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不

必须认真发掘本大陆、本民族的传统意识、神话传统、民间故事、宗教习俗等一切可以表现民族意识的内容和形式,创立全新的拉美式的小说。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魔幻是工具,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用魔幻的东西将现实隐去,展示给读者一个循环往复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相混合、主客观事物的空间失去界限的世界。小说创作继承发扬了拉美大陆古印第安各族文化(传统意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习俗)的传统,极富民族特色,成为当代颇受人们关注的一种文学现象。

40年代,魔幻现实主义的某些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尽管已经被拉美某些小说作家应用,但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是朦胧的。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在他的长篇小说《总统先生》(1946)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地道的、拉美式的专制暴君形象。古巴作家卡彭铁尔(1904—1980)在他的《人间王国》(1949)序言里也提出了“整个美洲的历史就是一部神奇现实的编年史”的著名论断。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为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1918—1986)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1955)。小说写一个破落的庄园主之子佩德罗·帕拉莫由一个负债人变成一方巨富。他软硬兼施,巧取豪夺,把别人的土地全部归己所有;他抵赖债务,偷移地界,甚至谋财害命,用尽种种卑鄙恶劣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一个墨西哥恶霸地主的典型形象。在结构上,作者打破了时间顺序和空间界限,时间顺序随意颠倒,出现了不少倒插笔,倒插笔中又出现倒插笔,一连串的倒插,中间又回到人物当初的对话。对这些倒插笔,作者并没做任何时间上的和空间上的衔接交待,全靠读者自己去理会。作者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在不同人物身上的事件都放在同一个画面上来描写,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实到魔幻,从生前到死后,常常重叠在一起,在同一个场景中出现。

在拉丁美洲文学中,以神奇或魔幻的手法反映现实,早在40年代就已经开始。1943年,古巴作家卡彭铁尔曾经提出“神奇的现实”的观点,认为拉丁美洲的现实本身具有神奇性,例如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激烈动荡的社会生活。因此,文学作品的内容应该也是神奇的。他的长篇小说《消逝的脚步》,描写海地的自然背景以及黑人的宗教信仰,就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

拉丁美洲有一些作家为了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有意识地吸收古代印第安文学中的神话和传说,使作品具有神奇和魔幻的色彩。以创新的技巧和印第安古代神话传统相结合,以渲染作品浓烈的民族气氛。

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魔幻现实主义形成热潮。以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标志,魔幻现实主义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拉美小说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拉美自己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小说。

70年代以来,拉丁美洲的小说作家在艺术技巧方面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创新和探索,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或者类似这种特点的作品很多。近年来,拉丁美洲文学评论界趋向于认为:魔幻现实主义已经成为当代拉丁美洲文学小说创作的主要潮流。 基本评价

魔幻现实主义

如果把魔幻现实主义放到20世纪西方文学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第一,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产生于当代拉丁美洲的一种文学现象,无疑是属于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和西方其他文学相同的共性。当20世纪西方先进地区的文学纷纷冲破传统现实主义所谓客观准确描摹现实的樊篱,转而从个人主观内省的角度,发现并且表现了从未有过的、全新的现实时,也就给包括拉丁美洲在内的众多后进地区作家做了一个极具号召力的示范。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几经艰辛所寻找到的拉丁美洲“神奇现实”,正是通过他们独特的视角、深彻的感悟发现并且表现出来的“新的真实”。这里有着最不可思议的超现实神话奇迹,同时又有着对现实生活最精确具体刻画。这真正是从拉丁美洲土著人眼里看见、头脑中理解和口中表述出来的“真实”,是一种类似于“原型神话”的“真实”。

第二,魔幻现实主义又存在着有别于西方其他文学的个性即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拉丁美洲“新的真实”的事质上。什么是“新的真实”的本质呢?荣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尔克斯在颁奖仪式上,作了题为《拉丁美洲的孤独》的长篇演说。他激烈地指出,“孤独”就是拉丁美洲的代名词。童思是说,拉丁美洲之所以“孤独”,是因为她落后、封闭、迷信、愚昧和僵化。“孤独”已经渗入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精神,成为阻碍民族上进、国家发展的心理负担。这就是拉丁美洲“神奇现实”的内在含义。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发掘“神奇现实”的目的,显然是要借此揭示当代拉丁美洲的民族孤独感和心理弱点以及她在西方先进文明的参照下所显示出的巨大差距,从而警醒人们进行自身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反思,进而使拉丁美洲走向团结和进步。这一点,是值得所有发展中民族和国家注意的。

第三,魔幻现实主义的崛起,究其深层原因,归根结底是拉丁美洲人民新的觉醒的表现,是一种民族自醒和反思的开始。马尔克斯在那篇著名的演说词中说道:“面对压迫、掠夺知歧视,我们的回答是生活下去。任何洪水、猛兽、瘟疫、饥懂、动乱,甚至数百年的战争,都不能削弱生命战胜死亡的优势。”他充满信心地预言,孤独的拉丁美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生的、团结的、朝气蓬勃的理想拉丁美洲一定会出现在世人的面前。这种信念像一条无形的精神线索,始终贯穿于每一个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中,因此,魔幻现实主义的总体基调是乐观、积极、蓬勃向上的。正因为这些因素,才使得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政治经济相对落后的社会条件下,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文学成就。

代表作

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6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老布恩迪亚,即家族的创始人,和他的妻子乌苏拉,带领他们的亲眷和朋友历尽艰辛来到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那个时候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尚未命名,而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从未想过要确立统治者来管理这里,他们过的是一种类似于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也体验到了收获的欢乐,他们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文明并为他取了名字:马贡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布恩迪亚渐渐的丧失了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气。不只是由于自己预感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单纯的无意义行为,老布恩迪亚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魔幻现实主义

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这两个人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奥幼年时即与马戏团出海,十余年不归;而奥雷良诺则走上了军人的道路,并掀起了几乎影响全国的内战。而内战的起因则是由于政府将强行管理马贡多这个“世外桃源”。这象征着在文明的初创后,即开始了对压迫的反抗。奥雷良诺,即书中的布恩迪亚上校,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人,他带领部下经过无数次战斗,终于使政府坐在了谈判桌的对面。可是他所争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当他发现这一切时已经锤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战斗来捍卫人们的自由却发现自己已经力不从心。终于他也陷入了循环烧制金鱼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的承传着。每一代的成员都经历了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的时刻,又渐渐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奥曾见证了垄断资本的兴起和剥削的凶残。而之后的奥雷良诺则见证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在这片处女地上最后而短暂的繁荣。原始的繁荣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侵入和自给自足的消亡。当家族的男子死去时, 这个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在羊皮书卷中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才恍然大悟。而这个百年世家也终于在这个世界中完全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

家族中的另一个贯穿始终的人即是乌苏拉,她从未看过羊皮书卷,却远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觉。早在羊皮书破译之前,她就曾经在内心中对自己说“这些事情在他们发生之前我就曾经见过,也早就知道”。这个智慧的人象征了什么?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恒的智慧,抑或是历史循环的真谛?只有作者知道。

《百年孤独》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担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吧! 相关人物

都波哥大。1947年入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并开始文学创作。1948年因哥伦比亚内战中途辍学。不久他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1955年,他因连载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难而被迫离开哥伦比亚,任《观察家报》驻欧洲记者。1960年,任古巴拉丁通讯社记者。1961年至1967年,他移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之后他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和欧洲,继续其文学创作。1975年,他为抗议智利政变举行文学罢工,搁笔5年。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1982年,哥伦比亚地震,他回到祖国。1999年得淋巴癌,此后文学产量遽减,2006年1月宣布封笔。 TOP 1《地下》

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前南斯拉夫)

这部黑色喜剧跨度很大,从1941年一直到1992年,经历了二战到南斯拉夫的解体。影片讽刺了政治至上及英雄崇拜,把人性的黑暗狠狠挖苦了一番。影片用库斯图里卡特有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影射了南斯拉夫整个当代史,尤其是国家崩溃背后的道德危机。片中人物千奇百怪,颇有费里尼作品人物的超现实性。

TOP 2《灵异第六感》

导演:M· 奈特·沙马兰(印度)

美国异惊悚影片,荣获奥斯卡、金球奖共8项提名!全美观众票选1999年最喜爱的影片。表面上是一部鬼片,里面有数个鬼现身的血淋淋镜头,还有一两处令人惊叫的恐怖场景,但骨子里是一部探讨家庭伦理道德的作品。本片构思巧妙,三位主演均有一流的表演威利斯的低调和科莱特的焦躁都拿捏得很准,而海利。奥斯蒙则是天才童星,把一个跨越阴阳两界洞察力的特殊儿童表现得惟妙惟肖。

TOP 3《小英雄托托》

导演:雅克·范·多梅尔(比利时)

《小英雄托托》成功地将史诗片、童话剧、侦探片、黑色幽默等各种元素巧妙地编织起来,人道主义最后战胜了偏狭,梦想着他人生活的小托托一辈子也没有成为英雄,也没有成为他人,可是他却始终活在一个人性化的世界里,并且从那里汲取生命的营养和滋润。《英雄托托》不仅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摄影机最佳导演处女作奖,还赢得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

TOP4《月亮情人》

导演:巴克迪亚·库唐纳扎洛夫(塔吉克斯坦)

这部中亚出品的喜剧小品具有浓烈的俄罗斯特色。《月亮情人》讲述一个美丽的少女生活在中亚的一个强盗横行的小城,她非常喜欢去看话剧,一次懵懂的她被一个自称是汤姆·克鲁斯朋友的家伙诱骗并失身于他,结果还怀了身孕,她被民风保守的小城居民痛骂为淫荡的妓女。于是少女与父亲和兄长三人共同展开了寻找孩子生父的曲折旅程。

TOP 5《大鱼》

导演:蒂姆·波顿(美国)

导演蒂姆·波顿用《大鱼》这个充满了温馨魔幻寓言,带我们进入了一对父子的内心世界,而它的意义解释则让人想起罗洛梅的《哭喊神话》,以一种神话般的方式来阐述一个普通生命可能经历的多彩和亲子沟通中的主题。作品保持了波顿一贯的绚丽神秘风格,仿佛成年版的《爱丽斯漫游仙境》,在似乎已经现实化和平庸化的实际生活中,这一影片展示了另一种可能的生活。

TOP 6《国王和电影》

导演:卡洛斯.索林(阿根廷)

《国王与电影》是阿根廷魔幻现实主义的一部杰作,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之一,电影通过一个导演拍电影的故事道出来了阿根廷的历史、政治、人文,电影中的电影似真似幻,看似是戏中电影的台词和人物可能就是导演对观众想说现实政治和社会观点和现实影射,这种亦真亦假亦幻在时间和空间中跳转的手法极为独特,导演在拍电影,导演也在演电影,或许这就是卡洛斯索林的魔幻现实主义吧,所以喜欢南美电影和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迷千万不要错过。

TOP 7《太阳照常升起》

导演:姜文(中国)

《太阳照常升起》既不是传说中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人们猜测的“文革题材”。本片剧本的创作源泉来自女作家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但电影已经完全摆脱了小说的时空局限,事实上,姜文讲了一个“碰巧发生在中国的可能属于全世界的故事”,他用四个既独立成篇又互为悬念的故事定格人的欲望和命运制造了一个超越地域和时间的谜题。台湾著名电影评论家焦雄屏说:“这部电影有非常多解密的快感,几乎像《达芬奇密码》般繁复,一旦找到关键,就觉得此片非常清晰和令人震惊。” TOP 8《铁皮鼓》

导演:施隆多夫(德国)

《铁皮鼓》是德国新电影名导施隆多夫的扛鼎力作,也是影史最著名的反纳粹电影之一。影片气势恢弘,影片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1959年出版

的同名长篇小说《铁皮鼓》,以一个畸形的侏儒一生的颠簸遭遇和奇特视角来揭示整个德国民族的历史和纳粹的丑恶。这是一部寓意电影,用儿童的视角抨击成人世界的虚伪和丑陋,尤其是纳粹的罪恶和荒唐行径。有一场戏中,他躲在台子下,而鼓点声声入耳,搅乱了一场纳粹会议。影片充满黑色幽默,对纳粹的兴起作了独到而尖锐的抨击。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戛纳金奖。

TOP 9《南方》

导演:费尔南多·索拉纳斯(阿根廷)

这又是索拉纳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地道的阿根廷影片,片中不时响起戈耶内切演唱的探戈《南方》,一首讲叙希望和宽容的老歌,对于独裁统治刚刚结束,却仍处在伤痛和疑虑中的阿根廷人来说,这也许正是他们需要的。

TOP 10《潘神的迷宫》

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墨西哥)

本片是儿童不宜观看的一个童话故事,是魔幻现实主义戏剧的再现。银幕上展现了魔幻世界中的奇异情境,虚构出一个邪恶的“艾丽丝”去“漫游世界”。以 1944年为时代背景,法西斯谋杀游击队战士作为现实世界的故事,旨在批判二战给西班牙带来的损失和伤害。虽然战争场面在影片中所占篇幅不多,但是给人情感上的冲击却是相当大的。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不

必须认真发掘本大陆、本民族的传统意识、神话传统、民间故事、宗教习俗等一切可以表现民族意识的内容和形式,创立全新的拉美式的小说。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魔幻是工具,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用魔幻的东西将现实隐去,展示给读者一个循环往复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相混合、主客观事物的空间失去界限的世界。小说创作继承发扬了拉美大陆古印第安各族文化(传统意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习俗)的传统,极富民族特色,成为当代颇受人们关注的一种文学现象。

40年代,魔幻现实主义的某些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尽管已经被拉美某些小说作家应用,但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是朦胧的。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在他的长篇小说《总统先生》(1946)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地道的、拉美式的专制暴君形象。古巴作家卡彭铁尔(1904—1980)在他的《人间王国》(1949)序言里也提出了“整个美洲的历史就是一部神奇现实的编年史”的著名论断。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为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1918—1986)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1955)。小说写一个破落的庄园主之子佩德罗·帕拉莫由一个负债人变成一方巨富。他软硬兼施,巧取豪夺,把别人的土地全部归己所有;他抵赖债务,偷移地界,甚至谋财害命,用尽种种卑鄙恶劣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一个墨西哥恶霸地主的典型形象。在结构上,作者打破了时间顺序和空间界限,时间顺序随意颠倒,出现了不少倒插笔,倒插笔中又出现倒插笔,一连串的倒插,中间又回到人物当初的对话。对这些倒插笔,作者并没做任何时间上的和空间上的衔接交待,全靠读者自己去理会。作者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在不同人物身上的事件都放在同一个画面上来描写,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实到魔幻,从生前到死后,常常重叠在一起,在同一个场景中出现。

在拉丁美洲文学中,以神奇或魔幻的手法反映现实,早在40年代就已经开始。1943年,古巴作家卡彭铁尔曾经提出“神奇的现实”的观点,认为拉丁美洲的现实本身具有神奇性,例如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激烈动荡的社会生活。因此,文学作品的内容应该也是神奇的。他的长篇小说《消逝的脚步》,描写海地的自然背景以及黑人的宗教信仰,就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

拉丁美洲有一些作家为了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有意识地吸收古代印第安文学中的神话和传说,使作品具有神奇和魔幻的色彩。以创新的技巧和印第安古代神话传统相结合,以渲染作品浓烈的民族气氛。

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魔幻现实主义形成热潮。以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标志,魔幻现实主义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拉美小说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拉美自己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小说。

70年代以来,拉丁美洲的小说作家在艺术技巧方面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创新和探索,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或者类似这种特点的作品很多。近年来,拉丁美洲文学评论界趋向于认为:魔幻现实主义已经成为当代拉丁美洲文学小说创作的主要潮流。 基本评价

魔幻现实主义

如果把魔幻现实主义放到20世纪西方文学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第一,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产生于当代拉丁美洲的一种文学现象,无疑是属于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和西方其他文学相同的共性。当20世纪西方先进地区的文学纷纷冲破传统现实主义所谓客观准确描摹现实的樊篱,转而从个人主观内省的角度,发现并且表现了从未有过的、全新的现实时,也就给包括拉丁美洲在内的众多后进地区作家做了一个极具号召力的示范。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几经艰辛所寻找到的拉丁美洲“神奇现实”,正是通过他们独特的视角、深彻的感悟发现并且表现出来的“新的真实”。这里有着最不可思议的超现实神话奇迹,同时又有着对现实生活最精确具体刻画。这真正是从拉丁美洲土著人眼里看见、头脑中理解和口中表述出来的“真实”,是一种类似于“原型神话”的“真实”。

第二,魔幻现实主义又存在着有别于西方其他文学的个性即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拉丁美洲“新的真实”的事质上。什么是“新的真实”的本质呢?荣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尔克斯在颁奖仪式上,作了题为《拉丁美洲的孤独》的长篇演说。他激烈地指出,“孤独”就是拉丁美洲的代名词。童思是说,拉丁美洲之所以“孤独”,是因为她落后、封闭、迷信、愚昧和僵化。“孤独”已经渗入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精神,成为阻碍民族上进、国家发展的心理负担。这就是拉丁美洲“神奇现实”的内在含义。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发掘“神奇现实”的目的,显然是要借此揭示当代拉丁美洲的民族孤独感和心理弱点以及她在西方先进文明的参照下所显示出的巨大差距,从而警醒人们进行自身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反思,进而使拉丁美洲走向团结和进步。这一点,是值得所有发展中民族和国家注意的。

第三,魔幻现实主义的崛起,究其深层原因,归根结底是拉丁美洲人民新的觉醒的表现,是一种民族自醒和反思的开始。马尔克斯在那篇著名的演说词中说道:“面对压迫、掠夺知歧视,我们的回答是生活下去。任何洪水、猛兽、瘟疫、饥懂、动乱,甚至数百年的战争,都不能削弱生命战胜死亡的优势。”他充满信心地预言,孤独的拉丁美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生的、团结的、朝气蓬勃的理想拉丁美洲一定会出现在世人的面前。这种信念像一条无形的精神线索,始终贯穿于每一个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中,因此,魔幻现实主义的总体基调是乐观、积极、蓬勃向上的。正因为这些因素,才使得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政治经济相对落后的社会条件下,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文学成就。

代表作

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6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老布恩迪亚,即家族的创始人,和他的妻子乌苏拉,带领他们的亲眷和朋友历尽艰辛来到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那个时候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尚未命名,而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从未想过要确立统治者来管理这里,他们过的是一种类似于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也体验到了收获的欢乐,他们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文明并为他取了名字:马贡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布恩迪亚渐渐的丧失了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气。不只是由于自己预感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单纯的无意义行为,老布恩迪亚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魔幻现实主义

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这两个人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奥幼年时即与马戏团出海,十余年不归;而奥雷良诺则走上了军人的道路,并掀起了几乎影响全国的内战。而内战的起因则是由于政府将强行管理马贡多这个“世外桃源”。这象征着在文明的初创后,即开始了对压迫的反抗。奥雷良诺,即书中的布恩迪亚上校,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人,他带领部下经过无数次战斗,终于使政府坐在了谈判桌的对面。可是他所争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当他发现这一切时已经锤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战斗来捍卫人们的自由却发现自己已经力不从心。终于他也陷入了循环烧制金鱼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的承传着。每一代的成员都经历了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的时刻,又渐渐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奥曾见证了垄断资本的兴起和剥削的凶残。而之后的奥雷良诺则见证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在这片处女地上最后而短暂的繁荣。原始的繁荣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侵入和自给自足的消亡。当家族的男子死去时, 这个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在羊皮书卷中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才恍然大悟。而这个百年世家也终于在这个世界中完全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

家族中的另一个贯穿始终的人即是乌苏拉,她从未看过羊皮书卷,却远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觉。早在羊皮书破译之前,她就曾经在内心中对自己说“这些事情在他们发生之前我就曾经见过,也早就知道”。这个智慧的人象征了什么?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恒的智慧,抑或是历史循环的真谛?只有作者知道。

《百年孤独》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担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吧! 相关人物

都波哥大。1947年入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并开始文学创作。1948年因哥伦比亚内战中途辍学。不久他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1955年,他因连载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难而被迫离开哥伦比亚,任《观察家报》驻欧洲记者。1960年,任古巴拉丁通讯社记者。1961年至1967年,他移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之后他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和欧洲,继续其文学创作。1975年,他为抗议智利政变举行文学罢工,搁笔5年。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1982年,哥伦比亚地震,他回到祖国。1999年得淋巴癌,此后文学产量遽减,2006年1月宣布封笔。 TOP 1《地下》

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前南斯拉夫)

这部黑色喜剧跨度很大,从1941年一直到1992年,经历了二战到南斯拉夫的解体。影片讽刺了政治至上及英雄崇拜,把人性的黑暗狠狠挖苦了一番。影片用库斯图里卡特有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影射了南斯拉夫整个当代史,尤其是国家崩溃背后的道德危机。片中人物千奇百怪,颇有费里尼作品人物的超现实性。

TOP 2《灵异第六感》

导演:M· 奈特·沙马兰(印度)

美国异惊悚影片,荣获奥斯卡、金球奖共8项提名!全美观众票选1999年最喜爱的影片。表面上是一部鬼片,里面有数个鬼现身的血淋淋镜头,还有一两处令人惊叫的恐怖场景,但骨子里是一部探讨家庭伦理道德的作品。本片构思巧妙,三位主演均有一流的表演威利斯的低调和科莱特的焦躁都拿捏得很准,而海利。奥斯蒙则是天才童星,把一个跨越阴阳两界洞察力的特殊儿童表现得惟妙惟肖。

TOP 3《小英雄托托》

导演:雅克·范·多梅尔(比利时)

《小英雄托托》成功地将史诗片、童话剧、侦探片、黑色幽默等各种元素巧妙地编织起来,人道主义最后战胜了偏狭,梦想着他人生活的小托托一辈子也没有成为英雄,也没有成为他人,可是他却始终活在一个人性化的世界里,并且从那里汲取生命的营养和滋润。《英雄托托》不仅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摄影机最佳导演处女作奖,还赢得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

TOP4《月亮情人》

导演:巴克迪亚·库唐纳扎洛夫(塔吉克斯坦)

这部中亚出品的喜剧小品具有浓烈的俄罗斯特色。《月亮情人》讲述一个美丽的少女生活在中亚的一个强盗横行的小城,她非常喜欢去看话剧,一次懵懂的她被一个自称是汤姆·克鲁斯朋友的家伙诱骗并失身于他,结果还怀了身孕,她被民风保守的小城居民痛骂为淫荡的妓女。于是少女与父亲和兄长三人共同展开了寻找孩子生父的曲折旅程。

TOP 5《大鱼》

导演:蒂姆·波顿(美国)

导演蒂姆·波顿用《大鱼》这个充满了温馨魔幻寓言,带我们进入了一对父子的内心世界,而它的意义解释则让人想起罗洛梅的《哭喊神话》,以一种神话般的方式来阐述一个普通生命可能经历的多彩和亲子沟通中的主题。作品保持了波顿一贯的绚丽神秘风格,仿佛成年版的《爱丽斯漫游仙境》,在似乎已经现实化和平庸化的实际生活中,这一影片展示了另一种可能的生活。

TOP 6《国王和电影》

导演:卡洛斯.索林(阿根廷)

《国王与电影》是阿根廷魔幻现实主义的一部杰作,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之一,电影通过一个导演拍电影的故事道出来了阿根廷的历史、政治、人文,电影中的电影似真似幻,看似是戏中电影的台词和人物可能就是导演对观众想说现实政治和社会观点和现实影射,这种亦真亦假亦幻在时间和空间中跳转的手法极为独特,导演在拍电影,导演也在演电影,或许这就是卡洛斯索林的魔幻现实主义吧,所以喜欢南美电影和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迷千万不要错过。

TOP 7《太阳照常升起》

导演:姜文(中国)

《太阳照常升起》既不是传说中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人们猜测的“文革题材”。本片剧本的创作源泉来自女作家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但电影已经完全摆脱了小说的时空局限,事实上,姜文讲了一个“碰巧发生在中国的可能属于全世界的故事”,他用四个既独立成篇又互为悬念的故事定格人的欲望和命运制造了一个超越地域和时间的谜题。台湾著名电影评论家焦雄屏说:“这部电影有非常多解密的快感,几乎像《达芬奇密码》般繁复,一旦找到关键,就觉得此片非常清晰和令人震惊。” TOP 8《铁皮鼓》

导演:施隆多夫(德国)

《铁皮鼓》是德国新电影名导施隆多夫的扛鼎力作,也是影史最著名的反纳粹电影之一。影片气势恢弘,影片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1959年出版

的同名长篇小说《铁皮鼓》,以一个畸形的侏儒一生的颠簸遭遇和奇特视角来揭示整个德国民族的历史和纳粹的丑恶。这是一部寓意电影,用儿童的视角抨击成人世界的虚伪和丑陋,尤其是纳粹的罪恶和荒唐行径。有一场戏中,他躲在台子下,而鼓点声声入耳,搅乱了一场纳粹会议。影片充满黑色幽默,对纳粹的兴起作了独到而尖锐的抨击。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戛纳金奖。

TOP 9《南方》

导演:费尔南多·索拉纳斯(阿根廷)

这又是索拉纳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地道的阿根廷影片,片中不时响起戈耶内切演唱的探戈《南方》,一首讲叙希望和宽容的老歌,对于独裁统治刚刚结束,却仍处在伤痛和疑虑中的阿根廷人来说,这也许正是他们需要的。

TOP 10《潘神的迷宫》

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墨西哥)

本片是儿童不宜观看的一个童话故事,是魔幻现实主义戏剧的再现。银幕上展现了魔幻世界中的奇异情境,虚构出一个邪恶的“艾丽丝”去“漫游世界”。以 1944年为时代背景,法西斯谋杀游击队战士作为现实世界的故事,旨在批判二战给西班牙带来的损失和伤害。虽然战争场面在影片中所占篇幅不多,但是给人情感上的冲击却是相当大的。


相关内容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理论行程
  • 作者:汪介之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2年07期 中图分类号:I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53(2012)01-143-15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和定义的出现,不仅是20世纪俄罗斯-苏联文学中的一件大事,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对现当代中国文学 ...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联姻
  • 语文学刊2014年第2期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联姻 .李建立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组宣部,河南商丘476100) [摘要]从表层内涵上来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似乎是与浪漫主义理论对立的一种理论形态,但通过对 其内涵的历史梳理和深度分析,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理论形态,在精神诉求方面奇存在着融合.联 ...

  • 任洁: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理论地位
  •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以来,马克思主义已经走过了160多年的发展历程.漫长的一个半多世纪,马克思主义经历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考验.种种理论思潮和派别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互相激荡.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历经高潮与低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磨砺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呈现为 ...

  • 社会主义经济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
  • 作者:卫兴华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1年02期 [中图分类号]F04: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0)04-0060-09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及其性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我国的实际社会经济状况出发,实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 理论课教学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秦 刚 (中共中央党校 科社教研部,北京 100091)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内在的联系.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和理论基础,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 ...

  • 第三讲 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流派
  • 第三章 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流派 广义的社会主义,是指所有批判资本主义,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潮和运动,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狭义的社会主义,专指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认识.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与其它社会主义的关系,在理论上,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的理解:在实践上,对于推动世界社会主义 ...

  • 时空性: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研究的切入点
  • 时空性:马克思主义本土化 研究的切入点 作者:潘西华 来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02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和"本土化"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研究的两个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自身是时代的产物,与时俱进是其理论本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过程, ...

  • 列宁_帝国主义论_历史争论与当代评价_姜安
  • :列宁"帝国主义论" 历史争论与当代评价 姜 安 摘 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同时期古典帝国主义理论积极借鉴和辩证批判相结合的基础上,列宁帝国主义论通过对资本主义历史逻辑和运动规律进行实证分析,从批判逻辑.解释逻辑和建构逻辑层面,实现了理论与思想的升华,具有独具特色的理论原创性. ...

  • 社会主义社会
  • 社会主义社会 编辑词条 B 添加义项 ?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

  • 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关系的再思考
  •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2期(总第134期)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No.2,2006(Serial No.134) 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关系的再思考 曾利君 摘 要: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结缘,是在20世纪80年代.如今,"魔幻现实主义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