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与持续发展

作者:韩美

山东经济 1995年10期

  黄河三角洲综合整治被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行动计划。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被列入联合国规划署(UNDP)行动计划。①这标志着国际、国内对黄河三角洲开发的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已被纳入国家乃至全球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本文在分析自然资源与持续发展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针对黄河三角洲的自然资源特点,提出持续发展黄河三角洲的自然资源对策。

  一、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持续发展观点最早出现于1981年的《世界保护策略》一文,随后被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所引用,并在1991年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的联合声明《关心地球》中得到进一步阐明。1992年,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为183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所接受。虽然这一术语已被普遍应用,但迄今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因为持续发展的内容非常广泛,要在一个简短的定义中对一个广泛的概念进行高度概括是十分困难的。所以,现在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对它丰富内涵的探索,并联系到具体地区和部门,从不同角度,不同属性对持续发展进行了定义。

  自然资源与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首先,自然资源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子。一般说,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的持续协调关系;二是人类自身世代间在资源利用上的平等关系;三是经济的持续发展。上述三个方面涉及到资源、环境、市场、投资、技术、政策、法律等诸多方面,但从总体和长期看,只有资源与环境才是决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子,而其中又以自然资源的利用为中心,因为自然资源较环境易为人控制且直接作用于物质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形成。所以,自然资源问题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鉴于自然资源在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少学者从资源角度定义了持续发展。如Edward B.Barbier把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②还有人提出,持续发展是“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③另有学者认为,持续发展是在资源和经济增长间建立一种关系,该关系与净化空气和提供生态支持的环境相协调一致。④笔者认为,持续发展就是合理开发与保护自然资源,以实现人口、经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从上述定义中也可看出,自然资源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子。

  其次,持续发展的提出促进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过去,人们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采取了掠夺式开发,结果造成了环境恶化、生态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持续发展的提出,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人们把发展经济与保护自然资源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使人们认识到开发与保护自然资源是相辅相承的。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它需要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没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特别是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满足,也就无从谈到自然资源的保护,因为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贫困、饥饿和生产停滞的基础上。

  黄河三角洲的自然资源是其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只有充分认识本区自然资源的特点,才能制定正确的持续发展战略。

  二、黄河三角洲持续发展在自然资源优劣势方面的分析

  (一)自然资源优势

  黄河三角洲的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首先,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这是本区的优势资源。据统计,石油、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分别为32亿t和257亿m[3],各占全国总储量的21%。经过30年的开发,黄河三角洲上的胜利油田已建设成为中国第二大油田,年产原油3500万吨左右。近年来的勘探表明,三角洲东部沿海油气富集,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其次,有广袤的土地资源。黄河三角洲有土地2650万亩,人均占有土地7万亩多。据统计,仅东营市就有土地1174万亩,其中耕地355万亩,占总面积的30%;盐碱荒地176万亩,占总面积的15%;人均占有土地7.85亩,耕地2.35亩,分别相当于全省平均数的2.17倍和1.8倍。目前还有63%的土地没有开发,部分已开发的土地也属中低产田,加上黄河入海口每年新造陆地3万多亩,所以这里的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很大。

  再次,还有储量巨大的地下卤水和盐岩资源。据山东省地矿局估算,三角洲两侧沿海地下卤水资源达60-80亿m[3],含盐浓度高出海水3-6倍。此外,三角洲盐岩矿床丰富,仅东营凹陷盐岩矿床面积就达600km[2],已钻探盐岩矿地质储量近6000亿t,目前仅次于四川南充盐矿,属国内第二大盐岩矿。储量如此巨大的卤水、盐岩矿床,有广阔的开采前景。

  另外,三角洲地区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生物资源、滩涂资源等。所有这些资源为黄河三角洲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自然资源劣势

  1.地域环境动荡,生态脆弱。

  黄河尾闾自1855年夺大清河改道由利津入渤海后,在100多年间往复摆动10余次,平均约10年一次。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入海,自1855年以来造陆面积达2530km[2]。1976年以来造陆速率高达32.36km[2]/a,使黄河三角洲成为世界上土地新生速度最快的地区。黄河尾闾摆荡,三角洲不断向海推进,形成动荡的地域环境。

  黄河三角洲成土年幼,垦殖率低,荒原面积广大。在自然气候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荒原中各类野生动植物种群将随着其赖以生存的地域环境的变化而消长。此外,由于受黄河冲淤,海水侵蚀,人为垦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处于不同区位的各类土地正分别经历着盐化、潮化、褐土化及潴育化等变化过程,使土壤发育不稳定,肥力易衰退,从而形成三角洲脆弱的生态环境。

  2.淡水资源不容乐观。

  一般人认为,黄河三角洲背靠大河,淡水资源丰足。其实,在丰足的水资源背后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水资源年际、年内分配不均。如黄河进入利津站的多年平均径流量约400亿m[3],而最多年份达900多亿m[3],最少年份不足100亿m[3],相差近10倍。在一年四季中,黄河水分配也不均匀,有的季节甚至断流。其次,三角洲境内浅层地下水水量小、水质差,对工农业用水、人畜饮水都不适用。第三,三角洲境内河道大多遭受污染。据1988年对广利河、溢洪河、挑河等5条河流的11个断面的监测,石油检出值均超过国家地表水三级标准。

  3.土地资源盐渍严重。

  黄河三角洲因地处海滨,浅层地下水矿化度高,致使土壤盐渍严重。东营市农牧局的资料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有盐渍土地859万亩,已垦为农耕地的有325万亩,封育天然草场的有240万亩,植树造林的有22万多亩,尚有盐荒地270万亩待开发。在已垦的耕地中,由于盐碱的影响,以及耕作粗放,致使产量不高,80%属于中低产田。

  上述自然资源劣势,构成了三角洲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以黄河三角洲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自然资源对策

  持续发展强调对不同属性的自然资源,要采用不同的对策。

  (一)石油、天然气、盐岩、卤水等矿产资源,都属不可更新资源,虽然目前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储量丰富,但随着开采的增加,最终将枯竭。所以从现在起就应增强资源危机感,提高对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加强综合利用,严禁浪费资源,尽可能延长其开发利用寿命。

  (二)生物、水、土壤肥力等属可更新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要限制在其再生产的承载力限度内,同时采用人工措施促进可更新资源的再生产。

  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应不超过其生态系统耐性和稳定性的阀限,保持其更新能力。要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传统观点认为,自然保护区就是把一些保存尚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起来,禁止人为破坏,不动其一草一木,让其在封闭的系统中进行自我恢复和更新,这样就把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对立了起来。持续发展观点不主张封闭式的消极保护,而特别强调保护与持续发展并重。通过保护自然资源而发展和开发利用资源。1992年,黄河三角洲已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地处渤海之滨,东营市境内,含黄河入海口和1976年黄河故道两部分,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年轻的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对这个保护区不能采取封闭式保护,而要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保护区的土地优势,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及旅游业等多种经营项目,实现保护与开发的统一。

  黄河三角洲淡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分配很不合理。首先要针对水资源年际、年内分配不均问题,继续加强水库建设。其次要针对行业间水资源分配不均做好用水计划。据80年代统计,在黄河三角洲用水总量中,油田用水占30%,万元产值耗水813m[3];农业用水占62%,万元产值耗水10260m[3];地方工业用水占1.5%,万元产值耗水270m[3]。以上数据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地方工业落后,农业用水比例过大而效益不高。所以从现在起,要象分配投资、能源一样,对水资源的分配进行严格控制,并对由于工业用水带来的污染,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地方工业各行业的万元产值耗水量定出指标。对新上的、优先发展的产业,对其用水量要进行测算和规划,以决定发展规模。

  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质量差,土壤肥效低,盐渍严重,要利用人工措施不断改良土壤,促进土壤肥力的良性循环。在淡水资源较多的地区可采用引淡洗盐压碱,但必须强调排灌结合,这样才能使土壤逐渐脱盐,向良性方向发展。也可种植水稻,实践证明,种植水稻是改良滨海盐渍土的较好措施。在引淡水比较困难的地区,可以修筑台田,深挖沟,高筑田,利用雨水淋盐。稳定现行黄河入海流路,为黄河三角洲持续发展创造稳定的大环境。关于稳定黄河流路的重要性及应采取的措施,很多学者作过大量研究,此不赘述。

作者介绍:韩美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

作者:韩美

山东经济 1995年10期

  黄河三角洲综合整治被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行动计划。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被列入联合国规划署(UNDP)行动计划。①这标志着国际、国内对黄河三角洲开发的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已被纳入国家乃至全球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本文在分析自然资源与持续发展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针对黄河三角洲的自然资源特点,提出持续发展黄河三角洲的自然资源对策。

  一、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持续发展观点最早出现于1981年的《世界保护策略》一文,随后被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所引用,并在1991年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的联合声明《关心地球》中得到进一步阐明。1992年,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为183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所接受。虽然这一术语已被普遍应用,但迄今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因为持续发展的内容非常广泛,要在一个简短的定义中对一个广泛的概念进行高度概括是十分困难的。所以,现在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对它丰富内涵的探索,并联系到具体地区和部门,从不同角度,不同属性对持续发展进行了定义。

  自然资源与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首先,自然资源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子。一般说,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的持续协调关系;二是人类自身世代间在资源利用上的平等关系;三是经济的持续发展。上述三个方面涉及到资源、环境、市场、投资、技术、政策、法律等诸多方面,但从总体和长期看,只有资源与环境才是决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子,而其中又以自然资源的利用为中心,因为自然资源较环境易为人控制且直接作用于物质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形成。所以,自然资源问题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鉴于自然资源在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少学者从资源角度定义了持续发展。如Edward B.Barbier把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②还有人提出,持续发展是“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③另有学者认为,持续发展是在资源和经济增长间建立一种关系,该关系与净化空气和提供生态支持的环境相协调一致。④笔者认为,持续发展就是合理开发与保护自然资源,以实现人口、经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从上述定义中也可看出,自然资源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子。

  其次,持续发展的提出促进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过去,人们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采取了掠夺式开发,结果造成了环境恶化、生态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持续发展的提出,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人们把发展经济与保护自然资源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使人们认识到开发与保护自然资源是相辅相承的。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它需要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没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特别是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满足,也就无从谈到自然资源的保护,因为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贫困、饥饿和生产停滞的基础上。

  黄河三角洲的自然资源是其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只有充分认识本区自然资源的特点,才能制定正确的持续发展战略。

  二、黄河三角洲持续发展在自然资源优劣势方面的分析

  (一)自然资源优势

  黄河三角洲的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首先,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这是本区的优势资源。据统计,石油、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分别为32亿t和257亿m[3],各占全国总储量的21%。经过30年的开发,黄河三角洲上的胜利油田已建设成为中国第二大油田,年产原油3500万吨左右。近年来的勘探表明,三角洲东部沿海油气富集,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其次,有广袤的土地资源。黄河三角洲有土地2650万亩,人均占有土地7万亩多。据统计,仅东营市就有土地1174万亩,其中耕地355万亩,占总面积的30%;盐碱荒地176万亩,占总面积的15%;人均占有土地7.85亩,耕地2.35亩,分别相当于全省平均数的2.17倍和1.8倍。目前还有63%的土地没有开发,部分已开发的土地也属中低产田,加上黄河入海口每年新造陆地3万多亩,所以这里的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很大。

  再次,还有储量巨大的地下卤水和盐岩资源。据山东省地矿局估算,三角洲两侧沿海地下卤水资源达60-80亿m[3],含盐浓度高出海水3-6倍。此外,三角洲盐岩矿床丰富,仅东营凹陷盐岩矿床面积就达600km[2],已钻探盐岩矿地质储量近6000亿t,目前仅次于四川南充盐矿,属国内第二大盐岩矿。储量如此巨大的卤水、盐岩矿床,有广阔的开采前景。

  另外,三角洲地区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生物资源、滩涂资源等。所有这些资源为黄河三角洲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自然资源劣势

  1.地域环境动荡,生态脆弱。

  黄河尾闾自1855年夺大清河改道由利津入渤海后,在100多年间往复摆动10余次,平均约10年一次。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入海,自1855年以来造陆面积达2530km[2]。1976年以来造陆速率高达32.36km[2]/a,使黄河三角洲成为世界上土地新生速度最快的地区。黄河尾闾摆荡,三角洲不断向海推进,形成动荡的地域环境。

  黄河三角洲成土年幼,垦殖率低,荒原面积广大。在自然气候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荒原中各类野生动植物种群将随着其赖以生存的地域环境的变化而消长。此外,由于受黄河冲淤,海水侵蚀,人为垦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处于不同区位的各类土地正分别经历着盐化、潮化、褐土化及潴育化等变化过程,使土壤发育不稳定,肥力易衰退,从而形成三角洲脆弱的生态环境。

  2.淡水资源不容乐观。

  一般人认为,黄河三角洲背靠大河,淡水资源丰足。其实,在丰足的水资源背后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水资源年际、年内分配不均。如黄河进入利津站的多年平均径流量约400亿m[3],而最多年份达900多亿m[3],最少年份不足100亿m[3],相差近10倍。在一年四季中,黄河水分配也不均匀,有的季节甚至断流。其次,三角洲境内浅层地下水水量小、水质差,对工农业用水、人畜饮水都不适用。第三,三角洲境内河道大多遭受污染。据1988年对广利河、溢洪河、挑河等5条河流的11个断面的监测,石油检出值均超过国家地表水三级标准。

  3.土地资源盐渍严重。

  黄河三角洲因地处海滨,浅层地下水矿化度高,致使土壤盐渍严重。东营市农牧局的资料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有盐渍土地859万亩,已垦为农耕地的有325万亩,封育天然草场的有240万亩,植树造林的有22万多亩,尚有盐荒地270万亩待开发。在已垦的耕地中,由于盐碱的影响,以及耕作粗放,致使产量不高,80%属于中低产田。

  上述自然资源劣势,构成了三角洲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以黄河三角洲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自然资源对策

  持续发展强调对不同属性的自然资源,要采用不同的对策。

  (一)石油、天然气、盐岩、卤水等矿产资源,都属不可更新资源,虽然目前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储量丰富,但随着开采的增加,最终将枯竭。所以从现在起就应增强资源危机感,提高对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加强综合利用,严禁浪费资源,尽可能延长其开发利用寿命。

  (二)生物、水、土壤肥力等属可更新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要限制在其再生产的承载力限度内,同时采用人工措施促进可更新资源的再生产。

  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应不超过其生态系统耐性和稳定性的阀限,保持其更新能力。要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传统观点认为,自然保护区就是把一些保存尚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起来,禁止人为破坏,不动其一草一木,让其在封闭的系统中进行自我恢复和更新,这样就把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对立了起来。持续发展观点不主张封闭式的消极保护,而特别强调保护与持续发展并重。通过保护自然资源而发展和开发利用资源。1992年,黄河三角洲已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地处渤海之滨,东营市境内,含黄河入海口和1976年黄河故道两部分,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年轻的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对这个保护区不能采取封闭式保护,而要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保护区的土地优势,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及旅游业等多种经营项目,实现保护与开发的统一。

  黄河三角洲淡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分配很不合理。首先要针对水资源年际、年内分配不均问题,继续加强水库建设。其次要针对行业间水资源分配不均做好用水计划。据80年代统计,在黄河三角洲用水总量中,油田用水占30%,万元产值耗水813m[3];农业用水占62%,万元产值耗水10260m[3];地方工业用水占1.5%,万元产值耗水270m[3]。以上数据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地方工业落后,农业用水比例过大而效益不高。所以从现在起,要象分配投资、能源一样,对水资源的分配进行严格控制,并对由于工业用水带来的污染,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地方工业各行业的万元产值耗水量定出指标。对新上的、优先发展的产业,对其用水量要进行测算和规划,以决定发展规模。

  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质量差,土壤肥效低,盐渍严重,要利用人工措施不断改良土壤,促进土壤肥力的良性循环。在淡水资源较多的地区可采用引淡洗盐压碱,但必须强调排灌结合,这样才能使土壤逐渐脱盐,向良性方向发展。也可种植水稻,实践证明,种植水稻是改良滨海盐渍土的较好措施。在引淡水比较困难的地区,可以修筑台田,深挖沟,高筑田,利用雨水淋盐。稳定现行黄河入海流路,为黄河三角洲持续发展创造稳定的大环境。关于稳定黄河流路的重要性及应采取的措施,很多学者作过大量研究,此不赘述。

作者介绍:韩美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


相关内容

  •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
  • 摘要:黄河三角洲开发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先行先试.引领示范的历史重任.本论文分析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根据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三角洲的目标,以资源与环境.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等理论为基础,从资源节约.生态系统恢复.环境保护.国土空间 ...

  • 农业生态学论文
  • 生态学概论期末论文 生态学之农业生态系统 姓名:李远洪 学号:20148228 班级:工程本201402 () 生态学之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摘要: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

  •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ΟΟ九年十二月 目 录 前 言...................................................3 一.发展背景.............................................4 (一)发展优势............. ...

  • 湘教版-地理必修3提纲
  • 7.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控制人口增长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宣传教育,进行生态移民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换草,封沙禁牧 禁樵禁采,解决生活能源问题 合理用水,发展节水农业 利用生物措施(如:"三北防护林")和工程措施(设置草方格沙障)构筑 ...

  • 在××科技与创新会议上的讲话
  • 同志们:在大河上下全面实践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我局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今天我们隆重召开××××科技与创新会议,这充分体现了省局党组对科技与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再次表明了我局以创新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走科技治河之路,促进治黄事业全面发展的勇气和决心.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科技会议精神, ...

  • 山东省耕地资源的问题及保护措施研究
  • 山东省耕地资源的问题及保护措施探究 摘要:耕地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耕地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因此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研究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山东省耕地资源的变化,分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山东省耕地资源的区域分布差异提出了差异 ...

  • 2009-2012副省级申论答案
  • 2009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 论>答案 [参考答案] (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0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全面,有条理,不必写成文章.不超过300字. 优化产业结构,改变粗放型经济发 ...

  • 黄河三角洲发展的五个"有利于
  • 11月23日,国务院以国函[2009]138号批复印发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明确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下为著名经济学家. ...

  • 珠江三角洲2
  • 第七章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 --珠江三角洲(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一下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或者说珠江三角洲 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激励评价点拨)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 地区--珠江三角洲,它的经济有什么特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