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星星变奏曲]为载体的"三要素"教学分析案例

以《星星变奏曲》为载体的“三要素”教学分析案例

一、引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备课,但真正上具体的一节课,只要花十几分钟就够了。”因此,教学之前进行深入、细致的教学分析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但目前普遍存在着教师在教学决策之前没有经历深入、细致的教学分析这一过程。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本人在这里化用“三要素”理论,以《星星变奏曲》为载体,来阐述这一问题。

“三要素”理论是章建跃博士在研究高效数学教学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数学教学分析的理论模型。“三要素”是指: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价值)、理解学生(认知起点和思维障碍)、理解教学(学法指导分析)

二、《星星变奏曲》教学分析过程

一) 、理解教材——内容及其解析

《星星变奏曲》以主人公对失落的梦的追忆为构思线索,把梦与血淋淋的现实作残酷的、令人震颤的对比,从而抒发诗人心中充满骚动的苦苦渴望。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这首诗的体裁是朦胧诗,朦胧诗的特点就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的表现经验,使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也就是具有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这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在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艺术上,它也颇能体现胧诗的一些特点。如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譬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等,这使得这首诗含蓄胧,意境优美。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教学重点:对本首诗内容及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二) 、理解学生——教学问题诊断

诗难“教”,新诗更难“教”,当代朦胧诗尤其难“教”。选在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星星变奏曲》, 就是这尤其难“教”的一首朦胧诗, 更何况它还有朦胧之外的“变奏”!

初三学生虽然学过一些诗歌,并有初步一点的诗歌鉴赏能力,可学得大多是古诗,现代诗还是在这个单元第一次接触。对于《星星变奏曲》的教学,关键是其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其内容,一是对朦胧诗的理解,二是对《星星变奏曲》的解悟。可朦胧诗是特定年代——文革时期,特定诗人的特定诗歌,是当代的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一种新诗潮。有论者称,朦胧诗,是“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像顾城、江河和其他“朦胧诗人”所代表的这一代,都是在文革中长大,心灵的成熟包括着对苦难的承担,或者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经历成长,而这种成长经历和体验对现在的学生来说距离实在太大了,所以这对学生来说,是在接触一块新领域,对这种诗歌的风格——较为隐晦很陌生,当然更难理解的是这类诗的情感。

朦胧诗是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因此这首《星星变奏曲》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同时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的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也是难点。

三)、理解教学——学法指导分析

1、这首诗教学的创新点之一是导入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根据对教材和学生地分析,这首诗有以下几种导入法:①借助音乐导入。 多媒体播放星星有关的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一段优美的音乐,随着乐曲进入自由想象的空间,听完后把自己刚才想到的意境说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今天我们来学习江河的一首现代朦胧诗《星星变奏曲》,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导入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想象,但学生想象的那种意境,往往与诗歌的意境想去甚远,不能帮助学生很好的靠近这首诗的感情。 ②借助朦胧诗导入。用顾城的腺胧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种导入能让学生先从简短的朦胧诗来认识朦胧诗的基本风格,再来学习较难点的《星星变奏曲》,遵循学生由浅入难的认知规律,但不够简洁,一开始学生就被导得云里雾里,事实上学生不见得明白,更不用说学习下文了。③介绍朦胧诗的特点和作者导入。这种导入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但可能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以上三种导入方式的优劣分析,这首诗的导入方式可以是这样:首先问平时我们说得“话里有话”是什么意思?谁能解释并举例一下,这种语言的表意不是很明了,给人一种朦胧感。其次在播放舒缓的钢琴曲的同时,师深情地叙述诗人所处特殊时代和特定的情感。然后说,江河他们一群进步青年为了要表达自己不能直接抒发而又难以克制的感情,就利用诗歌的形式用朦胧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江河的一首现代朦胧诗《星星变奏曲》。这样的导入既可从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起点,从而初步体会到“朦胧”的意思,又通过听音乐激发学生想象的同时,了解“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和诗人的情感。为后面对全诗内容和情感的把握做了很好地铺垫。

2、这篇课文教学的创新点之二是探究诗歌内容活动的设计。如果只是简单地从字里行间中让学生体会找到能表达情感的字词,这往往会破坏诗歌的意境。虽然是一首朦胧诗。但诗人没有刻意去追求个人化的意豫与词汇.涵义也没有特别的晦涩,“朦”而不“胧”,使“现实的黑暗”与“理想的光明”这个主旨在诗歌中表现非常突出。诗人把‘‘星星”放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星”光。强烈表达了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所以像这类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宜于朗诵,通过诵读,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但也不是简单而单一地读,而是有层次地读。教者可采取听读、齐读、寻读、对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读出了诗歌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也读出了诗歌的情韵之流、意境之美。其中特别是“寻读”部分,教者借助“本诗的‘意象’有哪些和各自象征是什么?诗中的中心句(即诗眼)是什么?”的简要提问,引导学生读出了诗人笔下的“一颗炽热的心”、“二种黑暗的现实”(一种写满苦难的现实,一种像冬天般冰冷的现实)、“三个美好的世界”(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的世界)。

三、随感随想

1、教学分析的意义

教学分析能使教学“立意”更高,内在逻辑线索更明显,目标定位更准确;教学分析有利于明确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合适载体,从而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并处理教学内容,使组织的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分析有利于明确内容呈现的各种可行方式,从而能使教学方式经历“多选一”的优化过程,并有可能在优势互补

的基础上作出创新,使教学更符合语文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教学分析有利于明确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法指导更科学,教学更有效。教学决策之前的分析是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

2、教学分析的视点

“三要素” 教学分析理论给出了相对稳定的分析程式:内容及其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学法指导分析。内容及其解析的视点是把握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并分析本文给学生带来的教学价值。教学问题诊断的视点有:认知起点和认知障碍(预测学生学习新知识可能会遇到的思维障碍)。学法指导分析的主要视点有:分析教材内容呈现的各种可行方式,并指出各种呈现方式的优点和缺点,从中选择最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的教学方式;分析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教学目标;分析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学习方法和指导策略,特别是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思维的教师指导方法,进而构建合适的教学过程。

3、教学分析的策略

这一过程就是教师正确解读文本,理解本教材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内涵,认识它的教学价值,进而选择并确定适合本文和学生教学方式和方法。其中教学方式的选择,需要教师对文本内涵多维加工,在可行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激活知识的“生命态”(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沟通,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个人经验的沟通,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命实践的沟通),需要根据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状况进行有效指导:思维跨度大时的问题暗示、困惑或认识模糊时的点拨、思维受阻时的“原认知提示语”发问、思维偏离方向时的干预、观念碰撞时的评价、回答不完善时的追问、回答有创意时的激励、问题解决后提出反思性的问题等。

浙江省象山丹城中学 卢海燕

以《星星变奏曲》为载体的“三要素”教学分析案例

一、引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备课,但真正上具体的一节课,只要花十几分钟就够了。”因此,教学之前进行深入、细致的教学分析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但目前普遍存在着教师在教学决策之前没有经历深入、细致的教学分析这一过程。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本人在这里化用“三要素”理论,以《星星变奏曲》为载体,来阐述这一问题。

“三要素”理论是章建跃博士在研究高效数学教学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数学教学分析的理论模型。“三要素”是指: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价值)、理解学生(认知起点和思维障碍)、理解教学(学法指导分析)

二、《星星变奏曲》教学分析过程

一) 、理解教材——内容及其解析

《星星变奏曲》以主人公对失落的梦的追忆为构思线索,把梦与血淋淋的现实作残酷的、令人震颤的对比,从而抒发诗人心中充满骚动的苦苦渴望。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这首诗的体裁是朦胧诗,朦胧诗的特点就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的表现经验,使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也就是具有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这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在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艺术上,它也颇能体现胧诗的一些特点。如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譬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等,这使得这首诗含蓄胧,意境优美。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教学重点:对本首诗内容及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二) 、理解学生——教学问题诊断

诗难“教”,新诗更难“教”,当代朦胧诗尤其难“教”。选在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星星变奏曲》, 就是这尤其难“教”的一首朦胧诗, 更何况它还有朦胧之外的“变奏”!

初三学生虽然学过一些诗歌,并有初步一点的诗歌鉴赏能力,可学得大多是古诗,现代诗还是在这个单元第一次接触。对于《星星变奏曲》的教学,关键是其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其内容,一是对朦胧诗的理解,二是对《星星变奏曲》的解悟。可朦胧诗是特定年代——文革时期,特定诗人的特定诗歌,是当代的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一种新诗潮。有论者称,朦胧诗,是“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像顾城、江河和其他“朦胧诗人”所代表的这一代,都是在文革中长大,心灵的成熟包括着对苦难的承担,或者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经历成长,而这种成长经历和体验对现在的学生来说距离实在太大了,所以这对学生来说,是在接触一块新领域,对这种诗歌的风格——较为隐晦很陌生,当然更难理解的是这类诗的情感。

朦胧诗是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因此这首《星星变奏曲》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同时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的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也是难点。

三)、理解教学——学法指导分析

1、这首诗教学的创新点之一是导入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根据对教材和学生地分析,这首诗有以下几种导入法:①借助音乐导入。 多媒体播放星星有关的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一段优美的音乐,随着乐曲进入自由想象的空间,听完后把自己刚才想到的意境说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今天我们来学习江河的一首现代朦胧诗《星星变奏曲》,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导入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想象,但学生想象的那种意境,往往与诗歌的意境想去甚远,不能帮助学生很好的靠近这首诗的感情。 ②借助朦胧诗导入。用顾城的腺胧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种导入能让学生先从简短的朦胧诗来认识朦胧诗的基本风格,再来学习较难点的《星星变奏曲》,遵循学生由浅入难的认知规律,但不够简洁,一开始学生就被导得云里雾里,事实上学生不见得明白,更不用说学习下文了。③介绍朦胧诗的特点和作者导入。这种导入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但可能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以上三种导入方式的优劣分析,这首诗的导入方式可以是这样:首先问平时我们说得“话里有话”是什么意思?谁能解释并举例一下,这种语言的表意不是很明了,给人一种朦胧感。其次在播放舒缓的钢琴曲的同时,师深情地叙述诗人所处特殊时代和特定的情感。然后说,江河他们一群进步青年为了要表达自己不能直接抒发而又难以克制的感情,就利用诗歌的形式用朦胧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江河的一首现代朦胧诗《星星变奏曲》。这样的导入既可从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起点,从而初步体会到“朦胧”的意思,又通过听音乐激发学生想象的同时,了解“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和诗人的情感。为后面对全诗内容和情感的把握做了很好地铺垫。

2、这篇课文教学的创新点之二是探究诗歌内容活动的设计。如果只是简单地从字里行间中让学生体会找到能表达情感的字词,这往往会破坏诗歌的意境。虽然是一首朦胧诗。但诗人没有刻意去追求个人化的意豫与词汇.涵义也没有特别的晦涩,“朦”而不“胧”,使“现实的黑暗”与“理想的光明”这个主旨在诗歌中表现非常突出。诗人把‘‘星星”放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星”光。强烈表达了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所以像这类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宜于朗诵,通过诵读,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但也不是简单而单一地读,而是有层次地读。教者可采取听读、齐读、寻读、对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读出了诗歌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也读出了诗歌的情韵之流、意境之美。其中特别是“寻读”部分,教者借助“本诗的‘意象’有哪些和各自象征是什么?诗中的中心句(即诗眼)是什么?”的简要提问,引导学生读出了诗人笔下的“一颗炽热的心”、“二种黑暗的现实”(一种写满苦难的现实,一种像冬天般冰冷的现实)、“三个美好的世界”(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的世界)。

三、随感随想

1、教学分析的意义

教学分析能使教学“立意”更高,内在逻辑线索更明显,目标定位更准确;教学分析有利于明确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合适载体,从而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并处理教学内容,使组织的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分析有利于明确内容呈现的各种可行方式,从而能使教学方式经历“多选一”的优化过程,并有可能在优势互补

的基础上作出创新,使教学更符合语文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教学分析有利于明确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法指导更科学,教学更有效。教学决策之前的分析是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

2、教学分析的视点

“三要素” 教学分析理论给出了相对稳定的分析程式:内容及其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学法指导分析。内容及其解析的视点是把握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并分析本文给学生带来的教学价值。教学问题诊断的视点有:认知起点和认知障碍(预测学生学习新知识可能会遇到的思维障碍)。学法指导分析的主要视点有:分析教材内容呈现的各种可行方式,并指出各种呈现方式的优点和缺点,从中选择最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的教学方式;分析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教学目标;分析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学习方法和指导策略,特别是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思维的教师指导方法,进而构建合适的教学过程。

3、教学分析的策略

这一过程就是教师正确解读文本,理解本教材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内涵,认识它的教学价值,进而选择并确定适合本文和学生教学方式和方法。其中教学方式的选择,需要教师对文本内涵多维加工,在可行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激活知识的“生命态”(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沟通,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个人经验的沟通,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命实践的沟通),需要根据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状况进行有效指导:思维跨度大时的问题暗示、困惑或认识模糊时的点拨、思维受阻时的“原认知提示语”发问、思维偏离方向时的干预、观念碰撞时的评价、回答不完善时的追问、回答有创意时的激励、问题解决后提出反思性的问题等。

浙江省象山丹城中学 卢海燕


相关内容

  • [星星变奏曲]教案
  • 一.教学内容:星星变奏曲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领悟诗的思想内涵.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热爱光明,热爱希望 ...

  • [星星变奏曲]教学实录及点评
  • 诗难"教",新诗更难"教",当代朦胧诗尤其难"教".选在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星星变奏曲>,就是这尤其难"教"的一首朦胧诗,更何况它还有朦胧之外的"变奏"! 导入: " ...

  • 朦胧与变奏
  • 朦胧与变奏 --评刘丹<星星变奏曲>教学 史绍典 诗难"教",新诗更难"教",当代朦胧诗尤其难"教".选在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星星变奏曲>,就是这尤其难"教"的一首朦胧诗,更何况它还有 ...

  •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 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 ...

  • 3.[星星变奏曲]
  • 3.<星星变奏曲>备课 江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 义,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 4.珍惜美好生活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 ...

  • 乒乓变奏曲
  • 教学案例 欣赏:乒 乓 变 奏 曲 教学内容: 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七册 聆听<乒乓球变奏曲>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乒乓变奏曲>,初步了解"变奏曲"这一音乐体裁. 2.学生能够哼唱音乐主题旋律,感受打乒乓球时愉快的心情,从而深刻体会到了乒乓的快乐. 3. ...

  • 九上第一单元
  • 1.沁园春·雪 毛泽东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朗读全诗,学习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者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比较阅读的能力和自学探究.搜 ...

  •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星星变奏曲
  •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江河是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 ...

  •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
  •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一组闪烁的星星的图片导入后,让学生回忆了马致远的<秋思>,文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那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