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教材中中外文学的区别

感受中外文学差异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浅谈苏教版教材中中外小说的差异

江苏省泰兴市马甸初中 张荣庆

关键词:中外小说 苏教版 写作差异

内容摘要:中外文学由于多种原因在表现形式上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本文以苏教版教材中的选文为例,着重从小说人称、价值观念和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去阐述它们之间的区别,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中外文学的区别,在文学理论中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一般人往往要到大学的中文系才会系统的学习这一理论,但正所谓“窥一斑以见全豹,见一叶而知秋。”笔者在多年的初中语文从教中发现,我们课文中所节选的大量中外小说中都打下了代表各自特色的较深的烙印,老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如果能有意识的把它们的特色加以对比,对学生了解中外文学的区别有很大的帮助,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让他们能带有批判性的去阅读文章,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分析解答能力也会上一个台阶。下面我将就苏教版所选的一些文章为例谈谈他们如何体现中外小说的区别。

一、人称的差异

中西方文学之间有一个很大的人称差异,也就是叙事角度不同早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产生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原因要追溯到中外早期的说书艺人的表演方式,后世的小说创作正是由这种说书方式

演变而来,在西方很早就存在这以吟唱史诗为职业的吟游诗人,这些诗人具有很强的流动性,面对的往往是陌生的观众,因此他们可以使用第一人称来虚构故事,增强故事的真实性.而中国的说书艺人往往是在一个固定的场所进行表演,观众中有不少是说书艺人的熟人,所以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使用第一人称而选用第三人称。这个区别在教材中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体现:节选的中国文学且不说古文中全部是第三人称,如《曹 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愚公移山》、《桃花源记》,就是近现代小说也基本上是第三人称,如吴敬梓《范进中举》、鲁迅《孔乙己》、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秦文君《伟人细胞》,作者都是用客观的视角来描写主人公的喜怒哀乐。相较而言,叙述中虽有较多的对话、神态描写,但心理描写明显不足。而外国文学则在这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看到于勒时,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最后一课》中“我”看到鸽子时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类似的心理描写往往给读者的心灵带来极大的震撼,在内容上即使是看来荒诞不经的故事,西方文学也可以用第一人称,如著名的《吹牛大王历险记》。教材中节选的《格列佛游记》,作者以第一人称带领读者游历了四个国家,用类似回忆录的形式有力地批判了当时英国的上流社会。

二、价值观念的差异

文学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念的某种体现,因此不同的群体往往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中外由于历史发展背景、生活习俗等

各方面的不同,更是在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

1、是否突出自我意识

一般来说,是否突出自我就是重义还是重利的选择。中国人推崇义字当先,而相较中华5000年文明来说短暂得多的西方文明就更注重自身的利益,西方人多数情况下为了自身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在《伟人细胞》中,贾里做了很多“大”事,都没能引起轰动,而只是在发寒假读物时主动要那套破损的书,结果却变成了大事;《桃花源记》中捕鱼人为了自己私利告密却不得善终,《水浒传》中众英雄为了义可以做任何事,这些都表明在中国人心目中“义”字何等重要,背信弃义的人总会受到唾弃。而在西方文学中却到处可见那种自身利益至上的思想,《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的变化完全与于勒的财富挂钩,最后为了一家人的利益甚至可以对落魄中的亲兄弟视而不见;《窗》中的两位病人本应同病相怜,但其中一位仅仅是为了占据一个窗口的位置就不惜眼睁睁的看着另外一位死去;《热爱生命》中两位探险家本应相互携持,但在一方的脚腕子扭伤后,另一位却是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他独自离开。可以说通过这样的对比,将会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将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是否注重乡情及完美收尾

中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中国长期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造成中国人很强调乡土情谊;西方社会是海上文明,他们长期出海劳

作,这方面的意识很淡薄。另外文学往往表现的是“悲欢离合”,不同的社会发展史又造成了中西方的审美观念差异,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人民更希望一些美好的作品给予他们希望;而俨然是世界霸王的西方则需要悲剧来震撼心灵,即使是伟大的莎士比亚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也是四大悲剧。教材中《范进中举》虽然表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最后但也要将范进由痴呆转为正常,以喜剧结尾;《故乡》中虽然闰土的麻木令“我”感到痛心,但是水生和宏儿的表现又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枣核》中朋友旅居海外索要几枚枣核只为了一解对故乡的相思之苦。。。。。。反观西方文学,很少有这种“近乡情更怯 ”的描写,于勒破产了,他宁可卖牡蛎为生也不愿回到了家乡,结尾也并没有上演兄弟相认的大圆满场面;《送行》中表现了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连出门远行还要雇佣人来给自己送行,以图得心灵一时的满足。

三、表现手法的差异

中外小说各有千秋,都涌现出一大批能给人们带来愉悦精神享受的名著,很难说孰优孰劣,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我们也不可否认它们在创作和表现手法上有较明显的差异,具体说来有这么几点:

1、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中国文学因为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因此为了表现人物的最根本特征,往往极注意描写人物的细节动作,有时只是简单的一个字就将人物的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刚出场时是“排”

出九文大钱,显示了他的自得,而最后“摸”出四文钱,又显示了他的落魄;《范进中举》中,胡屠户把银子给范进时,却是把银子“攥” 在手里,把拳头舒出去”,表现了胡屠户的惺惺作态,并不是真心拒绝银子;《故乡》中杨二嫂“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只这一描写,杨二嫂贪图小便宜的市侩嘴脸暴露无遗。可以说中国小说在“一字传神”这方面已经做到了极致,我们教者在教学这些文章时应有意识的带领学生去体会这些字眼的好处。西方小说则更多的从人物的心理意识中选取情感细节表现人物特征。《最后一课》中“我”希望用任何代价换取流利地回答问题,听讲的内容全都懂,这些都反映了“我”对这节课的珍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烈士墓前那一段内心独白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警醒名句。教者在训练学生作文中的心理描写时可以让学生多阅读借鉴这些外国名著,相信定会大有裨益。

2、如何结构布局

文章的结构布局可以说是小说中技巧性最强的一面,中国的小说结构上注重首尾平衡,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和高潮来写,而且情节本身就很吸引人,一波三折,如教材中《水浒传》节选的“智取生辰纲”显示了好汉们令人折服的智谋;《范进中举》中范进苦读不中被人奚落,后一朝得势却又神智全失,最后又戏剧性恢复,可谓“好事多磨”,让人啼笑皆非。而西方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很多不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有些故事情节也很平淡,毫无波澜,更无所谓的“高潮”,但是在结尾部分却往往平生波澜,其中尤以莫泊

桑和欧·亨利最为著名。教材中《窗》也是这一代表,一个很简单的病人换床位的事,但在结尾却发现只是一堵空墙而顿让整个故事令人回味无穷;于勒在最后才被揭示他落魄身份,整个人物形象又和若干年前的重合了。所以看中国小说就像是感觉喝一杯香醇的龙井,越喝越有滋味,而西方小说,就如同喝一杯鸡尾酒一样,只有坚持喝到最后才知道是什么滋味。

当然,由于篇幅关系,对于它们的区别只能简单阐述一下,其它还有诸如景物描写、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差异,正如本文开篇所说,这是一个很大的主题,但只要我们教者多做有心人,帮助学生搭建一个认识中外文学区别的舞台,他们以后一定会有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去感受中外文学各自的独特魅力的。

感受中外文学差异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浅谈苏教版教材中中外小说的差异

江苏省泰兴市马甸初中 张荣庆

关键词:中外小说 苏教版 写作差异

内容摘要:中外文学由于多种原因在表现形式上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本文以苏教版教材中的选文为例,着重从小说人称、价值观念和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去阐述它们之间的区别,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中外文学的区别,在文学理论中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一般人往往要到大学的中文系才会系统的学习这一理论,但正所谓“窥一斑以见全豹,见一叶而知秋。”笔者在多年的初中语文从教中发现,我们课文中所节选的大量中外小说中都打下了代表各自特色的较深的烙印,老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如果能有意识的把它们的特色加以对比,对学生了解中外文学的区别有很大的帮助,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让他们能带有批判性的去阅读文章,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分析解答能力也会上一个台阶。下面我将就苏教版所选的一些文章为例谈谈他们如何体现中外小说的区别。

一、人称的差异

中西方文学之间有一个很大的人称差异,也就是叙事角度不同早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产生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原因要追溯到中外早期的说书艺人的表演方式,后世的小说创作正是由这种说书方式

演变而来,在西方很早就存在这以吟唱史诗为职业的吟游诗人,这些诗人具有很强的流动性,面对的往往是陌生的观众,因此他们可以使用第一人称来虚构故事,增强故事的真实性.而中国的说书艺人往往是在一个固定的场所进行表演,观众中有不少是说书艺人的熟人,所以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使用第一人称而选用第三人称。这个区别在教材中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体现:节选的中国文学且不说古文中全部是第三人称,如《曹 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愚公移山》、《桃花源记》,就是近现代小说也基本上是第三人称,如吴敬梓《范进中举》、鲁迅《孔乙己》、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秦文君《伟人细胞》,作者都是用客观的视角来描写主人公的喜怒哀乐。相较而言,叙述中虽有较多的对话、神态描写,但心理描写明显不足。而外国文学则在这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看到于勒时,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最后一课》中“我”看到鸽子时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类似的心理描写往往给读者的心灵带来极大的震撼,在内容上即使是看来荒诞不经的故事,西方文学也可以用第一人称,如著名的《吹牛大王历险记》。教材中节选的《格列佛游记》,作者以第一人称带领读者游历了四个国家,用类似回忆录的形式有力地批判了当时英国的上流社会。

二、价值观念的差异

文学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念的某种体现,因此不同的群体往往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中外由于历史发展背景、生活习俗等

各方面的不同,更是在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

1、是否突出自我意识

一般来说,是否突出自我就是重义还是重利的选择。中国人推崇义字当先,而相较中华5000年文明来说短暂得多的西方文明就更注重自身的利益,西方人多数情况下为了自身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在《伟人细胞》中,贾里做了很多“大”事,都没能引起轰动,而只是在发寒假读物时主动要那套破损的书,结果却变成了大事;《桃花源记》中捕鱼人为了自己私利告密却不得善终,《水浒传》中众英雄为了义可以做任何事,这些都表明在中国人心目中“义”字何等重要,背信弃义的人总会受到唾弃。而在西方文学中却到处可见那种自身利益至上的思想,《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的变化完全与于勒的财富挂钩,最后为了一家人的利益甚至可以对落魄中的亲兄弟视而不见;《窗》中的两位病人本应同病相怜,但其中一位仅仅是为了占据一个窗口的位置就不惜眼睁睁的看着另外一位死去;《热爱生命》中两位探险家本应相互携持,但在一方的脚腕子扭伤后,另一位却是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他独自离开。可以说通过这样的对比,将会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将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是否注重乡情及完美收尾

中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中国长期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造成中国人很强调乡土情谊;西方社会是海上文明,他们长期出海劳

作,这方面的意识很淡薄。另外文学往往表现的是“悲欢离合”,不同的社会发展史又造成了中西方的审美观念差异,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人民更希望一些美好的作品给予他们希望;而俨然是世界霸王的西方则需要悲剧来震撼心灵,即使是伟大的莎士比亚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也是四大悲剧。教材中《范进中举》虽然表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最后但也要将范进由痴呆转为正常,以喜剧结尾;《故乡》中虽然闰土的麻木令“我”感到痛心,但是水生和宏儿的表现又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枣核》中朋友旅居海外索要几枚枣核只为了一解对故乡的相思之苦。。。。。。反观西方文学,很少有这种“近乡情更怯 ”的描写,于勒破产了,他宁可卖牡蛎为生也不愿回到了家乡,结尾也并没有上演兄弟相认的大圆满场面;《送行》中表现了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连出门远行还要雇佣人来给自己送行,以图得心灵一时的满足。

三、表现手法的差异

中外小说各有千秋,都涌现出一大批能给人们带来愉悦精神享受的名著,很难说孰优孰劣,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我们也不可否认它们在创作和表现手法上有较明显的差异,具体说来有这么几点:

1、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中国文学因为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因此为了表现人物的最根本特征,往往极注意描写人物的细节动作,有时只是简单的一个字就将人物的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刚出场时是“排”

出九文大钱,显示了他的自得,而最后“摸”出四文钱,又显示了他的落魄;《范进中举》中,胡屠户把银子给范进时,却是把银子“攥” 在手里,把拳头舒出去”,表现了胡屠户的惺惺作态,并不是真心拒绝银子;《故乡》中杨二嫂“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只这一描写,杨二嫂贪图小便宜的市侩嘴脸暴露无遗。可以说中国小说在“一字传神”这方面已经做到了极致,我们教者在教学这些文章时应有意识的带领学生去体会这些字眼的好处。西方小说则更多的从人物的心理意识中选取情感细节表现人物特征。《最后一课》中“我”希望用任何代价换取流利地回答问题,听讲的内容全都懂,这些都反映了“我”对这节课的珍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烈士墓前那一段内心独白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警醒名句。教者在训练学生作文中的心理描写时可以让学生多阅读借鉴这些外国名著,相信定会大有裨益。

2、如何结构布局

文章的结构布局可以说是小说中技巧性最强的一面,中国的小说结构上注重首尾平衡,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和高潮来写,而且情节本身就很吸引人,一波三折,如教材中《水浒传》节选的“智取生辰纲”显示了好汉们令人折服的智谋;《范进中举》中范进苦读不中被人奚落,后一朝得势却又神智全失,最后又戏剧性恢复,可谓“好事多磨”,让人啼笑皆非。而西方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很多不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有些故事情节也很平淡,毫无波澜,更无所谓的“高潮”,但是在结尾部分却往往平生波澜,其中尤以莫泊

桑和欧·亨利最为著名。教材中《窗》也是这一代表,一个很简单的病人换床位的事,但在结尾却发现只是一堵空墙而顿让整个故事令人回味无穷;于勒在最后才被揭示他落魄身份,整个人物形象又和若干年前的重合了。所以看中国小说就像是感觉喝一杯香醇的龙井,越喝越有滋味,而西方小说,就如同喝一杯鸡尾酒一样,只有坚持喝到最后才知道是什么滋味。

当然,由于篇幅关系,对于它们的区别只能简单阐述一下,其它还有诸如景物描写、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差异,正如本文开篇所说,这是一个很大的主题,但只要我们教者多做有心人,帮助学生搭建一个认识中外文学区别的舞台,他们以后一定会有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去感受中外文学各自的独特魅力的。


相关内容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部分参考题目
  • <<汉汉语语言言文文学学>>毕毕业业论论文文部部分分参参考考题题目目 11..语语文文教教学学法法课课程程与与教教师师教教学学能能力力的的发发展展 22..语语文文教教学学法法教教材材体体系系的的老老化化问问题题与与新新建建构构 33..语语文文骨骨干干教教师师培培训训中中课 ...

  • 大学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要求
  • 大学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及规范 二○一 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存档编号: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 文) 学 院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英 论文题目(小2号黑体,居中) (空一行) (小4号宋体)学生:× × ×,商学院金融与国际贸易系 (小4号宋体)指导教师:× ...

  • 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的 障碍和对策
  • [摘 要]:随着双语教学在高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双语教学实施到国际金融课程中, 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出现的障碍和困境不容忽视.根据学生的专业和英语水平,选择恰当的 教学内容.合适的教材以及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选择是解除障碍.保证和提高双语教 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双语教学:国际金融:教学方 ...

  • 学年论文要求(财务软件)
  • 学年论文 一. 实训.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学年论文是在学完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与社会实践初步结合而撰写的.撰写学年论文,不仅可以巩固和深化已学的专业知识,总结和检查三年来的学习成果,而且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学术动态,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学生阅读文献.独立思考.独立工作,以及分 ...

  • 电子技术类_专业英语_课程的探讨
  • 第26卷 第2期2004年4月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JOU RN AL O F EEE Vol. 26 No. 2Apr. 2004 电子技术类"专业英语"课程的探讨 刘 怡 (北京服装学院 工业设计与信息工程系, 北京100029) ª 摘 要:针对高校学生普遍忽视"专业 ...

  • 意大利语资料大全(书籍)
  • 意大利语资料大全(书籍) 一.书籍篇 (一)学习教材: 1.<速成意大利语>,赵秀英著,外文出版社2000年出版,上下两册 欧风认为,这是国内自学意大利语最好的教程,讲解很详细,语法点全部讲到,对个别重点词讲解很到位,还有意汉对比.在两本书的容量里做到这点很不容易了,强烈推荐短期自学者使 ...

  • 英语分级阅读体系与教材介绍
  • L//GOO 英/分级阅语读体与系教介材绍 轴: 纵•级别 •框能欧力标准• 建议学段横 轴: 同不品线各具特产, 适合色同不龄年的段孩子 <领先阅读 X·计划 特点> 系列 主题 计划X级 别能 力 目标2 021--97 1国中中学小语英级阅分标读研准 制 3 <X计 > ...

  • 书籍分类有哪些
  • 书籍分类有哪些 书籍分类有哪些 2011-4-2 19:39 提问者:匿名 | 浏览次数:15435次 书籍分类有哪些 我来帮他解答 2011-4-2 19:41 满意回答 细分:(一) 经典著作 · 哲学类 社会科学 · 政治法律 军事科学 · 财经管理 历史地理 · 文化教育 小学文教 · 初中 ...

  • 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_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_蔡基刚
  • =5>:C5:8A5>7B;8: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200433) 要: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危机.英语在我国已成为世界通用语性质.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高等教育国际 摘 化需求等情况决定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重新定位,从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转型,从应试到应用,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学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