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店街中心低年级体育游戏的设计
游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有较大的积极作用。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从提高学生体能入手,大胆设计游戏教学,取得了明显效果。以下是对体育游戏设计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游戏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
趣味性是游戏的关键,科学性是游戏设计的基础。如果离开科学性,单纯追求趣味性,游戏就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因此,在游戏设计中,要力求做到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统一。“兴趣是参与运动的前提”。培养学生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锻炼的内在动力,是运动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因此,游戏的趣味性将影响到学生在有些活动中的质量,甚至学生还会对游戏所产生的兴趣,迁移到对整个体育运动的醒悟和爱好中去。但我们也应看到:把游戏看做是几个动作的简单组合是错误的,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假设性、象征性的手法进行启发诱导,科学合理地设计出新颖的、具有吸引力的游戏,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
2.同一基本动作多种组织方式的原则
心理学认为,学生对自己已经获得一定成绩的事情容易产生兴趣,并且还会使这种兴趣不断地发展起来,进而形成一种爱好和能力。因此,设计创编游戏时应根据这一活动规律,使同一基本动作具有不同的组织活动方式。如快速跑的游戏设计,可以是迎面接力的方式,也可以是追拍的方式;可以在直道上进行,也可以在圆上进行等等。这种游戏活动方式的改变,不仅有利有学生保持较高的活动情绪,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某一素质或掌握某一基本动作都是非常有利的。
二、应考虑游戏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
根据低年级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水平一的学生对故事、寓言、动画片(尤其是拟人化的小动物)有很大的兴趣。因此,设计低年级学生的体育游戏时,最好赋予游戏一定的故事情节。但此类的游戏不是通过台词叙述,而是通过对身体基本动作的反复操练和图形及队列队形的变换组合来完成的,设计这类游戏,往往都富有寓意和表演层次及情节变化等。让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游戏情节。开展活动。通过启发诱导,帮助学生想出更好的活动方法,并能够大胆地进行自我表现和尝试,设计好之后,最好使用音乐伴奏,或是采用边朗诵诗歌、儿歌、童谣,边游戏的方法。把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带到游戏中,这样可引导他们从故事情节中把游戏动作转移到形象化的表演上去,从而使需要讲述的基本动作变为孩子们自己所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以利于充分发展儿童的动作表现能力和表演能力。最后使学习寓于其中,乐在其中,形成高潮来结束游戏活动。
此外,也可以设计一些不带故事情节的、多种类型的体育游戏,目的是改善和培养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和简单的劳动中所形成的走、跑、跳、投、抛接轻物的基本活动能力,以及简单的个人和多人的搬运轻物的自然动作的能力。常见的有较短距离或较长距离跑向某一指定地点,追拍逃者,;原地或行进间的单脚和双脚跳跃。拍运各种不同类型的皮球,投掷垒球,沙袋,以及做各种类型的躲闪,躲藏,追逐和阻挡同伴等游戏。其中的一些动作,在可能的条件下,最好能赋予某种象征性的动作名称。如:“老鹰捉小鸡”“青蛙跳”等等。设计学龄期儿童的游戏,一般是以不分队的游戏为主。由于他们的安全防御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游戏中设计教具时除使用小皮球、沙袋、彩球等之外,一般可多采用徒手练习。
三、设计体育游戏过程中常用的队列
1.纵队:一路纵队,疏散式一路纵队,二路纵队,三路纵队或多路纵队。上述各路纵队适用于成队的近距离接力。而一路纵队和疏散式一路纵队及二路纵队,还适用于成队的近距离接力游戏。
2.横队:一列横队,疏散式一列横队,二列横队,三列横队,或多列横队。上述各列横队适用于近距离的游戏竞赛。四、设计体育游戏过程中常用的队形
3.疏散式马蹄形,适用于球类,投掷等游戏。
4.疏散式半圆形:适用于球类,圆周形游戏。
5.疏散式双圆形A (有间隔):适用于攻守性游戏。B (无间隔):适用于找替换者或圆周形游戏。4.放射形:适用于圆周形的游戏。
6.三角形:适用于球类或三角对抗等游戏。6.疏散式阶梯形:适用于攻守性游戏。
7.“满天星” 游戏时无一定的队列、队形要求,适用于攻守性游戏。
以上是我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对体育游戏设计的一点尝试,这是体育游戏创编过程中的重要步骤,。设计过程中必须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根据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去选择相应的基本动作,认真贯彻“健康第一”“学生是主体” 的思想,使游戏动作多样化,使学生忘我锻炼,不感疲劳;乐在其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一定会明显增强。
对于低年级教学,我一直都主张游戏教学,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的环境下进行体育活动,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兴趣更能让孩子加强体育锻炼。体育游戏是体育课上必不可少的,他能使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创!
1、锻炼性原则
首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以及实际活动能力等特点,合理地确定游戏的运动负荷量、动作难度和活动方式。
2、教育性原则
体育游戏的教育作用必须与游戏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之中。
3、趣味性原则
为了提高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技术及智力水平,在游戏的情节、形式等方面多下功夫。
4、安全性原则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体育游戏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创编体育游戏时应特别注重贯彻安全原则,对游戏的各个环节均应作“安全检查”。
小学低年级体育游戏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课题界定:游戏化教学就是整个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性质、任务和学生特点,课前设计好含有游戏构思和游戏动作的活动,课内引导或带领儿童主动又有序的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意在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彼此交流和行为认同去领悟,去发现其中的科学道理并从中有机的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同时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进行培养。
研究目标及理论依据
研究目标:从儿童心理发展学的角度而言,低年级学习的注意力存在易分散、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小学低年级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爱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力图在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游戏为主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达到人人参与,全体发展,主动探索为目的的游戏化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活跃,能使较难接受的内容的学习过程在玩中进行,促进学生不
断地学好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理论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教学原理,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原理,以及洛扎洛夫的暗示法教学原理。 研究过程及方法选择 研究过程:
1 发动阶段。
2 实施阶段
3 选择实验班
4探索进行游戏化教学的方法
5初步总结,继续探索提高游戏化教学的方法、策略
6按照新模型再次实验并总结
总结阶段,完成课题结题任务方法选择:文献资料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比较法
研究成果及呈现方式 实验总结报告、个案、与实验课题相关的实验论文、教学案例
课题创新要点 1、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真正爱上体育课,防止学生喜欢表面的“热热闹闹”,缺乏内在的需要。使学生把上好体育课当作一种自觉的行为享受。2、培养学生机智、果断、勇敢、顽强、热爱集体等优良品德和作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分析能力,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广开途径。3、把生活引进课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游戏贴近生活,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生活的乐趣,从而产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小学低年级体育游戏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一、课题界定
游戏化教学:就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性质、任务和学生特点,课前设计好含有游戏的构思和游戏动作的活动,课内引导或带领儿童主动又有
序的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意在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彼此交流和行为认同去领悟,去发现其中的科学道理并从中有机的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同时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进行培养。
二、 课题研究目标
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不稳定的生理特性。因此小学低年级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爱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力图在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游戏为主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达到人人参与,全体发展,主动探索为目的的游戏化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活跃,能使较难接受的内容的学习过程在玩中进行,促进学生不断地学好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课题提出的背景
长期以来,由于受陈旧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体育教学课大多仍沿袭前苏联教学结构的模式,其教学过程在教师主宰和严格控制之下,学生是被动的学练主体。体育活动课的内容和过程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与体育教学在知识技术、技能方法方面的实践相脱节,这与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精神大相径庭。
2、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外对学生体育自主实践心理方面已有报道,但大多均是与各自国情相符的特色体育实践研究。如日本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与实践方面做了
大量的研究,给我们很深的启发。发达国家均把学校体育作为一个公民在未来社会过健康文明生活不可缺少的文化组成部分,内容几乎涉及身体健康和文明生活的方方面面,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习惯,重视与社会环境和平时生活的联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21世纪我国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社会的、文化的、整体的健康人。体育课程应充分揭示生命运动的意义,应着眼于学生个体与群体、生理与心理、自然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的统一,使体育教学活动成为整体性极强的社会化过程。这决定了当前体育教学改革要突破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体系,建立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未来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前进和可持续发展更加依赖于人的知识与智慧,依赖于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我们应以素质教育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爱体育,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从今后学校体育发展的眼光看,娱乐体育的内容必将大大加强,将与健身体育一起成为学校体育的支柱”。素质教育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属。
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空间,使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开展“小学低年级体育游戏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的课题研究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1、理论依据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教学原理,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原理,以及
洛扎洛夫的暗示法教学原理。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教学原理,为我们在“建模”中更科学地认识儿童提供了理论依据。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直接生理成熟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学习的结果,而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而使认知结构不断发生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是主动地以同化或顺应的方式,与客体相互作用,感知客体,理解客体,并建构相应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的发展。
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原理,为我们在“建模”中,更有效地把握儿童教育的科学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而掌握学科结构的态度或方法便是“发现”。因而,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发现法,要求教育对象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强调学习活动的过程价值。
洛扎洛夫的暗示法教学原理,为我们在“建模”中优化教育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洛扎洛夫认为,对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最有效的影响是间接的、含蓄的暗示法。他主张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重视儿童的兴趣,重视隐性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把有意与无意结合起来,,把理论与情感结合起来,调动儿童的认知积极性,开发儿童潜在的能力。
除此之外,维果茨基的学习与发展理论、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等,都为我们建构游戏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
2、 实践价值
(1)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教师只有蹲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在乎孩子的心灵,才能想出让孩子热爱体
育学科的方法;只有丰富自己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才能让孩子喜欢自己。也只有在得到孩子的承认之后,教师才能体会到工作的快乐。
(2)改革体育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3)使更多的学生爱上体育课,让更多的学生因此而有个性的智力充满性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为孩子终身热爱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4)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五、研究内容
1、 游戏化教学的作用
2、 游戏化教学在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中的运用
3、 体育困难生在游戏化教学下转变的个案
六、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对象以及所采用的具体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校二年级的全体学生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游戏教学是个很大的课题,文献法用于了解研究对象的历史和基本情况,为进一步调查和比较分析做准备。
(2)问卷调查法,内容包括学生的兴趣、喜爱的游戏类型及教师在体育课上运用体育游戏后的效果等方面。
(3)实验法:1. 固定组实验∶实验班与对照班对照。
2. 单组实验∶实验班施前、施后自身对照。
研究过程:
(1)广泛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各个学科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实验资料。
(2)根据已有的资料,并结合现代学生的特点,设计调查表格,对自己的学生
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体育课的学习。
(3)根据调查结果,对各班级设计实验模型。
(4)进行教学实验。对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及时汇总和总结,注意案例的收集(特别是对于体育困难生,注意其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变化,例如让学生自己讲述自己的体会和变化等)。
(5)一轮实验结束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修改实验模型。
(6)按照新模型再次实验、并总结。
(7)在二年级推广,进行广泛实验。
(8)全面总结,并撰写论文。
对小学低年级体育课游戏教学的几点认识
游戏教材是小学体育课尤其是小学低年级体育课的重要内容,“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权利,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他们十分喜爱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游戏中也隐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是寓教于乐的适宜途径。”以前由于长期带高年级体育课,对游戏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并不深刻。近几年,通过低年级体育教学实践的积淀,对游戏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体育游戏是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教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有关专家指出,小学的体育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各项体育运动及体育课的兴趣,为中学的体育课打下基础。所以从学生的运动需要出发,各项教学内容的游戏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因而在小学体育课中游戏的教学时数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在一定的故事情境中游戏,在运动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笔者在小学二年级体育课中安排的“保护藏羚羊”游戏,既有固定的故事情景、不同的角色,又有激发学生灵活动脑的藏羚羊躲进山洞、偷猎者躲进据
点以及偷猎者和藏羚羊可以换回复活的设计,使游戏的内涵非常丰富,又充满了情趣,满足了他们的运动需要。从而使这个游戏不仅有效发展了学生的奔跑能力,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在游戏过程中自然渗透了保护野生动物等方面的教育,充分发挥了体育学科全面育人的功能。
二、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计游戏才能确保游戏教学的成功
游戏教学要想取得成功,游戏的创编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是笔者近年对游戏教学全新认识。如 “游戏:小兔飞飞”和“游戏:跳格子”一课在上得非常成功,究其首要原因就是这两个游戏创编得非常好,游戏有故事情节,有拍手儿歌,“锤咚锤”的玩法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这些设计完全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受他们的喜爱。由此可见,选取一个好的教学内容是一节课成功的前提和保证,即教学内容一定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和一定的教育功能。就游戏课的教学而言,游戏的设计是否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计的,是否能满足学生的运动需要与育人的需要,是游戏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三、游戏教学的借鉴、改进、创新
对别人创编的游戏,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应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笔者认为,应该不仅仅是简单的拿来,套用,还要使其教材化,要改进,要创新。
如游戏“逗小狗”创编得非常成功,就像创作者吴纪安老师在介绍游戏方法时说的那样,“充满生活情趣就能受到学生的喜爱。”我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做完了这个游戏,但在这节游戏课上,也出现了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情况,就是学生争当“小狗”角色,游戏开始后有些想当“小狗”的学生就故意被抓。还有的学生抓绳子、踩绳子,干扰了游戏的进行。为了使游戏保持趣味性,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笔者就规定靠近小狗又能巧妙躲开的才能担任“小狗”
角色,抓绳子的不能当“小狗”。规定宣布后,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又如于文忠老师创编的游戏“真猴假猴”,具有一定的情节,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得较好,学生玩得也很开心。但我发现如果直接做这个游戏,学生准备活动可能不够充分,便做了改进,在游戏前组织学生绕场模仿小猴行进,起到热身的作用,效果较好。又增加“小猴的家”规则,小猴回家后便可以不被抓,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得到适当的休息,也进一步提高了游戏的趣味性。这种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游戏规则的改进、创新,充分体现了手段为目的服务的理念,为游戏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店街中心低年级体育游戏的设计
游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有较大的积极作用。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从提高学生体能入手,大胆设计游戏教学,取得了明显效果。以下是对体育游戏设计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游戏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
趣味性是游戏的关键,科学性是游戏设计的基础。如果离开科学性,单纯追求趣味性,游戏就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因此,在游戏设计中,要力求做到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统一。“兴趣是参与运动的前提”。培养学生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锻炼的内在动力,是运动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因此,游戏的趣味性将影响到学生在有些活动中的质量,甚至学生还会对游戏所产生的兴趣,迁移到对整个体育运动的醒悟和爱好中去。但我们也应看到:把游戏看做是几个动作的简单组合是错误的,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假设性、象征性的手法进行启发诱导,科学合理地设计出新颖的、具有吸引力的游戏,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
2.同一基本动作多种组织方式的原则
心理学认为,学生对自己已经获得一定成绩的事情容易产生兴趣,并且还会使这种兴趣不断地发展起来,进而形成一种爱好和能力。因此,设计创编游戏时应根据这一活动规律,使同一基本动作具有不同的组织活动方式。如快速跑的游戏设计,可以是迎面接力的方式,也可以是追拍的方式;可以在直道上进行,也可以在圆上进行等等。这种游戏活动方式的改变,不仅有利有学生保持较高的活动情绪,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某一素质或掌握某一基本动作都是非常有利的。
二、应考虑游戏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
根据低年级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水平一的学生对故事、寓言、动画片(尤其是拟人化的小动物)有很大的兴趣。因此,设计低年级学生的体育游戏时,最好赋予游戏一定的故事情节。但此类的游戏不是通过台词叙述,而是通过对身体基本动作的反复操练和图形及队列队形的变换组合来完成的,设计这类游戏,往往都富有寓意和表演层次及情节变化等。让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游戏情节。开展活动。通过启发诱导,帮助学生想出更好的活动方法,并能够大胆地进行自我表现和尝试,设计好之后,最好使用音乐伴奏,或是采用边朗诵诗歌、儿歌、童谣,边游戏的方法。把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带到游戏中,这样可引导他们从故事情节中把游戏动作转移到形象化的表演上去,从而使需要讲述的基本动作变为孩子们自己所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以利于充分发展儿童的动作表现能力和表演能力。最后使学习寓于其中,乐在其中,形成高潮来结束游戏活动。
此外,也可以设计一些不带故事情节的、多种类型的体育游戏,目的是改善和培养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和简单的劳动中所形成的走、跑、跳、投、抛接轻物的基本活动能力,以及简单的个人和多人的搬运轻物的自然动作的能力。常见的有较短距离或较长距离跑向某一指定地点,追拍逃者,;原地或行进间的单脚和双脚跳跃。拍运各种不同类型的皮球,投掷垒球,沙袋,以及做各种类型的躲闪,躲藏,追逐和阻挡同伴等游戏。其中的一些动作,在可能的条件下,最好能赋予某种象征性的动作名称。如:“老鹰捉小鸡”“青蛙跳”等等。设计学龄期儿童的游戏,一般是以不分队的游戏为主。由于他们的安全防御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游戏中设计教具时除使用小皮球、沙袋、彩球等之外,一般可多采用徒手练习。
三、设计体育游戏过程中常用的队列
1.纵队:一路纵队,疏散式一路纵队,二路纵队,三路纵队或多路纵队。上述各路纵队适用于成队的近距离接力。而一路纵队和疏散式一路纵队及二路纵队,还适用于成队的近距离接力游戏。
2.横队:一列横队,疏散式一列横队,二列横队,三列横队,或多列横队。上述各列横队适用于近距离的游戏竞赛。四、设计体育游戏过程中常用的队形
3.疏散式马蹄形,适用于球类,投掷等游戏。
4.疏散式半圆形:适用于球类,圆周形游戏。
5.疏散式双圆形A (有间隔):适用于攻守性游戏。B (无间隔):适用于找替换者或圆周形游戏。4.放射形:适用于圆周形的游戏。
6.三角形:适用于球类或三角对抗等游戏。6.疏散式阶梯形:适用于攻守性游戏。
7.“满天星” 游戏时无一定的队列、队形要求,适用于攻守性游戏。
以上是我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对体育游戏设计的一点尝试,这是体育游戏创编过程中的重要步骤,。设计过程中必须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根据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去选择相应的基本动作,认真贯彻“健康第一”“学生是主体” 的思想,使游戏动作多样化,使学生忘我锻炼,不感疲劳;乐在其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一定会明显增强。
对于低年级教学,我一直都主张游戏教学,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的环境下进行体育活动,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兴趣更能让孩子加强体育锻炼。体育游戏是体育课上必不可少的,他能使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创!
1、锻炼性原则
首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以及实际活动能力等特点,合理地确定游戏的运动负荷量、动作难度和活动方式。
2、教育性原则
体育游戏的教育作用必须与游戏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之中。
3、趣味性原则
为了提高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技术及智力水平,在游戏的情节、形式等方面多下功夫。
4、安全性原则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体育游戏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创编体育游戏时应特别注重贯彻安全原则,对游戏的各个环节均应作“安全检查”。
小学低年级体育游戏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课题界定:游戏化教学就是整个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性质、任务和学生特点,课前设计好含有游戏构思和游戏动作的活动,课内引导或带领儿童主动又有序的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意在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彼此交流和行为认同去领悟,去发现其中的科学道理并从中有机的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同时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进行培养。
研究目标及理论依据
研究目标:从儿童心理发展学的角度而言,低年级学习的注意力存在易分散、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小学低年级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爱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力图在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游戏为主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达到人人参与,全体发展,主动探索为目的的游戏化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活跃,能使较难接受的内容的学习过程在玩中进行,促进学生不
断地学好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理论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教学原理,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原理,以及洛扎洛夫的暗示法教学原理。 研究过程及方法选择 研究过程:
1 发动阶段。
2 实施阶段
3 选择实验班
4探索进行游戏化教学的方法
5初步总结,继续探索提高游戏化教学的方法、策略
6按照新模型再次实验并总结
总结阶段,完成课题结题任务方法选择:文献资料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比较法
研究成果及呈现方式 实验总结报告、个案、与实验课题相关的实验论文、教学案例
课题创新要点 1、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真正爱上体育课,防止学生喜欢表面的“热热闹闹”,缺乏内在的需要。使学生把上好体育课当作一种自觉的行为享受。2、培养学生机智、果断、勇敢、顽强、热爱集体等优良品德和作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分析能力,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广开途径。3、把生活引进课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游戏贴近生活,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生活的乐趣,从而产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小学低年级体育游戏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一、课题界定
游戏化教学:就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性质、任务和学生特点,课前设计好含有游戏的构思和游戏动作的活动,课内引导或带领儿童主动又有
序的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意在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彼此交流和行为认同去领悟,去发现其中的科学道理并从中有机的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同时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进行培养。
二、 课题研究目标
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不稳定的生理特性。因此小学低年级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爱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力图在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游戏为主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达到人人参与,全体发展,主动探索为目的的游戏化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活跃,能使较难接受的内容的学习过程在玩中进行,促进学生不断地学好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课题提出的背景
长期以来,由于受陈旧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体育教学课大多仍沿袭前苏联教学结构的模式,其教学过程在教师主宰和严格控制之下,学生是被动的学练主体。体育活动课的内容和过程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与体育教学在知识技术、技能方法方面的实践相脱节,这与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精神大相径庭。
2、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外对学生体育自主实践心理方面已有报道,但大多均是与各自国情相符的特色体育实践研究。如日本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与实践方面做了
大量的研究,给我们很深的启发。发达国家均把学校体育作为一个公民在未来社会过健康文明生活不可缺少的文化组成部分,内容几乎涉及身体健康和文明生活的方方面面,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习惯,重视与社会环境和平时生活的联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21世纪我国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社会的、文化的、整体的健康人。体育课程应充分揭示生命运动的意义,应着眼于学生个体与群体、生理与心理、自然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的统一,使体育教学活动成为整体性极强的社会化过程。这决定了当前体育教学改革要突破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体系,建立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未来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前进和可持续发展更加依赖于人的知识与智慧,依赖于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我们应以素质教育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爱体育,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从今后学校体育发展的眼光看,娱乐体育的内容必将大大加强,将与健身体育一起成为学校体育的支柱”。素质教育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属。
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空间,使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开展“小学低年级体育游戏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的课题研究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1、理论依据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教学原理,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原理,以及
洛扎洛夫的暗示法教学原理。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教学原理,为我们在“建模”中更科学地认识儿童提供了理论依据。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直接生理成熟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学习的结果,而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而使认知结构不断发生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是主动地以同化或顺应的方式,与客体相互作用,感知客体,理解客体,并建构相应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的发展。
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原理,为我们在“建模”中,更有效地把握儿童教育的科学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而掌握学科结构的态度或方法便是“发现”。因而,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发现法,要求教育对象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强调学习活动的过程价值。
洛扎洛夫的暗示法教学原理,为我们在“建模”中优化教育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洛扎洛夫认为,对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最有效的影响是间接的、含蓄的暗示法。他主张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重视儿童的兴趣,重视隐性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把有意与无意结合起来,,把理论与情感结合起来,调动儿童的认知积极性,开发儿童潜在的能力。
除此之外,维果茨基的学习与发展理论、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等,都为我们建构游戏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
2、 实践价值
(1)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教师只有蹲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在乎孩子的心灵,才能想出让孩子热爱体
育学科的方法;只有丰富自己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才能让孩子喜欢自己。也只有在得到孩子的承认之后,教师才能体会到工作的快乐。
(2)改革体育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3)使更多的学生爱上体育课,让更多的学生因此而有个性的智力充满性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为孩子终身热爱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4)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五、研究内容
1、 游戏化教学的作用
2、 游戏化教学在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中的运用
3、 体育困难生在游戏化教学下转变的个案
六、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对象以及所采用的具体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校二年级的全体学生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游戏教学是个很大的课题,文献法用于了解研究对象的历史和基本情况,为进一步调查和比较分析做准备。
(2)问卷调查法,内容包括学生的兴趣、喜爱的游戏类型及教师在体育课上运用体育游戏后的效果等方面。
(3)实验法:1. 固定组实验∶实验班与对照班对照。
2. 单组实验∶实验班施前、施后自身对照。
研究过程:
(1)广泛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各个学科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实验资料。
(2)根据已有的资料,并结合现代学生的特点,设计调查表格,对自己的学生
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体育课的学习。
(3)根据调查结果,对各班级设计实验模型。
(4)进行教学实验。对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及时汇总和总结,注意案例的收集(特别是对于体育困难生,注意其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变化,例如让学生自己讲述自己的体会和变化等)。
(5)一轮实验结束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修改实验模型。
(6)按照新模型再次实验、并总结。
(7)在二年级推广,进行广泛实验。
(8)全面总结,并撰写论文。
对小学低年级体育课游戏教学的几点认识
游戏教材是小学体育课尤其是小学低年级体育课的重要内容,“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权利,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他们十分喜爱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游戏中也隐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是寓教于乐的适宜途径。”以前由于长期带高年级体育课,对游戏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并不深刻。近几年,通过低年级体育教学实践的积淀,对游戏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体育游戏是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教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有关专家指出,小学的体育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各项体育运动及体育课的兴趣,为中学的体育课打下基础。所以从学生的运动需要出发,各项教学内容的游戏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因而在小学体育课中游戏的教学时数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在一定的故事情境中游戏,在运动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笔者在小学二年级体育课中安排的“保护藏羚羊”游戏,既有固定的故事情景、不同的角色,又有激发学生灵活动脑的藏羚羊躲进山洞、偷猎者躲进据
点以及偷猎者和藏羚羊可以换回复活的设计,使游戏的内涵非常丰富,又充满了情趣,满足了他们的运动需要。从而使这个游戏不仅有效发展了学生的奔跑能力,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在游戏过程中自然渗透了保护野生动物等方面的教育,充分发挥了体育学科全面育人的功能。
二、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计游戏才能确保游戏教学的成功
游戏教学要想取得成功,游戏的创编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是笔者近年对游戏教学全新认识。如 “游戏:小兔飞飞”和“游戏:跳格子”一课在上得非常成功,究其首要原因就是这两个游戏创编得非常好,游戏有故事情节,有拍手儿歌,“锤咚锤”的玩法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这些设计完全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受他们的喜爱。由此可见,选取一个好的教学内容是一节课成功的前提和保证,即教学内容一定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和一定的教育功能。就游戏课的教学而言,游戏的设计是否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计的,是否能满足学生的运动需要与育人的需要,是游戏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三、游戏教学的借鉴、改进、创新
对别人创编的游戏,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应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笔者认为,应该不仅仅是简单的拿来,套用,还要使其教材化,要改进,要创新。
如游戏“逗小狗”创编得非常成功,就像创作者吴纪安老师在介绍游戏方法时说的那样,“充满生活情趣就能受到学生的喜爱。”我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做完了这个游戏,但在这节游戏课上,也出现了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情况,就是学生争当“小狗”角色,游戏开始后有些想当“小狗”的学生就故意被抓。还有的学生抓绳子、踩绳子,干扰了游戏的进行。为了使游戏保持趣味性,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笔者就规定靠近小狗又能巧妙躲开的才能担任“小狗”
角色,抓绳子的不能当“小狗”。规定宣布后,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又如于文忠老师创编的游戏“真猴假猴”,具有一定的情节,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得较好,学生玩得也很开心。但我发现如果直接做这个游戏,学生准备活动可能不够充分,便做了改进,在游戏前组织学生绕场模仿小猴行进,起到热身的作用,效果较好。又增加“小猴的家”规则,小猴回家后便可以不被抓,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得到适当的休息,也进一步提高了游戏的趣味性。这种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游戏规则的改进、创新,充分体现了手段为目的服务的理念,为游戏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