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的格律

绝句的格律

绝句的格律

嘉靖年间(1522—1566),有个为皇帝到苏州搜刮纺织品的太监,因不顺手,便作了一首诗曰:“朝廷差我到苏州,府县官员不理咱。有朝一日朝京去,人生何处不相逢。”此诗不要说意境,连个韵脚都不押。有个按察使却拍马说:“好诗!”太监说:“虽不成诗,押韵而已。”

且看下面不是太监写的匿名诗:“不过黄河不怕凶,慌不择路路不通,不择手段终获胜,睁眼细看是奸雄!”

此首匿名诗;正如这位“为皇帝搜刮纺织品的太监”说的:“随不成诗,押韵而已。”,这首“姑且称”诗,内容姑且不论,仅格律而言,失错、失粘、失对。不懂诗不要紧,可得好好学学,你妈妈未把你教会,我今天就对你这个没门槛养的,补补课好了。文是长了点,你可要耐心看下去,就是看完了,你也不一定就会。回去再找你妈妈给你辅导辅导,下面就给你讲讲《绝句的格律》:

绝句这个名称产生于南朝齐、梁时期,也是当时一种文学形式,梁代徐陵编的《玉台新詠》第十卷中汇集五言四句小诗,称为绝句,还把汉代同一形式的诗加上“古绝句”名称。但这只是雏形,没有完备的格律。后经过一些诗人运用和提高,逐渐趋于成熟,到唐朝人手里。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格律,为绝句正式定了型。定型后的绝句,每首都是五言或七言四句,在声韵格律上有它特定的严格要求。因此,这种绝句,也称律绝。为了有别,人们就称以前那种雏形绝句或以后不按格律写的绝句为古绝。

绝句诗的格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诗中要用韵,一般称为“押韵”;二是每一句中的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排列,以及根据平仄声字不同排列的句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都要依照一定的规则。

押韵。

关于押韵问题,第一讲中已谈到。绝句诗的押韵,就是在每首诗的第一、第二和第四句的末一字,用同一个韵目的字做韵脚;第一句的末一字可用邻韵,也可不押韵。也就是说除第一句可以不押韵外,其中第二、第四句的末一字,要用同属一个韵并且同是平声(第一声或第二声)的字做韵脚,如果用了不同韵目的字做韵脚,就叫“出韵”或“落韵”,这是违反格律的。第一句虽不要求用韵,但七言绝句如第一句用韵,可增加音乐美感。故七言绝句第一句,以用韵的为较多。而五言绝句第一句不用韵的居多。此外,一首诗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绝句诗唯独第三句规定不用韵,但由于绝句诗作为格律诗限用平声韵,所以第三句的末一字也限用仄声字。第一句不用韵的绝句,其第一句的末一字也限用仄声字。 现举第一句不用韵的和第一句用韵的五言绝句为例,唐代诗人王之焕《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第一句不用韵的。

唐代诗人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是第一句用韵的。

第一句用韵和第一句不用韵的七言绝句。唐代诗人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第一句用韵。 唐代诗人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是第一句不用韵。

平仄安排。

汉字一字一音,诗句中的音节,以两个字或一个字为一顿,语言学称为音步。七言诗句有三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五言诗句有两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每个双音步的第二个音和单音步是每个音节的节奏点,一般称为节拍或拍子,所以一三五字一般可忽略,二四六字是平仄要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因此,五言诗句有三个节拍(第二字、第四字和末一字),七言诗句有四个节拍(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和末一字)。关于字和句的平仄格律,就与节拍有紧密的关系。概括地说有三点:1、每句中的每个节拍所在(不包括句末一字),平声仄声字要交错使用;2、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句中凡属节拍(不包括句末一字)用的平仄声字,两句要互相对立,不能相同;3、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句中节拍的平仄声字(不包括句末一字)两句要相同。下面分别叙述。

(同句)平仄交错。

为了使诗句有音乐美感,就要求诗句中节拍上的用字,平声字和仄声字交错使用,例如在同一句中,第二字是平声,第四字就要用仄声,而第六字又用平声。相反,如第二字是仄声,第四字就用平声,而第六字又用仄声,这就叫平仄交错。如:唐代诗人李白《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又如:唐代诗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从例诗中可以看出,每首诗的句子中的节拍所在(即双数字),在每一句中总是平声字和仄声字交错安排的。这种平仄声交错的句子符合格律规定,称为“律句”;相反,如果节拍上的字不是平仄交错,就违反了格律,称为“拗句”。(拗句一般不能用,) (联句)平仄对立。

绝句诗中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中节拍上(不包括句末一字)的平仄用字,要做到相互对立。以七言绝句来说,第一句中的第二、第四、第六字如果是平仄平,那么第二句相同位置的字就用仄平仄;相反,如上句的这三字用的是仄平仄,下句就用平仄平。第三、四句也如此。这个规则在格律中叫“平仄对立”,违反这个规则叫“平仄失对”。如:唐代诗人张旭《山中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又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柳叶谁裁出,二

月春风似剪刀。”如五言诗,就在两句间的二、四两字平仄对立,即上句用的平仄,下句就用仄平;相反,上句用的仄平,下句就用平仄。

(邻句)平仄相粘。

绝句诗中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句中节拍上的平仄用字(不包括末一字),两句要求相粘。所谓粘,就是粘连在一起,平粘平,仄粘仄。以七言诗来说,如果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用的是平仄平,那么第三句中相同位置的字也要用平仄平;相反,第二句节拍上的字用的仄平仄,第三句相同位置的字也用仄平仄。这种规则,在格律中叫做“粘”,违反这种规则叫“失粘”。如:唐代诗人杜荀鹤《再经胡城县》:“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年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又如:唐代诗人杨凝《初次巴陵》:“西江浪接洞庭波,积水遥连天上河。乡信为凭谁寄去,汀洲燕雁渐来多。”“对”和“粘”的作用,是使全诗的声调有变化而不单调,读起来加强音乐美感。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重复;如果不“粘”,上两句和下两句的平仄又重复了。

格式

(一)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格式。每一种格式又有第一句用韵的和第一句不用韵的两种区别。所谓平起式,就是在第一句的第一个节拍(即第二字)用平声字;仄起式则在第一句的第一个节拍(即第二字)用仄声字。其中平起第一句用韵的称为平起入韵式;平起第一句不用韵的称为平起不入韵式;仄起第一句用韵的称为仄起入韵式,仄起第一句不用韵的称为仄起不入韵式。这种称呼,同样适用于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五言绝句第一句以不用韵的居多。 第一句不用韵的平起式(即平起不入韵式)如:唐代诗人王维《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第一句用韵的平起式(即平起入韵式),只要把第一句的平仄安排由“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仄平”就行了。其余三句平仄不必变换。如:唐代诗人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鹫翎金仆姑,燕尾锈蝥弧。独立杨新令,千营共一呼。”

仄起不入韵的五绝格式(即仄起不入韵式),如:唐代诗人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

仄起第一句用韵的(即仄起入韵式),只要把第一句“仄仄平平仄”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三句不变。如:唐代诗人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只是每句比五言绝句开头多两个字,与五言绝句的格律全都相同。也分为平起入韵、平起不入韵,和仄起入韵、仄起不入韵四种。其中第一句入韵的比较常见。

平起入韵式的格式,如: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起不入韵式,第一句的平仄安排由“平平仄仄仄平平”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三句不变。如:唐代诗人郑畋《马嵬坡》:“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仄起入韵式格式。如:唐代诗人曹松《己亥岁》:“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仄起不入韵式,同样只要将第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三句不变。如:唐代诗人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以上可以看出,绝句诗的第一句(不包括这句不用韵的末一字)和第四句,两句在节拍上的平仄是一致的;而第二句和第三句除韵脚外,两句节拍的平仄安排也是一致的。掌握了诗句中平仄声交错和句子间平仄声相对相粘的规则,每首格律诗只须知道它平起式或仄起式,就可知道全诗的格律。至于古绝,由于它不必遵守上述那套格律,所以写作时比较自由,和写古体诗一样,所不同的只是句数较少而已。唐以后的古绝,多数都用仄韵。五言古绝如柳宗元的《江雪》,七言古绝如曹邺的《官仓鼠》。

律诗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首联是第一,二句

颔联是第三,四句

颈联是第五,六句

尾联是第七,八句。

绝句的格律

绝句的格律

嘉靖年间(1522—1566),有个为皇帝到苏州搜刮纺织品的太监,因不顺手,便作了一首诗曰:“朝廷差我到苏州,府县官员不理咱。有朝一日朝京去,人生何处不相逢。”此诗不要说意境,连个韵脚都不押。有个按察使却拍马说:“好诗!”太监说:“虽不成诗,押韵而已。”

且看下面不是太监写的匿名诗:“不过黄河不怕凶,慌不择路路不通,不择手段终获胜,睁眼细看是奸雄!”

此首匿名诗;正如这位“为皇帝搜刮纺织品的太监”说的:“随不成诗,押韵而已。”,这首“姑且称”诗,内容姑且不论,仅格律而言,失错、失粘、失对。不懂诗不要紧,可得好好学学,你妈妈未把你教会,我今天就对你这个没门槛养的,补补课好了。文是长了点,你可要耐心看下去,就是看完了,你也不一定就会。回去再找你妈妈给你辅导辅导,下面就给你讲讲《绝句的格律》:

绝句这个名称产生于南朝齐、梁时期,也是当时一种文学形式,梁代徐陵编的《玉台新詠》第十卷中汇集五言四句小诗,称为绝句,还把汉代同一形式的诗加上“古绝句”名称。但这只是雏形,没有完备的格律。后经过一些诗人运用和提高,逐渐趋于成熟,到唐朝人手里。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格律,为绝句正式定了型。定型后的绝句,每首都是五言或七言四句,在声韵格律上有它特定的严格要求。因此,这种绝句,也称律绝。为了有别,人们就称以前那种雏形绝句或以后不按格律写的绝句为古绝。

绝句诗的格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诗中要用韵,一般称为“押韵”;二是每一句中的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排列,以及根据平仄声字不同排列的句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都要依照一定的规则。

押韵。

关于押韵问题,第一讲中已谈到。绝句诗的押韵,就是在每首诗的第一、第二和第四句的末一字,用同一个韵目的字做韵脚;第一句的末一字可用邻韵,也可不押韵。也就是说除第一句可以不押韵外,其中第二、第四句的末一字,要用同属一个韵并且同是平声(第一声或第二声)的字做韵脚,如果用了不同韵目的字做韵脚,就叫“出韵”或“落韵”,这是违反格律的。第一句虽不要求用韵,但七言绝句如第一句用韵,可增加音乐美感。故七言绝句第一句,以用韵的为较多。而五言绝句第一句不用韵的居多。此外,一首诗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绝句诗唯独第三句规定不用韵,但由于绝句诗作为格律诗限用平声韵,所以第三句的末一字也限用仄声字。第一句不用韵的绝句,其第一句的末一字也限用仄声字。 现举第一句不用韵的和第一句用韵的五言绝句为例,唐代诗人王之焕《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第一句不用韵的。

唐代诗人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是第一句用韵的。

第一句用韵和第一句不用韵的七言绝句。唐代诗人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第一句用韵。 唐代诗人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是第一句不用韵。

平仄安排。

汉字一字一音,诗句中的音节,以两个字或一个字为一顿,语言学称为音步。七言诗句有三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五言诗句有两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每个双音步的第二个音和单音步是每个音节的节奏点,一般称为节拍或拍子,所以一三五字一般可忽略,二四六字是平仄要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因此,五言诗句有三个节拍(第二字、第四字和末一字),七言诗句有四个节拍(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和末一字)。关于字和句的平仄格律,就与节拍有紧密的关系。概括地说有三点:1、每句中的每个节拍所在(不包括句末一字),平声仄声字要交错使用;2、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句中凡属节拍(不包括句末一字)用的平仄声字,两句要互相对立,不能相同;3、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句中节拍的平仄声字(不包括句末一字)两句要相同。下面分别叙述。

(同句)平仄交错。

为了使诗句有音乐美感,就要求诗句中节拍上的用字,平声字和仄声字交错使用,例如在同一句中,第二字是平声,第四字就要用仄声,而第六字又用平声。相反,如第二字是仄声,第四字就用平声,而第六字又用仄声,这就叫平仄交错。如:唐代诗人李白《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又如:唐代诗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从例诗中可以看出,每首诗的句子中的节拍所在(即双数字),在每一句中总是平声字和仄声字交错安排的。这种平仄声交错的句子符合格律规定,称为“律句”;相反,如果节拍上的字不是平仄交错,就违反了格律,称为“拗句”。(拗句一般不能用,) (联句)平仄对立。

绝句诗中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中节拍上(不包括句末一字)的平仄用字,要做到相互对立。以七言绝句来说,第一句中的第二、第四、第六字如果是平仄平,那么第二句相同位置的字就用仄平仄;相反,如上句的这三字用的是仄平仄,下句就用平仄平。第三、四句也如此。这个规则在格律中叫“平仄对立”,违反这个规则叫“平仄失对”。如:唐代诗人张旭《山中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又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柳叶谁裁出,二

月春风似剪刀。”如五言诗,就在两句间的二、四两字平仄对立,即上句用的平仄,下句就用仄平;相反,上句用的仄平,下句就用平仄。

(邻句)平仄相粘。

绝句诗中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句中节拍上的平仄用字(不包括末一字),两句要求相粘。所谓粘,就是粘连在一起,平粘平,仄粘仄。以七言诗来说,如果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用的是平仄平,那么第三句中相同位置的字也要用平仄平;相反,第二句节拍上的字用的仄平仄,第三句相同位置的字也用仄平仄。这种规则,在格律中叫做“粘”,违反这种规则叫“失粘”。如:唐代诗人杜荀鹤《再经胡城县》:“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年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又如:唐代诗人杨凝《初次巴陵》:“西江浪接洞庭波,积水遥连天上河。乡信为凭谁寄去,汀洲燕雁渐来多。”“对”和“粘”的作用,是使全诗的声调有变化而不单调,读起来加强音乐美感。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重复;如果不“粘”,上两句和下两句的平仄又重复了。

格式

(一)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格式。每一种格式又有第一句用韵的和第一句不用韵的两种区别。所谓平起式,就是在第一句的第一个节拍(即第二字)用平声字;仄起式则在第一句的第一个节拍(即第二字)用仄声字。其中平起第一句用韵的称为平起入韵式;平起第一句不用韵的称为平起不入韵式;仄起第一句用韵的称为仄起入韵式,仄起第一句不用韵的称为仄起不入韵式。这种称呼,同样适用于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五言绝句第一句以不用韵的居多。 第一句不用韵的平起式(即平起不入韵式)如:唐代诗人王维《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第一句用韵的平起式(即平起入韵式),只要把第一句的平仄安排由“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仄平”就行了。其余三句平仄不必变换。如:唐代诗人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鹫翎金仆姑,燕尾锈蝥弧。独立杨新令,千营共一呼。”

仄起不入韵的五绝格式(即仄起不入韵式),如:唐代诗人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

仄起第一句用韵的(即仄起入韵式),只要把第一句“仄仄平平仄”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三句不变。如:唐代诗人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只是每句比五言绝句开头多两个字,与五言绝句的格律全都相同。也分为平起入韵、平起不入韵,和仄起入韵、仄起不入韵四种。其中第一句入韵的比较常见。

平起入韵式的格式,如: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起不入韵式,第一句的平仄安排由“平平仄仄仄平平”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三句不变。如:唐代诗人郑畋《马嵬坡》:“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仄起入韵式格式。如:唐代诗人曹松《己亥岁》:“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仄起不入韵式,同样只要将第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三句不变。如:唐代诗人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以上可以看出,绝句诗的第一句(不包括这句不用韵的末一字)和第四句,两句在节拍上的平仄是一致的;而第二句和第三句除韵脚外,两句节拍的平仄安排也是一致的。掌握了诗句中平仄声交错和句子间平仄声相对相粘的规则,每首格律诗只须知道它平起式或仄起式,就可知道全诗的格律。至于古绝,由于它不必遵守上述那套格律,所以写作时比较自由,和写古体诗一样,所不同的只是句数较少而已。唐以后的古绝,多数都用仄韵。五言古绝如柳宗元的《江雪》,七言古绝如曹邺的《官仓鼠》。

律诗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首联是第一,二句

颔联是第三,四句

颈联是第五,六句

尾联是第七,八句。


相关内容

  • 律诗和绝句的关系
  • 律诗和绝句的关系 1.共同点:律诗和绝句都是格律诗.所谓格律,就是在声韵上有固定的模式和一定的规范. (1)讲平仄,在声韵声调上有音乐的节奏和美感.比如哪个地方要用平声字(可粗略视为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一.二声调,用A表示.但是古汉语与现在略与不同),哪些地方该用仄声(可粗略视为现代汉语拼音第三.四声调 ...

  • 律诗绝句格律
  • 律诗绝句格律  *五言绝句[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例词参考·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 ...

  • 诗绝句格律
  • 律诗绝句格律 *五言绝句[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例词参考·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 ...

  • 诗歌文体知识大全
  • 摘自网络 古诗泛指我国古代诗歌.从古代歌谣.<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一直到明清诗歌,都可泛称为古诗. 古体诗,是唐代以后,有别于"近体诗"(即律诗.绝句)的诗体,包括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及字数.句数不限,用韵比较自由,也不拘平仄杂言诗等等 ...

  • 格律诗格式
  • 格律诗格式 * 五言绝句[仄起式]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例词参考·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 仄起为常见,七 ...

  • 古诗音韵基础知识
  • 古诗音韵基础知识 一.古诗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古代诗词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诗很规整.很整齐,就像我们现在盖的楼房一样,上上下下都是方的.西方的诗或者国外其它的诗 ...

  • 格律诗常识
  • -- 诗词格律 第一章 诗词的四大要素 一.押韵 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 古人押韵是 ...

  •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and古诗分类
  •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唐朝以前的绝句叫 ...

  • 第542篇 格律诗的写作规则
  • 格律诗的规则核心: (一)五言为基,平仄交替:扩为七言,五前加字. (二)奇句仄收,偶句平收:首句任选,平收押韵. (三)联内用对,联间用粘:避三仄尾,忌三平脚. (四)三五七句,尾字仄声:偶数句尾,押平声韵. (五)莫犯孤平,拗句为救:句内可救,句间亦可. 一.五言绝句 四种基本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