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知识点问题及答案

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出现的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客观上同情无产者,幻想建立美好社会的学说。 2.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1.16---17世纪,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幻想空想社会主义)闵采尔,莫尔 ,康帕内拉 2.18世纪,中期(平均)空想社会主义 摩莱里,马布利 3.19世纪,晚期(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3.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1)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揭露和无情的批判:批判的矛头直指私有制;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冲突和阶级对立;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揭露和批判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及其所造成的经济危机;严厉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思想和道德

(2)对未来社会的天才预测:公有制;改变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按需分配;主张消灭商品交换和实行计划生产;主张消灭差别;提倡社会和谐,主张把国家变成纯粹的国家管理机构 4.历史局限性:

(1)未认识到资本主义雇佣工的本质,不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2)不懂得积极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未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3)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历史地位,未找到改变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新的力量

5.学习马义的意义与方法 意义:有利于提高马义理论水平;坚定社义必胜的信念;利于提高建设中国社义的自觉性;利于区分社义与资本主义

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辩证分析,理论规范

第二节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欧洲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充分暴露,产生经济危机 2.阶级条件:无产阶级 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形式由自发的,分散的经济斗争发展到有组织的,联合的政治斗争;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

3.思想条件: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英国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4.马恩在革命实践中的转变,世界观由唯心主义者变为唯物主义者,阶级立场由基金的民主主义者变为共产主义者 二、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

1.唯物史观在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中的作用

(1)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正确的说明了阶级斗争的作用,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

2.剩余价值学说在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中的作用

(1)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2)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

(3)展示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三.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主要标志

1.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2.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原理

3.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 4.无产阶级政党的原理

5.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原则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

2.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3.指明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第三节 《宣言》发表后马恩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 欧洲革命期间

的发展

1.阐明革命对社会发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展和完善自己 2.第一次提出打碎旧二.马恩科学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和建立无的基本理论怎样 产阶级专政的命题 1.社会主义必然代替3.明确提出不断革命资本主义的理论 的思想

2阶级斗争和无产阶4.系统的阐述了工农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联盟的思想 理论 二.欧洲工人运动失败3无产阶级革命的理后的发展

论 1.阐明无产阶级的阶4.过渡时期的理论 级斗争必须把经济斗5.无产阶级专政的理争和政治斗争结合起论 来

6.无产阶级政党的理2.必须坚决支持被压论 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7.国家问题的理论 的正义斗争 三.巴黎公社革命期间第五节 的发展

怎样认识马恩对为未1.无产阶级专政的首来社会的科学态度和要条件是无产阶级军方法 队

1.从历史规律预见社2.必须打碎资产阶级会发展的未来走向 的国家机器

2.在批判资本主义旧3.新兴国家政权: 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特点:(1)人民当家作界的一般特征 主,对国家公职人员实3.反对把关于未来社行选举,监督

会的预见当做一成不(2)反对特权,实行变的教条 低薪制,防止公务人员补充:科学社会主义的的生活特殊化 基本问题:社义为什么(3)废除官僚集中制,必然取代资义,社义怎实行民主制的组织原样取代资义,什么是社则

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公社不是议会式科社的地位:是马义的的,而是同时兼管理法核心,是马义的落脚和行政的工作机关 点;是区别真假马义的(5)公社实行有利于主要标志 工人阶级的政策和措研究对象:研究无产阶施 级解放运动和全人类四.巴黎公社后的发展 解放的过程及其发展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规律的科学 的权威

科社诞生的伟大意义:2.研究了无产阶级夺1.是社义思想 史上最权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伟大的理论成就2.为问题

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3.对科学社会主义做争取解放提供了强大了系统阐述

思想武器 3.指明了人4.全面阐述了农业社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向和道路 政策

5.进一步丰富了无产 第二章 社会主义阶级政党学说

由理论到现实的发展 第一节 列宁关第四节

于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一、 怎样认识马恩社

产阶级革命理论 会主义的科学性一、建立新型无产阶级和开放性 政党 科学性:

1.什么是新型无产阶1.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级政党 唯物史观的基础上 指把马克思主2.把社会主义置于现义政党理论与俄国具实基础之上

体实际建立起来的以3.具有普遍意义的真区别于形形色色的机理

会主义党派的政党 开放性:

2.党是无产阶级先锋1.继承和发展了人类队的组织 创造的全部优秀文化3.党必须坚持以科学遗产

理论为指导 2.对不同学派从不采4.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取宗派主义的态度,而是民主集中制 是通过斗争吸取一些5.坚持党的领导地位 有价值的思想

6.党要同群众始终保3.同实践紧密结合在持密切联系 1

命中的领导权 1.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无产阶级积极参与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要争得资产阶级革命领导权 同农民结成联盟是无产阶级领导权实现最基本的条件 2.无产阶级在领导民主革命中最终要夺取国家政权 3.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三、帝国主义理论:列宁主义形成的标志 列宁 1916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1.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9C20S) 2.帝国主义的特征 (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一定高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在金融资本上形成金融寡头 (3)和商业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3.帝国主义的实质:垄断 4.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1)帝国主义是寄生性或腐朽性的资本主义 (2)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垂死不是指资本主义会立即死亡或自然死亡 5.列宁的帝国主义的意义 理论意义:是列宁主义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深刻分析和概括了帝国主义本质特征和基本矛盾,揭示了帝国主义产生发展和必

然灭亡的客观规律。 实践意义: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现实意义:列宁在分析帝国主义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今天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四、殖民地国家民族解1.把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区分开来

2.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第二节 社会主义首先在落后的俄国取得胜利 一、社会主义革命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1.帝国主义国家在竞争中内部冲突加强,往往以军事冲突,战争方式瓜分世界,落后国家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加上帝国主义的破坏,使这些国家的人民除了革命别无选择,帝国主义两大集团忙于厮杀,无力镇压革命,造成了帝国主义统治链条的薄弱环节。

2.这些落后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势力根深蒂固,资产阶级经济上软弱,政治上缺乏统治经验,这些落后国家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叛卖性,根本不可能举起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把这些国家引入资本主义道路。

3.落后国家无产阶级人数虽少,但革命性强,他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有广泛的农民同盟军,还有经过革命斗争锻炼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能担负起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

4.落后国家虽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可在一定条件下首先夺取政权,然后发挥工农政权的革命作用,不失时机的把民主革命转为社会主义革命,并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成果。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经验

1.当革命形势和条件成熟时,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可率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必须有一个马克思主义武装的,具有铁的纪律的,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工人阶级政党 3.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进行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及时将革命推进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4,为了争取广大群众,必须善于学会和掌握无产阶级的正确的革命策略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论变为现实

2.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3.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世界新格局

4.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5.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的社会发展道路 第三节 俄共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第一次探索和实践:经过中间阶梯实行逐步过渡

政权;小资产阶级,农民,军人——无产阶级 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二、第二次探索和实践:通过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直接过渡

通过短的道路,不经过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准备时期,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指把国民经济纳入战时体制,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战争需要,该政策以军事行动为特征,以余粮征集制为核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工厂企业国有化;贸易国有化;取消货币;义务劳动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历史作用:捍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发挥了重要作用 局限:损害农民积极性,损害工农关系,损害到政权

三、第三次探索和实践:通过新经济政策实行间接过渡 1.主要内容: 农业方面: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引导农民走合作的道路 工业方面: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商业方面:开放思想,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货币联系 经济体制方面:计划委员会,计划经济,运用价值规律进行管理 分配方面:废除义务劳动制,改变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

2.新经济政策的成效和意义 性,增加农业产量,改善了工农关系,稳定了局面

意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对当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指导意义 四、列宁晚年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战略构想

1.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能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2.要客观估计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复杂性和发展阶段

3.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工作的重心和主要任务

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5.把文化建设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6.有步骤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7.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五、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1.经济 (1)社会主义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大工业

(2)两种公

有制形式:全民公有制 集体所有制

(3)经济体

制方面:计划经济 2.政治 (1)过渡时期 阶级存在

(2)无产阶

级专政是阶级斗争的新形式

(3)无产阶

级的国家是新型的,非官僚主义的,最高类型的国家

3.文化 (1)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据

(2)同资产

阶级思想作斗争

(3)一切男

女青年都应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

(4)社会主

义文化要继承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

第四节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与历史地位

一、苏联模式

指当时苏联人民在斯大林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过渡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采取的道路、方法、方针及实行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的总称,其基本特征是经济上的高度集中,政治上的高度集权。 二、苏联模式的内容 (1)经济形式高度集的和平演变 中 二、东欧

(2)经济结构高度集1.东欧剧变的性质 中,以重轻农为序发展 (1)共产党的执政地(3)计划经济体制 位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2.政治:高度集权 (2)政权的性质发生 (1)党政不分,以党了变化

代政

(3)经济体制发生了(2)权力过于集中,变化 甚至导致个人专断 (4)外交奉行 亲西方 (3)领导任命制,终的“一边倒”政策 身制

2.东欧剧变的原因 3.文化:通过行政手段(1)历史原因:地理管理思想文化领域 位置上,东欧处于西欧4.对外关系:一边倒 与苏联之间,且都为中三、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小国家,历来是争夺重因

1.外部原因:当时的国(2)内部原因:经济:际环境(直接原因) 曾取得巨大成就,但在2.内部原因:浓厚的封80S大幅下降

建专制色彩(历史原 政因)

治:共产党的领导与人3.实践原因:社会主义民的关系对立起来 实践缺乏经验

(3)苏联原因:从斯4.理论原因:对科学社大林到勃列日涅夫,各会主义一些理论观点方面对东欧控制 教条化

(4)西方国家的原因:四、历史功绩

长期实行和平演变的1.推动了社会主义工结果 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三、苏联解体,东欧剧实现

变的教训

2.促进了社会文教事1.总结历史经验而不业的大力发展

能否定历史

3.为取得二战的胜利,2.坚持改革而不能迷反对法西斯主义战争失方向

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础

主义而不能教条的对4.推动了有宏观调控待

的市场经济的产生 4.发展民主政治而不5.促进了社会主义国能否定党的领导

家建国初期经济的发5.尊重不同民族权利,展及政权的巩固

反对大民族主义而不6.鼓舞了社会主义运能助长民族分裂主义 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6.对西方国家开放和发展 加强联系时,不能放松五、弊端

对西化分化的警觉 1.片面追求重工业发7.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展,导致经济结构失调 导而不能放弃党的领2.政企不分,导致企业导,忽视党的自身建设 没有活力

3.否定市场的作用,导第三章

致经济效率低

4.分配政策的平均主义,导致职工没有积极性

试述社会主义由一国5.以党代政,导致个人到多国的发展

专断,无民主

1.苏联在二战中的贡6.给其他社会主义国献

家造成不良后果

2.二战中共产党的作 第五节 苏联用:共产党队伍壮大;东欧国家的改革 领导开展武装斗争;互一、苏联

相支援

1.苏联演变的性质 3.战后社会主义有一 无产阶级专政遭颠国发展到多国:主要依覆,成为资产阶级专靠本国力量开展武装政。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斗争,反法西斯主义,丧失,社会主义制度被取得胜利(中国,越南推翻,资本主义全面复等);主要依靠苏军的辟。

援助,同时又有本国人2.苏联解体的原因 民的配合波兰,保加利 历史原因:苏联模式亚朝鲜等);完全依靠的特点

苏联获得解放,从而走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向社会主义(东德 古夫改革

巴等)

2

主义最繁荣时的情况:社会主义国家达到15个

第二节

试述中国特设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过程 一.1956----1957年,在探索中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但是出现了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阶级斗争扩大化,经济上急于求成

二.1958---1960年,在探索中出现重大挫折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标志着工作方针的严重失误

2.对彭德怀的批判严重破坏了党内民主 3.经济上出现了从1959---1961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 三.1961—1965年.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和政策原则

1.强调民主集中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民主

2.加强党和党外民主人士的联系,为大多数右派摘帽

3.确立了国民经济调整的具体措施

4.进行某些经济体制的改革

四.1966---1976在探索中步入歧途

1.文革的导火索 2.文革的过程 3.文革的结论 五.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历程

1.在探索中取得了巨大历史成就

2.探索中出现了重大失误

3.出现重大失误的原因:没有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第没能彻底摆脱苏联模式;一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节 人

第三节 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1.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3.政治矛盾(1)两类不同性质的政治矛盾:敌我矛盾(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的)(2)国家政治生活主题(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4.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

1.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 2.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3.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超阶段思想:大跃进;对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和曲折性的认识;两阶段论

4.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认识上的失误:混淆了社会主义过渡理论,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文革 三.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

1.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2.四个现代化思想 3.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四.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理论成果 1.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系: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两参一改三结合

3.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思想

4.社会主义价值规律的思想 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探索的理论成果 1.跳出周期律的民主政治新路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人民民主政治的思想,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思想;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思想 六.文化建设的探索的理论

1.坚持马列主义指导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3.坚持双百方针

4.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七.独具特色的外交战略思想

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1、国家政治生活家长制现象严重,权力过分集中

2、生产力发展缓慢,科学教育落后

3、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人民

第四章

生活水平没有多大提高

4、世界新经济革命兴起的挑战

二、以农村为重点的改革开放起始阶段或局部试验阶段

三、以城市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全面探索阶段或局部试验阶段:以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

四、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构建阶段或体制创新阶段 五、以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内容的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攻坚克难阶段

1.改善基本经济制度 2.逐步改变二元结构 3.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建设一个统一的开放的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5.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6.健全就业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

六、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1.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

2.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性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历史转折

3.我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买上了新台阶

4.人民当家做主权利得到更好地保障 5.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

6.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

7.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 8.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

9.党的执政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第二节

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特点

渐进式的改革开放道路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通过逐步或稳步的改革开放的方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认识

1.必须有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必须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

3.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4.必须正确的开展反对错误倾向的斗争 5.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三节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学习外国经验,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中国已有经验,同创造新鲜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其时代条件,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为开创中特社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党人提出并开创中特社义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党人成功的把中特社义推向了21世纪 4.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发展了中特社义

5.中特社义的基本内容(1)中特社义道路 (2)中特社义理论体系 (3)中特社义制度

二、邓小平理论

1、含义: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观点的体系,是马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思的继承与发展,是马义中国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邓论形成的条件 (1)时代条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理论条件:马列主义与毛思

(3)历史条件:我国社义以及其他国家社义兴衰成败的经验 (4)现实条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本点的基本路线

(5)主要创立者的主3、中特社义事业的总观条件:邓小平三落三体布局(两位一体,三起的独特经历

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三、三个代表重要思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想

社会生态)

1、含义:是以江泽民4.中特社义的发展目为代表的中共党人高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义现代化国家;促伟大旗帜,立足于国内进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外形势的新变化,科学富裕

判断中共所处的历史三、为什么要走中特方位,围绕什么是社会社义道路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1、是总结长期历史经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验基础的基本理论 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2、是对中国国情深入题,在继承和发展马列分析基础上的基本理主义,毛思,邓论的基论

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系,3、是对中国社义建设是面向21实际的中国规律深化认识的基本化马克思主义 理论

2、形成条件:

4、是改革开放实践探(1)时代条件:国际索基础上的基本结论 局势发生变化,苏东问5、中特社义道路显示题,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出了社义制度的优势 展,科技发展,金融危中特社义道路得到了机

中国人民的高度认同 (2)历史条件:党的四.怎样坚定不移的历史经验

走中特社义道路 (3)时践条件:中特1.必须坚持人民主体社义的实践

地位

(4)理论条件:马列2.必须坚持解放和发主义,毛思,邓论 展生产力

(5)现实条件:党的3.必须坚持推进改革现况,出现了腐败 开放

(6)创造条件:党的4.必须坚持维护社会第三代领导集体 公平正义

四、科学发展观 5.必须坚持走共同富含义:是以胡锦涛为代裕道路

表的中共党人高举中6.必须坚持促进社会特社义伟大旗帜,准确和谐、

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7.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环境和我国发展的阶8.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段性特征及其面临的 主要问题,提出“坚持第五节

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一、什么是中特社义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理论体系

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是指包括邓论,三个代面发展”的思想,是同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马列主义,毛思,邓论,观在内的中特社义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学理论体系,是马原与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的科学理论,是新世纪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新阶段的中国化马克对马列主义,毛思的坚思主义

持与发展,是马义中国 第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四节

二、中特社义理论体一、中特社义道路的系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形成

体系

1.搞两个凡是,继续走1、主题:建设和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中特社义

路,

2、基本问题:什么是2.搞资产阶级自由化,马义,怎样对待马义;走否定党的领导和背什么是社义,怎样建设离社会主义的邪路 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3.既坚决冲破两个凡的党,怎样建设党;实是的禁锢同时又坚决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不走背离社义的邪路,实现发展

而是创造性的开辟适3、中特社义科学理论合国情的社义建设道体系的世界观,方法路

论:站在人民群众的立二、科学内涵

场上实现现代化,共同1、中共的领导(根本富裕, 方法论:实事保证)

求是 历史唯物主义 2、一个中心,两个基4、形成了一系列思想3

观点

三、主要内容

1、发展道路:走自己的路,发展史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

2、发展阶段:社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性特征 3、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先进生产力,党站在前列,人民

4、发展动力:改革,体制创新,创新型国家 5、外部条件: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的和谐世界,和平发展

6、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文明,依法治国,制度建设 7、战略步骤:三步走,和谐社会

8、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党和人民群众 9、祖国统一:一国两制,港澳问题,八项主张

四、中特社义科学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思一脉相承

1、基本立场一致 2、基本原理一致 3、思想方法一致:实事求是

4、前进方向一致:共产主义

五、历史地位

1.是马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第六节

中特社义的意义 一.中特社义是思想史上第三次飞跃;中国突破苏联模式

二.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原因:1.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义

2.体现时代特点的社义

3.摆脱苏联模式的社义

4.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义

三.是马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

四.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义理论成果 1.社义指导思想 2.社义本质

3.社义的发展阶段 4.社义生产关系 5.社义特征 6.社义根本目标 7.社义发展速度

五、在中国社义实践中的威力得到了初步发挥

六、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

一、发达国家的新变化改变了自已必然灭亡的命运 1、新变化

生产方面:高速发展,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至今仍保持领先地位,领先水平,特别是20世纪50到70年代,在自已发展史上是黄金时代 经济结构:第三产业急剧发展,就业人口和产值超过了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总和和产值总和 阶级结构:工人阶级中的脑力劳动者急剧增加,体力劳动者减少,劳动者的科技水平,文化水平,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生产关系:由私营垄断转变为国家垄断,国有经济的比重增加,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了变离,资本的民主化和管理民主化极大提高,福利政策推行 2、原因:兴科技革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做出了一系列调整;加紧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掠夺

3、发达国家虽发生了新变化,但并没有摆脱国有矛盾和危机

(1)两大阶级矛盾依然存在

(2)失业率一直未解决

A.工人阶级仍然是被雇佣的劳动者

B.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始终伴随着资本主义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依然存在 D.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二、苏东剧变并没有逆转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总趋势

1、苏东剧变并不是社义制度的失败,近视苏联模式的失败

2、俄国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新阶段

3、重振旗鼓的俄罗斯联邦共产党

(1)通过民主的途径夺取政权

(2)恢复劳动者政权 (3)新社会的生产关系,主要标志是公有制在经济中的统治地位确立

三、社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1.长期性

(1)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自已矛盾的发展和激化是长期的

(3)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决定了是长期的

(4)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规律决定了是长期的 2.曲折性

(1)任何社会形态的交替都是曲折的

(2)社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是曲折的

(3)社义的前进道路是曲折的

4

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出现的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客观上同情无产者,幻想建立美好社会的学说。 2.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1.16---17世纪,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幻想空想社会主义)闵采尔,莫尔 ,康帕内拉 2.18世纪,中期(平均)空想社会主义 摩莱里,马布利 3.19世纪,晚期(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3.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1)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揭露和无情的批判:批判的矛头直指私有制;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冲突和阶级对立;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揭露和批判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及其所造成的经济危机;严厉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思想和道德

(2)对未来社会的天才预测:公有制;改变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按需分配;主张消灭商品交换和实行计划生产;主张消灭差别;提倡社会和谐,主张把国家变成纯粹的国家管理机构 4.历史局限性:

(1)未认识到资本主义雇佣工的本质,不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2)不懂得积极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未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3)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历史地位,未找到改变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新的力量

5.学习马义的意义与方法 意义:有利于提高马义理论水平;坚定社义必胜的信念;利于提高建设中国社义的自觉性;利于区分社义与资本主义

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辩证分析,理论规范

第二节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欧洲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充分暴露,产生经济危机 2.阶级条件:无产阶级 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形式由自发的,分散的经济斗争发展到有组织的,联合的政治斗争;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

3.思想条件: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英国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4.马恩在革命实践中的转变,世界观由唯心主义者变为唯物主义者,阶级立场由基金的民主主义者变为共产主义者 二、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

1.唯物史观在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中的作用

(1)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正确的说明了阶级斗争的作用,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

2.剩余价值学说在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中的作用

(1)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2)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

(3)展示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三.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主要标志

1.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2.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原理

3.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 4.无产阶级政党的原理

5.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原则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

2.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3.指明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第三节 《宣言》发表后马恩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 欧洲革命期间

的发展

1.阐明革命对社会发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展和完善自己 2.第一次提出打碎旧二.马恩科学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和建立无的基本理论怎样 产阶级专政的命题 1.社会主义必然代替3.明确提出不断革命资本主义的理论 的思想

2阶级斗争和无产阶4.系统的阐述了工农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联盟的思想 理论 二.欧洲工人运动失败3无产阶级革命的理后的发展

论 1.阐明无产阶级的阶4.过渡时期的理论 级斗争必须把经济斗5.无产阶级专政的理争和政治斗争结合起论 来

6.无产阶级政党的理2.必须坚决支持被压论 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7.国家问题的理论 的正义斗争 三.巴黎公社革命期间第五节 的发展

怎样认识马恩对为未1.无产阶级专政的首来社会的科学态度和要条件是无产阶级军方法 队

1.从历史规律预见社2.必须打碎资产阶级会发展的未来走向 的国家机器

2.在批判资本主义旧3.新兴国家政权: 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特点:(1)人民当家作界的一般特征 主,对国家公职人员实3.反对把关于未来社行选举,监督

会的预见当做一成不(2)反对特权,实行变的教条 低薪制,防止公务人员补充:科学社会主义的的生活特殊化 基本问题:社义为什么(3)废除官僚集中制,必然取代资义,社义怎实行民主制的组织原样取代资义,什么是社则

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公社不是议会式科社的地位:是马义的的,而是同时兼管理法核心,是马义的落脚和行政的工作机关 点;是区别真假马义的(5)公社实行有利于主要标志 工人阶级的政策和措研究对象:研究无产阶施 级解放运动和全人类四.巴黎公社后的发展 解放的过程及其发展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规律的科学 的权威

科社诞生的伟大意义:2.研究了无产阶级夺1.是社义思想 史上最权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伟大的理论成就2.为问题

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3.对科学社会主义做争取解放提供了强大了系统阐述

思想武器 3.指明了人4.全面阐述了农业社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向和道路 政策

5.进一步丰富了无产 第二章 社会主义阶级政党学说

由理论到现实的发展 第一节 列宁关第四节

于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一、 怎样认识马恩社

产阶级革命理论 会主义的科学性一、建立新型无产阶级和开放性 政党 科学性:

1.什么是新型无产阶1.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级政党 唯物史观的基础上 指把马克思主2.把社会主义置于现义政党理论与俄国具实基础之上

体实际建立起来的以3.具有普遍意义的真区别于形形色色的机理

会主义党派的政党 开放性:

2.党是无产阶级先锋1.继承和发展了人类队的组织 创造的全部优秀文化3.党必须坚持以科学遗产

理论为指导 2.对不同学派从不采4.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取宗派主义的态度,而是民主集中制 是通过斗争吸取一些5.坚持党的领导地位 有价值的思想

6.党要同群众始终保3.同实践紧密结合在持密切联系 1

命中的领导权 1.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无产阶级积极参与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要争得资产阶级革命领导权 同农民结成联盟是无产阶级领导权实现最基本的条件 2.无产阶级在领导民主革命中最终要夺取国家政权 3.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三、帝国主义理论:列宁主义形成的标志 列宁 1916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1.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9C20S) 2.帝国主义的特征 (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一定高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在金融资本上形成金融寡头 (3)和商业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3.帝国主义的实质:垄断 4.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1)帝国主义是寄生性或腐朽性的资本主义 (2)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垂死不是指资本主义会立即死亡或自然死亡 5.列宁的帝国主义的意义 理论意义:是列宁主义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深刻分析和概括了帝国主义本质特征和基本矛盾,揭示了帝国主义产生发展和必

然灭亡的客观规律。 实践意义: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现实意义:列宁在分析帝国主义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今天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四、殖民地国家民族解1.把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区分开来

2.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第二节 社会主义首先在落后的俄国取得胜利 一、社会主义革命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1.帝国主义国家在竞争中内部冲突加强,往往以军事冲突,战争方式瓜分世界,落后国家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加上帝国主义的破坏,使这些国家的人民除了革命别无选择,帝国主义两大集团忙于厮杀,无力镇压革命,造成了帝国主义统治链条的薄弱环节。

2.这些落后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势力根深蒂固,资产阶级经济上软弱,政治上缺乏统治经验,这些落后国家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叛卖性,根本不可能举起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把这些国家引入资本主义道路。

3.落后国家无产阶级人数虽少,但革命性强,他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有广泛的农民同盟军,还有经过革命斗争锻炼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能担负起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

4.落后国家虽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可在一定条件下首先夺取政权,然后发挥工农政权的革命作用,不失时机的把民主革命转为社会主义革命,并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成果。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经验

1.当革命形势和条件成熟时,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可率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必须有一个马克思主义武装的,具有铁的纪律的,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工人阶级政党 3.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进行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及时将革命推进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4,为了争取广大群众,必须善于学会和掌握无产阶级的正确的革命策略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论变为现实

2.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3.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世界新格局

4.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5.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的社会发展道路 第三节 俄共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第一次探索和实践:经过中间阶梯实行逐步过渡

政权;小资产阶级,农民,军人——无产阶级 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二、第二次探索和实践:通过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直接过渡

通过短的道路,不经过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准备时期,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指把国民经济纳入战时体制,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战争需要,该政策以军事行动为特征,以余粮征集制为核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工厂企业国有化;贸易国有化;取消货币;义务劳动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历史作用:捍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发挥了重要作用 局限:损害农民积极性,损害工农关系,损害到政权

三、第三次探索和实践:通过新经济政策实行间接过渡 1.主要内容: 农业方面: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引导农民走合作的道路 工业方面: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商业方面:开放思想,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货币联系 经济体制方面:计划委员会,计划经济,运用价值规律进行管理 分配方面:废除义务劳动制,改变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

2.新经济政策的成效和意义 性,增加农业产量,改善了工农关系,稳定了局面

意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对当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指导意义 四、列宁晚年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战略构想

1.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能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2.要客观估计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复杂性和发展阶段

3.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工作的重心和主要任务

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5.把文化建设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6.有步骤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7.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五、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1.经济 (1)社会主义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大工业

(2)两种公

有制形式:全民公有制 集体所有制

(3)经济体

制方面:计划经济 2.政治 (1)过渡时期 阶级存在

(2)无产阶

级专政是阶级斗争的新形式

(3)无产阶

级的国家是新型的,非官僚主义的,最高类型的国家

3.文化 (1)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据

(2)同资产

阶级思想作斗争

(3)一切男

女青年都应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

(4)社会主

义文化要继承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

第四节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与历史地位

一、苏联模式

指当时苏联人民在斯大林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过渡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采取的道路、方法、方针及实行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的总称,其基本特征是经济上的高度集中,政治上的高度集权。 二、苏联模式的内容 (1)经济形式高度集的和平演变 中 二、东欧

(2)经济结构高度集1.东欧剧变的性质 中,以重轻农为序发展 (1)共产党的执政地(3)计划经济体制 位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2.政治:高度集权 (2)政权的性质发生 (1)党政不分,以党了变化

代政

(3)经济体制发生了(2)权力过于集中,变化 甚至导致个人专断 (4)外交奉行 亲西方 (3)领导任命制,终的“一边倒”政策 身制

2.东欧剧变的原因 3.文化:通过行政手段(1)历史原因:地理管理思想文化领域 位置上,东欧处于西欧4.对外关系:一边倒 与苏联之间,且都为中三、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小国家,历来是争夺重因

1.外部原因:当时的国(2)内部原因:经济:际环境(直接原因) 曾取得巨大成就,但在2.内部原因:浓厚的封80S大幅下降

建专制色彩(历史原 政因)

治:共产党的领导与人3.实践原因:社会主义民的关系对立起来 实践缺乏经验

(3)苏联原因:从斯4.理论原因:对科学社大林到勃列日涅夫,各会主义一些理论观点方面对东欧控制 教条化

(4)西方国家的原因:四、历史功绩

长期实行和平演变的1.推动了社会主义工结果 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三、苏联解体,东欧剧实现

变的教训

2.促进了社会文教事1.总结历史经验而不业的大力发展

能否定历史

3.为取得二战的胜利,2.坚持改革而不能迷反对法西斯主义战争失方向

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础

主义而不能教条的对4.推动了有宏观调控待

的市场经济的产生 4.发展民主政治而不5.促进了社会主义国能否定党的领导

家建国初期经济的发5.尊重不同民族权利,展及政权的巩固

反对大民族主义而不6.鼓舞了社会主义运能助长民族分裂主义 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6.对西方国家开放和发展 加强联系时,不能放松五、弊端

对西化分化的警觉 1.片面追求重工业发7.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展,导致经济结构失调 导而不能放弃党的领2.政企不分,导致企业导,忽视党的自身建设 没有活力

3.否定市场的作用,导第三章

致经济效率低

4.分配政策的平均主义,导致职工没有积极性

试述社会主义由一国5.以党代政,导致个人到多国的发展

专断,无民主

1.苏联在二战中的贡6.给其他社会主义国献

家造成不良后果

2.二战中共产党的作 第五节 苏联用:共产党队伍壮大;东欧国家的改革 领导开展武装斗争;互一、苏联

相支援

1.苏联演变的性质 3.战后社会主义有一 无产阶级专政遭颠国发展到多国:主要依覆,成为资产阶级专靠本国力量开展武装政。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斗争,反法西斯主义,丧失,社会主义制度被取得胜利(中国,越南推翻,资本主义全面复等);主要依靠苏军的辟。

援助,同时又有本国人2.苏联解体的原因 民的配合波兰,保加利 历史原因:苏联模式亚朝鲜等);完全依靠的特点

苏联获得解放,从而走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向社会主义(东德 古夫改革

巴等)

2

主义最繁荣时的情况:社会主义国家达到15个

第二节

试述中国特设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过程 一.1956----1957年,在探索中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但是出现了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阶级斗争扩大化,经济上急于求成

二.1958---1960年,在探索中出现重大挫折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标志着工作方针的严重失误

2.对彭德怀的批判严重破坏了党内民主 3.经济上出现了从1959---1961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 三.1961—1965年.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和政策原则

1.强调民主集中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民主

2.加强党和党外民主人士的联系,为大多数右派摘帽

3.确立了国民经济调整的具体措施

4.进行某些经济体制的改革

四.1966---1976在探索中步入歧途

1.文革的导火索 2.文革的过程 3.文革的结论 五.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历程

1.在探索中取得了巨大历史成就

2.探索中出现了重大失误

3.出现重大失误的原因:没有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第没能彻底摆脱苏联模式;一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节 人

第三节 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1.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3.政治矛盾(1)两类不同性质的政治矛盾:敌我矛盾(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的)(2)国家政治生活主题(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4.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

1.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 2.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3.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超阶段思想:大跃进;对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和曲折性的认识;两阶段论

4.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认识上的失误:混淆了社会主义过渡理论,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文革 三.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

1.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2.四个现代化思想 3.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四.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理论成果 1.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系: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两参一改三结合

3.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思想

4.社会主义价值规律的思想 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探索的理论成果 1.跳出周期律的民主政治新路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人民民主政治的思想,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思想;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思想 六.文化建设的探索的理论

1.坚持马列主义指导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3.坚持双百方针

4.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七.独具特色的外交战略思想

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1、国家政治生活家长制现象严重,权力过分集中

2、生产力发展缓慢,科学教育落后

3、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人民

第四章

生活水平没有多大提高

4、世界新经济革命兴起的挑战

二、以农村为重点的改革开放起始阶段或局部试验阶段

三、以城市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全面探索阶段或局部试验阶段:以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

四、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构建阶段或体制创新阶段 五、以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内容的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攻坚克难阶段

1.改善基本经济制度 2.逐步改变二元结构 3.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建设一个统一的开放的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5.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6.健全就业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

六、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1.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

2.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性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历史转折

3.我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买上了新台阶

4.人民当家做主权利得到更好地保障 5.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

6.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

7.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 8.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

9.党的执政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第二节

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特点

渐进式的改革开放道路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通过逐步或稳步的改革开放的方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认识

1.必须有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必须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

3.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4.必须正确的开展反对错误倾向的斗争 5.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三节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学习外国经验,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中国已有经验,同创造新鲜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其时代条件,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为开创中特社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党人提出并开创中特社义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党人成功的把中特社义推向了21世纪 4.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发展了中特社义

5.中特社义的基本内容(1)中特社义道路 (2)中特社义理论体系 (3)中特社义制度

二、邓小平理论

1、含义: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观点的体系,是马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思的继承与发展,是马义中国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邓论形成的条件 (1)时代条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理论条件:马列主义与毛思

(3)历史条件:我国社义以及其他国家社义兴衰成败的经验 (4)现实条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本点的基本路线

(5)主要创立者的主3、中特社义事业的总观条件:邓小平三落三体布局(两位一体,三起的独特经历

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三、三个代表重要思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想

社会生态)

1、含义:是以江泽民4.中特社义的发展目为代表的中共党人高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义现代化国家;促伟大旗帜,立足于国内进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外形势的新变化,科学富裕

判断中共所处的历史三、为什么要走中特方位,围绕什么是社会社义道路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1、是总结长期历史经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验基础的基本理论 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2、是对中国国情深入题,在继承和发展马列分析基础上的基本理主义,毛思,邓论的基论

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系,3、是对中国社义建设是面向21实际的中国规律深化认识的基本化马克思主义 理论

2、形成条件:

4、是改革开放实践探(1)时代条件:国际索基础上的基本结论 局势发生变化,苏东问5、中特社义道路显示题,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出了社义制度的优势 展,科技发展,金融危中特社义道路得到了机

中国人民的高度认同 (2)历史条件:党的四.怎样坚定不移的历史经验

走中特社义道路 (3)时践条件:中特1.必须坚持人民主体社义的实践

地位

(4)理论条件:马列2.必须坚持解放和发主义,毛思,邓论 展生产力

(5)现实条件:党的3.必须坚持推进改革现况,出现了腐败 开放

(6)创造条件:党的4.必须坚持维护社会第三代领导集体 公平正义

四、科学发展观 5.必须坚持走共同富含义:是以胡锦涛为代裕道路

表的中共党人高举中6.必须坚持促进社会特社义伟大旗帜,准确和谐、

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7.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环境和我国发展的阶8.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段性特征及其面临的 主要问题,提出“坚持第五节

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一、什么是中特社义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理论体系

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是指包括邓论,三个代面发展”的思想,是同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马列主义,毛思,邓论,观在内的中特社义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学理论体系,是马原与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的科学理论,是新世纪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新阶段的中国化马克对马列主义,毛思的坚思主义

持与发展,是马义中国 第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四节

二、中特社义理论体一、中特社义道路的系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形成

体系

1.搞两个凡是,继续走1、主题:建设和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中特社义

路,

2、基本问题:什么是2.搞资产阶级自由化,马义,怎样对待马义;走否定党的领导和背什么是社义,怎样建设离社会主义的邪路 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3.既坚决冲破两个凡的党,怎样建设党;实是的禁锢同时又坚决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不走背离社义的邪路,实现发展

而是创造性的开辟适3、中特社义科学理论合国情的社义建设道体系的世界观,方法路

论:站在人民群众的立二、科学内涵

场上实现现代化,共同1、中共的领导(根本富裕, 方法论:实事保证)

求是 历史唯物主义 2、一个中心,两个基4、形成了一系列思想3

观点

三、主要内容

1、发展道路:走自己的路,发展史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

2、发展阶段:社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性特征 3、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先进生产力,党站在前列,人民

4、发展动力:改革,体制创新,创新型国家 5、外部条件: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的和谐世界,和平发展

6、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文明,依法治国,制度建设 7、战略步骤:三步走,和谐社会

8、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党和人民群众 9、祖国统一:一国两制,港澳问题,八项主张

四、中特社义科学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思一脉相承

1、基本立场一致 2、基本原理一致 3、思想方法一致:实事求是

4、前进方向一致:共产主义

五、历史地位

1.是马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第六节

中特社义的意义 一.中特社义是思想史上第三次飞跃;中国突破苏联模式

二.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原因:1.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义

2.体现时代特点的社义

3.摆脱苏联模式的社义

4.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义

三.是马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

四.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义理论成果 1.社义指导思想 2.社义本质

3.社义的发展阶段 4.社义生产关系 5.社义特征 6.社义根本目标 7.社义发展速度

五、在中国社义实践中的威力得到了初步发挥

六、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

一、发达国家的新变化改变了自已必然灭亡的命运 1、新变化

生产方面:高速发展,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至今仍保持领先地位,领先水平,特别是20世纪50到70年代,在自已发展史上是黄金时代 经济结构:第三产业急剧发展,就业人口和产值超过了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总和和产值总和 阶级结构:工人阶级中的脑力劳动者急剧增加,体力劳动者减少,劳动者的科技水平,文化水平,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生产关系:由私营垄断转变为国家垄断,国有经济的比重增加,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了变离,资本的民主化和管理民主化极大提高,福利政策推行 2、原因:兴科技革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做出了一系列调整;加紧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掠夺

3、发达国家虽发生了新变化,但并没有摆脱国有矛盾和危机

(1)两大阶级矛盾依然存在

(2)失业率一直未解决

A.工人阶级仍然是被雇佣的劳动者

B.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始终伴随着资本主义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依然存在 D.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二、苏东剧变并没有逆转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总趋势

1、苏东剧变并不是社义制度的失败,近视苏联模式的失败

2、俄国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新阶段

3、重振旗鼓的俄罗斯联邦共产党

(1)通过民主的途径夺取政权

(2)恢复劳动者政权 (3)新社会的生产关系,主要标志是公有制在经济中的统治地位确立

三、社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1.长期性

(1)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自已矛盾的发展和激化是长期的

(3)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决定了是长期的

(4)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规律决定了是长期的 2.曲折性

(1)任何社会形态的交替都是曲折的

(2)社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是曲折的

(3)社义的前进道路是曲折的

4


相关内容

  • 事业单位考试马哲试题
  • 1.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答案解释:[答案]B.解析:此 ...

  • 2015浙江省最新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1.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 A.辩证统一的关系 B.因果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等同关系 正确答案:A 2."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体现的哲理是( ). A.要重视外因的作用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重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要重视外因通过内因作用 ...

  • 2015河北省基层公共基础知识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1.相对主义运动观认为(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D.只存在绝对运动而无静止 正确答案:D 2.相对主义运动观认为(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D.只存在绝对运动而无静止 正确答案: ...

  • 2015河南省[公共基础知识]考试技巧重点
  • 1.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据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的结构调整,提高国产资产的整体质量.这一论断突出体现了( ).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原因的道理B.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点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D.两 ...

  • 2015黑龙江省[公共基础知识]考资料
  • 1.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观点是( )观点. A.唯物主义的 B.主观唯心主义的 C.唯物主义经验论 D.客观唯心主义的 正确答案:B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 A.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C.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D.主观与客体的统一 正确答案:C 3.马克思主义 ...

  • 2015江西省[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答题技巧
  •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的是( ). A.时间.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自己运动 B.时间.空间不随物质运动的速度而变化 C.时间.空间是主观精神的表现形式 D.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正确答案:D 2.否定方面是指( ). A.保持事物自己存在的方面 B.促使事物走向死亡的方面 C.事物内部好的方面 ...

  • 毛概第四章试题
  • 第四章试题 单选题 1.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的标志是____. A .<论人民民主专政> B .<论十大关系> C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 .<关于目前的形势与任务> 答案:B 难度:1 知识点:第四章 2.1956 ...

  • 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
  • 第二十一单元 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 第59讲 世界格局的变化 [迁移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共同原因是 ( ) 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问题 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新思维" 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④民族分裂活动的产物 A.①③ B.②④ C.② ...

  • 科学方法与论文写作判断
  • 判断题 构成文献的三个基本要素有:物质载体本身.载体所载内容和载体内容的记录方式或手段. A.(是) B.(否) 答案:A 扎根理论是一种以质性研究为手段的定性分析方法. A.(是) B.(否) 答案:A 一次测量提多少个问题虽无严格限制,但一般提3-6个问题者为多 A.(是) B.(否) 答案:B ...

  • 比较初等教育考试题答案
  • 比较初等教育复习题 一.单选题 1. 美国于1992年3月成立了品格教育协作组织(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简称CEP.他认为学校也可通过无记名回答问题的方式来来评价学生品格的三个领域:认识.感知以及( ).C 行为 2.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法国教育改革的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