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结构-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的稳定性

——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对象分析:

1、基础水平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级学生。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结构及结构的基本受力形式,能理解“平衡”(“结构的稳定性”中的关键一词)的涵义。同时,学生了解什么是技术试验,并能进行简单的技术试验。 不足的是,学生以前并未写过正式的技术试验报告,此方面缺乏锻炼。

2、学习能力分析: 思维活跃,面对问题时能想出各种解决办法;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整理试验数据,获取知识;懂得一定的合作技能,能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进步。

二、教学目标分析: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是:“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 定性的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亦即:①通过技术试验定性分析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结构的稳定性。仅要求学生能了解这些因素,并不要求学生理解这些因素为什么会影响结构的稳定性。②要求学生掌握通过技术试验这一重要手段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③要求学生学会写技术试验报告,将技术活动中获取的数据记录、处理,以获得结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知道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重心位置、支撑面积大小、结构的形 状等)。 过程与方法:经历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因素的过程,学会通过技术试验这一 重要手段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经历对试验数据的记录、整理、分析、 归纳,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试验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感受实践与理论的相辅相成。 通过写技术试验报告养成科学严谨负责的学习态度。

本节内容是在“认识结构”学习的基础上,为使学生进一步深入认识结构而设计的。稳定性作为结构的两大重要性质之一,在结构设计中至关重要。而分析哪些因素影响结构的稳定,是进行结构稳定性设计的前提条件。因此,学习本节内容将为后续的结构设计奠定基础。

结构的稳定性在教材中的定义是:指结构在荷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的平衡状态的能力。“荷载”是一个技术领域的专有名词,因此需向学生解释清楚。而定义中的“维持”,是指在外力撤消之后结构会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了解了什么是结构稳定性的基础上,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然后利用“控制变量试验法”进行技术试验,并分析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教学重点: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对“结构的稳定性”内涵的理解; 结构稳定性发生变化的判断。 三、教学内容分析:

四、教学资源:

教师:

不稳定结构U(1个)、钢条(0.3米)、笔记本电脑(1台)、50g钩码(10个)、弹簧测力计(1个)、木筷子(8根)、钉子(16个)、装有半瓶水的矿泉水瓶(2个)、技术试验报告单(1份)、交流表(1份)、教材《技术与设计2》(粤科版)、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小组)

不稳定结构U(1个)、50g钩码(10个)、弹簧测力计(1个)、木筷子(8根)、 钉子(16个)、技术试验报告单(1份)、交流表(1份)、教材《技术与设计2》(粤科版)。

五、教学策略设计:

本课采用“概念学习——探究试验——交流结果”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先理解“结构的稳定性”这个前提概念,然后通过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最后小组间交流试验结果。

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的意义。

本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每个小组4-5人。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主要进行概念学习和试验方案的制定;第2课时主要进行技术试验和结果交流。

七、教学评价:

八、教学反思:

从前面几个班的教学效果来看,效果一般。本节课的主要优势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得知识内容不再枯燥;另外,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容易了很多。在教学中,抓住“结构的稳定性”这一概念进行了理论解释与实物演示,深入浅出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而利用“控制变量试验法”进行技术试验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判断结构的稳定性是否发生了改变。利用师生的智慧共同解决该问题扫除了学生试验的最后一个障碍。教学中,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动手试验并交流结果,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不过,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也较多,如以下几点:

1. 学生不清楚教学目标(或学习任务),试验有些盲目;

2.教学时间设计的不够合理,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很难完成学习任务;

3. 教师的教学引入不够简洁明了;

4. 学生对“控制变量试验法”并不熟悉,难以进行试验操作;

5.试验的好坏没有一个评价标准。

经过认真思考,得出问题解决办法:

1. 在做试验之前将学习目标和试验目的用PPT展示给学生,并进行解说,直到学生

明白无误为止。

2. 为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技术试验,故将最初的不稳定结构在课前制作好,学

生一上课就直接进入技术试验来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另外,将试验目的

和试验要达到的要求明确传递给学生也能够节省本课程所需时间。

3. 通过多次的课外演练,字斟句琢,直达熟练能诵为止。

4. 课前向学生介绍“控制变量试验法”,讲授它的特点,并用一个事例来说明如何

进行该方法的试验。

5. 在试验报告单的后面附上试验的评价标准。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正确,某些细节还需斟酌改进。

附录:

1. 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荷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形式的能力。结构的稳定性与

它的几何形状、支撑面积的大小和重心位置密切相关。

2.荷载:①指的是使结构或构件产生内力和变形的外力及其它因素。

②习惯上指施加在工程结构上使工程结构或构件产生效应的各种直接作用,常见的有:结构自重、楼面活荷载、屋面活荷载、屋面积灰荷载、车辆荷载、吊车荷载、设备动力荷载以及风、雪、裹冰、波浪等自然荷载。

3.在平衡状态的力学系统受到微扰后由于其平衡位置的特殊性而引起的稳定性问题。若 不论时间多长,受微扰后的系统对原位置的偏差能随初始扰动的减小而受到任意指定的限制,则此位置是稳定的;反之,该位置是不稳的。例如小球在竖立的圆形轮圈上有两个平衡位置,最高点A是不稳定位置,最低点B是稳定位置。

11. H.T.切塔耶夫:"若保守完整系统的势能在某平衡位置无极小值,则此平衡不稳定"。

5.弹性稳定问题指具有特殊结构和尺寸的弹性构件受到超临界力的载荷时所引起的稳定性问题;例如:两端受压力作用的细长杆的稳定性问题,外压大于内压的容器稳定性问题等。下面简要讨论压杆稳定性问题,压杆稳定性问题不在于一般压杆临界荷载值的数学推导以及对一些稳定问题的具体计算,而在于对稳定性本身的理解,不能将稳定性问题与强度、刚度问题相混淆。压杆在直轴线形状下的平衡是稳定的,若给予某种扰动(例如受到微小水平力的作用),杆件发生了弯曲,但在取消了这种扰动后,压杆将迅速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这就是稳定平衡的特征。若再给予某种扰动。杆件仍将发生弯曲变形,但在扰动取消后,杆件不能回到原来的直线平衡形成,于是,原失稳的直线平衡状态成为不稳定的。而可能出现新的与原来平衡形式有质的区别的平衡形式。同时,这种现象带有突然性;上述分析过程可用小球在图中的3种平衡状态来予以比拟,并可引伸到压杆稳定性的实质是总势能在临界状态下由极小值到极大值的过渡性质。

6.1.什么是结构的稳定性?

所谓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外载荷的作用下,能够保持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如果结构在外载荷作用下不能保持原有平衡状态,就叫做“失稳”。因而,结构的稳定性也叫做结构抗失稳的能力。

结构的稳定性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的教材只涉及一点皮毛,有很多人将稳定性的概念看作是结构整体翻倒问题,所以常常无法与结构内部变形联系起来。 强度问题是指结构或者单个构件在稳定平衡状态下由荷载所引起地最大应力(或内力)是否超过建筑材料的极限强度,因此是一个应力问题。极限强度的取值取决于材料的特性,对混凝土等脆性材料,可取它的最大强度,对钢材则常取它的屈服点。 稳定问题则与强度问题不同,它主要是找出外荷载与结构内部抵抗力间的不稳定平衡状态,即变形开始急剧增长的状态,从而设法避免进入该状态,因此,它是一个变形问题。如轴压柱,由于失稳,侧向挠度使柱中增加数量很大的弯矩,因而柱子的破坏荷载可以远远低于它的轴压强度。显然,轴压强度不是柱子破坏的主要原因。

在工程上,结构的稳定性问题有如下几种:

(1)细长杆受压时的“压杆稳定性问题”。

如下图所示,设细长杆在轴向压力P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且在杆的受压强度允

许范围之内,如果对杆施加一微小的横向力作用,这时一有两种情况发生。一是当P小于某一个值时,在横向力撤去后,已弯曲的杆会恢复原有平衡状态。另一种情况是,当P大于某一值时,在横向力撤去后,杆不能恢复的原有平衡状态。前一种情况,压杆是稳定的,后一种情况,压杆就不稳定。使压杆由稳定变为不稳定的转换压力称为临界压力。

(2)薄壁圆筒受压的失稳问题。

薄壁圆筒受压,在轴向压力过大时,会在筒壁上出现“鼓包”。这就是薄壁圆筒的失稳现象。

(3)薄矩形梁扭曲失稳问题。

薄矩形悬臂梁,在承受弯曲载荷时,会发生扭曲,这种现象同样是失去平衡的失稳问题。

(4)结构翻倒问题。

在我们的教材中主要讨论的就是这种稳定问题。现在我们就按照教材的要求,对结构翻倒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2.结构为什么会翻倒?(请同学们根据物理中的知识回答这个问题)

对,物体翻倒的根本原因是:物体的重力作用线超出了物体基底的边界线。为什么呢?我们来考查下示图形。左边的图形,是重力作用线没有超出物体基底边界线的情况,这时重力对支点产生的力矩是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中间的图形是重力作用线刚好通过基底的边界,物体仍然可以处于平衡,但如果物体受向右的扰动,物体就会进入右边图形所显示的状态,重力线超出了物体基底边界线,这时重力对支点产生的力矩是使物体离开原来的平衡状态,也就是使物体翻倒。

左图所示状态,物体处于“稳定平衡”,中间图形所示状态,物体处于“不稳定平衡”。 要想判断物体处于什么平衡状态,可以从物体偏离平衡时,重心的变化来判断,重心上升,是稳定平衡,重心下降,是不稳定平衡。

3.提高物体(结构)抗翻倒能力的措施

要想提高物体抗翻倒的能力,就必须使物体的重力作用线不容易超出基底的边界。 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降低物体的重心;二是加大物体的基底面积。它们都可以增大物体翻倒时的倾斜角。如下图所示。

7. 刚性结构简介

在框架结构的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的就是结构在外力作用下是否会被迫改变形状。如果在外力作用下,框架结构很容易改变形状,结构是非刚性的。而如果在外力作用下,框架结构不会改变形状,则认为结构是刚性的。但必须指出,这里讲的结构的刚性,不是结构的刚度的概念。

下面左图所示的四杆框架,在如图所示的外力作用下,是很容易改变原来形状的,因而,它是非刚性的。但是,我们在其对角线上加上一根杆,或者在对角上加上“角板”,那它就变成刚性结构了。

根据这个原理,我想同学们能够解释教材上关于“人字形梯”和“A字形梯”的问题了吧,这也是结构的刚性问题。

顺便解释一下,“三角架”的“稳定”,它不属于结构稳定性讨论的问题,它是指放置物体时如何使物体不“摇晃”的问题,摇晃并不是“失稳”的概念。物体要放置稳当,其基本条件是所有的支撑点应该在一个平面内,而三点具有确定唯一平面的特性,这就是三角架为什么可以在任何地方放置稳当的根本原因。因为它不会像四个点那样,有分属两个平面的可能。

技术试验报告

报告名称:

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试验目的和要求:

能通过技术试验(试验设计、操作及数据处理)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仪器设备及所需材料:

50g钩码(10个)、5N弹簧测力计(1个)、木筷子(14根)、钉子(28个)、木板(2块)。

试验方案(加载的方法和程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记录

观察与记录

数据整理及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评定(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试验方案、数据和结论进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日期:_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试验的评价标准:

① 试验方法科学合理;

② 试验过程操作准确无误,试验记录详尽如实;

③ 试验数据分析整理科学准确;

④ 试验得出的结论表述准确;

⑤ 试验报告书写整洁,语句通顺。

探究结构稳定性交流表

本小组组长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方小组组长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的稳定性

——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对象分析:

1、基础水平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级学生。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结构及结构的基本受力形式,能理解“平衡”(“结构的稳定性”中的关键一词)的涵义。同时,学生了解什么是技术试验,并能进行简单的技术试验。 不足的是,学生以前并未写过正式的技术试验报告,此方面缺乏锻炼。

2、学习能力分析: 思维活跃,面对问题时能想出各种解决办法;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整理试验数据,获取知识;懂得一定的合作技能,能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进步。

二、教学目标分析: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是:“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 定性的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亦即:①通过技术试验定性分析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结构的稳定性。仅要求学生能了解这些因素,并不要求学生理解这些因素为什么会影响结构的稳定性。②要求学生掌握通过技术试验这一重要手段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③要求学生学会写技术试验报告,将技术活动中获取的数据记录、处理,以获得结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知道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重心位置、支撑面积大小、结构的形 状等)。 过程与方法:经历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因素的过程,学会通过技术试验这一 重要手段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经历对试验数据的记录、整理、分析、 归纳,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试验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感受实践与理论的相辅相成。 通过写技术试验报告养成科学严谨负责的学习态度。

本节内容是在“认识结构”学习的基础上,为使学生进一步深入认识结构而设计的。稳定性作为结构的两大重要性质之一,在结构设计中至关重要。而分析哪些因素影响结构的稳定,是进行结构稳定性设计的前提条件。因此,学习本节内容将为后续的结构设计奠定基础。

结构的稳定性在教材中的定义是:指结构在荷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的平衡状态的能力。“荷载”是一个技术领域的专有名词,因此需向学生解释清楚。而定义中的“维持”,是指在外力撤消之后结构会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了解了什么是结构稳定性的基础上,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然后利用“控制变量试验法”进行技术试验,并分析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教学重点: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对“结构的稳定性”内涵的理解; 结构稳定性发生变化的判断。 三、教学内容分析:

四、教学资源:

教师:

不稳定结构U(1个)、钢条(0.3米)、笔记本电脑(1台)、50g钩码(10个)、弹簧测力计(1个)、木筷子(8根)、钉子(16个)、装有半瓶水的矿泉水瓶(2个)、技术试验报告单(1份)、交流表(1份)、教材《技术与设计2》(粤科版)、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小组)

不稳定结构U(1个)、50g钩码(10个)、弹簧测力计(1个)、木筷子(8根)、 钉子(16个)、技术试验报告单(1份)、交流表(1份)、教材《技术与设计2》(粤科版)。

五、教学策略设计:

本课采用“概念学习——探究试验——交流结果”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先理解“结构的稳定性”这个前提概念,然后通过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最后小组间交流试验结果。

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的意义。

本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每个小组4-5人。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主要进行概念学习和试验方案的制定;第2课时主要进行技术试验和结果交流。

七、教学评价:

八、教学反思:

从前面几个班的教学效果来看,效果一般。本节课的主要优势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得知识内容不再枯燥;另外,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容易了很多。在教学中,抓住“结构的稳定性”这一概念进行了理论解释与实物演示,深入浅出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而利用“控制变量试验法”进行技术试验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判断结构的稳定性是否发生了改变。利用师生的智慧共同解决该问题扫除了学生试验的最后一个障碍。教学中,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动手试验并交流结果,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不过,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也较多,如以下几点:

1. 学生不清楚教学目标(或学习任务),试验有些盲目;

2.教学时间设计的不够合理,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很难完成学习任务;

3. 教师的教学引入不够简洁明了;

4. 学生对“控制变量试验法”并不熟悉,难以进行试验操作;

5.试验的好坏没有一个评价标准。

经过认真思考,得出问题解决办法:

1. 在做试验之前将学习目标和试验目的用PPT展示给学生,并进行解说,直到学生

明白无误为止。

2. 为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技术试验,故将最初的不稳定结构在课前制作好,学

生一上课就直接进入技术试验来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另外,将试验目的

和试验要达到的要求明确传递给学生也能够节省本课程所需时间。

3. 通过多次的课外演练,字斟句琢,直达熟练能诵为止。

4. 课前向学生介绍“控制变量试验法”,讲授它的特点,并用一个事例来说明如何

进行该方法的试验。

5. 在试验报告单的后面附上试验的评价标准。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正确,某些细节还需斟酌改进。

附录:

1. 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荷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形式的能力。结构的稳定性与

它的几何形状、支撑面积的大小和重心位置密切相关。

2.荷载:①指的是使结构或构件产生内力和变形的外力及其它因素。

②习惯上指施加在工程结构上使工程结构或构件产生效应的各种直接作用,常见的有:结构自重、楼面活荷载、屋面活荷载、屋面积灰荷载、车辆荷载、吊车荷载、设备动力荷载以及风、雪、裹冰、波浪等自然荷载。

3.在平衡状态的力学系统受到微扰后由于其平衡位置的特殊性而引起的稳定性问题。若 不论时间多长,受微扰后的系统对原位置的偏差能随初始扰动的减小而受到任意指定的限制,则此位置是稳定的;反之,该位置是不稳的。例如小球在竖立的圆形轮圈上有两个平衡位置,最高点A是不稳定位置,最低点B是稳定位置。

11. H.T.切塔耶夫:"若保守完整系统的势能在某平衡位置无极小值,则此平衡不稳定"。

5.弹性稳定问题指具有特殊结构和尺寸的弹性构件受到超临界力的载荷时所引起的稳定性问题;例如:两端受压力作用的细长杆的稳定性问题,外压大于内压的容器稳定性问题等。下面简要讨论压杆稳定性问题,压杆稳定性问题不在于一般压杆临界荷载值的数学推导以及对一些稳定问题的具体计算,而在于对稳定性本身的理解,不能将稳定性问题与强度、刚度问题相混淆。压杆在直轴线形状下的平衡是稳定的,若给予某种扰动(例如受到微小水平力的作用),杆件发生了弯曲,但在取消了这种扰动后,压杆将迅速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这就是稳定平衡的特征。若再给予某种扰动。杆件仍将发生弯曲变形,但在扰动取消后,杆件不能回到原来的直线平衡形成,于是,原失稳的直线平衡状态成为不稳定的。而可能出现新的与原来平衡形式有质的区别的平衡形式。同时,这种现象带有突然性;上述分析过程可用小球在图中的3种平衡状态来予以比拟,并可引伸到压杆稳定性的实质是总势能在临界状态下由极小值到极大值的过渡性质。

6.1.什么是结构的稳定性?

所谓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外载荷的作用下,能够保持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如果结构在外载荷作用下不能保持原有平衡状态,就叫做“失稳”。因而,结构的稳定性也叫做结构抗失稳的能力。

结构的稳定性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的教材只涉及一点皮毛,有很多人将稳定性的概念看作是结构整体翻倒问题,所以常常无法与结构内部变形联系起来。 强度问题是指结构或者单个构件在稳定平衡状态下由荷载所引起地最大应力(或内力)是否超过建筑材料的极限强度,因此是一个应力问题。极限强度的取值取决于材料的特性,对混凝土等脆性材料,可取它的最大强度,对钢材则常取它的屈服点。 稳定问题则与强度问题不同,它主要是找出外荷载与结构内部抵抗力间的不稳定平衡状态,即变形开始急剧增长的状态,从而设法避免进入该状态,因此,它是一个变形问题。如轴压柱,由于失稳,侧向挠度使柱中增加数量很大的弯矩,因而柱子的破坏荷载可以远远低于它的轴压强度。显然,轴压强度不是柱子破坏的主要原因。

在工程上,结构的稳定性问题有如下几种:

(1)细长杆受压时的“压杆稳定性问题”。

如下图所示,设细长杆在轴向压力P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且在杆的受压强度允

许范围之内,如果对杆施加一微小的横向力作用,这时一有两种情况发生。一是当P小于某一个值时,在横向力撤去后,已弯曲的杆会恢复原有平衡状态。另一种情况是,当P大于某一值时,在横向力撤去后,杆不能恢复的原有平衡状态。前一种情况,压杆是稳定的,后一种情况,压杆就不稳定。使压杆由稳定变为不稳定的转换压力称为临界压力。

(2)薄壁圆筒受压的失稳问题。

薄壁圆筒受压,在轴向压力过大时,会在筒壁上出现“鼓包”。这就是薄壁圆筒的失稳现象。

(3)薄矩形梁扭曲失稳问题。

薄矩形悬臂梁,在承受弯曲载荷时,会发生扭曲,这种现象同样是失去平衡的失稳问题。

(4)结构翻倒问题。

在我们的教材中主要讨论的就是这种稳定问题。现在我们就按照教材的要求,对结构翻倒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2.结构为什么会翻倒?(请同学们根据物理中的知识回答这个问题)

对,物体翻倒的根本原因是:物体的重力作用线超出了物体基底的边界线。为什么呢?我们来考查下示图形。左边的图形,是重力作用线没有超出物体基底边界线的情况,这时重力对支点产生的力矩是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中间的图形是重力作用线刚好通过基底的边界,物体仍然可以处于平衡,但如果物体受向右的扰动,物体就会进入右边图形所显示的状态,重力线超出了物体基底边界线,这时重力对支点产生的力矩是使物体离开原来的平衡状态,也就是使物体翻倒。

左图所示状态,物体处于“稳定平衡”,中间图形所示状态,物体处于“不稳定平衡”。 要想判断物体处于什么平衡状态,可以从物体偏离平衡时,重心的变化来判断,重心上升,是稳定平衡,重心下降,是不稳定平衡。

3.提高物体(结构)抗翻倒能力的措施

要想提高物体抗翻倒的能力,就必须使物体的重力作用线不容易超出基底的边界。 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降低物体的重心;二是加大物体的基底面积。它们都可以增大物体翻倒时的倾斜角。如下图所示。

7. 刚性结构简介

在框架结构的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的就是结构在外力作用下是否会被迫改变形状。如果在外力作用下,框架结构很容易改变形状,结构是非刚性的。而如果在外力作用下,框架结构不会改变形状,则认为结构是刚性的。但必须指出,这里讲的结构的刚性,不是结构的刚度的概念。

下面左图所示的四杆框架,在如图所示的外力作用下,是很容易改变原来形状的,因而,它是非刚性的。但是,我们在其对角线上加上一根杆,或者在对角上加上“角板”,那它就变成刚性结构了。

根据这个原理,我想同学们能够解释教材上关于“人字形梯”和“A字形梯”的问题了吧,这也是结构的刚性问题。

顺便解释一下,“三角架”的“稳定”,它不属于结构稳定性讨论的问题,它是指放置物体时如何使物体不“摇晃”的问题,摇晃并不是“失稳”的概念。物体要放置稳当,其基本条件是所有的支撑点应该在一个平面内,而三点具有确定唯一平面的特性,这就是三角架为什么可以在任何地方放置稳当的根本原因。因为它不会像四个点那样,有分属两个平面的可能。

技术试验报告

报告名称:

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试验目的和要求:

能通过技术试验(试验设计、操作及数据处理)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仪器设备及所需材料:

50g钩码(10个)、5N弹簧测力计(1个)、木筷子(14根)、钉子(28个)、木板(2块)。

试验方案(加载的方法和程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记录

观察与记录

数据整理及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评定(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试验方案、数据和结论进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日期:_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试验的评价标准:

① 试验方法科学合理;

② 试验过程操作准确无误,试验记录详尽如实;

③ 试验数据分析整理科学准确;

④ 试验得出的结论表述准确;

⑤ 试验报告书写整洁,语句通顺。

探究结构稳定性交流表

本小组组长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方小组组长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内容

  • 高二通用技术必修[结构的稳定性]教案分析
  • 高二<结构的稳定性>教案分析 xx县第三中学 张xx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结构的稳定性>,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地质版通用技术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初识结构.结构 ...

  • "稳固结构的探析"--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 本课时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的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的第1课时.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 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的稳定性的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课时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 ...

  • 通用技术稳固结构的探析
  • 稳固结构的探析(第一课时) 嘉善三中顾问: 沈宇喆 [教材版本] 通用技术必修2<技术与设计2>(江苏教育出版社) [设计理念] 1.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试验.举例.图片和实物展示,采用直观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2.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

  • 生物必修三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全册)
  •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导学案汇编 第一课时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标点击]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 ...

  •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接任六年级科学教学,同学们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科学探究已经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部分学生学会了收集资料、整理分析和进行实验记录的科学探究方法,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据上学期科学老师介绍:学生非常喜欢科学实验,四个班级由 ...

  • 做框架说课稿
  • <做框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做框架>一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科学>教材<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5课的内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已经学习过找拱形这一课,了解了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 ...

  • 课题2[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 [说明:此为2010年旧人教社教材,2011版新教材课题2<原子的结构>实为下述两部分的组成]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 ...

  •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 第 2 节 DNA 分子的结构 学习目标定位:1.描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2.概率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3.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探究主题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自主学习] 1. 构建者: 2. 构建过程 [合作探究] 1 .结合教材 P47 - P48 的资料,分析并思 ...

  • 诱思探究3
  • 第三章 教学过程观·探究学习方式论 一.为什么课程包含"传承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各自怎么理解? 答:1)教学系统中,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学生通过主动探究.亲身体验而获得的人类积累的优秀文化遗产和一切感悟成果,即谓之课程.就是说,从最广义的角度来剖析,相应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