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西魏改革谋主苏绰

苏绰为西魏的改革倾注了全部心血,宇文泰对苏绰也深为赏识和信任,君臣相得、相知、相互信任到这种程度,在历史上实属少见。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当时,南方有梁朝,天下三分,成鼎足之势。三方之中,西魏的势力最为弱小。但十几年之后,西魏却转弱为强,胜过了东魏。后来,宇文泰的儿子不仅统一了北方,而且还为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西魏能日益强大起来,是因为宇文泰在关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

宇文泰是一个汉化较深的鲜卑人。他执掌西魏政权后,锐意改革,欲走富民强国之路。他颁布二十四条,后来增加到三十六条,称为“中兴永式”(式就是法)。它的主要内容是:严禁贪污,裁减官员,设立正长(正指闾正、族正,长指保长。保、闾、族是地方基层组织的名称),实行屯田,规定计账法(租赋的预计数)和户籍法等。这些改革政策的施行,使西魏的封建秩序得到稳定,国家的财税收入有了保障,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此基础上,宇文泰于公元541年又颁布“先修心、敦教化、尽地利、攫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的六条诏书,要求州县守宰作为施政守则。为使百官熟悉它的内容,宇文泰还专门设立学校,挑选官吏在夜间到校学习,规定不通晓这个诏书的人不许当官。

“六条诏书”的提出,使西魏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尤其在汉化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中“攫贤良”一条,认为门第高不一定能保证有才德,把才德提到了第一位。这是打破门阀传统的一种新精神,意在打破过去只讲门第资荫的做法,强调在任用官吏、选举人才上注重德贤才良,因而是一种卓越的人才观。又如“先修心”一条,把官吏的心术端正与否作为从政的重要前提,因而十分强调官吏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再如“尽地利”一条,把人民生计的好坏看做是治乱兴衰的一个重要标志,因而政府要鼓励农民耕垦,发展农副业生产。

“六条诏书”不仅成了西魏施政的纲领,公元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后,也始终把“六条诏书”当作施政的纲领,其重要意义于此可见。它的颁布施行,使西魏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宇文泰的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得到了北镇军人和鲜卑贵族的支持,同时,也和他不断吸收汉族知识分子参加,并得到他们的鼎力相助是分不开的。而汉族知识分子的代表,当时担任宇文泰大行台左丞并“参典机密”的苏绰,则是西魏改革的谋主。

苏绰(公元498—546年),字令绰,西魏京兆武功(今属陕西)人。他出生关中大族,累世为官。他博览群书,才华出众。公元534年,由于他的堂兄、汾州刺史苏让的推荐,他被宇文泰任命为行台郎中。苏绰任行台郎中一年多,其才能却未得到宇文泰的赏识。然而“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台中咸称其能”(《北史》及《周书》)。宇文泰和行台尚书周惠达议事,周惠达回答不出,便请求出外找人商议一下。他每次都是找到苏绰,然后再进去讲给宇文泰听。宇文泰很满意,问:“是谁帮你想的对策呀?”周惠达便说是苏绰。并说:“这个人有王佐之才。”宇文泰点头说:“我也久闻其名”,不久便提拔苏绰为著作郎。

但苏绰真正为宇文泰所赏识,是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三四月间两人一次深谈之后。这一天,宇文泰与公卿大臣们去昆明池观鱼,来到长安城西汉朝仓池故址,宇文泰回过头来问随从大臣,竟没有人知道有关仓池的情况。有人说:“苏绰博学多才,请问问他。”宇文泰就召见苏绰,苏绰一一回答了所提的问题。宇文泰十分高兴,就从开天辟地问起,直到各个朝代兴盛衰亡的历史,苏绰都对答如流。宇文泰被他的谈话吸引住了,于是打消出游的计划,留下苏绰过夜并继续谈下去。苏绰向宇文泰说了治乱兴亡和治国安邦的经验和方法,详细阐述了作为帝王的诀窍,同时讲述了申不害、韩非学说的大意。宇文泰先是躺着听苏绰谈论,听着听着,他躺不住了,整整衣服端坐而听,后来又不知不觉移坐靠拢苏绰。两人一直谈到天亮,兴犹未尽。第二天上朝, 宇文泰对周惠达说:“苏绰真奇士,吾方任之以政。”当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宇文泰“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人之道”。博学多才的苏绰,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制文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计账、户籍之法”。又“减官员、置二长,并置屯田以资军国。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同上),为西魏的改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宇文泰的秘书,苏绰在文书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他除了制定“文案程式”,颁布施行外,又“所行公文,为之条式”,使人耳目一新。魏晋以来,特别是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尤其是南朝的骈文,无非是留连良辰美景,描述风花雪月。这种文风也逐渐传至北方。宇文泰相当讨厌这种文风,“欲革其弊”。苏绰便仿《尚书》作《大诰》,宇文泰即令文章必须依此为准则。所以说,苏绰对西魏的文体和文风,也同样起了革弊和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苏绰为西魏的改革倾注了全部心血,宇文泰对苏绰也深为赏识和信任,对他“推心委任,而无间言焉。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知而已”。君臣相得、相知、相互信任到这种程度,在历史上实属少见。公元545年,四十八岁的苏绰被宇文泰重用为“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并命苏绰依《周礼》改革西魏官制。但因他“积思劳倦,遂成气疾”,第二年,年仅四十九岁的苏绰便逝世了。改官制的任务由卢辩继承其事(《周书·卢辩传》)。

苏绰虽然深得宇文泰的赏识和重用,后来又居高官,位同三公,但他的生活极其俭素,“不治产业,家无余财”。他死后,宇文泰深切悼念,问朝廷大臣怎么纪念最好。有个官员说,俭约最可表彰苏绰的美德。宇文泰接受了这个意见,用一辆布车把苏绰的灵柩载回本乡安葬。他亲自送出郊外,并在灵车后举杯祭奠:“尚书平生为事,妻子兄弟不知者,吾皆知之。惟尔知吾心,吾知尔意。方欲共定天下,不幸遂舍吾去,奈何!”因悲痛恸哭,手中的杯子掉落于地,宇文泰都未发觉。

(摘自《公务员文萃》2017年第四期)

稿件来源:《秘书政治》

苏绰为西魏的改革倾注了全部心血,宇文泰对苏绰也深为赏识和信任,君臣相得、相知、相互信任到这种程度,在历史上实属少见。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当时,南方有梁朝,天下三分,成鼎足之势。三方之中,西魏的势力最为弱小。但十几年之后,西魏却转弱为强,胜过了东魏。后来,宇文泰的儿子不仅统一了北方,而且还为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西魏能日益强大起来,是因为宇文泰在关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

宇文泰是一个汉化较深的鲜卑人。他执掌西魏政权后,锐意改革,欲走富民强国之路。他颁布二十四条,后来增加到三十六条,称为“中兴永式”(式就是法)。它的主要内容是:严禁贪污,裁减官员,设立正长(正指闾正、族正,长指保长。保、闾、族是地方基层组织的名称),实行屯田,规定计账法(租赋的预计数)和户籍法等。这些改革政策的施行,使西魏的封建秩序得到稳定,国家的财税收入有了保障,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此基础上,宇文泰于公元541年又颁布“先修心、敦教化、尽地利、攫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的六条诏书,要求州县守宰作为施政守则。为使百官熟悉它的内容,宇文泰还专门设立学校,挑选官吏在夜间到校学习,规定不通晓这个诏书的人不许当官。

“六条诏书”的提出,使西魏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尤其在汉化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中“攫贤良”一条,认为门第高不一定能保证有才德,把才德提到了第一位。这是打破门阀传统的一种新精神,意在打破过去只讲门第资荫的做法,强调在任用官吏、选举人才上注重德贤才良,因而是一种卓越的人才观。又如“先修心”一条,把官吏的心术端正与否作为从政的重要前提,因而十分强调官吏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再如“尽地利”一条,把人民生计的好坏看做是治乱兴衰的一个重要标志,因而政府要鼓励农民耕垦,发展农副业生产。

“六条诏书”不仅成了西魏施政的纲领,公元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后,也始终把“六条诏书”当作施政的纲领,其重要意义于此可见。它的颁布施行,使西魏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宇文泰的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得到了北镇军人和鲜卑贵族的支持,同时,也和他不断吸收汉族知识分子参加,并得到他们的鼎力相助是分不开的。而汉族知识分子的代表,当时担任宇文泰大行台左丞并“参典机密”的苏绰,则是西魏改革的谋主。

苏绰(公元498—546年),字令绰,西魏京兆武功(今属陕西)人。他出生关中大族,累世为官。他博览群书,才华出众。公元534年,由于他的堂兄、汾州刺史苏让的推荐,他被宇文泰任命为行台郎中。苏绰任行台郎中一年多,其才能却未得到宇文泰的赏识。然而“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台中咸称其能”(《北史》及《周书》)。宇文泰和行台尚书周惠达议事,周惠达回答不出,便请求出外找人商议一下。他每次都是找到苏绰,然后再进去讲给宇文泰听。宇文泰很满意,问:“是谁帮你想的对策呀?”周惠达便说是苏绰。并说:“这个人有王佐之才。”宇文泰点头说:“我也久闻其名”,不久便提拔苏绰为著作郎。

但苏绰真正为宇文泰所赏识,是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三四月间两人一次深谈之后。这一天,宇文泰与公卿大臣们去昆明池观鱼,来到长安城西汉朝仓池故址,宇文泰回过头来问随从大臣,竟没有人知道有关仓池的情况。有人说:“苏绰博学多才,请问问他。”宇文泰就召见苏绰,苏绰一一回答了所提的问题。宇文泰十分高兴,就从开天辟地问起,直到各个朝代兴盛衰亡的历史,苏绰都对答如流。宇文泰被他的谈话吸引住了,于是打消出游的计划,留下苏绰过夜并继续谈下去。苏绰向宇文泰说了治乱兴亡和治国安邦的经验和方法,详细阐述了作为帝王的诀窍,同时讲述了申不害、韩非学说的大意。宇文泰先是躺着听苏绰谈论,听着听着,他躺不住了,整整衣服端坐而听,后来又不知不觉移坐靠拢苏绰。两人一直谈到天亮,兴犹未尽。第二天上朝, 宇文泰对周惠达说:“苏绰真奇士,吾方任之以政。”当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宇文泰“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人之道”。博学多才的苏绰,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制文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计账、户籍之法”。又“减官员、置二长,并置屯田以资军国。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同上),为西魏的改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宇文泰的秘书,苏绰在文书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他除了制定“文案程式”,颁布施行外,又“所行公文,为之条式”,使人耳目一新。魏晋以来,特别是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尤其是南朝的骈文,无非是留连良辰美景,描述风花雪月。这种文风也逐渐传至北方。宇文泰相当讨厌这种文风,“欲革其弊”。苏绰便仿《尚书》作《大诰》,宇文泰即令文章必须依此为准则。所以说,苏绰对西魏的文体和文风,也同样起了革弊和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苏绰为西魏的改革倾注了全部心血,宇文泰对苏绰也深为赏识和信任,对他“推心委任,而无间言焉。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知而已”。君臣相得、相知、相互信任到这种程度,在历史上实属少见。公元545年,四十八岁的苏绰被宇文泰重用为“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并命苏绰依《周礼》改革西魏官制。但因他“积思劳倦,遂成气疾”,第二年,年仅四十九岁的苏绰便逝世了。改官制的任务由卢辩继承其事(《周书·卢辩传》)。

苏绰虽然深得宇文泰的赏识和重用,后来又居高官,位同三公,但他的生活极其俭素,“不治产业,家无余财”。他死后,宇文泰深切悼念,问朝廷大臣怎么纪念最好。有个官员说,俭约最可表彰苏绰的美德。宇文泰接受了这个意见,用一辆布车把苏绰的灵柩载回本乡安葬。他亲自送出郊外,并在灵车后举杯祭奠:“尚书平生为事,妻子兄弟不知者,吾皆知之。惟尔知吾心,吾知尔意。方欲共定天下,不幸遂舍吾去,奈何!”因悲痛恸哭,手中的杯子掉落于地,宇文泰都未发觉。

(摘自《公务员文萃》2017年第四期)

稿件来源:《秘书政治》


相关内容

  • 建立空前繁荣的唐朝的李家到底是汉人还是胡人
  •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繁盛的王朝,他继承了隋的政治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而唐朝的建立者唐高祖李渊他们家祖上到底是汉人还是五胡十六国时期迁入中原的胡人哪?关于这个问题,史学界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而不同的史学家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种.第一种观点则认为李渊祖上即是胡人,只是逐步汉化 ...

  • 西魏竟然写小篆?[楚乔传]里的那些书法套路
  • 古装电视剧<楚乔传>全网播放量突破一百亿,从国内一路红到了国外,可谓是掀翻了这个夏天的热潮. 小编也一路跟风看剧,发现剧中的人竟然全都在写小篆. 根据全剧设定情节和大环境描述,背景疑似西魏时期(535年―556年).加上剧中上图这封信的内容,这部剧所处时代应该是西魏无疑. 那问题来了:西 ...

  • "五胡乱华":中国历史上150年的南北战争
  • "五胡乱华":中国历史上150年的南北战争 南朝宋永初元年(北魏泰常五年,420)至陈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589),南朝与北朝为扩张势力和疆土进行争夺.兼并的战争.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代: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公元 ...

  • 高欢和宇文泰
  • 绝代双雄--高欢和宇文泰的惨烈大战 南北朝的战争尤以东西魏的战争最为精彩,双方互相攻伐,许多战役堪称经典,当时高欢掌东魏大权,宇文泰掌西魏大权,两人都有一统天下的野望,因此二虎必有一争. 高欢与宇文泰的东.西魏战争自小关之战开始,揭开了序幕. 西魏大统二年(公元536年)正月,东魏高欢西征,占据了汾 ...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 3.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 表现: 1.开发区域 扩大 2.耕作技术进步 3.兴修水利 4.各地经济发展并不均衡 三吴最发达,洞庭湖.鄱阳湖.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 南北 经济趋向平衡 原因: 1.南迁农民带来先 进工具和技术 2.南方相对稳定 3.统治者重视生产 4.南迁人民和 江南 人民辛勤 ...

  • 周代西魏,宇文称帝
  • 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宇文泰成为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他毒死了孝武帝元修,改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即文帝.宇文泰与高欢一样,也没有自立为帝.他死后,其侄宇文护迫使魏恭帝退位,并立宇文泰第三子宇文觉为帝,即孝闵帝,国号改为周,史称"北周". ■出身草莽,逐掌大权 宇文泰,祖籍代郡武川( ...

  • 外出考察报告范文5篇
  • 外出考察报告范文5篇 外出考察,既可开拓视野,吸取新鲜空气,换换脑筋;又可拿来 他山之石 ,取长补短,改进自己的工作.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出考察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外出考察报告范文篇一:外出考察报告] 很难的学校这次组织外出考察,主要目的是要我们更了解民族文化,对我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的认识有 ...

  • 人文历史常识
  • 公考常识判断:人文历史常识(中国文学) http://www.chinagwy.org 2010-11-08 来源:国家公务员网 [字体:大 中 小] 一.上古神话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 ...

  • 苏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提纲
  • 苏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提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远古人类. 时间:距今170万年 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 三.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