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月下独酌教案

高中语文 《月下独酌》教案

一、教学重点:背诵、翻译;“月”与“酒”的意象解读(均有孤独、不得志、愁闷之意蕴);

二、教学难点:诗人形象的解读;诗人孤独并快乐的复杂感情的理解;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要求学生预习并课下解决诗歌字词读音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诗歌朗读

2) 小组讨论:结合以前学过的诗歌,谈谈你对李白的认识

3) 字词翻译

诗歌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三年在长安写的。当年春天,贺知章请度为道士,玄宗许其还乡。李白送贺知章归越。三月,自知不为朝廷所用,上书请还山,赐金,离长安而去。此诗应是写于这段时间。

“月”与“酒”:此诗取名于‘月下独酌’,包含李白最喜爱的两个意象,即月和酒。而二者均有孤独、不得志、愁闷之意蕴。如[唐]王昌龄《送人归江夏》诗:“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宋]苏轼《送小本禅师赴法云》诗:“孤月挂空碧,是身如浮云。”可见,“月”在中国文人心中一般来说让人产生一种孤寂之感,正如神话传说中那清冷的广寒宫只能存于月亮之上。而酒众人都知它是孤独苦闷时的慰藉之物,同时也知“举杯消愁愁更愁”的结果。李白爱“月”爱“酒”,足看见他在尘世生活的孤寂与无可奈何。同时,在他郁郁不得志的一生中,又存在了极大的向往,这一向往同样寄寓到“月”和“酒”之中。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于是在这深层痛苦的引发下,才产生了李白的永乐浪漫情怀。而这首《月下独酌》正是这一情怀的真实映照。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诗人形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醒”与“醉”)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① 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② 间:一作“下”, 一作“前”。

③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④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⑤ 既:且。不解饮:不会喝酒。

⑥ 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⑦ 将:和。

⑧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⑨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⑩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11 交欢:一起欢乐。

12 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

13 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定。邈:远。云汉:银河,泛指天空。

译文: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哪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月亮和身影,我应及时行乐,趁着美好的春光。

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结为忘年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4) 诗歌解读

1.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参考: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3.“独”是这首诗歌的诗眼,诗人却紧扣“独”字演绎着“不独”,分析其“独”与“不独”。

参考: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的情感历程。寓“独”于不独之中。第一二句,点出“独”字,自斟自饮,没有相亲相近之人。从第三句至第八句表面上都是写不独的。举杯邀月,对影三人,打破了独酌无亲的尴尬;但新的尴尬又来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我们仍然于诗人的不独之中,看到了他的无限孤寂。醒时交欢,醉后分散,这还是“独”。最后诗人发誓,要和明月影子结拜为永远忘情的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上游乐,这是旷达,但是这种把人生的大孤独升华为与天地为友的大欢喜,更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苦闷。

4.有人说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就是委婉曲折,乐景写哀,请做说明。

参考:本诗写的是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但诗人不是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现,而是假欢腾写愁寂,借物友写孤独,极尽委婉曲折之致。独酌,无人亲近,本来冷落寂寞,可是文中偏偏设置了月夜、芳香美而有意境的背景;本来孤独一人,可是又幻出月、影来,弄出非常热闹的场面;用乐景衬托浓浓的哀情,委婉曲折后的是凄凉。

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步骤:背景、诗人、诗题

意象、意境;技巧、手法;语言;炼字;

5) 课后作业

背诵并翻译《月下独酌》

针对下列问题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1.结合以前学过的具体诗人和具体作品,说说李白不同于其他诗人的诗歌创作的跳跃性。

2.小组讨论,写下你所知道的关于“酒”与“月”的诗句,下节课进行课堂展示

3.读李白的诗歌《独坐敬亭山》,结合本课学习的内容,谈谈你对李白既快乐又孤独的复杂感情的理解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高中语文 《月下独酌》教案

一、教学重点:背诵、翻译;“月”与“酒”的意象解读(均有孤独、不得志、愁闷之意蕴);

二、教学难点:诗人形象的解读;诗人孤独并快乐的复杂感情的理解;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要求学生预习并课下解决诗歌字词读音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诗歌朗读

2) 小组讨论:结合以前学过的诗歌,谈谈你对李白的认识

3) 字词翻译

诗歌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三年在长安写的。当年春天,贺知章请度为道士,玄宗许其还乡。李白送贺知章归越。三月,自知不为朝廷所用,上书请还山,赐金,离长安而去。此诗应是写于这段时间。

“月”与“酒”:此诗取名于‘月下独酌’,包含李白最喜爱的两个意象,即月和酒。而二者均有孤独、不得志、愁闷之意蕴。如[唐]王昌龄《送人归江夏》诗:“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宋]苏轼《送小本禅师赴法云》诗:“孤月挂空碧,是身如浮云。”可见,“月”在中国文人心中一般来说让人产生一种孤寂之感,正如神话传说中那清冷的广寒宫只能存于月亮之上。而酒众人都知它是孤独苦闷时的慰藉之物,同时也知“举杯消愁愁更愁”的结果。李白爱“月”爱“酒”,足看见他在尘世生活的孤寂与无可奈何。同时,在他郁郁不得志的一生中,又存在了极大的向往,这一向往同样寄寓到“月”和“酒”之中。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于是在这深层痛苦的引发下,才产生了李白的永乐浪漫情怀。而这首《月下独酌》正是这一情怀的真实映照。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诗人形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醒”与“醉”)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① 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② 间:一作“下”, 一作“前”。

③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④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⑤ 既:且。不解饮:不会喝酒。

⑥ 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⑦ 将:和。

⑧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⑨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⑩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11 交欢:一起欢乐。

12 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

13 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定。邈:远。云汉:银河,泛指天空。

译文: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哪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月亮和身影,我应及时行乐,趁着美好的春光。

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结为忘年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4) 诗歌解读

1.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参考: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3.“独”是这首诗歌的诗眼,诗人却紧扣“独”字演绎着“不独”,分析其“独”与“不独”。

参考: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的情感历程。寓“独”于不独之中。第一二句,点出“独”字,自斟自饮,没有相亲相近之人。从第三句至第八句表面上都是写不独的。举杯邀月,对影三人,打破了独酌无亲的尴尬;但新的尴尬又来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我们仍然于诗人的不独之中,看到了他的无限孤寂。醒时交欢,醉后分散,这还是“独”。最后诗人发誓,要和明月影子结拜为永远忘情的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上游乐,这是旷达,但是这种把人生的大孤独升华为与天地为友的大欢喜,更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苦闷。

4.有人说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就是委婉曲折,乐景写哀,请做说明。

参考:本诗写的是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但诗人不是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现,而是假欢腾写愁寂,借物友写孤独,极尽委婉曲折之致。独酌,无人亲近,本来冷落寂寞,可是文中偏偏设置了月夜、芳香美而有意境的背景;本来孤独一人,可是又幻出月、影来,弄出非常热闹的场面;用乐景衬托浓浓的哀情,委婉曲折后的是凄凉。

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步骤:背景、诗人、诗题

意象、意境;技巧、手法;语言;炼字;

5) 课后作业

背诵并翻译《月下独酌》

针对下列问题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1.结合以前学过的具体诗人和具体作品,说说李白不同于其他诗人的诗歌创作的跳跃性。

2.小组讨论,写下你所知道的关于“酒”与“月”的诗句,下节课进行课堂展示

3.读李白的诗歌《独坐敬亭山》,结合本课学习的内容,谈谈你对李白既快乐又孤独的复杂感情的理解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相关内容

  •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 <咬文嚼字>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掌握一些常见词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 要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中国文学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三.教 ...

  • 18月下桨声_教案
  • 语文(S)教学设计 教 材:语文(S)五年级上册 课 文:18* 月下桨声 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运用精读课文学到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略读课文.即"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主要内容--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回归整体,升华情感,受到 ...

  •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教案)
  •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课题: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荷塘月色> 一.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一)学习散文语言运用,掌握通感修辞方法. (二)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高雅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学习文章第4.5自然段 (二 ...

  •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教学设计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
  • <月下独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月"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被赋予的象征意.认识诗歌划分节奏的重要性. (2)学会寻找诗中关键信息,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体会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3)了解并把握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拓展带" ...

  • [荷塘月色]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及教后反思
  • 2009年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 ...

  • 五年级语文下册望月3教案苏教版
  • 望月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教学准 ...

  • 中学语文教材目录
  • 中学语文课文目录 说明: (一) 以下是安徽省多数中学使用的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目录,供老师们.同学们参考. (二) 希望各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在遵循大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考虑与中学课堂接轨,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从教意识与技能:在课程考核中,强化从教技能的考核内容. (三) 希望各位同学在平时学习中, ...

  • 23文艺随笔二篇语文基础模块(上)教案
  • 总第 次课 课 题 文艺随笔二篇 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 1.理清<咬文嚼字>结构,分析文章中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通过品味妙 语佳句,深入把握作者的观点,养成"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 教学目标 肯放松的谨严"态度,进而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 2.理清< ...

  • [社戏]教案
  • 1.<社戏>教案 执笔人 初二语文组 葛琳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