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民族丛刊 ( 双月刊)
21 0 1年第 4期 ( 总第 13期. 2 )
民族学 与人类学
关于瑶族文 化遗产保护 的创新思考
盘 淼
( 贵州 民族学院 法学院 , 贵阳 502 ) 505
摘
要: 瑶族作为我 国南方典 型的山地 民族 , 曾创造了光辉灿烂 的古代文化 , 许多文化元素随着经济 的
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已成为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 一些传统文 化正 面临着湮 没消失 的危 险 ; 保护瑶族代代 相 为
传的历史文化遗产, 当地政府采取政策支持、 资金扶持、 目开发以及人才培养等措施 , 项 使保护工作取得可喜
成就 , 但还存在文化特色 日 益减少 、 文化传 承后 继乏 人以及保 护资金 严重 匮乏 等问题 ; 应从 发挥政府 主导 作
用、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 以及加快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人手 , 使瑶族文化遗产保 护工作不 断迈 上新 台阶。 关 键 词: 瑶族文化遗产保护 ; 主要做 法 ; 存在 问题 ; 新保 护 创
中图分 类号 :9 05 C5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0 44 2 (0 1 0 -190 10 -9 2 2 1 )40 5 - 4
民族文化是各 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和 发展起 来 的具有本 民族 特 色 的文化 , 及 服饰 、 涉 饮 食、 居住 、 交通、 婚恋、 丧葬、 信仰等多个文化层 面。 瑶 族作 为我 国南 方 一 个 比较 典 型 的 山地 民族 , 在
长 期 的生产 、 生活 实 践 中 曾创 造 了光 辉 灿烂 的古 代 文化 , 多文化 元 素 随 着 经济 的发 展 和社 会 的 许 变迁 , 已成 为该 民族非常 珍 贵的优 秀文化 遗产 , 需
处过着传统的游耕生活 , 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 瑶族文化 , 尤以长鼓舞、 瑶歌、 瑶锦、 吊脚楼 、 体育 、 医药 、 饮食等见长 , 加之原始古朴的民风 民情 、 别 具特色的节 日礼仪 , 为该 民族传统文化增添了 更
无 穷魅 力 。 近年 来 , 随着 经 济社会 的转 型升级 , 对外 开放 力度 的持续 加大 以及 人 员 流动 的往 来频 繁 , 瑶族
要我们在今后 的传承发展实践 中加 以严格保护。
有鉴 于此 , 我们 试 就 瑶 族 文化 遗 产 的创新 保 护 问 题谈 几点 个人 粗浅 看法 。
一
传统文化的生成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 一些文化因 子 面临着湮没消失 的危险。基于传承发展的长远 考虑 , 各瑶族地区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保护力度 , 创 新 保护工 作 不断取 得新进 展 。具体 做法 有 : 1 成立 了相应 的保护 机构 。为 加大对 瑶族 优 .
.
、
瑶 族 文化 遗产 保 护 的基本情 况
瑶族 自称 “
、 金 门 ” “ 努 ” “ 珈 ” 勉” “ 、布 、拉 、
“ 炳多 优 ” , 居 地 、 饰 和 类 型 不 同 , “ 等 因 服 有 盘 瑶 ” “ 山瑶 ” “ 、过 、 顶板 瑶 ” “ 、 白裤 瑶 ” 3 等 0多 种 称 谓 , 们重 点 分 布在 广 西 、 南 、 他 湖 云南 、 东 、 广 江 西、 海南 等省 区 。经 20 00年全 国第 五次人 口普查
统计 , 有 2 3万 多人 。 共 6
秀 文化 遗产 的保 护 力 度 , 强各 族 群众 的保 护 意 增
识, 瑶族地区纷纷成立了相应的保护机构。广东
乳 源瑶族 县设 立 了非 物 质 文 化 遗产 保 护 中心 , 以
强化对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湖南省资兴市结合 瑶族 文化 遗产保 护 实 际 , 立 了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建 保护 的联 席会 议 制度 , 成立 了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保
护 的专家 评 审委 员会 , 、 市 乡两级 政府 切实 发挥 核
据史 考 , 族 系炎帝 神农 氏后 裔 , 瑶 曾与华 夏族
共同生活在黄河流域 , 周代迁至长江流域。唐代 以来 , 由于受到 封建王 朝 的歧 视 , 迫逃 到密林 深 被
收稿 日期 :0 1— 5—0 21 0 9
心和主导作用 , 架构起协调有效 、 责任 明确、 运转
协调的保护机制。
作者 简介 : 淼 (9 0一)男 ( 盘 16 , 瑶族 ) 贵州榕江人 , , 党总支 书记 , 副教授 , 中国法学会会 员 , 广西 瑶学学会理 事 , 广东 瑶族语 言研究会副会长 , 主要从事“ 两课 ” 教学研究和少数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研究 。
・
19 ・ 5
2 建立了瑶族博物馆。博物馆是传承民族传 .
统文 化 的重要 载体 。广西金 秀瑶 族 自治县 围绕 搭
优秀文化遗产过程中, 各地把歌舞、 体育展演与节 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 使传承保护做到从 内容 到形 式 的统 一 。湖 南 江 华 瑶 族 自治 县 的 “ 鼓 长 舞” 已有 上 千年历史 , 他们 通 过 编排 创作 《 族 长 瑶
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载体平 台, 在全 国建起 了
第一 座具 有瑶 族 文 化 特 色 的博 物 馆 , 面展 示 不 全
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瑶族服饰或相关的生产 、 生 活物品, 同时派人到其他省市或 国外收集与瑶族
生活 密切 相关 的物 品 。与此 同时 , 们 还 在 六 巷 他
鼓舞》 《 、 长鼓风韵》 《 、 瑶鼓魂》 《 、 长鼓情》 瑶 及《 山鼓魂》 等系列长鼓舞 , 在国 内外演出后大受好 评, 并多 次获 得大 奖 。同时结 合旅游 开发 , 瑶族 把
歌舞改编成表演节 目供游人观赏娱乐 , 使这 一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传承发展。节 庆活动同样
是保护瑶族 优秀传统文化 的重要载 体, 在瑶族仁王节 、 盘王节、 红衣节等诸多传统与 现代 、 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节庆活动中, 许多 民间绝 技、 民间歌舞 像 上刀 山、 下火 海及 “ 哩” ‘ 香 、 嘎 直” “ 、 门钟” 等传统文化项 目或民歌得 到了很好 的传承发展 。
二 、 族文化 遗产 保护 存在 的症 结 问题 瑶
乡的古 陈村和 门头村 , 分别修建 了以瑶族文化为 主体的生态保护园和花篮瑶博物馆 。广东连南瑶 族 自治县 也 建 立 了瑶 族 博 物 馆 , 内设 “ 族 历 史 瑶 展厅 、 文化展厅 、 民俗展厅 、 文物展厅、 多媒体演示 厅” …等展厅 , 通过旅游拉动 以带动瑶族传统文 化 的传承发展。 3 建立 了瑶 族文 化保 护基地 。根据 瑶族 文化 .
的不 同特色 , 瑶 族地 区力 图在 保 护 的形 式 上 实 各 现创 新 。广 西贺 州市 突 出瑶族 文化 遗产保 护 的基
地建设 , 他们从传承发展的实际出发 , 在富川瑶族 自治县 白沙镇 黑 山村 , 山镇 大 莲 塘村 及 县 第 二 莲 小学分别建 立 了《 瑶族 蝴蝶歌 》 保护传 承基 地。
在 新 华 乡 大 井 村 、 马 岭 村 及 新 华 初 中设 立 了 虎
瑶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 目前正得到扎实有效地传承保护。但在推
进落实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诸 多亟待破解 的保护 难 题 , 要在 今后 的保 护实践 中加 以解决 , 体 问 需 具
题 主要 有 :
《 瑶族长鼓舞》 传承保护基地 , 在该市八步 区黄洞 瑶族 乡 中 , gb学 建 立 了瑶 绣 培 训 基 地 , 传 承 瑶 t 为 族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4 以旅游开发带动文化遗产保护。 日渐红火 . 的旅游业不但带动 了瑶族地 区多元经济的发展 , 而且为新形势下瑶族文化遗产的保护闯出了一条 新 路 。广 西大 化 瑶 族 自治县 依 托 “ 著 节 ” 祝 等节 庆活 动 , 泛开 展 了具 有地 域 和 民族 特 色 的 广场 广
文化 活动 , 借助 大广 场 、 小广 场乃 至社 区 的展 演平
1瑶 族文 化特 色 日益 减少 。随着瑶族 群众 生 .
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瑶族地 区城镇化 、 现代化 进程的不断加快 , 能够体现该 民族文化特征 和特 质内涵的传统元素正在悄无声息地 流失 , 以吊 尤 脚楼 、 服饰 、 言 等 最 为 明显 。从 建 筑 来 看 , 语 吊脚
楼或 临河 而建 , 或依 山而 居 , 青 山绿水 的环 绕下 在 已经 成为 瑶 家一 景 。近年 来 , 以钢 筋水 泥 修 建 的
台, 既为瑶族特色游文化项 目增添 了无限生机和 活力 , 又使 县 内
原 生 态 的瑶 族 山歌 等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得 到有 效保 护 。广东 惠 州蓝 田瑶 族 乡 以“ 舞 火狗” 申报 国 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为 契 机 , 过 通 建设 民族文 化 一条 街 , 力 打造 瑶 乡 民 族 风情 旅 全 游 区 , 出了一 条 文 化保 护 和旅 游 开 发 互利 双 赢 走
砖瓦住房替代了以木柱为支架的木板房 , 具有瑶 族传 统 民居特 色 的 吊脚楼 数量 同步 减少 。从语 言 来看 , 随着瑶族地区往来人员的 日益增多, 越来越 多 的瑶族 人尤其 是 中青年 人不 能熟 练地 掌握 或应
用母语 。仅 以 广 西 恭 城 瑶 族 自治 县 为 例 , 能 讲 “
瑶语 的 只有 5万 人 , 足全 县 1 . 不 5 2万瑶 族 人 口的
的新路子。广西金秀瑶族 自 治县大力培育乡村旅
游市场 , 凡是到古 占村参观的游客 , 既可以观赏到
“ 上刀山” “ 、 下火海 ” “ 、 吞筷条 ” 等瑶族绝 技 , 也 可以参与抬新娘 、 抢新娘 、 跳竹杠舞等瑶族风情活
动 , 村和 六 段 民俗 旅 游 村 因 而 还 获 得 “ 西 农 孟 广 业旅 游 示范 点 ” 称号 。
13 ” / 。 在某些“瑶族聚居区里 , 瑶语竟然 已经 ‘ 销 声 匿迹’ ”2 。 【从服饰来看 , 瑶族服饰“ 款式繁多、 色彩艳丽 、 图案古朴 、 工艺精美。 随着西服、 ” 夹 克衫等各种时 尚服装 的传人 , 瑶族男女很少穿本 民族传统服饰的 , 只有在民族节庆或其他重大活 动时, 人们 才 穿 在 身上 以体 现 瑶 族特 色。若 走 在
瑶族 村寨 里 , 们 很 难凭 服饰 来 判 断 对方 是 否 为 人
5 以文体 、 庆保护瑶族文化。在保 护瑶族 . 节
.
】0 . 6
瑶族人 。
2 民族文化传承后继乏人。随着现代多元文 . 化的强势介入 , 对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产生 了严 重 冲击 。越 来越 多 的瑶族 青少年 对本 民
究机构遇到的最大难题依然是缺乏资金支持 , 许 多研究项 目因而无法正常启动 , 涉及文化保护方
面 的调 查研 究也 无 法 深入 开 展 , 接 影 响 了瑶 族 直 文化保护研究 的质量水平。因缺乏后续资金支
族传统文化不感兴趣 , 相反对西方的文学艺术 、 歌 舞音乐 、 肯德基、 B N A等情有独钟, 致使 民族文化 传承后继乏人 。在广西恭城瑶族 自治县 , 熟练掌 握“ 吹笙、 挞鼓、 长鼓舞 、 羊角舞等瑶族独 特舞蹈 的传承者寥寥无几 , 上刀山、 下油锅、 过火海等绝 技 的表 演 者更是 凤毛麟 角 … …风俗类 遗产 只在 节 庆活动时能够看到 ……”2 - 另据湖南资兴市 的调
查统计 ,
市 团结 瑶族 乡 2 该 0世 纪 9 0年代 “ 8 有 O 多种 民 间艺 术 , 至今 只剩下 1 0多种 。原来 登记 注 册 的艺 人 有 10多 位 , 在 只 剩 下 3 0 现 O多 位 了。 ” “ 当春节 、 每 庆丰 收 、 新房 或 在祭 祀 ‘ 王 ’ 仪 造 盘 礼
持, 音乐工作者很少深入瑶族地区采风 , 从而缺乏 创作积累。一些瑶族歌舞 、 音乐 的抢救保 护工作 因资金不足 , 只好 眼睁睁地看着诸多传统音 乐文 化消亡。对此, 冯骥才先生曾大声疾呼 : 每一分 “ 钟, 都有一些文化及其遗产消失。它们失却得无 声无 息 , 好似 烟消 云散 。 一 ”o
三、 瑶族 文化 遗产如 何 实现创 新保 护
自20 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 巴黎第 3 03 2届
会议通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以来 , 瑶族
地区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的传承保护工作十分重 视, 采取切实有效 的保护措施诸如设立瑶族旅游 文化 节 、 出瑶 族 文 化表 演 项 目及 申报 国家 非 物 推 质文化遗产等 , 使保护工作与经济发展、 旅游开发 有机地结合起来 , 为瑶族文化遗产保护 闯出了一
条新 路 。 中央 “ 十二 五” 划 提 出“ 动文 化 产业 规 推
中, 仍有跳瑶族长鼓舞的习俗 , 但能跳整套的已属 凤毛麟 角 , 唱 瑶 家 山歌 的也 只 能找 五 六 十 岁 以 会 上 的老人了。 《 ” 蝴蝶歌》 在广西富川瑶族 自治县
流行甚 广 , 以莲 山镇 大莲 塘村 为例 , 目前 “0岁 以 6 上 的人 约 5 % 会 唱 ,0~6 O 5 0岁 年 龄 段 约 4 % 的 0 人会 唱 ,0— O年 龄 段极 少 数 会 唱 ,O岁 以下 基 4 5 4 本 不会 唱 ,0岁 以下基 本 听不 懂 。 - 湖南 江华 县 3 ”4 贝江乡 “ O岁 以 下 的能 唱正 宗 瑶 歌 的 瑶 民约 占 5 5 , 跳正规 瑶 舞 的 约 占 3 , 中女 性 较 男 性 % 会 % 其
成为 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 并把它纳入 到国家 ,
发展 战 略 , 这为 包 括瑶 族 在 内 的各 民族 文 化 遗产 保 护 提供 了新 的发 展 机遇 。那 么 , 形 势 下 如何 新
实现对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保护呢?笔者在
深入调 查 的基础 上提 出如下 对策 建议 :
占的比例多。3 岁 以下 的年轻人则寥寥无几 , 0 有
一
定知名度的瑶文化艺人平 均年龄 已近 6 0岁。 ”
“ 民族 民间文学 的产生 不 是 人类 出于对 文学 的需 要 , 不是 一种 有意 识 的文学创 作 活动 , 也 而是人 类
对 自然 和社 会 的一 种 总结 。 当越 来 越 多 的 瑶 ”
1继续发挥政府在保护中的主导作用。政府 . 作为瑶
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的主体 , 应继续发挥
它在保 护 中 的基 础性地 位 。一是 加大 推进 实施力 度 。地 方政 府应 充 分 履行 保 护 职 责 , 合 本地 区 结 瑶 族文 化遗 产保 护 的现状 , 步把 传 承 保 护 纳入 逐
族青少年接受了现代多元文化后 , 若让他们再参 与具 体 的传 统 文化 保 护 工 作难 度可 想 而 知 , 因为 传承保护的文化氛围已经消失 了。 3 保护 资金严 重 匮乏 。保护 瑶族 自古 形成 的 .
优 秀传 统文 化需 要 有 资 金 支持 , 但在 目前 情 况 下 筹集 难 度较 大 。据 调 查 , 南 资 兴市 碑 记 乡 茶 坪 湖 瑶 族村 曾计划 举 办 瑶族 文 化 培 训 班 , 因资 金短 缺 只好 作 罢 。该 村盘 王庙 曾是 瑶族举 办还 盘 王愿祭
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 日 , 程 纳入 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总体规划 , 纳入当地的文化发展纲要 ; 成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 门机构 , 定期研究解决保
护 过程 中遇 到 的具 体 问题 , 逐步 完 善 或健 全 保 护 网络 ; 相关 部 门要 主动 加强 联 系 、 通 和协 调 , 沟 形 成各 部 门齐抓 共管 的保 护合力 , 立起责 任 明确 、 建 协调 有效 的保 护机制 ; 发挥 专 家 的专业优 势 , 立 建
祀礼仪的主要场所 , 现因整体搬迁 , 重建资金没有
着落 。另 外 , 购买瑶 族乐 器 、 服装 等及组 织 开展各 项文 化保 护活 动 同样 需要 大笔 资金 。由于瑶 族地 区经 济普遍 不 发达 , 当地 政 府 拿 不 出更 多资 金 来
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 , 为保 护工作提 供业务指导和信息服务 。二是强化队伍建设。为
实现瑶族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化 、 规范化和制度
化 , 组 建 一支 业 务 素质 过 硬 、 治 素质 精 湛 , 应 政 年
传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云南省瑶学文化保护研
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保护 队伍 , 培养一批热
・
】 6】 ・
爱 瑶族 文化 事业 的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工 作 者 , 逐 步形 成 比较完 善 的人 才 培 训 体 系 ; 分 利 用科 充
提供让利于民的优惠政策 , 使投资者有投资意愿 , 以此建立开放性、 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渠道 , 从而助 推瑶族文化保护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传承保护瑶族优秀文 . 化遗产 , 加大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一是依托 民族 中小学培养人才 。加快培养瑶族保护人才 , 必须 从青少年抓起。应发挥民族中小学的载体平台作 用 , 瑶族 优秀 的非 物质 文化 遗产编 入教 材 , 者 把 或
开设 相关 的乡 土课 程 , 中小 学 生从 小
学 习 民族 让
研机构 、 高等院校 和社会各界的专 门人才 , 同做 共 好瑶 族 非物 质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的 具体 工 作 ; 意发 注
现 和培 养专 门人 才 , 以确 保 非 物 质 文 化 遗产 的抢
救和保护工作实现正常化。三是加大宣传力度。 大力加强对瑶族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 护的宣传工 作, 增强瑶族地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参 与意 识 ; 用 文化 馆 、 利 图书 馆 、 物馆 乃 至 网络 等 载体 博 平台, 全方位开展 对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和展 示; 将能够体现民族精神与 民间特色的瑶族 非物 质文化遗产纳人教材 , 以便 于开展与保护有关 的
舞蹈 、 民间文学等保护项 目, 扩大瑶族传统文化保
护传承的受众群体。二是积极培养保护人才。可
在瑶族聚集 区举办各级各 类 民间文化艺术 培训 班, 聘请老艺人以“ 、 带” 传 帮、 等形式传授瑶族 的 民间舞蹈 、 歌谣 、 情歌、 历史歌、 歌堂歌等 , 以促进 民问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 , 使瑶族文化 的保护工 作做到后继有人、 代代相传 、 薪火相接 。三是加大 对文化传承人的保护。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
一
教学活动; 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 普及保护 知识 , 养保 护意 识 , 培 努力 在瑶 族地 区形 成保 护共 识, 营造 保 护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 良好社 会 环 境 和
舆论 氛 围 。
2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为使瑶族文化遗产保 . 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 必须下大气力多方筹集保
护 资金 。一 是加 大政 府资 金投入 力 度 。把瑶 族非 物质 文 化遗产 保 护 工 作 纳入 财 政 预算 , 根 据 财 并 政 收入状 况逐 年 按 比例 递增 , 者抢 抓 政 策 机 遇 或
种 “ ” 的文 化遗 产 , 要依 靠 民间艺 人 的 口 活 态 需
传身 授 、 提 面命 方 能 得 到 很好 的传 承 发 展 。实 耳
践 中, 必须加大对文化传承人的保护 , 当给他们 适 相应的政治、 经济待 遇 , 如授予 “ 间文艺 大 诸 民 师 ” 荣誉 称 号 , 由财 政 部 门每 月 给 一 定 的 生 等 并 活津贴, 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 、 生活 中遇到的实 际困难 , 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同时 , 鼓励他们多 收徒弟 , 创造条件让他们走进课堂, 对在校学生进 行瑶族传统知识教育 , 让他们从小增强保护本 民 族 优 秀传 统文化 的荣 誉感 和使命 感 。
参考文献 :
积极 向上争取资金 ; 设立瑶族文化保护 的专项资 金, 重点用于国家和省 、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 报、 保护、 研究等具体工作; 鼓励 和引导社会 资金 参与 到
瑶族文 化遗 产保 护工作 中来 , 或者 采取 “ 级拨 一 点 、 方 补 一 点 、 间捐 一 点 ” 方 式 上 地 民 的 筹集 资 金 , 建 多 元 化 的资 金投 入 机 制 。二 是 成 构
立 非物 质文化 遗 产保 护基 金 。 由相关 机 构牵 头设 立瑶 族 非物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基 金 , 引导 瑶 族 地 区 的公 益 组织 、 社会 各界 等积 极参 与捐 资 活动 , 励 鼓 财力 雄 厚 、 善好 施 的企 业 家 捐 资 用 于瑶 族 文化 乐 保 护 。借助 民间 渠 道 多 方筹 集 保 护基 金 , 步 实 逐 现保 护 资金 的多元 化 和多样 化 。三 是吸纳 民间资 本参 与保 护 。应 按照 市场 经济 规律 包装瑶 族 文化 产业 , 照 “ 投 入 、 保 护 、 开 发 、 经 营 、 按 谁 谁 谁 谁 谁
[] 1 黄津 , 陈昕.广东 瑶族 博物 馆奠 基建设 [ ] 南方 日 N.
报 ,0 0—1 21 0—1 . 2
[] 2 李绪君.瑶族非 物质文 化遗产需 加强保 护 [ . N] 广西
日报 ,0 8一 1 3 2 0 O 一l .
[] 3 张佳生. 民族 民间文学 的特点及 与社会主 义精 神文 明 建设的关系 [ ] 黑龙江 民族 丛刊 ,9 1 ( ) J. 19 ,4 . [] 4 李艳晖 , 陈才佳 , 罗菲. 非物 质文化保护视 角下 的平地
受益” 的原则 , 以互利共赢 吸引民间资本 投入 到 瑶族文化遗产保护 的活动中来 , 不断提高瑶族文
瑶蝴蝶歌传承人调查 [ ] 黑龙江民族 丛刊,0 1 J. 21 ,
() 1.
化遗产保护的层级 ; 开发瑶族具有 民间传统 和地 域 特 色 的文 化项 目, 括文 化设 施 , 游观 光 、 包 旅 工
艺制作等诸多项 目, 或者通过发展创意产业 , 即用 文化产品重新审视、 包装和推介瑶族文化遗产 , 以
[] 5 李晓明. 南岭走廊过 山瑶传统文 化基本特 征探论 [ ] J.
黑龙江 民族丛刊 ,0 1 ( ) 21 ,1 .
[] 6 冯骥才. 抢救 与普查 : 什么 做 , 什么 , 么做 [ ] 为 做 怎 J. 河南大学学报 ,0 3 ( ) 20 ,3 .
项 目为载体吸引 民间资本 , 并在土地 、 税收等方面
・
[ 责任 编辑
龙
岩]
12 ・ 6
黑龙江 民族丛刊 ( 双月刊)
21 0 1年第 4期 ( 总第 13期. 2 )
民族学 与人类学
关于瑶族文 化遗产保护 的创新思考
盘 淼
( 贵州 民族学院 法学院 , 贵阳 502 ) 505
摘
要: 瑶族作为我 国南方典 型的山地 民族 , 曾创造了光辉灿烂 的古代文化 , 许多文化元素随着经济 的
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已成为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 一些传统文 化正 面临着湮 没消失 的危 险 ; 保护瑶族代代 相 为
传的历史文化遗产, 当地政府采取政策支持、 资金扶持、 目开发以及人才培养等措施 , 项 使保护工作取得可喜
成就 , 但还存在文化特色 日 益减少 、 文化传 承后 继乏 人以及保 护资金 严重 匮乏 等问题 ; 应从 发挥政府 主导 作
用、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 以及加快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人手 , 使瑶族文化遗产保 护工作不 断迈 上新 台阶。 关 键 词: 瑶族文化遗产保护 ; 主要做 法 ; 存在 问题 ; 新保 护 创
中图分 类号 :9 05 C5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0 44 2 (0 1 0 -190 10 -9 2 2 1 )40 5 - 4
民族文化是各 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和 发展起 来 的具有本 民族 特 色 的文化 , 及 服饰 、 涉 饮 食、 居住 、 交通、 婚恋、 丧葬、 信仰等多个文化层 面。 瑶 族作 为我 国南 方 一 个 比较 典 型 的 山地 民族 , 在
长 期 的生产 、 生活 实 践 中 曾创 造 了光 辉 灿烂 的古 代 文化 , 多文化 元 素 随 着 经济 的发 展 和社 会 的 许 变迁 , 已成 为该 民族非常 珍 贵的优 秀文化 遗产 , 需
处过着传统的游耕生活 , 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 瑶族文化 , 尤以长鼓舞、 瑶歌、 瑶锦、 吊脚楼 、 体育 、 医药 、 饮食等见长 , 加之原始古朴的民风 民情 、 别 具特色的节 日礼仪 , 为该 民族传统文化增添了 更
无 穷魅 力 。 近年 来 , 随着 经 济社会 的转 型升级 , 对外 开放 力度 的持续 加大 以及 人 员 流动 的往 来频 繁 , 瑶族
要我们在今后 的传承发展实践 中加 以严格保护。
有鉴 于此 , 我们 试 就 瑶 族 文化 遗 产 的创新 保 护 问 题谈 几点 个人 粗浅 看法 。
一
传统文化的生成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 一些文化因 子 面临着湮没消失 的危险。基于传承发展的长远 考虑 , 各瑶族地区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保护力度 , 创 新 保护工 作 不断取 得新进 展 。具体 做法 有 : 1 成立 了相应 的保护 机构 。为 加大对 瑶族 优 .
.
、
瑶 族 文化 遗产 保 护 的基本情 况
瑶族 自称 “
、 金 门 ” “ 努 ” “ 珈 ” 勉” “ 、布 、拉 、
“ 炳多 优 ” , 居 地 、 饰 和 类 型 不 同 , “ 等 因 服 有 盘 瑶 ” “ 山瑶 ” “ 、过 、 顶板 瑶 ” “ 、 白裤 瑶 ” 3 等 0多 种 称 谓 , 们重 点 分 布在 广 西 、 南 、 他 湖 云南 、 东 、 广 江 西、 海南 等省 区 。经 20 00年全 国第 五次人 口普查
统计 , 有 2 3万 多人 。 共 6
秀 文化 遗产 的保 护 力 度 , 强各 族 群众 的保 护 意 增
识, 瑶族地区纷纷成立了相应的保护机构。广东
乳 源瑶族 县设 立 了非 物 质 文 化 遗产 保 护 中心 , 以
强化对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湖南省资兴市结合 瑶族 文化 遗产保 护 实 际 , 立 了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建 保护 的联 席会 议 制度 , 成立 了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保
护 的专家 评 审委 员会 , 、 市 乡两级 政府 切实 发挥 核
据史 考 , 族 系炎帝 神农 氏后 裔 , 瑶 曾与华 夏族
共同生活在黄河流域 , 周代迁至长江流域。唐代 以来 , 由于受到 封建王 朝 的歧 视 , 迫逃 到密林 深 被
收稿 日期 :0 1— 5—0 21 0 9
心和主导作用 , 架构起协调有效 、 责任 明确、 运转
协调的保护机制。
作者 简介 : 淼 (9 0一)男 ( 盘 16 , 瑶族 ) 贵州榕江人 , , 党总支 书记 , 副教授 , 中国法学会会 员 , 广西 瑶学学会理 事 , 广东 瑶族语 言研究会副会长 , 主要从事“ 两课 ” 教学研究和少数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研究 。
・
19 ・ 5
2 建立了瑶族博物馆。博物馆是传承民族传 .
统文 化 的重要 载体 。广西金 秀瑶 族 自治县 围绕 搭
优秀文化遗产过程中, 各地把歌舞、 体育展演与节 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 使传承保护做到从 内容 到形 式 的统 一 。湖 南 江 华 瑶 族 自治 县 的 “ 鼓 长 舞” 已有 上 千年历史 , 他们 通 过 编排 创作 《 族 长 瑶
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载体平 台, 在全 国建起 了
第一 座具 有瑶 族 文 化 特 色 的博 物 馆 , 面展 示 不 全
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瑶族服饰或相关的生产 、 生 活物品, 同时派人到其他省市或 国外收集与瑶族
生活 密切 相关 的物 品 。与此 同时 , 们 还 在 六 巷 他
鼓舞》 《 、 长鼓风韵》 《 、 瑶鼓魂》 《 、 长鼓情》 瑶 及《 山鼓魂》 等系列长鼓舞 , 在国 内外演出后大受好 评, 并多 次获 得大 奖 。同时结 合旅游 开发 , 瑶族 把
歌舞改编成表演节 目供游人观赏娱乐 , 使这 一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传承发展。节 庆活动同样
是保护瑶族 优秀传统文化 的重要载 体, 在瑶族仁王节 、 盘王节、 红衣节等诸多传统与 现代 、 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节庆活动中, 许多 民间绝 技、 民间歌舞 像 上刀 山、 下火 海及 “ 哩” ‘ 香 、 嘎 直” “ 、 门钟” 等传统文化项 目或民歌得 到了很好 的传承发展 。
二 、 族文化 遗产 保护 存在 的症 结 问题 瑶
乡的古 陈村和 门头村 , 分别修建 了以瑶族文化为 主体的生态保护园和花篮瑶博物馆 。广东连南瑶 族 自治县 也 建 立 了瑶 族 博 物 馆 , 内设 “ 族 历 史 瑶 展厅 、 文化展厅 、 民俗展厅 、 文物展厅、 多媒体演示 厅” …等展厅 , 通过旅游拉动 以带动瑶族传统文 化 的传承发展。 3 建立 了瑶 族文 化保 护基地 。根据 瑶族 文化 .
的不 同特色 , 瑶 族地 区力 图在 保 护 的形 式 上 实 各 现创 新 。广 西贺 州市 突 出瑶族 文化 遗产保 护 的基
地建设 , 他们从传承发展的实际出发 , 在富川瑶族 自治县 白沙镇 黑 山村 , 山镇 大 莲 塘村 及 县 第 二 莲 小学分别建 立 了《 瑶族 蝴蝶歌 》 保护传 承基 地。
在 新 华 乡 大 井 村 、 马 岭 村 及 新 华 初 中设 立 了 虎
瑶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 目前正得到扎实有效地传承保护。但在推
进落实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诸 多亟待破解 的保护 难 题 , 要在 今后 的保 护实践 中加 以解决 , 体 问 需 具
题 主要 有 :
《 瑶族长鼓舞》 传承保护基地 , 在该市八步 区黄洞 瑶族 乡 中 , gb学 建 立 了瑶 绣 培 训 基 地 , 传 承 瑶 t 为 族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4 以旅游开发带动文化遗产保护。 日渐红火 . 的旅游业不但带动 了瑶族地 区多元经济的发展 , 而且为新形势下瑶族文化遗产的保护闯出了一条 新 路 。广 西大 化 瑶 族 自治县 依 托 “ 著 节 ” 祝 等节 庆活 动 , 泛开 展 了具 有地 域 和 民族 特 色 的 广场 广
文化 活动 , 借助 大广 场 、 小广 场乃 至社 区 的展 演平
1瑶 族文 化特 色 日益 减少 。随着瑶族 群众 生 .
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瑶族地 区城镇化 、 现代化 进程的不断加快 , 能够体现该 民族文化特征 和特 质内涵的传统元素正在悄无声息地 流失 , 以吊 尤 脚楼 、 服饰 、 言 等 最 为 明显 。从 建 筑 来 看 , 语 吊脚
楼或 临河 而建 , 或依 山而 居 , 青 山绿水 的环 绕下 在 已经 成为 瑶 家一 景 。近年 来 , 以钢 筋水 泥 修 建 的
台, 既为瑶族特色游文化项 目增添 了无限生机和 活力 , 又使 县 内
原 生 态 的瑶 族 山歌 等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得 到有 效保 护 。广东 惠 州蓝 田瑶 族 乡 以“ 舞 火狗” 申报 国 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为 契 机 , 过 通 建设 民族文 化 一条 街 , 力 打造 瑶 乡 民 族 风情 旅 全 游 区 , 出了一 条 文 化保 护 和旅 游 开 发 互利 双 赢 走
砖瓦住房替代了以木柱为支架的木板房 , 具有瑶 族传 统 民居特 色 的 吊脚楼 数量 同步 减少 。从语 言 来看 , 随着瑶族地区往来人员的 日益增多, 越来越 多 的瑶族 人尤其 是 中青年 人不 能熟 练地 掌握 或应
用母语 。仅 以 广 西 恭 城 瑶 族 自治 县 为 例 , 能 讲 “
瑶语 的 只有 5万 人 , 足全 县 1 . 不 5 2万瑶 族 人 口的
的新路子。广西金秀瑶族 自 治县大力培育乡村旅
游市场 , 凡是到古 占村参观的游客 , 既可以观赏到
“ 上刀山” “ 、 下火海 ” “ 、 吞筷条 ” 等瑶族绝 技 , 也 可以参与抬新娘 、 抢新娘 、 跳竹杠舞等瑶族风情活
动 , 村和 六 段 民俗 旅 游 村 因 而 还 获 得 “ 西 农 孟 广 业旅 游 示范 点 ” 称号 。
13 ” / 。 在某些“瑶族聚居区里 , 瑶语竟然 已经 ‘ 销 声 匿迹’ ”2 。 【从服饰来看 , 瑶族服饰“ 款式繁多、 色彩艳丽 、 图案古朴 、 工艺精美。 随着西服、 ” 夹 克衫等各种时 尚服装 的传人 , 瑶族男女很少穿本 民族传统服饰的 , 只有在民族节庆或其他重大活 动时, 人们 才 穿 在 身上 以体 现 瑶 族特 色。若 走 在
瑶族 村寨 里 , 们 很 难凭 服饰 来 判 断 对方 是 否 为 人
5 以文体 、 庆保护瑶族文化。在保 护瑶族 . 节
.
】0 . 6
瑶族人 。
2 民族文化传承后继乏人。随着现代多元文 . 化的强势介入 , 对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产生 了严 重 冲击 。越 来越 多 的瑶族 青少年 对本 民
究机构遇到的最大难题依然是缺乏资金支持 , 许 多研究项 目因而无法正常启动 , 涉及文化保护方
面 的调 查研 究也 无 法 深入 开 展 , 接 影 响 了瑶 族 直 文化保护研究 的质量水平。因缺乏后续资金支
族传统文化不感兴趣 , 相反对西方的文学艺术 、 歌 舞音乐 、 肯德基、 B N A等情有独钟, 致使 民族文化 传承后继乏人 。在广西恭城瑶族 自治县 , 熟练掌 握“ 吹笙、 挞鼓、 长鼓舞 、 羊角舞等瑶族独 特舞蹈 的传承者寥寥无几 , 上刀山、 下油锅、 过火海等绝 技 的表 演 者更是 凤毛麟 角 … …风俗类 遗产 只在 节 庆活动时能够看到 ……”2 - 另据湖南资兴市 的调
查统计 ,
市 团结 瑶族 乡 2 该 0世 纪 9 0年代 “ 8 有 O 多种 民 间艺 术 , 至今 只剩下 1 0多种 。原来 登记 注 册 的艺 人 有 10多 位 , 在 只 剩 下 3 0 现 O多 位 了。 ” “ 当春节 、 每 庆丰 收 、 新房 或 在祭 祀 ‘ 王 ’ 仪 造 盘 礼
持, 音乐工作者很少深入瑶族地区采风 , 从而缺乏 创作积累。一些瑶族歌舞 、 音乐 的抢救保 护工作 因资金不足 , 只好 眼睁睁地看着诸多传统音 乐文 化消亡。对此, 冯骥才先生曾大声疾呼 : 每一分 “ 钟, 都有一些文化及其遗产消失。它们失却得无 声无 息 , 好似 烟消 云散 。 一 ”o
三、 瑶族 文化 遗产如 何 实现创 新保 护
自20 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 巴黎第 3 03 2届
会议通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以来 , 瑶族
地区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的传承保护工作十分重 视, 采取切实有效 的保护措施诸如设立瑶族旅游 文化 节 、 出瑶 族 文 化表 演 项 目及 申报 国家 非 物 推 质文化遗产等 , 使保护工作与经济发展、 旅游开发 有机地结合起来 , 为瑶族文化遗产保护 闯出了一
条新 路 。 中央 “ 十二 五” 划 提 出“ 动文 化 产业 规 推
中, 仍有跳瑶族长鼓舞的习俗 , 但能跳整套的已属 凤毛麟 角 , 唱 瑶 家 山歌 的也 只 能找 五 六 十 岁 以 会 上 的老人了。 《 ” 蝴蝶歌》 在广西富川瑶族 自治县
流行甚 广 , 以莲 山镇 大莲 塘村 为例 , 目前 “0岁 以 6 上 的人 约 5 % 会 唱 ,0~6 O 5 0岁 年 龄 段 约 4 % 的 0 人会 唱 ,0— O年 龄 段极 少 数 会 唱 ,O岁 以下 基 4 5 4 本 不会 唱 ,0岁 以下基 本 听不 懂 。 - 湖南 江华 县 3 ”4 贝江乡 “ O岁 以 下 的能 唱正 宗 瑶 歌 的 瑶 民约 占 5 5 , 跳正规 瑶 舞 的 约 占 3 , 中女 性 较 男 性 % 会 % 其
成为 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 并把它纳入 到国家 ,
发展 战 略 , 这为 包 括瑶 族 在 内 的各 民族 文 化 遗产 保 护 提供 了新 的发 展 机遇 。那 么 , 形 势 下 如何 新
实现对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保护呢?笔者在
深入调 查 的基础 上提 出如下 对策 建议 :
占的比例多。3 岁 以下 的年轻人则寥寥无几 , 0 有
一
定知名度的瑶文化艺人平 均年龄 已近 6 0岁。 ”
“ 民族 民间文学 的产生 不 是 人类 出于对 文学 的需 要 , 不是 一种 有意 识 的文学创 作 活动 , 也 而是人 类
对 自然 和社 会 的一 种 总结 。 当越 来 越 多 的 瑶 ”
1继续发挥政府在保护中的主导作用。政府 . 作为瑶
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的主体 , 应继续发挥
它在保 护 中 的基 础性地 位 。一是 加大 推进 实施力 度 。地 方政 府应 充 分 履行 保 护 职 责 , 合 本地 区 结 瑶 族文 化遗 产保 护 的现状 , 步把 传 承 保 护 纳入 逐
族青少年接受了现代多元文化后 , 若让他们再参 与具 体 的传 统 文化 保 护 工 作难 度可 想 而 知 , 因为 传承保护的文化氛围已经消失 了。 3 保护 资金严 重 匮乏 。保护 瑶族 自古 形成 的 .
优 秀传 统文 化需 要 有 资 金 支持 , 但在 目前 情 况 下 筹集 难 度较 大 。据 调 查 , 南 资 兴市 碑 记 乡 茶 坪 湖 瑶 族村 曾计划 举 办 瑶族 文 化 培 训 班 , 因资 金短 缺 只好 作 罢 。该 村盘 王庙 曾是 瑶族举 办还 盘 王愿祭
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 日 , 程 纳入 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总体规划 , 纳入当地的文化发展纲要 ; 成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 门机构 , 定期研究解决保
护 过程 中遇 到 的具 体 问题 , 逐步 完 善 或健 全 保 护 网络 ; 相关 部 门要 主动 加强 联 系 、 通 和协 调 , 沟 形 成各 部 门齐抓 共管 的保 护合力 , 立起责 任 明确 、 建 协调 有效 的保 护机制 ; 发挥 专 家 的专业优 势 , 立 建
祀礼仪的主要场所 , 现因整体搬迁 , 重建资金没有
着落 。另 外 , 购买瑶 族乐 器 、 服装 等及组 织 开展各 项文 化保 护活 动 同样 需要 大笔 资金 。由于瑶 族地 区经 济普遍 不 发达 , 当地 政 府 拿 不 出更 多资 金 来
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 , 为保 护工作提 供业务指导和信息服务 。二是强化队伍建设。为
实现瑶族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化 、 规范化和制度
化 , 组 建 一支 业 务 素质 过 硬 、 治 素质 精 湛 , 应 政 年
传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云南省瑶学文化保护研
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保护 队伍 , 培养一批热
・
】 6】 ・
爱 瑶族 文化 事业 的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工 作 者 , 逐 步形 成 比较完 善 的人 才 培 训 体 系 ; 分 利 用科 充
提供让利于民的优惠政策 , 使投资者有投资意愿 , 以此建立开放性、 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渠道 , 从而助 推瑶族文化保护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传承保护瑶族优秀文 . 化遗产 , 加大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一是依托 民族 中小学培养人才 。加快培养瑶族保护人才 , 必须 从青少年抓起。应发挥民族中小学的载体平台作 用 , 瑶族 优秀 的非 物质 文化 遗产编 入教 材 , 者 把 或
开设 相关 的乡 土课 程 , 中小 学 生从 小
学 习 民族 让
研机构 、 高等院校 和社会各界的专 门人才 , 同做 共 好瑶 族 非物 质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的 具体 工 作 ; 意发 注
现 和培 养专 门人 才 , 以确 保 非 物 质 文 化 遗产 的抢
救和保护工作实现正常化。三是加大宣传力度。 大力加强对瑶族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 护的宣传工 作, 增强瑶族地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参 与意 识 ; 用 文化 馆 、 利 图书 馆 、 物馆 乃 至 网络 等 载体 博 平台, 全方位开展 对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和展 示; 将能够体现民族精神与 民间特色的瑶族 非物 质文化遗产纳人教材 , 以便 于开展与保护有关 的
舞蹈 、 民间文学等保护项 目, 扩大瑶族传统文化保
护传承的受众群体。二是积极培养保护人才。可
在瑶族聚集 区举办各级各 类 民间文化艺术 培训 班, 聘请老艺人以“ 、 带” 传 帮、 等形式传授瑶族 的 民间舞蹈 、 歌谣 、 情歌、 历史歌、 歌堂歌等 , 以促进 民问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 , 使瑶族文化 的保护工 作做到后继有人、 代代相传 、 薪火相接 。三是加大 对文化传承人的保护。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
一
教学活动; 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 普及保护 知识 , 养保 护意 识 , 培 努力 在瑶 族地 区形 成保 护共 识, 营造 保 护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 良好社 会 环 境 和
舆论 氛 围 。
2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为使瑶族文化遗产保 . 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 必须下大气力多方筹集保
护 资金 。一 是加 大政 府资 金投入 力 度 。把瑶 族非 物质 文 化遗产 保 护 工 作 纳入 财 政 预算 , 根 据 财 并 政 收入状 况逐 年 按 比例 递增 , 者抢 抓 政 策 机 遇 或
种 “ ” 的文 化遗 产 , 要依 靠 民间艺 人 的 口 活 态 需
传身 授 、 提 面命 方 能 得 到 很好 的传 承 发 展 。实 耳
践 中, 必须加大对文化传承人的保护 , 当给他们 适 相应的政治、 经济待 遇 , 如授予 “ 间文艺 大 诸 民 师 ” 荣誉 称 号 , 由财 政 部 门每 月 给 一 定 的 生 等 并 活津贴, 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 、 生活 中遇到的实 际困难 , 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同时 , 鼓励他们多 收徒弟 , 创造条件让他们走进课堂, 对在校学生进 行瑶族传统知识教育 , 让他们从小增强保护本 民 族 优 秀传 统文化 的荣 誉感 和使命 感 。
参考文献 :
积极 向上争取资金 ; 设立瑶族文化保护 的专项资 金, 重点用于国家和省 、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 报、 保护、 研究等具体工作; 鼓励 和引导社会 资金 参与 到
瑶族文 化遗 产保 护工作 中来 , 或者 采取 “ 级拨 一 点 、 方 补 一 点 、 间捐 一 点 ” 方 式 上 地 民 的 筹集 资 金 , 建 多 元 化 的资 金投 入 机 制 。二 是 成 构
立 非物 质文化 遗 产保 护基 金 。 由相关 机 构牵 头设 立瑶 族 非物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基 金 , 引导 瑶 族 地 区 的公 益 组织 、 社会 各界 等积 极参 与捐 资 活动 , 励 鼓 财力 雄 厚 、 善好 施 的企 业 家 捐 资 用 于瑶 族 文化 乐 保 护 。借助 民间 渠 道 多 方筹 集 保 护基 金 , 步 实 逐 现保 护 资金 的多元 化 和多样 化 。三 是吸纳 民间资 本参 与保 护 。应 按照 市场 经济 规律 包装瑶 族 文化 产业 , 照 “ 投 入 、 保 护 、 开 发 、 经 营 、 按 谁 谁 谁 谁 谁
[] 1 黄津 , 陈昕.广东 瑶族 博物 馆奠 基建设 [ ] 南方 日 N.
报 ,0 0—1 21 0—1 . 2
[] 2 李绪君.瑶族非 物质文 化遗产需 加强保 护 [ . N] 广西
日报 ,0 8一 1 3 2 0 O 一l .
[] 3 张佳生. 民族 民间文学 的特点及 与社会主 义精 神文 明 建设的关系 [ ] 黑龙江 民族 丛刊 ,9 1 ( ) J. 19 ,4 . [] 4 李艳晖 , 陈才佳 , 罗菲. 非物 质文化保护视 角下 的平地
受益” 的原则 , 以互利共赢 吸引民间资本 投入 到 瑶族文化遗产保护 的活动中来 , 不断提高瑶族文
瑶蝴蝶歌传承人调查 [ ] 黑龙江民族 丛刊,0 1 J. 21 ,
() 1.
化遗产保护的层级 ; 开发瑶族具有 民间传统 和地 域 特 色 的文 化项 目, 括文 化设 施 , 游观 光 、 包 旅 工
艺制作等诸多项 目, 或者通过发展创意产业 , 即用 文化产品重新审视、 包装和推介瑶族文化遗产 , 以
[] 5 李晓明. 南岭走廊过 山瑶传统文 化基本特 征探论 [ ] J.
黑龙江 民族丛刊 ,0 1 ( ) 21 ,1 .
[] 6 冯骥才. 抢救 与普查 : 什么 做 , 什么 , 么做 [ ] 为 做 怎 J. 河南大学学报 ,0 3 ( ) 20 ,3 .
项 目为载体吸引 民间资本 , 并在土地 、 税收等方面
・
[ 责任 编辑
龙
岩]
12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