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人是主要因素"

  萧树东教授精湛的医术有口皆碑,围绕着他的是一个个传奇的医疗故事;后来他又当上了主编,不料“一发不可收”,他创办的刊物一路走高,成为国内对外发行量最大的英文专业杂志。      萧树东会给人留下两个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是思维能力很强,二是表达务求低调。这位77岁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知名的消化病学家,是上海医学界公认的在世“大家”,也是上海为数不多的中央保健局会诊专家之一。         很少有人像他一样,能将岁月与内心的定力这般娓娓道来,无论多么喧嚣浮躁的术士,面对这样仁厚谦和的长者,恐怕都会不自觉地收敛和检视自己的行为。他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威望可以从那些头衔中管窥:国内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前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两本消化专业杂志《胃肠病学》、《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主编;国际的,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的FRCP;9本国际性专业杂志编委;今年9月,亚太胃肠病学会又把他从副主席的位置推向了“一把手”,其实他本来是想退下来的。      这些都不是他自己说的。这位书卷气浓厚的老先生只有在谈到自己的学科和学术名词时才会享受表达的乐趣,表露出些许的热情。面对那些别人望眼欲穿、梦寐以求的荣誉和场面,他选择躲避的态度,回答问题的方式也很简洁――“我没做过什么”,旁人只能着急地为他补充上一鳞半爪。      一个人和一个学科      从青年、壮年到暮年――对一个坚定的行走者意味着很多;从求学、治学到授学,对一个执著的探索者也不只是时间的概念。      萧树东1931年出生在一个中产阶层家庭,少年的他跟随父母到过澳门、香港、江西、上海等地生活,阅历颇广。然而,他一心想学医,1948年考取了震旦大学医学院,由于内战,两年后才真正入学。1952年震旦大学医学院和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并组成上海第二医学院。1955年医学系毕业的萧树东因为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附属宏仁医院的内科住院医师,1957年院系调整后来到仁济医院内科工作。      萧树东学习刻苦,广泛阅读国内外的书籍、文献,读书到午夜是常有的事情,他那专业和外文的底子就是年轻时扎扎实实打下来的。      当时仁济医院最出名的是心血管科,青年医生都盼望能够成为心脏科医生,萧树东也不例外,在上一世纪50年代末,以他为主,与同道们编撰了《实用临床心脏听诊学》一书,几乎成了当时临床医师的必备工具书。然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我国血吸虫病最为猖獗的年代,年轻的萧树东医师毅然与黄铭新教授和江绍基教授经常下到农村第一线,积极参与血防工作,并取得相当的成绩。10年“文革”后,中国的科学技术从停滞不前的状态又逐渐萌发生机,仁济医院也得以发展,1976年,仁济医院欲组建消化内科,萧树东欣然随恩师江绍基教授(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一起开始建设这一学科,设立消化病房,开设消化门诊。六七十年代的消化学科非常落后,当时仁济医院在临床上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X线钡餐和钡剂灌肠检查和简单的肝功能化验。组建之初,在幸运地领到了一根纤维胃镜后,就着手建立了胃镜室,那算是消化学科的雏形。此后,仁济医院的消化学科不断壮大,终于在1984年秋,仁济医院成立了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实验场所、仪器设备、经费等等,在这20年间从来都是问题,但难事在“有心人”的努力下,最终得以迎刃而解……如今,位于黄浦江畔的、设备先进、各课题和研究生众多、处处呈现生机的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正在为我国消化病学的发展全力奉献着。在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中,萧树东几乎倾注了自己所有的心力。      如今,萧树东教授所领衔的交大医学院消化学科是教育部重点学科、卫生部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上海市政府重点学科和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同时还是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医学中心。      从一两个人的绵薄之力,到现在的杏林春色暖、桃李满天下,无论是萧树东还是消化所都走过了一条“行稳致远”的道路,也践行了萧教授的那一句话:“做事情,人是主要因素。”      医者、师者和学者      萧树东精湛的医术有口皆碑,围绕着他的是一个个传奇的医疗故事,比如他早年在国内首先发现Rotor综合征、率先发表我国恶性贫血病例报道,并将该疾病的诊治系统化,等等。      萧树东在工作中是有名的“快手”,医疗上果断快速,科研上瞄准目标就上,写文章也是夜以继日。他不仅对自己是这样,对学生也是如此。早在70年代,萧树东就已洞察到胃肠道动力的改变是某些消化系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于是指导他的研究生做胆道压力的研究;此后,用SPECT研究胃排空、自制导管和pH监测仪等科研成果都独步国内。上世纪80年代中期,萧教授又瞄上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并做出不少成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和诸多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现在,他又关心着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如肝脏干细胞研究等,并成功开辟了与国际水平相当的研究项目。      乐观从容的天性、豁达的人生态度、潇洒儒雅的风度以及精益求精的学问,使他成为了医者的楷模、研究生最向往的导师。萧树东的弟子们如今已成为各自单位的骨干,真正可谓桃李满天下。      学生眼中的萧树东“严谨、慈祥、儒雅、聪睿”。某学生回忆起当年他挥就一篇综述,认真核对好几次,自感得意,呈给老师审阅。不料,几天后,当他再次接到这份文稿时,发现萧教授从标点符号、语句通顺、翻译贴切、引用原文的可行性等各方面都做了修正和核实。某学生第一次出国开会,萧教授细心地关照要做的各种准备,还一个字一个字地纠正他的英语发音。      赤子之心      他喜欢音乐,更懂得欣赏音乐,熟知诸如贝多芬、舒伯特、舒曼等名家的作品。他的学生们都说自己的导师很“摩登”:早在80年代,萧树东便开始使用电脑,写文章、做PPT、收发邮件样样都会,英文打字速度绝对不会输给年轻人;如今他又用上了QQ。      不过,在师道传承上,萧树东恪守传统。他对他老一辈乃至同辈教授都十分尊重,他至今还在感念他的恩师江绍基教授。江绍基教授去世10年后,在2005年的上海国际胃肠病学学术会议上,萧教授还专门安排了“纪念江绍基教授的学术讲座”;在萧树东从医执教50周年时,消化所为他制作了一本论文集,但他发现里面少了一张许国铭教授的照片,又让重新排版,那时,部分书稿已付印。对晚辈,他也丝毫没有一点架子,不少细事总是事必躬亲。如数次国际会议前,作为会议主席的他,总是要将大大小小的事情安排妥帖才放心;有同事患病,他也总是亲自到场,问寒问暖……      了解萧树东的人都说,他的事业心和对中国医学的使命感都来源于他的爱国情操。他与日本、荷兰、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同行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经过他的多方努力,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终于在2000年进入了世界胃肠病学组织和亚太胃肠病学会,成为正式的代表,取代了多年来台湾地区在其中的位置。      现在,萧树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主编”这个位置上,他2000年创办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的官方英文专业杂志《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继2004年被Medline收录之后,2008年又被SCI-E收录,表明该杂志已步入国际水平的杂志行列。几年来杂志的读者越来越多,质量日益提高,成为国内对外发行量最大的英文专业杂志。2007年网上订户达7200多户,比上年增加24%;论著下载数量达20000多次,比上年增加25%。萧教授认为,作为一个国内顶级的研究中心,办好一份专业杂志是一件大事,这能为领域内的学者提供发表成果的平台、使读者有增加知识的园地,更是造福于患者的资源。古稀之年的萧教授依然每个工作日上午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有时周末也不例外,下午在家还是办公,知情人说,萧教授下午回家SOHO,主要是为了安抚相濡以沫的老伴,这样能更安心地“干事业”。据说,在某次生日聚会上,萧教授含泪表达了对老伴的歉疚。

  萧树东教授精湛的医术有口皆碑,围绕着他的是一个个传奇的医疗故事;后来他又当上了主编,不料“一发不可收”,他创办的刊物一路走高,成为国内对外发行量最大的英文专业杂志。      萧树东会给人留下两个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是思维能力很强,二是表达务求低调。这位77岁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知名的消化病学家,是上海医学界公认的在世“大家”,也是上海为数不多的中央保健局会诊专家之一。         很少有人像他一样,能将岁月与内心的定力这般娓娓道来,无论多么喧嚣浮躁的术士,面对这样仁厚谦和的长者,恐怕都会不自觉地收敛和检视自己的行为。他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威望可以从那些头衔中管窥:国内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前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两本消化专业杂志《胃肠病学》、《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主编;国际的,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的FRCP;9本国际性专业杂志编委;今年9月,亚太胃肠病学会又把他从副主席的位置推向了“一把手”,其实他本来是想退下来的。      这些都不是他自己说的。这位书卷气浓厚的老先生只有在谈到自己的学科和学术名词时才会享受表达的乐趣,表露出些许的热情。面对那些别人望眼欲穿、梦寐以求的荣誉和场面,他选择躲避的态度,回答问题的方式也很简洁――“我没做过什么”,旁人只能着急地为他补充上一鳞半爪。      一个人和一个学科      从青年、壮年到暮年――对一个坚定的行走者意味着很多;从求学、治学到授学,对一个执著的探索者也不只是时间的概念。      萧树东1931年出生在一个中产阶层家庭,少年的他跟随父母到过澳门、香港、江西、上海等地生活,阅历颇广。然而,他一心想学医,1948年考取了震旦大学医学院,由于内战,两年后才真正入学。1952年震旦大学医学院和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并组成上海第二医学院。1955年医学系毕业的萧树东因为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附属宏仁医院的内科住院医师,1957年院系调整后来到仁济医院内科工作。      萧树东学习刻苦,广泛阅读国内外的书籍、文献,读书到午夜是常有的事情,他那专业和外文的底子就是年轻时扎扎实实打下来的。      当时仁济医院最出名的是心血管科,青年医生都盼望能够成为心脏科医生,萧树东也不例外,在上一世纪50年代末,以他为主,与同道们编撰了《实用临床心脏听诊学》一书,几乎成了当时临床医师的必备工具书。然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我国血吸虫病最为猖獗的年代,年轻的萧树东医师毅然与黄铭新教授和江绍基教授经常下到农村第一线,积极参与血防工作,并取得相当的成绩。10年“文革”后,中国的科学技术从停滞不前的状态又逐渐萌发生机,仁济医院也得以发展,1976年,仁济医院欲组建消化内科,萧树东欣然随恩师江绍基教授(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一起开始建设这一学科,设立消化病房,开设消化门诊。六七十年代的消化学科非常落后,当时仁济医院在临床上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X线钡餐和钡剂灌肠检查和简单的肝功能化验。组建之初,在幸运地领到了一根纤维胃镜后,就着手建立了胃镜室,那算是消化学科的雏形。此后,仁济医院的消化学科不断壮大,终于在1984年秋,仁济医院成立了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实验场所、仪器设备、经费等等,在这20年间从来都是问题,但难事在“有心人”的努力下,最终得以迎刃而解……如今,位于黄浦江畔的、设备先进、各课题和研究生众多、处处呈现生机的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正在为我国消化病学的发展全力奉献着。在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中,萧树东几乎倾注了自己所有的心力。      如今,萧树东教授所领衔的交大医学院消化学科是教育部重点学科、卫生部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上海市政府重点学科和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同时还是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医学中心。      从一两个人的绵薄之力,到现在的杏林春色暖、桃李满天下,无论是萧树东还是消化所都走过了一条“行稳致远”的道路,也践行了萧教授的那一句话:“做事情,人是主要因素。”      医者、师者和学者      萧树东精湛的医术有口皆碑,围绕着他的是一个个传奇的医疗故事,比如他早年在国内首先发现Rotor综合征、率先发表我国恶性贫血病例报道,并将该疾病的诊治系统化,等等。      萧树东在工作中是有名的“快手”,医疗上果断快速,科研上瞄准目标就上,写文章也是夜以继日。他不仅对自己是这样,对学生也是如此。早在70年代,萧树东就已洞察到胃肠道动力的改变是某些消化系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于是指导他的研究生做胆道压力的研究;此后,用SPECT研究胃排空、自制导管和pH监测仪等科研成果都独步国内。上世纪80年代中期,萧教授又瞄上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并做出不少成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和诸多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现在,他又关心着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如肝脏干细胞研究等,并成功开辟了与国际水平相当的研究项目。      乐观从容的天性、豁达的人生态度、潇洒儒雅的风度以及精益求精的学问,使他成为了医者的楷模、研究生最向往的导师。萧树东的弟子们如今已成为各自单位的骨干,真正可谓桃李满天下。      学生眼中的萧树东“严谨、慈祥、儒雅、聪睿”。某学生回忆起当年他挥就一篇综述,认真核对好几次,自感得意,呈给老师审阅。不料,几天后,当他再次接到这份文稿时,发现萧教授从标点符号、语句通顺、翻译贴切、引用原文的可行性等各方面都做了修正和核实。某学生第一次出国开会,萧教授细心地关照要做的各种准备,还一个字一个字地纠正他的英语发音。      赤子之心      他喜欢音乐,更懂得欣赏音乐,熟知诸如贝多芬、舒伯特、舒曼等名家的作品。他的学生们都说自己的导师很“摩登”:早在80年代,萧树东便开始使用电脑,写文章、做PPT、收发邮件样样都会,英文打字速度绝对不会输给年轻人;如今他又用上了QQ。      不过,在师道传承上,萧树东恪守传统。他对他老一辈乃至同辈教授都十分尊重,他至今还在感念他的恩师江绍基教授。江绍基教授去世10年后,在2005年的上海国际胃肠病学学术会议上,萧教授还专门安排了“纪念江绍基教授的学术讲座”;在萧树东从医执教50周年时,消化所为他制作了一本论文集,但他发现里面少了一张许国铭教授的照片,又让重新排版,那时,部分书稿已付印。对晚辈,他也丝毫没有一点架子,不少细事总是事必躬亲。如数次国际会议前,作为会议主席的他,总是要将大大小小的事情安排妥帖才放心;有同事患病,他也总是亲自到场,问寒问暖……      了解萧树东的人都说,他的事业心和对中国医学的使命感都来源于他的爱国情操。他与日本、荷兰、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同行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经过他的多方努力,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终于在2000年进入了世界胃肠病学组织和亚太胃肠病学会,成为正式的代表,取代了多年来台湾地区在其中的位置。      现在,萧树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主编”这个位置上,他2000年创办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的官方英文专业杂志《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继2004年被Medline收录之后,2008年又被SCI-E收录,表明该杂志已步入国际水平的杂志行列。几年来杂志的读者越来越多,质量日益提高,成为国内对外发行量最大的英文专业杂志。2007年网上订户达7200多户,比上年增加24%;论著下载数量达20000多次,比上年增加25%。萧教授认为,作为一个国内顶级的研究中心,办好一份专业杂志是一件大事,这能为领域内的学者提供发表成果的平台、使读者有增加知识的园地,更是造福于患者的资源。古稀之年的萧教授依然每个工作日上午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有时周末也不例外,下午在家还是办公,知情人说,萧教授下午回家SOHO,主要是为了安抚相濡以沫的老伴,这样能更安心地“干事业”。据说,在某次生日聚会上,萧教授含泪表达了对老伴的歉疚。


相关内容

  • 新学期开学校长致辞演讲稿
  • 听说有这样一个故事:它发生在1987年,有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法国巴黎.某报社记者问其中一位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放 ...

  •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与
  • 第24卷总第92期心理学探新 PSYCHOLOGICALEXPLORATION2004年第4期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与 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与QZPS-SF)的常模 王登峰1,崔 红2 (1.北京大学 心理学系,北京100871;2.解放军总医院 医学心理科,北京100853) Ξ 摘 要:该研究的 ...

  •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评定
  •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在机遇与挑战粉墨登场的未来社会里,我究竟该扮演如何一个角色呢?水无点滴量的积累,难成大江河.人无点滴量的积累,难成大天气.没有兢兢业业的辛劳付出,哪里来甘甜欢畅的成功的喜悦?没有勤勤恳恳的刻苦钻研,哪里来震撼人心的累累硕果?只有付出,才能有收获.未来,把握在自己手中.由此,想起自 ...

  • 职业生涯测试结果
  • 职业兴趣测评报告 一.测评项目说明 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其核心是按照不同的职业特点和个性特征将人分为六大类:现实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这六 种类型的人具有不同的典型特征.每种类型的人对相应职业类型感兴趣,当我们就业择业的时候,我们的兴趣与职业环境的匹配是形成职业满意度. 成就 ...

  • 人为因素对船舶的安全和影响
  • 毕业论文 目录 一.人为因素对安全的重要性---------------------1 二.人为因素对安全的影响及案例分析-----------------2 (一)业务能力对安全的影响---------------------2 (二)安全意识对安全的影响--------------------- ...

  • 中职德育学科"探究――展示――评价"教育模式初探
  • 摘 要:"探究――展示――评价"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展示的一种模式.本文从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出发,论证了该模式的四个主要环节及其具体的操作程序. 关键词:探究 展示 评价 一.模式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既是充满机遇的世纪,也是充满挑战的世 ...

  • 关于提升领导干部执行力的几点思考
  • 于景森 区委宣传部部长于景森 执行是个老概念,但执行力是个新名词,是近年来源于企业管理并不断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扩展的新提法,它是指把思想.战略.决策.规划与部署付诸实施的力度和能力,而领导干部的执行力,简单地说,就是把正确的事在最短的时间内干成功的力度和能力. 一.领导干部提高执行力的现 ...

  • 半途而废的心理学效应:半途效应
  • 凡事贵在坚持,只要一直坚持,事情实现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但是做事最难的也是坚持,而且我们做事做到一定程度时,常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就进行不下去了,导致了半途而废的结果. 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正好解释了半途而废这种现象,那就是半途效应. 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 ...

  • 如何提高个人素质与修养
  • 怎样提高个人素质与修养 莎士比亚说:"人生就是一部作品,谁有生活和实现它的计划,谁就有好的情节和结尾,谁就能写得十分精彩和引人注目." 爱迪生有句明言:"天才是99%的努力和1%的灵感."虽然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但是,结果如何,完全要看个人努力的方向.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