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透镜练习题2

生活中的透镜

一.基础训练

1.照相机、投影仪的镜头和放大镜都相当于一个,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照相机的镜头后,在上

形成一个 、 的像;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投影仪的镜头后,在屏幕上形成一个 、 的像;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放大镜后,形成一个 、 的像;

2.我们在使用照相机照相时,为了控制照相机中胶片的感光量,可以调节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

少;也可以调节 控制曝光时间,两者调节得当,就可以使胶片曝光适当.

3.电影放映机的放映原理与投影仪大体相似,是利用是单张的 片,而是连续的电影胶片,这样在屏幕上就出现了活动的画面

4.测绘人员绘制地图,需要在直升飞机上从空中向地面照相,在航空摄影中照相机内的感光胶片上所成的像

是( )

A.正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5.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正确的方法是( )

A.放大镜距离被观察的物体越近越好 B.放大镜距离被观察的物体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

C.放大镜距离被观察的物体越远越好 D.随便将放大镜如何放置,均能清晰地观察物体

6.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的镜子是( )

A.平面镜 B.凸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7.“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形成的“手影”,剧院放出的“电影”,湖岸在水中的“倒

影”,春游时留下美好记忆的“摄影”.下列出的“影”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手影——光的直线传播 B.摄影——光的反射 C.电影——凸透镜成像 D.倒影——平面镜成像

8.老师使用投影仪时,要想使屏幕上出现放大的“下”.如图3-2-3所示,正确放置的投影片是( )

二.能力训练

9.某同学使用一个焦距为10㎝的凸透镜、塑料薄膜和硬纸板制作模型照相机,则硬纸板做成的两个圆纸筒的

长度之和应大于 ㎝.在使用模型照相机时,可以观察到塑料薄膜上的人像是 、且左 右 .(选填“倒立”或“正立”;“相同”或“相反”)

10.一个同学用照相机拍摄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其结果是( )

A.拍摄不出,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B.拍摄不出,因为平面镜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C.能拍摄出,但照片上的像左、右与人相反 D.能拍摄出,但照片上的像

上、下、左、右与人相反

11.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老花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B.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用它拍照时,可以得到放大的

C.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都是利用凸透镜来成像

D.使用凸透镜制成的幻灯机,在屏幕上可以得到正立的像

12.如图3-2-4,小男孩拿一个直径比较大的放大镜,伸直手臂观察窗外远处的物体,可以看到物体的像.小

男孩观察到的是( )

A.正立的像 B.缩小的像 C.倒立的像 D.放大的像

13.老花镜掉在地上,镜片裂成两块,但仍留在镜框内,则用这个眼镜看书上的字时( )

A.一个字会变成两个字 B.看不到字

C.仍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字,只是字上有一条缝 D.仍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字

14.回答下列问题

(1)平凸或凹凸凸透镜能否用来制作放大镜?水滴能否作放大镜用?

(2)照相机为什么会有暗箱?

(3)空白投影片为什么是透明的?放投影片时,用一条白纸将习题的答案部分遮住,为什么在屏幕上就看不

到答案?

(4)有些商品是有使用期限的,酒厂把装酒的生产日期用印章印在商标的背面,贴在酒瓶上,虽然字很小,

但透过瓶中的白酒仍能清晰的看到日期,这是为什么?

三.应用创新

15.在给固定景物拍照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根据光线强度调节光圈大小

B.根据光线强度调节快门大小

C.根据距离景物的远近调节焦距

D.调焦要求:直到观察到被拍景物清晰的像为止

16.小明学习了放大镜的知识后,回家做了如下实验:用金属丝在铅笔尖上绕一圈拧紧,取下金属丝制成的小

圆环,将金属丝浸到水里,平端着慢慢取出,环内水面呈凹面,如图3-2-5甲、乙.用它看报纸,报纸上的字变小了;慢慢向环内滴水,直至水面凸起,再用它看报纸上的字,字变大了.如图丙、丁.你能分析上述两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吗?

(1) ;

17.利用班上的投影仪,四人一个小组探究以下项目,并记录探究结果

(1)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

(2)螺纹透镜的作用是什么?

(3)除屏幕上的像与投影片的景物上下颠倒外,左右有没有颠倒呢?

(4)如何让投影片的像最清晰?

(5)要使屏幕上的像增大一些,应该怎样操作?

(6)上述操作实质是调节什么?

参考答案

1.凸透镜 胶片 倒立 缩小 倒立 放大 正立 放大 2.光圈 快门 3.凸透镜 倒立 放大 投影片

4.B 5.B 6.C 7.B 8.D 9.10 倒立 相反 10.C 11 .C 12.B C 13.D

14.(1)能 能

(2)为了不使底片跑光

(3)空白投影片只有是透明的才能透过白光,不影响白屏的颜色;白纸反射各种色光,使光线无法透过,于是白屏上原来显示答案的位置出现暗区,看不到答案.

(4)“生产日期”位于凸透镜(装白酒的瓶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焦点内,“瓶子”是一个放大镜.

15.A、B、C、D

16.(1)凹透镜能成正立、缩小的像

(2)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17.(1)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会聚光线

(3)左右也颠倒了,即完全相反

(4)上、下调节透镜的位置即可

(5)向后移动投影仪,再上、下调节透镜的位置

(6)减小了投影片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增大了投影仪与屏幕之间的距离.

生活中的透镜

一.基础训练

1.照相机、投影仪的镜头和放大镜都相当于一个,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照相机的镜头后,在上

形成一个 、 的像;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投影仪的镜头后,在屏幕上形成一个 、 的像;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放大镜后,形成一个 、 的像;

2.我们在使用照相机照相时,为了控制照相机中胶片的感光量,可以调节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

少;也可以调节 控制曝光时间,两者调节得当,就可以使胶片曝光适当.

3.电影放映机的放映原理与投影仪大体相似,是利用是单张的 片,而是连续的电影胶片,这样在屏幕上就出现了活动的画面

4.测绘人员绘制地图,需要在直升飞机上从空中向地面照相,在航空摄影中照相机内的感光胶片上所成的像

是( )

A.正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5.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正确的方法是( )

A.放大镜距离被观察的物体越近越好 B.放大镜距离被观察的物体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

C.放大镜距离被观察的物体越远越好 D.随便将放大镜如何放置,均能清晰地观察物体

6.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的镜子是( )

A.平面镜 B.凸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7.“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形成的“手影”,剧院放出的“电影”,湖岸在水中的“倒

影”,春游时留下美好记忆的“摄影”.下列出的“影”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手影——光的直线传播 B.摄影——光的反射 C.电影——凸透镜成像 D.倒影——平面镜成像

8.老师使用投影仪时,要想使屏幕上出现放大的“下”.如图3-2-3所示,正确放置的投影片是( )

二.能力训练

9.某同学使用一个焦距为10㎝的凸透镜、塑料薄膜和硬纸板制作模型照相机,则硬纸板做成的两个圆纸筒的

长度之和应大于 ㎝.在使用模型照相机时,可以观察到塑料薄膜上的人像是 、且左 右 .(选填“倒立”或“正立”;“相同”或“相反”)

10.一个同学用照相机拍摄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其结果是( )

A.拍摄不出,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B.拍摄不出,因为平面镜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C.能拍摄出,但照片上的像左、右与人相反 D.能拍摄出,但照片上的像

上、下、左、右与人相反

11.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老花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B.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用它拍照时,可以得到放大的

C.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都是利用凸透镜来成像

D.使用凸透镜制成的幻灯机,在屏幕上可以得到正立的像

12.如图3-2-4,小男孩拿一个直径比较大的放大镜,伸直手臂观察窗外远处的物体,可以看到物体的像.小

男孩观察到的是( )

A.正立的像 B.缩小的像 C.倒立的像 D.放大的像

13.老花镜掉在地上,镜片裂成两块,但仍留在镜框内,则用这个眼镜看书上的字时( )

A.一个字会变成两个字 B.看不到字

C.仍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字,只是字上有一条缝 D.仍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字

14.回答下列问题

(1)平凸或凹凸凸透镜能否用来制作放大镜?水滴能否作放大镜用?

(2)照相机为什么会有暗箱?

(3)空白投影片为什么是透明的?放投影片时,用一条白纸将习题的答案部分遮住,为什么在屏幕上就看不

到答案?

(4)有些商品是有使用期限的,酒厂把装酒的生产日期用印章印在商标的背面,贴在酒瓶上,虽然字很小,

但透过瓶中的白酒仍能清晰的看到日期,这是为什么?

三.应用创新

15.在给固定景物拍照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根据光线强度调节光圈大小

B.根据光线强度调节快门大小

C.根据距离景物的远近调节焦距

D.调焦要求:直到观察到被拍景物清晰的像为止

16.小明学习了放大镜的知识后,回家做了如下实验:用金属丝在铅笔尖上绕一圈拧紧,取下金属丝制成的小

圆环,将金属丝浸到水里,平端着慢慢取出,环内水面呈凹面,如图3-2-5甲、乙.用它看报纸,报纸上的字变小了;慢慢向环内滴水,直至水面凸起,再用它看报纸上的字,字变大了.如图丙、丁.你能分析上述两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吗?

(1) ;

17.利用班上的投影仪,四人一个小组探究以下项目,并记录探究结果

(1)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

(2)螺纹透镜的作用是什么?

(3)除屏幕上的像与投影片的景物上下颠倒外,左右有没有颠倒呢?

(4)如何让投影片的像最清晰?

(5)要使屏幕上的像增大一些,应该怎样操作?

(6)上述操作实质是调节什么?

参考答案

1.凸透镜 胶片 倒立 缩小 倒立 放大 正立 放大 2.光圈 快门 3.凸透镜 倒立 放大 投影片

4.B 5.B 6.C 7.B 8.D 9.10 倒立 相反 10.C 11 .C 12.B C 13.D

14.(1)能 能

(2)为了不使底片跑光

(3)空白投影片只有是透明的才能透过白光,不影响白屏的颜色;白纸反射各种色光,使光线无法透过,于是白屏上原来显示答案的位置出现暗区,看不到答案.

(4)“生产日期”位于凸透镜(装白酒的瓶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焦点内,“瓶子”是一个放大镜.

15.A、B、C、D

16.(1)凹透镜能成正立、缩小的像

(2)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17.(1)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会聚光线

(3)左右也颠倒了,即完全相反

(4)上、下调节透镜的位置即可

(5)向后移动投影仪,再上、下调节透镜的位置

(6)减小了投影片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增大了投影仪与屏幕之间的距离.


相关内容

  • 凸透镜成像应用15练习题
  • 凸透镜成像复习检测 一.选择题 1.如图是德国设计师设计的一个球形透镜太阳能系统,通过透镜聚光 之后再发电.此透镜是一个( ) A.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B.凸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C.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D.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2.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 ...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1
  •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 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2.力. 三.德育目标: 1.2.配合.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

  • 生活中的透镜练习题及答案
  • 生活中的透镜 一.选择题 1.(12南京)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在距凸透镜10 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 光斑.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15 cm处,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是B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3.(12淮安)一简易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 ...

  •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配套练习题
  •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配套练习题含有期中期末测试题 1 食物到哪里去了练习题 一.填空 l.人吃进的食物中含有..等营养成分. 2.人的消化器官有..胃.肝.胆.胰...等. 3.人的口腔内有.腺,它能分泌.它里面有一种促进食物消化,能把淀粉分解成. 二.选择 1.口腔中的唾液腺分泌( ) A.胃液 ...

  • 八年级物理前三章
  •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 . . . 2. 古代人们在旷野地区常用&qu ...

  • 声现象测试题3
  • 八年<声现象>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 . . . 2.古代人们在旷野地区常用"伏地听声& ...

  • 凸透镜成像特点基础练习题
  • 凸透镜成像特点基础练习题 1.透镜可分为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透镜. 的距离叫焦距.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3.一束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甲所示,由图可知,此透镜的焦距为 cm:当把烛焰放在此凸透镜左侧12cm处时,如图乙所示,则从该凸透镜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 .放大 ...

  • 光学习题(光的折射及凸透镜)
  • 光学题目 1.有关光学元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B.凸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C .光通过三棱镜时不发生偏折 D.平面镜不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以下物品中没有应用凸透镜成像原理的是 A.穿衣镜 B.投影仪 C.照相机 D.放大镜 3.同学们学习很辛苦,很多同学的视力发生了 ...

  • 教科版--凸透镜成像特点基础练习题
  • 凸透镜成像特点基础练习题 1.透镜可分为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透镜. 的距离叫焦距. 2.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3.一束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甲所示,由图可知,此透镜的焦距为 cm:当把烛焰放在此凸透镜左侧12cm处时,如图乙所示,则从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