自我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只有符合社会价值标准,个体才能顺利进入社会,其行为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因而,遵循社会价值规范,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第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未经社会化的生物意义上的个体,通过社会化掌握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将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内化,形成符合社会文化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方式,成为承接社会文化和延续社会文化的一个载体;第三,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角色,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个体要承担和胜任某一社会角色,就必须学习一定的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专业技能,并在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培养对角色的理解。
52、社会角色的扮演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才能扮演社会角色?
答:角色扮演包括三个阶段:对角色的期望,即角色扮演者了解社会或他人对角色的要求和期望;对角色的领悟,即角色扮演者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对角色的实践,即角色扮演者扮演角色。要实现对角色的扮演,角色扮演者必需首先具备布景和道具,布景和道具不仅是角色扮演必需的物质条件,而且是角色的标志,证明了角色的有效性。很好地设计布景和道具是成功扮演角色是重要条件;其次角色扮演者需要适当的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衣着和仪表是人们识别和承认角色的外在标志,言谈举止是角色内在品质的体现,是人们识别角色的主要依据。因而,适当的衣着、仪表和言谈举止是成功扮演角色的重要内容。最后需要台前台后的区别表演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台前表演是表演者正式展示给观众的内容,是有序的、得体的,而台后表演则是台前表演的准备,是不愿让观众看见的内容,所以在角色扮演中,一般应防止观众到台后来。另外,一个社会角色的成功扮演还需其他社会角色的积极配合。
53什么是群体凝聚力?如何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因素?
答: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将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群体凝聚力的形成有三个层次:人际吸引、成员对群体规范的遵从、成员认同群体目标并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可见,群体凝聚力的形成和凝聚力的强弱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成员对群体的认知程度、认同程度和群体自身所具有的吸引力。就成员个人而言,群体对其凝聚力的大小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其一,群体自身对成员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成员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其二,成员与群体间的利益关系是否遵循了互惠性原则,保持一致;其三,群体的关系结构是否具备一致性和互补性,即成员能否在群体中寻找到与自身志向、爱好、观念、信仰等相一致的伙伴,或别的成员能否与该成员在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形成一定的互补。另外,影响群体凝聚力的还有环境因素,表现在群体外部冲突所
形成的压力。当一个内部凝聚力较弱的群体,遇到来自外部激烈冲突的巨大压力时,凝聚力会大大增强。
54、什么是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它对于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有何影响?
答:非正式结构是指未经明确规定而从组织成员的活动及相互作用中自发产生的关系形式。非正式结构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成员对于情感的需求,而在互动中结成正式结构之外的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利益的利益群体。这种在组织正式结构中的非正式的利益群体,一方面能够使组织成员获得认同和情绪上的支持,在工作中得到帮助,从而使成员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使在结构上缺乏一定灵活性的正式组织应付外界环境的突变。但另一方面,当非正式结构的利益和目标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或发生冲突时,非正式结构会有碍组织的正常运行。
55、如何分析和理解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社会分层现象?
答:我国目前的社会分层与资本主义的社会分层有本质的区别。表现在:在我国废除私有制后,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不再带有阶级对抗的色彩;由于消灭了私有制基础上的根本的不平等,我国社会中的社会垂直差距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平等程度高出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不存在根本利益的对立,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呈现出功能互补性,总趋势是日益接近,社会结构日益一体化。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我国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事实上,我国目前社会仍存在着不平等现象。以机会均等原则为分析尺度,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平等:首先,由于用于保障机会均等的制度、措施、规则的不完善,使机会均等原则无法实现或遭到破坏,这是机会均等未能实施而产生的不平等。其次,人们在享有相等机会的前提条件上存在着差距,在行使自身权利的手段上存在差别,从而产生事实上的不平等。总之,制度、规则的不完善,社会差别的存在以及机会均等原则自身的性质都有可能造成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不平等。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三)
一、复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学概论》复习时应按本课的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蓝本,结合本《复习指导》,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在复习时可以参考其它学习资料,以增强对本课的深入理解,但如与教材有矛盾的时侯,应以教材的内容为准。
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即《复习指导》对于教材各章节教学重点考核内容所作的调整,如删去的内容,就不列入考试范围。
二、命题形式及所占比例安排
命题指导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考试形式为闭卷。题型如下:填空题:检查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方式,它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广,主要体现为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理论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意义等。名词解释:检查最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涉及范围比较广。考试中的名词以基本概念和重要概念为主。所谓基本概念、重点概念是指在社会学的某一领域中有相当大的涵盖和解释能力的概念。回答时要简明扼要,不要进行过多的解释,要抓住概念的实质,有些名词可能包括其构成要素及显著特点。简答题:检查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掌握的程度。这些问题一般出现在教材中阐述比较完整、层次比较清晰的问题上。回答这类问题时,要求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对该题所涉及的要点要叙述全面、完整、准确。同时对每个要点有稍作解释。论述题:检查社会学的重点原理的掌握程度。这类题目是联系实际题。在回答联系实际题时,首先要解答问题同所涉及的中心概念,然后阐述理论要点,从而给出理论的全貌;联系实际理论要点与现实要扣得准确、适当。要避免所涉及的理论与现实脱节的现象。
填空10%;名词解释30%;简答题40%;论述题20%。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四)
三、复习内容要点
第一章绪论
重要概念:
社会
所谓社会,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重点掌握:
1、马克思主义阐述社会的理论
2、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及条件
3、社会学的基本特点
社会学的主要特点是:一、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二、社会学的研究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三、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四、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进行研究。五、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4、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一般社会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第一,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第二,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属于哲学的范畴,而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第三,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源泉之一。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5、社会学的功能
学习社会学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做出贡献:一、学习社会学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更加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二、增强社会管理者的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三、学习社会学能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四、社会学能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作出贡献。 一般掌握:
1、十九世纪三大空想家的主要贡献
2、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过程
3、社会学研究的领域
第二章人的社会需要
重要概念:
需要
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文化
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狭义是指人的意识形态部分。社会学采用的是广义。所谓社会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和非物质的产品。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综合文化三个部分。
优势需要
1、社会需要在社会中的地位
2、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一般掌握:
1、社会需要的类型
2、集体的发展与人的需要的提高之间的关系
3、社会需要的满足与提高
第三章社会交往
重要概念:
社会交往
情景定义
情景定义是社会学家托马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它指人们在行动之前。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这种解释对人们采取何种行动有直接影响。
“镜中之我”社会角色角色扮演角色冲突
重点掌握:
1、社会交往的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
3、符号相互作用论
4、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5、角色扮演的过程
一般掌握;
1、社会交往的类型
2、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
3、角色冲突的表现
4、集体行为的特点及成因
5、时尚的形成与功能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五)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重要概念:
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的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心理上的断乳”个性
重点掌握:
1、社会化的内容
2、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特殊社会化的关系
3、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
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1、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
2、社会化的过程个性的特点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
重要概念:
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家庭邻里家庭结构
重点掌握:
1、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2、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和功能
3、家庭的功能
一般掌握:
1、社会群体的类型
2、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条件
3、家庭的结构及类型
第六章社会组织与科层制
重要概念: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体;狭义是指执行一定的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社会学中的社会组织是指狭义而言的。
社会组织的结构组织目标家长制X理论与Y理论
重点掌握:
1、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2、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3、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4、指出“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对管理策略的不同观点
“经济人”假设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为企业管理设计的思想。认为工人是为挣钱来工厂做工。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效率。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由于把工人看成机器而遭到批判。“社会人”假设由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一种管理方式。认为工人不仅是为钱而来,而且具有多方面要求,并提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给予基本关心,激发他们积极性,提高效率。这种理论开了管理理论之新风,对管理实践有巨大影响。
一般掌握:
1、社会组织的特征
2、组织过程的基本内容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六)
第七章社区
重要概念
社区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城市化过渡城市化重点掌握:
1、社区的构成要素
2、城市社区的特征
3、试述城乡关系发展的阶段及我国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道路
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城乡分化,在远古时代只有农村而无城市,随生产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城市才逐渐从农村分化出来。第二阶段城乡对立。即城市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剥削,政治上要压迫,造成农村与城市的尖锐对立。第三阶段城乡差距。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成为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使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物质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均高于农村,出现城乡差别。第四阶段城乡融合。这是把农村与城市放在一个系统中加以全面规划的思路,使两者做到优势互补,形成两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市关系由对立转为差别,城市优于农村。为了缩小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国提出了“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城乡之间广泛进行劳动力、资源、技术、产品的交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国家从“六五”开始就有计划帮助农村发展,同时采用鼓励城乡联合办厂等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复杂性很大,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第八章阶级与阶层
重要概念:
社会分化
社会分化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认可了的区别。原因是社会分工,因素含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
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职业分工及他们的社会价值和等级则构问了社会分层的基础。
社会阶级
重点掌握: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的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阶级必然随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社会分工与社会分化的关系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一般来说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工就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内部的也有分化。
3、社会分层的标准
一般掌握:
1、社会分化的因素
2、社会分层的理论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七)
第九章社会制度
重要概念:
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社会学研究中观的
社会制度。
重点掌握:
1、社会制度的含义
2、社会制度要素
3、社会制度的功能
一般掌握:
1、社会制度的特征
2、社会制度的类型
第十章社会控制
重要概念:
社会控制社会舆论群体意识越轨行为
重点掌握:
1、社会控制的功能
2、习俗与道德的作用、道德与法律作用的异用
3、判断越轨行为的标准
一般掌握:
1、社会控制的类型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八)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
重要概念:
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问题。
就业贫穷
重点掌握:
1、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2、我国人口问题表现、实质、危害及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
3、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
4、失业的功能
一般掌握:
1、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
3、我国反贫穷实践,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重要概念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工作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工作社会发展乡村建设运动
重点掌握:
1、社会保障的功能
一、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二、维护社会稳定;三、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四、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反功能:初期某些国家和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另外又促使人们产生懒汉心理,不利于人潜能的发挥。
2、社会工作的功能
3、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的异同
4、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革的方向
一般掌握:
1、社会保障的特点和内容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九)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
重要概念:
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动。即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变动过程。其基本形式有社会进化和社会革命两种形式。
社会结构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社会学中的社会流动多指广义而言。
社会革命
重点掌握:
1、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2、“五德终始说”
3、社会进化
社会进化论导源于生物进化论。社会进化论认为社会的进化和生物进化一样,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由积极到高级的直线式的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新进化论。新进化论把研究重点放到不同社会发展变化的模式上,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渐进的过程,可以借助文化的传播作跨越阶段的发展。但由于其援引自然进化论以解释社会现象,以至被帝国主义用来作为侵略弱小民族的理论依据,而遭到批判。
4、社会流动及类型
一般掌握
1、社会变迁的原因
2、社会均衡论
第十四章社会现代化
重要概念
社会现代化“后工业社会”论
罗马俱乐部
罗马俱乐部是研究现代化问题的重要机构,成立于一九六八年,由意大利企业家和英国科学家共同组成,其观点是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各种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倡导从全球入手解决人类的重大问题,对社会发展持悲观态度。
社会趋同论
社会趋同论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一九六一年提出的。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正在逐步背离计划经济模式,而资本主义经济正在背离自由放任的私人经济模式,两种制度相互吸引有利因素,并变得越来越相似。
重要掌握:
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2、评述社会趋同论
这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的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具有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他认为尽管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同,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却都体现着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的同样特征,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这种理论只看到社会的趋同,却没有看到社会趋异是更重要的方面。
3、评述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发展不起来之原因的理论。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阿根廷经济学、社会学家普雷毕什提出的核心与边陲国家不平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和边陲构成。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关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剥削不发达国家,从而导致后者不发达。本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弗兰克引伸了“核心—边陲”的概念,认为“核心”也可称为“宗主”,“边陲”也可称为“卫星”,宗主与卫星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而且还存在于卫星国之内的不同地域,后者是前者的翻版。结论是不发达国家必须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自力更生,才能摆脱不发达的境地。
这一理论看到了不发达国家落后的重要原因,对要摆脱传统社会到达现代社会只有走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理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对不发达国家如何走正确的发展道路,显然是一个新的分析观点。但它将其原因完全归于外因是不全面的。其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的设想也是很难做到。
一般掌握
1、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2、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社会学概论_自考.txt2008太不正常了,一切都不正常!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男足挺身而出,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男足还是正常的!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一)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从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
2、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我们称之为“角色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这就构成了角色集。
3、社会:就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4、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各要素之间、各个层次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各方面功能的发挥。
5、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6、符号:符号就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例如: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等都是符号,它是一种意愿标志。
7、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帕克认为,集合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8、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它的成员相互熟悉、了解,是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9、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吸引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之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10、社会组织: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它是相对于初级群体而言的次级群体,又称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
11、组织管理: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的活动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赖于组织自身的管理。
12、社会地位:在这里,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就叫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个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社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
13、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
14、社区: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15、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制度(包括社会的根本制度和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人的环境以及道德、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时尚等一切社会现象的突发的、急剧的变化,或演进的、缓慢的变化,都叫做社会变迁。
16、社会现代化:是指一个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一般指社会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逐步脱离传统社会的发展过程。
17、社会保障:顾名思义就是社会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最基本的涵
义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胜利的残疾、年老力衰、以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和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也有的国家和地区在此基础上再提供一些面向全体公民的福利设施、服务和物质资助。
18、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即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二)
二、问答题:
1、为什么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答案:所谓同龄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儿童和青少年刚刚步入群体之中,受到同龄人趋同的兴趣、爱好的吸引,以及想获得同龄群体的认同的心理影响,使这个群体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个群体的人们来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影响力不容忽视。
在同龄群体中,儿童感受到一些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新的东西。首先,在同龄群体中的大多数活动不是由某种权威事先为他安排好的,他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交往,这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学会灵活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增加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其次,个体在同龄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形成较为明晰的亚文化意识。
2、简述社会化的意义。
答案:可以从两个方面谈人的社会化的意义。(1)从个人角度来看,首先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因为,人需要社会化,学习社会生活技能,了解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社会各种制度、习俗传统等行为规范,以获得社会成员的资格,适应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其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须的途径。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总是处于变迁之中,这种社会变迁会造成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发生相应的变化,使人们无所适从,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紧张,严重的甚至影响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需要继续社会化,以便于重新适应变化和发展了的社会。(2)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因为,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社会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这样的,新的一代总是从上一代人那里接受社会文化。
3、简述角色失调与社会运行发展的关系。
答案:人们在角色扮演中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像社会的运行常会产生不协调一样,在社会的角色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的失调。角色失调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与社会运行发展相互影响:(1)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角色冲突会妨碍或破坏社会运行中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应该尽力避免。它会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发展。(2)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种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个角色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这往往体现在社会运行发展的急剧变迁过程中,因为新的角色、新的职业出现,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权利义务要求,角色承担者不知如何是好,影响社会角色行为。这体现出社会运行对角色失调的影响。(3)角色中断和
角色失败。前者是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后者是指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们的发生即可能是个人原因,也可能是社会原因,但最终都会影响到社会的正常运行。社会角色在社会互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系到社会的运行状态,是我们应该了解、关注的问题。
4、什么是社会学?
答案: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社会学的概念解释有很多种,在对这些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之后,我们发现社会学有这样一个特点:即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着自身的结构特征和运行特征,始终存在着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关系与作用。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其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社会运行和发展中如何形成相互之间的和谐,以及影响、制约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因素为何,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目标对象。为此,我们给社会学作出了这样的界定: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我们可以把定义观点浓缩为五个字:即“社会运行论”。
5、社会的功能是什么?
答案:人类社会一经形成就要发挥其作用,这种作用我们称为社会功能。社会的基本功能有以下方面:(1)整合的功能。在同一社会中,不同的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社会内外的文化、体制等多方面都有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社会整合功能就是发挥着协调各个部分相互之间的问题与矛盾,使社会出现协调运行和良性发展的局面。(2)交流的功能。人类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社会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场所和规范,为人类互动提供了条件并使其合理地进行。(3)导向的功能。任何社会都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如:道德、法律等,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一代代的更替,而社会却是长存的。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会通过社会而得到积累和发展。
6、简述抽样的方法。
答案:抽样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非随机抽样,另一种是随机抽样。随机抽样是按照概率原理进行的,在研究方法内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被选中,因此,能够控制抽样的误差。非随机抽样是不按照概率原理进行抽样,无法知道样本分布的情况和代表性,它是根据调查者自己的判断或偶然遇到的调查对象进行抽样,然后对样本进行调查。该方法简便易行,省时省力,只是无法知道总体的规模,无法判断样本的代表性。有这种方法调查的结果,只能作为研究整体的参考,不能把样本调查的结论推及总体,有局限性。研究者多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7、阐述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化失误所产生的犯罪现象的原因。
答案:青少年犯罪是一种社会病态,主要源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在这种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不一定都会犯罪,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可能有出现社会化过程失当的人。现在和将来,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面临着一些不利于他们社会化的条件和因素:例如:1、转型期,尚未理顺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社会规范体系,会影响或干扰他们的心理成长和思想成长。象现在许多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过分强调自我,个性,(在思想、行为、利益分配等方面,我行我素)而忽略了与社会、与群体、与他人的相互协调,造成矛盾或冲突。2、当前的社会转型,面临着政治、经济的改革,观念的冲突、规范的冲突不可避免,这对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的成长也是十分不利的(例如,一段时间,青少年的理想和追求出现误区,忽略人生的远大理想,以为金钱至上。追求短期效应,个人利益至上)。3、我国目前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活的贫穷与欲望的上升,成为
影响社会犯罪率的直接或间接原因。据调查,我国现在,犯罪年龄趋于小化,犯罪手段更趋于恶劣、残忍。十几岁的孩子,可以因为一个足球把人杀死。十几岁的孩子就可以形成很有组织的犯罪团伙,等等,这些事实不得不让人们深思。因此,社会的转型必然会影响到正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否则,我们可能会因为社会的转型而牺牲一代人,这是一个惨重的代价。
8、什么是代差?结合实际阐述代差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答案:代差也有人称为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从社会学意义上理解,代差反映的是在两代人生活的这个时代里,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速度和程度,也反映出两代人在社会化各阶段上的差异。整个社会系统变化越迅速、越深刻,那么两代人在各自的社会化中所形成的个人信念、个性、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等的差异也就越大、越宽。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系统正在经历着急剧而深刻的整体性的结构变化,同时带动社会的规范体系、价值标准、行为方式也发生令人惊心触目的变化。这一切导致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新、老两代人之间的思想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等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一个社会如果对此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的话,就不能有意识地加以调适,必然造成亲子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甚至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引起种种社会问题。对其加以解决,以避免造成更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就必须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首先,我们认识到代差在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社会是发展的,有发展就有变化,有变化,就有差异。其次,对代差的性质要做具体的分析。不能一概否定老的、旧的、传统的,要客观、理性的分析、理解。第三,不同社会、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不同的代差状况也要采取不同对策。如何控制或引导由代差引发的问题或矛盾,最终要以能否达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为基准。因此,我们要正视它的存在,充分认识到它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9、你认为成功的角色扮演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为什么?
答案:社会上没有一个人是不承担一些社会角色的。当他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时,就会去承担这个角色,并按照这个角色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这就是我们说的角色扮演。一个成功的角色扮演者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社会角色的确定。
在角色扮演中,首要的任务是角色确定,也就是说,我是谁,我在社会中到底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如果搞不清楚我是谁,我在社会中到底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的话,那么你就不可能去扮演好这个角色。每个人在社会中随时都面临着这个问题,即我是谁?角色确定不当,就会出现角色扮演的失误。其表现为不能胜任角色、不能承担合适的角色、选择了不适当的角色等。
(2)社会角色的表现
人们在确定了所要担当的角色后,直接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这个角色表现出来。这需要如下一系列环节:首先,道具、布景的设计、安排对角色的成功表现起着重要作用;其次,一个成功的角色要有合适的衣着、仪表和言谈举止;最后,角色的台前、台后表现要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相互配合。
(3)社会角色的扮演
以上都是从静态角度来说的,而一个成功的角色扮演还表现在一个动态的过程。角色扮演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对角色的期望。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首先遇到的是社会或他人对这个角色的期待。只有较好地把握住角色的期待,才能按照角色期待扮演好这个角色。其次是对角色的领悟。人们对角色的扮演虽然受社会期望的影响,但是在更大程度上是他们自己对角色的认识、理解,即对角色的领悟。只有充分理解好自己的角色,对于一个角色扮演的评判标准,以社会的评判为准的,而不以个人的评判为准,才能很好地扮演这一角
色。最后,对角色的实践。对角色的实践是角色领悟的进一步发展,是在个人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角色。在很多情况下,对角色的领悟与实践是一致的。在角色实践中,也常常出现角色的建设,就是在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下,角色扮演者灵活地创造出了适时的角色扮演,这是在社会转型、变化发展中需要的一种角色扮演,有助于角色的成功扮演。
10、社会运行条件对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答案:(1)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各要素之间、各个层次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各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的运行。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表现为社会的延续、变异、中断等不同的运行轨迹。横向运行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7相互作用。表现为在社会整体中,社会各要素、各系统的区别是相对的,它们相互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叉、渗透。同时,这些要素、系统之间还有着相互的制约与影响,存在着相互的促进和转化关系。这就是我们的现实复杂的社会体系。协调横向间的关系,最终达成社会的良性运行。
人类社会一般说来,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社会的良性运行、社会的中性运行、社会的恶性运行;与之相对应的是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2)社会运行主要有如下几个条件:一是人口条件。它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人口条件包括:人口的数量是否适度、人口的质量如何、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的聚集密度等因素。人口条件直接关系社会的运行:人口过多,就会导致就业问题、吃饭问题;人口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社会问题增加,例如,老年社会,如何解决老年人,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会产生社会的不安定,犯罪率上升等问题;人口质量偏低,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文化素质、体能素质等;以及人口发展与生产发展的适当比例关系,人口数量与生产资料的数量相互关系等,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阻碍的作用。
二是生态环境条件。生态环境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生态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和各种自然资源。人类要依赖与自然环境,不同的自然环境能起到加速或阻碍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因此,人类与其所生存的环境能否协调发展,能否合理的利用、开发、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这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关注的人类生存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三是经济条件。它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如何,生产方式怎样,是否有较为完善的、合理的经济运行体制与秩序,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社会的公平,以及社会发展。例如,我国目前,经济体制的转换,怎样迅速地建立起有序的经济秩序,完善经济分配体系,缩小社会成员间的贫富差距,提高社会成员的满意度,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问题。
四是政治条件。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道路,是十分正确的。政治空气、政治体制直接关系到经济的运行,同样也关系到社会的运行。
五是文化与心理条件。我们可以把人口、环境、经济看作是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是精神条件。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和谐统一是十分重要的。在社会中,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建立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些观念和规范影响、制约着人们的行动,构成了影响社会的运行的相关因素。同样,社会心理也直接关系到社会成员对社会事物的心理反映与心理承受能力,关系到他们的社会态度,以及社会行为取向。
因此,我们说,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就构成了社会运行的主要条件和基础,条件的优劣、条件之间的匹配程度直接关系多社会的运行状态。
11、阐述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答案:(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从研究对象上看,历史唯物论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学则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的特殊规律。
从科学层次看,历史唯物论是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社会学则没有这么高的概括程度。社会学是在历史唯物论指导下的研究。
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论是考察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社会学则着眼于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特殊观点研究社会。他们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理论上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2)社会学与单科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的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涉及社会整体,涉及社会整体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各个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换句话说,社会学研究涉及整个社会系统,涉及系统与各子系统以及各子系统、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具体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单一,只涉及各个有关子系统内部的规律,不具有社会学那样的综合性。但是两者又有联系,因为,每个子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也有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学与其他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全部社会科学大致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次是像历史唯物论这样的哲学科学,我们称它是一般社会科学;第二层次是社会学、历史学这样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我们称它们是特殊的社会科学;第三层次是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等专门的社会科学,我们称它们为个别社会科学。全部社会科学是在分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层面看研究社会的。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和其他学科存在着相互关联。
(3)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跟特殊的关系。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第一,历史学面向过去,社会学则面向现在和将来;第二,历史学研究各个社会的发生、发展、衰落、灭亡的规律,主要是一种纵向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主要是一种横向科学。管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从管理的主体方面来研究问题,而后者研究人、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等主要是为了客观地说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条件和机制。
12、结合实际谈谈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答案:就社会学的学习而言,其意义之一是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即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并且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认识社会是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将来会怎样变化,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社会学的三大功能,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社会学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其意义之二是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人们在维持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社会学用自己的研究成功,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根据,以及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社会的改革发展服务,为社会的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面临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也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学习社会学,可以利用社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去认识、分析、解决我们周围的问题,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
13、社会互动的维度研究意义何在?
答案:对社会互动本身的构成进行分析,找出一些指标来描述特定互动的状态,就是互动维度研究。一般来说,互动有五个维度,其研究意义也正是通过其内容实质体现出:
(1)向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示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主要包括情感关系,是亲和还是排斥,是融合还是对立;利益关系,是一致还是冲突,冲突程度多大;地位关系,是平等还是不平等,权利分配的格局如何。不同方向的互动在模式上、结果上都不大相同,在一定的条件下,互动方向也可能发生变化,研究这种条件和机制是调解人际冲突的重要前提。
(2)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人们可以从互动双方利益关联的大小、情感投入的大小、互动延续的时间长短和互动规范的复杂程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互动的深度。一般而言,利益大,情感投入深,时间持续久,规范较为复杂,则是深度互动。反之则只是表面的互动。
(3)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有些局限于特定的范围,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如上课就是为了传授知识,学习知识。有些互动则涉及很多方面,互动方式也较灵活,如朋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大都是全面的互动。
(4)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少。互动频率的差别往往影响到人际关系的深浅和好坏。(5)强度。反映存在情感投入的社会互动的强弱,表明互动双方交往时情感的强烈程度。情绪控制的大小与互动参与者的个性有关。
14、简述集合行为的特点。
答案: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
(1)人数众多。它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做出的。
(2)无组织性。它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变化无常的,很少处于均衡状态。
(3)行为者相互依赖。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为,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我们还可以从与组织行为的比较中来理解集合行为的特点,就其发生原因而言,组织行为是解决那些程序化了的经常事件,而集合行为往往是处理某个社会突发事件;就行为方式而言,组织行为一般遵循正常的社会规范和角色关系,而集合行为往往采取非常规的方式;在互动特点上,组织行为一般是经过组织层次产生的制度化行为,而集合行为是通过个人情感相互刺激产生的;从持续时间看,组织行为是长期的重复行为,它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达到长远目标,获得长期利益,而集合行为持续时间短,主要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
15、结合实际阐述集合行为对社会运行、发展的影响。
思路:一是要结合实际,二是比较深入、具体地说明集合行为对社会运行、发展的影响。
16、比较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的不同作用。
思路:首先,你要先解释清楚这两个概念,然后,再说出它们各自的作用,并对各自的作用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17、简述群体规范是如何形成并发挥作用?
思路:先要解释什么是群体规范,然后再说明群体规范的形成及其作用。
18、简述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思路:先解释什么是初级群体,然后,解释初级群体的特点。
19、为什么初级群体是不可替代的,现在初级群体又有什么变化?
思路:先要说明初级群体的作用或功能是什么,因为,只有知道初级群体的作用或功能,才可以说明它的不可替代性。第二步,再解释现在我国社会转型中初级群体的变化是什么。有时在回答问题时,看起来问题比较复杂,其实,你把它问的问题分解开来,就好回答了。
20、韦伯的分层标准是什么?你怎么评价这个指标?
思路:这道题你先要回答韦伯的分层标准是什么,然后,要谈谈你是怎样评价这个标准
的。
21、主要的分层方法有哪些?
思路:你要回答出分层的主要方法有哪些,然后你再分别说出这些分层方法各自的使用情况。
22、结合实际论述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分层结构如何调整?
思路:先要回答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分层是什么。然后,再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转型情况说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和调整情况,包括结构调整的思路,结构调整的指导原则,以及变化。
23、论述社会流动的类型,并说明不同类型的社会流动对社会及个人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思路:先要回答出社会流动的类型,这些流动它们各自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流动的特点分别回答出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与作用。
24、怎样才能实现合理的社会流动?
思路:先要回答出什么是合理的社会流动。然后说明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影响。再根据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的影响,提出如何实现它,包括实现合理的社会流动的原则、途径。
25、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思路:只要说出社会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的内容就可以了。
26、社会制度构成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思路:先要回答出什么是社会制度,然后再说明社会制度的构成因素有哪些,是什么?怎么发生作用,就可以了。
27、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控制的积极作用,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思路:这道题你先要回答出什么是社会控制。然后说明要想发挥社会控制的积极作用,必须注意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的问题,那么三个维度是什么呢,你分别说明解释一下。紧接着你再回答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通过这三个角度,结合实际地来说明社会控制的积极作用。
28、结合实际谈谈社会越轨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思路:你先要说明什么是社会越轨。然后,解释社会越轨行为都有几种,它们各是怎样的。再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谈它们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其实许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分解以后再看就不难了。
29、社区的特点是什么?
思路:先解释什么是社区,然后,再说明社区的四个要素,而每个要素就是社区的特点。
30、简述文化因素对社区有什么影响。
思路:先要说明文化因素,然后,再解释其影响。
31、简述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状况。
思路:先要说明城市社区的特点,然后,再根据城市社区发展特点论述城市社区发展理论。并说明我国的独特性。
32、结合实际阐述在社区发展中,人所起的作用。
思路:首先要阐述社区是什么,然后,再说明社区发展中人所起的作用。人对社区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分别从人口因素、社区群体、个人体系等三个方面来加以说明。人口因素主要表现在人口的数量、结构、素质、人口密度分布、人口的流动与迁移等方面,你要从这几个方面结合中国实际来加以论述就可以。
33、结合实际论述我国社区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思路:结合实际题。先要叙述清楚社区的环境都包括什么。然后分别论述这些环境因素对社区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在论述中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34、社会变迁包含哪些方面?
思路:先要说明社会变迁是什么,然后说明社会变迁包含哪些内容或方面。
35、文化传播是怎样引发社会变迁的?
思路:先要回答任何社会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然后说明在社会变迁中,内外文化,新旧文化必然会相互碰撞,这就是文化传播。
36、结合实际阐述如何理解社会现代化的概念?
思路:一是要结合实际,二是要阐述对社会现代化的几种不同理解,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认识这个概念。
37、结合实际论述我国社会现代化的特征和问题。
思路:先要说明社会现代化的特征是什么,有哪些,然后,针对这些特征阐述其问题。
38、结合实际谈谈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
思路:这又是一道结合实际的题,首先要说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必然具有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特性。然后再结合我国实际说说具体所面临的问题。
39、社会工作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思路:主要把社会工作的三个基本特点说清楚就可以。
40、社会工作的对象是哪些人?
思路:要说明社会工作的对象是谁,他们这些人的特点是什么,就可以。
41、社会保障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思路:先要解释社会保障的概念,然后再说明它在各国中的不同解释。
42、谈谈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哪些?
思路:要把社会工作的内容尽可能地说全面,并把每项工作说清楚就可以。
43、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开展好社会工作?
思路:回答怎样开展好社会工作,实际上就是要回答出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程序。
44、结合实际谈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与意义。
思路:要结合实际,只有结合实际才能谈出它的作用与意义。要想说明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与意义,就要从社会保障制度的性质来谈,谈出为什么会有社会保障制度,它有什么作用,这些就是它的意义所在。
45、简述社会问题的破坏性和集群性。
思路:解题的基本思路:这道题问的是社会问题中的破坏性和集群性这两个基本特征,你只要把我们课堂上讲的社会问题的破坏性和集群性的基本特征、影响是什么,主要的表现如何,说清楚就可以了。
46、研究社会问题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思路:这道题问的十分明确,就是问你研究社会问题的主要理论,因此,你只要把研究社会问题的四种理论是什么,它们是怎么说的,讲清楚就可以了。
47、怎样看待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思路: 问你怎样看待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社会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时,一是要回答问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什么。二是要谈出你怎样看待它们。因此,你要结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把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讲清楚。实际上也就是谈谈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相互关联。
48、结合实际谈谈我国的人口问题是如何影响社会运行和发展的?
思路: 这道题是一道结合实际的题,这要求你在学习时,注意中国的人口大致情况,以便于可以结合实际加以论述,你首先要知道我国现在的人口问题是什么?它的基本情况。然后,再根据我国现代的人口问题和情况,结合社会学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理论展开人口问题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论述。也可能你对人口最新的统计数字并不十分清楚,但
是,你要知道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例如:我国人口数量多,质量比较差,文盲半文盲比例比较多,老龄化等。
49、结合实际谈谈我国的环境问题,你认为怎样才能根治环境问题?
思路:这道也是一道结合实际的问题,首先你要知道我国的环境问题是什么,有什么影响?然后,再结合这些问题论述怎样根治它们。
50、结合实际谈谈社会问题对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影响。
思路:这道题也是一道结合实际的题,社会学之所以被人们认识,并广泛地学习利用,就是因为它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回答这道题,注意一是要结合实际,你需要举出一个社会问题实例,然后结合这个实例来谈;二是要用社会学的运行理论去谈这些问题对它的影响。
51、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请解释说明。
答:社会化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个性是个体的基本精神面貌,自我是个性的核心内容,它们是社会化的产物,对个体的社会活动起着决定作用。经过社会化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个性和自我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只有符合社会价值标准,个体才能顺利进入社会,其行为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因而,遵循社会价值规范,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第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未经社会化的生物意义上的个体,通过社会化掌握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将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内化,形成符合社会文化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方式,成为承接社会文化和延续社会文化的一个载体;第三,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角色,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个体要承担和胜任某一社会角色,就必须学习一定的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专业技能,并在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培养对角色的理解。
52、社会角色的扮演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才能扮演社会角色?
答:角色扮演包括三个阶段:对角色的期望,即角色扮演者了解社会或他人对角色的要求和期望;对角色的领悟,即角色扮演者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对角色的实践,即角色扮演者扮演角色。要实现对角色的扮演,角色扮演者必需首先具备布景和道具,布景和道具不仅是角色扮演必需的物质条件,而且是角色的标志,证明了角色的有效性。很好地设计布景和道具是成功扮演角色是重要条件;其次角色扮演者需要适当的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衣着和仪表是人们识别和承认角色的外在标志,言谈举止是角色内在品质的体现,是人们识别角色的主要依据。因而,适当的衣着、仪表和言谈举止是成功扮演角色的重要内容。最后需要台前台后的区别表演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台前表演是表演者正式展示给观众的内容,是有序的、得体的,而台后表演则是台前表演的准备,是不愿让观众看见的内容,所以在角色扮演中,一般应防止观众到台后来。另外,一个社会角色的成功扮演还需其他社会角色的积极配合。
53什么是群体凝聚力?如何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因素?
答: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将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群体凝聚力的形成有三个层次:人际吸引、成员对群体规范的遵从、成员认同群体目标并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可见,群体凝聚力的形成和凝聚力的强弱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成员对群体的认知程度、认同程度和群体自身所具有的吸引力。就成员个人而言,群体对其凝聚力的大小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其一,群体自身对成员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成员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其二,成员与群体间的利益关系是否遵循了互惠性原则,保持一致;其三,群体的关系结构是否具备一致性和互补性,即成员能否在群体中寻找到与自身志向、爱好、观念、信仰等相一致的伙伴,或别的成员能否与该成员在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形成一定的互补。另外,影响群体凝聚力的还有环境因素,表现在群体外部冲突所
形成的压力。当一个内部凝聚力较弱的群体,遇到来自外部激烈冲突的巨大压力时,凝聚力会大大增强。
54、什么是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它对于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有何影响?
答:非正式结构是指未经明确规定而从组织成员的活动及相互作用中自发产生的关系形式。非正式结构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成员对于情感的需求,而在互动中结成正式结构之外的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利益的利益群体。这种在组织正式结构中的非正式的利益群体,一方面能够使组织成员获得认同和情绪上的支持,在工作中得到帮助,从而使成员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使在结构上缺乏一定灵活性的正式组织应付外界环境的突变。但另一方面,当非正式结构的利益和目标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或发生冲突时,非正式结构会有碍组织的正常运行。
55、如何分析和理解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社会分层现象?
答:我国目前的社会分层与资本主义的社会分层有本质的区别。表现在:在我国废除私有制后,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不再带有阶级对抗的色彩;由于消灭了私有制基础上的根本的不平等,我国社会中的社会垂直差距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平等程度高出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不存在根本利益的对立,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呈现出功能互补性,总趋势是日益接近,社会结构日益一体化。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我国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事实上,我国目前社会仍存在着不平等现象。以机会均等原则为分析尺度,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平等:首先,由于用于保障机会均等的制度、措施、规则的不完善,使机会均等原则无法实现或遭到破坏,这是机会均等未能实施而产生的不平等。其次,人们在享有相等机会的前提条件上存在着差距,在行使自身权利的手段上存在差别,从而产生事实上的不平等。总之,制度、规则的不完善,社会差别的存在以及机会均等原则自身的性质都有可能造成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不平等。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三)
一、复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学概论》复习时应按本课的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蓝本,结合本《复习指导》,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在复习时可以参考其它学习资料,以增强对本课的深入理解,但如与教材有矛盾的时侯,应以教材的内容为准。
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即《复习指导》对于教材各章节教学重点考核内容所作的调整,如删去的内容,就不列入考试范围。
二、命题形式及所占比例安排
命题指导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考试形式为闭卷。题型如下:填空题:检查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方式,它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广,主要体现为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理论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意义等。名词解释:检查最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涉及范围比较广。考试中的名词以基本概念和重要概念为主。所谓基本概念、重点概念是指在社会学的某一领域中有相当大的涵盖和解释能力的概念。回答时要简明扼要,不要进行过多的解释,要抓住概念的实质,有些名词可能包括其构成要素及显著特点。简答题:检查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掌握的程度。这些问题一般出现在教材中阐述比较完整、层次比较清晰的问题上。回答这类问题时,要求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对该题所涉及的要点要叙述全面、完整、准确。同时对每个要点有稍作解释。论述题:检查社会学的重点原理的掌握程度。这类题目是联系实际题。在回答联系实际题时,首先要解答问题同所涉及的中心概念,然后阐述理论要点,从而给出理论的全貌;联系实际理论要点与现实要扣得准确、适当。要避免所涉及的理论与现实脱节的现象。
填空10%;名词解释30%;简答题40%;论述题20%。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四)
三、复习内容要点
第一章绪论
重要概念:
社会
所谓社会,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重点掌握:
1、马克思主义阐述社会的理论
2、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及条件
3、社会学的基本特点
社会学的主要特点是:一、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二、社会学的研究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三、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四、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进行研究。五、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4、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一般社会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第一,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第二,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属于哲学的范畴,而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第三,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源泉之一。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5、社会学的功能
学习社会学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做出贡献:一、学习社会学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更加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二、增强社会管理者的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三、学习社会学能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四、社会学能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作出贡献。 一般掌握:
1、十九世纪三大空想家的主要贡献
2、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过程
3、社会学研究的领域
第二章人的社会需要
重要概念:
需要
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文化
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狭义是指人的意识形态部分。社会学采用的是广义。所谓社会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和非物质的产品。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综合文化三个部分。
优势需要
1、社会需要在社会中的地位
2、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一般掌握:
1、社会需要的类型
2、集体的发展与人的需要的提高之间的关系
3、社会需要的满足与提高
第三章社会交往
重要概念:
社会交往
情景定义
情景定义是社会学家托马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它指人们在行动之前。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这种解释对人们采取何种行动有直接影响。
“镜中之我”社会角色角色扮演角色冲突
重点掌握:
1、社会交往的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
3、符号相互作用论
4、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5、角色扮演的过程
一般掌握;
1、社会交往的类型
2、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
3、角色冲突的表现
4、集体行为的特点及成因
5、时尚的形成与功能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五)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重要概念:
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的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心理上的断乳”个性
重点掌握:
1、社会化的内容
2、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特殊社会化的关系
3、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
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1、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
2、社会化的过程个性的特点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
重要概念:
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家庭邻里家庭结构
重点掌握:
1、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2、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和功能
3、家庭的功能
一般掌握:
1、社会群体的类型
2、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条件
3、家庭的结构及类型
第六章社会组织与科层制
重要概念: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体;狭义是指执行一定的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社会学中的社会组织是指狭义而言的。
社会组织的结构组织目标家长制X理论与Y理论
重点掌握:
1、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2、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3、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4、指出“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对管理策略的不同观点
“经济人”假设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为企业管理设计的思想。认为工人是为挣钱来工厂做工。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效率。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由于把工人看成机器而遭到批判。“社会人”假设由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一种管理方式。认为工人不仅是为钱而来,而且具有多方面要求,并提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给予基本关心,激发他们积极性,提高效率。这种理论开了管理理论之新风,对管理实践有巨大影响。
一般掌握:
1、社会组织的特征
2、组织过程的基本内容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六)
第七章社区
重要概念
社区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城市化过渡城市化重点掌握:
1、社区的构成要素
2、城市社区的特征
3、试述城乡关系发展的阶段及我国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道路
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城乡分化,在远古时代只有农村而无城市,随生产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城市才逐渐从农村分化出来。第二阶段城乡对立。即城市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剥削,政治上要压迫,造成农村与城市的尖锐对立。第三阶段城乡差距。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成为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使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物质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均高于农村,出现城乡差别。第四阶段城乡融合。这是把农村与城市放在一个系统中加以全面规划的思路,使两者做到优势互补,形成两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市关系由对立转为差别,城市优于农村。为了缩小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国提出了“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城乡之间广泛进行劳动力、资源、技术、产品的交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国家从“六五”开始就有计划帮助农村发展,同时采用鼓励城乡联合办厂等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复杂性很大,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第八章阶级与阶层
重要概念:
社会分化
社会分化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认可了的区别。原因是社会分工,因素含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
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职业分工及他们的社会价值和等级则构问了社会分层的基础。
社会阶级
重点掌握: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的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阶级必然随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社会分工与社会分化的关系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一般来说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工就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内部的也有分化。
3、社会分层的标准
一般掌握:
1、社会分化的因素
2、社会分层的理论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七)
第九章社会制度
重要概念:
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社会学研究中观的
社会制度。
重点掌握:
1、社会制度的含义
2、社会制度要素
3、社会制度的功能
一般掌握:
1、社会制度的特征
2、社会制度的类型
第十章社会控制
重要概念:
社会控制社会舆论群体意识越轨行为
重点掌握:
1、社会控制的功能
2、习俗与道德的作用、道德与法律作用的异用
3、判断越轨行为的标准
一般掌握:
1、社会控制的类型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八)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
重要概念:
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问题。
就业贫穷
重点掌握:
1、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2、我国人口问题表现、实质、危害及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
3、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
4、失业的功能
一般掌握:
1、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
3、我国反贫穷实践,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重要概念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工作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工作社会发展乡村建设运动
重点掌握:
1、社会保障的功能
一、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二、维护社会稳定;三、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四、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反功能:初期某些国家和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另外又促使人们产生懒汉心理,不利于人潜能的发挥。
2、社会工作的功能
3、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的异同
4、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革的方向
一般掌握:
1、社会保障的特点和内容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九)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
重要概念:
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动。即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变动过程。其基本形式有社会进化和社会革命两种形式。
社会结构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社会学中的社会流动多指广义而言。
社会革命
重点掌握:
1、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2、“五德终始说”
3、社会进化
社会进化论导源于生物进化论。社会进化论认为社会的进化和生物进化一样,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由积极到高级的直线式的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新进化论。新进化论把研究重点放到不同社会发展变化的模式上,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渐进的过程,可以借助文化的传播作跨越阶段的发展。但由于其援引自然进化论以解释社会现象,以至被帝国主义用来作为侵略弱小民族的理论依据,而遭到批判。
4、社会流动及类型
一般掌握
1、社会变迁的原因
2、社会均衡论
第十四章社会现代化
重要概念
社会现代化“后工业社会”论
罗马俱乐部
罗马俱乐部是研究现代化问题的重要机构,成立于一九六八年,由意大利企业家和英国科学家共同组成,其观点是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各种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倡导从全球入手解决人类的重大问题,对社会发展持悲观态度。
社会趋同论
社会趋同论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一九六一年提出的。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正在逐步背离计划经济模式,而资本主义经济正在背离自由放任的私人经济模式,两种制度相互吸引有利因素,并变得越来越相似。
重要掌握:
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2、评述社会趋同论
这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的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具有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他认为尽管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同,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却都体现着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的同样特征,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这种理论只看到社会的趋同,却没有看到社会趋异是更重要的方面。
3、评述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发展不起来之原因的理论。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阿根廷经济学、社会学家普雷毕什提出的核心与边陲国家不平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和边陲构成。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关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剥削不发达国家,从而导致后者不发达。本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弗兰克引伸了“核心—边陲”的概念,认为“核心”也可称为“宗主”,“边陲”也可称为“卫星”,宗主与卫星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而且还存在于卫星国之内的不同地域,后者是前者的翻版。结论是不发达国家必须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自力更生,才能摆脱不发达的境地。
这一理论看到了不发达国家落后的重要原因,对要摆脱传统社会到达现代社会只有走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理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对不发达国家如何走正确的发展道路,显然是一个新的分析观点。但它将其原因完全归于外因是不全面的。其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的设想也是很难做到。
一般掌握
1、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2、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