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一课一练

二《芦花荡》教案 ssslll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

2、速读全文,复述全文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2、感受品味孙犁作品的明丽清新的笔调,秀丽隽永的风格。

德育目标:

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二、重点难点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让学生讲抗日战争时的故事,或教师讲“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的故事)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二)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识记重点字词:

提防dī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 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

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2、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五)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 “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战争的人民性问题)

老头子实际上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形象意义在于表明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以被征服的。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练习

1、巩固字词

2、阅读课文,进一步体会

3、课后练习预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2、文中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二、赏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进一步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讨论: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小说创作最大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而编织故事情节、渲染环境描写的目的则是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而服务的。那本文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呢?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

明确:(1)小说一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

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第1段)

【分析】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B、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

C、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2)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第13段)

【分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3)月明风轻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4)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5)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6)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7)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8)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9)在那里,鲜嫩地芦花,一片展开地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总之: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即可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三、探究置疑

1、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2、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A、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第48—50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

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B、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2、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第8段写道:“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四、作业练习

1、本文在结尾处写道:“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 为。”你能想象出当时二菱目睹老头儿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吗?补写出来。

2、阅读课外阅读上本文的姊妹篇《荷花淀》,分析两文的异同。

3、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附教学后记】本课的重点在于体味老头子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如画的语言,要通过朗读、品味、思考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备,达到陶冶学生性情,提高人生品味的教学效果。

.芦花荡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2.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小说的特征。

3.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揣摩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4.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能力目标】

1.紧扣小说特点,从情节、环境、人物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2.通过佳作欣赏和延伸拓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开展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情感目标】

1.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2.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3.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4.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一般小说的方法。

2.掌握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设想】

1.快速阅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2.教学时数:2课时

◆教师准备

①对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情况应有详细了解。

②复印该篇文章作者孙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

◆学生准备

③浏览有关白洋淀的资料,形成对该地区的基本认识。

④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

【人教八上】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白洋淀”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自古燕赵就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的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三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老英雄。

2.孙犁与“荷花淀派”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其笔调明丽流畅,文风秀雅、隽永,人物形象鲜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我国杰出的语言大师、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3.本文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 ①人物要素: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②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③环境要素: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主要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 ( 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勇敢的姐妹。)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2.环境描写--《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决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去了,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那是一片如诗如画的芦花荡;那是一片月明风清的芦花荡;那是一片静谧安宁的芦花荡;那是一片斗志昂扬的芦花荡; 作者细心地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分析】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B、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

C、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

②“这是冀中区的女孩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第13段)

【分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③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芦苇和荷花是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力量的象征吧。)

④月明风轻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

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很轻快,很潇洒。“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颇有些苏东坡的意味了。) ......

小说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表面上看来,似乎离开了具体的斗争环境——那一场跟敌人进行的殊死战斗,其实不然,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那是老人正“狠狠地敲打”那些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把他们致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俗话说“景随情移”,解恨的战斗必然会在内心萌发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此情此境,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的美丽了。

总之:《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同学们以前学过课文,还有没有写水乡月色的句子。

《社戏》中描写江南水乡夜景的句子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映入平羌江水流。”

★★穿插: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曾在《黄鹂》一文中这样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因此,他不是正面地描写刀光剑影,而是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用漫天飘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蒲苇,清香四溢的荷花,点染白洋淀人民新生活的欢乐和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文笔清新自然,婉约韵致。

抗日战争是如此残酷,为什么要把如此残酷的战争置于这种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来描写呢? 这跟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文化哲学是分不开的。“人生在世,有幸福,有欢乐,也有孤独,有彷徨,有无奈,但人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欢乐与痛苦?”是一味的宣泄,还是含蓄的倾吐?是悲愤的控诉,还是从容的讲叙?是沉溺于旧时的伤痛,还是乐观的面对新生?我想,孙犁,选择的是后者。老师希望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在今后的日子里,也应当用这种“笑谈从容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中的“风雨变幻”。

3.感知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的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这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手法是——人物的对话描写。(外貌、动作、心理)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核心是自信自尊。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战争的人民性问题)

老头子实际上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形象意义在于表明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以被征服的。

三、分角色朗读,品味人物对话。

孙犁先生十分推崇《水浒》和《红楼梦》这两部小说,说这两小说的人物对话读起来“叫人就像看见了说话人的神情,听见了说话人的声调。”也就是说这两部小说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把人物写活了。孙犁的《菏花淀》汲取了传统经典小说的精华,把对话写得简洁朴素,读后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窥见了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来赏析这部小说高超精妙的人物对话艺术。

师:大女孩子负了伤,虽说她没有叫一声也没有哼一声,可是胳膊没有了力量,再也搂不住那个小的,她翻了下去。那小的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流到自己脸上来,连忙爬起来,把大的抱在自己怀里,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

“她挂花了——!”(声音小,延长惊慌,害怕)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与前面的“她挂花了!”读来又何不同?着急,还有一点恼怒,突出重音,声音稍大

“谁?”

(课件)

“谁?” 很平和的说;不耐烦的说;很吃惊的说;

1、你真讨厌(——小学生甲对小学生乙如是说 ——恋爱中的女孩对男孩如是说)

2、这小家伙就知道淘气(—一位老师对小孩子的家长说 ——爷爷摸着孙子的头对别人说)

教师:通过比较可得出,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一语言表达出截然不同的意思。

(应当读出“很吃惊,很意外,不相信,有如晴天霹雳”的意味。“谁挂了花”平淡多了。“大道低回,大味必淡。”——孙犁的文化哲学)

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往前推了一把。(与前面几个动词比较。“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推”之轻松与“扒”之无力,充分表现出老头内心的沮丧。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的头。

大女孩微微睁了一下眼,(受伤后的无力)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语速要放慢)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心理活动,可以猜想)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不理解):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很落魄):

“我-没脸-见人。”(过于自尊)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

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流了这么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很有把握;过于自信)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过于自尊自信)

小女孩子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自尊心受到伤害)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

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过于自信和自尊

四、品读课文,探究置疑

1、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①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②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2.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

“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第8段写道:“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4.深入一层,可以感知,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还让我们看到英雄少年的风貌,还让我们想到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从苇塘的歌声可以想见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读这篇小说,可以感受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五、延伸拓展,课堂小结

1.本文用诗情画意的散文笔法,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冀中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一位干瘪的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找革命队伍的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自信自尊的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让我们以毛主席的词句共勉:雄关漫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愿同学们发奋努力,为祖国在21世纪的繁荣昌盛而出力!

2.本文在结尾处写道:“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你能想象出当时二菱目睹老头儿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吗?补写出来。

3.阅读课外阅读上本文的姊妹篇《荷花淀》,分析两文的异同。

4.我想,老头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老头益壮的豪迈气概,自尊自信的鲜明个性,智勇双全的英雄壮举也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请同学们课下每个写一篇随笔《我心目中的英雄》,我们再作交流。

5.你对下列短文有何看法?(教师朗读短文,学生听并思考)

我有个同事的姐姐早年嫁给了日本人,现住在广岛,孩子在日本的学校读小学。

有一天,小孩参加学校的爱国活动。回到家中,突然狠狠对母亲说:“我恨死中国人了,我要把你们全杀死!”母亲大惊,忙问怎么回事?小孩讲,中国人很坏,杀了那么多日本人!母亲告诉他,中国人没有错,是日本人跑到中国去杀中国人的。小孩辩说:“我们一粒子弹只能杀死他们一个人,但他们一颗原子弹要杀死我们几万人!”母亲纠正说,原子弹不是中国人投的,而是美国人干的。小孩反驳道:“那我还是恨中国人,他们很坏,都应该死!”母

亲赶忙说:“你不应该这么说,你妈妈是中国人,你的身上流着一半的中国血!”大家猜猜这个八岁的孩子怎么回答?他说:“那我晚上睡觉时不再挂蚊帐,我要让蚊子把我身上的中国血全喝光!”

孩子的母亲后来对自己的妹妹讲,现在她都不敢给自己的孩子讲中国,因为她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口中还会说出什么话!她常常对未来怀有某种莫名的恐惧。

学生展开讨论并回答。

①日本人可恨。②中国人要牢记历史,加强国防建设,不惧战争。③中日两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④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出力。

教师小结:①当今日本的年轻人,多数视中国为敌人。据最近的民意调查,日本的大学生大部分认为中国是日本最大威胁。而极力向西方和亚洲散布中国威胁论的也正是军费开支为世界第二的日本人!我们要注意到:三百年前日本落后时就抢劫中国,近代强大了用物力侵略中国,现代有钱了用商业欺诈中国,看看日本在华项目,哪一项是高科技项目?②日本在华犯的是滔天大罪,自己装聋做哑不说,还不让别人说,不让受害国家说,这不是一个善良的民族,慰安妇事件和遗留化学武器处置问题是日本最好的镜子。中国领导人不要战争索赔,日本人不感激,日本国民也不知道,中国人应睁大眼睛!③弱国无外交,弱国无友邦。除非中国也强大了,和美国一样,否则中日永远也不会成为真正的友邦。除了美国主子之外,日本人在世界上是没有朋友的。我们中学生的责任就是学好知识,将来用知识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强大出力。④我们应该学习犹太人——他们曾经集体拒买德国工厂的产品,最后导致这家公司的彻底破产!起因就是因为这个公司的总裁说“理解希特勒”的话!

为什么德国对犹太人做地那么好!原因有二:一个是怕。因为犹太人特别团结;第二是犹太人的狠。犹太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纳粹分子的追杀——只要这个地球上发现有任何藏匿的纳粹分子,他们就一定就会抓或绑架,如果实在无法得手,那就杀!

同学们,让我们牢记历史,振兴中华!

6.★★以抗战为背景的影片有《鸡毛信》、《小兵张嘎》、《赵一曼》、《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地雷战》等。

★★以抗战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有《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烈火金钢》、《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以抗战为背景的歌曲有《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等。

★★反映抗战的重大事件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血战台儿庄”、“淞沪之战”等。

★★战争的巨大代价。

一场战争要花费多少钱?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花了28500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花了40000亿美元,朝鲜战争花了34004z,美元,越南战争花了7200亿美元,波斯湾战争花了1500亿美元,对南斯拉夫科索沃的空袭费用是250亿美元,伊拉克战争费用约450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这场战争,蔓延欧、亚、非三大洲,一场大战下来,繁荣的世界成了一片废墟。军人伤亡总数约5000万以上,无辜的平民,伤亡人数高达9000万。

★★同学们,你们读过并看过不少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对战争有哪些看法呢? 赞成战争。能够获得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锻炼自己,成就自己。 反对战争。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

既反对又支持。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我们反对非正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因为,只有消灭了一切侵略者,我们才能赢得真正的和平与自由。

教师小结:我们热爱和平,但我们决不乞求和平;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决不害怕战争。必要时,我们会勇敢地迎击战争,保卫和平。

8.唐代诗人对自然现象和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写细致而生动,尤其对日、月、雨等的描写更见功夫,令人赞叹。同学们想想你所学过的哪些与花、太阳、月亮有关的诗句(学生:思考并回答)

写“花”的句子: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写“太阳”的句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写“月亮”的句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写“雨”的句子: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 芦 花 荡

课 本: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课

舒子福 彭州市升平中学

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紧扣小说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人物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佳作欣赏和延伸拓展的内容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到景物描写再到人物形象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了解小说的特征。

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紧扣小说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人物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通过佳作欣赏和延伸拓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开展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一般小说的方法。

掌握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让学生以较快速度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地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讨论点拨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讨论,探究小说的三要素。引导学生思维来突破教学重难点。少数地方,教师做必要的引导、讲解。

3、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战争类的文章进行联系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具准备 小黑板或投影仪、资料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第一课时讲授:欣赏微型小说《退刀记》,复述课文,熟悉小说情节,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二课时讲授: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补充网上短文一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并照应开头。

第一课时

一、佳作欣赏 -------(预计9分钟)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并看过不少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对战争有哪些看法呢?

生:自由讨论。

指定2-4名学生回答(用时间4分钟)。预计学生回答内容:

1、赞成战争。能够获得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锻炼自己,成就自己。

2、反对战争。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

3、既反对又支持。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我们反对非正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因为,只有消灭了一切侵略者,我们才能赢得真正的和平与自由。

教师小结:

我们热爱和平,但我们决不乞求和平;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决不害怕战争。必要时,我们会勇敢地迎击战争,保卫和平。

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篇微型小说,看看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听并思考)(用时5分钟)

退刀记

新加坡 希尼尔

干了多年的店员,遇到的怪事可真不少。

就说前些时候吧!一位老妇人来到了柜台前,硬说要把东西退回。

我不知如何接下去才好。老妇人看到我态度坚硬,没有意思接纳她的退货,也就怅然离开了。

临走时,我想想,不可能吧!这么一把小刀子,杀不了这样多人的。我拉开喉咙问道:

我蹲下柜台,把那种款式的刀子取出,研究了好一阵子,没什么特别的,只是刀锋较光亮了些吧!还有一排小小横行的字样:日本制造。

师:大家听后分组讨论文章要表达的主题?并推举代表发言。

预计学生回答内容:(本文有一定难度,不需要学生深入分析)

A、讲述“我”没有为老妇人退刀的故事。

B、讲述了一位老太太退还购买的日本造的刀,但没有成功的故事。

C、讲述了日本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对一位中国人的影响的故事。

教师点评:

宋人严羽说:“语忌真,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用这句话评价本文非常适宜。

南京,3000000名手无寸铁的同胞遭残害——“老妇人”没有忘记,她也永远不会忘记!因为“她”的老伴和幼弟全家是在那时被杀的。在“日本制造”的东西日益被世人使用的今天,在“南京大屠杀”不断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仍要关注“刀锋较光亮”的日本刀!

在日立冰箱、东芝彩电、松下空调、本田摩托------不断闯入我们的家庭时,在日本学生教科书对侵华历史一再进行修改时,在科索沃的平民不断被北约导弹炸死的今天,微型小说《退刀记》还是能给人许多联想的。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我们不能忘记战争!更不能忘记历史的悲剧!

可见,战争对人们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

二、新课教学

(一)导入 、课前热身 (预计用时8分钟)

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孙犁先生的一篇代表作,这也是一篇以战争为主题的文章。

1、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投影或小黑板显示):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了解小说的特征。

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一般小说的方法。

掌握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检查预习情况

(1)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积累并完成以下内容.(用投影仪或小黑板显示)

(学生齐读字词,抽1-2名学生当众做填空题)

一、识记重点字词:

提防dī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能耐:技能;本能。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央告:央求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二、填空题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本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他们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二)合作探究

师: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 ①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

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②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③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现在我们就根据小说的三要素对本文进行分析。

1、概括故事情节 (预计用时6分钟)

(1)概述故事 (学生思考并回答)

要求:①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语言简洁。

③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

预计学生回答内容有:

①芦花荡里生活着的人: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勇敢的姐妹。

②芦花荡发生的故事: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3)复述故事情节——教师小结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将敌人诱进他的埋伏圈,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预计用时20分钟)

本文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的人和事,但我们读后没有凄惨压抑之感,而是感到白洋淀风光如诗如画,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1) 观看白洋淀的图片后,4人为1组开展学习交流。

要求:划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可挑选你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朗读,要读出感情来。

(2) 指导阅读课文的第一段。思考:这段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要求:2-3名学生回答。

预计学生回答内容:①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

② 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

老师明确: 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B、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

C、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总之: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即可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3) 拓展与迁移

唐代诗人对自然现象和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写细致而生动,尤其对日、月、雨等的描写更见功夫,令人赞叹。同学们想想你所学过的哪些与花、太阳、月亮有关的诗句(学生:思考并回答)

预计学生回答的内容有:

1、写“花”的句子: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写“太阳”的句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写“月亮”的句子(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写“雨”的句子: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总结(预计用时1分钟)

本文用诗情画意的散文笔法,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冀中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一位干瘪的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找革命队伍的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自信自尊的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四)家庭作业 :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大题第1小题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大题

板书设计

第2课 芦花荡

孙犁-----荷花淀派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核心)、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主要人物:老英雄

故事情节 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

事件

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社会环境:抗日战争时期

环境描写 夜晚:护送

自然环境:白洋淀地区

白天:复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并激发兴趣(预计用时5分钟)

上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小说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课前热身(小黑板或投影仪显示)

1、成语填空

( )服( )服 ( )德( )德 ( )讹( )讹

( )牙( )牙 ( )老( )老 ( )计( )计

2、诗句填空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二、继续学习新课

3、分析人物形象 (预计用时25分钟)

(1)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并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

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① 本文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肖像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

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②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

答:一方面更能够表现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抗日根据地,从老到小个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60岁的年纪在今天应该是要安渡晚年,但他却像青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成为一名出色的交通员。)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③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④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中的那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

答:“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也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⑤“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独自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2)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老头子的传奇色彩的?

传奇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本文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艄公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而老艄公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又不带一支枪。另一方面,写老艄公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这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艄公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特别是结尾部分老艄公与鬼子的冲突,尤其表现

了这一传奇性。

板书:

护送(惊心动魄) 封锁严密------------苇塘给养充足

复仇(酣畅淋漓) 不带枪、孤身一人-------消灭十几个鬼子

文中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老头子的传奇色彩。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次,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去回味出其所以然,使传奇的色彩更加的浓郁。文中写老艄公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是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艄公的船围着鬼子转圈,其用意是让鬼子上钩。果然鬼子被钩子咬住了,这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老艄公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很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却置十几个鬼子于死地,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小结: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老当益壮。他没有姓名,他是千千万万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代表,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三、延伸拓展 (预计用时15分钟)

1、你对下列短文有何看法?(教师朗读短文,学生听并思考)

我有个同事的姐姐早年嫁给了日本人,现住在广岛,孩子在日本的学校读小学。

有一天,小孩参加学校的\\U0022爱国\\U0022活动。回到家中,突然狠狠对母亲说:“我恨死中国人了,我要把你们全杀死!”母亲大惊,忙问怎么回事?小孩讲,中国人很坏,杀了那么多日本人!母亲告诉他,中国人没有错,是日本人跑到中国去杀中国人的。小孩辩说:“我们一粒子弹只能杀死他们一个人,但他们一颗原子弹要杀死我们几万人!”母亲纠正说,原子弹不是中国人投的,而是美国人干的。小孩反驳道:“那我还是恨中国人,他们很坏,都应该死!”母亲赶忙说:“你不应该这么说,你妈妈是中国人,你的身上流着一半的中国血!”大家猜猜这个八岁的孩子怎么回答?他说:“那我晚上睡觉时不再挂蚊帐,我要让蚊子把我身上的中国血全喝光!”

孩子的母亲后来对自己的妹妹讲,现在她都不敢给自己的孩子讲中国,因为她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口中还会说出什么话!她常常对未来怀有某种莫名的恐惧。

学生展开讨论并回答。

预计学生回答内容:

①日本人可恨。

②中国人要牢记历史,加强国防建设,不惧战争。

③中日两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④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出力。

教师小结:

①当今日本的年轻人,多数视中国为敌人。据最近的民意调查,日本的大学生大部分认为中国是日本最大威胁。而极力向西方和亚洲散布中国威胁论的也正是军费开支为世界第二的日本人!我们要注意到:三百年前日本落后时就抢劫中国,近代强大了用物力侵略中国,现代有钱了用商业欺诈中国,看看日本在华项目,哪一项是高科技项目?

②日本在华犯的是滔天大罪,自己装聋做哑不说,还不让别人说,不让受害国家说,这不是一个善良的民族,慰安妇事件和遗留化学武器处置问题是日本最好的镜子。中国领导人不要战争索赔,日本人不感激,日本国民也不知道,中国人应睁大眼睛!

③弱国无外交,弱国无友邦。除非中国也强大了,和美国一样,否则中日永远也不会成为真正的友邦。除了美国主子之外,日本人在世界上是没有朋友的。我们中学生的责任就是学好知识,将来用知识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强大出力。

④我们应该学习犹太人——他们曾经集体拒买德国工厂的产品,最后导致这家公司的彻底破产!起因就是因为这个公司的总裁说“理解希特勒”的话!

为什么德国对犹太人做地那么好!原因有二:一个是怕。因为犹太人特别团结;第二是犹太人的狠。犹太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纳粹分子的追杀——只要这个地球上发现有任何藏匿的纳粹分子,他们就一定就会抓或绑架,如果实在无法得手,那就杀!

同学们,让我们牢记历史,振兴中华!

2、自由畅谈学习本课的心得。(用时4分钟)

学生自由回答。

四、总结

让我们以毛主席的词句共勉:雄关漫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愿同学们发奋努力,为祖国在21世纪的繁荣昌盛而出力!

五、家庭作业

完成指导丛书第2课的练习题

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阅读孙犁的名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

板书设计

2、芦花荡

孙犁

老头子:爱国,老当益壮;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过于自信自尊

从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强烈的反差渲染老英雄:

护送(惊心动魄) 封锁严密------------苇塘给养充足

复仇(酣畅淋漓) 不带枪、孤身一人-------消灭十几个鬼子

教学后记:

1、 这是一篇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好文章。围绕着这一主题,在“佳作欣赏”和“延伸拓 展”两部分选用了《退刀记》和一个日本孩子的生活记录,用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学生对此也能充分感受到这种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2、学生能够充分运用小说的三要素展开学习。

3、由于教学内容有点多,教学时间有点紧,因此需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附:教学过程 简表: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时间

(分钟)

第一课时

1

佳作

赏析

1、引导学生讨论:对战争的看法

2、指定2名学生回答

自由讨论,

回答

4

1、赏析《退刀记》

2、小结

1名学生朗读,其余听

分组讨论,推代表回答

5

2

导入 热身

1、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3、出示预习检查题

4、板书小说三要素

1、看学习目标

2、快速默读课文

3、读字词

4、1-2名学生做填空题

8

3

概括故事情节

1、交代要求

2、归纳

思考

回答

6

4

分析景物描写

出示图片并交代要求

看图、勾书、分组交流、朗读

7

指导阅读课文第一段并提出问题

回答,听、记

7

拓展延伸:回忆所学诗歌

思考并回答

7

5

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

1

第二课时

1

导入 热身

出示练习题

做题,回答

5

2

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题:老头子是什么样的人?

思考并回答

15

提问题:如何塑造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思考并回答

7

小结

3

3

拓展延伸

出示资料,朗读,提出问题

讨论并回答

10

交流学习心得

自由回答

4

4

课堂总结

以毛主席的词做总结

1

http://www.diyifanwen.com/jiaoan/banianjiyuwenjiaoan/[***********]968925.htm 芦花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

2.掌握作者生平资料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熟悉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能力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2.赏析文中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情感目标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探究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

句中的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

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辨明字音:

提防( ) 竹篙( ) 苇塘( )

疟子( ) 寒噤( ) 吆喝( )

一梭机枪( ) 蹿( ) 仄歪( )

趴( ) 扒( ) 飒( )

转弯抹角( )

辨析词义:

寒噤 (因寒冷而哆嗦)

仄歪 (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 (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

明确: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以

四、美点大追寻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五、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1.要求学生就

2.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3.深层探究

提问: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2)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人物美、景物美,把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二、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以小组为单位,就

学生明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

2.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

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段。

明确:

外貌描写: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教师点拨: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

教师补充: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如

3.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

(1)提问: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

学生明确:

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

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

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

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2)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

学生齐读相关语段,在想像中感受老人的复杂心理。

三、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好处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明确: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厂。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厂。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1)教师示范分析第(1)、第(8)句。

明确:

第(8)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

(2)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人手。

四、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五、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选三位同学口头回答,其余同学点评。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2课.《芦花荡》教案

○课型:教读研讨课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目标:

1.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二《芦花荡》教案 ssslll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

2、速读全文,复述全文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2、感受品味孙犁作品的明丽清新的笔调,秀丽隽永的风格。

德育目标:

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二、重点难点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让学生讲抗日战争时的故事,或教师讲“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的故事)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二)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识记重点字词:

提防dī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 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

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2、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五)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 “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战争的人民性问题)

老头子实际上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形象意义在于表明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以被征服的。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练习

1、巩固字词

2、阅读课文,进一步体会

3、课后练习预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2、文中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二、赏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进一步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讨论: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小说创作最大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而编织故事情节、渲染环境描写的目的则是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而服务的。那本文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呢?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

明确:(1)小说一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

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第1段)

【分析】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B、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

C、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2)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第13段)

【分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3)月明风轻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4)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5)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6)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7)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8)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9)在那里,鲜嫩地芦花,一片展开地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总之: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即可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三、探究置疑

1、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2、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A、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第48—50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

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B、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2、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第8段写道:“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四、作业练习

1、本文在结尾处写道:“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 为。”你能想象出当时二菱目睹老头儿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吗?补写出来。

2、阅读课外阅读上本文的姊妹篇《荷花淀》,分析两文的异同。

3、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附教学后记】本课的重点在于体味老头子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如画的语言,要通过朗读、品味、思考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备,达到陶冶学生性情,提高人生品味的教学效果。

.芦花荡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2.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小说的特征。

3.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揣摩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4.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能力目标】

1.紧扣小说特点,从情节、环境、人物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2.通过佳作欣赏和延伸拓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开展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情感目标】

1.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2.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3.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4.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一般小说的方法。

2.掌握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设想】

1.快速阅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2.教学时数:2课时

◆教师准备

①对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情况应有详细了解。

②复印该篇文章作者孙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

◆学生准备

③浏览有关白洋淀的资料,形成对该地区的基本认识。

④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

【人教八上】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白洋淀”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自古燕赵就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的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三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老英雄。

2.孙犁与“荷花淀派”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其笔调明丽流畅,文风秀雅、隽永,人物形象鲜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我国杰出的语言大师、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3.本文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 ①人物要素: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②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③环境要素: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主要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 ( 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勇敢的姐妹。)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2.环境描写--《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决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去了,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那是一片如诗如画的芦花荡;那是一片月明风清的芦花荡;那是一片静谧安宁的芦花荡;那是一片斗志昂扬的芦花荡; 作者细心地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分析】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B、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

C、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

②“这是冀中区的女孩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第13段)

【分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③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芦苇和荷花是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力量的象征吧。)

④月明风轻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

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很轻快,很潇洒。“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颇有些苏东坡的意味了。) ......

小说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表面上看来,似乎离开了具体的斗争环境——那一场跟敌人进行的殊死战斗,其实不然,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那是老人正“狠狠地敲打”那些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把他们致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俗话说“景随情移”,解恨的战斗必然会在内心萌发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此情此境,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的美丽了。

总之:《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同学们以前学过课文,还有没有写水乡月色的句子。

《社戏》中描写江南水乡夜景的句子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映入平羌江水流。”

★★穿插: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曾在《黄鹂》一文中这样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因此,他不是正面地描写刀光剑影,而是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用漫天飘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蒲苇,清香四溢的荷花,点染白洋淀人民新生活的欢乐和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文笔清新自然,婉约韵致。

抗日战争是如此残酷,为什么要把如此残酷的战争置于这种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来描写呢? 这跟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文化哲学是分不开的。“人生在世,有幸福,有欢乐,也有孤独,有彷徨,有无奈,但人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欢乐与痛苦?”是一味的宣泄,还是含蓄的倾吐?是悲愤的控诉,还是从容的讲叙?是沉溺于旧时的伤痛,还是乐观的面对新生?我想,孙犁,选择的是后者。老师希望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在今后的日子里,也应当用这种“笑谈从容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中的“风雨变幻”。

3.感知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的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这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手法是——人物的对话描写。(外貌、动作、心理)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核心是自信自尊。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战争的人民性问题)

老头子实际上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形象意义在于表明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以被征服的。

三、分角色朗读,品味人物对话。

孙犁先生十分推崇《水浒》和《红楼梦》这两部小说,说这两小说的人物对话读起来“叫人就像看见了说话人的神情,听见了说话人的声调。”也就是说这两部小说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把人物写活了。孙犁的《菏花淀》汲取了传统经典小说的精华,把对话写得简洁朴素,读后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窥见了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来赏析这部小说高超精妙的人物对话艺术。

师:大女孩子负了伤,虽说她没有叫一声也没有哼一声,可是胳膊没有了力量,再也搂不住那个小的,她翻了下去。那小的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流到自己脸上来,连忙爬起来,把大的抱在自己怀里,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

“她挂花了——!”(声音小,延长惊慌,害怕)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与前面的“她挂花了!”读来又何不同?着急,还有一点恼怒,突出重音,声音稍大

“谁?”

(课件)

“谁?” 很平和的说;不耐烦的说;很吃惊的说;

1、你真讨厌(——小学生甲对小学生乙如是说 ——恋爱中的女孩对男孩如是说)

2、这小家伙就知道淘气(—一位老师对小孩子的家长说 ——爷爷摸着孙子的头对别人说)

教师:通过比较可得出,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一语言表达出截然不同的意思。

(应当读出“很吃惊,很意外,不相信,有如晴天霹雳”的意味。“谁挂了花”平淡多了。“大道低回,大味必淡。”——孙犁的文化哲学)

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往前推了一把。(与前面几个动词比较。“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推”之轻松与“扒”之无力,充分表现出老头内心的沮丧。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的头。

大女孩微微睁了一下眼,(受伤后的无力)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语速要放慢)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心理活动,可以猜想)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不理解):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很落魄):

“我-没脸-见人。”(过于自尊)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

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流了这么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很有把握;过于自信)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过于自尊自信)

小女孩子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自尊心受到伤害)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

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过于自信和自尊

四、品读课文,探究置疑

1、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①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②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2.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

“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第8段写道:“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4.深入一层,可以感知,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还让我们看到英雄少年的风貌,还让我们想到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从苇塘的歌声可以想见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读这篇小说,可以感受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五、延伸拓展,课堂小结

1.本文用诗情画意的散文笔法,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冀中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一位干瘪的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找革命队伍的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自信自尊的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让我们以毛主席的词句共勉:雄关漫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愿同学们发奋努力,为祖国在21世纪的繁荣昌盛而出力!

2.本文在结尾处写道:“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你能想象出当时二菱目睹老头儿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吗?补写出来。

3.阅读课外阅读上本文的姊妹篇《荷花淀》,分析两文的异同。

4.我想,老头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老头益壮的豪迈气概,自尊自信的鲜明个性,智勇双全的英雄壮举也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请同学们课下每个写一篇随笔《我心目中的英雄》,我们再作交流。

5.你对下列短文有何看法?(教师朗读短文,学生听并思考)

我有个同事的姐姐早年嫁给了日本人,现住在广岛,孩子在日本的学校读小学。

有一天,小孩参加学校的爱国活动。回到家中,突然狠狠对母亲说:“我恨死中国人了,我要把你们全杀死!”母亲大惊,忙问怎么回事?小孩讲,中国人很坏,杀了那么多日本人!母亲告诉他,中国人没有错,是日本人跑到中国去杀中国人的。小孩辩说:“我们一粒子弹只能杀死他们一个人,但他们一颗原子弹要杀死我们几万人!”母亲纠正说,原子弹不是中国人投的,而是美国人干的。小孩反驳道:“那我还是恨中国人,他们很坏,都应该死!”母

亲赶忙说:“你不应该这么说,你妈妈是中国人,你的身上流着一半的中国血!”大家猜猜这个八岁的孩子怎么回答?他说:“那我晚上睡觉时不再挂蚊帐,我要让蚊子把我身上的中国血全喝光!”

孩子的母亲后来对自己的妹妹讲,现在她都不敢给自己的孩子讲中国,因为她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口中还会说出什么话!她常常对未来怀有某种莫名的恐惧。

学生展开讨论并回答。

①日本人可恨。②中国人要牢记历史,加强国防建设,不惧战争。③中日两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④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出力。

教师小结:①当今日本的年轻人,多数视中国为敌人。据最近的民意调查,日本的大学生大部分认为中国是日本最大威胁。而极力向西方和亚洲散布中国威胁论的也正是军费开支为世界第二的日本人!我们要注意到:三百年前日本落后时就抢劫中国,近代强大了用物力侵略中国,现代有钱了用商业欺诈中国,看看日本在华项目,哪一项是高科技项目?②日本在华犯的是滔天大罪,自己装聋做哑不说,还不让别人说,不让受害国家说,这不是一个善良的民族,慰安妇事件和遗留化学武器处置问题是日本最好的镜子。中国领导人不要战争索赔,日本人不感激,日本国民也不知道,中国人应睁大眼睛!③弱国无外交,弱国无友邦。除非中国也强大了,和美国一样,否则中日永远也不会成为真正的友邦。除了美国主子之外,日本人在世界上是没有朋友的。我们中学生的责任就是学好知识,将来用知识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强大出力。④我们应该学习犹太人——他们曾经集体拒买德国工厂的产品,最后导致这家公司的彻底破产!起因就是因为这个公司的总裁说“理解希特勒”的话!

为什么德国对犹太人做地那么好!原因有二:一个是怕。因为犹太人特别团结;第二是犹太人的狠。犹太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纳粹分子的追杀——只要这个地球上发现有任何藏匿的纳粹分子,他们就一定就会抓或绑架,如果实在无法得手,那就杀!

同学们,让我们牢记历史,振兴中华!

6.★★以抗战为背景的影片有《鸡毛信》、《小兵张嘎》、《赵一曼》、《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地雷战》等。

★★以抗战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有《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烈火金钢》、《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以抗战为背景的歌曲有《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等。

★★反映抗战的重大事件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血战台儿庄”、“淞沪之战”等。

★★战争的巨大代价。

一场战争要花费多少钱?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花了28500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花了40000亿美元,朝鲜战争花了34004z,美元,越南战争花了7200亿美元,波斯湾战争花了1500亿美元,对南斯拉夫科索沃的空袭费用是250亿美元,伊拉克战争费用约450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这场战争,蔓延欧、亚、非三大洲,一场大战下来,繁荣的世界成了一片废墟。军人伤亡总数约5000万以上,无辜的平民,伤亡人数高达9000万。

★★同学们,你们读过并看过不少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对战争有哪些看法呢? 赞成战争。能够获得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锻炼自己,成就自己。 反对战争。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

既反对又支持。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我们反对非正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因为,只有消灭了一切侵略者,我们才能赢得真正的和平与自由。

教师小结:我们热爱和平,但我们决不乞求和平;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决不害怕战争。必要时,我们会勇敢地迎击战争,保卫和平。

8.唐代诗人对自然现象和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写细致而生动,尤其对日、月、雨等的描写更见功夫,令人赞叹。同学们想想你所学过的哪些与花、太阳、月亮有关的诗句(学生:思考并回答)

写“花”的句子: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写“太阳”的句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写“月亮”的句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写“雨”的句子: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 芦 花 荡

课 本: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课

舒子福 彭州市升平中学

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紧扣小说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人物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佳作欣赏和延伸拓展的内容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到景物描写再到人物形象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了解小说的特征。

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紧扣小说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人物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通过佳作欣赏和延伸拓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开展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一般小说的方法。

掌握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让学生以较快速度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地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讨论点拨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讨论,探究小说的三要素。引导学生思维来突破教学重难点。少数地方,教师做必要的引导、讲解。

3、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战争类的文章进行联系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具准备 小黑板或投影仪、资料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第一课时讲授:欣赏微型小说《退刀记》,复述课文,熟悉小说情节,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二课时讲授: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补充网上短文一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并照应开头。

第一课时

一、佳作欣赏 -------(预计9分钟)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并看过不少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对战争有哪些看法呢?

生:自由讨论。

指定2-4名学生回答(用时间4分钟)。预计学生回答内容:

1、赞成战争。能够获得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锻炼自己,成就自己。

2、反对战争。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

3、既反对又支持。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我们反对非正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因为,只有消灭了一切侵略者,我们才能赢得真正的和平与自由。

教师小结:

我们热爱和平,但我们决不乞求和平;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决不害怕战争。必要时,我们会勇敢地迎击战争,保卫和平。

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篇微型小说,看看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听并思考)(用时5分钟)

退刀记

新加坡 希尼尔

干了多年的店员,遇到的怪事可真不少。

就说前些时候吧!一位老妇人来到了柜台前,硬说要把东西退回。

我不知如何接下去才好。老妇人看到我态度坚硬,没有意思接纳她的退货,也就怅然离开了。

临走时,我想想,不可能吧!这么一把小刀子,杀不了这样多人的。我拉开喉咙问道:

我蹲下柜台,把那种款式的刀子取出,研究了好一阵子,没什么特别的,只是刀锋较光亮了些吧!还有一排小小横行的字样:日本制造。

师:大家听后分组讨论文章要表达的主题?并推举代表发言。

预计学生回答内容:(本文有一定难度,不需要学生深入分析)

A、讲述“我”没有为老妇人退刀的故事。

B、讲述了一位老太太退还购买的日本造的刀,但没有成功的故事。

C、讲述了日本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对一位中国人的影响的故事。

教师点评:

宋人严羽说:“语忌真,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用这句话评价本文非常适宜。

南京,3000000名手无寸铁的同胞遭残害——“老妇人”没有忘记,她也永远不会忘记!因为“她”的老伴和幼弟全家是在那时被杀的。在“日本制造”的东西日益被世人使用的今天,在“南京大屠杀”不断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仍要关注“刀锋较光亮”的日本刀!

在日立冰箱、东芝彩电、松下空调、本田摩托------不断闯入我们的家庭时,在日本学生教科书对侵华历史一再进行修改时,在科索沃的平民不断被北约导弹炸死的今天,微型小说《退刀记》还是能给人许多联想的。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我们不能忘记战争!更不能忘记历史的悲剧!

可见,战争对人们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

二、新课教学

(一)导入 、课前热身 (预计用时8分钟)

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孙犁先生的一篇代表作,这也是一篇以战争为主题的文章。

1、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投影或小黑板显示):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了解小说的特征。

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一般小说的方法。

掌握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检查预习情况

(1)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积累并完成以下内容.(用投影仪或小黑板显示)

(学生齐读字词,抽1-2名学生当众做填空题)

一、识记重点字词:

提防dī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能耐:技能;本能。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央告:央求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二、填空题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本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他们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二)合作探究

师: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 ①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

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②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③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现在我们就根据小说的三要素对本文进行分析。

1、概括故事情节 (预计用时6分钟)

(1)概述故事 (学生思考并回答)

要求:①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语言简洁。

③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

预计学生回答内容有:

①芦花荡里生活着的人: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勇敢的姐妹。

②芦花荡发生的故事: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3)复述故事情节——教师小结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将敌人诱进他的埋伏圈,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预计用时20分钟)

本文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的人和事,但我们读后没有凄惨压抑之感,而是感到白洋淀风光如诗如画,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1) 观看白洋淀的图片后,4人为1组开展学习交流。

要求:划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可挑选你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朗读,要读出感情来。

(2) 指导阅读课文的第一段。思考:这段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要求:2-3名学生回答。

预计学生回答内容:①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

② 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

老师明确: 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B、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

C、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总之: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即可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3) 拓展与迁移

唐代诗人对自然现象和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写细致而生动,尤其对日、月、雨等的描写更见功夫,令人赞叹。同学们想想你所学过的哪些与花、太阳、月亮有关的诗句(学生:思考并回答)

预计学生回答的内容有:

1、写“花”的句子: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写“太阳”的句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写“月亮”的句子(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写“雨”的句子: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总结(预计用时1分钟)

本文用诗情画意的散文笔法,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冀中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一位干瘪的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找革命队伍的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自信自尊的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四)家庭作业 :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大题第1小题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大题

板书设计

第2课 芦花荡

孙犁-----荷花淀派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核心)、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主要人物:老英雄

故事情节 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

事件

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社会环境:抗日战争时期

环境描写 夜晚:护送

自然环境:白洋淀地区

白天:复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并激发兴趣(预计用时5分钟)

上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小说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课前热身(小黑板或投影仪显示)

1、成语填空

( )服( )服 ( )德( )德 ( )讹( )讹

( )牙( )牙 ( )老( )老 ( )计( )计

2、诗句填空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二、继续学习新课

3、分析人物形象 (预计用时25分钟)

(1)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并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

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① 本文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肖像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

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②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

答:一方面更能够表现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抗日根据地,从老到小个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60岁的年纪在今天应该是要安渡晚年,但他却像青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成为一名出色的交通员。)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③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④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中的那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

答:“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也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⑤“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独自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2)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老头子的传奇色彩的?

传奇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本文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艄公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而老艄公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又不带一支枪。另一方面,写老艄公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这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艄公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特别是结尾部分老艄公与鬼子的冲突,尤其表现

了这一传奇性。

板书:

护送(惊心动魄) 封锁严密------------苇塘给养充足

复仇(酣畅淋漓) 不带枪、孤身一人-------消灭十几个鬼子

文中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老头子的传奇色彩。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次,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去回味出其所以然,使传奇的色彩更加的浓郁。文中写老艄公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是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艄公的船围着鬼子转圈,其用意是让鬼子上钩。果然鬼子被钩子咬住了,这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老艄公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很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却置十几个鬼子于死地,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小结: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老当益壮。他没有姓名,他是千千万万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代表,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三、延伸拓展 (预计用时15分钟)

1、你对下列短文有何看法?(教师朗读短文,学生听并思考)

我有个同事的姐姐早年嫁给了日本人,现住在广岛,孩子在日本的学校读小学。

有一天,小孩参加学校的\\U0022爱国\\U0022活动。回到家中,突然狠狠对母亲说:“我恨死中国人了,我要把你们全杀死!”母亲大惊,忙问怎么回事?小孩讲,中国人很坏,杀了那么多日本人!母亲告诉他,中国人没有错,是日本人跑到中国去杀中国人的。小孩辩说:“我们一粒子弹只能杀死他们一个人,但他们一颗原子弹要杀死我们几万人!”母亲纠正说,原子弹不是中国人投的,而是美国人干的。小孩反驳道:“那我还是恨中国人,他们很坏,都应该死!”母亲赶忙说:“你不应该这么说,你妈妈是中国人,你的身上流着一半的中国血!”大家猜猜这个八岁的孩子怎么回答?他说:“那我晚上睡觉时不再挂蚊帐,我要让蚊子把我身上的中国血全喝光!”

孩子的母亲后来对自己的妹妹讲,现在她都不敢给自己的孩子讲中国,因为她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口中还会说出什么话!她常常对未来怀有某种莫名的恐惧。

学生展开讨论并回答。

预计学生回答内容:

①日本人可恨。

②中国人要牢记历史,加强国防建设,不惧战争。

③中日两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④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出力。

教师小结:

①当今日本的年轻人,多数视中国为敌人。据最近的民意调查,日本的大学生大部分认为中国是日本最大威胁。而极力向西方和亚洲散布中国威胁论的也正是军费开支为世界第二的日本人!我们要注意到:三百年前日本落后时就抢劫中国,近代强大了用物力侵略中国,现代有钱了用商业欺诈中国,看看日本在华项目,哪一项是高科技项目?

②日本在华犯的是滔天大罪,自己装聋做哑不说,还不让别人说,不让受害国家说,这不是一个善良的民族,慰安妇事件和遗留化学武器处置问题是日本最好的镜子。中国领导人不要战争索赔,日本人不感激,日本国民也不知道,中国人应睁大眼睛!

③弱国无外交,弱国无友邦。除非中国也强大了,和美国一样,否则中日永远也不会成为真正的友邦。除了美国主子之外,日本人在世界上是没有朋友的。我们中学生的责任就是学好知识,将来用知识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强大出力。

④我们应该学习犹太人——他们曾经集体拒买德国工厂的产品,最后导致这家公司的彻底破产!起因就是因为这个公司的总裁说“理解希特勒”的话!

为什么德国对犹太人做地那么好!原因有二:一个是怕。因为犹太人特别团结;第二是犹太人的狠。犹太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纳粹分子的追杀——只要这个地球上发现有任何藏匿的纳粹分子,他们就一定就会抓或绑架,如果实在无法得手,那就杀!

同学们,让我们牢记历史,振兴中华!

2、自由畅谈学习本课的心得。(用时4分钟)

学生自由回答。

四、总结

让我们以毛主席的词句共勉:雄关漫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愿同学们发奋努力,为祖国在21世纪的繁荣昌盛而出力!

五、家庭作业

完成指导丛书第2课的练习题

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阅读孙犁的名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

板书设计

2、芦花荡

孙犁

老头子:爱国,老当益壮;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过于自信自尊

从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强烈的反差渲染老英雄:

护送(惊心动魄) 封锁严密------------苇塘给养充足

复仇(酣畅淋漓) 不带枪、孤身一人-------消灭十几个鬼子

教学后记:

1、 这是一篇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好文章。围绕着这一主题,在“佳作欣赏”和“延伸拓 展”两部分选用了《退刀记》和一个日本孩子的生活记录,用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学生对此也能充分感受到这种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2、学生能够充分运用小说的三要素展开学习。

3、由于教学内容有点多,教学时间有点紧,因此需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附:教学过程 简表: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时间

(分钟)

第一课时

1

佳作

赏析

1、引导学生讨论:对战争的看法

2、指定2名学生回答

自由讨论,

回答

4

1、赏析《退刀记》

2、小结

1名学生朗读,其余听

分组讨论,推代表回答

5

2

导入 热身

1、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3、出示预习检查题

4、板书小说三要素

1、看学习目标

2、快速默读课文

3、读字词

4、1-2名学生做填空题

8

3

概括故事情节

1、交代要求

2、归纳

思考

回答

6

4

分析景物描写

出示图片并交代要求

看图、勾书、分组交流、朗读

7

指导阅读课文第一段并提出问题

回答,听、记

7

拓展延伸:回忆所学诗歌

思考并回答

7

5

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

1

第二课时

1

导入 热身

出示练习题

做题,回答

5

2

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题:老头子是什么样的人?

思考并回答

15

提问题:如何塑造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思考并回答

7

小结

3

3

拓展延伸

出示资料,朗读,提出问题

讨论并回答

10

交流学习心得

自由回答

4

4

课堂总结

以毛主席的词做总结

1

http://www.diyifanwen.com/jiaoan/banianjiyuwenjiaoan/[***********]968925.htm 芦花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

2.掌握作者生平资料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熟悉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能力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2.赏析文中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情感目标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探究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

句中的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

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辨明字音:

提防( ) 竹篙( ) 苇塘( )

疟子( ) 寒噤( ) 吆喝( )

一梭机枪( ) 蹿( ) 仄歪( )

趴( ) 扒( ) 飒( )

转弯抹角( )

辨析词义:

寒噤 (因寒冷而哆嗦)

仄歪 (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 (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

明确: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以

四、美点大追寻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五、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1.要求学生就

2.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3.深层探究

提问: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2)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人物美、景物美,把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二、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以小组为单位,就

学生明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

2.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

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段。

明确:

外貌描写: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教师点拨: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

教师补充: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如

3.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

(1)提问: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

学生明确:

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

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

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

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2)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

学生齐读相关语段,在想像中感受老人的复杂心理。

三、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好处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明确: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厂。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厂。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1)教师示范分析第(1)、第(8)句。

明确:

第(8)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

(2)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人手。

四、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五、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选三位同学口头回答,其余同学点评。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2课.《芦花荡》教案

○课型:教读研讨课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目标:

1.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相关内容

  • 芦花一直开着
  • 秋天了. 草,慢慢地枯了:叶,悄悄地黄了:菊花,悠然地开了--在我的故乡,芦花也开了. 故乡多水,房前屋后不是水沟.水渠就是河塘.河滩,而有水的地方,就有芦苇.于是,行走在故乡,目光一瞥,就能看到一大片茂盛的芦苇.或许是为了印证物以稀为贵这一说法,大片的芦苇似乎不讨人喜欢. 那些芦苇,从春到夏,一直 ...

  • 小学生故事:害羞的葫芦花
  • 害羞的葫芦花 太阳下山了.一只迟归的小蜜蜂正急匆匆地往家里飞去.当它飞过一棵大树时,似乎听见了一声极度细弱微小的呼喊:"小蜜蜂,请你快来帮帮我们的心忙."小蜜蜂停下来侧耳静听,这声音又一次在它耳边响应起,见暮钯中除了大树之外,没有什么别的东西,便问大树道:"树伯伯,是您 ...

  • 芦花荡读后感400字
  • 芦花荡读后感400字(一) 这篇文章的主角并不是一位大家都熟知的英雄人物,而是一个无名无姓.普普通通的划船老人.他的工作既平凡又重要:运送食物.接送干部和伤病员到村里,全靠这只破旧的小船.一次,老人护送两名女孩儿到村里去,谁知,其中的一名女孩被日本鬼子击中了,老人痛苦地自责.他要完成自己对那个女孩的 ...

  • 芦花:千里江山寒色远
  • 护花" 而是," 一 陂 春水绕 花身 " 清 丽, 脱 俗它的 ,与奉 无献 关,与 孤傲有关 .杏花 是" 花世界" 中的一花 景, 是也"大 大世 界 的一" 情 ,就让这亦景情亦杏花的开在也我们 的 端笔 . 主方 向 题 ...

  • 飘满芦花的季节
  • 飘满芦花的季节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芦花飘满的季节 一江浅浅的冬意 远山 胭脂渐染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迁徙的雁儿 已在南方的林梢歌舞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剑山 瀛 ...

  • 故乡的芦花散文
  • 故乡的芦花 我常常将芦花看做是水乡的女人,她们是我的祖母和母亲,还有更多系着围裙下河下湖的女人. 芦苇拔节的季节,正是麦地出苗的时候,这时候的水乡是清闲的,河边往往是最热闹的地方.男人们会光着膀子修理渔具,织网是女人的活计,树荫下,那些穿花似的巧手忽上忽下,令人眼花缭乱.一级一级的石板台阶,一个一个 ...

  •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蓬烟火饭鱼船.全诗赏析
  • 上一篇 相关上 相关下 下一篇 原文 注释 赏析 类型:四季 出自:唐代林逋的<咏秋江>原文如下 苍茫沙嘴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蓬烟火饭鱼船. 关注微信号 Gushiwen360 App下载 数峰无语立斜阳 出自:宋代诗人王禹偁的<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 ...

  • 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2.芦花荡_学案2
  • 芦花荡(学案)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感受老头子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 ...

  • 八年级[芦花荡]预习案
  • 芦花荡 预习案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扎实掌握"寒噤.张皇失措"等重点字词,能够准确复述课文. 2.自主学习,学会从"三要素"入手鉴赏小说的方法. 3.全力以赴,高效投入,体会孙犁小说的艺术魅力.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用4分钟迅速默读课文,标好段 ...

  • [芦花荡]阅读阅读答案
  • 自读目标: 一.  知识目标: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和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二.  理解目标:理解环境描写.情节的安排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试卷内容: 一.  整体把握 1.<芦花荡>的体裁是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其中前两者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本文描写的芦花荡环境的主要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