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鹏:论规律

论规律

何谓规律?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规则性的生死定律,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任何物质运动都受它的约束。 人类很早就对规律有了认识。孔子在《论语》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指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天不说话,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提出天下万物皆有规律,不因尧的功绩而存在,也不会为桀的暴政而灭亡。老子更是一言中的:“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道德经》)”意思是说:自然规律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认识到规律就是聪明的;不认识自然规律,就会狂妄;狂妄之人胡作非为,就有凶险。

规律像一道金链,贯穿宇宙;规律像一条红线,联系万物。只要违背规律,就一定会受到严厉惩罚。只有尊重规律、遵循规律、驾驭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得到顺利发展。

一、 按规律办事,就要尊重规律

规律是事物内部固有的联系,这种固有的联系就是规律的客观性。客观性是规律的最基础特性,无论人们怎样去思想,怎样去行动,都不能改变这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运动趋势。如果不尊重规律,只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结果必然是处处碰壁,

受到惩罚。

实际上,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做出的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有许多。比如为了解决木材问题,人们对森林乱砍乱伐,使全球森林面积每年减少4000平方公里,导致每年损失2万亿到4.5万亿美元。不仅如此,森林作为大自然生态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遭到人为的严重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和环境变暖,导致了大旱、大涝、暴风、海啸等极端反常气候频频来临,人类正在承受着破坏自然带来的恶果。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在历史的进程中,也有一些逆规律而动的行为发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尊重客观规律。商纣王穷兵黩武,七十万奴隶阵前起义;秦始皇大兴土木,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隋炀帝好大喜功,天下豪杰群起诛之。逆规律而为,必受惩罚,轻则一事无成,两手空空;重则身死国灭,改朝换代。

中国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或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提倡“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道即自然,也就是客观规律”。这种哲学思想,充分表达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二、按规律办事,就要认识规律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必然性是规律的最重要特性,这一特性显示出规律特有的秩序性、条理

性和逻辑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因果必然;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是理所必然;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势所必然;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是性所必然;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这是情所必然。一种规律,可以是因果必然、理所必然,也可以是势所必然、情所必然或性所必然,更可能是几种必然性的组合。按规律办事,就要认识这些必然性。

许多寓言故事提示了我们认识规律中的误区:“扣盘扪烛”,盲人将盘子、蜡烛当成太阳的故事,错就错在只看到了现象,没有看到本质;“刻舟求剑”,错就错在没有认识到事物的相互联系,更没有看到事物的发展;“守株待兔”,则把偶然性当作了必然性,将偶然现象当成了规律。“凿湖容水”出自清代笑话《谑浪》一书:宋相王安石大力推行农田水利法,有功者奖。一国子监献策:可把八百里梁山泊的水全放光,然后开垦为良田,利不在小!王安石闻听大喜,但随后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合实际,就问:“湖水放哪里呢?”国子监先生接话:“好办,可在旁边另挖一个方圆八百里的大湖容水!”众官员大笑。典型的瞎折腾,典型的“规律盲”。

现实中也有类似例子:做一件事情或定计划,往往只重视好的方面,而忽略了不利因素;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利益。比如在有的地方,招商引资,经济效益考虑得多,环保和社会效益考虑得少,结果出现了铅中毒、癌症村,厂房闲置、沃地休息;城市规划,近期发展考虑得多,远期图景考虑得少,结

果是拆了建,建了再拆。这都是因为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缺少调查研究,没有很好的倾听群众的意见,被表象所迷惑的结果。

世界上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律,农民种地,要摸索农业规律;学生学习,要思索学习规律;工人做工,要悟出工业规律……作为领导干部,规律是什么?他们抓的是班子,带的是队伍,在实践中就要认识行政管理的规律。例如,党委政府要换届,牵涉到走马换将,这是客观事实。但一个地方的大政方针不能随意更改,思路计划不能反复变更,这就要求计划要有连续性。所以衡量一个班子政绩的规律就出现了:一是能否将上一届好的思路持续下去;二是能否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开拓创新,创造新的业绩;三是能否为下一届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资源。如果在实践中尊重这个规律,就不会上届一个思路,下届一个战略,你做你的,我行我的,让基层无所适从;如果认识到这个规律,就会开拓创新,苦干实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如果遵循了这个规律,就不会鼠目寸光,只顾眼光利益,不顾子孙后代,就会使事业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繁荣进步,国家昌盛强大。

三、按规律办事,就要科学利用规律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但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完全可以利用主观能动性,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人类谋福利。

人类应该怎样科学利用规律呢?

首先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规律藏于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人们很容易将偶然当必然、将现象当本质,只有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把握规律,才能避免“一叶蔽目,不见泰山”。这就要求我们以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事物,因时、因事、因人、因地看问题,从中找出规律,做出正确的判断。

其次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桔逾淮则为枳”,同一桔树,淮河以南为桔树,淮河以北为枳树,两者只是叶子相似,果实味道却不同。这说明事物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全面掌握情况,深入分析问题,把握问题实质。不唯书,不唯上,不盲从,不蛮干。找出客观规律与现实工作的最佳结合点,找准运用规律与推动工作的最佳切入点,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其三是勤于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的过程就是去伪存真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就是科学利用规律的过程。我们要将规律用于实践之中,用规律去指导实践,用实践来认知规律。这样才能完成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整个过程。

其四是善于吸取经验教训。由于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在很多时候不能一步到位,在按客观规律办事时也会出现失误。拔苗助长苗死了、抱薪救火火更大、焚林而猎永无猎,竭泽而渔永无鱼……美国西部婴儿使用的尿布由纸尿片换为纤维尿布,又由纤维尿布换为纸尿片的过程,就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过程,也是科学利用规律的过程。

规律看不见摸不着,却处处受制于它。遵循规律,工作就一帆风顺,获得成功;违背规律,工作就挫折失败,蒙受损失。人类要想幸福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敬重规律、遵循规律、科学利用规律,顺势而动,“无为而治”,让规律发挥作用,让大自然当主宰,只有这样才能过上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生活。

论规律

何谓规律?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规则性的生死定律,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任何物质运动都受它的约束。 人类很早就对规律有了认识。孔子在《论语》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指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天不说话,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提出天下万物皆有规律,不因尧的功绩而存在,也不会为桀的暴政而灭亡。老子更是一言中的:“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道德经》)”意思是说:自然规律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认识到规律就是聪明的;不认识自然规律,就会狂妄;狂妄之人胡作非为,就有凶险。

规律像一道金链,贯穿宇宙;规律像一条红线,联系万物。只要违背规律,就一定会受到严厉惩罚。只有尊重规律、遵循规律、驾驭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得到顺利发展。

一、 按规律办事,就要尊重规律

规律是事物内部固有的联系,这种固有的联系就是规律的客观性。客观性是规律的最基础特性,无论人们怎样去思想,怎样去行动,都不能改变这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运动趋势。如果不尊重规律,只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结果必然是处处碰壁,

受到惩罚。

实际上,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做出的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有许多。比如为了解决木材问题,人们对森林乱砍乱伐,使全球森林面积每年减少4000平方公里,导致每年损失2万亿到4.5万亿美元。不仅如此,森林作为大自然生态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遭到人为的严重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和环境变暖,导致了大旱、大涝、暴风、海啸等极端反常气候频频来临,人类正在承受着破坏自然带来的恶果。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在历史的进程中,也有一些逆规律而动的行为发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尊重客观规律。商纣王穷兵黩武,七十万奴隶阵前起义;秦始皇大兴土木,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隋炀帝好大喜功,天下豪杰群起诛之。逆规律而为,必受惩罚,轻则一事无成,两手空空;重则身死国灭,改朝换代。

中国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或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提倡“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道即自然,也就是客观规律”。这种哲学思想,充分表达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二、按规律办事,就要认识规律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必然性是规律的最重要特性,这一特性显示出规律特有的秩序性、条理

性和逻辑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因果必然;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是理所必然;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势所必然;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是性所必然;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这是情所必然。一种规律,可以是因果必然、理所必然,也可以是势所必然、情所必然或性所必然,更可能是几种必然性的组合。按规律办事,就要认识这些必然性。

许多寓言故事提示了我们认识规律中的误区:“扣盘扪烛”,盲人将盘子、蜡烛当成太阳的故事,错就错在只看到了现象,没有看到本质;“刻舟求剑”,错就错在没有认识到事物的相互联系,更没有看到事物的发展;“守株待兔”,则把偶然性当作了必然性,将偶然现象当成了规律。“凿湖容水”出自清代笑话《谑浪》一书:宋相王安石大力推行农田水利法,有功者奖。一国子监献策:可把八百里梁山泊的水全放光,然后开垦为良田,利不在小!王安石闻听大喜,但随后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合实际,就问:“湖水放哪里呢?”国子监先生接话:“好办,可在旁边另挖一个方圆八百里的大湖容水!”众官员大笑。典型的瞎折腾,典型的“规律盲”。

现实中也有类似例子:做一件事情或定计划,往往只重视好的方面,而忽略了不利因素;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利益。比如在有的地方,招商引资,经济效益考虑得多,环保和社会效益考虑得少,结果出现了铅中毒、癌症村,厂房闲置、沃地休息;城市规划,近期发展考虑得多,远期图景考虑得少,结

果是拆了建,建了再拆。这都是因为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缺少调查研究,没有很好的倾听群众的意见,被表象所迷惑的结果。

世界上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律,农民种地,要摸索农业规律;学生学习,要思索学习规律;工人做工,要悟出工业规律……作为领导干部,规律是什么?他们抓的是班子,带的是队伍,在实践中就要认识行政管理的规律。例如,党委政府要换届,牵涉到走马换将,这是客观事实。但一个地方的大政方针不能随意更改,思路计划不能反复变更,这就要求计划要有连续性。所以衡量一个班子政绩的规律就出现了:一是能否将上一届好的思路持续下去;二是能否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开拓创新,创造新的业绩;三是能否为下一届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资源。如果在实践中尊重这个规律,就不会上届一个思路,下届一个战略,你做你的,我行我的,让基层无所适从;如果认识到这个规律,就会开拓创新,苦干实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如果遵循了这个规律,就不会鼠目寸光,只顾眼光利益,不顾子孙后代,就会使事业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繁荣进步,国家昌盛强大。

三、按规律办事,就要科学利用规律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但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完全可以利用主观能动性,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人类谋福利。

人类应该怎样科学利用规律呢?

首先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规律藏于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人们很容易将偶然当必然、将现象当本质,只有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把握规律,才能避免“一叶蔽目,不见泰山”。这就要求我们以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事物,因时、因事、因人、因地看问题,从中找出规律,做出正确的判断。

其次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桔逾淮则为枳”,同一桔树,淮河以南为桔树,淮河以北为枳树,两者只是叶子相似,果实味道却不同。这说明事物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全面掌握情况,深入分析问题,把握问题实质。不唯书,不唯上,不盲从,不蛮干。找出客观规律与现实工作的最佳结合点,找准运用规律与推动工作的最佳切入点,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其三是勤于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的过程就是去伪存真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就是科学利用规律的过程。我们要将规律用于实践之中,用规律去指导实践,用实践来认知规律。这样才能完成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整个过程。

其四是善于吸取经验教训。由于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在很多时候不能一步到位,在按客观规律办事时也会出现失误。拔苗助长苗死了、抱薪救火火更大、焚林而猎永无猎,竭泽而渔永无鱼……美国西部婴儿使用的尿布由纸尿片换为纤维尿布,又由纤维尿布换为纸尿片的过程,就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过程,也是科学利用规律的过程。

规律看不见摸不着,却处处受制于它。遵循规律,工作就一帆风顺,获得成功;违背规律,工作就挫折失败,蒙受损失。人类要想幸福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敬重规律、遵循规律、科学利用规律,顺势而动,“无为而治”,让规律发挥作用,让大自然当主宰,只有这样才能过上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生活。


相关内容

  •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
  • 试论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电气工程学院 1203班 于远航 [1**********]087 摘要:所谓自然规律就是自然现象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而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们的活动所表现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而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归根结底是由于"人&q ...

  •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 2.7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规律的概念. 理解: ①规律的含义. ②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③规律与规律的表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规律与规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运用: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批驳"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剥削阶级人生观.因为天 ...

  • 按规律办事
  • 事物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专题 一.知识解读 (一).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正确理解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世界上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而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都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 ...

  • 1.2.3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 课题: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含两个小标题:1.规律及其客观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前者是知识和理论上的铺垫:后者是纵深层面上的展开. 教学策略和方法 总体上的程序:通过经典案例导入,通过实例辨识揭示规律的含义,通过焦点话题认同规律是客观的道理,通过典 ...

  • 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客观性(下)
  • 作者:曾簇林 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9年02期 三 关于"美的规律"客观性论辨 诚然,具有审美属性的"对象"客体其审美价值是在审美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但它的表现必然是通过审美的实践.因为美是"对象"客体的"人化".主 ...

  • 一年级找规律教学设计
  • <找规律>(图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88~89页 二.教材简析: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作为新单元第一课的"找规律",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 ...

  • 教材及学情分析
  •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为直观图形的形状.颜色的变化规律,所借助的铺垫有:简单几何图形的认识.美术智能及生活经验.本课的学习能为将来"循环"的理解奠基,也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生活中有规律事物的美感和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对单层次规律的找寻较为容 ...

  • 大班数学活动:找规律
  • 大班数学活动:找规律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让幼儿发现再现物体的序列,体验不同的排序方法. 2.初步感知数学中的规律美,并能清楚地说出发现的规律,培养幼儿多样性思维. 3.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并学会欣赏规律美. 二.活动准备: 1.送给小熊的纸张礼物,笑脸娃娃(颜色 ...

  • [找规律]的说课
  • <找规律>的说课 <找规律>的说课 一.说教材 <找规律>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它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是<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