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的热力学分析

岩体的热力学分析

摘要 岩石在变形破坏过程中始终不断与外界交换着物质和能量 ,岩石的热力学状态也相应的不断发生变 化。根据非平衡热力学理论 ,从理论上解释了岩石变形破坏过程的能量耗散及能量释放特征。在岩石的变形破坏

过程中,热量供给和岩石体积元的形状及位置变化作为岩石体积元内塑性硬化、微缺陷形成等的能量源,导致弥散 在岩石内部的微缺陷不断演化 ,从无序分布逐渐向有序发展,形成宏观裂纹,最终宏观裂纹沿某一方位汇聚形成大

裂纹导致整体失稳(灾变) 。从力学角度而言,它实际上就是一个从局部耗散到局部破坏最终到整体灾变的过程。

从热力学上看,岩石(岩体) 这一变形、破坏、灾变过程是一种能量耗散的不可逆过程 ,包含能量耗散和能量释放。

两者关系:岩体总体灾变实质上是能量耗散和能量释放的全过程 ,而灾变瞬间是以能量释放作为主要动力。

1、为什么要进行岩体的热力学分析? 岩石是自然界的产物,是由多种矿物 晶粒 、胶结物和结构面组成的混杂体。亿万年的地质演变和多期复杂的构造运动 ,使得岩石中含有不同尺度的随机分布的各种形状的孔隙和裂纹。这表明岩石是一种很特殊很复杂的地质材料,它不是离散介质(存在结构面的联结 ) ,但也不是完全义上连续介质(存在各种缺陷) ,因此岩石的力学响应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各向异性以及随时间变化的流变特性¨。岩石组织结构上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不能完全从经典的固体力学理论出发去研究岩石力学 ,必须要从认识上进行研究思路变革,发展新的

理论和方法来准确描述岩石这种地质材料的本质特征与力学行为 。因此 ,在考察岩石的力学特性时 ,所研究的并非是一个孤立体系或封闭体系,而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体系 ,这就必须采用非平衡热力学的研究方法,传统的经典理论及断裂理论采用平衡热力学进行描述只能是一个近似。对于非平衡 热力学的研究 ,应用最广的是普利高津(Prigogine)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所谓耗散结构是指,在开放和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在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通过能量耗散过程和内部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来形成或维持的宏观时空有序结构。随着耗散结构理论的发展,一些学者开

始将其应用于岩石及地学研究领域 。 本研究主要应用耗散结构理论来分析岩石的变形破坏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中能量守恒和熵平衡的分析 ,解释岩石变形破坏过程的能量耗散和能量释放特点。

2. 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守恒

在岩石的变形破坏过程中,环境提供的能量包括外力所作的功和环境温度带来的热能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这些能量将转化为岩石的动能 、势能及内能。不妨将岩石抽象为由一系列体积元组成的连续介质,每一体积元包含特定的矿物或类矿物成分以及其它岩石组织。当体积元足够小时,是满足非平衡热力学的局域平衡假设的。根据非平衡热力学中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场表达形式可以得到岩石中每一体

e 为单位质量岩石体积元的内能 ;ρ为岩石体积元的

m 密度 ; u 为岩石体积元的质心速度 ;σ为平均主应

力;S 为应力偏张量;j 为通过岩石体积元的热流;j q m i 为岩石体积元中第 i 种组元的质量扩散流 ;F 为作用i

在岩石体积元中第i 种组元上的体力(如重力、惯性力等) 。在外载的作用下 ,岩石体积元将发生变形 ,当所

考察的时间步长较小时,这一变形可视为小变形 ,于

是由 Stokes 分解定理可得∇. u =ε 。在一=3ε m 和∇u =ε +ωu

般情况下 ,对于岩石的变形破坏过程分析并不考虑体力的影响,因此可得到岩石体积元的能量守恒方程为:

-∇. j ,(2 ) ρ=3σε +S :ω e

m m q

式 中, ε为 Cauchy 应变张量;ω为平均转动张量 ,;ε为平均正应变 。该式表明岩石体积元的内能m

变化取决于4部分,一是静水应力作用下体积变形引

起的 ,二是应力偏量作用下形状变化引起的 ,三是应力偏量作用下位置转动引起 的,四就是热量流动引起的。除热流外,其余 3 部分均与内力有关,可将其统称为内力能的增量 ,而热流部分则可称为热能的增量 Q 。于是单位时间内岩石体积元中内能的增量 u 等于内力能增量 与热能增量 Q 之和,即U =ψ+Q 。可见,在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岩石的内能变化主要取决于内力的变化以及热量的流动。由于应力偏量的贡献为非散度 形式 ,说明体积元 的内能并不是一个守恒量 。也就是说 ,由于应力偏量的作用,使得体积元内能的变化不一定仅仅由外部环境获得,还可 能 由体积元 内部 的能量源—— 内力能产生。因此 ,岩石在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守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表现为外载机械能 、热能与岩石内能的转化与平衡。

岩体的热力学分析

摘要 岩石在变形破坏过程中始终不断与外界交换着物质和能量 ,岩石的热力学状态也相应的不断发生变 化。根据非平衡热力学理论 ,从理论上解释了岩石变形破坏过程的能量耗散及能量释放特征。在岩石的变形破坏

过程中,热量供给和岩石体积元的形状及位置变化作为岩石体积元内塑性硬化、微缺陷形成等的能量源,导致弥散 在岩石内部的微缺陷不断演化 ,从无序分布逐渐向有序发展,形成宏观裂纹,最终宏观裂纹沿某一方位汇聚形成大

裂纹导致整体失稳(灾变) 。从力学角度而言,它实际上就是一个从局部耗散到局部破坏最终到整体灾变的过程。

从热力学上看,岩石(岩体) 这一变形、破坏、灾变过程是一种能量耗散的不可逆过程 ,包含能量耗散和能量释放。

两者关系:岩体总体灾变实质上是能量耗散和能量释放的全过程 ,而灾变瞬间是以能量释放作为主要动力。

1、为什么要进行岩体的热力学分析? 岩石是自然界的产物,是由多种矿物 晶粒 、胶结物和结构面组成的混杂体。亿万年的地质演变和多期复杂的构造运动 ,使得岩石中含有不同尺度的随机分布的各种形状的孔隙和裂纹。这表明岩石是一种很特殊很复杂的地质材料,它不是离散介质(存在结构面的联结 ) ,但也不是完全义上连续介质(存在各种缺陷) ,因此岩石的力学响应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各向异性以及随时间变化的流变特性¨。岩石组织结构上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不能完全从经典的固体力学理论出发去研究岩石力学 ,必须要从认识上进行研究思路变革,发展新的

理论和方法来准确描述岩石这种地质材料的本质特征与力学行为 。因此 ,在考察岩石的力学特性时 ,所研究的并非是一个孤立体系或封闭体系,而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体系 ,这就必须采用非平衡热力学的研究方法,传统的经典理论及断裂理论采用平衡热力学进行描述只能是一个近似。对于非平衡 热力学的研究 ,应用最广的是普利高津(Prigogine)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所谓耗散结构是指,在开放和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在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通过能量耗散过程和内部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来形成或维持的宏观时空有序结构。随着耗散结构理论的发展,一些学者开

始将其应用于岩石及地学研究领域 。 本研究主要应用耗散结构理论来分析岩石的变形破坏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中能量守恒和熵平衡的分析 ,解释岩石变形破坏过程的能量耗散和能量释放特点。

2. 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守恒

在岩石的变形破坏过程中,环境提供的能量包括外力所作的功和环境温度带来的热能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这些能量将转化为岩石的动能 、势能及内能。不妨将岩石抽象为由一系列体积元组成的连续介质,每一体积元包含特定的矿物或类矿物成分以及其它岩石组织。当体积元足够小时,是满足非平衡热力学的局域平衡假设的。根据非平衡热力学中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场表达形式可以得到岩石中每一体

e 为单位质量岩石体积元的内能 ;ρ为岩石体积元的

m 密度 ; u 为岩石体积元的质心速度 ;σ为平均主应

力;S 为应力偏张量;j 为通过岩石体积元的热流;j q m i 为岩石体积元中第 i 种组元的质量扩散流 ;F 为作用i

在岩石体积元中第i 种组元上的体力(如重力、惯性力等) 。在外载的作用下 ,岩石体积元将发生变形 ,当所

考察的时间步长较小时,这一变形可视为小变形 ,于

是由 Stokes 分解定理可得∇. u =ε 。在一=3ε m 和∇u =ε +ωu

般情况下 ,对于岩石的变形破坏过程分析并不考虑体力的影响,因此可得到岩石体积元的能量守恒方程为:

-∇. j ,(2 ) ρ=3σε +S :ω e

m m q

式 中, ε为 Cauchy 应变张量;ω为平均转动张量 ,;ε为平均正应变 。该式表明岩石体积元的内能m

变化取决于4部分,一是静水应力作用下体积变形引

起的 ,二是应力偏量作用下形状变化引起的 ,三是应力偏量作用下位置转动引起 的,四就是热量流动引起的。除热流外,其余 3 部分均与内力有关,可将其统称为内力能的增量 ,而热流部分则可称为热能的增量 Q 。于是单位时间内岩石体积元中内能的增量 u 等于内力能增量 与热能增量 Q 之和,即U =ψ+Q 。可见,在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岩石的内能变化主要取决于内力的变化以及热量的流动。由于应力偏量的贡献为非散度 形式 ,说明体积元 的内能并不是一个守恒量 。也就是说 ,由于应力偏量的作用,使得体积元内能的变化不一定仅仅由外部环境获得,还可 能 由体积元 内部 的能量源—— 内力能产生。因此 ,岩石在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守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表现为外载机械能 、热能与岩石内能的转化与平衡。


相关内容

  • 专业前沿技术讲座
  • 岩体力学在矿业工程中的应用 这是紧接上学期专业前沿技术讲座后的又一次授课,***教授为我们讲解了岩体力学在矿业工程中的应用. 首先,从岩体的概念讲起,岩体通常是与指人类生活相关的地壳部分.地壳岩石组成:玄武岩基底之上的花岗岩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体复杂的结构和状态是由于内营力.外营力共同作用下 ...

  • 岩体力学复习资料
  • 岩体力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何谓岩体力学?它的研究任务和对象是什么? 2.岩体力学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 3.何谓岩块?岩体?试比较岩块.岩体与土的异同点. 4.岩石的矿物组成是怎样影响岩块的力学性质的? 5.何谓岩块结构?它是怎样影响岩块的力学性质的? 6.岩体力学研究岩块有何实际意义? ...

  • 边坡松动区研究现状
  • 边坡开挖松动区之研究现状 毕昆,王卫,丁辉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1 1 1 摘要:通过详细介绍边坡开挖松动区范围和松动区内岩体损伤程度的研究,论述了开挖松动区理论研究.现场试验和数值分析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开挖 ...

  • 工程地质结课论文差结论
  • <工程地质学>结课论文 岩体工程地质分析 摘要:岩体和岩石土体的区别,岩体的物理性质和水理性质,岩体的力学性质,岩体中的结构面与人体结构类型,岩体地基的稳定性 关键词:岩体结构特征,概念,岩体性质 1.前言:本论文详细的介绍了岩体工程地质的特征,岩体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关于岩石工程地质基 ...

  • 流体力学论文廖
  • 流体力学渗流模型在矿井地下水的应用 院 系: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流体力学渗流模型在矿井地下水的应用 摘要:水流是由渗透介质空间的结构特征来描述的,表征这种特性的概念模型,是建立岩体渗流数学模型的基础.目前岩体渗流模型正是沿对渗流介质认识.概化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可分 ...

  • 高等岩石力学
  • 隧道围岩分类与围岩稳定性分析的探讨 摘要:隧道围岩的分类关系着隧道安全和稳定.目前隧道围岩稳定一般采用定性划分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判定分析方法.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现在对围岩分类的主要依据及其方法,对影响围岩稳定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探讨,为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 隧 道 围岩分类 围岩稳定 ...

  • 辽工大岩体力学复习资料
  • 岩石:是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按照一定的规律聚集而成的天然地质体. 岩体:一定工程范围内的自然地质体 岩体的力学特征:不均匀性,不连续性,各向异性,储存地质因子. 岩体结构:整体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结构,散体结构. 矿山岩石力学的研究方法:工程地质研究方法,科学实验方法,数学力学分析方法 ...

  • 岩体稳定性分析的块体理论方法研究_李建勇
  • 42010,46(21)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岩体稳定性分析的块体理论方法研究 李建勇,肖俊,王颖 LI Jian-yong ,XIAO Jun ,WANG Ying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北京100049 Co ...

  • 岩体力学习题集答案
  • 岩体力学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1.岩体2.弹性3.脆性4.三轴抗压强度5.抗压强度6.抗拉强度7.抗剪强度8.莫尔强度理论9.强度判据10. 稳定性系数11.蠕变12.残余强度13.天然应力14.剪切刚度15.强度理论16. 剪切刚度17.八面体强度理论 18.极限强度19.蠕变20.孔隙比21.法 ...

  • 工程岩体抗剪强度确定综合方法――GMEM研究
  • 第24卷 第2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V ol.24 No.2 2005年1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Jan. ,2005 工程岩体抗剪强度确定综合方法--GMEM 研究 武 雄12,贾志欣2,陈祖煜2,汪小刚2,杨 健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