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和绝句的关系

律诗和绝句的关系

1、共同点:律诗和绝句都是格律诗。所谓格律,就是在声韵上有固定的模式和一定的规范。

(1)讲平仄,在声韵声调上有音乐的节奏和美感。比如哪个地方要用平声字(可粗略视为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一、二声调,用A表示。但是古汉语与现在略与不同),哪些地方该用仄声(可粗略视为现代汉语拼音第三、四声调,用B表示。但是古汉语与今也略有不同,还有古语中有入声,用C表示。今普通话则无)。

举个例子来说。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领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声调上看:

BB/AAA/BB,CA/BBB/AA。AA/AB/AA/B,AB/AA/BB/A。可以两字或三字划出一个音块来,而且音块相互交替。

注:除了一二声用A表示,三四声用B表示,注有C的是古入声字,属于仄声,今则无。 如果换成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蜀相》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BB/AAA/BA,BA/BBC/AA。AA/CB/BA/B,CC/AA/AB/A。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AB/AAA/BB,BA/BBC/AA。CA/BC/AA/B,AB/AA/BB/A。

注:除了一二声用A表示,三四声用B表示,注有C的是古入声字,属于仄声,今则无。 这里讲得有点深了,不必在意,目的只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什么是格律。以上讲的只是一个模式的格律,格律按以上这种两字或三字的音块彼此交替,有的地方可以通融,有的地方必须遵循,不能随意变动,否则就不合规范。

2、两者的区别:

先认识一下绝句和律诗的基本结构: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领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首有四行(四句)。逗句也算一句,与今之语法不同。

律诗: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首联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颔联(要求对仗)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颈联(要求对仗)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尾联

一首有八句。两句为一联。分别为首、颔、颈、尾(末)联。

(1)行数句数。上的区别:简单的看,

绝句是每首四句。每句有几字就是几言绝句,如每句五个字就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有七个字就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这两种出现的较多,当然也有每句六个字,八个字的,数量极少。

律诗是每首八句。同绝句一样,每句几字就是几言律诗,可以简称几律。

(2)格律上的区别。因为句数不一样,所以导致格律上也有稍微的区别。

(3)对仗要求的区别。绝句不一定要对仗对偶,也就是没有严格规定,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但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综合上边所说的:律诗和绝句的共同点是:都是格律诗。

最简单直观地区别是:律诗是每首有八句的格律诗。绝句是每首有四句的格律诗。

律诗和绝句的关系

1、共同点:律诗和绝句都是格律诗。所谓格律,就是在声韵上有固定的模式和一定的规范。

(1)讲平仄,在声韵声调上有音乐的节奏和美感。比如哪个地方要用平声字(可粗略视为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一、二声调,用A表示。但是古汉语与现在略与不同),哪些地方该用仄声(可粗略视为现代汉语拼音第三、四声调,用B表示。但是古汉语与今也略有不同,还有古语中有入声,用C表示。今普通话则无)。

举个例子来说。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领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声调上看:

BB/AAA/BB,CA/BBB/AA。AA/AB/AA/B,AB/AA/BB/A。可以两字或三字划出一个音块来,而且音块相互交替。

注:除了一二声用A表示,三四声用B表示,注有C的是古入声字,属于仄声,今则无。 如果换成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蜀相》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BB/AAA/BA,BA/BBC/AA。AA/CB/BA/B,CC/AA/AB/A。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AB/AAA/BB,BA/BBC/AA。CA/BC/AA/B,AB/AA/BB/A。

注:除了一二声用A表示,三四声用B表示,注有C的是古入声字,属于仄声,今则无。 这里讲得有点深了,不必在意,目的只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什么是格律。以上讲的只是一个模式的格律,格律按以上这种两字或三字的音块彼此交替,有的地方可以通融,有的地方必须遵循,不能随意变动,否则就不合规范。

2、两者的区别:

先认识一下绝句和律诗的基本结构: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领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首有四行(四句)。逗句也算一句,与今之语法不同。

律诗: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首联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颔联(要求对仗)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颈联(要求对仗)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尾联

一首有八句。两句为一联。分别为首、颔、颈、尾(末)联。

(1)行数句数。上的区别:简单的看,

绝句是每首四句。每句有几字就是几言绝句,如每句五个字就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有七个字就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这两种出现的较多,当然也有每句六个字,八个字的,数量极少。

律诗是每首八句。同绝句一样,每句几字就是几言律诗,可以简称几律。

(2)格律上的区别。因为句数不一样,所以导致格律上也有稍微的区别。

(3)对仗要求的区别。绝句不一定要对仗对偶,也就是没有严格规定,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但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综合上边所说的:律诗和绝句的共同点是:都是格律诗。

最简单直观地区别是:律诗是每首有八句的格律诗。绝句是每首有四句的格律诗。


相关内容

  • 诗歌文体知识大全
  • 摘自网络 古诗泛指我国古代诗歌.从古代歌谣.<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一直到明清诗歌,都可泛称为古诗. 古体诗,是唐代以后,有别于"近体诗"(即律诗.绝句)的诗体,包括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及字数.句数不限,用韵比较自由,也不拘平仄杂言诗等等 ...

  • 律诗有关知识(学生用)
  • 诗歌格律 诗歌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用韵: 一.字数.句数: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每首限定4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 ...

  • 律诗绝句格律
  • 律诗绝句格律  *五言绝句[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例词参考·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 ...

  •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and古诗分类
  •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唐朝以前的绝句叫 ...

  • 古代诗歌文体
  • 古体诗--四言诗.无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楚辞:乐府诗.歌行体 一.四言诗:四言诗是诗体的一种."四言"指四字组成的诗句.四言诗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已有所见,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虽杂有三.五.七. ...

  • 诗绝句格律
  • 律诗绝句格律 *五言绝句[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例词参考·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 ...

  • 古诗音韵基础知识
  • 古诗音韵基础知识 一.古诗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古代诗词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诗很规整.很整齐,就像我们现在盖的楼房一样,上上下下都是方的.西方的诗或者国外其它的诗 ...

  • 诗词的押韵规则
  • 诗词的押韵规则 第一章 诗词的四大要素 一.押韵 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 古人押韵是 ...

  • 格律诗常识
  • -- 诗词格律 第一章 诗词的四大要素 一.押韵 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 古人押韵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