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间作四首(其三) 2008高考陕西卷试题及答案

(2008高考陕西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解析】本题选用宋潘大临的五言诗《江间作四首(其三)》为鉴赏材料。 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家贫。江西派诗人,善诗,但作品多散佚。与苏轼、黄庭坚等人多有交往,曾随苏轼同游过赤壁。一生未见任什么官职,终老于江湖。诗《江间作》一名《江上晚步》,共四首,此处所选为第三首,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

诗的前两联由眼前“西山”“赤壁”险峻幽僻的景色转入怀古,从“赤壁”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当年三国时赤壁之战的历史,但当年的争斗俱已成往事,那时的“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如今只有“大江东去”,于是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第三联诗人从怀古中又回到了现实,眼前之间白鹭栖息在沙滩,大雁翱翔于天空。这一联中的炼字极显功力。一个“拳”字,形象地写出了白鹭在沙滩上栖息的神态;一个“退”字,别致、生动地显出鸿雁在天空飞行的状态。《春秋•僖公十六年》中就已有“六鹢退飞”一语,杜预注:“高飞遇风而退。”这里用“退”来写高空翱翔的鸿雁,是因为天空辽阔,观察的参照物可能不一,加上高空风疾,于是会觉得大雁不是在往前飞,而似乎在朝后退!诗人在赞叹宿鹭、飞鸿闲适自由的同时,诗人最后一联写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再联想到“波流万世功”,就发出了“最羡渔竿客”的呼声,表达了自己的希望:在烟雨朦胧中,驾着一叶小舟,自在地听着雨点敲打着归舟的篷帆。这充分表现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一种无比向往!

对诗歌的鉴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考生的答案不一定要求与参考答案一致。如考生认为第三联两句中最传神的不是“拳”、“退”二字,而是其他的字,如“明”等,只要能分析得当、言之成理,也应酌情给分。

(2008高考陕西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解析】本题选用宋潘大临的五言诗《江间作四首(其三)》为鉴赏材料。 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家贫。江西派诗人,善诗,但作品多散佚。与苏轼、黄庭坚等人多有交往,曾随苏轼同游过赤壁。一生未见任什么官职,终老于江湖。诗《江间作》一名《江上晚步》,共四首,此处所选为第三首,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

诗的前两联由眼前“西山”“赤壁”险峻幽僻的景色转入怀古,从“赤壁”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当年三国时赤壁之战的历史,但当年的争斗俱已成往事,那时的“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如今只有“大江东去”,于是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第三联诗人从怀古中又回到了现实,眼前之间白鹭栖息在沙滩,大雁翱翔于天空。这一联中的炼字极显功力。一个“拳”字,形象地写出了白鹭在沙滩上栖息的神态;一个“退”字,别致、生动地显出鸿雁在天空飞行的状态。《春秋•僖公十六年》中就已有“六鹢退飞”一语,杜预注:“高飞遇风而退。”这里用“退”来写高空翱翔的鸿雁,是因为天空辽阔,观察的参照物可能不一,加上高空风疾,于是会觉得大雁不是在往前飞,而似乎在朝后退!诗人在赞叹宿鹭、飞鸿闲适自由的同时,诗人最后一联写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再联想到“波流万世功”,就发出了“最羡渔竿客”的呼声,表达了自己的希望:在烟雨朦胧中,驾着一叶小舟,自在地听着雨点敲打着归舟的篷帆。这充分表现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一种无比向往!

对诗歌的鉴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考生的答案不一定要求与参考答案一致。如考生认为第三联两句中最传神的不是“拳”、“退”二字,而是其他的字,如“明”等,只要能分析得当、言之成理,也应酌情给分。


相关内容

  • 高考诗歌鉴赏中炼字的答题技巧
  • 高三语文的课程改革应以新的课程标准为基础,突出高效性和实用性.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笔者巧妙地把高考考点模式化,使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能在答题的过程中更好地适应高考的要求.下面就以诗歌鉴赏中炼字的答题技巧为例,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如果把中国的古典诗歌比作一位窈窕淑女的话,那么,诗歌的形象就好比是她 ...

  • 古代诗歌鉴赏 分析炼字型
  • [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2. 掌握有关语言试题的解题技巧.[考点阐释]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2009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共有7套针对语言设置了考题,2010年有8套考查.题 ...

  • 鉴赏诗歌的语言
  • 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 2.掌握有关语言试题的解题技巧. [考点阐释]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2009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共有7套针 ...

  • 0801高考语文卷
  •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刍议(chú) 条分缕析(lǚ) 圈养(quān) 愀然不乐(qiǎo) B.倏忽(shū) 越俎代庖(páo) 牛虻(máng ) 自惭形秽(huì) C.靛蓝(dián) 毁家纾难(shū) 干涸(hé) 白头偕老(x ...

  • 高考诗歌鉴赏题万能答题模式例说炼字型
  • 高考诗歌鉴赏题万能答题模式例说:炼字型 2009-12-22 15:47:41 来源:天利网友评论0条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诗歌赏析术语梳理 古诗词常见意象顺口溜 金牌备考:高考语文130分夺分方案 3.解 ...

  •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题--炼字
  •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题--炼字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题--炼字 答题步骤: v 第一步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释含义.明手法) v 第二步 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到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 v 第三步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 ...

  • 物质结构与性质
  • <物质结构与性质>二轮高效复习研讨(转载)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要实现有效.高效,要认真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各考点知识一轮复习基本到位,如何克服知识间的相互干扰,熟练应用知识,减少无谓失分?二是各题型各热点考点强化训练基本到位,如何总结解题思维方法,防止答非所问,准确规范答题?三是如何合理安 ...

  • 2012陕西高考英语试题
  • 2012年高考陕西各科试题及答案汇总 科目 试题答案 下载 科目 试题答案 下载 语文(作文) 查看 答案 下载 英语 查看 答案 下载 理科数学 查看 答案 下载 文科数学 查看 答案 下载 理科综 查看 答案 下载 文科综 查看 答案 下载 中国教育在线讯 2012陕西高考于6月7日开始,中国教 ...

  • 高中物理图像法
  • 物理图象.方法技巧.物理题型 一.物理图象 (一)大纲解读 高考考纲明确指出,必要时考生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由于图象在中学物理的特点:能形象地表述物理规律:能直观地描述物理过程:鲜明地表示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趋势. 所以有关以图象及其运用为背景的命题,成为历届高考考查的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