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第
第册 第 单元教学反思
三 ( 1 )班 教者: 丘冬梅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西南边疆一所美丽而
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
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们各族儿童的
团结友爱和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拓展资源,引发兴趣
本篇课文主要介绍西南边疆各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少数民族风
情浓郁,绝大多数地方的学生与之生活距离较远,缺少相应的知识、
经验的背景。根据这一情况,我设计了“民族风情展示会” 的综合
性学习活动这一环节。由于我们农村学生受条件限制,课外收集资料
的途径可以说几乎没有,因此,在报到那一天,我自己根据活动主题
上网搜集了不少少数民族服饰和生活习俗的图片、实物、文字资料等
材料,利用教室外墙开辟了一个资料展示台,以供学生看阅,选择自
己感兴趣的来记一记。
上课伊始,我导出:“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学生们把通过资
料展示台所获得的信息在课堂上加以整合反馈,兴趣高昂。展示完后,以“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许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
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现在就有这样的一
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假想参加的形式导入,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很高,注意力也相对比较
集中。
二、以想促悟,激发兴趣
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是知识的搬运过程,而是对学生心灵的唤醒,
潜能的开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符号,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语
言作品中也存在一些空白,这些都需要学生在阅读中转换、补充、生
成,这转换补充生成的过程,正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文本的空白部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
持学生注意力以理解文本的目的。
例如对于民族小学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具体写,只写
了他们好听的读书声,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用
自己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各抒己见,
十分踊跃,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
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
又动听。”„„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重点也挺突出。一些
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很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但自我
感觉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有些繁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细
心斟酌,多加锤炼,精心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有所得! 年 日
第册 第 单元教学反思
三 ( 2)班 教者: 汤万勇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我国西南边疆
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民族”这个概念在我们这种没有少数民族学生的班里,同学们
几乎没有这种区别。他们的头脑里一时没有各民族的不同: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民族风情不同。因此,在教学本文这前,我布置学生可以
通过上网等渠道查阅相关资料、图片等。上课伊始,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就出示了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
民的特点,并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尤其
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搜
集到的有关少数民族的图片及资料,向同学们作介绍,了解个别少数
民族的习俗,让他们对各少数民族有一定的认识,有了以上的认识,
孩子们对“民族小学”有了初步的了解,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文本
铺垫了基础。
学文后我把知识延伸到课外,在立足于课内,打好语言文字的基
础上,把语文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完课文以后,我让学
生来画画这所民族小学,同学们都兴趣高涨,动起手来了,画的是各
有千秋。我挑选几幅比较出众的作品展示给全班的学生,并让作品的
主人脱离课文来向大家介绍一个你所画的民族小学,使学生真正把课
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小学,来说说我
们自己的学校。经过小组讨论后,同学描绘了自己所在的小学,而且
讲的十分生动有趣。例如有的同学讲到:我们的学校多美啊!红旗高
高迎风飘扬,特别引人注目。色彩艳丽的塑胶操场,是我们玩游戏的
乐园。青青的草坪可以让我们当床一样睡觉。明亮的教室是我们学习
的地方,你听!教室里传来了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大家学得多起劲
啊!„„讲完后,我让学生课外把自己的学校用自己的话写下来。这
样主动、自主的学习,给了孩子们一片开放的园地,让学生用自己的
话来讲,讲自己喜欢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
新精神。也使得课堂上的知识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年 日
第册 第 单元教学反思
三 ( 3 )班 教者: 谢晓春
第五册语文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西南
边疆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
我们各族儿童的团结友爱和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
豪、赞美之情。这样的情感要让学生自己去领会,自己去感受。学生
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
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
习,自主讨论,自己感悟,不压制学生的思想,给学生心灵放飞的权
利,培养了学生的悟性、灵性。
我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时,有一段描写窗外十分安静的文
字,我创设了一个“蝴蝶飞舞”的师生活动情境,由老师扮演蝴蝶,
邀请同学读文段,谁能读出“安静”的感觉,“蝴蝶”就会“停留”
在谁的身边表示欣赏,由于有的学生理解课文有差异,读这段时声音
十分响亮,于是我说:“哎呀,蝴蝶都被‘吓飞’啦,你们说为啥
呢?”该学生马上醒悟过来,改成了静静地诵读,这样通过创设生活
情境,加上老师恰到好处的提醒,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这
比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更有效,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也使暂时朗
读不到位的学生积极性没有受到挫伤,仅成了学生提高自己朗读水平
的一次鼓舞。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发现学生的潜能,这
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倡导的改革方向,只有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
性和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才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
年 日
第册 第 单元教学反思
三 ( 4)班 教者: 罗晓英
《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于是我让
学生自己来说说他们上课的情景。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他们
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
扬。”有的说:“他们读得又整齐又动听。”„„另外,学生在读“我
奋力向峰顶爬去„„”时我让他们做动作并想象,学生读得有的非常
起劲,再让他们对比想象爷爷爬时的样子。有的学生就说,爷爷也很
奋力像老猴子一样„„惹得全班学生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时提醒学
生:“看来同学们都认为老爷爷也很努力,所以他们爬呀爬,终于爬
上了山顶。”这样的合理猜测,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给了学生想象的
空间。
此外,我还把知识延伸到课外,在立足于课内,打好语言文字的
基础上,把语文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完课文以后,我让
学生来画画这所民族小学,同学们都兴趣高涨,动起手来了,画的是
各有千秋。我挑选几幅比较出众的作品展示给全班的学生,并让作品
的主人脱离课文来向大家介绍一个你所画的民族小学,使学生真正把
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小学,来说说
我们自己的学校。经过小组讨论后,同学描绘了自己所在的小学,而
且讲的十分生动有趣。例如有的同学讲到:我们的学校多美啊!红旗
高高迎风飘扬,特别引人注目。平坦的操场,是我们玩游戏的乐园。
青青的草坪可以让我们当床一样睡觉。明亮的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地
方,你听!教室里传来了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大家学得多起劲
啊!„„讲完后,我让学生课外把自己的学校用自己的话写下来。这
样主动、自主的学习,给了孩子们一片开放的园地,让学生用自己的
话来讲,讲自己喜欢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
新精神。也使得课堂上的知识进一不得到了升华。
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开发,变封闭为开放,教学
活动犹如放飞快乐的翅膀,让学生的阅读快乐从课本飞向想象的空
间,从课堂飞向课外,多形式和多渠道,高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
力,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 年 日
第册 第 单元教学反思
三 ( 5 )班 教者: 罗丽鸿 在教学《爬天都峰》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
分发挥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让学生丰富语言,受到文中情感
的激励。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还可以,做到了走进课文,充分地感
悟,自由地表达。
《爬天都峰》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要体会老爷爷与“我”对话的深义,体会成功需互相鼓励对于还未经历多少人生的三年级孩子
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最明显的要体现对“老爷爷您也爬天都峰?”这
两句话的理解上。学生对“小妹妹,你也爬天都峰?”这句话一下子
就捕捉到了怀疑的态度,因为前文学过,天都峰太高太陡啦,学生兴
趣盎然地模仿了一下二人的口气,体会到二人心里的怀疑。但怀疑背
后的敬佩学生却未能领会。当时我在学生说出怀疑后,问学生“再想
想,还有什么?”我也模仿了一次,并且加进了一点敬佩的口气。但
学生不得要领,后来我启发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小妹妹,看到这
样一个老爷爷都来爬山,山这么高,这么陡,你心里会怎么想?学生
终于释然啦。
这堂课,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合理,语言丰富,首先是因为课文
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的空间。文中除了在我面对天都峰时描写了
我的心理,其余的地方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如何
透过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就需要学生充分的感悟,舍身处地地发挥
想象。其次,老师运用问题引导,表演启发的方式激发了学生想象的
兴趣,开拓了想象的空间。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把体会感悟和朗读紧
密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以读促想,以想促说,以说促读的目的。在
朗读了描写小姑娘内心的句子的基础上再来感悟老爷爷的内心,在想
象了老爷爷看到小姑娘时的内心活动以后再来读老爷爷的话。老爷爷
心理变化过程其实也是小姑娘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有了对老爷爷的
心理感悟以后,对小姑娘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就有了清楚的认识,表
述时便能做到合情合理,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年 日
第册 第 单元教学反思
, 三 ( 6 )班 教者: 彭嫣
《爬天都峰》是一篇讲读课文,这课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
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
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我在教学这课
时,从下面两大方面着手:
一、抓住关键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
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
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
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如果能上远程教室结合观看天都峰的
录像,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学生理解爬天都峰的艰
难和不易会更加容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索,找出爬山前“我”
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爷爷艰难攀登、爬山后“我们”的喜
悦的心情的有关词语、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在理解中,我
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一会
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
艰难。又从小女孩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居然”“也要„„
才„„”这些词语来理解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
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以读感悟,体验情感对话
本篇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时能
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在教学中,我还把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以读促
思,以思促说,以说促情。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
点时,我让学生对第二段进行多次形式多样地朗读,在读中让学生体
会天都峰的“高”和“陡”。如:“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并且引导学生充
分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揣摩“我”和老爷爷各自的内
心的复杂心情,想像他们的思想起伏和斗争,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
身上汲取力量的。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再抓住“奋力“、“一会
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反复朗
读体会,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艰难,他们是怎样互相鼓
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学生了解了
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学
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说的话了。同时在读后进行讨论交流:文中课题为
什么用“爬山”,不用“登山”呢?由于学生在上文已经了解了天都
峰又高又陡,直身走很危险,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样爬着前
行,所以用“爬山”。反过来,用“爬山”作题,也告诉了我们,天
都峰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峰。
三、教学中的不足:
在品析文中体现人物不怕困难的语句“我奋力向峰顶爬
去”“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
两句时,由于只停留在口头上的交流,没有准备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
所以在以说促情这一环节时显得老师讲得多,学生悟得不深不透,以
至于在测试中见到这些知识点时,学生不能灵活回答问题。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教学活动准备过程中,应更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学
要领,拓宽知识面。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以读促想,以
想促说,再向以说促写过渡,加强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年 日
2013-2014学年第
第 五 册 语文 科 第 一 单元教学反思
( 7 )班 教者: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
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
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这样一
件事。由于孩子们刚刚升入三年级,年龄小, 知识积累有限, 很多东西
都还是一无所知。这就需要教师多想办法,尤其是在学习方法上多加
指导,以读感悟读中促写, 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和我一起写课题, 齐读课题,读准
字音, 并纠正课题中“都”的正确读音,紧接着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
个疑问“课题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呢?让学生带着这个疑
问学习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紧扣本单
元训练重点,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这课的重点是“我”
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
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
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
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引
导学生品读感悟,结合观看天都峰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
“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
一、以读感悟, 突破难点。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
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提出课文中自己认
为重要的问题,由师生共同研读解决。从实际情况看,学生所提的问
题大多是课文中的问句。但我也认真地做了引导回答。从整堂课看,
学生所提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不多。这些问题也许在成人的眼中都看
似无用的东西,可在儿童的眼中恰恰是最有用的、最有价值的“宝贝”。
教师要做的是多指导学生如何去通过读去感悟, 去发现问题,同时更
要保护好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阅读理解课文时,我紧紧抓住小女孩
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
呀爬”、“终于”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艰难。又从小女孩和老爷
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居然”“也要„„才„„”这些词语来理解
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
难点。
二、读中悟情, 读中促写
本篇课文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时能
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在教学中,我还把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以读促
思,以思促说,以说促写。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
点时,我让学生对第二段进行多次形式多样地朗读,在读中让学生体
会天都峰的“高”和“陡”. 语文课本中所挑选的课文都文质精美,
不仅仅有识字、砺志的功能,我们还要做的是从作者行文的精妙构思
中,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方法。
年 日
2013-2014学年第
第册 第 单元教学反思
三 ( 1 )班 教者: 丘冬梅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西南边疆一所美丽而
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
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们各族儿童的
团结友爱和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拓展资源,引发兴趣
本篇课文主要介绍西南边疆各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少数民族风
情浓郁,绝大多数地方的学生与之生活距离较远,缺少相应的知识、
经验的背景。根据这一情况,我设计了“民族风情展示会” 的综合
性学习活动这一环节。由于我们农村学生受条件限制,课外收集资料
的途径可以说几乎没有,因此,在报到那一天,我自己根据活动主题
上网搜集了不少少数民族服饰和生活习俗的图片、实物、文字资料等
材料,利用教室外墙开辟了一个资料展示台,以供学生看阅,选择自
己感兴趣的来记一记。
上课伊始,我导出:“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学生们把通过资
料展示台所获得的信息在课堂上加以整合反馈,兴趣高昂。展示完后,以“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许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
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现在就有这样的一
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假想参加的形式导入,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很高,注意力也相对比较
集中。
二、以想促悟,激发兴趣
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是知识的搬运过程,而是对学生心灵的唤醒,
潜能的开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符号,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语
言作品中也存在一些空白,这些都需要学生在阅读中转换、补充、生
成,这转换补充生成的过程,正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文本的空白部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
持学生注意力以理解文本的目的。
例如对于民族小学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具体写,只写
了他们好听的读书声,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用
自己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各抒己见,
十分踊跃,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
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
又动听。”„„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重点也挺突出。一些
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很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但自我
感觉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有些繁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细
心斟酌,多加锤炼,精心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有所得! 年 日
第册 第 单元教学反思
三 ( 2)班 教者: 汤万勇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我国西南边疆
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民族”这个概念在我们这种没有少数民族学生的班里,同学们
几乎没有这种区别。他们的头脑里一时没有各民族的不同: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民族风情不同。因此,在教学本文这前,我布置学生可以
通过上网等渠道查阅相关资料、图片等。上课伊始,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就出示了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
民的特点,并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尤其
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搜
集到的有关少数民族的图片及资料,向同学们作介绍,了解个别少数
民族的习俗,让他们对各少数民族有一定的认识,有了以上的认识,
孩子们对“民族小学”有了初步的了解,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文本
铺垫了基础。
学文后我把知识延伸到课外,在立足于课内,打好语言文字的基
础上,把语文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完课文以后,我让学
生来画画这所民族小学,同学们都兴趣高涨,动起手来了,画的是各
有千秋。我挑选几幅比较出众的作品展示给全班的学生,并让作品的
主人脱离课文来向大家介绍一个你所画的民族小学,使学生真正把课
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小学,来说说我
们自己的学校。经过小组讨论后,同学描绘了自己所在的小学,而且
讲的十分生动有趣。例如有的同学讲到:我们的学校多美啊!红旗高
高迎风飘扬,特别引人注目。色彩艳丽的塑胶操场,是我们玩游戏的
乐园。青青的草坪可以让我们当床一样睡觉。明亮的教室是我们学习
的地方,你听!教室里传来了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大家学得多起劲
啊!„„讲完后,我让学生课外把自己的学校用自己的话写下来。这
样主动、自主的学习,给了孩子们一片开放的园地,让学生用自己的
话来讲,讲自己喜欢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
新精神。也使得课堂上的知识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年 日
第册 第 单元教学反思
三 ( 3 )班 教者: 谢晓春
第五册语文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西南
边疆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
我们各族儿童的团结友爱和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
豪、赞美之情。这样的情感要让学生自己去领会,自己去感受。学生
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
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
习,自主讨论,自己感悟,不压制学生的思想,给学生心灵放飞的权
利,培养了学生的悟性、灵性。
我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时,有一段描写窗外十分安静的文
字,我创设了一个“蝴蝶飞舞”的师生活动情境,由老师扮演蝴蝶,
邀请同学读文段,谁能读出“安静”的感觉,“蝴蝶”就会“停留”
在谁的身边表示欣赏,由于有的学生理解课文有差异,读这段时声音
十分响亮,于是我说:“哎呀,蝴蝶都被‘吓飞’啦,你们说为啥
呢?”该学生马上醒悟过来,改成了静静地诵读,这样通过创设生活
情境,加上老师恰到好处的提醒,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这
比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更有效,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也使暂时朗
读不到位的学生积极性没有受到挫伤,仅成了学生提高自己朗读水平
的一次鼓舞。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发现学生的潜能,这
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倡导的改革方向,只有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
性和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才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
年 日
第册 第 单元教学反思
三 ( 4)班 教者: 罗晓英
《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于是我让
学生自己来说说他们上课的情景。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他们
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
扬。”有的说:“他们读得又整齐又动听。”„„另外,学生在读“我
奋力向峰顶爬去„„”时我让他们做动作并想象,学生读得有的非常
起劲,再让他们对比想象爷爷爬时的样子。有的学生就说,爷爷也很
奋力像老猴子一样„„惹得全班学生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时提醒学
生:“看来同学们都认为老爷爷也很努力,所以他们爬呀爬,终于爬
上了山顶。”这样的合理猜测,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给了学生想象的
空间。
此外,我还把知识延伸到课外,在立足于课内,打好语言文字的
基础上,把语文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完课文以后,我让
学生来画画这所民族小学,同学们都兴趣高涨,动起手来了,画的是
各有千秋。我挑选几幅比较出众的作品展示给全班的学生,并让作品
的主人脱离课文来向大家介绍一个你所画的民族小学,使学生真正把
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小学,来说说
我们自己的学校。经过小组讨论后,同学描绘了自己所在的小学,而
且讲的十分生动有趣。例如有的同学讲到:我们的学校多美啊!红旗
高高迎风飘扬,特别引人注目。平坦的操场,是我们玩游戏的乐园。
青青的草坪可以让我们当床一样睡觉。明亮的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地
方,你听!教室里传来了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大家学得多起劲
啊!„„讲完后,我让学生课外把自己的学校用自己的话写下来。这
样主动、自主的学习,给了孩子们一片开放的园地,让学生用自己的
话来讲,讲自己喜欢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
新精神。也使得课堂上的知识进一不得到了升华。
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开发,变封闭为开放,教学
活动犹如放飞快乐的翅膀,让学生的阅读快乐从课本飞向想象的空
间,从课堂飞向课外,多形式和多渠道,高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
力,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 年 日
第册 第 单元教学反思
三 ( 5 )班 教者: 罗丽鸿 在教学《爬天都峰》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
分发挥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让学生丰富语言,受到文中情感
的激励。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还可以,做到了走进课文,充分地感
悟,自由地表达。
《爬天都峰》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要体会老爷爷与“我”对话的深义,体会成功需互相鼓励对于还未经历多少人生的三年级孩子
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最明显的要体现对“老爷爷您也爬天都峰?”这
两句话的理解上。学生对“小妹妹,你也爬天都峰?”这句话一下子
就捕捉到了怀疑的态度,因为前文学过,天都峰太高太陡啦,学生兴
趣盎然地模仿了一下二人的口气,体会到二人心里的怀疑。但怀疑背
后的敬佩学生却未能领会。当时我在学生说出怀疑后,问学生“再想
想,还有什么?”我也模仿了一次,并且加进了一点敬佩的口气。但
学生不得要领,后来我启发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小妹妹,看到这
样一个老爷爷都来爬山,山这么高,这么陡,你心里会怎么想?学生
终于释然啦。
这堂课,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合理,语言丰富,首先是因为课文
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的空间。文中除了在我面对天都峰时描写了
我的心理,其余的地方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如何
透过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就需要学生充分的感悟,舍身处地地发挥
想象。其次,老师运用问题引导,表演启发的方式激发了学生想象的
兴趣,开拓了想象的空间。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把体会感悟和朗读紧
密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以读促想,以想促说,以说促读的目的。在
朗读了描写小姑娘内心的句子的基础上再来感悟老爷爷的内心,在想
象了老爷爷看到小姑娘时的内心活动以后再来读老爷爷的话。老爷爷
心理变化过程其实也是小姑娘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有了对老爷爷的
心理感悟以后,对小姑娘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就有了清楚的认识,表
述时便能做到合情合理,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年 日
第册 第 单元教学反思
, 三 ( 6 )班 教者: 彭嫣
《爬天都峰》是一篇讲读课文,这课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
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
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我在教学这课
时,从下面两大方面着手:
一、抓住关键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
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
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
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如果能上远程教室结合观看天都峰的
录像,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学生理解爬天都峰的艰
难和不易会更加容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索,找出爬山前“我”
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爷爷艰难攀登、爬山后“我们”的喜
悦的心情的有关词语、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在理解中,我
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一会
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
艰难。又从小女孩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居然”“也要„„
才„„”这些词语来理解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
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以读感悟,体验情感对话
本篇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时能
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在教学中,我还把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以读促
思,以思促说,以说促情。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
点时,我让学生对第二段进行多次形式多样地朗读,在读中让学生体
会天都峰的“高”和“陡”。如:“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并且引导学生充
分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揣摩“我”和老爷爷各自的内
心的复杂心情,想像他们的思想起伏和斗争,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
身上汲取力量的。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再抓住“奋力“、“一会
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反复朗
读体会,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艰难,他们是怎样互相鼓
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学生了解了
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学
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说的话了。同时在读后进行讨论交流:文中课题为
什么用“爬山”,不用“登山”呢?由于学生在上文已经了解了天都
峰又高又陡,直身走很危险,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样爬着前
行,所以用“爬山”。反过来,用“爬山”作题,也告诉了我们,天
都峰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峰。
三、教学中的不足:
在品析文中体现人物不怕困难的语句“我奋力向峰顶爬
去”“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
两句时,由于只停留在口头上的交流,没有准备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
所以在以说促情这一环节时显得老师讲得多,学生悟得不深不透,以
至于在测试中见到这些知识点时,学生不能灵活回答问题。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教学活动准备过程中,应更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学
要领,拓宽知识面。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以读促想,以
想促说,再向以说促写过渡,加强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年 日
2013-2014学年第
第 五 册 语文 科 第 一 单元教学反思
( 7 )班 教者: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
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
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这样一
件事。由于孩子们刚刚升入三年级,年龄小, 知识积累有限, 很多东西
都还是一无所知。这就需要教师多想办法,尤其是在学习方法上多加
指导,以读感悟读中促写, 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和我一起写课题, 齐读课题,读准
字音, 并纠正课题中“都”的正确读音,紧接着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
个疑问“课题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呢?让学生带着这个疑
问学习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紧扣本单
元训练重点,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这课的重点是“我”
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
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
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
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引
导学生品读感悟,结合观看天都峰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
“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
一、以读感悟, 突破难点。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
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提出课文中自己认
为重要的问题,由师生共同研读解决。从实际情况看,学生所提的问
题大多是课文中的问句。但我也认真地做了引导回答。从整堂课看,
学生所提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不多。这些问题也许在成人的眼中都看
似无用的东西,可在儿童的眼中恰恰是最有用的、最有价值的“宝贝”。
教师要做的是多指导学生如何去通过读去感悟, 去发现问题,同时更
要保护好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阅读理解课文时,我紧紧抓住小女孩
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
呀爬”、“终于”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艰难。又从小女孩和老爷
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居然”“也要„„才„„”这些词语来理解
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
难点。
二、读中悟情, 读中促写
本篇课文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时能
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在教学中,我还把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以读促
思,以思促说,以说促写。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
点时,我让学生对第二段进行多次形式多样地朗读,在读中让学生体
会天都峰的“高”和“陡”. 语文课本中所挑选的课文都文质精美,
不仅仅有识字、砺志的功能,我们还要做的是从作者行文的精妙构思
中,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方法。
年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