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理论

  【摘要】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对分工这一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强调了分工的重要性。马克思在其著作中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分工理论,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分工理论。因此,本文就分别对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亚当・斯密;马克思;分工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1.论劳动分工。斯密开篇指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认为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是因为有了分工,是分工的结果。他以扣针制造业为例,认为制针工人通过分工,一个人一日就可以成针四千八百枚。他又指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不如制造业生产力发展的快,是因为农业不能采取完全的分工制度。进而总结出分工的优点:个体由于分工使其活动种类减少,进而频率提高,有关的知识积累也会加快,这样产出量就会增加,即生产力的提高;分工可以节约时间,减少转换工作带来的时间浪费;分工促进了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促进了机器的发明,提高生产率。斯密将分工进一步延伸,他认为,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各行各业都进行分工,社会物品就会极大地丰富,人们的选择就会增多,社会就会普遍富裕。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进行交换,换取自己需要的日用品,互通有无。因此,斯密认为分工是增加国民财富的一个重要途径,分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论分工的原由。斯密认为,分工起源于人类特有的交易倾向。他指出:“它是不以这广大效用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认为,这种倾向是人类所共有的,也是人类特有的特征。并指出,这种交换是以“利己”作为动力的。人类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作,但是只想依赖他人的协作是不行的。要想交易成功,需要刺激他人的利己心,让对方知道这件事是有利于他的,这样,交易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只有以利己心为基础,以平等交换为基本表现形式的市场交换才能保持持久的常态。人们具有交换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利己心的驱动下,人们之间完成交换,交换进一步导致分工,这是斯密对分工形成原由的逻辑推导。   3.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分工是增进国民财富的重要途径,但是分工不是无限扩大的。斯密认为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如果市场过小,人们就不能终生专务一业,这样也不能拿自己剩余产品同他人的剩余产品进行交换。相反,当市场的范围比较大时,人们对各种商品的需求自然会增多,生产者就会竞相通过分工来提高自己的生产力以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从而追求更大的利润。这样就有利于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分工的发展。同时,大市场需要大都市,大都市人口众多,需求层次多,物品需求量大,交换范围会更广,分工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二、马克思的分工理论   1.异化劳动与分工的关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马克思对社会分工最早的探讨,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研究分析,得出四个方面:工人同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所以,分工可以看做是一种异化现象。分工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使工人畸形发展,越来越贫困。正如马克思所说:“分工提高劳动的生产力,增加社会的财富,促使社会精美完善,同时却使工人陷于贫困直到变为机器。”   2.所有制与分工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分工与所有制的关系,即“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也就说,分工程度越高,生产力就越发达。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与不同的所有制关系相联系,因此,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下,分工也是不同的。即“分工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3.分工的表现形式。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分工有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分工的表现形式也不同。第一阶段表现为“纯粹畜群”意义上的分工,即性行为分工。第二阶段表现为“自然形成”的分工方式。第三阶段表现为“真正的分工”。马克思认为“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在这一阶段,马克思将劳动分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种。第四阶段表现为自由分工。在共产主义社会阶段,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人们不受生产资料的限制,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小结   无论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分工理论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分工的存在,所以社会上存在着各行各业,这也为我们选择职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杜梅坤,女,1989.12.27,汉,硕士,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基础理论。

  【摘要】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对分工这一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强调了分工的重要性。马克思在其著作中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分工理论,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分工理论。因此,本文就分别对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亚当・斯密;马克思;分工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1.论劳动分工。斯密开篇指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认为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是因为有了分工,是分工的结果。他以扣针制造业为例,认为制针工人通过分工,一个人一日就可以成针四千八百枚。他又指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不如制造业生产力发展的快,是因为农业不能采取完全的分工制度。进而总结出分工的优点:个体由于分工使其活动种类减少,进而频率提高,有关的知识积累也会加快,这样产出量就会增加,即生产力的提高;分工可以节约时间,减少转换工作带来的时间浪费;分工促进了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促进了机器的发明,提高生产率。斯密将分工进一步延伸,他认为,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各行各业都进行分工,社会物品就会极大地丰富,人们的选择就会增多,社会就会普遍富裕。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进行交换,换取自己需要的日用品,互通有无。因此,斯密认为分工是增加国民财富的一个重要途径,分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论分工的原由。斯密认为,分工起源于人类特有的交易倾向。他指出:“它是不以这广大效用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认为,这种倾向是人类所共有的,也是人类特有的特征。并指出,这种交换是以“利己”作为动力的。人类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作,但是只想依赖他人的协作是不行的。要想交易成功,需要刺激他人的利己心,让对方知道这件事是有利于他的,这样,交易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只有以利己心为基础,以平等交换为基本表现形式的市场交换才能保持持久的常态。人们具有交换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利己心的驱动下,人们之间完成交换,交换进一步导致分工,这是斯密对分工形成原由的逻辑推导。   3.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分工是增进国民财富的重要途径,但是分工不是无限扩大的。斯密认为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如果市场过小,人们就不能终生专务一业,这样也不能拿自己剩余产品同他人的剩余产品进行交换。相反,当市场的范围比较大时,人们对各种商品的需求自然会增多,生产者就会竞相通过分工来提高自己的生产力以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从而追求更大的利润。这样就有利于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分工的发展。同时,大市场需要大都市,大都市人口众多,需求层次多,物品需求量大,交换范围会更广,分工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二、马克思的分工理论   1.异化劳动与分工的关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马克思对社会分工最早的探讨,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研究分析,得出四个方面:工人同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所以,分工可以看做是一种异化现象。分工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使工人畸形发展,越来越贫困。正如马克思所说:“分工提高劳动的生产力,增加社会的财富,促使社会精美完善,同时却使工人陷于贫困直到变为机器。”   2.所有制与分工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分工与所有制的关系,即“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也就说,分工程度越高,生产力就越发达。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与不同的所有制关系相联系,因此,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下,分工也是不同的。即“分工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3.分工的表现形式。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分工有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分工的表现形式也不同。第一阶段表现为“纯粹畜群”意义上的分工,即性行为分工。第二阶段表现为“自然形成”的分工方式。第三阶段表现为“真正的分工”。马克思认为“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在这一阶段,马克思将劳动分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种。第四阶段表现为自由分工。在共产主义社会阶段,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人们不受生产资料的限制,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小结   无论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分工理论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分工的存在,所以社会上存在着各行各业,这也为我们选择职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杜梅坤,女,1989.12.27,汉,硕士,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基础理论。


相关内容

  • 亚当斯密分析
  • 一 时代背景 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的寇克卡迪.当时的英国可是欧洲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是世界贸易的中心国,尚且是领先其它国家的工业国.18世纪前期欧陆的法国和的德国,尚停留在幼稚的封建的家内工业,或独立手工业的阶段,仍然以这种方式来支配生产.但英国却不然,已经走入资本主义初阶段,所 ...

  •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 一 (哲学社会科学版]于的4 年第3 期 二 亚当 · 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一兼评几种课本对斯密分工理论的评述 赵惠明 亚当· 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 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 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分工理论乙他的分工理论的确存在不少错误, 但仍然具 ...

  • 2016尔雅经济学百年答案121
  • 经济学百年(一) 1 西方经济学形成于工业革命的后期,时间大概是(). A.十九世纪初 B.十九世纪末 C.十八世纪初 D.十八世纪末 我的答案:A 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西方经济学发生条件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 B.工业革命 C.文艺复习 D.土地革命 我的答案:D 3 现代经济学本身是研究 ...

  • 经济学简史
  •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可以分为5个阶段: 启蒙阶段(重商主义.重农学派): 古典学派: 新古典主义: 凯恩斯主义: 后凯恩斯时代.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认识到货物有两种用途,一种是本身固有的,一种是交换产生的,这一思想被亚当. 斯密发展成为" 使用价值" 和" 交换价值" ...

  • [国富论]读书心得
  • 亚当﹒斯密的理论为何是建立在人性自利的基础之上了,只有人人自利,交易双方才能有均衡点,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国富论>一书分别由:论劳动分工及分配,论财富的性质.积累和使用,论各国财富增长的方式,论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论国家的财政这五大部分组成. 在"第一章:论劳动分工及分 ...

  • 经济学百年2016年考试答案
  •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经济学出现于?1.0 分A.十五世纪B.十六世纪C.十七世纪D.十八世纪我的答案:C2制约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最重要因素1.0 分A.市场因素不足B.条块分割C. 区域面积大D.地方保护我的答案:D3凯恩斯对经济危机的建议是?1.0 分A ...

  • 经济学百年
  • 经济学百年(一)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西方经济学形成于工业革命的后期,时间大概是(). A.十九世纪初 B.十九世纪末 C.十八世纪初 D.十八世纪末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分 2()是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人. A.哈耶克 B.萨缪尔森 C.费尔巴哈 D.黑格尔 我的答案:B ...

  • 奥鹏南开16春学期[国际经济学(尔雅)]在线作业
  • 16春学期<国际经济学(尔雅)>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 1. 国际经济学中的"吸收"与()无关. . 总需求 . 总消费 . 总支出 . 总收入 正确答案: 2. "产品从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关税同盟的贸易对 ...

  • 财务会计定义的经济学解读
  • 黧溪黧麓震豢溪缫鬻鬻鬻缫鬻鬻鬻霪鬻缀黼鬻鬻鬻鬻鬻霾图蟹殂圜圈衄 财务会计定义的经济学解读 葛家澍叶凡冯星高军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361005) [摘要]解读定义,可以深化认识一门科学或一项社会活动.因此,本文将从经济学的高度,联系市场与企业经济范畴,定义会计(主要是财务会计)并解读会计,认识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