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论五四运动

论五四运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 “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 “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 “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学校等十三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冲破军警的阻挠到天安门前集会演讲,后举行游行示威,提出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同时要求惩办亲日派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军警当场逮捕了三十多名学生。北京学生实行罢课,通电全国表示抗议。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一运动是在特定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首先,它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其次,它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最后,它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学生为先锋,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具有伟大的教育意义及深远影响。 第一,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以此为后盾,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采取了强硬态度和正义立场,拒绝和约签字,开创了近现代中国外交史敢于抗争的先例。教育我们当代学生要勇敢的站起来,敢于抗争。 第二,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相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同时开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阶段。五四以后,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和移植,为现代中国培育了一代英才。运动中表现出的强烈不衰的爱国精神,贯穿始终的民主与科学理性精神,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为寻求中国出路而百折不回的执着追求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成巨大推动力量。

第三,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工人群众,从而促进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这场运动也对孙中山产生巨大影响,使他改变不重视、不发动群众的观念,促成了他对中华革命党的改组。

第四,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虽然中国共产党当时尚未诞生,但是已经有了一批赞成俄国革命的先进知识分子,一些人更直接充当了运动的组织者或指导者。运动期间,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已有了发展和壮大,且在运动后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运动的内容和方向也在朝着反帝反封建的目标发展。这都表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正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总之,这次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民主、科学的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条件。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它不同于以辛亥革命的旧民主主义,而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尽管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它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很多的值得深思的教训。

首先,五四运动提出的一些概念都是很诱人的,例如科学、民主、爱国、白话文等等,但结果却是引入社会达尔文主义、极权主义、斯拉夫主义和语文粗痞化。然而有些人却不愿承认五四运动与后面这些现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是一个历史存在的问题。

其次,五四运动起因完全是政治事件,运动过程也基本上是以政治运动的形式进行的。可惜五四运动没有落实于制度,止于政治,而是把影响力扩散到了文化界。文化是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以运动的形式搞文化,只能把文化给摧残掉。自己的文化被摧残之后,便为外来文化入侵创造契机。

最后,正如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一样,西方文化也是良莠不齐,尤其是中国人喜欢把非中国社会统称西方的情况下,格外如此。非常不凑巧,1919年正是布尔什维克篡夺俄罗斯革命成果之时,中国刚刚接受社会达尔文主义,以为新鲜的便是先进的。谁知道,列宁搞的农村公社不仅不先进,甚至不如中国传统社会现代化,那是被沙皇在 1861年废除的农奴制的复辟。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努力和奋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改革发展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奋发进取,迎难而上,在迎接挑战、攻坚克难中实现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是一个利害兼容的运动,不能简单去理解,我们要在肯定它的意义的前提下,吸取它的教训。特别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用科学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指导人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目标,并为之奋斗。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学生应该关心国家大事,修身、齐家、治国。我们要懂得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积极贯彻、学习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政策,努力为国家建设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155班

论五四运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 “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 “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 “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学校等十三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冲破军警的阻挠到天安门前集会演讲,后举行游行示威,提出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同时要求惩办亲日派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军警当场逮捕了三十多名学生。北京学生实行罢课,通电全国表示抗议。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一运动是在特定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首先,它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其次,它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最后,它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学生为先锋,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具有伟大的教育意义及深远影响。 第一,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以此为后盾,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采取了强硬态度和正义立场,拒绝和约签字,开创了近现代中国外交史敢于抗争的先例。教育我们当代学生要勇敢的站起来,敢于抗争。 第二,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相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同时开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阶段。五四以后,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和移植,为现代中国培育了一代英才。运动中表现出的强烈不衰的爱国精神,贯穿始终的民主与科学理性精神,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为寻求中国出路而百折不回的执着追求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成巨大推动力量。

第三,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工人群众,从而促进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这场运动也对孙中山产生巨大影响,使他改变不重视、不发动群众的观念,促成了他对中华革命党的改组。

第四,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虽然中国共产党当时尚未诞生,但是已经有了一批赞成俄国革命的先进知识分子,一些人更直接充当了运动的组织者或指导者。运动期间,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已有了发展和壮大,且在运动后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运动的内容和方向也在朝着反帝反封建的目标发展。这都表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正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总之,这次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民主、科学的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条件。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它不同于以辛亥革命的旧民主主义,而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尽管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它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很多的值得深思的教训。

首先,五四运动提出的一些概念都是很诱人的,例如科学、民主、爱国、白话文等等,但结果却是引入社会达尔文主义、极权主义、斯拉夫主义和语文粗痞化。然而有些人却不愿承认五四运动与后面这些现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是一个历史存在的问题。

其次,五四运动起因完全是政治事件,运动过程也基本上是以政治运动的形式进行的。可惜五四运动没有落实于制度,止于政治,而是把影响力扩散到了文化界。文化是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以运动的形式搞文化,只能把文化给摧残掉。自己的文化被摧残之后,便为外来文化入侵创造契机。

最后,正如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一样,西方文化也是良莠不齐,尤其是中国人喜欢把非中国社会统称西方的情况下,格外如此。非常不凑巧,1919年正是布尔什维克篡夺俄罗斯革命成果之时,中国刚刚接受社会达尔文主义,以为新鲜的便是先进的。谁知道,列宁搞的农村公社不仅不先进,甚至不如中国传统社会现代化,那是被沙皇在 1861年废除的农奴制的复辟。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努力和奋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改革发展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奋发进取,迎难而上,在迎接挑战、攻坚克难中实现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是一个利害兼容的运动,不能简单去理解,我们要在肯定它的意义的前提下,吸取它的教训。特别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用科学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指导人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目标,并为之奋斗。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学生应该关心国家大事,修身、齐家、治国。我们要懂得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积极贯彻、学习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政策,努力为国家建设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155班


相关内容

  • 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 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本书按模块编写,共有三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先综述其课程目标,然后通过"内容标准--教学要求--教学建议--史论共享"四个栏目,具体解读和阐释每个专题的内容标准.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 " ...

  • 历史评述题答法与训练
  • 答题要求: (1)"紧扣评论对象"(2)"观点明确" (3)"合理引用史实" (4)"多角度评论" (5)"论证充分.逻辑紧密,表述清楚" 评述题答题方法: (1)精审题,不出现方向性错误 (2)先表 ...

  • 中国近代史主要参考资料及其简介
  • (一)几种中国近代史著作 1.范文瀾:<中国近代史>(上册).这本书初版于1947年,后经修订,共出至9版.这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指导较早写出的中国近代史著作之一.他的这本<中国近代史>,成为多年以来学习中国代历史的必读书.许多基本观点为大家所吸取.这部书的特色是:观点鲜明 ...

  • 中国传媒大学2014[新闻传播史论]考试大纲
  •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新闻传播史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初试科目<新闻传播史论>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新闻史.新闻理论.广播电视史论.新媒体概论和传播学概论等五个知识领域. 新闻史考核内容包括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要求考生熟悉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整体脉络,熟 ...

  • 小课题研究论文
  • 小课题研究论文 <自主发展>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和工作中,针对自己的学生,我摸索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新感受.进而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产生新的经验 ...

  • 高中历史小论文试题及答案
  • 28.(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民主共和政体应该按照以下原则运转:法律是最优良的 统治者,必须以法治国:公民人人参政,轮番而治:城邦的疆域和人口必须适中,不可 过量:重视公民教育,启导理性,培养公而忘私的美德.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 (1)材料一 ...

  •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1-4-2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
  • 必修1 第4单元 第2讲 一.选择题 1.(2010·临沂·3月)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式."这突出体现了( ) A .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B .绝对的平均 ...

  • 2002-2010学硕新闻(传播)史论真题
  • 2002年 新闻理论 一.名解: 信息量 硬新闻 大众化报纸 信息反馈 两级传播理论 二.简答: 1. 新闻事实和普通事实的关系怎样 2. 新闻为什么必须经过新闻媒介的传播 3. 社会责任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麦克鲁汉的媒介理论有那些主要观点 三. 论述: 1. 试论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 2. ...

  • 大学生经典必读书目
  • 大学生经典必读书目 (一)文学部分(37种) ■中外语言文学经典选介 <诗经> <楚辞> <左传> <乐府诗选> <史记>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古文观止>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