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与录取机制的利弊分析

2014年第2期(总第43期

EXAMINATIONS RESEARCH

No.2,2014General No.43

我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与录取机制的利弊分析

樊本富

[摘要]在高校招生录取体系中,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而复杂

的子系统,同时也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当前我国各省市区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本文试图梳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分析其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利弊,并对此做进一步的思考,以探索我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高考志愿填报方式; 录取机制; 利弊[中图分类号]G424.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54(2014)02-038-006

在普通高校招生过程中,志愿填报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高考关系着考生的前途命运,而以何种方式填报志愿则是考生、家长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从一开“考前填报、始的志愿优先”方式演变到现在以考后填报为主、逐步引入平行志愿等多种填报方式并存。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既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社会的合理流动与分层,也关系到考生的个人发展。因此,需要总结我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的成功经验,反思其存在的问题,探索方案实施的有效途径,以对现实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改革政策制定有所助益。

目前,按志愿填报时间划分主要有三种填报方式。北京、上海2省市实行考前填报志愿,辽宁、陕西、山西等11省实行考后估分填报志愿,湖南、江苏、江西等15省实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按照高考投档录取方式划分主要有两种方式,即顺序志愿(梯)①。度志愿)和平行志愿(分“大平行”和“小平行”以下分析从志愿填报机制的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志愿填报时序,分为考前填报、考后填报,后者又分为考后估分填报和考后知分填报;另一个维度是顺序志愿(梯度志愿)和平行志愿②。

一、当前全国各省市高考志愿填报方式

与录取机制现状

作者简介100083。樊本富,博士,副研究员,北京教育考试院。北京,

“大平行”是一种比较彻底的平行志愿。目前实施的省份已经达到27个,到目前为止,仅有北京、甘肃、青海不实行志愿方式。①“大平行”

。“小平行”其特点是每个批次中的每个志愿都是平行志愿是一种不彻底的平行志愿。它的特点是部分批次中有平行志愿,部分批次仍旧实行

顺序志愿(梯度志愿)。实行这一志愿投档方式的省份有北京和甘肃两省。到目前为止,仍实行顺序志愿(梯度志愿)的省份是青海省。内蒙古实行的是实时动态志愿投档方式,这一投档方式也是一种大平行志愿投档方式。

“实时动态志愿”内蒙古自治区正在采用的是填报方式。这种填报方式就相当于完全信息下的知分填报,考生不仅知道自己和别②当前,

人的分数,同时也知道别人的偏好。实时动态志愿消除了由于不完全信息所导致的志愿填报博弈。实践证明,对于考生而言,此种填报志愿模式可以掌握各个高校的志愿填报情况,极大地缓解了填报志愿考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了填报志愿的命中率。但这一志愿投档方式也是基于“唯分取人”的评价标准。因此,本文未对其进行过多讨论。

—38—

我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与录取机制的利弊分析

(一)高考志愿时序性填报方式

考生应在什么时间填报高考志愿最为适宜,是在考前填报,还是在高考后甚至公布成绩和各批次录取控制线后填报,这虽然是一个时间先后的次序问题,但对广大考生、考生家长及其所在中学来讲,却关系很大。目前,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高考填报志愿时间各有不同,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高考前填报志愿,时间一般安排在5月上中旬;第二种是高考后估分填报志愿,时间一般在高考结束后、成绩公布之前的6月中旬;第三种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高考成绩和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公布后,考生根据自己的考试情况填报志愿。

考前填报、考后估分填报、考后知分填报,这三种填报方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已实践多年,但三种方式孰优孰劣,哪种方式更为科学、准确?广大考生和家长更倾向于何种填报方式?至今仍未有定论。

1.考前填报

考前填报就是考生在参加高考之前填报志愿,如上海一直采用的是考前填报志愿的方式。北京①、广东等省市则经历了考前报、考后报、又回到吉林、

考前报的反复。在高考之前,考生依据模拟考试成绩以及个人平时成绩,再参考高校招生计划和历年录取分数填报个人的学校和专业志愿。考前填报志愿一般都能实现比较好的自然分层,可以有效地避“扎堆”免发生某些院校考生报考而另一些院校出现“断档”的情况。这样每年各校录取分数线也比较稳定,不易出现大的波动。

2.考后估分填报

考后估分填报,顾名思义就是在高考之后、但成绩尚未公布时通过估算自己的考试成绩去填报志愿。此时考生主要依据对高考发挥状况的估计,对自己的成绩及发挥是否正常会有一个较准确的判断。因为考生可以根据考试主管部门提供的高考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来估算自己的高考分数,它介于考前填报和出分填报之间,其优点是考生考得怎么样,自己心里有数,但是弊端就是容易造成估分不准和对竞争对手的信息把握不准,进而导致填报失误。

目前,这种填报方式在辽宁、江西、新疆等几个省市实行。

3.考后知分填报

所谓考后知分填报指的是在所有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各批次录取控制线公布以后填报志愿的方式。从考生的知情权来看,考后知分填报相比前两种方式为较好的选择。考生知道自己的高考成绩可以量体裁衣,没有了估分的烦恼,做到心中有数,选择志愿时不会过于偏离自己的成绩,但选择学校仍难免盲目,有可能产生“扎堆”和“高分落榜”的现象。这种填报方式在各省市区实行最为普遍,许多省份近几年都由考前填报和考后估分填报改为考后知分填报。

(二)高考志愿投档录取方式

在志愿投档录取方式方面,自高考制度建立三十多年来,几乎所有的省份都实行过顺序志愿(梯度志愿)。2003年,自湖南省之后,许多省份开始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方式。

1.顺序志愿(梯度志愿)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志愿投档录取方这种填报方式也式一直采用顺序志愿(梯度志愿),

是普遍被考生和家长所熟识。这种志愿投档方式,指考生在相应批次可以依次填报几所高校为志愿学校,在录取投档时,先录取当前批次第一志愿,即将当前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上所有第一志愿报考某一高校的考生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按该校招生计划数的100%-120%的比例进行投档。这一轮次录取结束后,再录取后续志愿,当某一考生成绩无法达到第一志愿高校录取分数时,就看其填报的后续志愿高校的第一志愿录取情况,如果有院校第一志愿未录满,仍有被录取的机会。

2.平行志愿

积极推行平行志愿录取方式改革,是教育部近几年着力推动的改革工作之一。平行志愿的引入是“志愿优先”“分数优先”试图将改为以降低考生志愿填报风险。2003年,湖南省率先实行平行志愿填报2005年至2008年间,和投档方式改革,江苏、浙江、

考前填报志愿、考后估分填报志愿、考后知分填报志愿三种方式均在北京曾经实行过。恢复高考以来,北京市基本上都是考前填志愿,

1999年和2000年为考后填报志愿。只有1989年、

—39—

2014年第2期(总第43期)《考试研究》

上海、辽宁、安徽也先后跟进。2008年2月,教育部对高考录取机制进行了改革,在全国推广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方式。目前,全国已有许多省份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方式。在平行志愿方式下,考生可在每个录取批次中填报若干所平行的学校,录取时按“位次优先,照遵循志愿”的原则,即将考生从高分到低分排序,依次检索其全部志愿院校是否有剩余名额,直到被符合条件的学校录取。许多省份为避免录取制度转变给考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了折中——不完全平行(小平行)志愿,即的投档录取方式—

第一志愿为顺序志愿(梯度志愿),其余为平行志愿。北京市高考录取即实行小平行志愿投档方式。

二、高考志愿时序性填报方式的利弊分析(一)考前填报的利弊分析

考前填报志愿需要考生对自己高中三年的学习进行总结,综合分析评价自己的实力。因此,考前填报方式的最大优势是更能反映考生的整体学业水平,所填报的志愿更符合考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高考一次考试的成绩。即使考生发挥不太正常,高考分数比平时略低,考生仍有机会被录取。近三年来,北京市考生第一志愿录取比例高达90%以上,这说明志愿填报较为合理,生源分布稳定。考前填报,一切凭实力说话,不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对所有考生都是公平的。

但考前填报志愿的弊端也很明显。考前填报志愿最怕的就是考生在高考中“超常发挥”或“失常发,挥”一旦出现这两种情况就会造成实际考试成绩与报考的志愿层次背离。尽管在现实中这样的考生在考生群体中所占比例不大,但确实存在,而且对于个人而言是影响一辈子的大事情。从程序公正的基本特征来看,考前填报志愿在考生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信息公开及科学性方面有许多不足。

(二)考后估分填报的利弊分析

考后估分填报方式兼有考前填报和知分填报的“实力”“发挥”,优点,考生选择志愿时依据的是和减

“押宝”少了考前式的风险,也能避免知分填报易造、“扎堆”“撞车”现象。这有利于整体志愿成的志愿

均匀分布,同时也有利于平衡高校间的生源质量问题。

但考后估分填报也存在缺点。估分填报志愿涉“技术”及到一个问题,不同科目的分数估算起来难度也不同。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等文科科目由于主观题较多,不存在统一的标准答案,因此估分的准确性大受影响,且部分考生心理不稳定,高估、低估在所难免。此外,由于成绩不是精确产生,所以考生对是否达到控制分数线存在盲区,填报志愿时“撞大运”的成分很大,容易导致高分低就。

(三)考后知分填报的利弊分析

考后知分填报方式极大地解决了考生估分成绩不精确的问题,相对减轻了考生及其家长的心理压力。高考成绩公布后再填报志愿,考生本人及其家长选择院校的时候,只需考虑自己的分数够哪一类院校即可,再也不必像其他两种方式下填报志愿时心里七上八下,生怕考试成绩出现大的“闪失”而功亏一篑。考后知分填报方式也使“高分低就”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特别是那些成绩位于塔尖的考生将直接受益。同时,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相对于估分来说大大减少。

但是,知分填报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考生知道了自己的分数,甚至在全省市的位次,但却不能掌握其他考生都报考了哪些院校。因此这种填报方式易形成各录取院校在高考分数上的“断层”和

①。这样一来,“扎堆”高校得到生源的机考生志愿的

会不均等,容易造成“名校更好,弱校更弱”的现象,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通过上述比较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各省具体采取哪种方法,也是以采取的办法是否符合省情、主要解决怎样的问题等标准来决定的。以北京市为例,多年来,北京市各级招生部门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考前填报志愿的招生辅导服务体系,这是做好考生志愿填报工作十分有利的条件,所以考前填报的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当然,这三种高考志愿填报方

1999和2000年实行考后填报志愿。从录取结果来看,北京市在1989、考后填报志愿造成考生志愿分布的不平衡问题格外突出,而且考

“扎堆”,“断档”生容易招生学校容易出现无志愿的困境,其后果都是直接损害了考生的利益。总的来看,考后报志愿在北京的实践是弊的方面多一些。

—40—

我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与录取机制的利弊分析

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已实践多年,但对其优劣至今未有定论。这也说明尚未找到完善该机制的最佳途径,仍需要不断地探索与改革。

三、高考投档录取方式的利弊分析(一)顺序志愿(梯度志愿)的利弊分析

顺序志愿(梯度志愿)填报方式的特点是“志愿。在该机制下,优先”志愿填报的策略变得至关重要。必须承认,顺序志愿(梯度志愿)有其特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基本符合我国的国情,高校和考生也基本满意,在长期的实践中为国家选拔了许多优秀人才。因此,不少省份也仍然还在继续使用。概括起来,顺序志愿(梯度志愿)的利有以下几点:

“志愿优先”,其一,实行尊重了考生的自主选择权。

其二,投档比例一般为1ʒ 1.2,赋予高校较大的选择权,能够实现“分数是重要的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的选才标准。

其三,符合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需要,有利于促进考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志愿优先”,其四,实行使得同一所高校的生源“离散性”(即生源之间的分相对不确定,具有较大的数差距较大),努力提这有利于不同高校公平竞争,升各自的办学质量与水平,以增强接纳优秀生源的吸引力。

关于顺序志愿(梯度志愿)的弊,近年来各方媒体和学术刊物已有许多分析,诸如“容易造成高分考”、“导致高校生源的大小年现象”、“不利于招生落榜

”、“增加了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的心理压力”办监督

等。从工作实践看,最重要的弊端其实有两点:

一是考生填报志愿难度大、风险高,相应造成考生及家长的心理压力过大。由于无法知道其他考生会怎样填报,自己选择的这一所高校还有哪些考生也会选择,他们的条件是比自己强还是弱,这就如同。再加上第一志愿只有一个,“猜谜”也就是机会只有一次,报准了能如愿以偿,报不准就错失机遇,这“博弈”在客观上就带有浓郁的色彩。

二是经常出现一些名校的“大小年”或生源“扎””、“撞车、“断档”堆等现象。由于考生填报志愿时

谁也无法准确推算生源分布情况,高校开展招生宣。这既对当年的传和咨询时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考生和高校造成不利影响,还会成为一种“参照系”波及到下一年度考生的志愿填报以及高校的录取工作,又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考生和家长的“投“博弈”机”与心理。

(二)平行志愿的利弊分析

从几个先行试点的省份的实践经验来看,平行:即填报志愿收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三减少三提高”志愿风险减少了,高分落榜现象减少了,高校生源大幅波动现象减少了;志愿匹配性提高了,录取透明度提高了,群众满意度提高了。

首先,实行平行志愿,对考生来说,扩大了选择范围,较大地减轻了考生填报志愿时的心理压力,降低了填报风险,提高了志愿填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利于考生根据自身的分数并结合兴趣、爱好、理性、志向和特长等理性进行选择。其次,提高了考生志愿满意率,缓解了“录非所愿”现象。由于设置了“平行”的几个志愿,考生意愿的表达不再是艰难的选择,而是有了更多的空间,可以同时选报几所心仪、“撞车”“扎堆”的高校。再次,有利于缓解高校生源

[1]

“断档”或现象。

但仍然存平行志愿尽管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在一些显著的弊端:

其一,考生填报志愿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平行志愿增加的只是投档机会而不是录取机会,假如不能按照1ʒ 1投档,客观上就有一定比例的考生投档后还要被退档。

其二,由于存在退档以及录取的分数倒挂现象,也就只能减轻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时的难度和风险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而不可能完全消除考生“冒险一博”,填报志愿时的或“求稳心态”从而也不、“撞车”、“断档”可能有效消除高校生源的“扎堆”“零生源”乃至现象。

其三,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有影响。由于大大压缩了高校选择考生的空间,高校只能被动地接收考生档案。

其四,对高校的选才规律也有影响。我国长期以来一再强调高校选才要“德、智、体”全面衡量,要“重分数但不唯分数”,而平行志愿投档时只有按“分

—41—

2014年第2期(总第43期)《考试研究》

数优先”而且投档比例很小(顾及到退档考生的失落对大部分高校只按1ʒ 1投档),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已“全面衡量”和“多元评价”可言,择优的只没有什么“分数”是了。

其五,对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也有影响。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客观上强化了“唯分数取,人”难免向中学的教师和考生传递一种误导的信息。这就可能产生“应试教育”的导向,与我国基础教育力图建立和健全综合评价制度,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过重的升学压力不相适应。

其六,高校可能被按分数分层所固化。由于生“扁平化”源出现了现象,即同一所高校录取的考生分数差距很小,加上社会的惯性思维,导致高校“按分分层”被固化,整个高校群体被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并由此各自固定地招收相应分数层次的考生,而高校自身又无法改变这种格局,不利于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对我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与录取机制的思考普通高校招生实行统一招生考试是国家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三十多年来,通过不断改革和逐渐“阳光工程”完善,特别是招录工作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这样的体制下,就高考录取方案而言,我们谈高考志愿的填报方式与录取机制,首当其冲的要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民众普遍认可,这才是最有效的政策措施。

因此,完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首先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并不断围绕该原则进行探索与改革。高校招生制度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项创举,能够为全国人民所接受,能够不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深入改革,就是因为始终秉持公平、公正原则,始终把公平、公正原则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因此,今后只有始终把实现公平、公正原则作为改革的根本目标,才能促进高考招生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起到促进教育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

[2]

此外,完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还必须考虑的因素有:1.要增加考生的选择机会。只有对考生有利的改革方案才能被社会所认同和接受,也就是要增加考生的录取机会。长远来看,应该考虑多次投档,实行多次录取,改变现行的“一考定终身”的局面。2.要增加高校的选择机会。新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要有利于高校对考生进行“多元评价”,即根据自己的评价方式和录取标准对考生进行全面的考察。3.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要使新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平稳过渡,必须要改革原有的不合理部分,照顾到各主体方的利益。4.要有兼容性和前瞻性。从根本上来讲,新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要能兼顾和预期未来政策的调整,要能包容和反映国家新的政策导向。

总之,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与录取机制改革必须具有全局观,在科学与公平、改革与稳定、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进而全面推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参考文献:

[1]“平行志愿”.林其天.普通高考的现实意义及其历史定位[J ]2009,(2):20—26.教育与考试,

.[2]付玉旺.社会公平与高考志愿填报方式的改革[J ]魏国东,2008,(3):201-204.河北学刊,

—42—

我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与录取机制的利弊分析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pplication Methods and Admission System in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Fan Benfu

Beijing Education Examinatons Authory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In our national college admission system ,the subsystem of application methods and admission system is critical and complicate ,as well as the emphasis and difficulty in the reform of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a variety of weaknesses in provincial application methods and admission system in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which has been criticized by the social personage of all circles.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make an investigation of application methods and admission system in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alyze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en stimulate further thinking about its future development so as to explore the new direction of system reform.

Key words :Application Methods in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dmission System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43—

2014年第2期(总第43期

EXAMINATIONS RESEARCH

No.2,2014General No.43

我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与录取机制的利弊分析

樊本富

[摘要]在高校招生录取体系中,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而复杂

的子系统,同时也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当前我国各省市区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本文试图梳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分析其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利弊,并对此做进一步的思考,以探索我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高考志愿填报方式; 录取机制; 利弊[中图分类号]G424.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54(2014)02-038-006

在普通高校招生过程中,志愿填报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高考关系着考生的前途命运,而以何种方式填报志愿则是考生、家长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从一开“考前填报、始的志愿优先”方式演变到现在以考后填报为主、逐步引入平行志愿等多种填报方式并存。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既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社会的合理流动与分层,也关系到考生的个人发展。因此,需要总结我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的成功经验,反思其存在的问题,探索方案实施的有效途径,以对现实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改革政策制定有所助益。

目前,按志愿填报时间划分主要有三种填报方式。北京、上海2省市实行考前填报志愿,辽宁、陕西、山西等11省实行考后估分填报志愿,湖南、江苏、江西等15省实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按照高考投档录取方式划分主要有两种方式,即顺序志愿(梯)①。度志愿)和平行志愿(分“大平行”和“小平行”以下分析从志愿填报机制的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志愿填报时序,分为考前填报、考后填报,后者又分为考后估分填报和考后知分填报;另一个维度是顺序志愿(梯度志愿)和平行志愿②。

一、当前全国各省市高考志愿填报方式

与录取机制现状

作者简介100083。樊本富,博士,副研究员,北京教育考试院。北京,

“大平行”是一种比较彻底的平行志愿。目前实施的省份已经达到27个,到目前为止,仅有北京、甘肃、青海不实行志愿方式。①“大平行”

。“小平行”其特点是每个批次中的每个志愿都是平行志愿是一种不彻底的平行志愿。它的特点是部分批次中有平行志愿,部分批次仍旧实行

顺序志愿(梯度志愿)。实行这一志愿投档方式的省份有北京和甘肃两省。到目前为止,仍实行顺序志愿(梯度志愿)的省份是青海省。内蒙古实行的是实时动态志愿投档方式,这一投档方式也是一种大平行志愿投档方式。

“实时动态志愿”内蒙古自治区正在采用的是填报方式。这种填报方式就相当于完全信息下的知分填报,考生不仅知道自己和别②当前,

人的分数,同时也知道别人的偏好。实时动态志愿消除了由于不完全信息所导致的志愿填报博弈。实践证明,对于考生而言,此种填报志愿模式可以掌握各个高校的志愿填报情况,极大地缓解了填报志愿考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了填报志愿的命中率。但这一志愿投档方式也是基于“唯分取人”的评价标准。因此,本文未对其进行过多讨论。

—38—

我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与录取机制的利弊分析

(一)高考志愿时序性填报方式

考生应在什么时间填报高考志愿最为适宜,是在考前填报,还是在高考后甚至公布成绩和各批次录取控制线后填报,这虽然是一个时间先后的次序问题,但对广大考生、考生家长及其所在中学来讲,却关系很大。目前,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高考填报志愿时间各有不同,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高考前填报志愿,时间一般安排在5月上中旬;第二种是高考后估分填报志愿,时间一般在高考结束后、成绩公布之前的6月中旬;第三种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高考成绩和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公布后,考生根据自己的考试情况填报志愿。

考前填报、考后估分填报、考后知分填报,这三种填报方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已实践多年,但三种方式孰优孰劣,哪种方式更为科学、准确?广大考生和家长更倾向于何种填报方式?至今仍未有定论。

1.考前填报

考前填报就是考生在参加高考之前填报志愿,如上海一直采用的是考前填报志愿的方式。北京①、广东等省市则经历了考前报、考后报、又回到吉林、

考前报的反复。在高考之前,考生依据模拟考试成绩以及个人平时成绩,再参考高校招生计划和历年录取分数填报个人的学校和专业志愿。考前填报志愿一般都能实现比较好的自然分层,可以有效地避“扎堆”免发生某些院校考生报考而另一些院校出现“断档”的情况。这样每年各校录取分数线也比较稳定,不易出现大的波动。

2.考后估分填报

考后估分填报,顾名思义就是在高考之后、但成绩尚未公布时通过估算自己的考试成绩去填报志愿。此时考生主要依据对高考发挥状况的估计,对自己的成绩及发挥是否正常会有一个较准确的判断。因为考生可以根据考试主管部门提供的高考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来估算自己的高考分数,它介于考前填报和出分填报之间,其优点是考生考得怎么样,自己心里有数,但是弊端就是容易造成估分不准和对竞争对手的信息把握不准,进而导致填报失误。

目前,这种填报方式在辽宁、江西、新疆等几个省市实行。

3.考后知分填报

所谓考后知分填报指的是在所有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各批次录取控制线公布以后填报志愿的方式。从考生的知情权来看,考后知分填报相比前两种方式为较好的选择。考生知道自己的高考成绩可以量体裁衣,没有了估分的烦恼,做到心中有数,选择志愿时不会过于偏离自己的成绩,但选择学校仍难免盲目,有可能产生“扎堆”和“高分落榜”的现象。这种填报方式在各省市区实行最为普遍,许多省份近几年都由考前填报和考后估分填报改为考后知分填报。

(二)高考志愿投档录取方式

在志愿投档录取方式方面,自高考制度建立三十多年来,几乎所有的省份都实行过顺序志愿(梯度志愿)。2003年,自湖南省之后,许多省份开始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方式。

1.顺序志愿(梯度志愿)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志愿投档录取方这种填报方式也式一直采用顺序志愿(梯度志愿),

是普遍被考生和家长所熟识。这种志愿投档方式,指考生在相应批次可以依次填报几所高校为志愿学校,在录取投档时,先录取当前批次第一志愿,即将当前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上所有第一志愿报考某一高校的考生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按该校招生计划数的100%-120%的比例进行投档。这一轮次录取结束后,再录取后续志愿,当某一考生成绩无法达到第一志愿高校录取分数时,就看其填报的后续志愿高校的第一志愿录取情况,如果有院校第一志愿未录满,仍有被录取的机会。

2.平行志愿

积极推行平行志愿录取方式改革,是教育部近几年着力推动的改革工作之一。平行志愿的引入是“志愿优先”“分数优先”试图将改为以降低考生志愿填报风险。2003年,湖南省率先实行平行志愿填报2005年至2008年间,和投档方式改革,江苏、浙江、

考前填报志愿、考后估分填报志愿、考后知分填报志愿三种方式均在北京曾经实行过。恢复高考以来,北京市基本上都是考前填志愿,

1999年和2000年为考后填报志愿。只有1989年、

—39—

2014年第2期(总第43期)《考试研究》

上海、辽宁、安徽也先后跟进。2008年2月,教育部对高考录取机制进行了改革,在全国推广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方式。目前,全国已有许多省份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方式。在平行志愿方式下,考生可在每个录取批次中填报若干所平行的学校,录取时按“位次优先,照遵循志愿”的原则,即将考生从高分到低分排序,依次检索其全部志愿院校是否有剩余名额,直到被符合条件的学校录取。许多省份为避免录取制度转变给考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了折中——不完全平行(小平行)志愿,即的投档录取方式—

第一志愿为顺序志愿(梯度志愿),其余为平行志愿。北京市高考录取即实行小平行志愿投档方式。

二、高考志愿时序性填报方式的利弊分析(一)考前填报的利弊分析

考前填报志愿需要考生对自己高中三年的学习进行总结,综合分析评价自己的实力。因此,考前填报方式的最大优势是更能反映考生的整体学业水平,所填报的志愿更符合考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高考一次考试的成绩。即使考生发挥不太正常,高考分数比平时略低,考生仍有机会被录取。近三年来,北京市考生第一志愿录取比例高达90%以上,这说明志愿填报较为合理,生源分布稳定。考前填报,一切凭实力说话,不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对所有考生都是公平的。

但考前填报志愿的弊端也很明显。考前填报志愿最怕的就是考生在高考中“超常发挥”或“失常发,挥”一旦出现这两种情况就会造成实际考试成绩与报考的志愿层次背离。尽管在现实中这样的考生在考生群体中所占比例不大,但确实存在,而且对于个人而言是影响一辈子的大事情。从程序公正的基本特征来看,考前填报志愿在考生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信息公开及科学性方面有许多不足。

(二)考后估分填报的利弊分析

考后估分填报方式兼有考前填报和知分填报的“实力”“发挥”,优点,考生选择志愿时依据的是和减

“押宝”少了考前式的风险,也能避免知分填报易造、“扎堆”“撞车”现象。这有利于整体志愿成的志愿

均匀分布,同时也有利于平衡高校间的生源质量问题。

但考后估分填报也存在缺点。估分填报志愿涉“技术”及到一个问题,不同科目的分数估算起来难度也不同。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等文科科目由于主观题较多,不存在统一的标准答案,因此估分的准确性大受影响,且部分考生心理不稳定,高估、低估在所难免。此外,由于成绩不是精确产生,所以考生对是否达到控制分数线存在盲区,填报志愿时“撞大运”的成分很大,容易导致高分低就。

(三)考后知分填报的利弊分析

考后知分填报方式极大地解决了考生估分成绩不精确的问题,相对减轻了考生及其家长的心理压力。高考成绩公布后再填报志愿,考生本人及其家长选择院校的时候,只需考虑自己的分数够哪一类院校即可,再也不必像其他两种方式下填报志愿时心里七上八下,生怕考试成绩出现大的“闪失”而功亏一篑。考后知分填报方式也使“高分低就”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特别是那些成绩位于塔尖的考生将直接受益。同时,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相对于估分来说大大减少。

但是,知分填报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考生知道了自己的分数,甚至在全省市的位次,但却不能掌握其他考生都报考了哪些院校。因此这种填报方式易形成各录取院校在高考分数上的“断层”和

①。这样一来,“扎堆”高校得到生源的机考生志愿的

会不均等,容易造成“名校更好,弱校更弱”的现象,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通过上述比较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各省具体采取哪种方法,也是以采取的办法是否符合省情、主要解决怎样的问题等标准来决定的。以北京市为例,多年来,北京市各级招生部门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考前填报志愿的招生辅导服务体系,这是做好考生志愿填报工作十分有利的条件,所以考前填报的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当然,这三种高考志愿填报方

1999和2000年实行考后填报志愿。从录取结果来看,北京市在1989、考后填报志愿造成考生志愿分布的不平衡问题格外突出,而且考

“扎堆”,“断档”生容易招生学校容易出现无志愿的困境,其后果都是直接损害了考生的利益。总的来看,考后报志愿在北京的实践是弊的方面多一些。

—40—

我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与录取机制的利弊分析

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已实践多年,但对其优劣至今未有定论。这也说明尚未找到完善该机制的最佳途径,仍需要不断地探索与改革。

三、高考投档录取方式的利弊分析(一)顺序志愿(梯度志愿)的利弊分析

顺序志愿(梯度志愿)填报方式的特点是“志愿。在该机制下,优先”志愿填报的策略变得至关重要。必须承认,顺序志愿(梯度志愿)有其特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基本符合我国的国情,高校和考生也基本满意,在长期的实践中为国家选拔了许多优秀人才。因此,不少省份也仍然还在继续使用。概括起来,顺序志愿(梯度志愿)的利有以下几点:

“志愿优先”,其一,实行尊重了考生的自主选择权。

其二,投档比例一般为1ʒ 1.2,赋予高校较大的选择权,能够实现“分数是重要的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的选才标准。

其三,符合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需要,有利于促进考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志愿优先”,其四,实行使得同一所高校的生源“离散性”(即生源之间的分相对不确定,具有较大的数差距较大),努力提这有利于不同高校公平竞争,升各自的办学质量与水平,以增强接纳优秀生源的吸引力。

关于顺序志愿(梯度志愿)的弊,近年来各方媒体和学术刊物已有许多分析,诸如“容易造成高分考”、“导致高校生源的大小年现象”、“不利于招生落榜

”、“增加了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的心理压力”办监督

等。从工作实践看,最重要的弊端其实有两点:

一是考生填报志愿难度大、风险高,相应造成考生及家长的心理压力过大。由于无法知道其他考生会怎样填报,自己选择的这一所高校还有哪些考生也会选择,他们的条件是比自己强还是弱,这就如同。再加上第一志愿只有一个,“猜谜”也就是机会只有一次,报准了能如愿以偿,报不准就错失机遇,这“博弈”在客观上就带有浓郁的色彩。

二是经常出现一些名校的“大小年”或生源“扎””、“撞车、“断档”堆等现象。由于考生填报志愿时

谁也无法准确推算生源分布情况,高校开展招生宣。这既对当年的传和咨询时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考生和高校造成不利影响,还会成为一种“参照系”波及到下一年度考生的志愿填报以及高校的录取工作,又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考生和家长的“投“博弈”机”与心理。

(二)平行志愿的利弊分析

从几个先行试点的省份的实践经验来看,平行:即填报志愿收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三减少三提高”志愿风险减少了,高分落榜现象减少了,高校生源大幅波动现象减少了;志愿匹配性提高了,录取透明度提高了,群众满意度提高了。

首先,实行平行志愿,对考生来说,扩大了选择范围,较大地减轻了考生填报志愿时的心理压力,降低了填报风险,提高了志愿填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利于考生根据自身的分数并结合兴趣、爱好、理性、志向和特长等理性进行选择。其次,提高了考生志愿满意率,缓解了“录非所愿”现象。由于设置了“平行”的几个志愿,考生意愿的表达不再是艰难的选择,而是有了更多的空间,可以同时选报几所心仪、“撞车”“扎堆”的高校。再次,有利于缓解高校生源

[1]

“断档”或现象。

但仍然存平行志愿尽管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在一些显著的弊端:

其一,考生填报志愿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平行志愿增加的只是投档机会而不是录取机会,假如不能按照1ʒ 1投档,客观上就有一定比例的考生投档后还要被退档。

其二,由于存在退档以及录取的分数倒挂现象,也就只能减轻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时的难度和风险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而不可能完全消除考生“冒险一博”,填报志愿时的或“求稳心态”从而也不、“撞车”、“断档”可能有效消除高校生源的“扎堆”“零生源”乃至现象。

其三,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有影响。由于大大压缩了高校选择考生的空间,高校只能被动地接收考生档案。

其四,对高校的选才规律也有影响。我国长期以来一再强调高校选才要“德、智、体”全面衡量,要“重分数但不唯分数”,而平行志愿投档时只有按“分

—41—

2014年第2期(总第43期)《考试研究》

数优先”而且投档比例很小(顾及到退档考生的失落对大部分高校只按1ʒ 1投档),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已“全面衡量”和“多元评价”可言,择优的只没有什么“分数”是了。

其五,对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也有影响。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客观上强化了“唯分数取,人”难免向中学的教师和考生传递一种误导的信息。这就可能产生“应试教育”的导向,与我国基础教育力图建立和健全综合评价制度,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过重的升学压力不相适应。

其六,高校可能被按分数分层所固化。由于生“扁平化”源出现了现象,即同一所高校录取的考生分数差距很小,加上社会的惯性思维,导致高校“按分分层”被固化,整个高校群体被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并由此各自固定地招收相应分数层次的考生,而高校自身又无法改变这种格局,不利于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对我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与录取机制的思考普通高校招生实行统一招生考试是国家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三十多年来,通过不断改革和逐渐“阳光工程”完善,特别是招录工作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这样的体制下,就高考录取方案而言,我们谈高考志愿的填报方式与录取机制,首当其冲的要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民众普遍认可,这才是最有效的政策措施。

因此,完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首先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并不断围绕该原则进行探索与改革。高校招生制度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项创举,能够为全国人民所接受,能够不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深入改革,就是因为始终秉持公平、公正原则,始终把公平、公正原则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因此,今后只有始终把实现公平、公正原则作为改革的根本目标,才能促进高考招生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起到促进教育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

[2]

此外,完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还必须考虑的因素有:1.要增加考生的选择机会。只有对考生有利的改革方案才能被社会所认同和接受,也就是要增加考生的录取机会。长远来看,应该考虑多次投档,实行多次录取,改变现行的“一考定终身”的局面。2.要增加高校的选择机会。新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要有利于高校对考生进行“多元评价”,即根据自己的评价方式和录取标准对考生进行全面的考察。3.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要使新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平稳过渡,必须要改革原有的不合理部分,照顾到各主体方的利益。4.要有兼容性和前瞻性。从根本上来讲,新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要能兼顾和预期未来政策的调整,要能包容和反映国家新的政策导向。

总之,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与录取机制改革必须具有全局观,在科学与公平、改革与稳定、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进而全面推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参考文献:

[1]“平行志愿”.林其天.普通高考的现实意义及其历史定位[J ]2009,(2):20—26.教育与考试,

.[2]付玉旺.社会公平与高考志愿填报方式的改革[J ]魏国东,2008,(3):201-204.河北学刊,

—42—

我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与录取机制的利弊分析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pplication Methods and Admission System in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Fan Benfu

Beijing Education Examinatons Authory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In our national college admission system ,the subsystem of application methods and admission system is critical and complicate ,as well as the emphasis and difficulty in the reform of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a variety of weaknesses in provincial application methods and admission system in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which has been criticized by the social personage of all circles.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make an investigation of application methods and admission system in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alyze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en stimulate further thinking about its future development so as to explore the new direction of system reform.

Key words :Application Methods in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dmission System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43—


相关内容

  • 平行志愿录取模式下新升本院校招生问题探讨
  • [摘要]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模式对高校而言既有利也有弊,对新升本院校来讲,应充分认识到平行志愿对招生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化解此种录取模式带来的竞争压力. [关键词]平行志愿 招生录取 对策 教育部2008年高考在江苏.湖南.上海等6个省市推广平行志愿的投档录取方式,2009年新增在广西 ...

  • 高考志愿填报一本通
  • <高考志愿填报一本通> 填报高考志愿是一场特殊的群体博弈,只有你掌握了报考的基本常识.要领和方法,才能略高一筹.胜算在胸:拥有此书,就等于你掌握了先进的报考工具和"克敌制胜"的锐利武器.本书目录如下: 目 录 第一部分 志愿梯度与分数级差 志愿索引 提前批志愿 第一批 ...

  •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学考试政策分析
  • 作者:吴霓朱富言 教育研究 2014年08期 近年来,随着国家"两为主"政策的落实,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由于这一群体义务教育段就学逐渐完成,他们继续升学的愿望与现实政策的阻碍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据201 ...

  • 2005年 - 北京大学博士后
  • 2005年 109所重点大学 评价报告与高考报考指南 北京三达信国际教育咨询中心 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 中国高等教育评价组 目 录 前言 9 第一章 重点大学综合实力评价 11 第二章 重点大学单项指标评价 15 一 "学校声誉"单项评价 15 二 "师资队伍" ...

  • 高考_平行志愿_对考生和高等院校的深层次影响
  • 2011年11月 第31卷第6期(总110期)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anJiao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Nov.2011 Vol.31(SumNo.110) 高考"平行志愿"对考生和高等院校的深层次影响 李 勇 ...

  • 贯实招生工作要点讲话稿
  • 传达贯彻全省招生和招生计划及三大国考考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年全市招生考试工作,表彰先进,研究部署年我市三大国考的组考工作并签订工作责任书.下面,我根据省招生考试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就今年三大国考的组考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年招生考试工作简要回顾 年是教育招生考试工作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我市的三 ...

  • 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 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 2004经济学一班 郭永斌 240701155) [内容提要] 高考制度是我国现行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制度,本文在比较了各国 高考制度的前提下,提出了我国高考制度中存在的不足.本文以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甄别模型和信号传递模型为基本模型,分析了高考作 ...

  • 自己高三上学期家长会发稿
  • 感谢大家在百忙中能来参加这次家长会,来这儿商讨我们共同的大事--高考.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是一场我们必须共同参与的战斗,参战的是不仅仅是你们的孩子--我的学生,还有全体科任老师和在座的每位家长.他们是冲锋陷阵的士兵,我们是指挥作战的军师,而你们就是胜利的基础保证人物--后勤部长.古人云:兵马未动 ...

  • 上海浙江高考改革方案出炉
  • 上海.浙江高考改革方案出炉:2017年实施(全文) 2014年09月19日 09:21 @央视新闻: [#上海高考改革# 3+3模式不分文理外语可考两次]①不分文理②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③除语数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中选考3门,选考5月考试④语数外每门150分:选考科目分等级打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