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数学试题文科(历年

成考数学 (文史类)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2001年

(1) 设全集M={1,2,3,4,5},N={2,4,6},T={4,5,6},则(M(2) 命题甲:A=B,命题乙:sinA=sinB. 则( )

(A) 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B) 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C) 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D) 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2002年

(1) 设集合A{1,2},集合B{2,3,5},则AB等于( )

(A){2} (B){1,2,3,5} (C){1,3} (D){2,5}

(2) 设甲:x3,乙:x5,则( )

(A)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B)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C)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D)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2003年

(1)设集合M(x,y)xy1,集合N(x,y)xy2,则集合M与N的关系是

(A)M

T)N是( )

(A) {2,4,5,6} (B) {4,5,6} (C) {1,2,3,4,5,6} (D) {2,4,6}

22

22

N=M (B)MN= (C)NØM (D)MØN

(9)设甲:k1,且 b1;乙:直线ykxb与yx平行。则

(A)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 (B)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C)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D)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2004年

(1)设集合Ma,b,c,d,Na,b,c,则集合M

N=

(A)a,b,c (B)d (C)a,b,c,d (D)

(2)设甲: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乙:四边形ABCD是平行正方,则

(A)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B)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 (C)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D)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2005年

(1)设集合P=1,2,3,4,5,Q=2,4,6,8,10,则集合P

Q=

(A)2,,2,3,4,5,6,8,10 (C)2 (D)4 4 (B)1

(7)设命题甲:k1,命题乙:直线ykx与直线yx1平行,则

(A)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 (B)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C)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D)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2006年

(1)设集合M=101,,,2,N=1,2,3,则集合M(5)设甲:x1;乙:xx0.

(A)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B)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 (C)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D)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2007年

22

(8)若x、y为实数,设甲:xy0;乙:x0,y0。则

2

N=

(A)01,,,,,,2,3 ,,2 (C)101 (B)01 (D)101

(A)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 (B)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C)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D)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2008年

(1)设集合A=2,4,6,B=1,2,3,则A

B=

(A)4 (B)1,2,3,4,5,6 (C)2,4,6 (D)1,2,3

(4)设甲:x

6

, 乙:sinx

1

,则 2

(A)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 (B)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C)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D)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二、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2001年

(4) 不等式x35的解集是( )

(A) {x

|x2}{x|x0} (D) {x|x2}

x8>x2x8或 x2

2002年

(14) 二次不等式x3x20的解集为( )

(A){x|x0} (B){x|1x2}(C){x|1x2} (D){x|x0}

2003年

(5)、不等式|x1|2的解集为( )

(A){x|x3或x1} ( B){x|3x1} (C){x|x3} (D){x|x1}

2004年

(5)不等式x123的解集为

(A)x12x15 (B)x12x12 (D)xx15 2005年 (2)不等式

2





3x27

的解集为

45x21

(5,+) (B)(,3)[5,+) (C)(3,5) (D)[3,5)

(A)(,3)

3x273x90x13

(3x9)(5x25)0

x5 45x215x2502

2006年

(2B)xx2(C)x2x4(D)xx4

(9)设a,b

(A)ab (B)acbc(c0) (C)

2007年

(9)不等式3x11的解集是

2

2





11

 (D)ab0 ab

2(A)R (B)xx0或

x (C)xx3

2008年

2 

3

(10)不等式x23的解集是

(A)xx5或x1 (B)x5x1 (C)xx1或x5

(由x233x231x5)



三、指数与对数

2001年

(6) 设alog0.56.7,blog24.3,clog25.6, 则a,b,c的大小关系为( ) (A) bca (B) acb (C) abc (D) cab

b

blog2x

b

c

x

a

blog0.5x

(alog0.5x是减函数,x>1时,a为负;blog2x是增函数,x>1时a为正.故log0.56.7

(6) 设log32a,则log29等于( )

(A)

1

a3222log392log332aa (C) (D)log92log2aa233

(10) 已知f(2x)log2

4x10

,则f(1)等于( ) 3141

(A)log2 (B) (C)1 (D)2

32

4x/210log2x10,f(1)log2110log42

f(x)log2222



(16) 函数y2003年

2x

1x11

20xlog22x1

2

(2)函数y5x1的反函数为 (-x)

(A)ylog5(1x), (x1) (B)y5

(C)ylog5(x1), (x1) (D)y5

x1

, (x) 1, (x)

1x

y5x15xy1xlog55log5(y1)xlog5(y1)

 按习惯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用x和y表示

ylog5(x1);定义域:x10,x1

(6)设0x1,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A)log0.5x2log0.5x (B)2x2 (C)sin

xsinx (D)xx

2

x

2

2

x

y2x2为增函数0x1值域(0,2)x2

2>2x,排除(B);y2x为增函数值域(1,2)22

0x1xx,sinx

20x1xx,排除(D);

220x1xx,logX为减函数,logxlogx,故选(A)0.50.50.5

5

,则x等于 4

(A)10 (B)0.5 (C)2 (D)4

(8

)设logx

5lg2

555[logx(logx2, lgxlg2, lgxlg2,x2 ] x22)

lgx444

4

4

14

54

2004年

1

= (16)64

log2

16

2005年

23

2

213342364log4log2441222

16

(12)设m0且m1,如果logm812,那么logm3

2006年

(7)下列函数中为偶函数的是

(A)y2x (B)y2x (C)ylog2x (D)y2cosx

(13)对于函数y3x,当x0时,y的取值范围是

(A)y1 (B)0y1 (C)y3 (D)0y3

(14)函数f(x)log3(3xx2)的定义域是

(A)(,0)

11111114

(B) (C) (D) log3log3log812mmm4442233

(3,+) (B)(,3)(0,+) (C)(0,3) (D)(3,0)

3xx2>0x23x

1

2(19)log28

16= log628

12

l2o3g24

3log243 42

1

2007年

(x-1)(1)函数ylg的定义域为

(A)R (B)xx0 (C)xx2



1

(2)lg48lg42=

4

031131(A)3 (B)2 (C)1 lg48lg42=lg442lg4421=1=1 (D)0

224

(5)

y (B)(3,) (C)(3,8) (D)(3,)

x

16

(15)设ab1,则

(A)loga2logb2 (B)log2alog2b (C)log0.5alog0.5b (D)logb0.5loga0.5 2008年

(3)log24()=

y

ylog1.3x

ylog2x

ylog0.5x

①同底异真对数值大小比较:

增函数真(数)大对(数)大,减函数真大对小如.log30.5log30.4, log0.34log0.35; ②异底同真对数值大小比较:

同性时:左边[点(1,0)的左边]底大对也大,右边[点(1,0)的右边]底大对却小. 异性时:左边减(函数)大而增(函数)小,右边减小而增大.

如log0.40.5>log0.30.5, log0.45log30.5, log45

同性时:分清增减左右边,去同剩异作比较. 异性时:不易不求值而作比较,略. 如:log36log48(log361

ylog0.77x

lg2lg2lg2lg2

,log481,log36log48)lg3lg4lg3lg4

1

3

(A)9 (B)3 (C)2 (D)1log24()0=log2221=21=1

(6)下列函数中为奇函数的是

(A)ylog3x (B)y3x (C)y3x2 (D)y3sinx (7)下列函数中,函数值恒大于零的是

(A)yx2 (B)y2x (C)ylog2x (D)ycosx (9

)函数ylgx

(A)(0,∞) (B)(3,∞) (C)(0,3] (D)(∞,3] [由lgx得x

>0得x3,xx0

(11)若a

1,则

(B)log2a0 (C)a

y

1a1

a,y0,故选(A)分析①:设ylog1a

22

分析②:yloga是减函数,由yloga的图像知在点(1,0)右边, y0,故选(A)

11

22

13



xx3=x0

1

0 (D)a210

四、函数

2001年

(3) 已知抛物线yxax2的对称轴方程为x1,则这条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 )

(A) (1,3) (B) (1,1) (C) (1,0) (D) (1,3)

2

x01, ax=1a20 a24(2)(2)24(2)

3 y0

44

(7) 如果指数函数yax的图像过点(3,),则a的值为( )

(A) 2 (B) 2 (C) 

18

12

(10) 使函数ylog2(2xx2)为增函数的区间是( )

(A) [1,) (B) [1,2) (C) (0,1] (D) (,1]

2xx20x22x00x2

2∵ y2xx开口向下,对称轴为: xb21

1]为ylog2(2xx2)的增区间.∴(0,

y

x

y=2xx2

ylog2(2xx2)

5x5x6x

(13)函数f(x)是( )

2

(A) 是奇函数 (B) 是偶函数

(C)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D) 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

(16) 函数y

(21) (本小题11分) 假设两个二次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x1对称,其中一个函数的表达式为

减函数,真数须在(0,1]之间,对数才为正

log1(4x3)03

3

0

log1(4x3)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__。

3

y

yx22x1,求另一个函数的表达式。

2

解法一 函数yx2x1的对称轴为x1,

2241(1)2 顶点坐标:x0=1,y04a41

22

设函数yxbxc与函数yx2x1关于x1对称,则

2

函数yxbxc的对称轴x3

2 =3,y0顶点坐标: x0

b

2136, 得:b2ax0 由x0

4ay0b24(2)62b24ac

y0得:c7 由y0

4a4a4

2

所以,所求函数的表达式为yx6x7

22

解法二 函数yx2x1的对称轴为x1,所求函数与函数yx2x1关于x1对称,则

2

所求函数由函数yx2x1向x轴正向平移4个长度单位而得。

设M(x0,y0)是函数yx2x1上的一点,点N(x,y)是点M(x0,y0)的对称点,则

2

2

y0x02x01,

x0x4xx42

,将0代入y0x02x01

yyyy00

得:yx26x7.即为所求。

(22) (本小题11分) 某种图书定价为每本a元时,售出总量为b本。如果售价上涨x%,预计售出总量

将减少0.5x%,问x为何值时这种书的销售总金额最大。 解 涨价后单价为a(1

x0.5x)元/本,售量为b(1)本。设此时销售总金额为y,则: x0.5x0.5x0.5x20.5x

y=a(1)b(1)=ab(1),令y=ab()=0,得x50

[***********]0000

所以,x50时,销售总金额最大。

2002年

(9) 若函数yf(x)在[a,b]上单调,则使得yf(x3)必为单调函数的区间是( )

A.[a,b3] B.[a3,b3] C.[a3,b3] D.[a3,b]

 因yf(x)与yf(x3)对应关系相同,故它们的图像相同;因yf(x)与yf(x3)的

自变量不同,故它们的图像位置不同,f(x3)的图像比yf(x)左移3个长度单位. 因f(a)f(x3)时,必有x3a,即xa-3; f(b)f(x3)时,必有x3b,即xb-3.所以,yf(x3)的单调区间是[a3,b3]

4x10

(10) 已知f(2x)log2,则f(1)等于( )

3

141

(A)log2 (B) (C)1 (D)2

32

4x/210log2x10, f(1)log2110log42

f(x)log2, 222

3

3

3



(13) 下列函数中为偶函数的是( )

x22(A)ycos(x1) (B)y3 (C)y(x1) (D)ysinx

(21)(本小题12分) 已知二次函数y

为2,求b的值。

x2bx3的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且这两个交点间的距离

bx3=0的两个根,

解 设两个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x1和x2,则x1和x2是方程x2

得:x1x2

b,x1x23

又得:

x1x2

2,b=4

(22)(本小题12分) 计划建造一个深为4m,容积为1600m3的长方体蓄水池,若池壁每平方米的造

价为20元,池底每平方米的造价为40元,问池壁与池底造价之和最低为多少元? 解 设池底边长为x、y,池壁与池底造价的造价之和为u,则xy

1600400

400,y400400

u40xy204(2x2y)40400204(2x

2)16000160(

x)



2

40 

160001600,即当x20时,池壁与池底的造价之和最低且等于:

u16000160(x

400400

)16000160(20)22400(元) 答:池壁与池底的最低造价之和为22400元 2003年

(3)下列函数中,偶函数是

(A)y3x3x (B)y3x2x3 (C)y1sinx (D)ytanx

(10)函数y2x3x21在x1处的导数为

(A)5 (B)2 (C)3 (D)4 y

(11

)y

x1

(6x22x)

x1

624

(A)xx1 (B)xx2

(D)

222

lg(xx1)0xx11xx20x1或x2xx1或 x2



y

(17)设函数f(t-1)t22t2(20)(本小题11分) 设f(x)ax,g(x)解 依题意得:

x

111

,f(2)g()=8,f()g(3)=,求 a、b的值. f(2)g(1)2a2b8

a•b2 ①a12 a21 2, ,解得 , 即 1ab1b1 b2 12ab1 ②f()g(3)

3333

(21)(本小题12分) 设f(x)x22axa2满足f(2)f(a),求此函数的最大值.

解 依题意得:

44aa2a22a2a2,即a2a40,得:a1a22

f(x)x24x4(x24x4)(x2)28,

可见,该函数的最大值是8(当x2时) 2004年

(10)函数f(x)sinxx3

(A)是偶函数 (B)是奇函数 (C)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D)既不是奇函数也又是偶函数

3

(15)f(x)x3,则f(3)=

(A)27 (B)18 (C)16 (D)12

(17)y5sinx12cosx5y13(5sinx12cosx)13(sinxcoscosxsin)=sin(x),cos=,

131313

(20)(本小题满分11分) 设函数yf(x)为一次函数,f(1)=8,f(2)=1,求f(11) 解 依题意设yf(x)kxb,得

f(1)kb8k3

,得,f(x)3x5,f(11)=38

f(2)2kb1b5

(22)(本小题满分12分) 在某块地上种葡萄,若种50株,每株产葡萄70kg;若多种一株,每株减产1kg。

试问这块地种多少株葡萄才能使产量达到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解 设种x(x50)株葡萄时产量为S,依题意得 Sx)70-(x-50

2

,x01x20x

b120

60,S0=12060602=3600(kg) 2a2(1)

所以,种60株葡萄时产量达到最大值,这个最大值为3600kg. 2005年

(3)设函数f(x)x21,则f(x2)

(A)x4x5 (B)x4x3 (C)x2x5 (D)x2x3

(6

)函数y

2

2

2

2

(A)xx1 (B)xx1 (C)xx

1 

x10x11x1,即:x1 或 x1

(9)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yxsinx 是偶函数

(C)yxsinx 是偶函数 (18)设函数f(x)axb,且f(1)

5

,f(2)453

33f(1)aba

注:f(x)x1f(4)417

22f(2)2ab4b1

(23)(本小题满分12分)

x

已知函数y1x22x5的图像交y轴于A点,它的对称轴为l;函数y2a的图像交y轴(a

1)

于B点,且交l于C. (Ⅰ)求ABC的面积 (Ⅱ)设a3,求AC的长

解(Ⅰ)y1x22x5的对称轴方程为:x

3x

22x5

b2

1 2a2

依题意可知A、B、

C各点的坐标为A(0,5)、B(0,1)、

C(1,a) 得:AB

在ABC中,AB边上的高为1(x1),因此,SABC=

1

41=2 2

(Ⅱ)当a3时,点C的坐标为C(1,3),故AC2006年

(4)函数yx2x3的一个单调区间是

(A)0, (B)1, (C),2 (D),3

(7)下列函数中为偶函数的是

(A)y2

(B)y2x (C)ylog2x (D)y2cosx

x

2

(8)设一次函数的图像过点(1,1)和(2,0),则该函数的解析式为

12

(B)yx (C)y2x1 (D)yx2 33

y110112yy1y1y2

3(y1)x1yxxxxxx11(2)333112

(10)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交x轴于(1,0)和(5,0)两点,则该图像的对称轴方程为

(A)x1 (B)x2 (C)x3 (D)x4

(17)已知P为曲线yx3上的一点,且P点的横坐标为1,则该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方程是

(A)3xy20 (B)3xy40 (C)3xy20 (D)3xy20

ky

2

3xx1

x1

3, P点的坐标:(1,1), y13(x1)3xy20

(20

)直线y

2

180

2007年



260

(x-1)(1)函数ylg的定义域为

A)R (B)xx0

(C)xx2 (5)yx

1

6

(6)二次函数yx24x5图像的对称轴方程为

(A)x2 (B)x1 (C)x0 (D)x1

(B)(3,) (C)(3,8) (D)(3,)

(7)下列函数中,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的是

(A)f(x)

1x22

f(x)cosf(x) (B) (C) (D) f(x)xx

1x23x

f(x)(x2x)22

(B) f(x)(x)(x)xxf(x)



0),则该二次函数的最小值为 (10)已知二次函数yx2pxq的图像过原点和点(4,

(A)-8 (B)-4 (C)0 (D)12

q022

函数图像过(0,0)和(

4,0)yx4x(x2)4y4 min

164p0p4

2

(18)函数yxx在点(1,2)处的切线方程为 

ky

(21)设f()2008年

x1

(2x1)

x1

3,y2k(x1)y3x1

x

2

121xx,则f(x)f(x)(2x)22xx22x 44

2

(5)二次函数yx2x2图像的对称轴方程为

(A)x1 (B)x0 (C)x1 (D)x2

(6)下列函数中为奇函数的是

(A)ylog3x (B)y3x (C)y3x2 (D)y3sinx

(7)下列函数中,函数值恒大于零的是

(A)yx2 (B)y2x (C)ylog2x (D)ycosx

(8)曲线yx21与直线ykx只有一个公共点,则(A)2或2 (B)0或4 (C)1或1 (D)3或7

yx

x

yx21的切线y2x就与yx21只有一个公共点,2

yx1y2

y2xy2xx1,ky22

xy2x

(9

)函数ylgx

(A)(0,∞) (B)(3,∞) (C)(0,3] (D)(∞,3] [由lgx得x

>0得x3,xx0

(13)过函数y

xx3=x0

6

上的一点P作x轴的垂线PQ,Q为垂足,O为坐标原点,则OPQ的面积为 x

(A)6 (B)3 (C)12 (D)1 [设Q点的坐标为x,则SOPQ

116

yxx3] 22x

五、数列

2001年

(11) 在等差数列an中,a58,前5项之和为10,前10项之和等于( )

(A) 95 (B) 125 (C) 175 (D) 70

5(a1a5)5(a54da5)5(84d8)

===10,d=3 5(a10a6)5(a5da5+d)5(2a56d)5(2863)

S10=S5=S55=S5=10=95

2222

an12an3bn

n1,2,3,......。 (23) (本小题11分) 设数列an,bn满足a11,b10且

bn1an2bn

注:S5=

(ii)求an,bn的通项公式。

(i)求证anbn和anbn都是等比数列并求其公比;



1,,, 2 7 29, , 2an13bn1

an:证(i) 

0 1 4, an-12bn-1bn:

a

n

bn:1, 2 , ann

 a

3b:1, 2 29, a

可见ab与a3

b的各项都不为

0.

a=2a3b=

a

3b=a

q, 所以,a

3b是等比数列且其公比为q

a=2a3b=

2a

3b=2a

n

n

n

n

nnnn

n1n1nnnnnnnn

nn

n1n1nnnnnnnn

所以,an

n是等比数列且其公比为q=2



(ii) 由ana1qn1得

1n1n1

a=(2(2nann=(2 ,

得: n1

b(2n1(2n1ann=(2

nn1

2002年

(12) 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q2,且a2a48,则a1a7等于( )

(A)8 B.16 (C)32 (D)64

(a1•a7

a2

a4q3a2a4q282232) q

(24)(本小题12分)数列{an}和数列{xn}的通项公式分别是an

2

2n1

,2

n2n2

xn1a2an。

(Ⅰ)求证{xn}是等比数列;

(Ⅱ)记

Sn

,求的表达式。

证(Ⅰ)因an

{x}为正数列。当n>2时

xn

nxn1

可见

是等比数列。

x(Ⅱ)由x12,qnn1

a1(1qn)Snx1x2xn1)2)

2n3n22

2003年 (23)已知数列(Ⅰ)求

an的通项公式,

an的前n项和S

n

2an3.

(Ⅱ)设bn

nan

,求数列bn的前n项和. n2

解(Ⅰ)当n1时,a1S12a13,故a1

3,

当n2时,anSnSn-12an3(2an13)2an2an1, 故an2an1,q

an2a

n12,所以,ana1qn132n1 an1an1

nann32n13n

(Ⅱ)bnn, 222n

3n

bn∵qn ,∴bn不是等比数列 

n1

∵dbnbn1

3n3(n1)3, ∴bn是等差数列 33

(n)n3n(b1bn)n(n1) bn的前n项和:Sn

2004年

(7)设an为等差数列,a59,a1539,则a10

(A) (B) (C) (D)

1

aa9d,aa2a18d2a,a是a和a的等差中项,a(aa)[***********]5152

(23)(本小题满分12分) 设an为等差数列且公差d为正数,a2a3a415,a2,a31,a4成

等比数列,求a1和d.

解 由a2a3a43a315,得a35, a2a410①

由a2,a31,a4成等比数列,得a2a4(a31)2(51)216 ② 由2005年

(13)在等差数列an中,a31,a811,则a13

(A) (B) (C) (D)22

a2a410①a212da3a2523

,得,

aad2312a2a416 ②a228(大于a3,舍去) 1

a8a3(83)d15d11, d2, a13a3(133)d110d110221

或者这样解:a是a和a的等差中项,2a=a+a,a=2aa=2111=[1**********]383

(22)(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等比数列an的各项都是正数,a12,前3项和为14。求:

(Ⅰ)数列an的通项公式;

(Ⅱ)设bnlog2an,求数列bn的前20项之和。

a1(1q3)2(1q3)2(1q)(1qq2)

解(Ⅰ)S314,

1q1q1q

得qq6,

2

q12

,所以,ana1qn122n12n

q23(不合题意,舍去)

(120)20

210

2

(Ⅱ)bnlog2anlog22nn,

数列bn的前20项的和为S20123

2006年

(6)在等差数列an中,a31,a57,则a7

20

(A)11 (B)13 (C)15 (D)17

a5a3(73)d12d7, d4, a7a52d72(4)=15

1

(22)(本小题12分) 已知等比数列an中,a316,公比q。求:

2

(Ⅰ)数列an的通项公式; (Ⅱ)数列an的前7项的和。

11

解(Ⅰ)a3a1q2,a1=16,a1=64,ana1qn164

22

2n1

27n2621n27n

17

6417n2a1(1q)111281(Ⅱ)S7=1281127 11q12821

2

2007年

(13)设等比数列an的各项都为正数,a11,a39,则公比q

(A)3 (B)2 (C)-2 (D)-3

(23)(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n(2n1),

(Ⅰ)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判断an39是该数列的第几项.

解(Ⅰ) 当n2时,anSnSn-1n(2n1)(n1)2(n1)14n1

当n1时,a1S11(211)3,满足an4n1, 所以,an4n1

(Ⅱ) an4n139,得n10. 2008年

(15)在等比数列an中, a2=6,a4=24,a6=2

a42422

(A)8 (B)24 (C)96 a2a6a4a696 (D)384

a26

(22)已知等差数列an中,a19,a3a80

(Ⅰ)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当n为何值时,数列an的前n项和Sn取得最大值,并求该最大值 解(Ⅰ)设该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则

a3a12d,a8a17d,a3a8a12da17d2a19d0

将a19代入2a19d0得:d2,

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9(n-1)(2)112n

(Ⅱ)数列an的前n项之和

Sn

n(a1an)n(9112n)

10nn2 22

n5

102n0,n5,Snmax(10nn2)令Sn

25

六、导数

2001年

(22) (本小题11分) 某种图书定价为每本a元时,售出总量为b本。如果售价上涨x%,预计售出总量

将减少0.5x%,问x为何值时这种书的销售总金额最大。 解 涨价后单价为a(1

x0.5x

)元/本,售量为b(1)本。设此时销售总金额为y,则: 100100

x0.5x0.5x0.5x20.5x

y=a(1)b(1)=ab(1), 令y=ab()=0,得x50

10010000

所以,x50时,销售总金额最大。

2002年

(7) 函数y

12

xx3的最小值是 5(A)

(C)3 (D)4

21217

y2x1,x,y2((3min

(22)(本小题12分) 计划建造一个深为4m,容积为1600m3的长方体蓄水池,若池壁每平方米的造

价为20元,池底每平方米的造价为40元,问池壁与池底造价之和最低为多少元? 解 设池底边长为x、y,池壁与池底造价的造价之和为u,则xy

1600400

400,yx4

400400

u40xy204(2x2y)40400160(xy)16000160(x), u=160(12)

xx

400

令u=0,得120,x20(x20舍去)

x

400

x20

) umin16000160(x

16000160(20

400

)22400(元) 答:池壁与池底的最低造价之和为22400元 2003年

(10)函数y2x3x21在x1处的导数为(A)5 (B)2 (C)3 (D)4y

2004年

(15)f(x)x33,则f(3)=

(A)27

2005年

(17)函数yx(x1)在x2处的导数值为

y

x2

x1

(6x22x)

x1

4

f(3)3x

2x3

27 (B)18 (C)16 (D)12

(2x1)

x2

5

(21)求函数yx33x在区间[0,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本小题满分12分)

解 令y3x233(x21)3(x1)(x1)0,得x11,x21(不在区间[0,2]内,舍去)

0, yx113312, yx223322

可知函数yx33x在区间[0,2]的最大值为2,最小值为2. y

x0

2006年

(17)已知P为曲线yx3上的一点,且P点的横坐标为1,则该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方程是 (A)3xy20 (B)3xy40 (C)3xy20 (D)3xy20

ky

2007年

2

x1

3x2

x1

3, P点的坐标:(1,1), y13(x1)3xy20

(12)已知抛物线y4x上一点P到该抛物线的准线的距离为5,则过点P和原点的直线的斜率为

(A)或

45554

(B)或 (C)1或1 (

D

445

1y22

由y2px和y4x得p=2, xp5x4 y4k1 

2

(18)函数yxx在点(1,2)处的切线方程为

[ky)x13,y2k(x1),即y3x1] x1(2x1

2008年

(8)曲线yx21与直线ykx只有一个公共点,则k(A)2或2 (B)0或4 (C)1或1 (D)3或7

yx

x

yx21的切线y2x就与yx21只有一个公共点,

2

yyx12

y2xy2xx1,ky22

xy2x

2)(25)已知函数(24 fx)x4mx25,且f(

(Ⅰ)求m的值

fx)(Ⅱ)求(在区间2,2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x)2)解(Ⅰ)f(4x32mx,f(4232m224,m2 x)(Ⅱ)令f(4x32mx=4x34x0,得:x10,x21,x31

(f0)=5,(f1)=125=4,(f1)=125=4,(f-2)=1685=13,(f2)=1685=13 fx)所以,(在区间2,2上的最大值为13,最小值为4.

七、平面向量

2001年

(18)过点(2,1)且垂直于向量a

(1,2) a(1,2)所在直线的斜率k2,与a垂直的直线的斜率k2002年

(17)已知向量a(3,4),向量b与a方向相反,并且|b|10,则b

解 设b(x,y),因向量b与a方向相反(一种平行),故

1,所求直线y1k(x2) 2

34

,即4x

3y ①, a•b3x4y|a||b|cos1801050②

将①与②组成方程组:  也可这样简单分析求解:

因|a|5,|b|10,|b|是|a|的二倍,b与a方向相反,故b2a=2(3,4)=(6,8)

2003年

(13)已知向量a、b满足|a|=4,|b

|=3,a,b=30,则ab=

(A

ab=abcosa,b=43cos30 (C)6 (D)12

4x3y ①x6

,解得:,故b(6,8)

y83x4y=50②

2004年

(14)如果向量a(3,2),b(1,2),则(2a+b)(a-b)等于

(A)28 (B)20 (C)24 (D)10

2a=2(3,2)=(6,4), 2a+b=(6,4)+(1,2)=(5,2),ab=(3,2)(1,2)=(4,4)

(2a+b)(a

b)=(5,2)(4,4)=28 

2005年

(14)已知向量a,b满足a3,b4,且a和b的夹角为120,则ab

(A

) (B

) (C) (D)6

2006年

(3)若平面向量a(3,x),b(4,3),ab,则x的值等于

(A)1 (B)2 (C)3 (D)434(3x)0, x4

2007年

(3)已知平面向量AB=(2,4),AC=(1,2),则BC=

(A)(3,6) (B)(1,2) (C)(3,6)(1,2)(2,4)=(3,6) (D)(2,8) 2008年

(x ,) 2,b(2 , 3)(18)若向量a,a//b,则x

x24

, x

223

八、三角的概念

2001年

(5,)12,则cotsin等于( ) (5) 设角的终边通过点P

(A)

7779

(B)



1315613

51251279

cot=, sin, cotsin==

[1**********]

17

(5) 已知

sincos,sincos,则tan等于( )

3

(B) (C)1 (D)-1

4

sincos1

①①+②得:882sin=55, tan=2sin==4 , 76sincos ②①-②得:2cos=

2003年 (4)已知

2

(A) sinco (B)sin

co

(C

)sin2

(D)sin2

(sincos>0时)sincos,sincos=

sincos,(sincos

∵

sin>0,cos

2007年 (11)设

sin=

1

,为第二象限角,则cos= 2

=1501 (C) (D (B)

2cos150=

九、三角函数变换

2002年

(3) 若x[,2],cosx

3

,则x等于( )

2

4511

(B) (C) (D)

336

x2n150(x在第二象限时)

7x[,2]xarccos( x210210

1806x2n210(x在第三象限时)



2003年

(19)函数ycos3x

sin3x

y2cos23xsin23x2cos3xsin3x1sin6x, y=ymaxy

2004年 (9)sin

sin6x1

12

cos

12

=

(A)

1

211 (C

(D

原式sin264

(17)函数y5sinx

12cosx5y13(5sinx12cosx)13(sinxcoscosxsin)=sin(x),cos=

131313

2005年

(10)设(0,),cos=,则sin2=

2

3

5

(A)

8912 (B) (C)

252525

324∵ (0,), ∴sin>0, sin2=2sincos=

2525

2006年

()在ABC中,C=30,则cosAcosBsinAsinB的值等于

(A)

11

(B

(C)

22

原式=cosAcos(150A)sinAsin(150A) =cosA(cos150cosAsin150sinA)sinA(sin150cosAcos150sinA) 

22 =cosAcos150sinAcos150=cos150=



2007年

(19)sin(45)coscos(45)sin的值为

sin(45)coscos(45)sin=sin(45)=sin45

十、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001年

(14)函数y

cos3x3sin3x )

22 (D) 2

1 12

,

1ycos3xx=2(cos3xx)=2(sincos3xcossin3x)=2cos(3x) T22 sin1 cos当cos(3x)=1时,函数取得最大值2

(A)

2005年

(4)函数ysin

x

的最小正周期是 2

2

4 (C)2 (D) (A)8 (B)4 T1/2

(20)(本小题满分11分)

(Ⅱ)参照上表中的数据,在下面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tanx-sinx在区间0上的图像

4

(Ⅱ)

2006年

(18)函数y

sin2x2007年 (4)函数ysin

1

x的最小正周期为 3

(A)

(B)2 (C)6 (D)8 3

2008年

(2)函数ycos

x

的最小正周期是 3

(A)6 (B)3 (C)2 (D)

 3

十一、解三角形

2001年

(20) (本小题11分) 在ABC中,已知A45,B30,AB=23.26,求AC(用小数表示,结

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解

23.26sin3023.26ACABAC

12.0 =, , AC==

sinCsinBsin75sin(18045

30)sin30

。 ,求sinC(精确到0.001)

2002年

(20)(本小题11分)

在ABC中,已知A60,且BC

ABBC解 =

sin

60

sinC=

2003年

ABsin600.612 BC

(22)(本小题12分)

如图,某观测点B在A地南偏西10方向,由A地出发有一条走向为南偏东12的公路,由观测点B发现公路上距观测点10km的C点有一汽车沿公路向A驶去,到达D点时,测得DBC90,

BD10km,问汽车还要行驶多少km才可到达A地(计算结果保留两

位小数)

解 BAD1012

2 2 ∵DBC90,BCBD,

∴BCD是等边直角三角形,BDC45

ABDBDCBAD452223

BD10

sinABDsin2310.43(km) AD

sinBADsin22

答:为这辆汽车还要行驶10.43km才可到达A地

2004年

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21)(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锐角ABC的边长AB=10,BC=8,面积S=32.求AC的长(用小数表示,

解 S=ABBCsinB=108sinB=32,

1212

43

得:sinB=55

3

AC2=AB2BC22ABBCcosB=102822108=68

5

8.25

2006年

C

A

B

(23)(本小题12分) 已知在ABC中,BAC=60,边长AB=5,AC=6. (Ⅰ)求BC的长

(Ⅱ)求ABAC值

解 (Ⅰ)

A

(Ⅱ)ABAC=ABACcosBAC=5

6cos60=15 2007年

(Ⅰ)B的正弦值; (Ⅱ)ABC的面积.

解(Ⅰ)B=45,sinB=sin45=

B

(22)(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2,1)、B(1,0)、C(3,0),求

2

1

(Ⅱ)ABC的面积SABC=21=1

2

2008年

(20)在ABC中,若sinA=

1

,C=150,BC=4,则AB= 3B

ABCABBCsinC4sin150

, AB6 CsinAsinCsinA

3

(23)如图,塔PO与地平线

AO垂直,在A点测得塔顶P的仰角PAO45,沿AO方向前进至B点,测得仰角

PBO60,A、B相距44m,求塔高PO。(精确到0.1m)

解 由已知条件得:BPO

30,AOPO,BOPOtanBPO

POtan30

PO P

ABAOBOPOBO

PO

PO44 3

PO104.1(m)

O

十二、直线

2001年

(2,1)(18)过点且垂直于向量a(1,2)的直线方程 。

(2x,1y)(1,2)=0,x2y0设在所求直线上取点(x,y),得向量b(2x,1y),则ab,即:

2002年

(4)点P(3,2)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

(A)(3,2) (B)(3,2) (C)(0,2) (D)(3,2)

(18)在x轴上截距为3且垂直于直线x2y0的直线方程为 。

112,所求直线的方程:y2(x2) x2y0的斜率k,所求直线的斜率为k2k

2003年

2)到直线y2x1的距离为

(16)点P(1,

d

5

2004年

(4)到两定点A(1,1)和B(3,5)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方程为 .

(A)xy40 (B)xy50 (C)xy50 (D)xy20

2222

(x1)(y1)(x3)(y5),xy40

(12)通过点(3,1)且与直线xy1垂直的直线方程是 .

(A)xy20 (B)3xy80 (C)x3y20 (D)xy20 (20)(本小题满分11分) 设函数yf(x)为一次函数,f(1)=8,f(2)=1,求f(11) 解 依题意设yf(x)kxb,得2005年

f(1)kb8k3

,得,f(x)3x5,f(11)=38

f(2)2kb1b5

(2,1)(16)过点且与直线yx

12006年

(8

(1,1))和(2,1),则该函数的解析式为

12

(B)yx (C)y2x1 (D)yx2

33

(20

)直线y2

2008年

60

(14)过点(1,1)且与直线x2y10垂直的直线方程为

(A) 2xy10 (B)2xy30 (C)x2y30 (D)x2y10 [直线x2y10的斜率为k

1

,所求直线的斜率为k2,由点斜式方程可知应选(A)] 2

(19)若是直线yx2

的倾斜角,则3tan1, 0,arctan(1)145= 4

十三、圆

2006年

(24)(本小题12分) 已知

o的圆心位于坐标原点,

o的方程;

o与x轴的正半轴交于A,与y轴的正半轴交于B

,AB (Ⅰ)求

(Ⅱ)设P为

o上的一点,且OP//AB,求点P的坐标。

2

2

解(Ⅰ)依题设得2r

=AB,

r

2,

o的方程:x2y24

(Ⅱ)因为A(2,0),B(0,2),所以AB的斜率为1。

过o且平行于AB的直线方程为yx.

yxx1x2由2得:

2

x

y4

y1

y2所以,点P

的坐标为

或(

2008年

x2y2

1的右焦点,并且此圆过原点.

(24)已知一个圆的圆心为双曲线

412

(Ⅰ)求该圆的方程;

(Ⅱ)求直线y被该圆截得的弦长

. 解

(Ⅰ)c4,

x2y2

(4,0)1的右焦点坐为 双曲线,

4124,0)圆心坐标O(,圆半径为r4。

2

圆的方程为(

x4)y216

(Ⅱ)因直线y

的倾角为60,

故OA=OBcos

AOB=24cos60=4

所以,直线y被该圆截得的弦长为4

412

十四、圆锥曲线

2001年

(3) 已知抛物线yx2ax2的对称轴方程为x1,则这条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 )

(A) (1,3) (B) (1,1) (C) (1,0) (D) (1,3)

a2

x1, a2, yxax21(2)1230000

(8) 点P为椭圆25x9y225上一点,F1和F2是焦点,则PF1PF2的值为( )

(A) 6 (B) 5 (C) 10 (D) 3

2

2

25x

2

9y2225a5,PF1PF22a2510

x2y2

1的左焦点F1的直线与这双曲线交于A,B两点,且AB3,F2是右焦点,则(9) 过双曲线

369

AF2BF2的值为( )

(A) 21 (B) 30 (C) 15 (D) 27

x

B

ABAF1BF1=3AF1AF2=2a=12AF2BF2AF2BF2=27BF1BF2=2a=12

x2y2

(24) (本小题11分) 已知椭圆221和点P(a,0),设该椭圆有一关于x 轴对称的内接正三角形,

ab

使得P为其一个顶点。求该正三角形的边长。

解 设椭圆的关于x 轴对称的内接正三角形为PAB,Ax,y,则:

ax32axx2(ax)2ax

1, ,y,2,22

3yya3b

3b223b2x22

(a2axx)23b,12x2axa23b20

aa

2

2

22

22

a3bax122



x a3b

3ba3bxa2122aa

a23b2

a 由于axa,所以,x

2

a3b2

a-x

因,AB=2y,于是PAB

的边长为

y

yxa23b222222

AB=2y212122

a3ba3b 2002年

x

(8) 平面上到两定点F1(7,0),F2(7,0)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10

y2y2x2x2x2y21 (B)1 (C)1

(A)

2(B)点的轨迹为双曲线,排除(C);2

a10,a5,a25,

排除(A)、

x2y2

1(0)的焦点在x轴上,O为坐标原点,P、Q为椭圆上两 (23)(本小题12分) 设椭圆

62

点,使得OP所在直线的斜率为1,OPOQ,若

POQ的面积恰为

,求该椭圆的焦距。 解 设P(x1,y1)、Q(x2,y2),因OPOQ,故POQ=90.又因OP所在直线的斜率为1,故

SPOQ

21

122OPOQx12y12x2y2。

21

x2y2

将xy代入21(0),得:

61(

0),即26=0,

244y

Q

2.5

P

0.50.50.5

0.5

解得:1

222

22=b=18>a=6,舍去)

由a2003年

2

2.5

=6,

b==

22

=2得该椭圆的焦距:2c2

4

0)、(5,0)且过点(3,0)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14)焦点(5,

2y2x2y2x2x2y1 (B)1

(D)1 (A)

222焦点在x轴,排除(A)、(D);c5, a3, b5316, 排除(B),选(C)

2x2y1与圆(x4)2y22的公共点的个数是 (15)椭圆49

(A)4 (B)2 (C)1 (D)0

y

椭圆与x轴的交点是2,圆(x4)2y22的圆

心是(4,0),与x轴的交点是因,故椭圆与圆相离,没有交点.

2

(24)已知抛物线y8x的焦点为F,点A、C在抛物线上(AC与x轴不垂直).

(Ⅰ)若点B在抛物线的准线上,且A、B、C三点的纵坐标成等差数列,求证BFAC; (Ⅱ)若直线AC过点F,求证以AC为直径的圆与定圆(x-3)y9相内切. 证明:(Ⅰ)由y8x得抛物线准线方程x

2

2

p8/4

2,F(2,0) 2

y12y2yy2

设A(,y1)、C(,y2),则B(2,1) ,

882

2

AC的斜率kAC

y2y18

, BF的斜率kBF2

21212

y1y2

y1y2 

0

∵ kACkBF

yy8

1 , ∴ BFAC

y1y28

(Ⅱ)设AC的斜率为k,则A、C、F所在的直线的方程为yk(x2)

设A(x1,y1)、C(x2,y2),因A、C在抛物线上(AC与x轴不垂直),故k满足下列方程组:

yk (x2) ①

将①代入②消去y得: 2

y8x ②

k 2(x2)28x,k2x2(4k28)xk20,

242

因b4ac12k64k640 (4k8)4k28c

故x1x2 22

kky8

将x2代入②消去x得:y2y160,

因b

2

2

(以k2作图)

81

4ack41(16)64(264)0

k

2

8

2k2448故y1y2因此,以AC为直径的圆的圆心为D(,) ,y1y216,

k2

因csc2

1

1,,故,得:



180csc2ACcscy2y1

yy21

k2182 k

ACk21

AC为直径的圆的半径R42, 又定圆心为E(3,0),半径r3,可得

k

k24k21k24DE,又Rr 423DE

k2kk2

因此,这两个圆相内切

2004年

x2y2

1的任一点(长轴两端除外)和两个焦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周长等于 (6)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169

(A)12

a2c (C)13 (D)18

(13

(A)4 (B)8 (C)16

(D)32

1x2

y21上,点M(24)(本小题满分12分) 设A、B两点在椭圆1,是A、B的中点. 42

(Ⅰ)求直线AB的方程

(Ⅱ)若椭圆上的点C

的横坐标为ABC的面积 解(Ⅰ)所求直线过点M(1,

11

),由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得所求直线的方程为yk(x-1),

22

1x2

y21,即A、B两点的坐标满足方程组 A、B两点既在直线yk(x-1),又在椭圆

24

x22

y1①4111222

,将②代入①得:(k)x2k(k)x(k)10③ 

422yk(x-1)1 ②

2

此方程的判别式:

111

b24ac2k(k)4(k2)(k)21

242111

4k2(k)24k2(k)2(14k2)(k)2

222

13222

(14k)(k)3kk

24

22

21133153kk3k0

3643666

因此它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x1、x2.

2

122k(k)4k2k2,解得k1 b由x1x2得:x1x21a214k2k24111

将k=代入yk(x-1)得直线AB的方程:yx1

222

(Ⅱ)将k

y1x01

代入方程③,解得1,又得1, 2x20x22

即A、B两点的坐标为A(0,1),B(2,0),于是

AB

由于椭圆上的点C

的横坐标为C的坐标为C

(点C到直线AB的距离为:

1

) 2

所以,ABC的面积为:

SABC=

11 或

SABCAAB22

3

2005年

(5)中心在原点,一个焦点在(0,4)且过点(3,0)的椭圆方程是

x2y2x2y2x2y2焦点在y轴上

2 (B9161 (C25411 (D941 c4,b3,a25x2y2

1的焦距是 (8)双曲线

(A

) (B

) (C)

12 2c12 (D)6

(24)(本小题满分12分)

y



x2y2

1长轴的两个端点,如图,设A1、A2是椭圆C1: 43l是C1的右准线,双曲线C2:

(Ⅰ)求l的方程;

(Ⅱ)设P为l与C2的一个交点,直线PA1与C1的另一个交 点为Q,直线PA2与C1的另一个交点为R.求QR

2

xy1 43

22

x

a244 解

(Ⅰ)椭圆的半焦距c1,右准线l的方程x

c1

(Ⅱ)由P为l与C2的一个交点的设定,得P(4,3)或P(4,3)。由于C2是对称曲线,故可在此两点

中的任意一点取作图求QR,现以P(4,3)进行计算。

由题设和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得PA1的方程为yx2),PA2的方程为yx2)

1

232

13yx2)yx2)3333

1,) 解222 得Q(1,解222 得R(,QR=()=3

2222xy1xy1

3344

2006年

x2y2

1,则该椭圆的离心率为

(15)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1612

2007年

(12)已知抛物线y4x上一点P到该抛物线的准线的距离为5,则过点P和原点的直线的斜率为

(A)

2

e

c1 (B

(C

(D

a2

4455

或 (B)或 (C)1或1 (

D

5544

1y22

由y2px和y4x得p=2, xp5x4 y4k1

2x

(14)已知椭圆的长轴长为8,则它的一个焦点到短轴的一个端点的距离为

(A)8 (B)6 (C)4 da8/24 (D)2

(3,8)(24)(本小题12分)已知双曲线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离心率等于3,并且过点,求:

(Ⅰ)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Ⅱ)双曲线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x2y2c

解(Ⅰ)由已知得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221,3,c3a,

aab

x2y2222222故bca(3a)a8a,221 a8a

x2y2

(3,8)将点代入221,

a8a

得:a21,b28,c3

y2

1 故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x2

a21

(3,0)(3,0) (Ⅱ)双曲线焦点坐标:,双曲线准线方程:x

c3

十五、排列与组合

2001年

(12) 有5部各不相同的手机参加展览,排成一行,其中2部手机来自同一厂家,则此2部手机恰好相邻

的排法总数为( )

(A) 24 (B) 48 (C) 120 (D) 60

解法一 分步法

①将同一厂家的2部手机看成“一”部手机,从“四”部手机任选“四”部的排列数为P44;

②被看成“一”部手机的二部手机可交换位置排列,排列数为P22。

42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总排列数为P4P2=48(种)

解法二 分类法

将同一厂家的2部手机看成手机“1”.

3

2,3,4、1,2,4,31,3,2,4、1,3,4,2、1,4,2,3、1,4,3,2)①手机“1”排在1位,有P3种排法(1,; 3

②手机“1”排在2位,有P3种排法; 3③手机“1”排在3位,有P3种排法; 3④手机“1”排在4位,有P3种排法;

上述排法共24种,每种排法中手机“1”各有二种排法,故总排列数为:242=48(种)

2002年

(11) 用0,1,2,3可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共有( )

(A)6个 (B)12个 (C)18个 (D)24个

解法一 ①从0,1,2,3这四个数字中取出四个数字的总排列数为P4; ②将0排在首位的排列数为P3,而0不能排在首位;

总排列数P4减去0排在首位的排列数P4即为所求。因此,用0,1,2,3可组成没有重

4

复数字的四位数的个数为P4 P33=4321321=18(个)

4

3

43

解法二 第一步:从1,2,3这三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排在第一位,有P3种取法; 第二步:从剩下的三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排在第二位,有P3种取法;

第三步:从剩下的二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排在第三位,有P2种取法; 第四步:从剩下的一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排在第四位,有P1种取法

.

111

1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可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共有P3P3P2P1个。

1111

. P3P3P2P1=3321=18(个)

1111

解法三 第一步:从1,2,3这三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排在第一位,有P3种取法; 第二步:把剩下的三个数字分别排在百位、十位、个位,有P3种取法;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可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共有P3P3个。

13

P3P3=3321=18(个)

1

3

13

解法四 第一类:把0固定在个位上,1,2,3排在千位、百位、十位的排法有P3; 第二类:把0固定在十位上,1,2,3排在千位、百位、个位的排法有P3; 第三类:把0固定在百位上,1,2,3排在千位、十位、个位的排法有P3;

根据分类计数原理,可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的个数共有: P33P33P33=3P33=3321=18(个)

2003年

(7)用0,1,2,3,4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不同3位数共有

(A)64个 (B)16个 (C)48个 (D)12个

解法一 ①从0,1,2,3,4这五个数字中取出三个数字的总排列数为P5; ②将0排在首位的排列数为P4,而0不能排在首位;

总排列数P5减去0排在首位的排列数P4即为所求。因此,用0,1,2,3可组成没有重复数

3

字的四位数的个数为P5 P42=54343=48(个)

333

3

2

32

解法二 第一步:.从1,2,3,4这四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排在第一位,有P4种取法; 第二步:从剩下的四个数字(含0)中任取一个排在第二位,有P4种取法;

第三步:从剩下的三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排在第三位,有P3种取法;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可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共有P4P4P3个。

111

. P4P4P3=443=48(个)

1

1

1

111

解法三 第一步:从1,2,3,4这四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排在第一位,有P4种取法; 第二步:从剩下的四个数字(含0)中任取二个排在十位、个位,有P4种取法;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可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共有P4P4个。

12

P4P4=443=48(个)

1

2

12

解法四 第一类:把0固定在个位上,1,2,3,4中任取二个排在百位、十位的排法有P4;

第二类:把0固定在十位上,1,2,3,4中任取二个排在百位、个位的排法有P4; 第三类:0不参加排列,1,2,3,4中任取三个的排法有P4;

根据分类计数原理,可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个数共有:

3

2P42P4=243+432=48(个)

22

3

解法五 列举法(麻烦且容易漏列,但直接明了)

103,104,120,123,124,130,132,134,140,142,143,共12个; 第一类:1排在百位的数是102,

第二类:2排在百位,与1排在百位同理,2排在百位的数也是12个; 第三类:3排在百位,与1排在百位同理,2排在百位的数也是12个; 第四类:4排在百位,与1排在百位同理,2排在百位的数也是12个;

根据分类计数原理,可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个数共有:124=48个。

2004年

(8)十位同学互赠贺卡,每人给其他同学各寄出贺卡一张,那么他们共寄出贺卡的张数是

2

(A)50 (B)100 (C)10 (D)90(2C10)

10

2005年

(11)从4本不同的书中任意选出2本,不同的选法共有

(A)12种 (B)8种 (C)6种 (C24) (D)4种

2006年

(11)4 个人排成一行,其中甲、乙两人总排在一起,则不同的排法有

3(A)种 (B)种 (C)种 (P3P22) (D)种

2007年

(16)在一次共有20人参加的老同学聚会上,如果每二人握手一次,那么这次聚会共握手多少次?

2

(A)400 (B)380 (C)240 (D)190C20



2008年

(12)某学生从6门课程中选修3门,其中甲课程必选修,则不同的选课方案共有

(A)4种 (B)8种 (C)10种 (D)20种

Pnmn(n-1)…(n-m1)54

(甲课程必选,从其他5门课程任选2门的组合数为Cm10)

Pmm!2

25

十六、概率与统计初步

2001年

(15)任意抛掷三枚相同的硬币,恰有一枚国徽朝上的概率是( )

(A)

2002年

(15) 袋中装有3只黑球,2只白球,一次取出2只球,恰好黑白各一只的概率是( )

113

1

P3(1)C30.51(10.5)313/8 (B) (C)  434132P31P21

(A) (B) (C) (D

5105C52

(19

则的数学期望是 0.20.3+00.2+10.1+20.4)。 2003年

(12)从3个男生和3个女生中选出二个学生参加文艺汇演,选出的全是女生的概率是

(AC32111

(B)

(C) (D) 2C43106

(18)某篮球队参加全国甲级联赛,任选该队参赛的10场比赛,其得分情况如下

99,

104, 87, 88, 96, 94, 100, 92, 108, 110

2004年

(11)掷两枚硬币,它们的币值面都朝上的概率是

(A)

111 (B) (D) 238

(19)从篮球队中随机选出5名队员,他们的身高分别为(单位cm)

180, 188, 200, 195, 187

2005年

(15)8名选手在8条跑道的运动场上进行百米赛跑,其中有2名中国选手。按随机抽签的方式决定选手的跑道,2名中国选手在相邻的跑道上的概率为

1(A)

22P77

8P811 (C) (D) 816

(19)从一批袋装食品中抽取5袋分别称重,结果(单位:g)如下:

98.6,100.1,101.4,99.5,102.2

g2)(精确到0.1g2)

2006年

(16)两个盒子内各有三个同样的小球,每个盒子内的小球分别标有1,2,3这三个数字,从两个盒子中3的概率是

(A)

11211

P)

(C) (D)

933

(21)任意测量一批相同型号的制作轴承用的滚球8个,它们的外径分别是(单位mm)

13.7 12.9 14.5 13.8 13.3

12.7 13.5 13.6

2007年

(17)已知甲打中靶心的概率为0.8,乙打中靶心的概率为0.9,两人各打靶一次,则两人都打不中的概率为

(A)0.01 (B)0.02 (10.8)(10.9)

(C)0.28 (D)0.72 (20)经验表明,某种药物的固定剂量会使人心率增加,现有8个病人服用同一剂量的这种药物,心率增加的次数分别为13 15 14 10 8 12 13 11

2008年

(16)5个人排成一行,则甲排在中间的概率是

(A)

121

(B) (D) 2510

(21)用一仪器对一物体的长度重复测量5次,得结果(单位:cm)如下:

1004 1001 998 999 1003

2

成考数学 (文史类)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2001年

(1) 设全集M={1,2,3,4,5},N={2,4,6},T={4,5,6},则(M(2) 命题甲:A=B,命题乙:sinA=sinB. 则( )

(A) 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B) 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C) 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D) 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2002年

(1) 设集合A{1,2},集合B{2,3,5},则AB等于( )

(A){2} (B){1,2,3,5} (C){1,3} (D){2,5}

(2) 设甲:x3,乙:x5,则( )

(A)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B)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C)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D)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2003年

(1)设集合M(x,y)xy1,集合N(x,y)xy2,则集合M与N的关系是

(A)M

T)N是( )

(A) {2,4,5,6} (B) {4,5,6} (C) {1,2,3,4,5,6} (D) {2,4,6}

22

22

N=M (B)MN= (C)NØM (D)MØN

(9)设甲:k1,且 b1;乙:直线ykxb与yx平行。则

(A)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 (B)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C)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D)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2004年

(1)设集合Ma,b,c,d,Na,b,c,则集合M

N=

(A)a,b,c (B)d (C)a,b,c,d (D)

(2)设甲: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乙:四边形ABCD是平行正方,则

(A)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B)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 (C)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D)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2005年

(1)设集合P=1,2,3,4,5,Q=2,4,6,8,10,则集合P

Q=

(A)2,,2,3,4,5,6,8,10 (C)2 (D)4 4 (B)1

(7)设命题甲:k1,命题乙:直线ykx与直线yx1平行,则

(A)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 (B)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C)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D)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2006年

(1)设集合M=101,,,2,N=1,2,3,则集合M(5)设甲:x1;乙:xx0.

(A)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B)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 (C)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D)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2007年

22

(8)若x、y为实数,设甲:xy0;乙:x0,y0。则

2

N=

(A)01,,,,,,2,3 ,,2 (C)101 (B)01 (D)101

(A)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 (B)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C)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D)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2008年

(1)设集合A=2,4,6,B=1,2,3,则A

B=

(A)4 (B)1,2,3,4,5,6 (C)2,4,6 (D)1,2,3

(4)设甲:x

6

, 乙:sinx

1

,则 2

(A)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 (B)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C)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D)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二、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2001年

(4) 不等式x35的解集是( )

(A) {x

|x2}{x|x0} (D) {x|x2}

x8>x2x8或 x2

2002年

(14) 二次不等式x3x20的解集为( )

(A){x|x0} (B){x|1x2}(C){x|1x2} (D){x|x0}

2003年

(5)、不等式|x1|2的解集为( )

(A){x|x3或x1} ( B){x|3x1} (C){x|x3} (D){x|x1}

2004年

(5)不等式x123的解集为

(A)x12x15 (B)x12x12 (D)xx15 2005年 (2)不等式

2





3x27

的解集为

45x21

(5,+) (B)(,3)[5,+) (C)(3,5) (D)[3,5)

(A)(,3)

3x273x90x13

(3x9)(5x25)0

x5 45x215x2502

2006年

(2B)xx2(C)x2x4(D)xx4

(9)设a,b

(A)ab (B)acbc(c0) (C)

2007年

(9)不等式3x11的解集是

2

2





11

 (D)ab0 ab

2(A)R (B)xx0或

x (C)xx3

2008年

2 

3

(10)不等式x23的解集是

(A)xx5或x1 (B)x5x1 (C)xx1或x5

(由x233x231x5)



三、指数与对数

2001年

(6) 设alog0.56.7,blog24.3,clog25.6, 则a,b,c的大小关系为( ) (A) bca (B) acb (C) abc (D) cab

b

blog2x

b

c

x

a

blog0.5x

(alog0.5x是减函数,x>1时,a为负;blog2x是增函数,x>1时a为正.故log0.56.7

(6) 设log32a,则log29等于( )

(A)

1

a3222log392log332aa (C) (D)log92log2aa233

(10) 已知f(2x)log2

4x10

,则f(1)等于( ) 3141

(A)log2 (B) (C)1 (D)2

32

4x/210log2x10,f(1)log2110log42

f(x)log2222



(16) 函数y2003年

2x

1x11

20xlog22x1

2

(2)函数y5x1的反函数为 (-x)

(A)ylog5(1x), (x1) (B)y5

(C)ylog5(x1), (x1) (D)y5

x1

, (x) 1, (x)

1x

y5x15xy1xlog55log5(y1)xlog5(y1)

 按习惯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用x和y表示

ylog5(x1);定义域:x10,x1

(6)设0x1,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A)log0.5x2log0.5x (B)2x2 (C)sin

xsinx (D)xx

2

x

2

2

x

y2x2为增函数0x1值域(0,2)x2

2>2x,排除(B);y2x为增函数值域(1,2)22

0x1xx,sinx

20x1xx,排除(D);

220x1xx,logX为减函数,logxlogx,故选(A)0.50.50.5

5

,则x等于 4

(A)10 (B)0.5 (C)2 (D)4

(8

)设logx

5lg2

555[logx(logx2, lgxlg2, lgxlg2,x2 ] x22)

lgx444

4

4

14

54

2004年

1

= (16)64

log2

16

2005年

23

2

213342364log4log2441222

16

(12)设m0且m1,如果logm812,那么logm3

2006年

(7)下列函数中为偶函数的是

(A)y2x (B)y2x (C)ylog2x (D)y2cosx

(13)对于函数y3x,当x0时,y的取值范围是

(A)y1 (B)0y1 (C)y3 (D)0y3

(14)函数f(x)log3(3xx2)的定义域是

(A)(,0)

11111114

(B) (C) (D) log3log3log812mmm4442233

(3,+) (B)(,3)(0,+) (C)(0,3) (D)(3,0)

3xx2>0x23x

1

2(19)log28

16= log628

12

l2o3g24

3log243 42

1

2007年

(x-1)(1)函数ylg的定义域为

(A)R (B)xx0 (C)xx2



1

(2)lg48lg42=

4

031131(A)3 (B)2 (C)1 lg48lg42=lg442lg4421=1=1 (D)0

224

(5)

y (B)(3,) (C)(3,8) (D)(3,)

x

16

(15)设ab1,则

(A)loga2logb2 (B)log2alog2b (C)log0.5alog0.5b (D)logb0.5loga0.5 2008年

(3)log24()=

y

ylog1.3x

ylog2x

ylog0.5x

①同底异真对数值大小比较:

增函数真(数)大对(数)大,减函数真大对小如.log30.5log30.4, log0.34log0.35; ②异底同真对数值大小比较:

同性时:左边[点(1,0)的左边]底大对也大,右边[点(1,0)的右边]底大对却小. 异性时:左边减(函数)大而增(函数)小,右边减小而增大.

如log0.40.5>log0.30.5, log0.45log30.5, log45

同性时:分清增减左右边,去同剩异作比较. 异性时:不易不求值而作比较,略. 如:log36log48(log361

ylog0.77x

lg2lg2lg2lg2

,log481,log36log48)lg3lg4lg3lg4

1

3

(A)9 (B)3 (C)2 (D)1log24()0=log2221=21=1

(6)下列函数中为奇函数的是

(A)ylog3x (B)y3x (C)y3x2 (D)y3sinx (7)下列函数中,函数值恒大于零的是

(A)yx2 (B)y2x (C)ylog2x (D)ycosx (9

)函数ylgx

(A)(0,∞) (B)(3,∞) (C)(0,3] (D)(∞,3] [由lgx得x

>0得x3,xx0

(11)若a

1,则

(B)log2a0 (C)a

y

1a1

a,y0,故选(A)分析①:设ylog1a

22

分析②:yloga是减函数,由yloga的图像知在点(1,0)右边, y0,故选(A)

11

22

13



xx3=x0

1

0 (D)a210

四、函数

2001年

(3) 已知抛物线yxax2的对称轴方程为x1,则这条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 )

(A) (1,3) (B) (1,1) (C) (1,0) (D) (1,3)

2

x01, ax=1a20 a24(2)(2)24(2)

3 y0

44

(7) 如果指数函数yax的图像过点(3,),则a的值为( )

(A) 2 (B) 2 (C) 

18

12

(10) 使函数ylog2(2xx2)为增函数的区间是( )

(A) [1,) (B) [1,2) (C) (0,1] (D) (,1]

2xx20x22x00x2

2∵ y2xx开口向下,对称轴为: xb21

1]为ylog2(2xx2)的增区间.∴(0,

y

x

y=2xx2

ylog2(2xx2)

5x5x6x

(13)函数f(x)是( )

2

(A) 是奇函数 (B) 是偶函数

(C)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D) 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

(16) 函数y

(21) (本小题11分) 假设两个二次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x1对称,其中一个函数的表达式为

减函数,真数须在(0,1]之间,对数才为正

log1(4x3)03

3

0

log1(4x3)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__。

3

y

yx22x1,求另一个函数的表达式。

2

解法一 函数yx2x1的对称轴为x1,

2241(1)2 顶点坐标:x0=1,y04a41

22

设函数yxbxc与函数yx2x1关于x1对称,则

2

函数yxbxc的对称轴x3

2 =3,y0顶点坐标: x0

b

2136, 得:b2ax0 由x0

4ay0b24(2)62b24ac

y0得:c7 由y0

4a4a4

2

所以,所求函数的表达式为yx6x7

22

解法二 函数yx2x1的对称轴为x1,所求函数与函数yx2x1关于x1对称,则

2

所求函数由函数yx2x1向x轴正向平移4个长度单位而得。

设M(x0,y0)是函数yx2x1上的一点,点N(x,y)是点M(x0,y0)的对称点,则

2

2

y0x02x01,

x0x4xx42

,将0代入y0x02x01

yyyy00

得:yx26x7.即为所求。

(22) (本小题11分) 某种图书定价为每本a元时,售出总量为b本。如果售价上涨x%,预计售出总量

将减少0.5x%,问x为何值时这种书的销售总金额最大。 解 涨价后单价为a(1

x0.5x)元/本,售量为b(1)本。设此时销售总金额为y,则: x0.5x0.5x0.5x20.5x

y=a(1)b(1)=ab(1),令y=ab()=0,得x50

[***********]0000

所以,x50时,销售总金额最大。

2002年

(9) 若函数yf(x)在[a,b]上单调,则使得yf(x3)必为单调函数的区间是( )

A.[a,b3] B.[a3,b3] C.[a3,b3] D.[a3,b]

 因yf(x)与yf(x3)对应关系相同,故它们的图像相同;因yf(x)与yf(x3)的

自变量不同,故它们的图像位置不同,f(x3)的图像比yf(x)左移3个长度单位. 因f(a)f(x3)时,必有x3a,即xa-3; f(b)f(x3)时,必有x3b,即xb-3.所以,yf(x3)的单调区间是[a3,b3]

4x10

(10) 已知f(2x)log2,则f(1)等于( )

3

141

(A)log2 (B) (C)1 (D)2

32

4x/210log2x10, f(1)log2110log42

f(x)log2, 222

3

3

3



(13) 下列函数中为偶函数的是( )

x22(A)ycos(x1) (B)y3 (C)y(x1) (D)ysinx

(21)(本小题12分) 已知二次函数y

为2,求b的值。

x2bx3的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且这两个交点间的距离

bx3=0的两个根,

解 设两个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x1和x2,则x1和x2是方程x2

得:x1x2

b,x1x23

又得:

x1x2

2,b=4

(22)(本小题12分) 计划建造一个深为4m,容积为1600m3的长方体蓄水池,若池壁每平方米的造

价为20元,池底每平方米的造价为40元,问池壁与池底造价之和最低为多少元? 解 设池底边长为x、y,池壁与池底造价的造价之和为u,则xy

1600400

400,y400400

u40xy204(2x2y)40400204(2x

2)16000160(

x)



2

40 

160001600,即当x20时,池壁与池底的造价之和最低且等于:

u16000160(x

400400

)16000160(20)22400(元) 答:池壁与池底的最低造价之和为22400元 2003年

(3)下列函数中,偶函数是

(A)y3x3x (B)y3x2x3 (C)y1sinx (D)ytanx

(10)函数y2x3x21在x1处的导数为

(A)5 (B)2 (C)3 (D)4 y

(11

)y

x1

(6x22x)

x1

624

(A)xx1 (B)xx2

(D)

222

lg(xx1)0xx11xx20x1或x2xx1或 x2



y

(17)设函数f(t-1)t22t2(20)(本小题11分) 设f(x)ax,g(x)解 依题意得:

x

111

,f(2)g()=8,f()g(3)=,求 a、b的值. f(2)g(1)2a2b8

a•b2 ①a12 a21 2, ,解得 , 即 1ab1b1 b2 12ab1 ②f()g(3)

3333

(21)(本小题12分) 设f(x)x22axa2满足f(2)f(a),求此函数的最大值.

解 依题意得:

44aa2a22a2a2,即a2a40,得:a1a22

f(x)x24x4(x24x4)(x2)28,

可见,该函数的最大值是8(当x2时) 2004年

(10)函数f(x)sinxx3

(A)是偶函数 (B)是奇函数 (C)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D)既不是奇函数也又是偶函数

3

(15)f(x)x3,则f(3)=

(A)27 (B)18 (C)16 (D)12

(17)y5sinx12cosx5y13(5sinx12cosx)13(sinxcoscosxsin)=sin(x),cos=,

131313

(20)(本小题满分11分) 设函数yf(x)为一次函数,f(1)=8,f(2)=1,求f(11) 解 依题意设yf(x)kxb,得

f(1)kb8k3

,得,f(x)3x5,f(11)=38

f(2)2kb1b5

(22)(本小题满分12分) 在某块地上种葡萄,若种50株,每株产葡萄70kg;若多种一株,每株减产1kg。

试问这块地种多少株葡萄才能使产量达到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解 设种x(x50)株葡萄时产量为S,依题意得 Sx)70-(x-50

2

,x01x20x

b120

60,S0=12060602=3600(kg) 2a2(1)

所以,种60株葡萄时产量达到最大值,这个最大值为3600kg. 2005年

(3)设函数f(x)x21,则f(x2)

(A)x4x5 (B)x4x3 (C)x2x5 (D)x2x3

(6

)函数y

2

2

2

2

(A)xx1 (B)xx1 (C)xx

1 

x10x11x1,即:x1 或 x1

(9)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yxsinx 是偶函数

(C)yxsinx 是偶函数 (18)设函数f(x)axb,且f(1)

5

,f(2)453

33f(1)aba

注:f(x)x1f(4)417

22f(2)2ab4b1

(23)(本小题满分12分)

x

已知函数y1x22x5的图像交y轴于A点,它的对称轴为l;函数y2a的图像交y轴(a

1)

于B点,且交l于C. (Ⅰ)求ABC的面积 (Ⅱ)设a3,求AC的长

解(Ⅰ)y1x22x5的对称轴方程为:x

3x

22x5

b2

1 2a2

依题意可知A、B、

C各点的坐标为A(0,5)、B(0,1)、

C(1,a) 得:AB

在ABC中,AB边上的高为1(x1),因此,SABC=

1

41=2 2

(Ⅱ)当a3时,点C的坐标为C(1,3),故AC2006年

(4)函数yx2x3的一个单调区间是

(A)0, (B)1, (C),2 (D),3

(7)下列函数中为偶函数的是

(A)y2

(B)y2x (C)ylog2x (D)y2cosx

x

2

(8)设一次函数的图像过点(1,1)和(2,0),则该函数的解析式为

12

(B)yx (C)y2x1 (D)yx2 33

y110112yy1y1y2

3(y1)x1yxxxxxx11(2)333112

(10)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交x轴于(1,0)和(5,0)两点,则该图像的对称轴方程为

(A)x1 (B)x2 (C)x3 (D)x4

(17)已知P为曲线yx3上的一点,且P点的横坐标为1,则该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方程是

(A)3xy20 (B)3xy40 (C)3xy20 (D)3xy20

ky

2

3xx1

x1

3, P点的坐标:(1,1), y13(x1)3xy20

(20

)直线y

2

180

2007年



260

(x-1)(1)函数ylg的定义域为

A)R (B)xx0

(C)xx2 (5)yx

1

6

(6)二次函数yx24x5图像的对称轴方程为

(A)x2 (B)x1 (C)x0 (D)x1

(B)(3,) (C)(3,8) (D)(3,)

(7)下列函数中,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的是

(A)f(x)

1x22

f(x)cosf(x) (B) (C) (D) f(x)xx

1x23x

f(x)(x2x)22

(B) f(x)(x)(x)xxf(x)



0),则该二次函数的最小值为 (10)已知二次函数yx2pxq的图像过原点和点(4,

(A)-8 (B)-4 (C)0 (D)12

q022

函数图像过(0,0)和(

4,0)yx4x(x2)4y4 min

164p0p4

2

(18)函数yxx在点(1,2)处的切线方程为 

ky

(21)设f()2008年

x1

(2x1)

x1

3,y2k(x1)y3x1

x

2

121xx,则f(x)f(x)(2x)22xx22x 44

2

(5)二次函数yx2x2图像的对称轴方程为

(A)x1 (B)x0 (C)x1 (D)x2

(6)下列函数中为奇函数的是

(A)ylog3x (B)y3x (C)y3x2 (D)y3sinx

(7)下列函数中,函数值恒大于零的是

(A)yx2 (B)y2x (C)ylog2x (D)ycosx

(8)曲线yx21与直线ykx只有一个公共点,则(A)2或2 (B)0或4 (C)1或1 (D)3或7

yx

x

yx21的切线y2x就与yx21只有一个公共点,2

yx1y2

y2xy2xx1,ky22

xy2x

(9

)函数ylgx

(A)(0,∞) (B)(3,∞) (C)(0,3] (D)(∞,3] [由lgx得x

>0得x3,xx0

(13)过函数y

xx3=x0

6

上的一点P作x轴的垂线PQ,Q为垂足,O为坐标原点,则OPQ的面积为 x

(A)6 (B)3 (C)12 (D)1 [设Q点的坐标为x,则SOPQ

116

yxx3] 22x

五、数列

2001年

(11) 在等差数列an中,a58,前5项之和为10,前10项之和等于( )

(A) 95 (B) 125 (C) 175 (D) 70

5(a1a5)5(a54da5)5(84d8)

===10,d=3 5(a10a6)5(a5da5+d)5(2a56d)5(2863)

S10=S5=S55=S5=10=95

2222

an12an3bn

n1,2,3,......。 (23) (本小题11分) 设数列an,bn满足a11,b10且

bn1an2bn

注:S5=

(ii)求an,bn的通项公式。

(i)求证anbn和anbn都是等比数列并求其公比;



1,,, 2 7 29, , 2an13bn1

an:证(i) 

0 1 4, an-12bn-1bn:

a

n

bn:1, 2 , ann

 a

3b:1, 2 29, a

可见ab与a3

b的各项都不为

0.

a=2a3b=

a

3b=a

q, 所以,a

3b是等比数列且其公比为q

a=2a3b=

2a

3b=2a

n

n

n

n

nnnn

n1n1nnnnnnnn

nn

n1n1nnnnnnnn

所以,an

n是等比数列且其公比为q=2



(ii) 由ana1qn1得

1n1n1

a=(2(2nann=(2 ,

得: n1

b(2n1(2n1ann=(2

nn1

2002年

(12) 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q2,且a2a48,则a1a7等于( )

(A)8 B.16 (C)32 (D)64

(a1•a7

a2

a4q3a2a4q282232) q

(24)(本小题12分)数列{an}和数列{xn}的通项公式分别是an

2

2n1

,2

n2n2

xn1a2an。

(Ⅰ)求证{xn}是等比数列;

(Ⅱ)记

Sn

,求的表达式。

证(Ⅰ)因an

{x}为正数列。当n>2时

xn

nxn1

可见

是等比数列。

x(Ⅱ)由x12,qnn1

a1(1qn)Snx1x2xn1)2)

2n3n22

2003年 (23)已知数列(Ⅰ)求

an的通项公式,

an的前n项和S

n

2an3.

(Ⅱ)设bn

nan

,求数列bn的前n项和. n2

解(Ⅰ)当n1时,a1S12a13,故a1

3,

当n2时,anSnSn-12an3(2an13)2an2an1, 故an2an1,q

an2a

n12,所以,ana1qn132n1 an1an1

nann32n13n

(Ⅱ)bnn, 222n

3n

bn∵qn ,∴bn不是等比数列 

n1

∵dbnbn1

3n3(n1)3, ∴bn是等差数列 33

(n)n3n(b1bn)n(n1) bn的前n项和:Sn

2004年

(7)设an为等差数列,a59,a1539,则a10

(A) (B) (C) (D)

1

aa9d,aa2a18d2a,a是a和a的等差中项,a(aa)[***********]5152

(23)(本小题满分12分) 设an为等差数列且公差d为正数,a2a3a415,a2,a31,a4成

等比数列,求a1和d.

解 由a2a3a43a315,得a35, a2a410①

由a2,a31,a4成等比数列,得a2a4(a31)2(51)216 ② 由2005年

(13)在等差数列an中,a31,a811,则a13

(A) (B) (C) (D)22

a2a410①a212da3a2523

,得,

aad2312a2a416 ②a228(大于a3,舍去) 1

a8a3(83)d15d11, d2, a13a3(133)d110d110221

或者这样解:a是a和a的等差中项,2a=a+a,a=2aa=2111=[1**********]383

(22)(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等比数列an的各项都是正数,a12,前3项和为14。求:

(Ⅰ)数列an的通项公式;

(Ⅱ)设bnlog2an,求数列bn的前20项之和。

a1(1q3)2(1q3)2(1q)(1qq2)

解(Ⅰ)S314,

1q1q1q

得qq6,

2

q12

,所以,ana1qn122n12n

q23(不合题意,舍去)

(120)20

210

2

(Ⅱ)bnlog2anlog22nn,

数列bn的前20项的和为S20123

2006年

(6)在等差数列an中,a31,a57,则a7

20

(A)11 (B)13 (C)15 (D)17

a5a3(73)d12d7, d4, a7a52d72(4)=15

1

(22)(本小题12分) 已知等比数列an中,a316,公比q。求:

2

(Ⅰ)数列an的通项公式; (Ⅱ)数列an的前7项的和。

11

解(Ⅰ)a3a1q2,a1=16,a1=64,ana1qn164

22

2n1

27n2621n27n

17

6417n2a1(1q)111281(Ⅱ)S7=1281127 11q12821

2

2007年

(13)设等比数列an的各项都为正数,a11,a39,则公比q

(A)3 (B)2 (C)-2 (D)-3

(23)(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n(2n1),

(Ⅰ)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判断an39是该数列的第几项.

解(Ⅰ) 当n2时,anSnSn-1n(2n1)(n1)2(n1)14n1

当n1时,a1S11(211)3,满足an4n1, 所以,an4n1

(Ⅱ) an4n139,得n10. 2008年

(15)在等比数列an中, a2=6,a4=24,a6=2

a42422

(A)8 (B)24 (C)96 a2a6a4a696 (D)384

a26

(22)已知等差数列an中,a19,a3a80

(Ⅰ)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当n为何值时,数列an的前n项和Sn取得最大值,并求该最大值 解(Ⅰ)设该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则

a3a12d,a8a17d,a3a8a12da17d2a19d0

将a19代入2a19d0得:d2,

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9(n-1)(2)112n

(Ⅱ)数列an的前n项之和

Sn

n(a1an)n(9112n)

10nn2 22

n5

102n0,n5,Snmax(10nn2)令Sn

25

六、导数

2001年

(22) (本小题11分) 某种图书定价为每本a元时,售出总量为b本。如果售价上涨x%,预计售出总量

将减少0.5x%,问x为何值时这种书的销售总金额最大。 解 涨价后单价为a(1

x0.5x

)元/本,售量为b(1)本。设此时销售总金额为y,则: 100100

x0.5x0.5x0.5x20.5x

y=a(1)b(1)=ab(1), 令y=ab()=0,得x50

10010000

所以,x50时,销售总金额最大。

2002年

(7) 函数y

12

xx3的最小值是 5(A)

(C)3 (D)4

21217

y2x1,x,y2((3min

(22)(本小题12分) 计划建造一个深为4m,容积为1600m3的长方体蓄水池,若池壁每平方米的造

价为20元,池底每平方米的造价为40元,问池壁与池底造价之和最低为多少元? 解 设池底边长为x、y,池壁与池底造价的造价之和为u,则xy

1600400

400,yx4

400400

u40xy204(2x2y)40400160(xy)16000160(x), u=160(12)

xx

400

令u=0,得120,x20(x20舍去)

x

400

x20

) umin16000160(x

16000160(20

400

)22400(元) 答:池壁与池底的最低造价之和为22400元 2003年

(10)函数y2x3x21在x1处的导数为(A)5 (B)2 (C)3 (D)4y

2004年

(15)f(x)x33,则f(3)=

(A)27

2005年

(17)函数yx(x1)在x2处的导数值为

y

x2

x1

(6x22x)

x1

4

f(3)3x

2x3

27 (B)18 (C)16 (D)12

(2x1)

x2

5

(21)求函数yx33x在区间[0,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本小题满分12分)

解 令y3x233(x21)3(x1)(x1)0,得x11,x21(不在区间[0,2]内,舍去)

0, yx113312, yx223322

可知函数yx33x在区间[0,2]的最大值为2,最小值为2. y

x0

2006年

(17)已知P为曲线yx3上的一点,且P点的横坐标为1,则该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方程是 (A)3xy20 (B)3xy40 (C)3xy20 (D)3xy20

ky

2007年

2

x1

3x2

x1

3, P点的坐标:(1,1), y13(x1)3xy20

(12)已知抛物线y4x上一点P到该抛物线的准线的距离为5,则过点P和原点的直线的斜率为

(A)或

45554

(B)或 (C)1或1 (

D

445

1y22

由y2px和y4x得p=2, xp5x4 y4k1 

2

(18)函数yxx在点(1,2)处的切线方程为

[ky)x13,y2k(x1),即y3x1] x1(2x1

2008年

(8)曲线yx21与直线ykx只有一个公共点,则k(A)2或2 (B)0或4 (C)1或1 (D)3或7

yx

x

yx21的切线y2x就与yx21只有一个公共点,

2

yyx12

y2xy2xx1,ky22

xy2x

2)(25)已知函数(24 fx)x4mx25,且f(

(Ⅰ)求m的值

fx)(Ⅱ)求(在区间2,2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x)2)解(Ⅰ)f(4x32mx,f(4232m224,m2 x)(Ⅱ)令f(4x32mx=4x34x0,得:x10,x21,x31

(f0)=5,(f1)=125=4,(f1)=125=4,(f-2)=1685=13,(f2)=1685=13 fx)所以,(在区间2,2上的最大值为13,最小值为4.

七、平面向量

2001年

(18)过点(2,1)且垂直于向量a

(1,2) a(1,2)所在直线的斜率k2,与a垂直的直线的斜率k2002年

(17)已知向量a(3,4),向量b与a方向相反,并且|b|10,则b

解 设b(x,y),因向量b与a方向相反(一种平行),故

1,所求直线y1k(x2) 2

34

,即4x

3y ①, a•b3x4y|a||b|cos1801050②

将①与②组成方程组:  也可这样简单分析求解:

因|a|5,|b|10,|b|是|a|的二倍,b与a方向相反,故b2a=2(3,4)=(6,8)

2003年

(13)已知向量a、b满足|a|=4,|b

|=3,a,b=30,则ab=

(A

ab=abcosa,b=43cos30 (C)6 (D)12

4x3y ①x6

,解得:,故b(6,8)

y83x4y=50②

2004年

(14)如果向量a(3,2),b(1,2),则(2a+b)(a-b)等于

(A)28 (B)20 (C)24 (D)10

2a=2(3,2)=(6,4), 2a+b=(6,4)+(1,2)=(5,2),ab=(3,2)(1,2)=(4,4)

(2a+b)(a

b)=(5,2)(4,4)=28 

2005年

(14)已知向量a,b满足a3,b4,且a和b的夹角为120,则ab

(A

) (B

) (C) (D)6

2006年

(3)若平面向量a(3,x),b(4,3),ab,则x的值等于

(A)1 (B)2 (C)3 (D)434(3x)0, x4

2007年

(3)已知平面向量AB=(2,4),AC=(1,2),则BC=

(A)(3,6) (B)(1,2) (C)(3,6)(1,2)(2,4)=(3,6) (D)(2,8) 2008年

(x ,) 2,b(2 , 3)(18)若向量a,a//b,则x

x24

, x

223

八、三角的概念

2001年

(5,)12,则cotsin等于( ) (5) 设角的终边通过点P

(A)

7779

(B)



1315613

51251279

cot=, sin, cotsin==

[1**********]

17

(5) 已知

sincos,sincos,则tan等于( )

3

(B) (C)1 (D)-1

4

sincos1

①①+②得:882sin=55, tan=2sin==4 , 76sincos ②①-②得:2cos=

2003年 (4)已知

2

(A) sinco (B)sin

co

(C

)sin2

(D)sin2

(sincos>0时)sincos,sincos=

sincos,(sincos

∵

sin>0,cos

2007年 (11)设

sin=

1

,为第二象限角,则cos= 2

=1501 (C) (D (B)

2cos150=

九、三角函数变换

2002年

(3) 若x[,2],cosx

3

,则x等于( )

2

4511

(B) (C) (D)

336

x2n150(x在第二象限时)

7x[,2]xarccos( x210210

1806x2n210(x在第三象限时)



2003年

(19)函数ycos3x

sin3x

y2cos23xsin23x2cos3xsin3x1sin6x, y=ymaxy

2004年 (9)sin

sin6x1

12

cos

12

=

(A)

1

211 (C

(D

原式sin264

(17)函数y5sinx

12cosx5y13(5sinx12cosx)13(sinxcoscosxsin)=sin(x),cos=

131313

2005年

(10)设(0,),cos=,则sin2=

2

3

5

(A)

8912 (B) (C)

252525

324∵ (0,), ∴sin>0, sin2=2sincos=

2525

2006年

()在ABC中,C=30,则cosAcosBsinAsinB的值等于

(A)

11

(B

(C)

22

原式=cosAcos(150A)sinAsin(150A) =cosA(cos150cosAsin150sinA)sinA(sin150cosAcos150sinA) 

22 =cosAcos150sinAcos150=cos150=



2007年

(19)sin(45)coscos(45)sin的值为

sin(45)coscos(45)sin=sin(45)=sin45

十、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001年

(14)函数y

cos3x3sin3x )

22 (D) 2

1 12

,

1ycos3xx=2(cos3xx)=2(sincos3xcossin3x)=2cos(3x) T22 sin1 cos当cos(3x)=1时,函数取得最大值2

(A)

2005年

(4)函数ysin

x

的最小正周期是 2

2

4 (C)2 (D) (A)8 (B)4 T1/2

(20)(本小题满分11分)

(Ⅱ)参照上表中的数据,在下面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tanx-sinx在区间0上的图像

4

(Ⅱ)

2006年

(18)函数y

sin2x2007年 (4)函数ysin

1

x的最小正周期为 3

(A)

(B)2 (C)6 (D)8 3

2008年

(2)函数ycos

x

的最小正周期是 3

(A)6 (B)3 (C)2 (D)

 3

十一、解三角形

2001年

(20) (本小题11分) 在ABC中,已知A45,B30,AB=23.26,求AC(用小数表示,结

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解

23.26sin3023.26ACABAC

12.0 =, , AC==

sinCsinBsin75sin(18045

30)sin30

。 ,求sinC(精确到0.001)

2002年

(20)(本小题11分)

在ABC中,已知A60,且BC

ABBC解 =

sin

60

sinC=

2003年

ABsin600.612 BC

(22)(本小题12分)

如图,某观测点B在A地南偏西10方向,由A地出发有一条走向为南偏东12的公路,由观测点B发现公路上距观测点10km的C点有一汽车沿公路向A驶去,到达D点时,测得DBC90,

BD10km,问汽车还要行驶多少km才可到达A地(计算结果保留两

位小数)

解 BAD1012

2 2 ∵DBC90,BCBD,

∴BCD是等边直角三角形,BDC45

ABDBDCBAD452223

BD10

sinABDsin2310.43(km) AD

sinBADsin22

答:为这辆汽车还要行驶10.43km才可到达A地

2004年

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21)(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锐角ABC的边长AB=10,BC=8,面积S=32.求AC的长(用小数表示,

解 S=ABBCsinB=108sinB=32,

1212

43

得:sinB=55

3

AC2=AB2BC22ABBCcosB=102822108=68

5

8.25

2006年

C

A

B

(23)(本小题12分) 已知在ABC中,BAC=60,边长AB=5,AC=6. (Ⅰ)求BC的长

(Ⅱ)求ABAC值

解 (Ⅰ)

A

(Ⅱ)ABAC=ABACcosBAC=5

6cos60=15 2007年

(Ⅰ)B的正弦值; (Ⅱ)ABC的面积.

解(Ⅰ)B=45,sinB=sin45=

B

(22)(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2,1)、B(1,0)、C(3,0),求

2

1

(Ⅱ)ABC的面积SABC=21=1

2

2008年

(20)在ABC中,若sinA=

1

,C=150,BC=4,则AB= 3B

ABCABBCsinC4sin150

, AB6 CsinAsinCsinA

3

(23)如图,塔PO与地平线

AO垂直,在A点测得塔顶P的仰角PAO45,沿AO方向前进至B点,测得仰角

PBO60,A、B相距44m,求塔高PO。(精确到0.1m)

解 由已知条件得:BPO

30,AOPO,BOPOtanBPO

POtan30

PO P

ABAOBOPOBO

PO

PO44 3

PO104.1(m)

O

十二、直线

2001年

(2,1)(18)过点且垂直于向量a(1,2)的直线方程 。

(2x,1y)(1,2)=0,x2y0设在所求直线上取点(x,y),得向量b(2x,1y),则ab,即:

2002年

(4)点P(3,2)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

(A)(3,2) (B)(3,2) (C)(0,2) (D)(3,2)

(18)在x轴上截距为3且垂直于直线x2y0的直线方程为 。

112,所求直线的方程:y2(x2) x2y0的斜率k,所求直线的斜率为k2k

2003年

2)到直线y2x1的距离为

(16)点P(1,

d

5

2004年

(4)到两定点A(1,1)和B(3,5)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方程为 .

(A)xy40 (B)xy50 (C)xy50 (D)xy20

2222

(x1)(y1)(x3)(y5),xy40

(12)通过点(3,1)且与直线xy1垂直的直线方程是 .

(A)xy20 (B)3xy80 (C)x3y20 (D)xy20 (20)(本小题满分11分) 设函数yf(x)为一次函数,f(1)=8,f(2)=1,求f(11) 解 依题意设yf(x)kxb,得2005年

f(1)kb8k3

,得,f(x)3x5,f(11)=38

f(2)2kb1b5

(2,1)(16)过点且与直线yx

12006年

(8

(1,1))和(2,1),则该函数的解析式为

12

(B)yx (C)y2x1 (D)yx2

33

(20

)直线y2

2008年

60

(14)过点(1,1)且与直线x2y10垂直的直线方程为

(A) 2xy10 (B)2xy30 (C)x2y30 (D)x2y10 [直线x2y10的斜率为k

1

,所求直线的斜率为k2,由点斜式方程可知应选(A)] 2

(19)若是直线yx2

的倾斜角,则3tan1, 0,arctan(1)145= 4

十三、圆

2006年

(24)(本小题12分) 已知

o的圆心位于坐标原点,

o的方程;

o与x轴的正半轴交于A,与y轴的正半轴交于B

,AB (Ⅰ)求

(Ⅱ)设P为

o上的一点,且OP//AB,求点P的坐标。

2

2

解(Ⅰ)依题设得2r

=AB,

r

2,

o的方程:x2y24

(Ⅱ)因为A(2,0),B(0,2),所以AB的斜率为1。

过o且平行于AB的直线方程为yx.

yxx1x2由2得:

2

x

y4

y1

y2所以,点P

的坐标为

或(

2008年

x2y2

1的右焦点,并且此圆过原点.

(24)已知一个圆的圆心为双曲线

412

(Ⅰ)求该圆的方程;

(Ⅱ)求直线y被该圆截得的弦长

. 解

(Ⅰ)c4,

x2y2

(4,0)1的右焦点坐为 双曲线,

4124,0)圆心坐标O(,圆半径为r4。

2

圆的方程为(

x4)y216

(Ⅱ)因直线y

的倾角为60,

故OA=OBcos

AOB=24cos60=4

所以,直线y被该圆截得的弦长为4

412

十四、圆锥曲线

2001年

(3) 已知抛物线yx2ax2的对称轴方程为x1,则这条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 )

(A) (1,3) (B) (1,1) (C) (1,0) (D) (1,3)

a2

x1, a2, yxax21(2)1230000

(8) 点P为椭圆25x9y225上一点,F1和F2是焦点,则PF1PF2的值为( )

(A) 6 (B) 5 (C) 10 (D) 3

2

2

25x

2

9y2225a5,PF1PF22a2510

x2y2

1的左焦点F1的直线与这双曲线交于A,B两点,且AB3,F2是右焦点,则(9) 过双曲线

369

AF2BF2的值为( )

(A) 21 (B) 30 (C) 15 (D) 27

x

B

ABAF1BF1=3AF1AF2=2a=12AF2BF2AF2BF2=27BF1BF2=2a=12

x2y2

(24) (本小题11分) 已知椭圆221和点P(a,0),设该椭圆有一关于x 轴对称的内接正三角形,

ab

使得P为其一个顶点。求该正三角形的边长。

解 设椭圆的关于x 轴对称的内接正三角形为PAB,Ax,y,则:

ax32axx2(ax)2ax

1, ,y,2,22

3yya3b

3b223b2x22

(a2axx)23b,12x2axa23b20

aa

2

2

22

22

a3bax122



x a3b

3ba3bxa2122aa

a23b2

a 由于axa,所以,x

2

a3b2

a-x

因,AB=2y,于是PAB

的边长为

y

yxa23b222222

AB=2y212122

a3ba3b 2002年

x

(8) 平面上到两定点F1(7,0),F2(7,0)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10

y2y2x2x2x2y21 (B)1 (C)1

(A)

2(B)点的轨迹为双曲线,排除(C);2

a10,a5,a25,

排除(A)、

x2y2

1(0)的焦点在x轴上,O为坐标原点,P、Q为椭圆上两 (23)(本小题12分) 设椭圆

62

点,使得OP所在直线的斜率为1,OPOQ,若

POQ的面积恰为

,求该椭圆的焦距。 解 设P(x1,y1)、Q(x2,y2),因OPOQ,故POQ=90.又因OP所在直线的斜率为1,故

SPOQ

21

122OPOQx12y12x2y2。

21

x2y2

将xy代入21(0),得:

61(

0),即26=0,

244y

Q

2.5

P

0.50.50.5

0.5

解得:1

222

22=b=18>a=6,舍去)

由a2003年

2

2.5

=6,

b==

22

=2得该椭圆的焦距:2c2

4

0)、(5,0)且过点(3,0)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14)焦点(5,

2y2x2y2x2x2y1 (B)1

(D)1 (A)

222焦点在x轴,排除(A)、(D);c5, a3, b5316, 排除(B),选(C)

2x2y1与圆(x4)2y22的公共点的个数是 (15)椭圆49

(A)4 (B)2 (C)1 (D)0

y

椭圆与x轴的交点是2,圆(x4)2y22的圆

心是(4,0),与x轴的交点是因,故椭圆与圆相离,没有交点.

2

(24)已知抛物线y8x的焦点为F,点A、C在抛物线上(AC与x轴不垂直).

(Ⅰ)若点B在抛物线的准线上,且A、B、C三点的纵坐标成等差数列,求证BFAC; (Ⅱ)若直线AC过点F,求证以AC为直径的圆与定圆(x-3)y9相内切. 证明:(Ⅰ)由y8x得抛物线准线方程x

2

2

p8/4

2,F(2,0) 2

y12y2yy2

设A(,y1)、C(,y2),则B(2,1) ,

882

2

AC的斜率kAC

y2y18

, BF的斜率kBF2

21212

y1y2

y1y2 

0

∵ kACkBF

yy8

1 , ∴ BFAC

y1y28

(Ⅱ)设AC的斜率为k,则A、C、F所在的直线的方程为yk(x2)

设A(x1,y1)、C(x2,y2),因A、C在抛物线上(AC与x轴不垂直),故k满足下列方程组:

yk (x2) ①

将①代入②消去y得: 2

y8x ②

k 2(x2)28x,k2x2(4k28)xk20,

242

因b4ac12k64k640 (4k8)4k28c

故x1x2 22

kky8

将x2代入②消去x得:y2y160,

因b

2

2

(以k2作图)

81

4ack41(16)64(264)0

k

2

8

2k2448故y1y2因此,以AC为直径的圆的圆心为D(,) ,y1y216,

k2

因csc2

1

1,,故,得:



180csc2ACcscy2y1

yy21

k2182 k

ACk21

AC为直径的圆的半径R42, 又定圆心为E(3,0),半径r3,可得

k

k24k21k24DE,又Rr 423DE

k2kk2

因此,这两个圆相内切

2004年

x2y2

1的任一点(长轴两端除外)和两个焦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周长等于 (6)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169

(A)12

a2c (C)13 (D)18

(13

(A)4 (B)8 (C)16

(D)32

1x2

y21上,点M(24)(本小题满分12分) 设A、B两点在椭圆1,是A、B的中点. 42

(Ⅰ)求直线AB的方程

(Ⅱ)若椭圆上的点C

的横坐标为ABC的面积 解(Ⅰ)所求直线过点M(1,

11

),由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得所求直线的方程为yk(x-1),

22

1x2

y21,即A、B两点的坐标满足方程组 A、B两点既在直线yk(x-1),又在椭圆

24

x22

y1①4111222

,将②代入①得:(k)x2k(k)x(k)10③ 

422yk(x-1)1 ②

2

此方程的判别式:

111

b24ac2k(k)4(k2)(k)21

242111

4k2(k)24k2(k)2(14k2)(k)2

222

13222

(14k)(k)3kk

24

22

21133153kk3k0

3643666

因此它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x1、x2.

2

122k(k)4k2k2,解得k1 b由x1x2得:x1x21a214k2k24111

将k=代入yk(x-1)得直线AB的方程:yx1

222

(Ⅱ)将k

y1x01

代入方程③,解得1,又得1, 2x20x22

即A、B两点的坐标为A(0,1),B(2,0),于是

AB

由于椭圆上的点C

的横坐标为C的坐标为C

(点C到直线AB的距离为:

1

) 2

所以,ABC的面积为:

SABC=

11 或

SABCAAB22

3

2005年

(5)中心在原点,一个焦点在(0,4)且过点(3,0)的椭圆方程是

x2y2x2y2x2y2焦点在y轴上

2 (B9161 (C25411 (D941 c4,b3,a25x2y2

1的焦距是 (8)双曲线

(A

) (B

) (C)

12 2c12 (D)6

(24)(本小题满分12分)

y



x2y2

1长轴的两个端点,如图,设A1、A2是椭圆C1: 43l是C1的右准线,双曲线C2:

(Ⅰ)求l的方程;

(Ⅱ)设P为l与C2的一个交点,直线PA1与C1的另一个交 点为Q,直线PA2与C1的另一个交点为R.求QR

2

xy1 43

22

x

a244 解

(Ⅰ)椭圆的半焦距c1,右准线l的方程x

c1

(Ⅱ)由P为l与C2的一个交点的设定,得P(4,3)或P(4,3)。由于C2是对称曲线,故可在此两点

中的任意一点取作图求QR,现以P(4,3)进行计算。

由题设和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得PA1的方程为yx2),PA2的方程为yx2)

1

232

13yx2)yx2)3333

1,) 解222 得Q(1,解222 得R(,QR=()=3

2222xy1xy1

3344

2006年

x2y2

1,则该椭圆的离心率为

(15)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1612

2007年

(12)已知抛物线y4x上一点P到该抛物线的准线的距离为5,则过点P和原点的直线的斜率为

(A)

2

e

c1 (B

(C

(D

a2

4455

或 (B)或 (C)1或1 (

D

5544

1y22

由y2px和y4x得p=2, xp5x4 y4k1

2x

(14)已知椭圆的长轴长为8,则它的一个焦点到短轴的一个端点的距离为

(A)8 (B)6 (C)4 da8/24 (D)2

(3,8)(24)(本小题12分)已知双曲线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离心率等于3,并且过点,求:

(Ⅰ)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Ⅱ)双曲线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x2y2c

解(Ⅰ)由已知得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221,3,c3a,

aab

x2y2222222故bca(3a)a8a,221 a8a

x2y2

(3,8)将点代入221,

a8a

得:a21,b28,c3

y2

1 故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x2

a21

(3,0)(3,0) (Ⅱ)双曲线焦点坐标:,双曲线准线方程:x

c3

十五、排列与组合

2001年

(12) 有5部各不相同的手机参加展览,排成一行,其中2部手机来自同一厂家,则此2部手机恰好相邻

的排法总数为( )

(A) 24 (B) 48 (C) 120 (D) 60

解法一 分步法

①将同一厂家的2部手机看成“一”部手机,从“四”部手机任选“四”部的排列数为P44;

②被看成“一”部手机的二部手机可交换位置排列,排列数为P22。

42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总排列数为P4P2=48(种)

解法二 分类法

将同一厂家的2部手机看成手机“1”.

3

2,3,4、1,2,4,31,3,2,4、1,3,4,2、1,4,2,3、1,4,3,2)①手机“1”排在1位,有P3种排法(1,; 3

②手机“1”排在2位,有P3种排法; 3③手机“1”排在3位,有P3种排法; 3④手机“1”排在4位,有P3种排法;

上述排法共24种,每种排法中手机“1”各有二种排法,故总排列数为:242=48(种)

2002年

(11) 用0,1,2,3可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共有( )

(A)6个 (B)12个 (C)18个 (D)24个

解法一 ①从0,1,2,3这四个数字中取出四个数字的总排列数为P4; ②将0排在首位的排列数为P3,而0不能排在首位;

总排列数P4减去0排在首位的排列数P4即为所求。因此,用0,1,2,3可组成没有重

4

复数字的四位数的个数为P4 P33=4321321=18(个)

4

3

43

解法二 第一步:从1,2,3这三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排在第一位,有P3种取法; 第二步:从剩下的三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排在第二位,有P3种取法;

第三步:从剩下的二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排在第三位,有P2种取法; 第四步:从剩下的一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排在第四位,有P1种取法

.

111

1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可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共有P3P3P2P1个。

1111

. P3P3P2P1=3321=18(个)

1111

解法三 第一步:从1,2,3这三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排在第一位,有P3种取法; 第二步:把剩下的三个数字分别排在百位、十位、个位,有P3种取法;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可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共有P3P3个。

13

P3P3=3321=18(个)

1

3

13

解法四 第一类:把0固定在个位上,1,2,3排在千位、百位、十位的排法有P3; 第二类:把0固定在十位上,1,2,3排在千位、百位、个位的排法有P3; 第三类:把0固定在百位上,1,2,3排在千位、十位、个位的排法有P3;

根据分类计数原理,可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的个数共有: P33P33P33=3P33=3321=18(个)

2003年

(7)用0,1,2,3,4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不同3位数共有

(A)64个 (B)16个 (C)48个 (D)12个

解法一 ①从0,1,2,3,4这五个数字中取出三个数字的总排列数为P5; ②将0排在首位的排列数为P4,而0不能排在首位;

总排列数P5减去0排在首位的排列数P4即为所求。因此,用0,1,2,3可组成没有重复数

3

字的四位数的个数为P5 P42=54343=48(个)

333

3

2

32

解法二 第一步:.从1,2,3,4这四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排在第一位,有P4种取法; 第二步:从剩下的四个数字(含0)中任取一个排在第二位,有P4种取法;

第三步:从剩下的三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排在第三位,有P3种取法;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可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共有P4P4P3个。

111

. P4P4P3=443=48(个)

1

1

1

111

解法三 第一步:从1,2,3,4这四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排在第一位,有P4种取法; 第二步:从剩下的四个数字(含0)中任取二个排在十位、个位,有P4种取法;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可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共有P4P4个。

12

P4P4=443=48(个)

1

2

12

解法四 第一类:把0固定在个位上,1,2,3,4中任取二个排在百位、十位的排法有P4;

第二类:把0固定在十位上,1,2,3,4中任取二个排在百位、个位的排法有P4; 第三类:0不参加排列,1,2,3,4中任取三个的排法有P4;

根据分类计数原理,可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个数共有:

3

2P42P4=243+432=48(个)

22

3

解法五 列举法(麻烦且容易漏列,但直接明了)

103,104,120,123,124,130,132,134,140,142,143,共12个; 第一类:1排在百位的数是102,

第二类:2排在百位,与1排在百位同理,2排在百位的数也是12个; 第三类:3排在百位,与1排在百位同理,2排在百位的数也是12个; 第四类:4排在百位,与1排在百位同理,2排在百位的数也是12个;

根据分类计数原理,可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个数共有:124=48个。

2004年

(8)十位同学互赠贺卡,每人给其他同学各寄出贺卡一张,那么他们共寄出贺卡的张数是

2

(A)50 (B)100 (C)10 (D)90(2C10)

10

2005年

(11)从4本不同的书中任意选出2本,不同的选法共有

(A)12种 (B)8种 (C)6种 (C24) (D)4种

2006年

(11)4 个人排成一行,其中甲、乙两人总排在一起,则不同的排法有

3(A)种 (B)种 (C)种 (P3P22) (D)种

2007年

(16)在一次共有20人参加的老同学聚会上,如果每二人握手一次,那么这次聚会共握手多少次?

2

(A)400 (B)380 (C)240 (D)190C20



2008年

(12)某学生从6门课程中选修3门,其中甲课程必选修,则不同的选课方案共有

(A)4种 (B)8种 (C)10种 (D)20种

Pnmn(n-1)…(n-m1)54

(甲课程必选,从其他5门课程任选2门的组合数为Cm10)

Pmm!2

25

十六、概率与统计初步

2001年

(15)任意抛掷三枚相同的硬币,恰有一枚国徽朝上的概率是( )

(A)

2002年

(15) 袋中装有3只黑球,2只白球,一次取出2只球,恰好黑白各一只的概率是( )

113

1

P3(1)C30.51(10.5)313/8 (B) (C)  434132P31P21

(A) (B) (C) (D

5105C52

(19

则的数学期望是 0.20.3+00.2+10.1+20.4)。 2003年

(12)从3个男生和3个女生中选出二个学生参加文艺汇演,选出的全是女生的概率是

(AC32111

(B)

(C) (D) 2C43106

(18)某篮球队参加全国甲级联赛,任选该队参赛的10场比赛,其得分情况如下

99,

104, 87, 88, 96, 94, 100, 92, 108, 110

2004年

(11)掷两枚硬币,它们的币值面都朝上的概率是

(A)

111 (B) (D) 238

(19)从篮球队中随机选出5名队员,他们的身高分别为(单位cm)

180, 188, 200, 195, 187

2005年

(15)8名选手在8条跑道的运动场上进行百米赛跑,其中有2名中国选手。按随机抽签的方式决定选手的跑道,2名中国选手在相邻的跑道上的概率为

1(A)

22P77

8P811 (C) (D) 816

(19)从一批袋装食品中抽取5袋分别称重,结果(单位:g)如下:

98.6,100.1,101.4,99.5,102.2

g2)(精确到0.1g2)

2006年

(16)两个盒子内各有三个同样的小球,每个盒子内的小球分别标有1,2,3这三个数字,从两个盒子中3的概率是

(A)

11211

P)

(C) (D)

933

(21)任意测量一批相同型号的制作轴承用的滚球8个,它们的外径分别是(单位mm)

13.7 12.9 14.5 13.8 13.3

12.7 13.5 13.6

2007年

(17)已知甲打中靶心的概率为0.8,乙打中靶心的概率为0.9,两人各打靶一次,则两人都打不中的概率为

(A)0.01 (B)0.02 (10.8)(10.9)

(C)0.28 (D)0.72 (20)经验表明,某种药物的固定剂量会使人心率增加,现有8个病人服用同一剂量的这种药物,心率增加的次数分别为13 15 14 10 8 12 13 11

2008年

(16)5个人排成一行,则甲排在中间的概率是

(A)

121

(B) (D) 2510

(21)用一仪器对一物体的长度重复测量5次,得结果(单位:cm)如下:

1004 1001 998 999 1003

2


相关内容

  • 历年高考高考状元的方法技巧大总结
  • 成为高考状元的方法 想成为状元吗?或许你已经具备了成为状元的实力,或许你正在努力缩小差距,或许你正在懊恼. 对于每一个正在备战高考的高三学子,除了努力努力,学更为重要的是学习方法. 现将各省市状元的成功方法与大家分享,希望能提高今年的高考成绩, 成为一匹黑马. 高考结束后,各省高考考状元陆续出来了, ...

  • 文科生怎么学好数学
  • 对于文科来说,数学是"拦路虎",绝大部分文科生都有程度不同有恐数症,而数学成绩又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如何让文科班学生学好数学.考好数学.我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要知己 .要了解文科班现状以及学生的特点 1.文科班大部分学生数学底子簿. 2.女生所占比例大.女生面 ...

  • 全国各省历年高考状元
  • 北京历年状元2009年文科状元:刘庭梅 理科状元:宁少阳2008年文科状元:丁艺莎 理科状元:胡梦萦2007年文科状元:张玥 理科状元:林茜2006年文科状元:何旋 理科状元:杨蕙心2005年文科状元:易萌 理科状元:田禾 陈秀野2004年文科状元:费凡 理科状元:汪涵2003年文科状元:阎天 理科 ...

  • 高考文科数学考点
  • 高考数学高频考点梳理 一.高考数学高频考点 考点一: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集合与简易逻辑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主要是选择题.填空题,以集合为载体的新定义试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而简易逻辑一般会与三角函数.数列.不等式等知识结合在一起考察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常用逻辑用语 考点二:函数与导数 高考数学函数的影 ...

  • 历年高考状元传授英语学习"独门秘笈"
  • 诚然,进入高三阶段,同学们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逐渐增多.或许你对高考认识不足,或许你在心理上有恐惧和恐慌,或许你在复习规划上有迷茫,或许你在学习上有不足从而造成自卑和信心不足,或许你对家长和老师的过于频繁的说教有反感,或许各方面的压力更造成你的心理紧张从而不能做到有效地复习,或许你存在着偏科,比如说英语 ...

  • 考点课堂2015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 2015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随着2015年上海高考落下帷幕,网络上就掀起了对2015年高考命题的讨论,因为下一届就是文理分科的最后一年,然而今年并没有我期望中的文理难度越来越近,因为从理性角度考虑,命题的思维应该是越来越往文理不分科的方向靠拢,这样的就和不分文理的大方向契合.然而现实不是这样,今 ...

  • 安徽2005-2013历年高考分数线
  • 安徽省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 2013年 安徽省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文史.理工类最低控制分数线 安徽省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艺体类文化课最低控制分数线 文科 文科 文科 文科 文科 文科 文科 文科 理科 理科 理科 理科 理科 理科 理科 理科 本科一批 本科二批 本科三批 高职(专科) 艺术类(本 ...

  • 北京高考录取分数线暴涨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 北京高考录取分数线暴涨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6月23日,2013年北京高考分数线公布,各批录取次分数线比往年均有明显提高.本科一批录取分数线文科549分.理科550分:二批录取分数线文科494分.理科505分:三批录取分数线文科454分.理科475分.相比去年,理科一本线暴涨73分,文科一本线涨54分 ...

  • ★2011高考数学理科试卷(全国卷)-高考试题真题
  • ★2011高考数学理科试卷(全国卷)-高考试题真题 用户名 密码 加入VIP 会员好评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全部考试 中国高考门户网站 报名时间-成绩查询-培训课程 高考 报名查分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考试辅导 保过培训 网址大全 高考热点: 2011高考报名 | 高考志愿填报 | ...

  • 高三100天逆袭神话 从学渣到学霸的蜕变
  • 在高三,总有许许多多平时成绩一般或者是老师眼中的差生,奋起一搏,得到了完美的结尾.可能很多考生要问,还剩100多天就高考了,真的有机会逆袭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努力方向对头.现在剩这100多天,拼奇迹,活着干死了算! 高三100天逆袭神话一:二本线到超一本线50分 看到魏婉宜高三一年的7场考试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