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梁惠王上》 寡人愿安承教1,梁惠王2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3,有以异乎4?” 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5,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6有肥肉,厩7有肥马,民有饥色8,野有饿莩9,此率10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11;为民父母12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13?仲尼14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15!‟为其象人16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17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18,叟之所知也19。及寡人之身20,东败于齐,长子死焉21;西丧地于秦七百里22;南辱于楚23。寡人耻之24,愿比死者一洒之25,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26。王如施27仁政于民,省刑罚28,薄税敛29,深耕易耨30,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31,入以事32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33,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34。彼夺其民时35,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36其民,王往而征之37,夫谁与王敌38?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1]

注释 1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国君的自称。安,安心,专心。承教,受教。

2〔梁惠王〕即魏惠王,名(yīng),惠是谥号,战国时魏国的国君(公元前370—前319年在位)。惠王八年,魏从安邑(现在山西夏县)迁都大梁(现在河南开封),所以又称梁惠王。

3〔以梃(tǐng)与刃〕用棍和刀。以,用。梃,棍棒。刃,刀。4〔有以异乎〕有什么不同吗?以,助词。 5〔政〕行政手段。6〔庖(páo)〕厨房。7〔厩(jiù)〕马圈。8〔饥色〕饥饿的样子。

9〔野有饿莩(piǎo)〕郊外有饿死的人。野,郊外。莩,通“殍”,饿死的人。

10〔率〕带领。11〔兽相食,且人恶(wù)之〕虎狼食禽兽,人尚且憎恶。且,尚且。恶,憎恶。之,指兽相食这件事。

12〔为民父母〕古人认为,百姓是王侯的子民,王侯要抚养百姓。

13〔恶(wū)在其为民父母也〕怎么还能做百姓的父母呢?恶在,何在。恶,疑问代词,哪里。

14〔仲尼〕孔子,字仲尼。

15〔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一个制作殉葬用的偶人的人,该不会有后代吧。作,制作。俑,陪葬用的偶人。用陶或木做成。后,后代。

16〔为其象人〕因为那些偶人像人。其,指偶人。象,好像。17〔斯民〕这些老百姓。

18〔晋国,天下莫强焉〕天下没有比晋国更强的国家了。春秋时,晋国疆域逐渐扩大,现在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一角都属晋国。后于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地,晋遂亡。魏原来也属晋,所以魏惠王自称晋国。

19〔叟(sǒu)〕古时对老年人的敬称。20〔及寡人之身〕到了我身上。及,到,达到。

21〔东败于齐,长子死焉〕梁惠王三十年(前340),齐国用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在马陵大败魏军,杀魏将庞涓,俘虏太子申(惠王长子)。《史记》只记他被俘,未知死于何时。

22〔西丧(sàng)地于秦七百里〕梁惠王三十一年(前339),秦国伐魏国,魏因安邑离秦近,迁都大梁。后魏屡献河西之地(指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的西边一带)给秦国。

23〔南辱于楚〕指梁惠王后元十一年(前324)魏在襄陵(现在河南睢县西)被楚国打败的事。

24〔寡人耻之〕我以之为耻。之,代败于齐、秦、楚之事。

25〔愿比死者一洒(xǐ)之〕愿意为战死者报仇雪恨。比,为(wèi)。洒,通“洗”,洗雪。

26〔地方百里而可以王(wàng)〕有纵横各百里的土地(指小国)就能够称王(为天下之主)。方百里,方形两边相距一百里。

27〔施〕推行。

28〔省刑罚〕减少刑罚。省,减少,精简。刑罚,古时刑指肉刑、死刑,罚指令罪犯用金钱赎罪,都是对罪犯实行惩治。

29〔薄税敛〕减轻赋税。薄,减轻,减少。税敛,国家向百姓征收的钱粮。

30〔深耕易耨(nòu)〕深耕土地,除去杂草。易,治。耨,锄草。

31〔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壮年人用余暇的时间学习孝悌忠信。孝,孝顺父母。悌,恭顺兄长。忠,忠心爱国。信,诚实待人。 32〔事〕侍奉。

33〔长上〕比自己年长和地位高的人。

34〔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可以使(壮年人)制作棍棒用来打击秦国和楚国的武力了。意思是壮年人都尊君亲上就会为国效死。坚甲利兵,坚固的盔甲,锋利的兵器,用来代表整个兵力。

35〔彼夺其民时〕国君抢占了老百姓耕作的时令。彼,那个,那个国君。夺,抢去,占去。民时,指百姓耕种收割的时令。 36〔陷溺〕陷到井里,淹在水里,意思是暴政害民。

37〔征之〕讨伐他们(不行仁政的国君)。 38〔敌〕敌对,能抵抗。

翻译

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孟子·梁惠王上》 寡人愿安承教1,梁惠王2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3,有以异乎4?” 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5,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6有肥肉,厩7有肥马,民有饥色8,野有饿莩9,此率10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11;为民父母12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13?仲尼14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15!‟为其象人16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17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18,叟之所知也19。及寡人之身20,东败于齐,长子死焉21;西丧地于秦七百里22;南辱于楚23。寡人耻之24,愿比死者一洒之25,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26。王如施27仁政于民,省刑罚28,薄税敛29,深耕易耨30,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31,入以事32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33,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34。彼夺其民时35,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36其民,王往而征之37,夫谁与王敌38?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1]

注释 1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国君的自称。安,安心,专心。承教,受教。

2〔梁惠王〕即魏惠王,名(yīng),惠是谥号,战国时魏国的国君(公元前370—前319年在位)。惠王八年,魏从安邑(现在山西夏县)迁都大梁(现在河南开封),所以又称梁惠王。

3〔以梃(tǐng)与刃〕用棍和刀。以,用。梃,棍棒。刃,刀。4〔有以异乎〕有什么不同吗?以,助词。 5〔政〕行政手段。6〔庖(páo)〕厨房。7〔厩(jiù)〕马圈。8〔饥色〕饥饿的样子。

9〔野有饿莩(piǎo)〕郊外有饿死的人。野,郊外。莩,通“殍”,饿死的人。

10〔率〕带领。11〔兽相食,且人恶(wù)之〕虎狼食禽兽,人尚且憎恶。且,尚且。恶,憎恶。之,指兽相食这件事。

12〔为民父母〕古人认为,百姓是王侯的子民,王侯要抚养百姓。

13〔恶(wū)在其为民父母也〕怎么还能做百姓的父母呢?恶在,何在。恶,疑问代词,哪里。

14〔仲尼〕孔子,字仲尼。

15〔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一个制作殉葬用的偶人的人,该不会有后代吧。作,制作。俑,陪葬用的偶人。用陶或木做成。后,后代。

16〔为其象人〕因为那些偶人像人。其,指偶人。象,好像。17〔斯民〕这些老百姓。

18〔晋国,天下莫强焉〕天下没有比晋国更强的国家了。春秋时,晋国疆域逐渐扩大,现在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一角都属晋国。后于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地,晋遂亡。魏原来也属晋,所以魏惠王自称晋国。

19〔叟(sǒu)〕古时对老年人的敬称。20〔及寡人之身〕到了我身上。及,到,达到。

21〔东败于齐,长子死焉〕梁惠王三十年(前340),齐国用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在马陵大败魏军,杀魏将庞涓,俘虏太子申(惠王长子)。《史记》只记他被俘,未知死于何时。

22〔西丧(sàng)地于秦七百里〕梁惠王三十一年(前339),秦国伐魏国,魏因安邑离秦近,迁都大梁。后魏屡献河西之地(指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的西边一带)给秦国。

23〔南辱于楚〕指梁惠王后元十一年(前324)魏在襄陵(现在河南睢县西)被楚国打败的事。

24〔寡人耻之〕我以之为耻。之,代败于齐、秦、楚之事。

25〔愿比死者一洒(xǐ)之〕愿意为战死者报仇雪恨。比,为(wèi)。洒,通“洗”,洗雪。

26〔地方百里而可以王(wàng)〕有纵横各百里的土地(指小国)就能够称王(为天下之主)。方百里,方形两边相距一百里。

27〔施〕推行。

28〔省刑罚〕减少刑罚。省,减少,精简。刑罚,古时刑指肉刑、死刑,罚指令罪犯用金钱赎罪,都是对罪犯实行惩治。

29〔薄税敛〕减轻赋税。薄,减轻,减少。税敛,国家向百姓征收的钱粮。

30〔深耕易耨(nòu)〕深耕土地,除去杂草。易,治。耨,锄草。

31〔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壮年人用余暇的时间学习孝悌忠信。孝,孝顺父母。悌,恭顺兄长。忠,忠心爱国。信,诚实待人。 32〔事〕侍奉。

33〔长上〕比自己年长和地位高的人。

34〔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可以使(壮年人)制作棍棒用来打击秦国和楚国的武力了。意思是壮年人都尊君亲上就会为国效死。坚甲利兵,坚固的盔甲,锋利的兵器,用来代表整个兵力。

35〔彼夺其民时〕国君抢占了老百姓耕作的时令。彼,那个,那个国君。夺,抢去,占去。民时,指百姓耕种收割的时令。 36〔陷溺〕陷到井里,淹在水里,意思是暴政害民。

37〔征之〕讨伐他们(不行仁政的国君)。 38〔敌〕敌对,能抵抗。

翻译

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相关内容

  • 寡人之一国也
  • 寡人之于国也 一.导入新课 孔子对弟子的说理风格是严厉的教诲和透彻的论说相结合的,很有层次和逻辑感,但是,当面对的劝说对象是一个居于特殊位置上的人,比如面对一个自我尊严意识很强的君主,应该怎么样去劝说呢? 二.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 ...

  •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校2015-2016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8.寡人之于国也.doc
  • 课题:寡人之于国也 编写人: 审核人: 审批人: [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了解<孟子>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4.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 5.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学习难点]课文 ...

  •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

  •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docx
  •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习孟子的说理艺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孟子仁政思想的现代价值. 2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理解其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3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点拨法. 4教具准备 多媒体 ...

  • [孟子见梁惠王]导学案
  • <孟子见梁惠王>导学案 一.文化链接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 代著名 . ,战国时期 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 了 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

  •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3
  •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 ...

  •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
  •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 --雷芳 教学目标: 1. 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 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3. 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q ...

  • 寡人之于国也档
  •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 ...

  •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之第一节
  • <孟子>选读<梁惠王章句上>第一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2.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句子并体会大意.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明白本课的意思并受到启示--仁义.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教学难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明白本课 ...

  • 孟子义利观新探
  • TheCentralPlainsCulture Research 孟子义利观新探 钱耕森 摘 要:"义利之辨"是先秦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史上的一个争论很激烈的问题,孟子在辩论中提出了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的观点.他提倡合乎"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