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对促进心理健康的特殊作用

  [摘 要]在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学校的体育教育不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应更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心理素质的培养值得教育界深刻考虑。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育改革;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191-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急速加快,社会压力急剧加大,导致许多人心理上的严重失衡,产生心理障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较严重,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心理素质低下。然而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失败,心理健康教育也因而显得尤为重要。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1 心理健康的标准

  许多专家和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和研究领域对心理健康的含义进行了归纳总结。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心理健康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曾被这样提出:①没有心理异常;②正常发育的智力;③健全的人格;④充沛的精力;⑤丰富的情感生活。祝蓓里与季浏认为适当的情绪控制能力及保持良好人际关系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准。

  2 体育教育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有利于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在体育教育的传授过程中,学生身体活动的行为、表情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所以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很容易被发现。

  (2)有利于预防及治疗心理问题。体育运动可以改善情绪。不同的体育项目、不同的运动强度和节奏对人的心理施以不同的影响,可以缓解心理的紧张及烦躁情绪,消除心理上的疲惫及消极心态,实现移情效应,减轻心理压力,达到一种心理平衡。作为一种宣泄的方式,体育运动起到了预防心理问题的作用。同时实践表明,适当的体育锻炼是治疗忧郁症及焦虑的有效手段之一,因为体育锻炼能够分散自己对忧郁及焦虑的注意力。

  (3)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胜负是体育竞技永恒的主题,它鼓励人追求胜利,同时也使人勇于接受失败。学校体育教育通过体育竞赛让学生学会承受失败,同时也使学生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良好意志品质得到锻炼,以此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4)有利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殊意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活动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社交的环境。参加体育运动能够使人们远离孤独,增进人们的相互交往,提高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促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5)有利于树立乐观向上的人格。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亦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项体育运动中,开阔心胸,激发对生活自信心,自然而然地形成豁达开朗的心境,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及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

  3 体育运动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机制

  (1)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以加强,从而加强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反应速度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以使人的本体感觉、触觉等更为准确,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从而减少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2)在体育运动中,全身肌肉得到积极活动,各肌肉群向大脑的兴奋传导迅速增多,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性,使得情绪高涨,直接给运动者带来愉快的感觉。这种由生理引起的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在体育心理学上称为“运动愉快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3)体育锻炼能够激发神经递质(如内源性阿片肽物质,儿茶酚胺,5-羟色胺等)含量的变化,使得运动中的情绪高涨,同时干扰破坏心理疾病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转移注意力,使心理疾病患者的不良情感体验得到发泄,从而达到精神负担的心理平衡,消除病态心理效果。

  4 体育教育改革中的几点建议

  (1)体育教育改革,应从学校领导的根本观念改变开始。学校应当重视体育教育,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学校应当优化体育育人的环境,不断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条件,尽可能满足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的需要。这样一来,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育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2)要想体育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首先提高教育者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即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等。同时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接触,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勇于表现自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给予学生乐观向上的感染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体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新的教育改革形势要求教师在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渗透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同时,对于考核方法也应适当改革,建立科学的健康体能评价模式。新的考核方法应既注重学习的结果,又重视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注重个体之间的情绪交流,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力求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得到情绪上的共鸣,从而形成集体心理气氛。

  (4)学生的意志品质及心理活动在体育教学中都表现得极其生动、具体和鲜明。学生在承受运动生理负荷的同时,自然也将会受到心理方面的负荷,学生必须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的生理与心理上的困难与障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设置一些困难、挫折,在原有的练习内容、方法和要求方面提出更高的目标,使学生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获得胜利,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5)体育教师可以运用竞赛的形式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同学间团结协作能力,促进学生感情交流,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锻炼个人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融合意志品质教育及集体主义教育,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果断沉着的意志品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体育教育的这些特点都有助于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学校体育教育应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充分利用学校体育的功能,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有效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欣.高等医药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5).

  [2]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刘协和.心理卫生大全[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4]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邓树勋,等.体育与健康(南方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6]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4):42-47.

  [7]方新普,等.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教学观念的变革[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22(4):9-11.

  [8]漆昌柱,徐培.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机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4-6.

  [9]季浏,祝蓓里.体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0.

  [10]郑国庆,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的互相渗透[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67-68.�

  

  [作者简介]李菁菁(1987―),女,汉族,辽宁省海城市人,大学本科,教育学学士,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体育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摘 要]在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学校的体育教育不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应更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心理素质的培养值得教育界深刻考虑。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育改革;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191-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急速加快,社会压力急剧加大,导致许多人心理上的严重失衡,产生心理障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较严重,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心理素质低下。然而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失败,心理健康教育也因而显得尤为重要。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1 心理健康的标准

  许多专家和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和研究领域对心理健康的含义进行了归纳总结。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心理健康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曾被这样提出:①没有心理异常;②正常发育的智力;③健全的人格;④充沛的精力;⑤丰富的情感生活。祝蓓里与季浏认为适当的情绪控制能力及保持良好人际关系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准。

  2 体育教育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有利于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在体育教育的传授过程中,学生身体活动的行为、表情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所以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很容易被发现。

  (2)有利于预防及治疗心理问题。体育运动可以改善情绪。不同的体育项目、不同的运动强度和节奏对人的心理施以不同的影响,可以缓解心理的紧张及烦躁情绪,消除心理上的疲惫及消极心态,实现移情效应,减轻心理压力,达到一种心理平衡。作为一种宣泄的方式,体育运动起到了预防心理问题的作用。同时实践表明,适当的体育锻炼是治疗忧郁症及焦虑的有效手段之一,因为体育锻炼能够分散自己对忧郁及焦虑的注意力。

  (3)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胜负是体育竞技永恒的主题,它鼓励人追求胜利,同时也使人勇于接受失败。学校体育教育通过体育竞赛让学生学会承受失败,同时也使学生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良好意志品质得到锻炼,以此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4)有利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殊意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活动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社交的环境。参加体育运动能够使人们远离孤独,增进人们的相互交往,提高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促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5)有利于树立乐观向上的人格。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亦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项体育运动中,开阔心胸,激发对生活自信心,自然而然地形成豁达开朗的心境,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及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

  3 体育运动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机制

  (1)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以加强,从而加强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反应速度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以使人的本体感觉、触觉等更为准确,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从而减少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2)在体育运动中,全身肌肉得到积极活动,各肌肉群向大脑的兴奋传导迅速增多,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性,使得情绪高涨,直接给运动者带来愉快的感觉。这种由生理引起的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在体育心理学上称为“运动愉快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3)体育锻炼能够激发神经递质(如内源性阿片肽物质,儿茶酚胺,5-羟色胺等)含量的变化,使得运动中的情绪高涨,同时干扰破坏心理疾病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转移注意力,使心理疾病患者的不良情感体验得到发泄,从而达到精神负担的心理平衡,消除病态心理效果。

  4 体育教育改革中的几点建议

  (1)体育教育改革,应从学校领导的根本观念改变开始。学校应当重视体育教育,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学校应当优化体育育人的环境,不断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条件,尽可能满足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的需要。这样一来,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育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2)要想体育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首先提高教育者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即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等。同时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接触,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勇于表现自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给予学生乐观向上的感染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体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新的教育改革形势要求教师在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渗透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同时,对于考核方法也应适当改革,建立科学的健康体能评价模式。新的考核方法应既注重学习的结果,又重视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注重个体之间的情绪交流,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力求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得到情绪上的共鸣,从而形成集体心理气氛。

  (4)学生的意志品质及心理活动在体育教学中都表现得极其生动、具体和鲜明。学生在承受运动生理负荷的同时,自然也将会受到心理方面的负荷,学生必须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的生理与心理上的困难与障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设置一些困难、挫折,在原有的练习内容、方法和要求方面提出更高的目标,使学生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获得胜利,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5)体育教师可以运用竞赛的形式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同学间团结协作能力,促进学生感情交流,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锻炼个人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融合意志品质教育及集体主义教育,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果断沉着的意志品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体育教育的这些特点都有助于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学校体育教育应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充分利用学校体育的功能,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有效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欣.高等医药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5).

  [2]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刘协和.心理卫生大全[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4]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邓树勋,等.体育与健康(南方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6]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4):42-47.

  [7]方新普,等.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教学观念的变革[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22(4):9-11.

  [8]漆昌柱,徐培.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机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4-6.

  [9]季浏,祝蓓里.体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0.

  [10]郑国庆,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的互相渗透[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67-68.�

  

  [作者简介]李菁菁(1987―),女,汉族,辽宁省海城市人,大学本科,教育学学士,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体育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相关内容

  • 第三章_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习题)
  •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本章重点提示)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D ). A .主观性 B.普遍性 C.基础性 D.能动性 2.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 ...

  • 营销工作自我评价
  • 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 人们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已经总结出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既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教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我们促 ...

  • 语言教育活动的类型与特点
  • 一.语言教育活动的类型与特点 语言教育活动的类型:文学教育活动.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活动.早期阅读活动 语言教育活动的特点: 语言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有利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整合的教育过程中,引导儿童主动参与,获得丰富的语言经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是一项专门的语言学习过程. ...

  •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自我评价
  • 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人们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已经总结出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既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教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我们促进 ...

  •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详细笔记
  •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中外教育名言 ①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②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 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 ...

  • 特殊教育学校2014-15工作计划
  • 特殊教育学校2013年秋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生存能力为目的,求真务实,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学生生活化教育,促进学生自理能力的提高.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1.平安校园建设:落实学校岗 ...

  •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小抄式1-5章
  • 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学校教育? 答: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仅指学校教育.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 ...

  • 国家10年教育发展规划
  • 序 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 ...

  • 家长参与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康复的现状调查
  • ・177・ ・临床观察・ 家长参与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康复的现状调查 关威,曹雁 [摘要] 本文采用自编问卷对北京市6家智障儿童康复中心的80名智障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目的是了解家长参与智力障碍 儿童教育康复的认识水平.参与方式.参与程度等要素,讨论提高家长参与度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家长参与;智障儿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