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皈依_太极拳理论的终极走向

2011年8月总第209期第8期学术交流AcademicExchangeAug.,2011SerialNo.209No.8

哲学的皈依:太极拳理论的终极走向

12

吕旭涛,崔黎明

(1.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1;2.焦作大学太极武术学院,河南焦作454001)[摘

要]太极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太极拳缓慢、柔和、轻灵圆活的套路与功法特点来源于

对太极之象、数、理的比附;太极拳推手把武术技击性与传统伦理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之超对于健身、防身、提高人格修养大有裨益。太极哲理不仅在形而下的方越了攻防技击的具体含义,

面指导和完善着太极拳的技术体系和运动体系,还从形而上的道德层面对人精神的升华和生命的意义给与思考和启示,体现出生生不已的自然生命精神与和谐的价值理念。哲学为太极拳提供了宇宙观、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太极拳为人生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式,太极拳理论的终极走向必定要在哲学的层面上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思考和指导。

[关键词]太极拳;太极哲理;哲学

[G852.11[A[1000-8284(2011)08-0190-04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任何一个拳种都包含形而上之道(俢)和形而下之术(练与用),太极拳也不例外。太极哲理是太极拳的精髓和灵魂,是太极拳运动的核心与法则;太极拳术是太极套路、功法和推手构成了太极拳术的三种拳修道的形式,

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套路和功法是太极运动形式,

拳练习的方法和手段,是太极拳内在价值和功能借以实推手则构成了太极拳实战技术的主要内现的外在形式,

容,是太极拳技击价值的具体实践过程。

:“打拳之道,不外一圈,圈有正有斜有左同要求。陈鑫说

有右,有缓有急有阴有阳,有有形,有无形,皆因现在所运”:“因其中动作招招浑圆与天之势而循环不已。杜元化说”并由招招浑圆应三直、四顺、六合等等。地之无极同,

,“无使有缺陷处,且整套拳势连绵不断无使有凹凸处,勿

(《十三势说略》)。太极拳运动正是通过特殊使有断续处”

[1]

“小太极”“大太极”来演绎宇宙万物的生生不的身体语言

———“圆”已、大化周流。因此,独特的运动路线就成为太极拳表达太极之象的不二途径。

不仅太极拳的动作路线处处取太极之形,而且太极高探马、野马拳招式之名也取天地万物之象。白鹤亮翅、

分鬃、金鸡独立、倒撵猴、青龙出水、黄龙滚背、鹞子翻身、白蛇吐信、玉女穿梭、抱虎归山、上步七星、下步跨虎等等不象形取意的动作名称在各家的太极拳谱中比比皆是,胜枚举。据统计,陈式老架一路73个动作中有33个动作与象形取意有关,杨势定型架(杨澄浦)94个动作中有40个动作与象形取意有关,和式太极拳108势动作中更有42个动作都是象形取意。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易经》:“圣人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云体之盈虚消息,

。”《易·系辞上》:“易者,立象以尽意又曰象也;象也者,”像也。太极拳取天地万物之象编成套路,先贤通过太极拳运动表达太极之意溢于言表。

一、套路:由象达意的逆觉之路

太极拳套路是太极拳的外在形式,所表达的是太极体验太极所包含的阴阳、之象。套路练习则是一种体验,

五行对立统一、生生不息的过程,所体现的是太极之意。象虽有形,而意深远,所以不可言说;意需表现为象才能用语言来表述,言对象的表述,只能是象。然而象中有“体用一源”。这“源”,意,言中有象,即所谓便是人,体用体用同出于人。统一于人,

1.太极之象的完美体现。太极拳套路因流派的不同其招式多少和名称不尽一样,太极拳的圆弧运动形式,“先求开展,”,“大圈到中圈,后求紧凑中圈到小圈,小圈的套路练习原则和步骤始终贯彻于各派的太极到无圈”

,“圆、拳套路练习之中弧、圈和环”成为各家太极论述其套路运动的专用术语,成为太极拳练习者入门阶段的共

[收稿日期]2011-06-21

[作者简介]吕旭涛(1976-),女,河南陕县人,讲师,硕士,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研究。

2.由象达意的求真之旅。太极拳先贤在创编套路时“象其形,,取其义,用其理”不仅蕴含了丰富的太极哲理,而且还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众多元素。随着练习者对太极拳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对太极拳技术掌握的逐步娴又把太极拳的修炼的过程分为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熟,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

招熟是太极拳套路练习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俗话:“拳打千遍,;太极拳谚说:“拳打万遍,其理自现”不打说

,自转”都是给我们提示:太极拳只有在实践中,在亲身体太极之理、太极之韵才能体现。要做到这一步,一验中,

招一势必须按照拳架的姿势要领严格要求,每个动作的意、气、神三合为一,日久才能运转娴攻防含义明白于胸,

———“懂劲”。熟。由此方可步入第二阶梯

“劲”懂劲就是要让太极拳练习者清楚是什么?它从哪里来的,与力有什么区别?其作用是什么?和式太极《耍拳解》:“懂劲是拳第三代嫡宗传人和庆喜在中这样说指在用功中要遵循太极拳之自然规律。一势一劲,认真到时能逐渐感觉到由丹田发出的劲。气、力、劲本运动,

”,“气是先天自然之气,是一体力是后天人为之力。后天”。“通过姿势转化,人为之力,常非用先天自然之气由丹田发出的为劲。所谓懂劲者,即由丹田发出转化的”劲。

[2]255

1.无极桩:太极内动的原始动力。无极桩是练好太极拳和太极推手的重要环节之一。太极拳家孙禄堂说:“无极者,当人未练拳之初,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阴阳未判,清浊未分,浑浑”无极桩要求练习者在无思、噩噩,一气浑然也。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的状态中,通过体验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论达到人与环境的合一,人与自然的合一。杨《太极拳体用全书》“人皆于此势(无极桩)中写到澄浦在

[4]

易而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这都说明

[3]

气在无极桩功修炼中的重要意义。

既然气与太极拳功法存在着不绝如缕的关系,那么《太极图说》气与太极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周敦颐在明言:阴阳、五行皆出于太极;太极本于无极;五气顺布、二“气”,气交感。表明阴阳、五行都是太极就是原始的混沌地、心、性等皆是气化的结果,甚至之气。世间万物如天、

“理”也是由气产生出来的事物内在固有的秩序和模式。于是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太极、无极的本质都是气,阴阳、五行则是气的性质和功能的具体表现形式,天地万物都是气化生的结果。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气聚则生,气“理根太极”,散则亡。太极拳太极拳先哲也秉承了这一:“打拳何尝不用气,正如陈鑫所说不用气则全体何思想,

由运动?……气也,理也,气非理无以载;理也,气也,理

[5]

非气无以行”。因此,太极拳运动不仅以气为本,还以

,“劲”由此可以看出是由丹田发出的、具有引化

作用的气(柔)与力(刚)的结合体。

“神明”是太极拳练习的高级层次,是每个太极拳练:“洁其宫,习者终生追求的境界。管子《心术上》说开其”门,去私勿言,神明若存。即是说人心排除了私欲和烦乱,达到无欲无言的洁境,好像神明就存在于人体之中。《老子指归》:“夫天人之生也:形因于气,中说气因于了

和,和因于神明,神明因于道德,道德因于自然,万物以”:“心者人之神明,存。朱熹说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心是神明之舍,”(《孟子集注》)又说也。为一身之主宰。

(《语类》九十八,周谟录)。

气为用。由此可见,气不仅是天地大太极化生万物的本。“行气如九曲珠,源,也是人体小太极运动的原始动力”。《十三势行功心解》无微不至进一步对气在无极桩中,“气宜鼓荡神宜内敛,的运行给我们做了深入的分析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高低处、无使有断虚处”正好体现了“气”。“气以在人体小太极中周流不息、运行不止的实质”,“有气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十三势行功心解》)。此话再一次者无力,无气者纯刚”说明无极桩进行气的修炼对于太极拳运动的重要意义。

2.太极桩:湛然虚明的生命意境。太极拳功法除了还通过太极桩通过无极桩功让练习者体验太极的深意,

功对心的功能和作用进行发微,以期实现对气与意的控制和统领。太极桩又称浑圆桩,它融气息运行与意念锻炼为一体,以五心(诚、静、耐、信、恒)通达五内(视、听、察、想、息),在意念的导引下,通过对身体外部活动的外感和对身体内部活动的内视,抱元守一,形神合一。太极也是太桩功对心的修习构成了太极拳功法的主要内容,极拳修身养性功能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任何语言、文字、观念、思想和创。《观心语》:“人心至灵,造都是心的机能曰主宰万变,而”,“命物而不命于物者也”。荀子也说:“心非物所能宰

”(《解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心全于中,,)《内业》云形全于外”这些都是强调心蔽》

对人和物的主宰作用,强调主体的意志结构与主体的自“舌顶颚”、“气实腹”、觉决定和选择。而太极桩所要求的

至此,无论管子和老子把它当做变化莫测、细小纤“气”,无色无嗅的还是朱熹认为它是心的一种“知觉微、

,“神明”能力”都不妨碍太极拳先哲对的具体运用。笼统,“神明”地说就是儒道两家共同追求的本心、仁体,也就,“应物是太极拳练习达到人与外景合一,自然与人合一自然”的境界。

二、功法:以人体小太极演绎宇宙大太极的生命律动

太极拳功法是指导太极拳运动的练习心法,是太极拳传承过程中太极拳先贤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桩功是太极拳功法的主要运动形式,它和套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太极拳完整的运动体系。太极拳桩功主要有无极桩和太极桩(浑圆桩),两者通过调息和调心内壮脏腑,外壮四肢百骸,通过对人体气、意和心的锻炼和调节达到平秘阴阳、与自然相通的境界。

·91·

“神内敛”“心全于中”;“圆裆松胯提等,正好是的具体化”、“含胸拔背沉肩”、“外示安逸”等,恰是“形全于外”肛

的表现。正是由于心始终处于支配人所从事实践的地。“以心行位,所以太极拳家还特别强调心与气的顺遂……以气运身,务令沉著,乃能收敛入骨,务令顺遂,气,

。乃能便利从心”

心不仅有主宰作用,还具有知觉能力,即认知能力。《知言疑义》:“所谓心者,在中朱熹就曾指出乃夫虚灵知”(《文集》犹耳目之有见闻耳。觉之性,七十三)这里的心指的是人的知觉能力,并且这种知觉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朱,:“心者人之熹也常常把这种知觉能力称为“神明”故说”:“心(《孟子集注》)又说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神明,

”(《语类》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九十八,周谟录)知觉在这里指人的感觉和思维,运用则指人的一切现实活动和行为,包括躯体自身的各种活动。知觉思维是心的功能,行为运用也是在心的支配下完成的。

太极桩功对心的修习运用到太极拳的具体实践中就“舍己从人”、“后发先至”。心作为认识的主体,只有保是

持本体的虚明,才能在交手时不会被对方的表象和假象所蒙蔽。对手的一切形象和意识就会在我的心中自然呈现,我心中就迅速构筑了应付的招法破解对手的攻势。:“先以心使身,所以拳论中说从人不从己。后使身能从

[6]心,由己仍从人”。只有便利从心,才能舍己从人。

。“欲避此病(双重),涵和要义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懂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即是粘,

劲是太极拳运动达到高层次的重要一环,许多人多年的“致人而不致于人”勤学苦练,终究不能达到的境界,就是,“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不明阴阳运化(虚实变化)之理

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只有阴阳相济,懂者,

“神明”劲后才能豁然开朗,到达更高层次的境界。所以《阴阳总论》:“纯阴无阳是软手,中写道纯阳无陈鑫在其

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阴是硬手,

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

[8]

“太极内动”阴阳对立统一还体现了的本质。现代学:“所谓太极之动,者张岱年认为可以说是内在的动。太极动,便有阳分出;动极而静,便有阴分出。所谓阳,实即实即是太极之静。虽云动而生阳,是太极之动。所谓阴,

静而生阴,阴阳与动静,其实并非二事。动极则静,静极

[9]

则动,一动一静互根,一阴一阳相继”。因此太极拳不

仅是对称的,而且是运动变化的。对称是阴阳之性,变化是阴阳之质。所以,阴阳不仅是宇宙万物生生不已的律令,更是太极拳运动遵循的根本规律。

2.中庸之道:求中、守中、用中。中道法则是中国传,《易传》:“空间之中,统文化的主题之一称“中”分别为”《中庸》:“喜怒哀乐未时间之中,人间之中,适中。而则说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焉,万物育也。老子:“多言数穷,”:“中者,不如守中。朱熹解释说不偏不曰

(朱熹《中庸注》)。倚,无过不及之名”

三、推手:阴阳转换的和谐运动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武术拳种独特的运“懂劲”是太极拳练习者进行练习、验证套路动作动形式,

是否符合太极运动规律的方法和手段,它以和谐为基础,”、“粘连黏随”、“引进以阴阳转化为法则,以“掤捋挤按“动急则急应,落空”为技术手段,在动缓则缓随”的运动过程中走化对方来势,进逼对方去势的双人练习方法。

1.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律令。在太极拳拳法中,阴阳不仅表示肢体的外在运动状态,而且还表示推手双方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也可以表示太极拳运动内外平衡、《太极拳要论》:“太极阴阳圆融和谐的状态。和兆元中说之理贯穿于拳势之中,有刚柔之意,顺背之谓,屈伸之分,”过与不过之谬也。

[2]227

“舍己从人”,“动急则急太极拳推手遵循的中道法则”,“引进落空,,应,动缓则缓随牵动四两拨千斤”使本来充满了火药味的武术技击与传统伦理思想紧密相连,形。“求成了独特的技击特色,表现出一种祥和的竞争意识,中、守中、用中”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则在太极拳推手中的具体运用。

“求中”,所谓就是在行功走架中要始终保持身体中正,不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做到不偏不倚;临敌对阵时要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做到无过不及。要保持身体中正,“劲力”腰脊必须顺直。腰脊是人体的中轴线,是太极拳“牵动往来气帖背”,的源泉,只有腰脊中正了才能才能血。“守中”脉通畅,周身轻灵不仅要求意念要守中,还要求应敌时守住自己的中轴线。意念守中方能心静,应物自。“用然;对敌时就能够心动意出,意动形随,意到劲到中”就是技击时要起于中,落于中,出手临敌占据中央之地,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即“脚踏中门抢中位,就是神仙。虽然太极拳的求中、也难防”守中和用中在推手中的作“和”,用述之不尽,但太极拳技击的最高境界还是就像对“和棋”:“太极拳弈的最高境界是一样。所以,康戈武说将以追求胜负、甚至为决生死而发展起来的格斗技术,演——推手,‘和谐’进为一种趣味化、理想化的攻防游戏—是

太极拳每一式都是身体各部阴阳

的互变运动,可以说整个太极拳运动,就是一套阴阳变易:“学太极拳,之象。所以陈鑫说学阴阳开合而已,吾身中非教者所能加损也。如以每着之自有本然之阴阳开合,

中,必指其何者为阳,何者为阴,何者为阳中之阴,何者为阴中之阳,此言太滞,言之不胜其言,即能言,亦不无遗”太极拳运动达到高是在学者细心揣摩,日久自悟。漏,

水平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内外相合、快慢相间、形神兼备、节奏鲜明,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的意境,神韵就是人体阴阳平衡、内外和谐的表现。

《太极拳论》对阴阳的论述言辞虽然寥寥数语,但实以成为太极拳运动的枢机和纲领,体现了太极的全部内

[7]

”观念的杰作,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10]

“合”“和”,合,因而阴阳平和,自然谐和。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太极拳先哲给我们逆向开辟了内外合一,形神合一条从技艺练习通达道德修习的途径,一,天人合一。

推手的作用除了验证自己的功夫高底,也是懂得别。《太极拳论》“左人功夫的手段,更是仁义之心的体现中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愈长,

我独知人”的论述,正是心之“本然状态”的体现,这也是个体为人处世之学、修身养性之路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沾粘连随、太极拳推手本着不丢不顶”的原则,在双方步虚与实的转换中、刚与柔的变换中、顺与背伐的进退中,

的转化中、神与气的交融里,使胜与败的荣辱判分在一种祥和的氛围里得到解决,反映了传统伦理道德的内涵,可“仁义”谓当先,重义轻利。

3.体用兼备:内三合和外三合。太极拳推手不仅要求外在形体的紧密配合,还要求内外的协调一致。所谓有两层意思:一种是手足、肘膝、肩胯的上下对应、相合,

随;另一种是在心、意、气参与下的内外相合。

“合”是太极拳套路练习原则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指运动时全身上下形骸的相互配合,心、意、气协调一“外三合”“内三合”。致,具体表现在太极拳推手中就是和“手与足和,;内三合即“心外三合即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是太极拳套路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习至顺腹式呼吸阶段对外在肢体状态的要求,内三合是逆腹式呼吸阶段对心、意、气内在关系的整体要求。内三合是体,外三合是用,内外三合体用合一,贯穿于整个太极拳运动之中。

手与足合,是指同侧手足方向、角度要保持一致、上下相照,对侧手足有相合之意,相连相随;肘与膝合要求肘关节与膝关节不仅要上下一线,还要求肘与膝相合相照、相随相连;肩与胯合表现在外形上有正线斜线之分,正线是左肩与左胯合,右肩与右胯合,合时形成一条正直“四正劲”,线,太极拳称它为斜线是左肩与右胯合,右肩“四斜劲”,与左胯合,合时构成一条斜线,太极拳称之为“四隅劲”。《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又名云上下相即是此理。随人难进”

心为一身之主宰,心之所发谓之意,意随心动,气随意行;意发于心,传于手,形成内劲。心有所感,意必随心意不合,运动不灵。心、意、气相合产生内劲,内劲之,

在意的指导下以腰为轴,连绵不断,节节贯穿,临敌才能物至则应,应物而发,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太极推手的“内外三合”“内动”“外动”不仅体现了太极与的实质,同“一分为二”“合二为一”时也集中体现了太极图和的动态整体观。

无论是太极拳的套路、功法还是推手练习,都是通过心、意与气的修炼得以实现的,三者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太极拳运动的统一整体。无极桩功对气的修炼,太极桩功对心与意的体验构成了太极拳套路练习和推手实践的根基和枢纽。求中、守中和用中不仅是套路练习的准则,更是推手必须遵循的根据;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

四、结束语

从影响太极拳产生的太极学说发展背景追根溯源,无论是太极拳名称的演变还是太极拳理论的形成,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哲理是太极拳理论体系的立论。“阴阳”、“五行”“八卦”基石和等哲学范畴不仅是宇宙也是人体小太极的表述体系。太极大太极的核心内容,

拳不仅具有良好的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功能以及高度成熟的技巧,最根本的是它根植于有数千年历史的华夏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政治伦理、宗教思想、医学理论及社会习俗等诸多文化形态的滋养和浸润,特别是宋明以来理学、心学和气学的理论成果,为太极拳逐渐形成了完整、稳定的拳理的完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太极”理论内涵。太极拳以天地万物的本原来命名拳,说明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哲理密切相关,深有寓此拳至高至大、包罗万象之意。无论是从太极拳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还是从太极拳的思想基础,拳理都不难看出太极拳运动中蕴含着深刻的儒、道哲学拳法,

——象、的养生思想和伦理观念。受中国传统意象思维—数、理的影响,太极拳运动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韵味的“哲拳”、“理学拳”,可以说它是在儒家和道家哲学的思想、义理、方技等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一种哲理文化。哲学为太极拳提供了宇宙观、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太极拳为人生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式,太极拳理论的终极走向必定要在哲学的层面上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思考和指导。

[参

1935:157.

[2]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3]孙剑云.孙禄堂武学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189.

[4]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M].上海: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社,

1934:1.

[5]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M].上海:上海书局出版社,1991:

84.

[6]沈寿,.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点校考释.太极拳谱[M]

1991:65.

[7]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凡例[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

2006:1.版社,

[8]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阴阳总论[M].上海:上海书局出

1991:78.版社,

[9]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95.

[10]康戈武.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太极拳的运动观[J].邯郸

2008,(3).学院学报,

献]

[1]杜元化.太极拳正宗·太极拳启蒙序[M].开封:魁生德本,

〔责任编辑:常延廷〕

·93·

2011年8月总第209期第8期学术交流AcademicExchangeAug.,2011SerialNo.209No.8

哲学的皈依:太极拳理论的终极走向

12

吕旭涛,崔黎明

(1.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1;2.焦作大学太极武术学院,河南焦作454001)[摘

要]太极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太极拳缓慢、柔和、轻灵圆活的套路与功法特点来源于

对太极之象、数、理的比附;太极拳推手把武术技击性与传统伦理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之超对于健身、防身、提高人格修养大有裨益。太极哲理不仅在形而下的方越了攻防技击的具体含义,

面指导和完善着太极拳的技术体系和运动体系,还从形而上的道德层面对人精神的升华和生命的意义给与思考和启示,体现出生生不已的自然生命精神与和谐的价值理念。哲学为太极拳提供了宇宙观、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太极拳为人生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式,太极拳理论的终极走向必定要在哲学的层面上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思考和指导。

[关键词]太极拳;太极哲理;哲学

[G852.11[A[1000-8284(2011)08-0190-04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任何一个拳种都包含形而上之道(俢)和形而下之术(练与用),太极拳也不例外。太极哲理是太极拳的精髓和灵魂,是太极拳运动的核心与法则;太极拳术是太极套路、功法和推手构成了太极拳术的三种拳修道的形式,

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套路和功法是太极运动形式,

拳练习的方法和手段,是太极拳内在价值和功能借以实推手则构成了太极拳实战技术的主要内现的外在形式,

容,是太极拳技击价值的具体实践过程。

:“打拳之道,不外一圈,圈有正有斜有左同要求。陈鑫说

有右,有缓有急有阴有阳,有有形,有无形,皆因现在所运”:“因其中动作招招浑圆与天之势而循环不已。杜元化说”并由招招浑圆应三直、四顺、六合等等。地之无极同,

,“无使有缺陷处,且整套拳势连绵不断无使有凹凸处,勿

(《十三势说略》)。太极拳运动正是通过特殊使有断续处”

[1]

“小太极”“大太极”来演绎宇宙万物的生生不的身体语言

———“圆”已、大化周流。因此,独特的运动路线就成为太极拳表达太极之象的不二途径。

不仅太极拳的动作路线处处取太极之形,而且太极高探马、野马拳招式之名也取天地万物之象。白鹤亮翅、

分鬃、金鸡独立、倒撵猴、青龙出水、黄龙滚背、鹞子翻身、白蛇吐信、玉女穿梭、抱虎归山、上步七星、下步跨虎等等不象形取意的动作名称在各家的太极拳谱中比比皆是,胜枚举。据统计,陈式老架一路73个动作中有33个动作与象形取意有关,杨势定型架(杨澄浦)94个动作中有40个动作与象形取意有关,和式太极拳108势动作中更有42个动作都是象形取意。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易经》:“圣人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云体之盈虚消息,

。”《易·系辞上》:“易者,立象以尽意又曰象也;象也者,”像也。太极拳取天地万物之象编成套路,先贤通过太极拳运动表达太极之意溢于言表。

一、套路:由象达意的逆觉之路

太极拳套路是太极拳的外在形式,所表达的是太极体验太极所包含的阴阳、之象。套路练习则是一种体验,

五行对立统一、生生不息的过程,所体现的是太极之意。象虽有形,而意深远,所以不可言说;意需表现为象才能用语言来表述,言对象的表述,只能是象。然而象中有“体用一源”。这“源”,意,言中有象,即所谓便是人,体用体用同出于人。统一于人,

1.太极之象的完美体现。太极拳套路因流派的不同其招式多少和名称不尽一样,太极拳的圆弧运动形式,“先求开展,”,“大圈到中圈,后求紧凑中圈到小圈,小圈的套路练习原则和步骤始终贯彻于各派的太极到无圈”

,“圆、拳套路练习之中弧、圈和环”成为各家太极论述其套路运动的专用术语,成为太极拳练习者入门阶段的共

[收稿日期]2011-06-21

[作者简介]吕旭涛(1976-),女,河南陕县人,讲师,硕士,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研究。

2.由象达意的求真之旅。太极拳先贤在创编套路时“象其形,,取其义,用其理”不仅蕴含了丰富的太极哲理,而且还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众多元素。随着练习者对太极拳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对太极拳技术掌握的逐步娴又把太极拳的修炼的过程分为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熟,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

招熟是太极拳套路练习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俗话:“拳打千遍,;太极拳谚说:“拳打万遍,其理自现”不打说

,自转”都是给我们提示:太极拳只有在实践中,在亲身体太极之理、太极之韵才能体现。要做到这一步,一验中,

招一势必须按照拳架的姿势要领严格要求,每个动作的意、气、神三合为一,日久才能运转娴攻防含义明白于胸,

———“懂劲”。熟。由此方可步入第二阶梯

“劲”懂劲就是要让太极拳练习者清楚是什么?它从哪里来的,与力有什么区别?其作用是什么?和式太极《耍拳解》:“懂劲是拳第三代嫡宗传人和庆喜在中这样说指在用功中要遵循太极拳之自然规律。一势一劲,认真到时能逐渐感觉到由丹田发出的劲。气、力、劲本运动,

”,“气是先天自然之气,是一体力是后天人为之力。后天”。“通过姿势转化,人为之力,常非用先天自然之气由丹田发出的为劲。所谓懂劲者,即由丹田发出转化的”劲。

[2]255

1.无极桩:太极内动的原始动力。无极桩是练好太极拳和太极推手的重要环节之一。太极拳家孙禄堂说:“无极者,当人未练拳之初,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阴阳未判,清浊未分,浑浑”无极桩要求练习者在无思、噩噩,一气浑然也。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的状态中,通过体验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论达到人与环境的合一,人与自然的合一。杨《太极拳体用全书》“人皆于此势(无极桩)中写到澄浦在

[4]

易而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这都说明

[3]

气在无极桩功修炼中的重要意义。

既然气与太极拳功法存在着不绝如缕的关系,那么《太极图说》气与太极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周敦颐在明言:阴阳、五行皆出于太极;太极本于无极;五气顺布、二“气”,气交感。表明阴阳、五行都是太极就是原始的混沌地、心、性等皆是气化的结果,甚至之气。世间万物如天、

“理”也是由气产生出来的事物内在固有的秩序和模式。于是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太极、无极的本质都是气,阴阳、五行则是气的性质和功能的具体表现形式,天地万物都是气化生的结果。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气聚则生,气“理根太极”,散则亡。太极拳太极拳先哲也秉承了这一:“打拳何尝不用气,正如陈鑫所说不用气则全体何思想,

由运动?……气也,理也,气非理无以载;理也,气也,理

[5]

非气无以行”。因此,太极拳运动不仅以气为本,还以

,“劲”由此可以看出是由丹田发出的、具有引化

作用的气(柔)与力(刚)的结合体。

“神明”是太极拳练习的高级层次,是每个太极拳练:“洁其宫,习者终生追求的境界。管子《心术上》说开其”门,去私勿言,神明若存。即是说人心排除了私欲和烦乱,达到无欲无言的洁境,好像神明就存在于人体之中。《老子指归》:“夫天人之生也:形因于气,中说气因于了

和,和因于神明,神明因于道德,道德因于自然,万物以”:“心者人之神明,存。朱熹说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心是神明之舍,”(《孟子集注》)又说也。为一身之主宰。

(《语类》九十八,周谟录)。

气为用。由此可见,气不仅是天地大太极化生万物的本。“行气如九曲珠,源,也是人体小太极运动的原始动力”。《十三势行功心解》无微不至进一步对气在无极桩中,“气宜鼓荡神宜内敛,的运行给我们做了深入的分析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高低处、无使有断虚处”正好体现了“气”。“气以在人体小太极中周流不息、运行不止的实质”,“有气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十三势行功心解》)。此话再一次者无力,无气者纯刚”说明无极桩进行气的修炼对于太极拳运动的重要意义。

2.太极桩:湛然虚明的生命意境。太极拳功法除了还通过太极桩通过无极桩功让练习者体验太极的深意,

功对心的功能和作用进行发微,以期实现对气与意的控制和统领。太极桩又称浑圆桩,它融气息运行与意念锻炼为一体,以五心(诚、静、耐、信、恒)通达五内(视、听、察、想、息),在意念的导引下,通过对身体外部活动的外感和对身体内部活动的内视,抱元守一,形神合一。太极也是太桩功对心的修习构成了太极拳功法的主要内容,极拳修身养性功能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任何语言、文字、观念、思想和创。《观心语》:“人心至灵,造都是心的机能曰主宰万变,而”,“命物而不命于物者也”。荀子也说:“心非物所能宰

”(《解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心全于中,,)《内业》云形全于外”这些都是强调心蔽》

对人和物的主宰作用,强调主体的意志结构与主体的自“舌顶颚”、“气实腹”、觉决定和选择。而太极桩所要求的

至此,无论管子和老子把它当做变化莫测、细小纤“气”,无色无嗅的还是朱熹认为它是心的一种“知觉微、

,“神明”能力”都不妨碍太极拳先哲对的具体运用。笼统,“神明”地说就是儒道两家共同追求的本心、仁体,也就,“应物是太极拳练习达到人与外景合一,自然与人合一自然”的境界。

二、功法:以人体小太极演绎宇宙大太极的生命律动

太极拳功法是指导太极拳运动的练习心法,是太极拳传承过程中太极拳先贤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桩功是太极拳功法的主要运动形式,它和套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太极拳完整的运动体系。太极拳桩功主要有无极桩和太极桩(浑圆桩),两者通过调息和调心内壮脏腑,外壮四肢百骸,通过对人体气、意和心的锻炼和调节达到平秘阴阳、与自然相通的境界。

·91·

“神内敛”“心全于中”;“圆裆松胯提等,正好是的具体化”、“含胸拔背沉肩”、“外示安逸”等,恰是“形全于外”肛

的表现。正是由于心始终处于支配人所从事实践的地。“以心行位,所以太极拳家还特别强调心与气的顺遂……以气运身,务令沉著,乃能收敛入骨,务令顺遂,气,

。乃能便利从心”

心不仅有主宰作用,还具有知觉能力,即认知能力。《知言疑义》:“所谓心者,在中朱熹就曾指出乃夫虚灵知”(《文集》犹耳目之有见闻耳。觉之性,七十三)这里的心指的是人的知觉能力,并且这种知觉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朱,:“心者人之熹也常常把这种知觉能力称为“神明”故说”:“心(《孟子集注》)又说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神明,

”(《语类》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九十八,周谟录)知觉在这里指人的感觉和思维,运用则指人的一切现实活动和行为,包括躯体自身的各种活动。知觉思维是心的功能,行为运用也是在心的支配下完成的。

太极桩功对心的修习运用到太极拳的具体实践中就“舍己从人”、“后发先至”。心作为认识的主体,只有保是

持本体的虚明,才能在交手时不会被对方的表象和假象所蒙蔽。对手的一切形象和意识就会在我的心中自然呈现,我心中就迅速构筑了应付的招法破解对手的攻势。:“先以心使身,所以拳论中说从人不从己。后使身能从

[6]心,由己仍从人”。只有便利从心,才能舍己从人。

。“欲避此病(双重),涵和要义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懂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即是粘,

劲是太极拳运动达到高层次的重要一环,许多人多年的“致人而不致于人”勤学苦练,终究不能达到的境界,就是,“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不明阴阳运化(虚实变化)之理

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只有阴阳相济,懂者,

“神明”劲后才能豁然开朗,到达更高层次的境界。所以《阴阳总论》:“纯阴无阳是软手,中写道纯阳无陈鑫在其

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阴是硬手,

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

[8]

“太极内动”阴阳对立统一还体现了的本质。现代学:“所谓太极之动,者张岱年认为可以说是内在的动。太极动,便有阳分出;动极而静,便有阴分出。所谓阳,实即实即是太极之静。虽云动而生阳,是太极之动。所谓阴,

静而生阴,阴阳与动静,其实并非二事。动极则静,静极

[9]

则动,一动一静互根,一阴一阳相继”。因此太极拳不

仅是对称的,而且是运动变化的。对称是阴阳之性,变化是阴阳之质。所以,阴阳不仅是宇宙万物生生不已的律令,更是太极拳运动遵循的根本规律。

2.中庸之道:求中、守中、用中。中道法则是中国传,《易传》:“空间之中,统文化的主题之一称“中”分别为”《中庸》:“喜怒哀乐未时间之中,人间之中,适中。而则说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焉,万物育也。老子:“多言数穷,”:“中者,不如守中。朱熹解释说不偏不曰

(朱熹《中庸注》)。倚,无过不及之名”

三、推手:阴阳转换的和谐运动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武术拳种独特的运“懂劲”是太极拳练习者进行练习、验证套路动作动形式,

是否符合太极运动规律的方法和手段,它以和谐为基础,”、“粘连黏随”、“引进以阴阳转化为法则,以“掤捋挤按“动急则急应,落空”为技术手段,在动缓则缓随”的运动过程中走化对方来势,进逼对方去势的双人练习方法。

1.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律令。在太极拳拳法中,阴阳不仅表示肢体的外在运动状态,而且还表示推手双方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也可以表示太极拳运动内外平衡、《太极拳要论》:“太极阴阳圆融和谐的状态。和兆元中说之理贯穿于拳势之中,有刚柔之意,顺背之谓,屈伸之分,”过与不过之谬也。

[2]227

“舍己从人”,“动急则急太极拳推手遵循的中道法则”,“引进落空,,应,动缓则缓随牵动四两拨千斤”使本来充满了火药味的武术技击与传统伦理思想紧密相连,形。“求成了独特的技击特色,表现出一种祥和的竞争意识,中、守中、用中”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则在太极拳推手中的具体运用。

“求中”,所谓就是在行功走架中要始终保持身体中正,不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做到不偏不倚;临敌对阵时要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做到无过不及。要保持身体中正,“劲力”腰脊必须顺直。腰脊是人体的中轴线,是太极拳“牵动往来气帖背”,的源泉,只有腰脊中正了才能才能血。“守中”脉通畅,周身轻灵不仅要求意念要守中,还要求应敌时守住自己的中轴线。意念守中方能心静,应物自。“用然;对敌时就能够心动意出,意动形随,意到劲到中”就是技击时要起于中,落于中,出手临敌占据中央之地,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即“脚踏中门抢中位,就是神仙。虽然太极拳的求中、也难防”守中和用中在推手中的作“和”,用述之不尽,但太极拳技击的最高境界还是就像对“和棋”:“太极拳弈的最高境界是一样。所以,康戈武说将以追求胜负、甚至为决生死而发展起来的格斗技术,演——推手,‘和谐’进为一种趣味化、理想化的攻防游戏—是

太极拳每一式都是身体各部阴阳

的互变运动,可以说整个太极拳运动,就是一套阴阳变易:“学太极拳,之象。所以陈鑫说学阴阳开合而已,吾身中非教者所能加损也。如以每着之自有本然之阴阳开合,

中,必指其何者为阳,何者为阴,何者为阳中之阴,何者为阴中之阳,此言太滞,言之不胜其言,即能言,亦不无遗”太极拳运动达到高是在学者细心揣摩,日久自悟。漏,

水平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内外相合、快慢相间、形神兼备、节奏鲜明,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的意境,神韵就是人体阴阳平衡、内外和谐的表现。

《太极拳论》对阴阳的论述言辞虽然寥寥数语,但实以成为太极拳运动的枢机和纲领,体现了太极的全部内

[7]

”观念的杰作,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10]

“合”“和”,合,因而阴阳平和,自然谐和。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太极拳先哲给我们逆向开辟了内外合一,形神合一条从技艺练习通达道德修习的途径,一,天人合一。

推手的作用除了验证自己的功夫高底,也是懂得别。《太极拳论》“左人功夫的手段,更是仁义之心的体现中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愈长,

我独知人”的论述,正是心之“本然状态”的体现,这也是个体为人处世之学、修身养性之路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沾粘连随、太极拳推手本着不丢不顶”的原则,在双方步虚与实的转换中、刚与柔的变换中、顺与背伐的进退中,

的转化中、神与气的交融里,使胜与败的荣辱判分在一种祥和的氛围里得到解决,反映了传统伦理道德的内涵,可“仁义”谓当先,重义轻利。

3.体用兼备:内三合和外三合。太极拳推手不仅要求外在形体的紧密配合,还要求内外的协调一致。所谓有两层意思:一种是手足、肘膝、肩胯的上下对应、相合,

随;另一种是在心、意、气参与下的内外相合。

“合”是太极拳套路练习原则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指运动时全身上下形骸的相互配合,心、意、气协调一“外三合”“内三合”。致,具体表现在太极拳推手中就是和“手与足和,;内三合即“心外三合即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是太极拳套路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习至顺腹式呼吸阶段对外在肢体状态的要求,内三合是逆腹式呼吸阶段对心、意、气内在关系的整体要求。内三合是体,外三合是用,内外三合体用合一,贯穿于整个太极拳运动之中。

手与足合,是指同侧手足方向、角度要保持一致、上下相照,对侧手足有相合之意,相连相随;肘与膝合要求肘关节与膝关节不仅要上下一线,还要求肘与膝相合相照、相随相连;肩与胯合表现在外形上有正线斜线之分,正线是左肩与左胯合,右肩与右胯合,合时形成一条正直“四正劲”,线,太极拳称它为斜线是左肩与右胯合,右肩“四斜劲”,与左胯合,合时构成一条斜线,太极拳称之为“四隅劲”。《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又名云上下相即是此理。随人难进”

心为一身之主宰,心之所发谓之意,意随心动,气随意行;意发于心,传于手,形成内劲。心有所感,意必随心意不合,运动不灵。心、意、气相合产生内劲,内劲之,

在意的指导下以腰为轴,连绵不断,节节贯穿,临敌才能物至则应,应物而发,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太极推手的“内外三合”“内动”“外动”不仅体现了太极与的实质,同“一分为二”“合二为一”时也集中体现了太极图和的动态整体观。

无论是太极拳的套路、功法还是推手练习,都是通过心、意与气的修炼得以实现的,三者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太极拳运动的统一整体。无极桩功对气的修炼,太极桩功对心与意的体验构成了太极拳套路练习和推手实践的根基和枢纽。求中、守中和用中不仅是套路练习的准则,更是推手必须遵循的根据;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

四、结束语

从影响太极拳产生的太极学说发展背景追根溯源,无论是太极拳名称的演变还是太极拳理论的形成,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哲理是太极拳理论体系的立论。“阴阳”、“五行”“八卦”基石和等哲学范畴不仅是宇宙也是人体小太极的表述体系。太极大太极的核心内容,

拳不仅具有良好的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功能以及高度成熟的技巧,最根本的是它根植于有数千年历史的华夏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政治伦理、宗教思想、医学理论及社会习俗等诸多文化形态的滋养和浸润,特别是宋明以来理学、心学和气学的理论成果,为太极拳逐渐形成了完整、稳定的拳理的完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太极”理论内涵。太极拳以天地万物的本原来命名拳,说明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哲理密切相关,深有寓此拳至高至大、包罗万象之意。无论是从太极拳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还是从太极拳的思想基础,拳理都不难看出太极拳运动中蕴含着深刻的儒、道哲学拳法,

——象、的养生思想和伦理观念。受中国传统意象思维—数、理的影响,太极拳运动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韵味的“哲拳”、“理学拳”,可以说它是在儒家和道家哲学的思想、义理、方技等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一种哲理文化。哲学为太极拳提供了宇宙观、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太极拳为人生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式,太极拳理论的终极走向必定要在哲学的层面上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思考和指导。

[参

1935:157.

[2]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3]孙剑云.孙禄堂武学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189.

[4]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M].上海: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社,

1934:1.

[5]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M].上海:上海书局出版社,1991:

84.

[6]沈寿,.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点校考释.太极拳谱[M]

1991:65.

[7]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凡例[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

2006:1.版社,

[8]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阴阳总论[M].上海:上海书局出

1991:78.版社,

[9]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95.

[10]康戈武.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太极拳的运动观[J].邯郸

2008,(3).学院学报,

献]

[1]杜元化.太极拳正宗·太极拳启蒙序[M].开封:魁生德本,

〔责任编辑:常延廷〕

·93·


相关内容

  • 论太极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哲学思想
  • 论太极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哲学思想 张政权 内容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太极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太极哲学中的宇宙一统的一元论宇宙观,阴阳平衡.阴阳和合.五行生克制化."太极和"理论,"心物一元"论的三元哲学思想等都闪耀着东方 ...

  • 林清玄散文的审美魅力
  • [现当代文学评论]2005年¥,期R一:景裟誊胁啦 林清玄散文的审美魅力 _第t,2005 覃碧卿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广东江门429000) 关键词:林清玄:散文:佛教意识:景情合一:技术批判 摘要:林清玄散文佛家的道德情怀和东方的诗性智慧的审美统一构成了林清玄散文的最鲜明的美学意境,而 ...

  • 沈阳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文化&quo ...

  • 中西方哲学 认识论
  • 第三讲,认识论 (教材第一.二章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内容) 引言:认识论的内容及其在大哲学中的作用 一.中西哲学史上主要的认识理论(马哲认识论和实事求是的认识原则) 二.认识结构的发生,认识的获得及真理的检验(实践检验标准的范围) 三.还原论认识方法和辩证法的认识方法(科学主义的问题) 四.人的认识 ...

  • 论庄子的人生哲学
  • 作者:郁建兴王新华 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5年03期 [内容提要]本文解庄子哲学为人生哲学.文中首先探讨了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接着阐述了庄子的人生理想及其理想人格,指出天人合一是庄子界设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自然无为与逍遥自由构成了这种境界两方面的内容,体现这种境界的理想人格兼有精神超 ...

  •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_根基与脉络_肖丹
  • 策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根基与脉络 肖 丹,赵万祥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自然主义教育作为文艺复兴运动以后西方教育发展史的主线之一,其深远影响直至今天.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之所以能主导人们的基本教育价值观,除却其强烈的现实关怀之外,还源于其深透的历史性哲学思考.追问和 ...

  • [周易]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周易>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王乙贵 ( 陇东学院 政法经管系 2002届政史三班 甘肃庆阳 745000 ) 内容摘要:<周易>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问<周易>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 ...

  • 道论之下_庄子的自然观与语言观
  • 第25卷第8期2009年8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 Q I U TE ACHERS COLLEGE Vol . 25 No . 8 August . 2009 道论之下:庄子的自然观与语言观 靳 瑞 (河南省社科院, 河南) 摘 要:, .在发掘道性的过 程中, , .走 ...

  • 超越精神的超越--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与基督教的内在关联(张允熠)
  • 张允熠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建基在欧洲文化主流之上,而欧洲主流文化中的思想实质就是其理性主义和超越精神,马克思主义正是对这种超越精神的再超越.本文从三个部分阐述了这一问题:第一,"两希思想"混合为一,铸成一脉相承的欧洲基督教文化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