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中国传统美学-美在意象

中国传统美学——美在意象

摘要:“美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古希腊柏拉图就提出“美本身”的问题,及美得本质的问题,从此开始了对美的讨论,到20世纪这种对美的本质的讨论逐渐转变为审美活动的研究,中国传统美学经过大讨论过后,最终跳出主客二分的框框,认为“美在意象”。意象世界是对“自我”的有限性超越,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是对主课二分的超越,从而回到本然的生活世界,回到万物一体的境域,也是回到人的精神家园,回到人生的自由境界。所以美是富贵与超越的统一。

关键字:审美意象意境情景交融

正文:

一、 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这是一个美学的中心问题,美学学科上的“美”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美学学科要讨论的“美”也不仅仅限于狭义的“优美”。它是一种广义的美,它包括一切审美对象,包括优美、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术界的关于“美是什么”的美学大讨论中,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蔡仪认为美是客观的;二是呂荧、高尔太主张的美是主观的;三是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四是朱光潜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学术界重新审视这场大讨论,发现50年代的那场美学大讨论均是把美学问题限制在了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框框,他们试图对“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回答,后来大家发现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些深刻的思想与西方现当代美学中的一些思想有着想通的地方。

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1. 不存在于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柳宗元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美并不是对所有人都一样的,美也带有历史性。

2. 不存在于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唐代画家张璪说过:外师 造化,中得心源。”宗白华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3. 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 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审美形态)。朱光潜在《论美》中指出:“美感是世界纯粹的意象世界。”

二、 美在意象

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是从美学意义上第一个使用“意象”的人。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象就是情趣与形象的契合,即面对客体,主体顿生的知觉和情感,主体随即把情感外化于物,并把其看做事物

的性质。“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情”“景”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只有“情”“景”的统一,所谓“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才能构成审美意象。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所写的著名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写景,“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最末一句写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景因情深,情因景显,景中含情,情具象而为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给人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惆怅无边的诗境,展开了一个独特的境象。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一特点。此曲总共仅有二十八个字,却有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在天涯漂泊时候,秋天所处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马致远没有将这些意象用的十分到位,这首曲要传达的情也就无法完美的体现出来了。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中,各种不同的意象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却是朝着同一方向发展的。《天净沙·秋思》便是如此,马致远为了表达自己独自漂泊他乡的惆怅感伤情怀,选用众多的悲凉的秋景物象入诗。这些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而往往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单一的,所以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

“意象”与“意境”不是同一概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和其他一些著作中所使用的“境界”,就是审美意象,也就是美(广义的美)。童庆炳描述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象是意境的基础,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就是局部与整体,材料与结构的关系,若干语象或意象建构起一个呼唤性的本文就是意境。“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三、 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意象世界是“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总非人家所有”,就是说意象不是物理世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菊,王安石“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是他们各自的意象世界,如果没有陶渊明、王安石也就没有这些意象。所以,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审美活动是一种意象活动,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追求。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有像世界为体验的审美活动,这个意象世界才是反映出审美的本质世界。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具有历史性、社会性。但这并不能说审美体验是纯粹主观的东西,任何审美体验,必有外界物色、景色或艺术形象的触发,但最关键的还是要看意向性生发机制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1) 2) 3) 4)

5) 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叶朗:《美在意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参考网页:百度百科

中国传统美学——美在意象

摘要:“美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古希腊柏拉图就提出“美本身”的问题,及美得本质的问题,从此开始了对美的讨论,到20世纪这种对美的本质的讨论逐渐转变为审美活动的研究,中国传统美学经过大讨论过后,最终跳出主客二分的框框,认为“美在意象”。意象世界是对“自我”的有限性超越,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是对主课二分的超越,从而回到本然的生活世界,回到万物一体的境域,也是回到人的精神家园,回到人生的自由境界。所以美是富贵与超越的统一。

关键字:审美意象意境情景交融

正文:

一、 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这是一个美学的中心问题,美学学科上的“美”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美学学科要讨论的“美”也不仅仅限于狭义的“优美”。它是一种广义的美,它包括一切审美对象,包括优美、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术界的关于“美是什么”的美学大讨论中,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蔡仪认为美是客观的;二是呂荧、高尔太主张的美是主观的;三是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四是朱光潜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学术界重新审视这场大讨论,发现50年代的那场美学大讨论均是把美学问题限制在了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框框,他们试图对“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回答,后来大家发现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些深刻的思想与西方现当代美学中的一些思想有着想通的地方。

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1. 不存在于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柳宗元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美并不是对所有人都一样的,美也带有历史性。

2. 不存在于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唐代画家张璪说过:外师 造化,中得心源。”宗白华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3. 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 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审美形态)。朱光潜在《论美》中指出:“美感是世界纯粹的意象世界。”

二、 美在意象

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是从美学意义上第一个使用“意象”的人。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象就是情趣与形象的契合,即面对客体,主体顿生的知觉和情感,主体随即把情感外化于物,并把其看做事物

的性质。“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情”“景”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只有“情”“景”的统一,所谓“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才能构成审美意象。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所写的著名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写景,“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最末一句写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景因情深,情因景显,景中含情,情具象而为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给人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惆怅无边的诗境,展开了一个独特的境象。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一特点。此曲总共仅有二十八个字,却有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在天涯漂泊时候,秋天所处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马致远没有将这些意象用的十分到位,这首曲要传达的情也就无法完美的体现出来了。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中,各种不同的意象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却是朝着同一方向发展的。《天净沙·秋思》便是如此,马致远为了表达自己独自漂泊他乡的惆怅感伤情怀,选用众多的悲凉的秋景物象入诗。这些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而往往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单一的,所以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

“意象”与“意境”不是同一概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和其他一些著作中所使用的“境界”,就是审美意象,也就是美(广义的美)。童庆炳描述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象是意境的基础,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就是局部与整体,材料与结构的关系,若干语象或意象建构起一个呼唤性的本文就是意境。“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三、 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意象世界是“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总非人家所有”,就是说意象不是物理世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菊,王安石“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是他们各自的意象世界,如果没有陶渊明、王安石也就没有这些意象。所以,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审美活动是一种意象活动,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追求。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有像世界为体验的审美活动,这个意象世界才是反映出审美的本质世界。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具有历史性、社会性。但这并不能说审美体验是纯粹主观的东西,任何审美体验,必有外界物色、景色或艺术形象的触发,但最关键的还是要看意向性生发机制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1) 2) 3) 4)

5) 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叶朗:《美在意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参考网页: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 意象化的家族叙事莫言.苏童家族小说比较论
  • 分类号 ■■■|密级 10542学校代码学号200904210026 .} 意象化的家族叙事 --莫言.苏童家族小说比较论 FamilyNarrativebyMeansofImagery --ComparisonbetweenFamilyNovelsofMoYahandSuTong 指导教师姓名.职 ...

  • [大学语文]结课论文
  • 大学语文结课论文 题 目 艺术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开发与运用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 号 院 (系) 导师(职称) 完成时间 2012 年 6 月 14 日 艺术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开发与运用 摘 要 当今社会,人们的思维越来越广泛,人们对艺术的创作要求不断提高,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创作.我们的传统 ...

  • 摄影美学论文
  • 摄 影 美 学 论 文 学院:艺术学院姓名:余海连 学号:20114078 班级:摄影2班指导老师:潘娜 还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看到自己的专业是摄影的时候心里那一刹那间感到有一股陌生的气息,心开始乱了起来很没底,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这个专业.但有一点我很确定我很喜欢自拍,后来知道摄影不是一件那么 ...

  • 禅意诗情入画境--论王维山水画中的意境体现
  • 2009年12月第八卷第4期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CHUZHOU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 Dec.2009V01.8No.4 禅意诗情入画境 --论王维山水画中的意境体现 李 凤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唐代文士的以 ...

  • 论文题目:唐诗中朦胧的雨意探寻唐诗中的雨文化
  • 论文题目:唐诗中朦胧的雨意----探寻唐诗中的雨文化 课题研究内容:一.合作搜录带雨的唐诗(包括含雨字的诗歌.有雨景雨境的诗歌) 二.分类整理:按季节 按场景 按情境 按意蕴 三.根据分类分析唐诗中的雨文化(看唐朝社会的民风民俗.诗人的人生际 遇.诗人的情感.与雨有关的花文化.建筑文化等等) 四.拓 ...

  • 文献检索报告实例
  • 对徐志摩追求"爱.美.自由" 三位一体完美生活的研究 庄严 目 录 1. 课题分析 .................................................................................................. ...

  •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论文选题
  • 二.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文艺学.美学 编号 论文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 ...

  • 美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 <美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鲍姆嘉通 2.审美活动 3.王国维 4.朱光潜 5.社会性 6.柳宗元 7.超功利性 直觉性 8.意象 9.形式层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

  • 徽州传统民居天井文化 的研究与探析
  • 淮北师范大学 2010届学士学位论文 徽州传统民居天井文化 的研究与探析 学院.专 业 美术学院.艺术设计 研 究 方 向 环境艺术设计 学 生 姓 名 董 琛 学 号 [1**********] 指导教师姓名 甘 兴 义 指导教师职称 讲 师 2010年04月22日 目 录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