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与特征

2013年5月

理论学刊

TheoryJournal

May.2013

No.5Ser.No.23l

第5期总第231期

当代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与特征

高嵘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摘要】当代中国志愿服务是在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变化、调整与建构的互动中,伴随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而成长发展的。大致经历了过渡起步、运动式成长、社会化推进、蓬勃展开等四个基本过程,其发展的主导依靠国家政治权力,内涵在于促进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前提来自政治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分化,本质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文明观。

(关键词】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特征[中圈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13)05-0068-04

志愿服务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与社会变迁下,理解可能会不一样,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在对志愿服务总体认识上达成共识:“自愿”、“无偿”、“奉献”、“有利于社会发展”。其核心是“服务和团结的理想,是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

念”D]CPS)。也正是这些核心观念,成就了志愿服务

力图在经济、文化、日常生活方式上,依照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统筹协调的公共权力及政治体系的模式进行一场天翻地覆的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在社会事务中扮演着至高无

上的角色,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与国家高度一体化,形成了“强国家一弱社会”的状态。权力高度集中,政府强势且高效,对于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确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高度政治化和权力集中的弊端日益暴露,这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历史步人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逐步认识到生产资料的高度公有制和高度集权体制的弊端和危害。在这一背景下,首先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国家下放权力,通过市场化等举措使社会获得比较大的自由空间和自权力,使经济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而稳步推进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党政分开、权力下放和精简机构。由此不难看出,我们走过的这段改革路程其实就是国家逐步让渡权力给社会的过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已经悄然发生了分离,即由高度一体化向良性分化转变。

针对我国长期存在的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失衡状况,按照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我们应以“强国家一强社会”的关系模式作为构建新型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想目标。这种关系模式具有三个方面的

特点:(1)社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种非国家的社

对于全人类的意义。志愿服务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它植根于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其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一、当代中国志愿服务发展阶段的划分依据

“研究中国社会的任何方面,如果不从中国共产党努力改造中国社会这一背景出发,那简直毫无意义。”[2](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前,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志愿服务的概念,也没有正式的志愿者组织,但是,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志愿服务却存在于社会管理服务之中,其发展变化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先后继起的诸多环节,这些发展变化的基础平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

史与逻辑。

从理论和实践双向考察,一般认为国家与社会(更确切地称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的关系存在四种可能的状态:“1.强社会与弱国家;2.弱社会与强国家;3.弱社会与弱国家;4.强社会与强国家”¨o。和以往政权的更迭不同,新中国的诞生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而是为后续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国家在政治、经济、国防上完全独立自主。它不仅仅在社会管理层面,而且

68

会组织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享有较为广泛的活动空

间、发挥较大的作用。(2)国家在尊重社会及其各种组织法律上的独立性的前提下,积极协调引导后者的活动,为它们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3)国家与社会,尤其是各种社会组织之间形成一种协同合作、互相监督的良性互动机制。目前,这种关系模式还只是一种发展目标,还需要实践努力才能转化为现实。因此,着眼当代中国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变化、调整与建构,可以更好地考察当代中国志

愿服务发展的基本过程。

二、当代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历程考察

根据前文论述,我们可以将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1949—1956年过渡起步阶段

1.社会背景:改造与变革。新政权的建立动摇了旧社会社团组织的基础,借助强有力的政治力量,“那些不符合新价值判断的组织,被当成‘封建组织’或‘反动组织’而取缔。那些符合新价值判断的,则在党的领导下改造成适应新的经济社会环境的组织。”HJ(黝’而居于党领导下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半官方组织,被赋予广泛联系群众的重任,成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这些“人民团体”促进了1949年以后社会的高度动员与整合,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在人民中间逐渐树立起来。

2.外在表现:组织化的社会捐助互助和崭新的

社会风尚。新成立的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对苦难群众的救济工作。1950年4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救济代表会议,确定了“在人民政府领导下,以人民自救自主为基础开展人民大众的救济福利事业”的基本原则。会后成立的中国人民救济总会确立的工作方针也是“在自力更生原则下,动员与组织人民实行劳动互助,实行自救、自助、助人”∞J。其后推出的主要救济形式就是节约捐赠“一把米”、“一件衣”、“一元钱”等活动,组织群众互助共济。这些活动不仅基本保证了民众的生存需要,还积极倡导劳动者和妇女的尊严与平等,为政治平等和人际交往中的相互尊重提供了前提条件,使广大民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一时期有组织的社会捐助互助活动以及五十年代中期为增加粮食生产由青年

团协助政府在全国范围组织的50多批青年志愿垦荒队活动,确立了党政主导的思路,标志着志愿服务

开始起步,成为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雏形。同时,中国人民变成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社会地位发生变化,社会风气显著好转,为志愿服务的运动式发展创造了思想准备和外部环境。

(二)1957—1966年运动式成长阶段

1.社会背景:单一与固化。从社会发展角度看,

1956年以后的中国社会逐渐走向单一化,“全能化”的执政党实现对社会的全面领导,社会呈现一种结构性让退现象,更深度地同构于国家,充分表现在单位化体制。“在1953年,这种人口在有的城市还占到60%,而在‘三大改造’和‘大跃进’运动之后,在单位体制以外的城市就业人口已经所剩无几。”【6](喇’此外,从1958年1月开始实施的户籍制度,明确了农业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管理体制,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对中国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提供了它们同构化的一个支撑条件。

2.外在表现:全民学雷锋运动。作为一名革命军人,雷锋短暂的一生忠诚、执着于其信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服务他人,体现着志愿精神的实质。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学雷锋”的活动热潮,广大青少年一直在学雷锋运动中发挥倡风气之先的作用。当时,伴随着学雷锋运动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人翁的责任感明显增强,一种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新风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明显改观。在雷锋精神激励下,1963--1966年为支持农村和边疆地区社会主义建设,近130万决心为祖国分忧、展现个人价值的城市知识青年自愿参加下乡运动;1963年以来,中国还先后向亚、非、拉和东欧的65个国家和地区选派志愿医务人员约2万人次¨J。这样,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呈群众性运动模式,逐渐开展起来。但是,政治力量的介入也使原本朴素的社会性互助关爱笼罩上意识形态的影子,国家本位意

识在我国社会成员意识中占据了主导。

(三)1978—2000年社会化展开阶段

1.社会背景:改革与探索。十年“文革”使党政管理体系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组织泛政治化,自主性与活力泯灭于极左的政治狂潮中。而1978---2000年这一历史时期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新气象:经济领域步人渐进的市场化通道,起决定作用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分配方式由单一走向多样,社会自身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法治意识蓬勃生长,曾被压抑的社会创造力逐渐显现,社会基层自治制度开始建立,社会阶层明显分化,社会成员知识化程度提高、价值观多样,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强,社会的组织化状况发生重要转变,获得前所未有的勃兴。

69

2.外在表现:志愿服务社会体系的初步建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雷锋运动逐渐演变为“五讲四美三热爱”、“文明礼貌月”等常规性实践活动,1988年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诞生了“为您服务”志愿者小组,在社区服务的层次上产生了我国最早的本土志愿者,并逐步建立了社区志愿者组织。20世纪90年代初,在共青团系统的组织推动下,产生了全国性的青年志愿者组织,成为目前中国最为活跃、规模最大、影响最好的志愿者队伍,体现出明显的区域扩散效果,在实践层面带动了我国其它志愿者组织的发展。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妇女大会把“非政府组织国际论坛”这一新鲜事物引入中国后,“志愿者组织”、“第三部门”等术语在中国知识界很快变得耳熟能详,在理论层面推动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中国志愿服务及其组织快速兴起,开始在社会建设发展中扮演角色,促进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友爱互助的新风尚,其理念也由“新形势下雷锋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即无私奉献,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助人自助,再到“让志愿服务成为时尚生活方式”,发挥着愈益深刻的影响力。

(四)2001年至今蓬勃发展阶段

1.社会背景:构建和谐社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志愿服务的兴起和志愿组织在全球范围的建立掀起了“社团革命”,民众热衷于参与志愿团体去提供人道服务,促进基层社会经济发展,防止环境退化,保障公民权利,以及许多之前无人关注的或由国家承担的种种目标,成为推动社会问题解决、监督和制衡乃至取代政府某些职能的重要力量。2005年1月27日《南方周末》的《环保新力量登场的台前幕后》一文,记述了“绿色家园志愿者”等民间环保组织对国家发改委在云南怒江建坝修电站方案的决策影响,在当代中国还是第一次。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确认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支持,有助于社会多样化的形成和自主性的生长,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外在表现:全民参与。2001年是国际志愿者年,截止2001年底,我国大陆共有7.69亿年满18岁以上的居民正式或非正式地参加了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参与率达到85.2%【8](P117’。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公民志愿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完善,志愿服务的发展更加迅速。2008年5月12日,汶川抗震救灾第

70

一次涌现了大规模的来自民间的志愿者,累计有超过491万各地志愿者以各种形式参与其中。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不仅是170万奥运志愿者的时代心声,更是中国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意识提升的新坐标。2008年由此被称为志愿者元年一J。其后,从上海世博会200万“我们在你身边”的志愿者,到广州亚运会120万“创造新生活”的志愿者,都成为公众参与社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志愿者以其出色的表现博得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志愿服务的社会赞誉和关注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至此,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

到强、由零星服务到网络服务、由组织发动到社会化

运作、由短期行动到持久服务的过程,引发新的社会时尚,取得了显著成就。

三、当代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特征

从前述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基本历程来看,可以将其基本特征概括如下:

(一)发展主导依靠国家政治权力

建国之初,党和政府把生产互助作为工作的中心,吸收传统慈善文化因素,传播社会主义友爱互助精神,通过层层动员方式,包括政治、组织和思想动员等,充分发动干部群众,以达到广泛的社会参与,从而有组织、有目的地领导广大群众进行生产自救互助。通过捐助运动,进一步密切了党与群众的关系、强化了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和政治认同。同时,将政治权力推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按照自己的价值判断对社会组织进行了重新选择和组合”u副‘刚’,使中国民间的非法势力被一扫而空。这样,“建国后,中国社会政治权力结构具有了这样的总体性特征:社会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组织运行方式上强调彻底动员式的群众运动”[1l】‘№’。中国共产党极强的政治动员和整合能力,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而且深刻的影响,使志愿服务在当代中国的成长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政的组织动员能力,而群众的参与程度则与群众的组织程度、对权威的认同心理以及运动与群众利益的关联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政治权力的主导与推动,使志愿服务的行政色彩浓厚,重点强调人们社会活动的政治性、统一性,社会成员对国家产生高度依赖,形成志愿服务及其组织在中国“自上而下”的推动方式。

(二)发展内涵在于促进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是社会生活与国家

权力之间相互适应与相互推进的运动过程,是从实践层面引导人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升华为信仰。具有凝聚价值取向和社会意识的功能。新中国成立初期有组织的捐助互助,旨在促进社会主义新风尚;学习雷锋好榜样,实质和核心是引导人们自觉地把人民的利益、社会的利益、他人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使个人的利益服从集体的利益,凸显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统一的先进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倡导的志愿精神,彰显了许许多多以人性为核心辐射出的人类共同美德,借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时至今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径内,始终成为当代中国志愿服务彰显的主流价值。

(三)发展前提来自政治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

逐渐分化

单从时间进度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志愿精神及行动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生发出来的社会精神与社会行动。政治与社会分化,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政府与市场分化,形成了经济生活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

经济和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形成,为志愿服务的兴

起提供了结构性基础。同时,市场经济造就了社会参与主体的多样性,政府职能转变让渡出了部分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社会成员利益意识的日渐成熟和理性化,不断健全的法治化环境,都转换为改革开放以来志愿服务兴起的直接动力。中国的志愿服务从理念到模式,正在发生着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志愿者”不再仅仅是一种称呼,而日渐成为公民的一种精神内涵和生活方式。

(四)发展本质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明观

社会发展就其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来看,无疑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但是,社会发展的这种必然性,又体现着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活动,是以人为主

体的超生物的有意识的社会运动。历史唯物主义从来重视社会意识对于社会文明发展的巨大作用。当代中国志愿服务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存在方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以人为本,强调提升

自我的自愿行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融合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具有合理、健康、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性质,能够改造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改变人的道德风貌,反映着社会进步程度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体现着人的社会本质的全面发展,因而对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进程密切相关,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多样化的形成与自主性的生长同步。中国志愿服务的成长发展从理念到模式,是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实现制度和机制创立、运行和完善的过程,是社会公共治理的互动过程,也是政治权力公共化与社会成员公民化的互动过程,更是一个客观和长期的历史过程。

参考文献:

[1]陈曦.大学生志愿服务[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9.

[2]【美]罗德里克麦克法考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

和国史:第14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景跃进.市民社会和中国现代化学术讨论会述要[J].中

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5).

[4]王颖.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M].北

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

[5]刘喜堂.建国60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发展历程与制度变

迁[J].新华文摘,2010,(22).

[6]华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

制50年变迁[J].战略与管理,2000。(1).

[7]何瑛.中国以援外促合作求共赢[EB/OL].http://www.

gov.cn/jrzj/2010-fiT/19/content_1657841.hun.

[8】沈杰.志愿行动——中国社会的探索与践行[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9]苏会志.聚沙成塔汇流成河——北京奥运会展示中国社

会文明[EB/OL].http://news.xinhuanet.com/olimpics/

2008.08/04/content_8954282.hun.

[10]毕监武.社团革命——中国社团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11]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高嵘(1969一)。男,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理论博士生。

责任编辑:谭建

71

2013年5月

理论学刊

TheoryJournal

May.2013

No.5Ser.No.23l

第5期总第231期

当代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与特征

高嵘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摘要】当代中国志愿服务是在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变化、调整与建构的互动中,伴随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而成长发展的。大致经历了过渡起步、运动式成长、社会化推进、蓬勃展开等四个基本过程,其发展的主导依靠国家政治权力,内涵在于促进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前提来自政治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分化,本质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文明观。

(关键词】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特征[中圈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13)05-0068-04

志愿服务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与社会变迁下,理解可能会不一样,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在对志愿服务总体认识上达成共识:“自愿”、“无偿”、“奉献”、“有利于社会发展”。其核心是“服务和团结的理想,是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

念”D]CPS)。也正是这些核心观念,成就了志愿服务

力图在经济、文化、日常生活方式上,依照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统筹协调的公共权力及政治体系的模式进行一场天翻地覆的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在社会事务中扮演着至高无

上的角色,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与国家高度一体化,形成了“强国家一弱社会”的状态。权力高度集中,政府强势且高效,对于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确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高度政治化和权力集中的弊端日益暴露,这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历史步人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逐步认识到生产资料的高度公有制和高度集权体制的弊端和危害。在这一背景下,首先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国家下放权力,通过市场化等举措使社会获得比较大的自由空间和自权力,使经济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而稳步推进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党政分开、权力下放和精简机构。由此不难看出,我们走过的这段改革路程其实就是国家逐步让渡权力给社会的过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已经悄然发生了分离,即由高度一体化向良性分化转变。

针对我国长期存在的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失衡状况,按照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我们应以“强国家一强社会”的关系模式作为构建新型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想目标。这种关系模式具有三个方面的

特点:(1)社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种非国家的社

对于全人类的意义。志愿服务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它植根于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其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一、当代中国志愿服务发展阶段的划分依据

“研究中国社会的任何方面,如果不从中国共产党努力改造中国社会这一背景出发,那简直毫无意义。”[2](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前,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志愿服务的概念,也没有正式的志愿者组织,但是,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志愿服务却存在于社会管理服务之中,其发展变化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先后继起的诸多环节,这些发展变化的基础平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

史与逻辑。

从理论和实践双向考察,一般认为国家与社会(更确切地称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的关系存在四种可能的状态:“1.强社会与弱国家;2.弱社会与强国家;3.弱社会与弱国家;4.强社会与强国家”¨o。和以往政权的更迭不同,新中国的诞生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而是为后续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国家在政治、经济、国防上完全独立自主。它不仅仅在社会管理层面,而且

68

会组织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享有较为广泛的活动空

间、发挥较大的作用。(2)国家在尊重社会及其各种组织法律上的独立性的前提下,积极协调引导后者的活动,为它们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3)国家与社会,尤其是各种社会组织之间形成一种协同合作、互相监督的良性互动机制。目前,这种关系模式还只是一种发展目标,还需要实践努力才能转化为现实。因此,着眼当代中国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变化、调整与建构,可以更好地考察当代中国志

愿服务发展的基本过程。

二、当代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历程考察

根据前文论述,我们可以将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1949—1956年过渡起步阶段

1.社会背景:改造与变革。新政权的建立动摇了旧社会社团组织的基础,借助强有力的政治力量,“那些不符合新价值判断的组织,被当成‘封建组织’或‘反动组织’而取缔。那些符合新价值判断的,则在党的领导下改造成适应新的经济社会环境的组织。”HJ(黝’而居于党领导下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半官方组织,被赋予广泛联系群众的重任,成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这些“人民团体”促进了1949年以后社会的高度动员与整合,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在人民中间逐渐树立起来。

2.外在表现:组织化的社会捐助互助和崭新的

社会风尚。新成立的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对苦难群众的救济工作。1950年4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救济代表会议,确定了“在人民政府领导下,以人民自救自主为基础开展人民大众的救济福利事业”的基本原则。会后成立的中国人民救济总会确立的工作方针也是“在自力更生原则下,动员与组织人民实行劳动互助,实行自救、自助、助人”∞J。其后推出的主要救济形式就是节约捐赠“一把米”、“一件衣”、“一元钱”等活动,组织群众互助共济。这些活动不仅基本保证了民众的生存需要,还积极倡导劳动者和妇女的尊严与平等,为政治平等和人际交往中的相互尊重提供了前提条件,使广大民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一时期有组织的社会捐助互助活动以及五十年代中期为增加粮食生产由青年

团协助政府在全国范围组织的50多批青年志愿垦荒队活动,确立了党政主导的思路,标志着志愿服务

开始起步,成为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雏形。同时,中国人民变成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社会地位发生变化,社会风气显著好转,为志愿服务的运动式发展创造了思想准备和外部环境。

(二)1957—1966年运动式成长阶段

1.社会背景:单一与固化。从社会发展角度看,

1956年以后的中国社会逐渐走向单一化,“全能化”的执政党实现对社会的全面领导,社会呈现一种结构性让退现象,更深度地同构于国家,充分表现在单位化体制。“在1953年,这种人口在有的城市还占到60%,而在‘三大改造’和‘大跃进’运动之后,在单位体制以外的城市就业人口已经所剩无几。”【6](喇’此外,从1958年1月开始实施的户籍制度,明确了农业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管理体制,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对中国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提供了它们同构化的一个支撑条件。

2.外在表现:全民学雷锋运动。作为一名革命军人,雷锋短暂的一生忠诚、执着于其信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服务他人,体现着志愿精神的实质。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学雷锋”的活动热潮,广大青少年一直在学雷锋运动中发挥倡风气之先的作用。当时,伴随着学雷锋运动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人翁的责任感明显增强,一种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新风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明显改观。在雷锋精神激励下,1963--1966年为支持农村和边疆地区社会主义建设,近130万决心为祖国分忧、展现个人价值的城市知识青年自愿参加下乡运动;1963年以来,中国还先后向亚、非、拉和东欧的65个国家和地区选派志愿医务人员约2万人次¨J。这样,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呈群众性运动模式,逐渐开展起来。但是,政治力量的介入也使原本朴素的社会性互助关爱笼罩上意识形态的影子,国家本位意

识在我国社会成员意识中占据了主导。

(三)1978—2000年社会化展开阶段

1.社会背景:改革与探索。十年“文革”使党政管理体系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组织泛政治化,自主性与活力泯灭于极左的政治狂潮中。而1978---2000年这一历史时期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新气象:经济领域步人渐进的市场化通道,起决定作用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分配方式由单一走向多样,社会自身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法治意识蓬勃生长,曾被压抑的社会创造力逐渐显现,社会基层自治制度开始建立,社会阶层明显分化,社会成员知识化程度提高、价值观多样,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强,社会的组织化状况发生重要转变,获得前所未有的勃兴。

69

2.外在表现:志愿服务社会体系的初步建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雷锋运动逐渐演变为“五讲四美三热爱”、“文明礼貌月”等常规性实践活动,1988年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诞生了“为您服务”志愿者小组,在社区服务的层次上产生了我国最早的本土志愿者,并逐步建立了社区志愿者组织。20世纪90年代初,在共青团系统的组织推动下,产生了全国性的青年志愿者组织,成为目前中国最为活跃、规模最大、影响最好的志愿者队伍,体现出明显的区域扩散效果,在实践层面带动了我国其它志愿者组织的发展。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妇女大会把“非政府组织国际论坛”这一新鲜事物引入中国后,“志愿者组织”、“第三部门”等术语在中国知识界很快变得耳熟能详,在理论层面推动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中国志愿服务及其组织快速兴起,开始在社会建设发展中扮演角色,促进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友爱互助的新风尚,其理念也由“新形势下雷锋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即无私奉献,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助人自助,再到“让志愿服务成为时尚生活方式”,发挥着愈益深刻的影响力。

(四)2001年至今蓬勃发展阶段

1.社会背景:构建和谐社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志愿服务的兴起和志愿组织在全球范围的建立掀起了“社团革命”,民众热衷于参与志愿团体去提供人道服务,促进基层社会经济发展,防止环境退化,保障公民权利,以及许多之前无人关注的或由国家承担的种种目标,成为推动社会问题解决、监督和制衡乃至取代政府某些职能的重要力量。2005年1月27日《南方周末》的《环保新力量登场的台前幕后》一文,记述了“绿色家园志愿者”等民间环保组织对国家发改委在云南怒江建坝修电站方案的决策影响,在当代中国还是第一次。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确认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支持,有助于社会多样化的形成和自主性的生长,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外在表现:全民参与。2001年是国际志愿者年,截止2001年底,我国大陆共有7.69亿年满18岁以上的居民正式或非正式地参加了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参与率达到85.2%【8](P117’。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公民志愿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完善,志愿服务的发展更加迅速。2008年5月12日,汶川抗震救灾第

70

一次涌现了大规模的来自民间的志愿者,累计有超过491万各地志愿者以各种形式参与其中。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不仅是170万奥运志愿者的时代心声,更是中国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意识提升的新坐标。2008年由此被称为志愿者元年一J。其后,从上海世博会200万“我们在你身边”的志愿者,到广州亚运会120万“创造新生活”的志愿者,都成为公众参与社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志愿者以其出色的表现博得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志愿服务的社会赞誉和关注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至此,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

到强、由零星服务到网络服务、由组织发动到社会化

运作、由短期行动到持久服务的过程,引发新的社会时尚,取得了显著成就。

三、当代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特征

从前述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基本历程来看,可以将其基本特征概括如下:

(一)发展主导依靠国家政治权力

建国之初,党和政府把生产互助作为工作的中心,吸收传统慈善文化因素,传播社会主义友爱互助精神,通过层层动员方式,包括政治、组织和思想动员等,充分发动干部群众,以达到广泛的社会参与,从而有组织、有目的地领导广大群众进行生产自救互助。通过捐助运动,进一步密切了党与群众的关系、强化了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和政治认同。同时,将政治权力推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按照自己的价值判断对社会组织进行了重新选择和组合”u副‘刚’,使中国民间的非法势力被一扫而空。这样,“建国后,中国社会政治权力结构具有了这样的总体性特征:社会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组织运行方式上强调彻底动员式的群众运动”[1l】‘№’。中国共产党极强的政治动员和整合能力,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而且深刻的影响,使志愿服务在当代中国的成长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政的组织动员能力,而群众的参与程度则与群众的组织程度、对权威的认同心理以及运动与群众利益的关联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政治权力的主导与推动,使志愿服务的行政色彩浓厚,重点强调人们社会活动的政治性、统一性,社会成员对国家产生高度依赖,形成志愿服务及其组织在中国“自上而下”的推动方式。

(二)发展内涵在于促进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是社会生活与国家

权力之间相互适应与相互推进的运动过程,是从实践层面引导人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升华为信仰。具有凝聚价值取向和社会意识的功能。新中国成立初期有组织的捐助互助,旨在促进社会主义新风尚;学习雷锋好榜样,实质和核心是引导人们自觉地把人民的利益、社会的利益、他人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使个人的利益服从集体的利益,凸显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统一的先进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倡导的志愿精神,彰显了许许多多以人性为核心辐射出的人类共同美德,借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时至今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径内,始终成为当代中国志愿服务彰显的主流价值。

(三)发展前提来自政治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

逐渐分化

单从时间进度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志愿精神及行动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生发出来的社会精神与社会行动。政治与社会分化,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政府与市场分化,形成了经济生活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

经济和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形成,为志愿服务的兴

起提供了结构性基础。同时,市场经济造就了社会参与主体的多样性,政府职能转变让渡出了部分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社会成员利益意识的日渐成熟和理性化,不断健全的法治化环境,都转换为改革开放以来志愿服务兴起的直接动力。中国的志愿服务从理念到模式,正在发生着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志愿者”不再仅仅是一种称呼,而日渐成为公民的一种精神内涵和生活方式。

(四)发展本质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明观

社会发展就其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来看,无疑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但是,社会发展的这种必然性,又体现着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活动,是以人为主

体的超生物的有意识的社会运动。历史唯物主义从来重视社会意识对于社会文明发展的巨大作用。当代中国志愿服务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存在方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以人为本,强调提升

自我的自愿行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融合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具有合理、健康、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性质,能够改造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改变人的道德风貌,反映着社会进步程度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体现着人的社会本质的全面发展,因而对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进程密切相关,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多样化的形成与自主性的生长同步。中国志愿服务的成长发展从理念到模式,是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实现制度和机制创立、运行和完善的过程,是社会公共治理的互动过程,也是政治权力公共化与社会成员公民化的互动过程,更是一个客观和长期的历史过程。

参考文献:

[1]陈曦.大学生志愿服务[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9.

[2]【美]罗德里克麦克法考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

和国史:第14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景跃进.市民社会和中国现代化学术讨论会述要[J].中

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5).

[4]王颖.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M].北

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

[5]刘喜堂.建国60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发展历程与制度变

迁[J].新华文摘,2010,(22).

[6]华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

制50年变迁[J].战略与管理,2000。(1).

[7]何瑛.中国以援外促合作求共赢[EB/OL].http://www.

gov.cn/jrzj/2010-fiT/19/content_1657841.hun.

[8】沈杰.志愿行动——中国社会的探索与践行[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9]苏会志.聚沙成塔汇流成河——北京奥运会展示中国社

会文明[EB/OL].http://news.xinhuanet.com/olimpics/

2008.08/04/content_8954282.hun.

[10]毕监武.社团革命——中国社团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11]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高嵘(1969一)。男,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理论博士生。

责任编辑:谭建

71


相关内容

  • 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历程 成就和经验探析
  • 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探析* 刘 [摘 仓 要]新中国文化事业是在艰辛探索中螺旋式上升.曲折式前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事 业.文化产业.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历史证明,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推进文化理论的创新结合起来,把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把弘扬主 ...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论文
  • 标题: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摘要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定义和特征,各项原则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意义以及它的贯彻实施. 编写本论文的目的是总结自己在学习人文素质选修课--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过程中所收获的体会与感受,整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思路,运用已学相关知识以及参考文献分析现 ...

  • 当代教育改革视野中的教育史研究
  • 2009年3月第11卷/第3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 OU RNAL OF HE BE I N ORMA L UNI VERS ITY /Edu cati7onal Scie nce Edition / M a r. 2009 Vol. 11No. 3 当代教育改革视野中的教育史研究 ...

  • 中国乡土建筑研究的脉络_问题及展望
  • 第14卷第1期2014年2月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14,No. 1Feb. 2014 中国乡土建筑研究的脉络.问题及展望 吴志宏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云南 ...

  • 中国小说发展历程及各时期代表作 [1000字]
  • 中国小说发展历程及各时期代表作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三要素"的基本特征: 2.了解中国小说发展历程: 3.掌握各时期出现的小说样式: 4.把握各时期有代表性.典型性作家.作品: 5.学会鉴赏小说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小说发展历程: 2.把握各时期有代表性.典 ...

  • 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与历程
  •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迄今为止最为深入和全面的论述.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指道路,又是指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我们永远要高举的旗帜.上述深刻而又重要的结论是在回顾和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半个多世纪,特别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基础上形成的. 报告用3个& ...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框架(大括号)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 必修二 经济(物质文明)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提示] 本专题主要涉及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古代经济政策四部分内容.古代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小农经济是古代农 业经济的基本模式 ...

  • 公共管理学案例
  • 目 录 前言----------------------------------. (3) 第一章 公共管理学的视野-------------------------(5) 第二章 公共部门的角色--------------------------(6) 第三章 第三部门与公共管理--------- ...

  •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材试卷及答案2
  • 极分子党课培训测试题(A卷) 班级 一.填空题(每空1.5分,共15分) 1.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 即要做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做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者以及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