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第一单元反思

2013-2014学年第

第册 第 单元教学反思

三 ( 1 )班 教者: 丘冬梅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西南边疆一所美丽而

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

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们各族儿童的

团结友爱和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拓展资源,引发兴趣

本篇课文主要介绍西南边疆各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少数民族风

情浓郁,绝大多数地方的学生与之生活距离较远,缺少相应的知识、

经验的背景。根据这一情况,我设计了“民族风情展示会” 的综合

性学习活动这一环节。由于我们农村学生受条件限制,课外收集资料

的途径可以说几乎没有,因此,在报到那一天,我自己根据活动主题

上网搜集了不少少数民族服饰和生活习俗的图片、实物、文字资料等

材料,利用教室外墙开辟了一个资料展示台,以供学生看阅,选择自

己感兴趣的来记一记。

上课伊始,我导出:“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学生们把通过资

料展示台所获得的信息在课堂上加以整合反馈,兴趣高昂。展示完后,以“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许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

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现在就有这样的一

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假想参加的形式导入,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很高,注意力也相对比较

集中。

二、以想促悟,激发兴趣

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是知识的搬运过程,而是对学生心灵的唤醒,

潜能的开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符号,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语

言作品中也存在一些空白,这些都需要学生在阅读中转换、补充、生

成,这转换补充生成的过程,正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文本的空白部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

持学生注意力以理解文本的目的。

例如对于民族小学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具体写,只写

了他们好听的读书声,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用

自己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各抒己见,

十分踊跃,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

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

又动听。”„„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重点也挺突出。一些

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很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但自我

感觉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有些繁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细

心斟酌,多加锤炼,精心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有所得! 年 日

第册 第 单元教学反思

三 ( 2)班 教者: 汤万勇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我国西南边疆

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民族”这个概念在我们这种没有少数民族学生的班里,同学们

几乎没有这种区别。他们的头脑里一时没有各民族的不同: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民族风情不同。因此,在教学本文这前,我布置学生可以

通过上网等渠道查阅相关资料、图片等。上课伊始,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就出示了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

民的特点,并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尤其

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搜

集到的有关少数民族的图片及资料,向同学们作介绍,了解个别少数

民族的习俗,让他们对各少数民族有一定的认识,有了以上的认识,

孩子们对“民族小学”有了初步的了解,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文本

铺垫了基础。

学文后我把知识延伸到课外,在立足于课内,打好语言文字的基

础上,把语文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完课文以后,我让学

生来画画这所民族小学,同学们都兴趣高涨,动起手来了,画的是各

有千秋。我挑选几幅比较出众的作品展示给全班的学生,并让作品的

主人脱离课文来向大家介绍一个你所画的民族小学,使学生真正把课

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小学,来说说我

们自己的学校。经过小组讨论后,同学描绘了自己所在的小学,而且

讲的十分生动有趣。例如有的同学讲到:我们的学校多美啊!红旗高

高迎风飘扬,特别引人注目。色彩艳丽的塑胶操场,是我们玩游戏的

乐园。青青的草坪可以让我们当床一样睡觉。明亮的教室是我们学习

的地方,你听!教室里传来了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大家学得多起劲

啊!„„讲完后,我让学生课外把自己的学校用自己的话写下来。这

样主动、自主的学习,给了孩子们一片开放的园地,让学生用自己的

话来讲,讲自己喜欢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

新精神。也使得课堂上的知识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年 日

第册 第 单元教学反思

三 ( 3 )班 教者: 谢晓春

第五册语文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西南

边疆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

我们各族儿童的团结友爱和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

豪、赞美之情。这样的情感要让学生自己去领会,自己去感受。学生

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

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

习,自主讨论,自己感悟,不压制学生的思想,给学生心灵放飞的权

利,培养了学生的悟性、灵性。

我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时,有一段描写窗外十分安静的文

字,我创设了一个“蝴蝶飞舞”的师生活动情境,由老师扮演蝴蝶,

邀请同学读文段,谁能读出“安静”的感觉,“蝴蝶”就会“停留”

在谁的身边表示欣赏,由于有的学生理解课文有差异,读这段时声音

十分响亮,于是我说:“哎呀,蝴蝶都被‘吓飞’啦,你们说为啥

呢?”该学生马上醒悟过来,改成了静静地诵读,这样通过创设生活

情境,加上老师恰到好处的提醒,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这

比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更有效,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也使暂时朗

读不到位的学生积极性没有受到挫伤,仅成了学生提高自己朗读水平

的一次鼓舞。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发现学生的潜能,这

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倡导的改革方向,只有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

性和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才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

年 日

第册 第 单元教学反思

三 ( 4)班 教者: 罗晓英

《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于是我让

学生自己来说说他们上课的情景。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他们

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

扬。”有的说:“他们读得又整齐又动听。”„„另外,学生在读“我

奋力向峰顶爬去„„”时我让他们做动作并想象,学生读得有的非常

起劲,再让他们对比想象爷爷爬时的样子。有的学生就说,爷爷也很

奋力像老猴子一样„„惹得全班学生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时提醒学

生:“看来同学们都认为老爷爷也很努力,所以他们爬呀爬,终于爬

上了山顶。”这样的合理猜测,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给了学生想象的

空间。

此外,我还把知识延伸到课外,在立足于课内,打好语言文字的

基础上,把语文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完课文以后,我让

学生来画画这所民族小学,同学们都兴趣高涨,动起手来了,画的是

各有千秋。我挑选几幅比较出众的作品展示给全班的学生,并让作品

的主人脱离课文来向大家介绍一个你所画的民族小学,使学生真正把

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小学,来说说

我们自己的学校。经过小组讨论后,同学描绘了自己所在的小学,而

且讲的十分生动有趣。例如有的同学讲到:我们的学校多美啊!红旗

高高迎风飘扬,特别引人注目。平坦的操场,是我们玩游戏的乐园。

青青的草坪可以让我们当床一样睡觉。明亮的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地

方,你听!教室里传来了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大家学得多起劲

啊!„„讲完后,我让学生课外把自己的学校用自己的话写下来。这

样主动、自主的学习,给了孩子们一片开放的园地,让学生用自己的

话来讲,讲自己喜欢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

新精神。也使得课堂上的知识进一不得到了升华。

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开发,变封闭为开放,教学

活动犹如放飞快乐的翅膀,让学生的阅读快乐从课本飞向想象的空

间,从课堂飞向课外,多形式和多渠道,高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

力,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 年 日

第册 第 单元教学反思

三 ( 5 )班 教者: 罗丽鸿 在教学《爬天都峰》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

分发挥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让学生丰富语言,受到文中情感

的激励。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还可以,做到了走进课文,充分地感

悟,自由地表达。

《爬天都峰》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要体会老爷爷与“我”对话的深义,体会成功需互相鼓励对于还未经历多少人生的三年级孩子

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最明显的要体现对“老爷爷您也爬天都峰?”这

两句话的理解上。学生对“小妹妹,你也爬天都峰?”这句话一下子

就捕捉到了怀疑的态度,因为前文学过,天都峰太高太陡啦,学生兴

趣盎然地模仿了一下二人的口气,体会到二人心里的怀疑。但怀疑背

后的敬佩学生却未能领会。当时我在学生说出怀疑后,问学生“再想

想,还有什么?”我也模仿了一次,并且加进了一点敬佩的口气。但

学生不得要领,后来我启发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小妹妹,看到这

样一个老爷爷都来爬山,山这么高,这么陡,你心里会怎么想?学生

终于释然啦。

这堂课,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合理,语言丰富,首先是因为课文

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的空间。文中除了在我面对天都峰时描写了

我的心理,其余的地方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如何

透过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就需要学生充分的感悟,舍身处地地发挥

想象。其次,老师运用问题引导,表演启发的方式激发了学生想象的

兴趣,开拓了想象的空间。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把体会感悟和朗读紧

密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以读促想,以想促说,以说促读的目的。在

朗读了描写小姑娘内心的句子的基础上再来感悟老爷爷的内心,在想

象了老爷爷看到小姑娘时的内心活动以后再来读老爷爷的话。老爷爷

心理变化过程其实也是小姑娘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有了对老爷爷的

心理感悟以后,对小姑娘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就有了清楚的认识,表

述时便能做到合情合理,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年 日

第册 第 单元教学反思

, 三 ( 6 )班 教者: 彭嫣

《爬天都峰》是一篇讲读课文,这课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

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

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我在教学这课

时,从下面两大方面着手:

一、抓住关键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

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

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

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如果能上远程教室结合观看天都峰的

录像,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学生理解爬天都峰的艰

难和不易会更加容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索,找出爬山前“我”

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爷爷艰难攀登、爬山后“我们”的喜

悦的心情的有关词语、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在理解中,我

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一会

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

艰难。又从小女孩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居然”“也要„„

才„„”这些词语来理解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

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以读感悟,体验情感对话

本篇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时能

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在教学中,我还把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以读促

思,以思促说,以说促情。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

点时,我让学生对第二段进行多次形式多样地朗读,在读中让学生体

会天都峰的“高”和“陡”。如:“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并且引导学生充

分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揣摩“我”和老爷爷各自的内

心的复杂心情,想像他们的思想起伏和斗争,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

身上汲取力量的。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再抓住“奋力“、“一会

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反复朗

读体会,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艰难,他们是怎样互相鼓

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学生了解了

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学

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说的话了。同时在读后进行讨论交流:文中课题为

什么用“爬山”,不用“登山”呢?由于学生在上文已经了解了天都

峰又高又陡,直身走很危险,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样爬着前

行,所以用“爬山”。反过来,用“爬山”作题,也告诉了我们,天

都峰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峰。

三、教学中的不足:

在品析文中体现人物不怕困难的语句“我奋力向峰顶爬

去”“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

两句时,由于只停留在口头上的交流,没有准备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

所以在以说促情这一环节时显得老师讲得多,学生悟得不深不透,以

至于在测试中见到这些知识点时,学生不能灵活回答问题。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教学活动准备过程中,应更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学

要领,拓宽知识面。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以读促想,以

想促说,再向以说促写过渡,加强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年 日

2013-2014学年第

第 五 册 语文 科 第 一 单元教学反思

( 7 )班 教者: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

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

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这样一

件事。由于孩子们刚刚升入三年级,年龄小, 知识积累有限, 很多东西

都还是一无所知。这就需要教师多想办法,尤其是在学习方法上多加

指导,以读感悟读中促写, 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和我一起写课题, 齐读课题,读准

字音, 并纠正课题中“都”的正确读音,紧接着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

个疑问“课题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呢?让学生带着这个疑

问学习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紧扣本单

元训练重点,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这课的重点是“我”

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

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

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

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引

导学生品读感悟,结合观看天都峰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

“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

一、以读感悟, 突破难点。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

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提出课文中自己认

为重要的问题,由师生共同研读解决。从实际情况看,学生所提的问

题大多是课文中的问句。但我也认真地做了引导回答。从整堂课看,

学生所提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不多。这些问题也许在成人的眼中都看

似无用的东西,可在儿童的眼中恰恰是最有用的、最有价值的“宝贝”。

教师要做的是多指导学生如何去通过读去感悟, 去发现问题,同时更

要保护好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阅读理解课文时,我紧紧抓住小女孩

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

呀爬”、“终于”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艰难。又从小女孩和老爷

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居然”“也要„„才„„”这些词语来理解

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

难点。

二、读中悟情, 读中促写

本篇课文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时能

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在教学中,我还把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以读促

思,以思促说,以说促写。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

点时,我让学生对第二段进行多次形式多样地朗读,在读中让学生体

会天都峰的“高”和“陡”. 语文课本中所挑选的课文都文质精美,

不仅仅有识字、砺志的功能,我们还要做的是从作者行文的精妙构思

中,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方法。

年 日

2013-2014学年第

第册 第 单元教学反思

三 ( 1 )班 教者: 丘冬梅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西南边疆一所美丽而

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

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们各族儿童的

团结友爱和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拓展资源,引发兴趣

本篇课文主要介绍西南边疆各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少数民族风

情浓郁,绝大多数地方的学生与之生活距离较远,缺少相应的知识、

经验的背景。根据这一情况,我设计了“民族风情展示会” 的综合

性学习活动这一环节。由于我们农村学生受条件限制,课外收集资料

的途径可以说几乎没有,因此,在报到那一天,我自己根据活动主题

上网搜集了不少少数民族服饰和生活习俗的图片、实物、文字资料等

材料,利用教室外墙开辟了一个资料展示台,以供学生看阅,选择自

己感兴趣的来记一记。

上课伊始,我导出:“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学生们把通过资

料展示台所获得的信息在课堂上加以整合反馈,兴趣高昂。展示完后,以“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许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

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现在就有这样的一

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假想参加的形式导入,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很高,注意力也相对比较

集中。

二、以想促悟,激发兴趣

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是知识的搬运过程,而是对学生心灵的唤醒,

潜能的开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符号,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语

言作品中也存在一些空白,这些都需要学生在阅读中转换、补充、生

成,这转换补充生成的过程,正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文本的空白部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

持学生注意力以理解文本的目的。

例如对于民族小学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具体写,只写

了他们好听的读书声,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用

自己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各抒己见,

十分踊跃,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

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

又动听。”„„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重点也挺突出。一些

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很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但自我

感觉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有些繁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细

心斟酌,多加锤炼,精心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有所得! 年 日

第册 第 单元教学反思

三 ( 2)班 教者: 汤万勇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我国西南边疆

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民族”这个概念在我们这种没有少数民族学生的班里,同学们

几乎没有这种区别。他们的头脑里一时没有各民族的不同: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民族风情不同。因此,在教学本文这前,我布置学生可以

通过上网等渠道查阅相关资料、图片等。上课伊始,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就出示了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

民的特点,并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尤其

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搜

集到的有关少数民族的图片及资料,向同学们作介绍,了解个别少数

民族的习俗,让他们对各少数民族有一定的认识,有了以上的认识,

孩子们对“民族小学”有了初步的了解,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文本

铺垫了基础。

学文后我把知识延伸到课外,在立足于课内,打好语言文字的基

础上,把语文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完课文以后,我让学

生来画画这所民族小学,同学们都兴趣高涨,动起手来了,画的是各

有千秋。我挑选几幅比较出众的作品展示给全班的学生,并让作品的

主人脱离课文来向大家介绍一个你所画的民族小学,使学生真正把课

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小学,来说说我

们自己的学校。经过小组讨论后,同学描绘了自己所在的小学,而且

讲的十分生动有趣。例如有的同学讲到:我们的学校多美啊!红旗高

高迎风飘扬,特别引人注目。色彩艳丽的塑胶操场,是我们玩游戏的

乐园。青青的草坪可以让我们当床一样睡觉。明亮的教室是我们学习

的地方,你听!教室里传来了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大家学得多起劲

啊!„„讲完后,我让学生课外把自己的学校用自己的话写下来。这

样主动、自主的学习,给了孩子们一片开放的园地,让学生用自己的

话来讲,讲自己喜欢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

新精神。也使得课堂上的知识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年 日

第册 第 单元教学反思

三 ( 3 )班 教者: 谢晓春

第五册语文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西南

边疆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

我们各族儿童的团结友爱和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

豪、赞美之情。这样的情感要让学生自己去领会,自己去感受。学生

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

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

习,自主讨论,自己感悟,不压制学生的思想,给学生心灵放飞的权

利,培养了学生的悟性、灵性。

我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时,有一段描写窗外十分安静的文

字,我创设了一个“蝴蝶飞舞”的师生活动情境,由老师扮演蝴蝶,

邀请同学读文段,谁能读出“安静”的感觉,“蝴蝶”就会“停留”

在谁的身边表示欣赏,由于有的学生理解课文有差异,读这段时声音

十分响亮,于是我说:“哎呀,蝴蝶都被‘吓飞’啦,你们说为啥

呢?”该学生马上醒悟过来,改成了静静地诵读,这样通过创设生活

情境,加上老师恰到好处的提醒,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这

比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更有效,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也使暂时朗

读不到位的学生积极性没有受到挫伤,仅成了学生提高自己朗读水平

的一次鼓舞。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发现学生的潜能,这

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倡导的改革方向,只有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

性和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才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

年 日

第册 第 单元教学反思

三 ( 4)班 教者: 罗晓英

《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于是我让

学生自己来说说他们上课的情景。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他们

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

扬。”有的说:“他们读得又整齐又动听。”„„另外,学生在读“我

奋力向峰顶爬去„„”时我让他们做动作并想象,学生读得有的非常

起劲,再让他们对比想象爷爷爬时的样子。有的学生就说,爷爷也很

奋力像老猴子一样„„惹得全班学生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时提醒学

生:“看来同学们都认为老爷爷也很努力,所以他们爬呀爬,终于爬

上了山顶。”这样的合理猜测,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给了学生想象的

空间。

此外,我还把知识延伸到课外,在立足于课内,打好语言文字的

基础上,把语文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完课文以后,我让

学生来画画这所民族小学,同学们都兴趣高涨,动起手来了,画的是

各有千秋。我挑选几幅比较出众的作品展示给全班的学生,并让作品

的主人脱离课文来向大家介绍一个你所画的民族小学,使学生真正把

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小学,来说说

我们自己的学校。经过小组讨论后,同学描绘了自己所在的小学,而

且讲的十分生动有趣。例如有的同学讲到:我们的学校多美啊!红旗

高高迎风飘扬,特别引人注目。平坦的操场,是我们玩游戏的乐园。

青青的草坪可以让我们当床一样睡觉。明亮的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地

方,你听!教室里传来了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大家学得多起劲

啊!„„讲完后,我让学生课外把自己的学校用自己的话写下来。这

样主动、自主的学习,给了孩子们一片开放的园地,让学生用自己的

话来讲,讲自己喜欢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

新精神。也使得课堂上的知识进一不得到了升华。

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开发,变封闭为开放,教学

活动犹如放飞快乐的翅膀,让学生的阅读快乐从课本飞向想象的空

间,从课堂飞向课外,多形式和多渠道,高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

力,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 年 日

第册 第 单元教学反思

三 ( 5 )班 教者: 罗丽鸿 在教学《爬天都峰》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

分发挥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让学生丰富语言,受到文中情感

的激励。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还可以,做到了走进课文,充分地感

悟,自由地表达。

《爬天都峰》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要体会老爷爷与“我”对话的深义,体会成功需互相鼓励对于还未经历多少人生的三年级孩子

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最明显的要体现对“老爷爷您也爬天都峰?”这

两句话的理解上。学生对“小妹妹,你也爬天都峰?”这句话一下子

就捕捉到了怀疑的态度,因为前文学过,天都峰太高太陡啦,学生兴

趣盎然地模仿了一下二人的口气,体会到二人心里的怀疑。但怀疑背

后的敬佩学生却未能领会。当时我在学生说出怀疑后,问学生“再想

想,还有什么?”我也模仿了一次,并且加进了一点敬佩的口气。但

学生不得要领,后来我启发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小妹妹,看到这

样一个老爷爷都来爬山,山这么高,这么陡,你心里会怎么想?学生

终于释然啦。

这堂课,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合理,语言丰富,首先是因为课文

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的空间。文中除了在我面对天都峰时描写了

我的心理,其余的地方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如何

透过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就需要学生充分的感悟,舍身处地地发挥

想象。其次,老师运用问题引导,表演启发的方式激发了学生想象的

兴趣,开拓了想象的空间。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把体会感悟和朗读紧

密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以读促想,以想促说,以说促读的目的。在

朗读了描写小姑娘内心的句子的基础上再来感悟老爷爷的内心,在想

象了老爷爷看到小姑娘时的内心活动以后再来读老爷爷的话。老爷爷

心理变化过程其实也是小姑娘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有了对老爷爷的

心理感悟以后,对小姑娘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就有了清楚的认识,表

述时便能做到合情合理,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年 日

第册 第 单元教学反思

, 三 ( 6 )班 教者: 彭嫣

《爬天都峰》是一篇讲读课文,这课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

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

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我在教学这课

时,从下面两大方面着手:

一、抓住关键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

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

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

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如果能上远程教室结合观看天都峰的

录像,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学生理解爬天都峰的艰

难和不易会更加容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索,找出爬山前“我”

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爷爷艰难攀登、爬山后“我们”的喜

悦的心情的有关词语、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在理解中,我

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一会

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

艰难。又从小女孩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居然”“也要„„

才„„”这些词语来理解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

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以读感悟,体验情感对话

本篇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时能

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在教学中,我还把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以读促

思,以思促说,以说促情。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

点时,我让学生对第二段进行多次形式多样地朗读,在读中让学生体

会天都峰的“高”和“陡”。如:“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并且引导学生充

分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揣摩“我”和老爷爷各自的内

心的复杂心情,想像他们的思想起伏和斗争,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

身上汲取力量的。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再抓住“奋力“、“一会

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反复朗

读体会,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艰难,他们是怎样互相鼓

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学生了解了

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学

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说的话了。同时在读后进行讨论交流:文中课题为

什么用“爬山”,不用“登山”呢?由于学生在上文已经了解了天都

峰又高又陡,直身走很危险,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样爬着前

行,所以用“爬山”。反过来,用“爬山”作题,也告诉了我们,天

都峰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峰。

三、教学中的不足:

在品析文中体现人物不怕困难的语句“我奋力向峰顶爬

去”“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

两句时,由于只停留在口头上的交流,没有准备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

所以在以说促情这一环节时显得老师讲得多,学生悟得不深不透,以

至于在测试中见到这些知识点时,学生不能灵活回答问题。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教学活动准备过程中,应更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学

要领,拓宽知识面。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以读促想,以

想促说,再向以说促写过渡,加强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年 日

2013-2014学年第

第 五 册 语文 科 第 一 单元教学反思

( 7 )班 教者: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

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

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这样一

件事。由于孩子们刚刚升入三年级,年龄小, 知识积累有限, 很多东西

都还是一无所知。这就需要教师多想办法,尤其是在学习方法上多加

指导,以读感悟读中促写, 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和我一起写课题, 齐读课题,读准

字音, 并纠正课题中“都”的正确读音,紧接着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

个疑问“课题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呢?让学生带着这个疑

问学习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紧扣本单

元训练重点,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这课的重点是“我”

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

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

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

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引

导学生品读感悟,结合观看天都峰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

“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

一、以读感悟, 突破难点。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

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提出课文中自己认

为重要的问题,由师生共同研读解决。从实际情况看,学生所提的问

题大多是课文中的问句。但我也认真地做了引导回答。从整堂课看,

学生所提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不多。这些问题也许在成人的眼中都看

似无用的东西,可在儿童的眼中恰恰是最有用的、最有价值的“宝贝”。

教师要做的是多指导学生如何去通过读去感悟, 去发现问题,同时更

要保护好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阅读理解课文时,我紧紧抓住小女孩

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

呀爬”、“终于”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艰难。又从小女孩和老爷

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居然”“也要„„才„„”这些词语来理解

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

难点。

二、读中悟情, 读中促写

本篇课文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时能

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在教学中,我还把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以读促

思,以思促说,以说促写。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

点时,我让学生对第二段进行多次形式多样地朗读,在读中让学生体

会天都峰的“高”和“陡”. 语文课本中所挑选的课文都文质精美,

不仅仅有识字、砺志的功能,我们还要做的是从作者行文的精妙构思

中,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方法。

年 日


相关内容

  • 苏教版科学三上第二单元校园里的植物
  • 2.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2.能找到一定的标准给植物排序和分类: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植物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2.认识到植物的多样性: 3.知道植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培养 ...

  • 教科版科学三上[寻访小动物]教案及反思
  • 2.1寻访小动物 湖州市泉生小学 顾利荣 [教材分析] <寻访小动物>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第1课,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孩子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去亲近,去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教学重点在于尽可能地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孩子 ...

  • 三上第二单元 [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 口语交际<我们能做点什么> 设计人:沈娅 [教材解读] <我们能做点什么>是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中的口语交际内容.此次口语交际要求学生课前通过调查.访问和查找资料,知道环境受到了哪些污染,为了改善环境,人们做了哪些工作以及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 ...

  • 三上第一单元作文二案
  • <我们的课余生活>二案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槐乡的孩子> [习作要求] 在口语交际里,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这次习作就来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 ...

  •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教材分析
  •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西师版. 三上) 教 材 分 析 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新课标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西师版. 三上) : 一是对全册教材的总体解读:二是对全册教材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 一.全册教材的总体解读: 全册共103页:9个单元 :50道例题:22组课堂活动(45个小活动):22个 ...

  • 三上口算乘法教学反思
  • [三上口算乘法教学反思]人教版三上<口算乘法>[反思二] --林伟扬 [关注练习量,让计算教学扎实.有效] --三上<口算乘法>教学片断及反思 [案例描述] 课始,指名学生被7的乘法口诀,集体背9的乘法口诀,当一个学生在背的时候,部分学生就无所事事了,没有达到复习的效果,三上 ...

  • 三年级上册品社试题及答案
  • 三年级品社试题 1. 你自己有哪些优点和长处?写一写.希望哪些优点和长处更突 出?制订一个进步的方案写下来.(三上一单元1) 答:优点; 爱干净.讲卫生.爱读书 长处:记忆力超常 方案:为了加强记忆,每天坚持背诵一首诗或一段文字 2. 在学习或生活中,你存在着哪些不足?写一写.制订一个完善 计划,并 ...

  • 人教版三上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角.线段.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再一次认识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同时又为后续四五年级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做好铺垫 ...

  •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确定使得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机遇与挑战.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可从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开展课内外科技实践活动策略来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素养进行重点培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