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
一、作家作品知识:
1.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2. 他的诗、词、散文均有成就。散文见识独到,笔力雄健。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文体知识:
1.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属于驳论。
2. 这是一篇书信体的议论文。
三、【译文】
安石陈言:
昨日承蒙赐教,我私下认为跟您君实同 游共处,彼此友好的时间已经很长,而议论事情常常看法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彼此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即使我强作解释,最终也一定不会被你谅解,所以只简略地写了一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可是又考虑到您对我厚意看待,在书信来往上我不应简慢草率,所以今天我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 大凡读书人所争论的,最主要的是名义 和实际是否相符。名义和实际的关系明确以后,那么天下一切事物的道理也就可以认识
清楚了。如今您所用来指教我的,是说我
侵夺官吏的职权、
无端惹事生非、
与民争夺财利、
拒绝别人的劝告,
因而招致天下的怨恨和指责。
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而在朝廷上讨论修正,再交给有关部门的官吏去实施,不算是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奉行古代贤圣之君的政治主张,以兴利除弊,不能说是惹是生非;
为国家整理财政,不能算是征敛财富; 驳斥谬论、责难那些巧言谄媚的小人,不能说是拒绝别人的劝告。
至于说到埋怨和指责新法的人很多,那是我本来就预料到会是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生活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们多以不关心国家大事、附和流俗、讨众人的欢心为好。皇上却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又没有去考虑敌人之多少,就想出力帮助皇上与他们对抗,那么,这些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
怨恨、反对的主要是老百姓,不仅仅是朝中的士大夫而已。盘庚没有因为有人反对、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迁都的计划。做事先考虑好这样做合理,然后采取行动,认定做得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后悔的缘故。
如果您责备我在宰相这个位子上的时 间长久了,却没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以施恩惠给百姓,那么我不辞其咎;如果说如今应当什么事也不做,只要墨守前人的陈规就行,那么,这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见面,我心中不胜仰慕您到了 极点。
四、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其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指责新法,要求罢新法、复旧制,于是,王安石就写了这封信,对司马光指责新法的观点进行了反驳。
2. 中心论点:
王安石从名实相符的原则出发,义正词严地驳斥了司马光在来信中对新法的种种
指责,并表达了他自己坚持改革、决不动摇的决心。
3. 结构层次简析:
这封书信,层次十分清楚。除信头和尾的客套语外,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简述写信的原因。
第二段:驳斥司马光指责新法的种种观点,先批驳所谓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责难,再驳变法导致“天下怨谤”的谬论。
第三段:表达坚持改革、决不动摇的决心。
4. 写作特点:
① 驳论的方法。
第一直接反驳,主要采用反驳论点的方法,抓住关键和要害进行反驳。其反驳程序大致分为三步:
首先,选好一个避免枝节纠缠而又强有力的角度――抓住名实相符这一公认的是非原则,作为反驳的基石,因而只要证明对方加给新法的种种罪名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就可以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指责了。
其次,将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归结为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五个要点 ,这就为后文具体批驳树起了明确的靶标。
最后,针对以上所归纳的五个要点逐 一进行批驳,着重揭示出这些指责是名不符实的谬论,势如破竹、直接痛快地切中对方的要害。
这种直接反驳对方要害的方法,撇开枝节,从根上入手,理直气壮地驳倒对方,使其无招架之力 ,文章显得短小精悍。
第二,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别出新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
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
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为流言蜚语而动摇,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
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② 语言风格――行文委婉,寓刚于柔。 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剑拔弩张,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毫不讳言他们之间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第二段在直爽承认新法遭到天下怨谤的同时,却婉转地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言自己决无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决无反顾之心,并旁敲侧击,讥讽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因遁守旧。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弩张更加坚韧有力。
“今”
李大钊
一、 文学知识:
1、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2、 《今》选自《李大钊文集》。
二、 语言知识:
1. 宇宙大化:即大自然,客观世界。
2. 百千万劫:漫长的历史。
3. 劫: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千万年毁灭一次,然后又重新开始,这样的一个周期为一劫。
4. 渊源:比喻事情的本源。
三、 课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论点――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论证为什么“今”最可宝贵和最易丧失。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提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进一步论证了“今”最可宝贵。
四、 课文阅读分析: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中心论点是“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
2. 怎样理解“过去”、“未来”都是“现在”?
所有的“过去”都是由“现在”变成的,所有的“未来”都是以“现在”作为源头的;今天的“过去”都是往日的“现在”,今天的“未来”是将来的“现在”,所以说,“过去”、“未来”都是“现在”。这样,就显得“今”格外重要。
3. 文中所列举的屈原的《离骚》、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对表达作者的观点有何作用?
作者列举屈原的《离骚》主要是说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虽然是历史上久远的事,但它一直影响到今天,启发着一代代人有爱国主义精神,说明“过去”与“今天”的连续性;引用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是说林肯为解放黑奴而被害,他的精神永远为人们传
颂,杀害林肯的反动派必然遗臭万年,这也形象的说明“过去”与“今”的连续性。这两则事例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很好地论证了“过去”与“今”的关系。
4、 怎样理解“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 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
这句话形象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对人类社会来说,时间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人类社会的“现在”是从“过去”发展来的,“现在”又影响着“未来”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 作家作品简介:
1、 鲁迅,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2、 1918年用笔名“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3、 左翼作家联盟成员。
4、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等。
5、 背景简介:
“九·一八”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 丧。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企图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观点,鲁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本文,指出: 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二、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驳论文,言辞犀利,结构严谨,条分缕
析,有破有立,论证有力。
1、第一部分: 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1--2)
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①盲目骄傲,夜郎自大。②盲目崇拜,借助外援。③今不如昔,祈求鬼神。鲁迅把这三者联贯起来,其态度是: 由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因此有人“慨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论敌的论点。( 这是报刊上先后宣扬过的三件“事实”,都不过是“公开”的、表面的东西,并不能反映社会的本质和主流 )用了三个事实来反复强调和肯定,即事实已铸成铁案。
2、第二部分: 驳斥敌论的论点和论据。(3--8) 根据批驳的对象不同,分两层。
(1) 第一层,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其卖国行径。(3--5)
“他信力”、“自欺力”这是作者在本文里特地造的两个新词,这是一种修辞手法――仿词(模仿),这两个新造的词和原词“自信力”一对照,就显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义。
三四两个自然段针对对方三个论据一一批驳。文章用两个假设复句,第一个假设复句,“自信”早已失
掉,第二个假设复句,是退一步讲,接着指出失掉“他信力”后可能寻找一条“新生路”,那就是相信自己,“但”字一转,“不幸”得很,走上了一条可怕的路,即求神拜佛、虚无漂渺、精神麻醉的路。这就是上层统治者自欺欺人,以掩盖他们乞求于帝国主义镇压革命的罪恶目的。因此,文中“中国人”究竟是谁,就不言而喻了。
这里加着重号的句子,是反动政府“书报检查处”删去的文字,它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大搞求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降卖国真面目的反动实质。
第五自然段是三、四自然段所揭露的逻辑结论。既失掉“自信力”又失掉“他信力”走上自我麻醉的道路,就是“发展自欺力”的表现,这一语道破了反动派自欺欺人的实质。
(2)第二层,正面提出观点,歌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前仆后继战斗着的中国人民,揭露反动派凶残毒辣的行径,驳斥论敌的论点。(6--8)
第六自然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明确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先承接上文,对“自欺”作了历史说明,指出“自欺”是反动派的老货色,从古就有,于今更甚。“笼罩了一切”说明“自欺”在当时国民党上层社会泛滥的严重性。
这里的“中国人”与上文的“中国人”内涵迥然不同,上文指国民党反动派一小撮民族败类;这里指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国人民。
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
最后鲁迅先生郑重宣告: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直斥“有人”的无耻谰言。观点十分鲜明,感情十分强烈。
3、第三部分: 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
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 9自然段) 这一部分,鲁迅号召广大中国人民必须擦亮眼睛,剥去敌人的伪装,彻底粉碎反革命的阴谋活动。含义是: 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是荒谬的,不足为据的,要亲自到被压在下面的另一个世界里去观察。
三、问答题:
1、理解本文确立的颂扬“民族脊梁”的坚强意志和自信心的中心论点。
本文通过所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谬论的驳 斥,义正辞严地批判了当时一些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驳斥了国民党反对政客及走狗文人之流污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谏言,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前途的信心,并热烈赞颂、肯定广大中国人民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认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2、分析本文抓住“论敌逻辑错误”加以辩驳的论辩特征。(或如何理解 “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驳论原则在本文中的淋漓尽致的发挥。)
作者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指出论敌所犯的逻辑推 理上“偷换概念”的错误,(将部分中国人失掉他自信力偷换成中国人失掉自信),并将“中国人”这一概念分为一小撮反动政客、走狗文人和广大中国人民
两部分,然后进行有破有立的驳斥。作者通过层层剖析表面现象掩盖下的论敌论点的实质,深刻揭露论敌的丑恶嘴脸。
3、理解本文最后一段话的深刻含义
启示善良的中国人要擦亮眼睛,识破反动派的伪装,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广大支持革命的中国人民。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指出看问题的立场方法。其中“脂粉”、“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等,各有所喻,贴切而形象地显示作者的爱憎情感。作者还特别警示我们:“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地底下”所深埋的正是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发的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来书写的中国人真正的历史,而这历史绝不是那些状元宰相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所能替代的。
二十四史序号 书名 作者 卷数
1 史记 汉· 司马迁 130
2 汉书 汉· 班固 100
3 后汉书 南朝宋· 范晔 120
4 三国志 晋·陈寿 65
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130
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
7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59
8 梁书 唐·姚思廉 56
9 陈书 唐·姚思廉 36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4
11 北齐书 唐·李百药 50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书 唐·魏征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寿 80
15 北史 唐·李延寿 100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
17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225
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74
20 宋史 元·脱脱等 496
21 辽史 元·脱脱等 116
22 金史 元·脱脱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张廷玉等 332
桥的运动
【作家作品知识】
1. 茅以升,我国现代著名桥梁专家。
2. 30年代,他曾主持设计和建造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设的近代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
【文体知识】
1. 这是一篇说明文。
2. 从说明的对象分类,本文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或称事理说明文);从表达的语体分类,本文属于非文艺性说明文(或称科学小品)。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 本文说明的中心
本文运用辨证唯物观点和物理知识,阐释了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及其原因,说明桥无刻不在运动,桥的运动就是桥的存在形式。
2. 结构层次简析
本文采取“总——分——总”的整体结构。依据这一结构方式,全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明确提出:“桥的小动、微动”分秒不停。这是全文说明的中心。
第二部分:既第二、三、四自然段,具体说明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及其原因。这是文章的主题部分。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说明桥的重量、重车疾驰、狂风暴雨、冷热变化、地震等外因作用下的运动形式——“变形”。
第二个层次,说明桥的运动是在平衡状态中的运动。先指出:“天地间没有固定的东西”,“桥总是在动的平衡状态中的”;然后再从“平衡就是矛盾的统一”的哲学高度说明了桥的平衡是“桥的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第三部分:即第五自然段,点明全文的主旨:“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
3. 写作特点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1) 定义说明(下定义)。如说“桥的运动是桥
的存在形式”、“固定就是不在空间有走动”、“平衡就是矛盾的统一”等。
(2) 举例说明(举例子)。如,为了充分说明桥
在外因作用下的运动形式,就运用了举例说明方法:“一座桥不论是在有重车疾驰、狂风猛扑、巨浪急冲或气温骤变的时候,或是在风平浪静、
无车无人而只是受本身重量和流水过桥的影响的时候”,都有内部分子的运动。这样,可以使读者有一个具体可感的了解。
(3) 比喻说明(打比方)。如,用“人坐在板凳
上,把板凳坐弯”来比喻说明“车在桥上过,它的重量就使桥身变形”;接着用人坐板凳时力的传递,来比喻说明车在桥上驶过时的重量传递;再用凳子上的重力与泥土的抵抗相平衡来比喻说明桥上的重量终为地下的抵抗所平衡的道理。比喻说明方法,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解说得通俗易懂。
(4) 引用说明(引用)。如,文章开头引述尾生
与女子于桥下约会的故事,说明在一般人看来桥是固定不动的,从而导向本文的说明中心——桥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又如,文章最后引用恩格斯的名言来总括桥的运动的实质。前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后者增加了说理信度。
答司马谏议书
一、作家作品知识:
1.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2. 他的诗、词、散文均有成就。散文见识独到,笔力雄健。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文体知识:
1.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属于驳论。
2. 这是一篇书信体的议论文。
三、【译文】
安石陈言:
昨日承蒙赐教,我私下认为跟您君实同 游共处,彼此友好的时间已经很长,而议论事情常常看法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彼此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即使我强作解释,最终也一定不会被你谅解,所以只简略地写了一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可是又考虑到您对我厚意看待,在书信来往上我不应简慢草率,所以今天我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 大凡读书人所争论的,最主要的是名义 和实际是否相符。名义和实际的关系明确以后,那么天下一切事物的道理也就可以认识
清楚了。如今您所用来指教我的,是说我
侵夺官吏的职权、
无端惹事生非、
与民争夺财利、
拒绝别人的劝告,
因而招致天下的怨恨和指责。
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而在朝廷上讨论修正,再交给有关部门的官吏去实施,不算是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奉行古代贤圣之君的政治主张,以兴利除弊,不能说是惹是生非;
为国家整理财政,不能算是征敛财富; 驳斥谬论、责难那些巧言谄媚的小人,不能说是拒绝别人的劝告。
至于说到埋怨和指责新法的人很多,那是我本来就预料到会是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生活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们多以不关心国家大事、附和流俗、讨众人的欢心为好。皇上却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又没有去考虑敌人之多少,就想出力帮助皇上与他们对抗,那么,这些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
怨恨、反对的主要是老百姓,不仅仅是朝中的士大夫而已。盘庚没有因为有人反对、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迁都的计划。做事先考虑好这样做合理,然后采取行动,认定做得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后悔的缘故。
如果您责备我在宰相这个位子上的时 间长久了,却没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以施恩惠给百姓,那么我不辞其咎;如果说如今应当什么事也不做,只要墨守前人的陈规就行,那么,这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见面,我心中不胜仰慕您到了 极点。
四、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其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指责新法,要求罢新法、复旧制,于是,王安石就写了这封信,对司马光指责新法的观点进行了反驳。
2. 中心论点:
王安石从名实相符的原则出发,义正词严地驳斥了司马光在来信中对新法的种种
指责,并表达了他自己坚持改革、决不动摇的决心。
3. 结构层次简析:
这封书信,层次十分清楚。除信头和尾的客套语外,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简述写信的原因。
第二段:驳斥司马光指责新法的种种观点,先批驳所谓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责难,再驳变法导致“天下怨谤”的谬论。
第三段:表达坚持改革、决不动摇的决心。
4. 写作特点:
① 驳论的方法。
第一直接反驳,主要采用反驳论点的方法,抓住关键和要害进行反驳。其反驳程序大致分为三步:
首先,选好一个避免枝节纠缠而又强有力的角度――抓住名实相符这一公认的是非原则,作为反驳的基石,因而只要证明对方加给新法的种种罪名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就可以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指责了。
其次,将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归结为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五个要点 ,这就为后文具体批驳树起了明确的靶标。
最后,针对以上所归纳的五个要点逐 一进行批驳,着重揭示出这些指责是名不符实的谬论,势如破竹、直接痛快地切中对方的要害。
这种直接反驳对方要害的方法,撇开枝节,从根上入手,理直气壮地驳倒对方,使其无招架之力 ,文章显得短小精悍。
第二,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别出新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
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
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为流言蜚语而动摇,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
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② 语言风格――行文委婉,寓刚于柔。 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剑拔弩张,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毫不讳言他们之间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第二段在直爽承认新法遭到天下怨谤的同时,却婉转地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言自己决无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决无反顾之心,并旁敲侧击,讥讽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因遁守旧。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弩张更加坚韧有力。
“今”
李大钊
一、 文学知识:
1、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2、 《今》选自《李大钊文集》。
二、 语言知识:
1. 宇宙大化:即大自然,客观世界。
2. 百千万劫:漫长的历史。
3. 劫: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千万年毁灭一次,然后又重新开始,这样的一个周期为一劫。
4. 渊源:比喻事情的本源。
三、 课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论点――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论证为什么“今”最可宝贵和最易丧失。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提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进一步论证了“今”最可宝贵。
四、 课文阅读分析: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中心论点是“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
2. 怎样理解“过去”、“未来”都是“现在”?
所有的“过去”都是由“现在”变成的,所有的“未来”都是以“现在”作为源头的;今天的“过去”都是往日的“现在”,今天的“未来”是将来的“现在”,所以说,“过去”、“未来”都是“现在”。这样,就显得“今”格外重要。
3. 文中所列举的屈原的《离骚》、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对表达作者的观点有何作用?
作者列举屈原的《离骚》主要是说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虽然是历史上久远的事,但它一直影响到今天,启发着一代代人有爱国主义精神,说明“过去”与“今天”的连续性;引用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是说林肯为解放黑奴而被害,他的精神永远为人们传
颂,杀害林肯的反动派必然遗臭万年,这也形象的说明“过去”与“今”的连续性。这两则事例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很好地论证了“过去”与“今”的关系。
4、 怎样理解“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 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
这句话形象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对人类社会来说,时间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人类社会的“现在”是从“过去”发展来的,“现在”又影响着“未来”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 作家作品简介:
1、 鲁迅,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2、 1918年用笔名“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3、 左翼作家联盟成员。
4、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等。
5、 背景简介:
“九·一八”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 丧。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企图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观点,鲁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本文,指出: 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二、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驳论文,言辞犀利,结构严谨,条分缕
析,有破有立,论证有力。
1、第一部分: 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1--2)
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①盲目骄傲,夜郎自大。②盲目崇拜,借助外援。③今不如昔,祈求鬼神。鲁迅把这三者联贯起来,其态度是: 由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因此有人“慨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论敌的论点。( 这是报刊上先后宣扬过的三件“事实”,都不过是“公开”的、表面的东西,并不能反映社会的本质和主流 )用了三个事实来反复强调和肯定,即事实已铸成铁案。
2、第二部分: 驳斥敌论的论点和论据。(3--8) 根据批驳的对象不同,分两层。
(1) 第一层,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其卖国行径。(3--5)
“他信力”、“自欺力”这是作者在本文里特地造的两个新词,这是一种修辞手法――仿词(模仿),这两个新造的词和原词“自信力”一对照,就显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义。
三四两个自然段针对对方三个论据一一批驳。文章用两个假设复句,第一个假设复句,“自信”早已失
掉,第二个假设复句,是退一步讲,接着指出失掉“他信力”后可能寻找一条“新生路”,那就是相信自己,“但”字一转,“不幸”得很,走上了一条可怕的路,即求神拜佛、虚无漂渺、精神麻醉的路。这就是上层统治者自欺欺人,以掩盖他们乞求于帝国主义镇压革命的罪恶目的。因此,文中“中国人”究竟是谁,就不言而喻了。
这里加着重号的句子,是反动政府“书报检查处”删去的文字,它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大搞求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降卖国真面目的反动实质。
第五自然段是三、四自然段所揭露的逻辑结论。既失掉“自信力”又失掉“他信力”走上自我麻醉的道路,就是“发展自欺力”的表现,这一语道破了反动派自欺欺人的实质。
(2)第二层,正面提出观点,歌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前仆后继战斗着的中国人民,揭露反动派凶残毒辣的行径,驳斥论敌的论点。(6--8)
第六自然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明确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先承接上文,对“自欺”作了历史说明,指出“自欺”是反动派的老货色,从古就有,于今更甚。“笼罩了一切”说明“自欺”在当时国民党上层社会泛滥的严重性。
这里的“中国人”与上文的“中国人”内涵迥然不同,上文指国民党反动派一小撮民族败类;这里指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国人民。
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
最后鲁迅先生郑重宣告: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直斥“有人”的无耻谰言。观点十分鲜明,感情十分强烈。
3、第三部分: 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
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 9自然段) 这一部分,鲁迅号召广大中国人民必须擦亮眼睛,剥去敌人的伪装,彻底粉碎反革命的阴谋活动。含义是: 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是荒谬的,不足为据的,要亲自到被压在下面的另一个世界里去观察。
三、问答题:
1、理解本文确立的颂扬“民族脊梁”的坚强意志和自信心的中心论点。
本文通过所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谬论的驳 斥,义正辞严地批判了当时一些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驳斥了国民党反对政客及走狗文人之流污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谏言,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前途的信心,并热烈赞颂、肯定广大中国人民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认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2、分析本文抓住“论敌逻辑错误”加以辩驳的论辩特征。(或如何理解 “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驳论原则在本文中的淋漓尽致的发挥。)
作者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指出论敌所犯的逻辑推 理上“偷换概念”的错误,(将部分中国人失掉他自信力偷换成中国人失掉自信),并将“中国人”这一概念分为一小撮反动政客、走狗文人和广大中国人民
两部分,然后进行有破有立的驳斥。作者通过层层剖析表面现象掩盖下的论敌论点的实质,深刻揭露论敌的丑恶嘴脸。
3、理解本文最后一段话的深刻含义
启示善良的中国人要擦亮眼睛,识破反动派的伪装,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广大支持革命的中国人民。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指出看问题的立场方法。其中“脂粉”、“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等,各有所喻,贴切而形象地显示作者的爱憎情感。作者还特别警示我们:“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地底下”所深埋的正是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发的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来书写的中国人真正的历史,而这历史绝不是那些状元宰相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所能替代的。
二十四史序号 书名 作者 卷数
1 史记 汉· 司马迁 130
2 汉书 汉· 班固 100
3 后汉书 南朝宋· 范晔 120
4 三国志 晋·陈寿 65
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130
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
7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59
8 梁书 唐·姚思廉 56
9 陈书 唐·姚思廉 36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4
11 北齐书 唐·李百药 50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书 唐·魏征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寿 80
15 北史 唐·李延寿 100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
17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225
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74
20 宋史 元·脱脱等 496
21 辽史 元·脱脱等 116
22 金史 元·脱脱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张廷玉等 332
桥的运动
【作家作品知识】
1. 茅以升,我国现代著名桥梁专家。
2. 30年代,他曾主持设计和建造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设的近代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
【文体知识】
1. 这是一篇说明文。
2. 从说明的对象分类,本文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或称事理说明文);从表达的语体分类,本文属于非文艺性说明文(或称科学小品)。
【课文阅读分析要点】
1. 本文说明的中心
本文运用辨证唯物观点和物理知识,阐释了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及其原因,说明桥无刻不在运动,桥的运动就是桥的存在形式。
2. 结构层次简析
本文采取“总——分——总”的整体结构。依据这一结构方式,全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明确提出:“桥的小动、微动”分秒不停。这是全文说明的中心。
第二部分:既第二、三、四自然段,具体说明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及其原因。这是文章的主题部分。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说明桥的重量、重车疾驰、狂风暴雨、冷热变化、地震等外因作用下的运动形式——“变形”。
第二个层次,说明桥的运动是在平衡状态中的运动。先指出:“天地间没有固定的东西”,“桥总是在动的平衡状态中的”;然后再从“平衡就是矛盾的统一”的哲学高度说明了桥的平衡是“桥的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第三部分:即第五自然段,点明全文的主旨:“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
3. 写作特点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1) 定义说明(下定义)。如说“桥的运动是桥
的存在形式”、“固定就是不在空间有走动”、“平衡就是矛盾的统一”等。
(2) 举例说明(举例子)。如,为了充分说明桥
在外因作用下的运动形式,就运用了举例说明方法:“一座桥不论是在有重车疾驰、狂风猛扑、巨浪急冲或气温骤变的时候,或是在风平浪静、
无车无人而只是受本身重量和流水过桥的影响的时候”,都有内部分子的运动。这样,可以使读者有一个具体可感的了解。
(3) 比喻说明(打比方)。如,用“人坐在板凳
上,把板凳坐弯”来比喻说明“车在桥上过,它的重量就使桥身变形”;接着用人坐板凳时力的传递,来比喻说明车在桥上驶过时的重量传递;再用凳子上的重力与泥土的抵抗相平衡来比喻说明桥上的重量终为地下的抵抗所平衡的道理。比喻说明方法,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解说得通俗易懂。
(4) 引用说明(引用)。如,文章开头引述尾生
与女子于桥下约会的故事,说明在一般人看来桥是固定不动的,从而导向本文的说明中心——桥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又如,文章最后引用恩格斯的名言来总括桥的运动的实质。前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后者增加了说理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