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荡灵魂的声音(吴慧锦)
—— 观看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有感
在短暂的假期里挤出一下午的时间,观看了学校下发给我们的光盘——《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大家知道现代人心肠通常比较硬,不太容易被感动落泪的,但看了此视频,平时乐观的我也被论坛感动了,泪不止一次滑落。
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的文化精髓之根本是《弟子规》,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打动了许多人。 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
看着视频感悟颇深:其一,懂得感恩。“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能让父母为我们而感到自豪,做到这些也算是给父母的一种报答吧。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学会感恩、重视孝道。自古成大事者,都难免要经受忠孝难两全的考验,孝为命之根,忠为命之物。善事父母就是尊重和维护生命之根。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工作的单位就是尊重和维护生命必需的物质能量。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色。
有个笑话,说的是一所公寓里,住有美国人、法国人、犹太人和我们中国人。公寓失火了,美国人首先救出了妻子,法国人首先抱出了情人,犹太人首先搬出了保险箱。我们中国人呢?首先背出来的,是自己的老娘。
这则笑话形象地道出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操,深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精髓。 爱子女,孝父母,乃人之天性。人都是父母生,父母养。每个父母,对于儿女,都有一种本能的、无与伦比的慈爱。为了儿女,做父母的吃尽千辛万苦,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乃至性命。作为子女,理当知恩、感恩、报恩。“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自然界的动物尚能如此,何况人呢?做儿女的,更应该敬爱长辈,孝顺父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儒家文化,而儒家伦理道德学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人们最高尚的行为就是孝。孝亲就像天上的日月星辰那样有规律地运行,像大地江河那样永不枯竭,这是人的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准则。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这就是“孝”在儒家伦理道德学中的地位,也就是在儒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的含义,其中包括了“养”,但“养”却并不一定就是“孝”。子游曾经问孔子:“何为孝道?”孔子答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现在的所谓孝,以为能够养活爹娘便行了。狗马也要饲养吧,如果对父母不是从心底里敬爱,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又怎样去区别呢?儿女在父母面前轻易没个好脸色,只是有活儿时帮干干活,到吃饭时让吃饭,这能算是孝吗?子女虽然辛劳养亲,但不敬,同样可能无孝之名。因此,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孝”,就不只是行为,更是一种情感。孝不能仅仅满足于供养父母,更主要的是要在内心里敬爱父母。真正的孝顺,是要有物质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顾,情感上的慰藉。既要使父母在物质上有保障,更要让父母在精神上能享受到天伦之乐。
每个人都会老,父母比我们先老,我们要用角色互换的心情去照料他们,才会有耐心、才不会有怨言。 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来,孝顺要及时。
回眸我们的人生,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永远沐浴在父母的爱河里。因为有了父母才有了我们,才使我们有机会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味人生的冷暖,享受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儿女有了快乐,最为之开心的是父母,儿女有了苦闷,最为之牵挂的也是父母。父母之爱,深如大海。因此,不管父母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以及其它素养如何,他们都是我们今生最大的恩人,是我们永远要去爱的人。他们把我们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而且将我们养育成人,不求回报,默默的为我们付出,已经是足够的伟人了。感恩吧,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的一点一滴,一切一切。
其二,找准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自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以不用羡慕别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获得多少财富,过多么奢侈的生活,而自己要把“努力学习,积蓄力量,努力工作,贡献社会”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把自己的梦想和对工作的热情献给热爱的工作事业,做有用的人。
当今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和古时候的社会环境不能相提并论,《弟子规》今天看来仍然有它广泛得多现实指导意义,我想在现实和传统之间应该有一个传承,中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怎样教育人,怎样增加修养,做一个完善的人?古人都能做到,难道我们现代人做不到吗?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在物质丰富、科技发展的现实环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空虚,生活中没有人生的正确目标,往往在纷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导原则,而在《弟子规》中所提到的做人的总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以此成为做人的原则,那么我们在工作和学习时,就能加深自己的修养,在物质社会的时代不迷失,不动摇,时时保持清醒,同事与同事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以及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和谐整个社会成员的关系。我从中深刻领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从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严以对已,宽以待人,积极融入到团队当中,要尊重领导,认真完成领导所交待的各项任务,忠于职守,互相帮助,礼貌待人,用自己爱心,关心和爱护每位幼儿。应保持坦诚、公正、客观的态度对人对事,并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要从中领悟其精华,发扬中华美德,做一个完善的知礼仪、知廉耻、知谦虚、知恭敬、知忠厚的人。这样,在我们继承传统和传承文化的同时,才能体现其价值。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看清世事,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从自己的教育教学抓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
涤荡灵魂的声音(吴慧锦)
—— 观看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有感
在短暂的假期里挤出一下午的时间,观看了学校下发给我们的光盘——《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大家知道现代人心肠通常比较硬,不太容易被感动落泪的,但看了此视频,平时乐观的我也被论坛感动了,泪不止一次滑落。
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的文化精髓之根本是《弟子规》,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打动了许多人。 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
看着视频感悟颇深:其一,懂得感恩。“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能让父母为我们而感到自豪,做到这些也算是给父母的一种报答吧。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学会感恩、重视孝道。自古成大事者,都难免要经受忠孝难两全的考验,孝为命之根,忠为命之物。善事父母就是尊重和维护生命之根。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工作的单位就是尊重和维护生命必需的物质能量。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色。
有个笑话,说的是一所公寓里,住有美国人、法国人、犹太人和我们中国人。公寓失火了,美国人首先救出了妻子,法国人首先抱出了情人,犹太人首先搬出了保险箱。我们中国人呢?首先背出来的,是自己的老娘。
这则笑话形象地道出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操,深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精髓。 爱子女,孝父母,乃人之天性。人都是父母生,父母养。每个父母,对于儿女,都有一种本能的、无与伦比的慈爱。为了儿女,做父母的吃尽千辛万苦,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乃至性命。作为子女,理当知恩、感恩、报恩。“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自然界的动物尚能如此,何况人呢?做儿女的,更应该敬爱长辈,孝顺父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儒家文化,而儒家伦理道德学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人们最高尚的行为就是孝。孝亲就像天上的日月星辰那样有规律地运行,像大地江河那样永不枯竭,这是人的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准则。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这就是“孝”在儒家伦理道德学中的地位,也就是在儒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的含义,其中包括了“养”,但“养”却并不一定就是“孝”。子游曾经问孔子:“何为孝道?”孔子答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现在的所谓孝,以为能够养活爹娘便行了。狗马也要饲养吧,如果对父母不是从心底里敬爱,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又怎样去区别呢?儿女在父母面前轻易没个好脸色,只是有活儿时帮干干活,到吃饭时让吃饭,这能算是孝吗?子女虽然辛劳养亲,但不敬,同样可能无孝之名。因此,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孝”,就不只是行为,更是一种情感。孝不能仅仅满足于供养父母,更主要的是要在内心里敬爱父母。真正的孝顺,是要有物质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顾,情感上的慰藉。既要使父母在物质上有保障,更要让父母在精神上能享受到天伦之乐。
每个人都会老,父母比我们先老,我们要用角色互换的心情去照料他们,才会有耐心、才不会有怨言。 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来,孝顺要及时。
回眸我们的人生,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永远沐浴在父母的爱河里。因为有了父母才有了我们,才使我们有机会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味人生的冷暖,享受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儿女有了快乐,最为之开心的是父母,儿女有了苦闷,最为之牵挂的也是父母。父母之爱,深如大海。因此,不管父母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以及其它素养如何,他们都是我们今生最大的恩人,是我们永远要去爱的人。他们把我们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而且将我们养育成人,不求回报,默默的为我们付出,已经是足够的伟人了。感恩吧,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的一点一滴,一切一切。
其二,找准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自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以不用羡慕别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获得多少财富,过多么奢侈的生活,而自己要把“努力学习,积蓄力量,努力工作,贡献社会”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把自己的梦想和对工作的热情献给热爱的工作事业,做有用的人。
当今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和古时候的社会环境不能相提并论,《弟子规》今天看来仍然有它广泛得多现实指导意义,我想在现实和传统之间应该有一个传承,中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怎样教育人,怎样增加修养,做一个完善的人?古人都能做到,难道我们现代人做不到吗?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在物质丰富、科技发展的现实环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空虚,生活中没有人生的正确目标,往往在纷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导原则,而在《弟子规》中所提到的做人的总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以此成为做人的原则,那么我们在工作和学习时,就能加深自己的修养,在物质社会的时代不迷失,不动摇,时时保持清醒,同事与同事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以及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和谐整个社会成员的关系。我从中深刻领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从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严以对已,宽以待人,积极融入到团队当中,要尊重领导,认真完成领导所交待的各项任务,忠于职守,互相帮助,礼貌待人,用自己爱心,关心和爱护每位幼儿。应保持坦诚、公正、客观的态度对人对事,并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要从中领悟其精华,发扬中华美德,做一个完善的知礼仪、知廉耻、知谦虚、知恭敬、知忠厚的人。这样,在我们继承传统和传承文化的同时,才能体现其价值。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看清世事,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从自己的教育教学抓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