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川端康成及日本文学

真的生活态度和真挚的爱恋情感,都看作是“一种美的徒劳”。 这发生在客人与艺妓间的普通故事,没有极尽所能的色情描写,而是淡然地保持着平静而客观的现实,至少心灵深处的纯净。清纯干净的笔调使一个本应世俗得俗不可耐的现实,变得如诗歌一样优美馥郁。

《古都》则描写了京都被抛弃的双胞胎姐妹之一千重子和妹妹苗子的相逢,及两人不同的生活命运,京都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风俗习惯等。是一部很美的京都文化描绘长廊,带有绘画的色彩美和音乐的韵味。

《美丽与悲哀》则描写了一位敬爱老师的美丽女画家,在得知老师曾经少年为情所困,并与老师产生同性畸恋后,决定替师报复,与老师的初恋情人和他儿子交往后刻意谋害了青年的故事。这是一个可怕的社会现象,人性扭曲得令人恐怖。作为美丽的代言,其结局未必是真实的美丽,幻像与真实间的距离毫厘远。

读川端康成初期,心头满是困惑,感觉他的作品有着《源氏物语》的音韵美。果然不出所料,川端康成“在瑞典文学院礼堂作了题为《我在美丽的日本》的获奖纪念讲演,他通过禅宗诗僧希玄道元、明惠上人、西行、良宽、一休宗纯的诗,芥川龙之介、太宰治的小说,《古今和歌集》、《伊势物语》、《源氏物语》、《枕草子》的古典传统,以及东洋画、花道、茶道的精神,深入细致地介绍和剖析了“日本美的传统”。 ”所以说感觉川端具有中国词人之风也很正常,他的文字

优美清冽如山泉饮之清冽,闻之弥香。而简单扼要的故事情节,配以形象具化的自然风景,如温泉的氤氲,山野的青葱,雪国的洁白寒冷,杉树的高大笔直,日本和服那飘逸艳而不俗的丝绸的温润,是电影镜头徐徐摄取的镜头,使人第一瞬间被景致吸引。而《雪国》中三弦的音韵,《古都》中泼墨绘画,不同故事间的茶道,都是介绍着一种迥异他国的日本特色。

凄凉的美贯彻每部小说始终,会使你不自觉地想起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清泠泠的哀伤如潮水漫上心头,挥之不去,挥之不去。

川端一生创作小说一百余篇,然而长篇有限,最有名的作品如《雪国》、《古都》、《千纸鹤》、《伊豆的舞女》却为中篇小说。他的作品情节简单,叙事明白清晰,篇幅短小,缺少宏大的场面描写和历史阶段尖锐的戏剧性。如果你喜欢托尔斯泰的气势恢宏,普鲁斯特细若游丝的心理拟想,如果你渴望感受《飘》中美国南北战争年代那令人沮丧不已的战争末落,如果你向往马尔克斯(破注: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那么你在他的作品中根本寻找不到。

“由于他以”这是川端在1968年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委员会的颁奖辞。

川端的作品风格是和他本身性格相似的日本美的象征,敏锐的内心世界仅藉以平常而细腻的对自然的描述,对身畔女性刻画,对音乐、绘画艺术欣赏等形式来展现。即使他有着泛滥成灾的哀伤,他也仅愿缓缓地流淌,希望在不惊动每个人的过程中自然地表现,就连在河畔浣衣的女子也仅能通过河面上升腾的水雾朦胧地揣测。他是内省而隐忍的,所有感触都内化为川端文学风格、文化风格,不张扬,不企盼,不渴望阳光明媚,延宕在内我的精神世界里,在完美无瑕的守侯中静静地品味每一点滴的感受。

川端是惟美主义者,在不断缔造新的文学形象,新的文学艺术的过程中,不遗余力地渴望探索突破固有窠巢。不断挣扎,不断抗拒的过程中,自己在创作的隐痛中孤独终老。独立寒秋,站在文学高山巅的他,和站在精神世界的富士山上的他,一样是清冷而寂寞的。不能推陈除新,就意味着堕落;不能与知己畅谈,就绝世孤独。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川端康成在生命走向末端的一刻,已经清醒地意识到永葆青春的秘诀在于无言的死。生死已经置之度外,还有什么是超越不了?从生命初期就与死神频频面对的他,早已渴望与亲人的团聚,如果在生命的过程中用文字留下几部绝响,死亡又其奈何?

到了该停诸此篇的时刻了,很庆幸,读一位绝佳的作家,如果能够感受到他作品的灵秀已经很有福份,如果能够约略地感受到他永恒跳动的生命之光,就更是福份。无论如何,在漫漫雪夜后,让雪花的洁白和清朗的月色,伴着那纯净的感觉入梦,我们在真正的雪国里永生。(破注:这小段话不咋地)

川端康成与日本文学的传统美

——从《雪国》、《古都》和《千只鹤》说开去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是东方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1968年 “由于他的高超的叙事文学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继印度作家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他获得诺贝尔奖的三部作品《雪国》(1935—1947)、《古都》(1962)和《千只鹤》(1951)从而成为东方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下面就这三部作品对川端康成的

艺术风格进行探讨。

1.《雪国》 :虚无的哀歌

小说以平静和缓的语调记叙了主人公岛村——一个已有妻室的纨绔子弟与一个山村艺妓驹子复杂微妙的情感故事。岛村第一次来到山村“雪国”,与尚未成为艺妓的驹子——一个“洁净的出奇的山村姑娘”——相爱;第二次来到雪国,在火车上岛村认识了年轻美丽的叶子,她正护送生命垂危的情人行男回雪国,岛村被她悲戚的美所吸引,而此时驹子为了救治未婚夫行男已沦为艺妓;翌年秋天,岛村三到雪国,行男已病故,岛村更加恋慕陷入无限悲哀的叶子,同时和驹子都看到了两人关系的摇摇欲坠。然而此时叶子突然在一场大火中坠楼身亡,岛村陷入无限的空虚中。

《雪国》的艺术世界,是通过虚实交织的手法加以展现的。在此过程中,川端康成在技巧上成功的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的主要特点,运用意识流、象征和暗示、自由联想等手法” 剖析人物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同时又与日本传统文学的严谨格调相结合,增加了人物情绪的感觉色彩和抒情特点。在小说开头对岛村在火车上所见所感的描述,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窗玻璃的衬底,是流动着的暮色。就是说,镜面的映像和境底的背景,恰似电影中的迭影,不断变换。出场人物与背景之间毫无关联。人物是透明的阴影,背景则是飞驰而过的日幕野景,两者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不似人间的象征世界。尤其是姑娘的脸上,叠现出寒山灯火的

那一瞬间,真是美的无法形容,岛村的心都为之震颤。

然而贯穿《雪国》全文的仍然是川端康成对于日本传统的“悲哀与冷艳结合的余情美” 的阐释。女主人公驹子的情绪、精神和心灵世界始终贯穿着哀与艳,驹子的爱情没有肉欲化,而是精神化和人情化的。表面上看,作者将驹子装饰的十分妖艳放荡,但是没有过多的展现她的肉感世界,而是反映了她内在的悲伤,带有深沉的哀叹。而全文所表达的那种深沉忧郁的情感基调,更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特点的体现。 这种对传统文化依恋和追求,在《古都》中得到了更加彻底的诠释。

2.《古都》:文化意识的展现

小说描写了一对孪生姐妹悲欢离合的际遇。姐姐千重子出生后,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抚养,即遭遗弃,幸而为一家绸缎批发商所收养,成了一个养尊处优的小姐。而妹妹苗子,虽未见弃于父母,却在襁褓中便成了孤儿,孑立伶仃,长大后自食其力,到山里种植北山杉。千重子优美文雅,善于感受,在京都优美的风光和古迹中品味到自然和人生的真谛。而苗子,在山村的清贫生活中养成了朴素善良的性格。孪生姐妹的命运仿佛是大枫树上的两株紫花地丁:咫尺天涯,虽相见有期,却终难聚合。姐妹二人几度相逢,却因境遇不同,最终难以相聚。千重子因为自己的身世而感伤不已,在得知两人的姐妹关系后,为了不影响姐姐的幸福,苗子毅然远遁深山僻壤,浓浓的姐妹之情在此升华。

作者以大枫树上的两株紫花地丁,来比喻孪生姐妹的命运:

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由于姐妹俩无力抗拒的命运,加之少女们多愁善感的情怀,是小说不仅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还蒙有一层诗意的感伤。

小说的主题,虽说是写两姐妹的命运,但从全书的结构和作者的旨趣来看,作品刻意表现的,显然是京都的风物人情。京都历史悠久,千余年来,常为建都之地。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四时风物,足可代表日本山河的妩媚秀丽。各种节令和风俗,体现日本人民自古以来与大自然搏斗的魄力与传统。一处处的名胜古迹与佛舍浮屠,更反映了民族的智慧与情趣。所以,京都堪称是日本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是日本人民“精神上的故乡”。作者让读者跟着千重子去寻访京都的名胜古迹,欣赏平安神宫的樱花,嵯峨的竹林,北山的园杉,青莲院的楠木,领略一年一度盛大的祇园会,时代祭,伐竹祭,鞍马山的大字篝火„„小说好似京都的风俗画卷,使人能体味到日本民族的情趣,日本民 族的美。所以,从这部作品,很能看出川端康成的创作特色,即:以现代人的感受,用叹惋的笔调,描写日本民族的传统美。

川端康成曾以继承日本的美学传统自诩。正像我国在艺术上历来讲究意境一样,日本自古以来便注重“幽玄”之美,含蓄之趣,读完觉得余情绵绵,韵味深长。川端康成作品里,简约含蓄的语言,意在言外的象征,自由飞动的联想,的确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中这一美学传统。 川端康成写《古都》抒发的情怀,实际上是感时伤世,嗟叹日本传统面临的厄运,以唤起国人发扬民族文化精神的热忱(破注:这个说法太绝对了)。但是这一目的不留痕迹的编织在了古都的自然美与人情

美中,用川端自己的话说,就是“追求残照在战败而荒芜了的故国山河的日本美”。

3.《千只鹤》:超常之爱

栗本夫人和孀居的太田夫人过去都是菊治的 父亲的情人。栗本想让菊治娶稻村家的小姐为妻,可菊治却对太田夫人母女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后来,太田夫人在菊治身上发现了他父亲的影子,加上受情欲所驱,糊里糊涂地和菊治发生了肉体关系。事后,太田夫人深感内疚,自认为罪孽深重而自杀。菊治对太田夫人没有爱情,当太田夫人自杀后才发现她的美和魅力。于是,他不知不觉他对太田夫人的思恋之情转移到她女儿文子身上。而文子却认为母亲是不可饶恕的罪人,悄悄地离开了菊治。最后,菊治甩开栗本夫人的纠缠,为寻找文子而出门远走了。

小说中主人公菊治与几位女子近乎乱伦的关系,使《千只鹤》成为倍受争议的一部小说。菊治与太田夫人及其女儿文子的关系,在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中,企图超越世俗道德的规范,于是又融入了日本式的“悲哀”。作者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幻想中的美,以传统的“千只鹤”包袱和茶道作为展开情节、联结人物的媒介。这些传统器物的美与小说主人公之间畸形的爱恋是不相符的,关于小说的动机,作者自己说:“我的小说《千只鹤》,如果人们以为是描写日本茶道‘心灵’与‘形式’的美,那就错了,毋宁说这部作品是对当今社会低级趣味的茶道发出的怀疑和警惕,并予以否定。” 这一思想,与川端在战后对日

本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的喟叹,以及对日本传统的执著追求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实际上,这一思想在他较晚的作品《古都》中体现的更加深邃清晰。

对于川端康成文学特点及其成就的总结,在这里先引一段三岛由纪夫的话:

生于日本的艺术家,被迫对日本文化不断地进行批判,从东西方文化的混淆中清理出真正属于自己风土和本能的东西,只有在这方面取得切实成果的人是成功的。当然,由于我们是日本人,我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越是贴近日本,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这不能单纯地用回归日本、回归东洋来说明,因为这与每个作家的本能和禀赋有关。凡是想贴近西洋的,大多不能取得成功。

川端康成早年崇尚西洋文学的手法和技巧,成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后来又回到了弘扬传统文学精神的阵营中。他的文学技巧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 传统的风景和器物的纤细的美

这一特点在《古都》和《千只鹤》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古都》对京都风物的描绘,《千只鹤》对传统茶道的摹写,都体现了极富渊源的文学传统。从更深的层次说,川端笔下的自然是与人物的心理变化、感情波澜相呼应的。以“雪、月、花”来表现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和人的感情的美,这是日本的传统风格,不难看出,川端已把自然的美与人的感情上升到一个清幽淡雅的美学范畴。这一点显然受日本古典文

学著作《源氏物语》及《枕草子》的熏陶和影响。川端发扬了日本传统的美学,以典雅、幽情的低徊情趣,大自然的美和哀婉来喻人,使作品的审美趣味余情袅袅。

二. 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川端在作品中常把“美”与“悲”用纤细、感伤的感情描写得淋漓尽致,而这些又大多由悲欢离合的男女内心世界来体现的。对人物外表、语言和心理的描述着墨不多,但是在寥寥数语之间能把感情深处的波澜刻画得惟妙惟肖。这种美的意境,诚挚的深沉的爱的倾诉,震撼着读者的心肺。

三. 虚无、悲观、孤独、哀愁的情感基调

川端的作品中贯穿着虚无主义与颓废主义。这是由于他受到佛教虚无思想的影响所致,作品常常流露出悲哀、人生幻化、世事无常的感叹。川端认为这是一种美学思想,是“日本的悲哀”,“传统的美”。他说:“世界上再没有比轮回转生的教义更富于幻想的故事,这是人类创造的最美丽的爱的抒情歌。” 他认为爱是无常的,死也是无常的,爱与死都是一种美。小说《千只鹤》中的菊治与亡父的情妇太田夫人及其女儿有着肉体关系,同时他又对稻村小姐抱有恋情,这种父子同享一女,母女共事一男的乱伦逸事以及太田夫人迫于爱情报怨自杀之死,都变成川端笔下的“美”。《雪国》中的主人公岛村,扔下娇妻弱子,三去千里之外的雪国与倾慕于他的艺妓驹子幽会,但他把驹子

的真挚的爱看做是一种徒劳。岛村游戏人生,玩世不恭的虚无态度及驹子的那种“徒劳”的爱也成了川端的美学趣味。岛村倾心的叶子被一场大火夺去了生命,这也被川端视为一种美加以描写,并用银河的美景加以衬托。川端曾经说过:“佛典是最大的文学,我不把经典当作宗教教义,而把它当作文学的幻想来敬重。”这种无常观就导致了川端赞美生与死。岛村形象是代表了三十年代日本知识分子形象的典型代表。《雪国》是川端的瑰丽之作,集其创作思想、手法、风格之大成,但却蒙上了一层虚无的色彩。

川端作品中的这些特征,与日本文化的传统是吻合的。日本传统的美学理想是温婉纤细、具体真实、雅淡清丽、含蓄有致。传统文学中更多的是人物对大自然的细腻感受,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悲哀的情调。日本古典文论中的“物哀精神”和“幽玄风格”主导着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平淡无奇的表层后面,渗透的一种柔情余韵和内心深处的贪婉哀伤。日本文学从最早的著作《古事记》起,从《万叶集》到《源氏物语》,沿袭了一种悲哀的情调,尽管优美的风光和器物是这些作品中赞叹的对象。这就形成了日本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对日本古典文学的追求,首先表现在他注重日本古典文学中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朦胧的意识的格调,将人物统一在悲与美中加以塑造。其次是他重视运用传统艺术表现手法,抒发人物心灵深处的感情,表现人物感情的纤细和柔美。另外,传统文学的结构特征,例如物语文学的平面并列结构等等,都在作品中得到了传承和体现。

川端康成积极学习西方文学的创作方法,又有意识地把它融合到日本古典文学的传统之中,保持和谐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他说:“我们的文学虽然是随西方文学潮流而动,但日本文学传统确实潜藏的看不见的河床。”

有关 川端康成(百度百科)

有关 源氏物语(百度百科)

从源氏物语到川端康成看日本文学特点

(破注:这篇文章不许细读进看破所标注即可)

从叶渭渠先生的研究得知,日本传统美学的特色就是物哀与幽玄,从八世纪的《万叶集》,到十一世纪的《源氏物语》,都充分体现了这种风格的追求。特别是《源氏物语》,对后世日本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美丽的日本,我》中讲到的:“这些作品构成了日本的美学传统,影响乃至支配后来八百年间的日本文学。尤其是《源氏物语》,从古至今,是日本小说的顶峰,即便到了现代,还没有一部作品及得上它。《源氏物语》问世几百年来,日本小说无不在憧憬,悉心模仿”。

„„(对源氏物语的介绍,可参见百科)

小说以当时日本的权力中心,平安王朝的宫廷为背景,却并不

描写多少皇家气派,由人心理活动入手,行文之间充满了纤细、清雅而幽怨的情调。虽然也描绘了很多宫廷权力斗争的场面,但是最着重的还是那一段段华丽而哀伤的爱情。《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是同类型的小说,红楼描写的宏大场景与人心鬼蜮的描写远胜物语,但是在人物塑造和情感描写上,物语则要比红楼更加深刻而接近真实。日本的文化在八世纪和当时的唐朝很接近,但是在这之后有着独特发展,由哀婉纯真的《万叶集》透出的传统日本式唯美,在源氏物语中被继承下来,更在其中添加了属于平安王朝的奢华色彩和无常的朦胧,真正是王国维所言“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到了有有我,有无我的境界了。

日本的文化发展在世界上是很独特的,吸收外来的文化,加以消化成为本国的特色。在美学的发展上更是这样,在奈良飞鸟时代到平安时代的这段时间里,从中国大陆“东渐”的很多诗词作品对当时的日本审美有很大影响,在这里,特别提一下钟嵘的《诗品》,他提倡的是“诗可以怨”。是一种从挖掘和认识自身出发,在探索中结合美好的意愿和不满,苦中寻乐的复杂感觉。日本八世纪的汉诗集《经国集序》中,有很多模仿《诗品》成句的痕迹。而曾在公元804年从日本留唐的空海僧,后来所撰的《文境秘府论》中,更有不少钟嵘《诗品》的引文。比较明显的是公元905年开始编纂的《古今和歌集》,这是继《万叶集》之后第二部有重大影响的和歌总集,不仅在序中多方认同《诗品》的思想,而且选诗的标准也已类乎钟嵘的美学原则了。平安时代是少有战乱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是一个黄金时期,社会矛

盾并不明显,给这种蕴含着对人生反思哲理的唯美文学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土壤。佛教禅宗的思想引入,更丰富了哲学的内涵。最早的“哀”的精神向“知物哀”转化的阶段,也就是由单纯感叹的哀发展到“物心合一”,即发展为一种更深刻更普遍的感伤性的审美内涵,(破注:这段话很好)这种精神成为后来和风文化的主要基调。《源氏物语》就是其中集大成者。

书中对前半部主人公源氏公子的描写,多是浪漫和幽怨,展现了颓废而多姿多彩的生活,悲意如烟雾,朦胧淡色。而在后期的薰君,宇治十贴,无常悲凄的凉风仿佛丛书中吹了出来,怨情的三昧渗入骨中,虽然与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豪气不同,却是杨柳岸晓风残月,令人回味无穷。

在平安《源氏物语》后的镰仓时代,武家当权,战乱不休,文学创作由唯美浪漫转到现实描写,王公贵族的阳春白雪也随着政治的衰落而通俗化了。这一时期描绘战争的写实主义代替了宫廷爱情的唯美主义而成为主流。但是唯美的文学并没有因此而消亡,反而因为战争的残酷,诸行无常和厌世的思想流行,使得对理想和梦幻的追求更加执著,唯美的主题更加深刻,这从《方丈记》、《徒然草》中能明显看到的。直到江户时期,有着芭蕉、西鹤这样的诗人,唯美主义的文学才再次呈现繁荣,但是锁国的三百年间,虽然文化空前繁荣,却并没有多少创新和发展,只是在技巧上更加圆熟了,其中茶道,书画等各种艺术的发展也为文学的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漫长的幕府统治后,明治维新后随着政治改革,社会全面西化,

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如同平安时期“东渐”一样,首先是大量的照搬和模仿,明治十五年的《新体诗抄》,几乎是直译西欧诗句,二叶亭四迷的散文也脱离了古代的文风,采用“言文一致”的体裁,即是白话文。这一时期虽然给人幼稚的感觉,但这是日本文学的新起点。到了二十世纪初,新文学日渐成熟,西方自然主义大为流行,接受了这一思想的日本文人,从传统的美学角度来理解“自然”,追求自我中心,描写真实,即所谓的“私小说”,这种形式继承了颓废美和真实美,在新小说风格下继承《源氏物语》的内在,一直都是后来日本唯美纯文学的主流。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际局势的变化也影响到了日本,日本人追求极端,所以受到的影响也是很巨大的,在私小说中继承的传统和保留的冷静被对西方思想的狂热追求所取代了。新感觉派完全照搬西欧自由主义,“把表现主义称作我们之父,把达达派称作我们之母”。而受到苏联十月革命和共产主义影响的“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简称)派,并没有认识到当时苏联文学的错误,而鼓吹“政治首位论”,使文学从属于政治。再这之后的战争爆发,军国主义横行,反映武士道和大民族主义的复古风潮也涌现了。由于时代的疯狂造成了个人思想上的偏激,虽然是必然的现象,但是造成的结果却是很惨重的,文学同日本的政治一样,也进入毫无美感的黑暗期。明治时代的文学巨子森鸥外在《鼎轩先生》一文中说:“我把日本的现代学者分为一条腿走路的学者和两条腿走路的学者。”“一条腿走路的学者的意见是偏颇的。因为是偏颇的,所以一用于实际就会出现问题,

听从东方学者的会过于保守,听西方学者的就会成为激进的。”然而他断言在日本需要的是:“两条腿各立足于东西方两文化的学者。”而提出了“以西方文化之眼光观察东方文化,想取彼之长以补我之短。”的见解。

同夏目漱石、森鸥外一样,也有很多作家在反思社会,唯美主义的代表就是标题中所提到的川端康成。之所以把川端康成放到重要位置上,并不只因为他是诺贝尔奖的得主,最重要的,是他找出了把古典与现代结合的唯美文学发展的出路。在本世纪20年代,任何一位东方作家如果直面世界的变化就不可能无视西方各种文艺思潮的存在,尤其对与现实主义相对应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决不会充耳不闻,川端也不例外。他自己曾总结说,他经历过一段简单地移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过程。但是,可贵的是川端总是勇于探索,以强韧的精神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川端康成(1899-1972)出生于明治32年6月11日日本大阪市北区此花町的一个开业医家庭。据家谱记载川端康成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条氏的后裔。他曾引用他祖父的话说“咱们家自北条泰时以来已有700余年。”但这北条远祖并未给他的后人带来好运,川端康成从一出生就命运多舛。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他十四岁时即成为孤儿。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 (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 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

100多篇,中短篇 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 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

1926年的《伊豆的舞女》是他的成名作,二十岁的“我”因为孤儿的气质造成了扭曲的个性,忍受不了那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来到伊豆旅行。在这里与十四岁的舞女薰子邂逅,同巡回艺人们结伴而游,受到了艺人们的关怀,“我”的身心被净化,苦怨被化解了,“我”和舞女彼此建立了真挚的、诚实的友情,还流露了淡淡的爱情。简单的情节,纯洁的语言,艺术化的效果,理想的唯美,清丽脱俗的意境,从作品里,有着自然主义的真实感觉,也有着《万叶集》的朴素与浪漫,好像是油画中的和风少女,飘逸灵动却实在的打动着人心,冷风扑面而来,却使人头脑清爽。

然后是1935-1937年的《雪国》,这部长八万字的小说川端康成从执笔到定稿共花了14年功夫,算是他人生的巅峰之作,也是能准确体现他的美学追求的传世之作。《雪国》的风格像极了《源氏物语》,然而雕琢更细,变化更奇。主人公岛村三次从东京到雪国和驹子交往的故事。岛村依靠父母遗产过着优裕的生活,是一个对音乐舞蹈仅有着浅薄知识的浮浪子。他来到北国的小温泉村时与艺妓驹子见面相爱,使得驹子委身于他,而他又念念不忘地思念着他在火车上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作者在小说中着力刻画了女主人公驹子和叶子的形象,以细腻的笔触从灵与肉两个方面尽情地描写女性美,赞赏女性美。

在字里行间,那朦朦胧胧的幽怨一直缠绕着雪国的人们,简单的情节里透着禅的思考和幽玄。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里程碑。同《伊豆的舞女》的清醇相比,《雪国》的幽怨更加深刻,表现的手法也纯熟多了,通过岛村在爱情生活上所表现的虚无的态度与艺妓驹子对爱情、工作和生活的认真态度相对比,来反映纯真和对生命的憧憬的主题。在继承传统的物哀和空寂的余韵美、敏锐的季节感受性,以及平淡自然的美学追求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意识流”和象征、暗示、自由联想等方法,使传统和现代的巧妙结合,达到了完全的协调。诺贝尔文学奖给予的评价是川端以卓越的感受性,现代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心灵的精髓,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贡献。

《源氏物语》从中国的文化中吸取营养,创造了古老、美伦美奂的忧伤浪漫感情世界,而《雪国》从《源氏物语》中出生,吸取了西方自然主义的营养,展示了冷艳深沉,自由洒脱的新时代唯美追求。从《源氏物语》到川端康成,我们看到了历代文人对美的认识体会和不懈追求,那是物哀,那是幽玄,千年的境界,千年的美。虽然日本的文学历史远没有中国久远,思想认识也没有西方前卫,但是他兼收并蓄,独树一帜,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尽管日本的思想文化发展上有着相当程度的片面和局限性,但是独特的美感还是不断的吸引着众多的人来品味他,发掘他。这就是日本的美,体会人性是永恒的主题。

(其实,我想说的仅仅只是从日本传统文学创作的美学特点来看待很多日本作家的创作,到现在为止,我所读过的作品只有《情书》

《伊豆的舞女》《花未眠》芥川龙之介和村上春树的几篇小说,但都能感得到这样一种细腻忧伤的笔触。日本作品也许各有其不同特点,这样一种风格却贯穿始终。看待这一现象可以从日本茶禅忍绘画园林综合考虑,但那就是一个更大的命题了。以下就只剩几个百科的连接和简单的介绍了)

芥川龙之介的百科

对于芥川龙之介,在网上很少能看到适当的介绍。译林出版社的序倒是很精辟,(向来如此!!!)却没有看的必要。我觉得,他的作品1描写细腻 2侧重对人性的描写道德的讨论 3有时会直面罪恶 风格近乎诡异阴森,生门已被黑泽明改拍成电影,估计会很了解了。 村上春树的百科

村上春树的赏析网上大概会有很多,还没来得及看。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我认为可以是:更有现代气息的日本作家。其中女性美的刻画环境氛围的塑造以及散漫的忧伤颓靡的气息与川端康成很近似,又多了时尚气息和都市的感觉(有人说村上的作品中有很多流行品牌,也是受人欢迎的一个理由,不知道是不是在搞笑)。有些作品较晦涩,情节荒诞虚实交叉色彩诡异好像是在讨论现代人生存意义之类的,看不懂。“小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对人的心灵的扭曲以及这种社会下人的精神孤独和生命的脆弱,在手法上现实与虚幻交织,艺术水准高超”。估计也不算权威。估计是作者小资情调比较厉害,乱想些罢了(别打我,我就是这么想的)

作品常常充斥着现代青年生活的颓靡气息,也许和日本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混乱有关。

《挪威的森林》算是他比较纯净的爱情和感伤小说了。 夏目漱石的百科

三岛由纪夫的百科

这家伙作品没啥,可能名气大,百科就够了。

小林多喜二的百科

真的生活态度和真挚的爱恋情感,都看作是“一种美的徒劳”。 这发生在客人与艺妓间的普通故事,没有极尽所能的色情描写,而是淡然地保持着平静而客观的现实,至少心灵深处的纯净。清纯干净的笔调使一个本应世俗得俗不可耐的现实,变得如诗歌一样优美馥郁。

《古都》则描写了京都被抛弃的双胞胎姐妹之一千重子和妹妹苗子的相逢,及两人不同的生活命运,京都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风俗习惯等。是一部很美的京都文化描绘长廊,带有绘画的色彩美和音乐的韵味。

《美丽与悲哀》则描写了一位敬爱老师的美丽女画家,在得知老师曾经少年为情所困,并与老师产生同性畸恋后,决定替师报复,与老师的初恋情人和他儿子交往后刻意谋害了青年的故事。这是一个可怕的社会现象,人性扭曲得令人恐怖。作为美丽的代言,其结局未必是真实的美丽,幻像与真实间的距离毫厘远。

读川端康成初期,心头满是困惑,感觉他的作品有着《源氏物语》的音韵美。果然不出所料,川端康成“在瑞典文学院礼堂作了题为《我在美丽的日本》的获奖纪念讲演,他通过禅宗诗僧希玄道元、明惠上人、西行、良宽、一休宗纯的诗,芥川龙之介、太宰治的小说,《古今和歌集》、《伊势物语》、《源氏物语》、《枕草子》的古典传统,以及东洋画、花道、茶道的精神,深入细致地介绍和剖析了“日本美的传统”。 ”所以说感觉川端具有中国词人之风也很正常,他的文字

优美清冽如山泉饮之清冽,闻之弥香。而简单扼要的故事情节,配以形象具化的自然风景,如温泉的氤氲,山野的青葱,雪国的洁白寒冷,杉树的高大笔直,日本和服那飘逸艳而不俗的丝绸的温润,是电影镜头徐徐摄取的镜头,使人第一瞬间被景致吸引。而《雪国》中三弦的音韵,《古都》中泼墨绘画,不同故事间的茶道,都是介绍着一种迥异他国的日本特色。

凄凉的美贯彻每部小说始终,会使你不自觉地想起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清泠泠的哀伤如潮水漫上心头,挥之不去,挥之不去。

川端一生创作小说一百余篇,然而长篇有限,最有名的作品如《雪国》、《古都》、《千纸鹤》、《伊豆的舞女》却为中篇小说。他的作品情节简单,叙事明白清晰,篇幅短小,缺少宏大的场面描写和历史阶段尖锐的戏剧性。如果你喜欢托尔斯泰的气势恢宏,普鲁斯特细若游丝的心理拟想,如果你渴望感受《飘》中美国南北战争年代那令人沮丧不已的战争末落,如果你向往马尔克斯(破注: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那么你在他的作品中根本寻找不到。

“由于他以”这是川端在1968年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委员会的颁奖辞。

川端的作品风格是和他本身性格相似的日本美的象征,敏锐的内心世界仅藉以平常而细腻的对自然的描述,对身畔女性刻画,对音乐、绘画艺术欣赏等形式来展现。即使他有着泛滥成灾的哀伤,他也仅愿缓缓地流淌,希望在不惊动每个人的过程中自然地表现,就连在河畔浣衣的女子也仅能通过河面上升腾的水雾朦胧地揣测。他是内省而隐忍的,所有感触都内化为川端文学风格、文化风格,不张扬,不企盼,不渴望阳光明媚,延宕在内我的精神世界里,在完美无瑕的守侯中静静地品味每一点滴的感受。

川端是惟美主义者,在不断缔造新的文学形象,新的文学艺术的过程中,不遗余力地渴望探索突破固有窠巢。不断挣扎,不断抗拒的过程中,自己在创作的隐痛中孤独终老。独立寒秋,站在文学高山巅的他,和站在精神世界的富士山上的他,一样是清冷而寂寞的。不能推陈除新,就意味着堕落;不能与知己畅谈,就绝世孤独。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川端康成在生命走向末端的一刻,已经清醒地意识到永葆青春的秘诀在于无言的死。生死已经置之度外,还有什么是超越不了?从生命初期就与死神频频面对的他,早已渴望与亲人的团聚,如果在生命的过程中用文字留下几部绝响,死亡又其奈何?

到了该停诸此篇的时刻了,很庆幸,读一位绝佳的作家,如果能够感受到他作品的灵秀已经很有福份,如果能够约略地感受到他永恒跳动的生命之光,就更是福份。无论如何,在漫漫雪夜后,让雪花的洁白和清朗的月色,伴着那纯净的感觉入梦,我们在真正的雪国里永生。(破注:这小段话不咋地)

川端康成与日本文学的传统美

——从《雪国》、《古都》和《千只鹤》说开去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是东方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1968年 “由于他的高超的叙事文学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继印度作家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他获得诺贝尔奖的三部作品《雪国》(1935—1947)、《古都》(1962)和《千只鹤》(1951)从而成为东方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下面就这三部作品对川端康成的

艺术风格进行探讨。

1.《雪国》 :虚无的哀歌

小说以平静和缓的语调记叙了主人公岛村——一个已有妻室的纨绔子弟与一个山村艺妓驹子复杂微妙的情感故事。岛村第一次来到山村“雪国”,与尚未成为艺妓的驹子——一个“洁净的出奇的山村姑娘”——相爱;第二次来到雪国,在火车上岛村认识了年轻美丽的叶子,她正护送生命垂危的情人行男回雪国,岛村被她悲戚的美所吸引,而此时驹子为了救治未婚夫行男已沦为艺妓;翌年秋天,岛村三到雪国,行男已病故,岛村更加恋慕陷入无限悲哀的叶子,同时和驹子都看到了两人关系的摇摇欲坠。然而此时叶子突然在一场大火中坠楼身亡,岛村陷入无限的空虚中。

《雪国》的艺术世界,是通过虚实交织的手法加以展现的。在此过程中,川端康成在技巧上成功的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的主要特点,运用意识流、象征和暗示、自由联想等手法” 剖析人物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同时又与日本传统文学的严谨格调相结合,增加了人物情绪的感觉色彩和抒情特点。在小说开头对岛村在火车上所见所感的描述,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窗玻璃的衬底,是流动着的暮色。就是说,镜面的映像和境底的背景,恰似电影中的迭影,不断变换。出场人物与背景之间毫无关联。人物是透明的阴影,背景则是飞驰而过的日幕野景,两者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不似人间的象征世界。尤其是姑娘的脸上,叠现出寒山灯火的

那一瞬间,真是美的无法形容,岛村的心都为之震颤。

然而贯穿《雪国》全文的仍然是川端康成对于日本传统的“悲哀与冷艳结合的余情美” 的阐释。女主人公驹子的情绪、精神和心灵世界始终贯穿着哀与艳,驹子的爱情没有肉欲化,而是精神化和人情化的。表面上看,作者将驹子装饰的十分妖艳放荡,但是没有过多的展现她的肉感世界,而是反映了她内在的悲伤,带有深沉的哀叹。而全文所表达的那种深沉忧郁的情感基调,更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特点的体现。 这种对传统文化依恋和追求,在《古都》中得到了更加彻底的诠释。

2.《古都》:文化意识的展现

小说描写了一对孪生姐妹悲欢离合的际遇。姐姐千重子出生后,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抚养,即遭遗弃,幸而为一家绸缎批发商所收养,成了一个养尊处优的小姐。而妹妹苗子,虽未见弃于父母,却在襁褓中便成了孤儿,孑立伶仃,长大后自食其力,到山里种植北山杉。千重子优美文雅,善于感受,在京都优美的风光和古迹中品味到自然和人生的真谛。而苗子,在山村的清贫生活中养成了朴素善良的性格。孪生姐妹的命运仿佛是大枫树上的两株紫花地丁:咫尺天涯,虽相见有期,却终难聚合。姐妹二人几度相逢,却因境遇不同,最终难以相聚。千重子因为自己的身世而感伤不已,在得知两人的姐妹关系后,为了不影响姐姐的幸福,苗子毅然远遁深山僻壤,浓浓的姐妹之情在此升华。

作者以大枫树上的两株紫花地丁,来比喻孪生姐妹的命运:

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由于姐妹俩无力抗拒的命运,加之少女们多愁善感的情怀,是小说不仅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还蒙有一层诗意的感伤。

小说的主题,虽说是写两姐妹的命运,但从全书的结构和作者的旨趣来看,作品刻意表现的,显然是京都的风物人情。京都历史悠久,千余年来,常为建都之地。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四时风物,足可代表日本山河的妩媚秀丽。各种节令和风俗,体现日本人民自古以来与大自然搏斗的魄力与传统。一处处的名胜古迹与佛舍浮屠,更反映了民族的智慧与情趣。所以,京都堪称是日本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是日本人民“精神上的故乡”。作者让读者跟着千重子去寻访京都的名胜古迹,欣赏平安神宫的樱花,嵯峨的竹林,北山的园杉,青莲院的楠木,领略一年一度盛大的祇园会,时代祭,伐竹祭,鞍马山的大字篝火„„小说好似京都的风俗画卷,使人能体味到日本民族的情趣,日本民 族的美。所以,从这部作品,很能看出川端康成的创作特色,即:以现代人的感受,用叹惋的笔调,描写日本民族的传统美。

川端康成曾以继承日本的美学传统自诩。正像我国在艺术上历来讲究意境一样,日本自古以来便注重“幽玄”之美,含蓄之趣,读完觉得余情绵绵,韵味深长。川端康成作品里,简约含蓄的语言,意在言外的象征,自由飞动的联想,的确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中这一美学传统。 川端康成写《古都》抒发的情怀,实际上是感时伤世,嗟叹日本传统面临的厄运,以唤起国人发扬民族文化精神的热忱(破注:这个说法太绝对了)。但是这一目的不留痕迹的编织在了古都的自然美与人情

美中,用川端自己的话说,就是“追求残照在战败而荒芜了的故国山河的日本美”。

3.《千只鹤》:超常之爱

栗本夫人和孀居的太田夫人过去都是菊治的 父亲的情人。栗本想让菊治娶稻村家的小姐为妻,可菊治却对太田夫人母女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后来,太田夫人在菊治身上发现了他父亲的影子,加上受情欲所驱,糊里糊涂地和菊治发生了肉体关系。事后,太田夫人深感内疚,自认为罪孽深重而自杀。菊治对太田夫人没有爱情,当太田夫人自杀后才发现她的美和魅力。于是,他不知不觉他对太田夫人的思恋之情转移到她女儿文子身上。而文子却认为母亲是不可饶恕的罪人,悄悄地离开了菊治。最后,菊治甩开栗本夫人的纠缠,为寻找文子而出门远走了。

小说中主人公菊治与几位女子近乎乱伦的关系,使《千只鹤》成为倍受争议的一部小说。菊治与太田夫人及其女儿文子的关系,在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中,企图超越世俗道德的规范,于是又融入了日本式的“悲哀”。作者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幻想中的美,以传统的“千只鹤”包袱和茶道作为展开情节、联结人物的媒介。这些传统器物的美与小说主人公之间畸形的爱恋是不相符的,关于小说的动机,作者自己说:“我的小说《千只鹤》,如果人们以为是描写日本茶道‘心灵’与‘形式’的美,那就错了,毋宁说这部作品是对当今社会低级趣味的茶道发出的怀疑和警惕,并予以否定。” 这一思想,与川端在战后对日

本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的喟叹,以及对日本传统的执著追求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实际上,这一思想在他较晚的作品《古都》中体现的更加深邃清晰。

对于川端康成文学特点及其成就的总结,在这里先引一段三岛由纪夫的话:

生于日本的艺术家,被迫对日本文化不断地进行批判,从东西方文化的混淆中清理出真正属于自己风土和本能的东西,只有在这方面取得切实成果的人是成功的。当然,由于我们是日本人,我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越是贴近日本,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这不能单纯地用回归日本、回归东洋来说明,因为这与每个作家的本能和禀赋有关。凡是想贴近西洋的,大多不能取得成功。

川端康成早年崇尚西洋文学的手法和技巧,成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后来又回到了弘扬传统文学精神的阵营中。他的文学技巧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 传统的风景和器物的纤细的美

这一特点在《古都》和《千只鹤》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古都》对京都风物的描绘,《千只鹤》对传统茶道的摹写,都体现了极富渊源的文学传统。从更深的层次说,川端笔下的自然是与人物的心理变化、感情波澜相呼应的。以“雪、月、花”来表现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和人的感情的美,这是日本的传统风格,不难看出,川端已把自然的美与人的感情上升到一个清幽淡雅的美学范畴。这一点显然受日本古典文

学著作《源氏物语》及《枕草子》的熏陶和影响。川端发扬了日本传统的美学,以典雅、幽情的低徊情趣,大自然的美和哀婉来喻人,使作品的审美趣味余情袅袅。

二. 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川端在作品中常把“美”与“悲”用纤细、感伤的感情描写得淋漓尽致,而这些又大多由悲欢离合的男女内心世界来体现的。对人物外表、语言和心理的描述着墨不多,但是在寥寥数语之间能把感情深处的波澜刻画得惟妙惟肖。这种美的意境,诚挚的深沉的爱的倾诉,震撼着读者的心肺。

三. 虚无、悲观、孤独、哀愁的情感基调

川端的作品中贯穿着虚无主义与颓废主义。这是由于他受到佛教虚无思想的影响所致,作品常常流露出悲哀、人生幻化、世事无常的感叹。川端认为这是一种美学思想,是“日本的悲哀”,“传统的美”。他说:“世界上再没有比轮回转生的教义更富于幻想的故事,这是人类创造的最美丽的爱的抒情歌。” 他认为爱是无常的,死也是无常的,爱与死都是一种美。小说《千只鹤》中的菊治与亡父的情妇太田夫人及其女儿有着肉体关系,同时他又对稻村小姐抱有恋情,这种父子同享一女,母女共事一男的乱伦逸事以及太田夫人迫于爱情报怨自杀之死,都变成川端笔下的“美”。《雪国》中的主人公岛村,扔下娇妻弱子,三去千里之外的雪国与倾慕于他的艺妓驹子幽会,但他把驹子

的真挚的爱看做是一种徒劳。岛村游戏人生,玩世不恭的虚无态度及驹子的那种“徒劳”的爱也成了川端的美学趣味。岛村倾心的叶子被一场大火夺去了生命,这也被川端视为一种美加以描写,并用银河的美景加以衬托。川端曾经说过:“佛典是最大的文学,我不把经典当作宗教教义,而把它当作文学的幻想来敬重。”这种无常观就导致了川端赞美生与死。岛村形象是代表了三十年代日本知识分子形象的典型代表。《雪国》是川端的瑰丽之作,集其创作思想、手法、风格之大成,但却蒙上了一层虚无的色彩。

川端作品中的这些特征,与日本文化的传统是吻合的。日本传统的美学理想是温婉纤细、具体真实、雅淡清丽、含蓄有致。传统文学中更多的是人物对大自然的细腻感受,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悲哀的情调。日本古典文论中的“物哀精神”和“幽玄风格”主导着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平淡无奇的表层后面,渗透的一种柔情余韵和内心深处的贪婉哀伤。日本文学从最早的著作《古事记》起,从《万叶集》到《源氏物语》,沿袭了一种悲哀的情调,尽管优美的风光和器物是这些作品中赞叹的对象。这就形成了日本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对日本古典文学的追求,首先表现在他注重日本古典文学中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朦胧的意识的格调,将人物统一在悲与美中加以塑造。其次是他重视运用传统艺术表现手法,抒发人物心灵深处的感情,表现人物感情的纤细和柔美。另外,传统文学的结构特征,例如物语文学的平面并列结构等等,都在作品中得到了传承和体现。

川端康成积极学习西方文学的创作方法,又有意识地把它融合到日本古典文学的传统之中,保持和谐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他说:“我们的文学虽然是随西方文学潮流而动,但日本文学传统确实潜藏的看不见的河床。”

有关 川端康成(百度百科)

有关 源氏物语(百度百科)

从源氏物语到川端康成看日本文学特点

(破注:这篇文章不许细读进看破所标注即可)

从叶渭渠先生的研究得知,日本传统美学的特色就是物哀与幽玄,从八世纪的《万叶集》,到十一世纪的《源氏物语》,都充分体现了这种风格的追求。特别是《源氏物语》,对后世日本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美丽的日本,我》中讲到的:“这些作品构成了日本的美学传统,影响乃至支配后来八百年间的日本文学。尤其是《源氏物语》,从古至今,是日本小说的顶峰,即便到了现代,还没有一部作品及得上它。《源氏物语》问世几百年来,日本小说无不在憧憬,悉心模仿”。

„„(对源氏物语的介绍,可参见百科)

小说以当时日本的权力中心,平安王朝的宫廷为背景,却并不

描写多少皇家气派,由人心理活动入手,行文之间充满了纤细、清雅而幽怨的情调。虽然也描绘了很多宫廷权力斗争的场面,但是最着重的还是那一段段华丽而哀伤的爱情。《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是同类型的小说,红楼描写的宏大场景与人心鬼蜮的描写远胜物语,但是在人物塑造和情感描写上,物语则要比红楼更加深刻而接近真实。日本的文化在八世纪和当时的唐朝很接近,但是在这之后有着独特发展,由哀婉纯真的《万叶集》透出的传统日本式唯美,在源氏物语中被继承下来,更在其中添加了属于平安王朝的奢华色彩和无常的朦胧,真正是王国维所言“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到了有有我,有无我的境界了。

日本的文化发展在世界上是很独特的,吸收外来的文化,加以消化成为本国的特色。在美学的发展上更是这样,在奈良飞鸟时代到平安时代的这段时间里,从中国大陆“东渐”的很多诗词作品对当时的日本审美有很大影响,在这里,特别提一下钟嵘的《诗品》,他提倡的是“诗可以怨”。是一种从挖掘和认识自身出发,在探索中结合美好的意愿和不满,苦中寻乐的复杂感觉。日本八世纪的汉诗集《经国集序》中,有很多模仿《诗品》成句的痕迹。而曾在公元804年从日本留唐的空海僧,后来所撰的《文境秘府论》中,更有不少钟嵘《诗品》的引文。比较明显的是公元905年开始编纂的《古今和歌集》,这是继《万叶集》之后第二部有重大影响的和歌总集,不仅在序中多方认同《诗品》的思想,而且选诗的标准也已类乎钟嵘的美学原则了。平安时代是少有战乱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是一个黄金时期,社会矛

盾并不明显,给这种蕴含着对人生反思哲理的唯美文学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土壤。佛教禅宗的思想引入,更丰富了哲学的内涵。最早的“哀”的精神向“知物哀”转化的阶段,也就是由单纯感叹的哀发展到“物心合一”,即发展为一种更深刻更普遍的感伤性的审美内涵,(破注:这段话很好)这种精神成为后来和风文化的主要基调。《源氏物语》就是其中集大成者。

书中对前半部主人公源氏公子的描写,多是浪漫和幽怨,展现了颓废而多姿多彩的生活,悲意如烟雾,朦胧淡色。而在后期的薰君,宇治十贴,无常悲凄的凉风仿佛丛书中吹了出来,怨情的三昧渗入骨中,虽然与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豪气不同,却是杨柳岸晓风残月,令人回味无穷。

在平安《源氏物语》后的镰仓时代,武家当权,战乱不休,文学创作由唯美浪漫转到现实描写,王公贵族的阳春白雪也随着政治的衰落而通俗化了。这一时期描绘战争的写实主义代替了宫廷爱情的唯美主义而成为主流。但是唯美的文学并没有因此而消亡,反而因为战争的残酷,诸行无常和厌世的思想流行,使得对理想和梦幻的追求更加执著,唯美的主题更加深刻,这从《方丈记》、《徒然草》中能明显看到的。直到江户时期,有着芭蕉、西鹤这样的诗人,唯美主义的文学才再次呈现繁荣,但是锁国的三百年间,虽然文化空前繁荣,却并没有多少创新和发展,只是在技巧上更加圆熟了,其中茶道,书画等各种艺术的发展也为文学的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漫长的幕府统治后,明治维新后随着政治改革,社会全面西化,

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如同平安时期“东渐”一样,首先是大量的照搬和模仿,明治十五年的《新体诗抄》,几乎是直译西欧诗句,二叶亭四迷的散文也脱离了古代的文风,采用“言文一致”的体裁,即是白话文。这一时期虽然给人幼稚的感觉,但这是日本文学的新起点。到了二十世纪初,新文学日渐成熟,西方自然主义大为流行,接受了这一思想的日本文人,从传统的美学角度来理解“自然”,追求自我中心,描写真实,即所谓的“私小说”,这种形式继承了颓废美和真实美,在新小说风格下继承《源氏物语》的内在,一直都是后来日本唯美纯文学的主流。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际局势的变化也影响到了日本,日本人追求极端,所以受到的影响也是很巨大的,在私小说中继承的传统和保留的冷静被对西方思想的狂热追求所取代了。新感觉派完全照搬西欧自由主义,“把表现主义称作我们之父,把达达派称作我们之母”。而受到苏联十月革命和共产主义影响的“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简称)派,并没有认识到当时苏联文学的错误,而鼓吹“政治首位论”,使文学从属于政治。再这之后的战争爆发,军国主义横行,反映武士道和大民族主义的复古风潮也涌现了。由于时代的疯狂造成了个人思想上的偏激,虽然是必然的现象,但是造成的结果却是很惨重的,文学同日本的政治一样,也进入毫无美感的黑暗期。明治时代的文学巨子森鸥外在《鼎轩先生》一文中说:“我把日本的现代学者分为一条腿走路的学者和两条腿走路的学者。”“一条腿走路的学者的意见是偏颇的。因为是偏颇的,所以一用于实际就会出现问题,

听从东方学者的会过于保守,听西方学者的就会成为激进的。”然而他断言在日本需要的是:“两条腿各立足于东西方两文化的学者。”而提出了“以西方文化之眼光观察东方文化,想取彼之长以补我之短。”的见解。

同夏目漱石、森鸥外一样,也有很多作家在反思社会,唯美主义的代表就是标题中所提到的川端康成。之所以把川端康成放到重要位置上,并不只因为他是诺贝尔奖的得主,最重要的,是他找出了把古典与现代结合的唯美文学发展的出路。在本世纪20年代,任何一位东方作家如果直面世界的变化就不可能无视西方各种文艺思潮的存在,尤其对与现实主义相对应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决不会充耳不闻,川端也不例外。他自己曾总结说,他经历过一段简单地移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过程。但是,可贵的是川端总是勇于探索,以强韧的精神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川端康成(1899-1972)出生于明治32年6月11日日本大阪市北区此花町的一个开业医家庭。据家谱记载川端康成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条氏的后裔。他曾引用他祖父的话说“咱们家自北条泰时以来已有700余年。”但这北条远祖并未给他的后人带来好运,川端康成从一出生就命运多舛。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他十四岁时即成为孤儿。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 (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 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

100多篇,中短篇 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 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

1926年的《伊豆的舞女》是他的成名作,二十岁的“我”因为孤儿的气质造成了扭曲的个性,忍受不了那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来到伊豆旅行。在这里与十四岁的舞女薰子邂逅,同巡回艺人们结伴而游,受到了艺人们的关怀,“我”的身心被净化,苦怨被化解了,“我”和舞女彼此建立了真挚的、诚实的友情,还流露了淡淡的爱情。简单的情节,纯洁的语言,艺术化的效果,理想的唯美,清丽脱俗的意境,从作品里,有着自然主义的真实感觉,也有着《万叶集》的朴素与浪漫,好像是油画中的和风少女,飘逸灵动却实在的打动着人心,冷风扑面而来,却使人头脑清爽。

然后是1935-1937年的《雪国》,这部长八万字的小说川端康成从执笔到定稿共花了14年功夫,算是他人生的巅峰之作,也是能准确体现他的美学追求的传世之作。《雪国》的风格像极了《源氏物语》,然而雕琢更细,变化更奇。主人公岛村三次从东京到雪国和驹子交往的故事。岛村依靠父母遗产过着优裕的生活,是一个对音乐舞蹈仅有着浅薄知识的浮浪子。他来到北国的小温泉村时与艺妓驹子见面相爱,使得驹子委身于他,而他又念念不忘地思念着他在火车上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作者在小说中着力刻画了女主人公驹子和叶子的形象,以细腻的笔触从灵与肉两个方面尽情地描写女性美,赞赏女性美。

在字里行间,那朦朦胧胧的幽怨一直缠绕着雪国的人们,简单的情节里透着禅的思考和幽玄。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里程碑。同《伊豆的舞女》的清醇相比,《雪国》的幽怨更加深刻,表现的手法也纯熟多了,通过岛村在爱情生活上所表现的虚无的态度与艺妓驹子对爱情、工作和生活的认真态度相对比,来反映纯真和对生命的憧憬的主题。在继承传统的物哀和空寂的余韵美、敏锐的季节感受性,以及平淡自然的美学追求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意识流”和象征、暗示、自由联想等方法,使传统和现代的巧妙结合,达到了完全的协调。诺贝尔文学奖给予的评价是川端以卓越的感受性,现代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心灵的精髓,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贡献。

《源氏物语》从中国的文化中吸取营养,创造了古老、美伦美奂的忧伤浪漫感情世界,而《雪国》从《源氏物语》中出生,吸取了西方自然主义的营养,展示了冷艳深沉,自由洒脱的新时代唯美追求。从《源氏物语》到川端康成,我们看到了历代文人对美的认识体会和不懈追求,那是物哀,那是幽玄,千年的境界,千年的美。虽然日本的文学历史远没有中国久远,思想认识也没有西方前卫,但是他兼收并蓄,独树一帜,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尽管日本的思想文化发展上有着相当程度的片面和局限性,但是独特的美感还是不断的吸引着众多的人来品味他,发掘他。这就是日本的美,体会人性是永恒的主题。

(其实,我想说的仅仅只是从日本传统文学创作的美学特点来看待很多日本作家的创作,到现在为止,我所读过的作品只有《情书》

《伊豆的舞女》《花未眠》芥川龙之介和村上春树的几篇小说,但都能感得到这样一种细腻忧伤的笔触。日本作品也许各有其不同特点,这样一种风格却贯穿始终。看待这一现象可以从日本茶禅忍绘画园林综合考虑,但那就是一个更大的命题了。以下就只剩几个百科的连接和简单的介绍了)

芥川龙之介的百科

对于芥川龙之介,在网上很少能看到适当的介绍。译林出版社的序倒是很精辟,(向来如此!!!)却没有看的必要。我觉得,他的作品1描写细腻 2侧重对人性的描写道德的讨论 3有时会直面罪恶 风格近乎诡异阴森,生门已被黑泽明改拍成电影,估计会很了解了。 村上春树的百科

村上春树的赏析网上大概会有很多,还没来得及看。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我认为可以是:更有现代气息的日本作家。其中女性美的刻画环境氛围的塑造以及散漫的忧伤颓靡的气息与川端康成很近似,又多了时尚气息和都市的感觉(有人说村上的作品中有很多流行品牌,也是受人欢迎的一个理由,不知道是不是在搞笑)。有些作品较晦涩,情节荒诞虚实交叉色彩诡异好像是在讨论现代人生存意义之类的,看不懂。“小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对人的心灵的扭曲以及这种社会下人的精神孤独和生命的脆弱,在手法上现实与虚幻交织,艺术水准高超”。估计也不算权威。估计是作者小资情调比较厉害,乱想些罢了(别打我,我就是这么想的)

作品常常充斥着现代青年生活的颓靡气息,也许和日本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混乱有关。

《挪威的森林》算是他比较纯净的爱情和感伤小说了。 夏目漱石的百科

三岛由纪夫的百科

这家伙作品没啥,可能名气大,百科就够了。

小林多喜二的百科


相关内容

  • 李萌毕业论文定稿
  • 教学单位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学生学号 编 号 [1**********]5 ZW2014HYS005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试探<雪国>美学特质 李 萌 汉语言文学 杨 乐学生姓名 专业名称 指导教师2014 年 5 月 10 日总目录论文正文(5-12)一.<雪国>的自然之美 . ...

  • 花未眠教案
  • 崇左高中实习组高一B角 苏盈盈 [1**********]4 <花未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川端康成及其创作概况. 2. 理解本文所阐述的关于美与审美问题,理解本文主旨. 能力目标 1. 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2. 品味作者格调高雅.韵味深 ...

  • 川端康成[睡美人]中的物哀思想
  • 川端康成<睡美人>中的物哀思想 摘 要:<睡美人>是川端康成的晚期作品,其中表现了日本传统美学思想之一的物哀思想.本文将从物哀思想的源头切入,以本居宣长的物哀论为理论依据,结合<睡美人>这部中篇小说的内容,从知觉"事之心"和知觉"物之 ...

  • [花未眠]课文补遗及川端康成简介(人教版高一)
  • 备课资料一.课文补遗1. 川端康成其人与文叶渭渠(一)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一两岁上,父母双亡,少年时代,祖母和姐姐又相继作古,从此与眼瞎耳背的祖父相依为命,使这位敏感的少年沉浸在悲哀之中,在他稚幼的心灵里投下了寂寞的暗影.十六岁上,川端预感到祖父将不久于人世时 ...

  • 从东山魁夷的_一片树叶_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 文学史与文艺理论 从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季红 (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摘<一片树叶>,通篇都散发着淡淡的日本情调,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物哀"和要]东山魁夷的散文 "幽玄"的审美意 ...

  • 个人整理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要点
  • 古代亚非文学: 1埃及<亡灵书> 2古巴比伦<吉尔伽美什> 3古代希伯来文学 <旧约> 4古代印度文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中古亚非文学: 1迦梨陀娑 2紫式部 3一千零一夜 近代亚非文学: 1.森鸥外 2.泰戈尔 3.川端康成 4 ...

  • 川端康成生平及其作品简要介绍
  • 川端康成及其作品介绍 一. 作者介绍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2岁丧父 ,3岁丧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 ...

  • 读书笔记-雪国-川端康成
  • 读书笔记 --虚幻的国度<雪国> 最近中日由于钓鱼岛问题产生了诸多矛盾,很多国民在想要表达心中呐喊"钓鱼岛中国主权"的时候,却发生了很多不理智的行为.对于日本全盘否定的想法太过极端,除去与中国不大协调的武士道精神不谈,其文学等艺术造诣也对东方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l ...

  • 世界文学改编的电影,及各自出处~[含欧洲文学,英美文学,亚非文学]2
  • 3 西班牙文学 唐吉诃德--(美国导演奥逊?威尔斯根据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同名小说改编) 唐吉诃德--(英国导演CHARLES STURRIDGE根据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同名小说改编) 血的婚礼--(西班牙导演绍拉根据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同名诗剧改编) 葡萄牙文学 阿马罗神父的罪恶--(墨西哥导演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