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洛阳名园记]后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学目标:1、 根据文意和语句线索理清本文层次,了解正确的分析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剖析结构层次的基本方法。2、 理解作者怎样以雄辩地事实和严密的推理层层深入地进行说理。3、 积累文言文的虚词、实词,复习文言文的有关特殊句式。教学难点:1、 能抓住文章中显示出层次推进的几个关键,从而理解该文的层进式结构。2、 把握文中第三层的作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李清照简介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元□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母王氏,出身名门,亦知书断文。生平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前期 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他们夫妻志同道合,"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经他们的搜求寻访,日积月累,其所藏蓄的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和古器物,逐渐增多。后赵明诚屏居乡里10多年。他们"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更加努力地访求古碑、文物。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先是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任满后,改守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又授直秘阁。这一时期,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靖康元年,金人围攻汴京。次年,赵明诚母死于金陵,明诚携书15车南下奔丧。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后,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赵家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后期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南逃至建康。她极关心国家命运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写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诗句,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极大不满。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创作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从艺术成就上看,她的词超过了诗和文。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从李清照北宋时期创作的为数不多的诗、文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领域和精神境界是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基于对北宋王朝现实政治的清醒认识,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中,她提出"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青今具在",主张吸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宣和三年写于莱州的《感怀》诗,表达了对于官场庸俗生活的厌恶。另外,在早年她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因称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称柳永词,"变旧声作新声","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是宋代的重要词论。总之,她的诗、文讲历史,谈世事,论文艺,题材范围比较宽广。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王灼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漫志》卷二)。这种批评正说明了李清照词的意旨在客观上是违背了封建规范的。到南宋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她的诗文的思想性提高了,表现出密切关怀国家命运的高度爱国精神。如《咏史》诗和《夏日绝句》,通过对嵇康"至死薄殷周"、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的赞扬,批判了伪楚政权,指责了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政策,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绍兴三年(1133)写的《上枢密韩公诗》,表现了作者对北方的家乡和人民的怀念,并勉励使者充分估计使命的艰劬,勇敢地维护朝廷的尊严。她在绍兴四年写的《打马图经自序》和《打马赋》,真实地记录了人们在战乱中的"流离迁徙",表现了主张秣马砺兵、抗击金人、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这一时期她创作的很多诗、文都是针对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词论》极重视词的特殊格调和协律性,所以能够独辟门径,在丰富词的表现手法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李清照是抒情的能手,她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抒情词,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闺中生活和流落异乡的思想情感。她巧于构思,常常选取一些生活片段写入词中,极具体、细致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通过"也拟泛轻舟"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矛盾,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处境。她又善于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写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将抽象的内心活动形象化,如〔永遇乐〕中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自己情怀之恶;〔一翦梅〕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状来写相思之深。她的抒情既委婉、含蓄,又极其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毛病。她的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象〔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即被称赞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黄了翁《蓼园词选》),很值得重视。李清照词的语言更是独具特色,优美、精巧,却不雕琢求工。她在遣词造句上很有创造性,象她笔下的花树是"宠柳娇花","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又以"黄花瘦"比人,都十分新颖、清丽。她还常常以"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正像彭孙□所说:"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李清照的词富有音乐美,她极注意"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词论》)。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的连续运用,像〔声声慢〕的开头一连用了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历来评论者所盛赞。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从南宋起就不断有人学习和效仿。著作:词集《漱玉词》、诗文集《易安居士文集》二、文学常识简介1、 书《洛阳名园记》后相当于跋,也称为后记。2、 《洛》一书专记北宋盛时洛阳名园,从宰相富弼的,到太子太师许国公吕蒙正的,共计19处。3、 作者李格非,李清照之父,也是欧阳修之徒。4、 时代背景:北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时期,“外患频频,内政腐败”三、熟悉课文内容1、 疏通文意:(课堂讨论)学生提出疑问,或借助工具书解决,或教师答疑。2、 完成课后练习四/五。四、提出文章的突破口1、 提出突破口,“呜呼!公卿大夫进于朝……唐之末路是矣。”这一层既然是点明了本文的写作意图,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采用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先提出论点呢?(这样好不好?)先存疑。2、 分层次并理清各层次关系请学生找出关键句:“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侯也。”“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侯也。”“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公卿大夫方进于朝……唐之末路是矣!”提出古人作文常用一个固定模式:起承转合,本文也不例外,那么就根据这个模式及刚找出的四句关键句来划分一下文章层次并概括大意。起:第一层(洛阳处天下之中……天下治乱之侯也)分析洛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证明自己的观点:洛阳的兴盛和衰弱是天下治乱的标志。承:第二层(方唐贞观……洛阳盛衰之侯也)例证:洛阳园圃在唐朝的兴盛和以后的失败为例,证明另一观点:园圃的兴盛和荒芜是洛阳盛衰的标志。转:第三层(且天下……徒然哉?)归纳前2层,说明自己写《洛阳名园记》是有意义的合:第四层(呜呼!公卿大夫……末路是矣。)告诫公卿大夫们记住历史教训。分析层次之间的关系(从第三层入手):第三层共有2句话。第一句“且天下……之废兴而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总结了前2层,承上的作用。而后一句则是文章真正的转的部分,提出文章的写作意图,写《洛阳》不是毫无意义的,最后一层次再进一步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究竟是什么?层次之间的关系:层进式3、归纳本文层进式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精密的推理地理位置          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侯也前唐例证          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侯也(推断             由园圃之废兴,可知天下之治乱)目的              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结论              不可放乎一己之私意而忘天下之治忽4、三段论:借助于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性质判断联系起来,从而推出结论的演绎推理。          M        P                  大前提          S        M                  小前提          S         P                  结论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的     M                    P《子夜》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S        M《子夜》是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的    S                P5结合课后练习分析文章的创作意图,并明确表现创作意图的句子与主旨之间有着必然的关系。翻译:“公卿大夫方进于朝……得乎?”朝廷大官们正被朝廷启用,放纵自己的私意而为所欲为,却忘记天下的安定与动乱,想要退职以后享受园圃的欢乐,办得到吗?作者为一本介绍园圃的书作后记,为什么要批评公卿大夫们呢?作者写《洛阳》的本意就在于告诫朝廷大官不要只知享乐而忘记了历史的教训。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同于文章的主旨吗?  不同那二者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写作意图是主旨的一部分,更是把握主旨的关键。6、概括并把握文章主旨作者以雄辩地事实和严密的推理,说明了园圃的废兴可知天下治乱的道理,告诫公卿大夫们不可为一己之私意而忘天下之治乱,从而体现出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当权者们的不满。7、解决突破口(讨论,提示:可以从文章的主旨、脉络、写作意图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考虑)改后,文意太显,不符作者委婉告诫之用意。开头突兀,难奏原文的水到渠成。主旨转移了,似乎作者是想论证如何才能推向园林之乐。此文是后记,如此开头与书名不符。三、作业1、 背诵2、 抄写

教学目标:1、 根据文意和语句线索理清本文层次,了解正确的分析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剖析结构层次的基本方法。2、 理解作者怎样以雄辩地事实和严密的推理层层深入地进行说理。3、 积累文言文的虚词、实词,复习文言文的有关特殊句式。教学难点:1、 能抓住文章中显示出层次推进的几个关键,从而理解该文的层进式结构。2、 把握文中第三层的作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李清照简介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元□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母王氏,出身名门,亦知书断文。生平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前期 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他们夫妻志同道合,"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经他们的搜求寻访,日积月累,其所藏蓄的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和古器物,逐渐增多。后赵明诚屏居乡里10多年。他们"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更加努力地访求古碑、文物。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先是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任满后,改守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又授直秘阁。这一时期,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靖康元年,金人围攻汴京。次年,赵明诚母死于金陵,明诚携书15车南下奔丧。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后,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赵家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后期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南逃至建康。她极关心国家命运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写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诗句,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极大不满。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创作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从艺术成就上看,她的词超过了诗和文。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从李清照北宋时期创作的为数不多的诗、文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领域和精神境界是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基于对北宋王朝现实政治的清醒认识,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中,她提出"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青今具在",主张吸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宣和三年写于莱州的《感怀》诗,表达了对于官场庸俗生活的厌恶。另外,在早年她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因称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称柳永词,"变旧声作新声","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是宋代的重要词论。总之,她的诗、文讲历史,谈世事,论文艺,题材范围比较宽广。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王灼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漫志》卷二)。这种批评正说明了李清照词的意旨在客观上是违背了封建规范的。到南宋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她的诗文的思想性提高了,表现出密切关怀国家命运的高度爱国精神。如《咏史》诗和《夏日绝句》,通过对嵇康"至死薄殷周"、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的赞扬,批判了伪楚政权,指责了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政策,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绍兴三年(1133)写的《上枢密韩公诗》,表现了作者对北方的家乡和人民的怀念,并勉励使者充分估计使命的艰劬,勇敢地维护朝廷的尊严。她在绍兴四年写的《打马图经自序》和《打马赋》,真实地记录了人们在战乱中的"流离迁徙",表现了主张秣马砺兵、抗击金人、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这一时期她创作的很多诗、文都是针对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词论》极重视词的特殊格调和协律性,所以能够独辟门径,在丰富词的表现手法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李清照是抒情的能手,她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抒情词,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闺中生活和流落异乡的思想情感。她巧于构思,常常选取一些生活片段写入词中,极具体、细致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通过"也拟泛轻舟"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矛盾,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处境。她又善于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写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将抽象的内心活动形象化,如〔永遇乐〕中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自己情怀之恶;〔一翦梅〕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状来写相思之深。她的抒情既委婉、含蓄,又极其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毛病。她的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象〔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即被称赞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黄了翁《蓼园词选》),很值得重视。李清照词的语言更是独具特色,优美、精巧,却不雕琢求工。她在遣词造句上很有创造性,象她笔下的花树是"宠柳娇花","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又以"黄花瘦"比人,都十分新颖、清丽。她还常常以"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正像彭孙□所说:"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李清照的词富有音乐美,她极注意"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词论》)。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的连续运用,像〔声声慢〕的开头一连用了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历来评论者所盛赞。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从南宋起就不断有人学习和效仿。著作:词集《漱玉词》、诗文集《易安居士文集》二、文学常识简介1、 书《洛阳名园记》后相当于跋,也称为后记。2、 《洛》一书专记北宋盛时洛阳名园,从宰相富弼的,到太子太师许国公吕蒙正的,共计19处。3、 作者李格非,李清照之父,也是欧阳修之徒。4、 时代背景:北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时期,“外患频频,内政腐败”三、熟悉课文内容1、 疏通文意:(课堂讨论)学生提出疑问,或借助工具书解决,或教师答疑。2、 完成课后练习四/五。四、提出文章的突破口1、 提出突破口,“呜呼!公卿大夫进于朝……唐之末路是矣。”这一层既然是点明了本文的写作意图,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采用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先提出论点呢?(这样好不好?)先存疑。2、 分层次并理清各层次关系请学生找出关键句:“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侯也。”“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侯也。”“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公卿大夫方进于朝……唐之末路是矣!”提出古人作文常用一个固定模式:起承转合,本文也不例外,那么就根据这个模式及刚找出的四句关键句来划分一下文章层次并概括大意。起:第一层(洛阳处天下之中……天下治乱之侯也)分析洛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证明自己的观点:洛阳的兴盛和衰弱是天下治乱的标志。承:第二层(方唐贞观……洛阳盛衰之侯也)例证:洛阳园圃在唐朝的兴盛和以后的失败为例,证明另一观点:园圃的兴盛和荒芜是洛阳盛衰的标志。转:第三层(且天下……徒然哉?)归纳前2层,说明自己写《洛阳名园记》是有意义的合:第四层(呜呼!公卿大夫……末路是矣。)告诫公卿大夫们记住历史教训。分析层次之间的关系(从第三层入手):第三层共有2句话。第一句“且天下……之废兴而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总结了前2层,承上的作用。而后一句则是文章真正的转的部分,提出文章的写作意图,写《洛阳》不是毫无意义的,最后一层次再进一步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究竟是什么?层次之间的关系:层进式3、归纳本文层进式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精密的推理地理位置          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侯也前唐例证          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侯也(推断             由园圃之废兴,可知天下之治乱)目的              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结论              不可放乎一己之私意而忘天下之治忽4、三段论:借助于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性质判断联系起来,从而推出结论的演绎推理。          M        P                  大前提          S        M                  小前提          S         P                  结论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的     M                    P《子夜》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S        M《子夜》是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的    S                P5结合课后练习分析文章的创作意图,并明确表现创作意图的句子与主旨之间有着必然的关系。翻译:“公卿大夫方进于朝……得乎?”朝廷大官们正被朝廷启用,放纵自己的私意而为所欲为,却忘记天下的安定与动乱,想要退职以后享受园圃的欢乐,办得到吗?作者为一本介绍园圃的书作后记,为什么要批评公卿大夫们呢?作者写《洛阳》的本意就在于告诫朝廷大官不要只知享乐而忘记了历史的教训。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同于文章的主旨吗?  不同那二者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写作意图是主旨的一部分,更是把握主旨的关键。6、概括并把握文章主旨作者以雄辩地事实和严密的推理,说明了园圃的废兴可知天下治乱的道理,告诫公卿大夫们不可为一己之私意而忘天下之治乱,从而体现出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当权者们的不满。7、解决突破口(讨论,提示:可以从文章的主旨、脉络、写作意图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考虑)改后,文意太显,不符作者委婉告诫之用意。开头突兀,难奏原文的水到渠成。主旨转移了,似乎作者是想论证如何才能推向园林之乐。此文是后记,如此开头与书名不符。三、作业1、 背诵2、 抄写


相关内容

  • 书[洛阳名园记]后...-教学教案
  • 教学目标: 1.根据文意和语句线索理清本文层次,了解正确的分析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剖析结构层次的基本方法. 2.理解作者怎样以雄辩地事实和严密的推理层层深入地进行说理. 3.积累文言文的虚词.实词,复习文言文的有关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 1.能抓住文章中显示出层次推进的几个关键,从而理解该文的层进式结构 ...

  • 书[洛阳名园记]后
  • 书<洛阳名园记>后 作者简介:李格非(约1045~约1105年)北宋文学家.字文叔,山东济南历下人,女词人李清照父.李清照<上枢密韩公诗二首>诗序中称"父祖皆出韩公门下",可知其父祖辈皆为"蚤有盛名,识量英伟"(<宋史" ...

  • 3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1)
  •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园林的基本问题 1.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 2.中国当代园林三陈:陈植(著名林学家.造园学家,有<造园学概论>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部造园学论).陈俊愉.陈从周(<说园>)3.一池三山:蓬莱,方丈,瀛洲,太液池(一 ...

  •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研究
  •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研究 第一章 绪论 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1.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 2.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 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 3. 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 ...

  • 洛阳诗韵教案
  • 洛阳诗韵 教案 叶文玲 一 .教材分析 <洛阳诗韵>是职业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是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作家叶文玲怀着对洛阳"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 ...

  • 园林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概念
  • 园林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概念 第一节 概 述 一.历史沿革与地域分布 一)历史沿革 1.园林萌芽:我国古代园林建造历史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最早的园林萌芽形式称囿,指在圈定的范围内,利用原地形地貌,加少许台式建筑,供帝王游猎和畜养禽兽的地方. 2.园林的初始:秦汉时,出现以宫室建筑为中心的宫 ...

  • 中国园林史
  • 第一章 绪论 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 ...

  • 洛阳牡丹记(教案)(1)
  • 教 课题 洛阳牡丹记 案 授课时间 认知目标:1.了解作者欧阳修.了解积累素有"国花"之誉的牡丹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 2.认识文言说明性文字的写作特点.3.引导学生梳理文本中文言词语的知识. 教 学 目 标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疏通文意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初步了解. 2.精 ...

  • 洛阳名园记
  • (宋)李格非 提要 <洛陽名園記>,一巻.宋·李格非撰.格非,字文叔,濟南人.元祐末,為國子博士.紹聖初,進"禮部郎提點京東刑獄",以黨籍罷.是書,記洛中園圃,自富弼以下,凡十九所.格非自跋云"天下之治亂候于洛陽之盛衰.洛陽之盛衰候于園圃之興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