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离子的形成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分层排布的,会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使学生初步认识离子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空间想像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并用作图的方法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2.通过对最外层电子的观察,认识电子的得失情况,进一步了解离子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微观世界的运动性,感知无处不在的动感世界。
二、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难点:离子形成原因,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它们怎样构成原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阅读课本54页1-2段,在小组内描述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
原子中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离核近,最近的为第一层,其次是第二层,能量高的离核远一些,第一层最多2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
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画圆圈标核电荷、正号写在前,弧线呈扇面,数字一条线。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规律
a.在含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同
b.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c.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通常就用电子层来表明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
d.把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由里往外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
〔强调指出〕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e。电子分布每层最多容纳2N2、但最外层不超过8个
3.原子结构示
意图
.
(三)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设问〕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有什么特点?这种结构和元素性质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板书〕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设问〕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板书〕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设问〕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板书〕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
〔师生小结〕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
(四):离子的形成
1.氯化钠形成过程:
钠原子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向氯原子的最外层上转移,从而使双方最外电子层都达到稳定结构。
〔提问〕Na、Cl原子最外层失得电子后,是否还能保持电中性?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Na、Cl原子失得电子后将带上不同性质的电荷,它们已经从量变引起了质变,分别叫做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
2.小结:类似这样得、失电子后的原子都带有电荷,不能再称之为原子,而叫离子.以前我们学过的原子团也往往带有电荷,如SO42-、OH-、NH4+等,它们也叫离子。
[板书〕1.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概括出阳离子、阴离子的概念。注意离子所带电荷的表示方法只能是“+”、“一”或“几+”“几—”。
离子化合物:定义:像氯化钠这种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
3.离子符号的意义
离子符号是用来表示离子的化学符号。离子符号表示式Xn+或X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离子的写法
方法:先写出元素符号,再在右上角标明该离子带的电荷数,注意“+、—”于数字后面 例:3个硫酸根离子:3SO42-=;两个镁离子:2Mg2+
课堂小节: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进行总结。
布置作业:
课本57页习题1.2(1-2)。3
反思: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离子的形成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分层排布的,会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使学生初步认识离子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空间想像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并用作图的方法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2.通过对最外层电子的观察,认识电子的得失情况,进一步了解离子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微观世界的运动性,感知无处不在的动感世界。
二、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难点:离子形成原因,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它们怎样构成原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阅读课本54页1-2段,在小组内描述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
原子中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离核近,最近的为第一层,其次是第二层,能量高的离核远一些,第一层最多2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
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画圆圈标核电荷、正号写在前,弧线呈扇面,数字一条线。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规律
a.在含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同
b.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c.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通常就用电子层来表明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
d.把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由里往外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
〔强调指出〕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e。电子分布每层最多容纳2N2、但最外层不超过8个
3.原子结构示
意图
.
(三)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设问〕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有什么特点?这种结构和元素性质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板书〕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设问〕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板书〕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设问〕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板书〕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
〔师生小结〕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
(四):离子的形成
1.氯化钠形成过程:
钠原子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向氯原子的最外层上转移,从而使双方最外电子层都达到稳定结构。
〔提问〕Na、Cl原子最外层失得电子后,是否还能保持电中性?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Na、Cl原子失得电子后将带上不同性质的电荷,它们已经从量变引起了质变,分别叫做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
2.小结:类似这样得、失电子后的原子都带有电荷,不能再称之为原子,而叫离子.以前我们学过的原子团也往往带有电荷,如SO42-、OH-、NH4+等,它们也叫离子。
[板书〕1.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概括出阳离子、阴离子的概念。注意离子所带电荷的表示方法只能是“+”、“一”或“几+”“几—”。
离子化合物:定义:像氯化钠这种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
3.离子符号的意义
离子符号是用来表示离子的化学符号。离子符号表示式Xn+或X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离子的写法
方法:先写出元素符号,再在右上角标明该离子带的电荷数,注意“+、—”于数字后面 例:3个硫酸根离子:3SO42-=;两个镁离子:2Mg2+
课堂小节: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进行总结。
布置作业:
课本57页习题1.2(1-2)。3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