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导学案师生用带答案

27、 醉翁亭记(教师用)

【学习目标】

1、 了解文中“而”的作用,“然”的意义。

2、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学习重难点 】

1、理解段落层次,把握文章中心。

2、体会欧阳修的山水游记,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的特点。

【知识链接】

1、再说“记”。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 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 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 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 和“说”(《马说》《爱莲说》)。

2、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 西吉安)人。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他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诗人,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苏洵、 苏轼、 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创作实绩亦灿烂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3、写作背景。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是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至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 39 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滁州偏僻,穷困,而作者以自己的政绩和才能使滁州人民乐于山野之间,因 此作者常常寄情于山野之间。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 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而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 描 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如诗如画,是一篇文质兼美、脍 炙人口的文章。

【预学环节】

1、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必要时可以在书上注音。

环滁( )琅琊( )( )林壑( )辄醉( ) .....

林霏( )穴暝( )伛偻( )( )酒洌( )山肴( ) ......

野蔌( ) 觥筹( )( )阴翳( ) ....

2、试读,处理好停顿、语速、语调,体味文章既有诗的韵味,又带有散文美感的特点。

3、此文“而”做连词共23处,贯通全篇,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依据以下例子,加以体会。

溪深而鱼肥 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

日出而林霏开 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

杂然而前陈者 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

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者 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也 表转折关系,却 .

4、回想《黔之驴》“慭慭然”中“然” 的意思,结合文后第三题,体会其意思。

(„„的样子)

5、翻译下列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风霜高洁。

伛偻提携。

颓然乎其间。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6、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试译课文。不会的做上记号,在小组内提出来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解决。

【讨论环节】

1、在翻译的基础上,归纳各段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四周环境和亭名由来。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

第三段:写百姓游玩、众宾宴饮、太守醉倒的场面。

第四段:写宴散人归,点明写作主旨。

2、再读课文,根据提示边读边圈画出写“山水之乐”缘起的句子,体悟醉翁亭所处的环境之美。

(1)山水相映之美:(第一段)

山 蔚然深秀

林 林壑尤美 环境秀美

泉 水声潺潺

峰回路转 环境清幽

亭 翼然临泉 外观飘然

(2)朝暮变幻之美:(第二段)

早:日出而林霏开 晚:云归而岩穴暝

(3)四季变幻之美:春夏秋冬相关语句。(第二段)

(4)动静对比之美:

蔚然深秀的狼牙山 静态

水声潺潺的酿泉 动态

树林阴翳 静态

鸣声上下 动态

3、品读文章,结合文后第二题,感受作者描写景物的角度变换。

4、品读第三、四段,讨论交流:

除了醉翁亭的“山水之乐”让作者“得之心”感到“乐亦无穷”外,作者还感受到怎样的“乐”?

(1)滁州人民游山之乐(衬托太守能管理好滁州,政治清明)

(2)太守与宾客宴游之乐(就地取材以供饮食、宴会中的热闹之情况)

(3)宴罢尽兴而归,各得其乐(禽鸟之乐:鸣声上下; 人之乐:从太守游而乐;太守之乐:乐其乐)

真谛在于:与民同乐

5、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一起来总结:

(1)课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 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全篇熔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表面上句句记山水,实 际上句句记亭,句句记太守。作者把自己的欣慰和悲苦之情,含蓄、巧妙地蕴藏在对自然风景的描绘和游乐气氛的渲染上。

(2)全文以“ 乐 ”字贯穿始终,各部分都紧扣主旨,层层深化,逐步推进。

(3)文章结尾,作者用“醉能同其乐”画龙点睛,点明“醉”与“乐”的统一关系,从而完成了文章主旨的表达。文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你认为“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一州之百姓。作者的乐,真谛在于与民同乐。

(4)本文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展示环节】根据讨论环节进行。

【拓展】

1、如果给每一段加上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中都有一个“亭”(醉翁亭)字 :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如果小标题中含有“乐”字,该怎样归纳呢? 山水之乐──赏景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醉归之乐(或自知其乐)

2、回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比较欧柳各自的胸怀意趣。

【检测】

一、基础知识。

1、请同学们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与“亭”有关的诗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2、文学常识填空。

①《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是 北宋 朝文学家、 史学 家。他自号 醉翁 ,又号六一居士 。这篇文章选自《 欧阳文忠公文集 》。

②《醉翁亭记》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 和抒情自然结合。

3、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环滁 ( ) 琅琊 ( )( )饮少辄醉( )酒洌( )岩穴瞑( ) ......弈者胜( ) 阴翳( )觥筹交错( )提携( ) ....

4、翻译下列句子。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译: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译:

(3)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

(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二、阅读理解。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

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 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 后者应, 伛偻提携 ,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

2、按要求在文中用“”勾画。

(1)文中描写“山间四时”的句子。

(2)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

注:“中心”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事物的主要部分” ;“主旨”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从这意义上来讲,文章的“中心”应是文章写作内容的集中体现,“主旨”是文章的写作目的或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在旧有的语文教学中,一直有一个提法——中心思想,它包括两部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现在所说的“中心”就是“中心思想”的前半部分,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现在所说的“主旨”就是“中心思想”的后半部分,能够揭示作者表达情感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主旨句”。

《醉翁亭记》:中心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写醉翁亭秀丽风 光和游之乐;主旨句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表达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3、归纳第②自然段的段意。

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

4、第③自然段可分为四层,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层意:滁人游、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

醉;其中核心为太守醉。

5、选出对文章主旨归纳正确的一项( C )。

A .表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情怀。

B .揭示“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C .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 .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 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达的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 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7、第④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8、《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中 欧阳修抒发了与山水同乐、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是:《岳阳楼记》的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规劝友人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27、 醉翁亭记(学生用)

【学习目标】

3、 了解文中“而”的作用,“然”的意义。

4、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学习重难点 】

1、理解段落层次,把握文章中心。

2、体会欧阳修的山水游记,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的特点。

【知识链接】

1、再说“记”。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 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 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 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 和“说”(《马说》《爱莲说》)。

2、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 西吉安)人。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他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诗人,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苏洵、 苏轼、 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创作实绩亦灿烂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3、写作背景。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是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至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 39 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滁州偏僻,穷困,而作者以自己的政绩和才能使滁州人民乐于山野之间,因 此作者常常寄情于山野之间。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 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而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 描 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如诗如画,是一篇文质兼美、脍 炙人口的文章。

【预学环节】

1、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必要时可以在书上注音。

环滁( )琅琊( )( )林壑( )辄醉( ) .....

林霏( )穴暝( )伛偻( )( )酒洌( )山肴( ) ......

野蔌( ) 觥筹( )( )阴翳( ) ....

2、试读,处理好停顿、语速、语调,体味文章既有诗的韵味,又带有散文美感的特点。

3、此文“而”做连词共23处,贯通全篇,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依据以下例子,加以体会。

溪深而鱼肥 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

日出而林霏开 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

杂然而前陈者 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

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者 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也 表转折关系,却 .

4、回想《黔之驴》“慭慭然”中“然” 的意思,结合文后第三题,体会其意思。

5、翻译下列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风霜高洁。

伛偻提携。

颓然乎其间。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6、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试译课文。不会的做上记号,在小组内提出来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解决。

【讨论环节】

1、在翻译的基础上,归纳各段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2、再读课文,根据提示边读边圈画出写“山水之乐”缘起的句子,体悟醉翁亭所处的环境之美。

(1)山水相映之美:

(2)朝暮变幻之美:

(3)四季变幻之美:

(4)动静对比之美:

3、品读文章,结合文后第二题,感受作者描写景物的角度变换。

4、品读第三、四段,讨论交流:

除了醉翁亭的“山水之乐”让作者“得之心”感到“乐亦无穷”外,作者还感受到怎样的“乐”?

5、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一起来总结:

(1)课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 、 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 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全篇熔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表面上句句记山水,实 际上句句记亭,句句记太守。作者把自己的 之情,含蓄、巧妙地蕴藏在对自然风景的描绘和游乐气氛的渲染上。

(2)全文以“ ”字贯穿始终,各部分都紧扣主旨,层层深化,逐步推进。

(3)文章结尾,作者用“ ”画龙点睛,点明“醉”与“乐”的统一关系,从而完成了文章主旨的表达。文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你认为“醉翁之意”在乎 ,更在乎 。作者的乐,真谛在于

(4)本文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 , ,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展示环节】根据讨论环节进行。

【拓展】

1、如果给每一段加上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中都有一个“亭”(醉翁亭)字 :

点出亭── ── ──

如果小标题中含有“乐”字,该怎样归纳呢? ────醉归之乐(或自知其乐)

2、回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比较欧柳各自的胸怀意趣。

【检测】

一、基础知识。

1、请同学们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与“亭”有关的诗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2、文学常识填空。

①《醉翁亭记》作者 ,是 朝 、 家。他自号 ,又号 。这篇文章选自《 》。

②《醉翁亭记》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和

3、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环滁 ( ) 琅琊 ( )( )饮少辄醉( )酒洌( )岩穴瞑( ) ......弈者胜( ) 阴翳( )觥筹交错( )提携( ) ....

4、翻译下列句子。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译: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译:(3)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二、阅读理解。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 。 ,。

② , , , 山间之四时也。朝而 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 , , , , ,,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

2、按要求在文中用“”勾画。

(1)文中描写“山间四时”的句子。

(2)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

3、归纳第②自然段的段意:4、第③自然段可分为四层,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层意: 、 、 、 ...

5、选出对文章主旨归纳正确的一项( )。

A .表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情怀。

B .揭示“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C .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 .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 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达的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 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7、第④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衬托 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8、《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7、 醉翁亭记(教师用)

【学习目标】

1、 了解文中“而”的作用,“然”的意义。

2、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学习重难点 】

1、理解段落层次,把握文章中心。

2、体会欧阳修的山水游记,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的特点。

【知识链接】

1、再说“记”。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 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 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 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 和“说”(《马说》《爱莲说》)。

2、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 西吉安)人。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他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诗人,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苏洵、 苏轼、 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创作实绩亦灿烂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3、写作背景。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是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至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 39 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滁州偏僻,穷困,而作者以自己的政绩和才能使滁州人民乐于山野之间,因 此作者常常寄情于山野之间。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 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而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 描 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如诗如画,是一篇文质兼美、脍 炙人口的文章。

【预学环节】

1、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必要时可以在书上注音。

环滁( )琅琊( )( )林壑( )辄醉( ) .....

林霏( )穴暝( )伛偻( )( )酒洌( )山肴( ) ......

野蔌( ) 觥筹( )( )阴翳( ) ....

2、试读,处理好停顿、语速、语调,体味文章既有诗的韵味,又带有散文美感的特点。

3、此文“而”做连词共23处,贯通全篇,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依据以下例子,加以体会。

溪深而鱼肥 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

日出而林霏开 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

杂然而前陈者 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

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者 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也 表转折关系,却 .

4、回想《黔之驴》“慭慭然”中“然” 的意思,结合文后第三题,体会其意思。

(„„的样子)

5、翻译下列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风霜高洁。

伛偻提携。

颓然乎其间。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6、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试译课文。不会的做上记号,在小组内提出来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解决。

【讨论环节】

1、在翻译的基础上,归纳各段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四周环境和亭名由来。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

第三段:写百姓游玩、众宾宴饮、太守醉倒的场面。

第四段:写宴散人归,点明写作主旨。

2、再读课文,根据提示边读边圈画出写“山水之乐”缘起的句子,体悟醉翁亭所处的环境之美。

(1)山水相映之美:(第一段)

山 蔚然深秀

林 林壑尤美 环境秀美

泉 水声潺潺

峰回路转 环境清幽

亭 翼然临泉 外观飘然

(2)朝暮变幻之美:(第二段)

早:日出而林霏开 晚:云归而岩穴暝

(3)四季变幻之美:春夏秋冬相关语句。(第二段)

(4)动静对比之美:

蔚然深秀的狼牙山 静态

水声潺潺的酿泉 动态

树林阴翳 静态

鸣声上下 动态

3、品读文章,结合文后第二题,感受作者描写景物的角度变换。

4、品读第三、四段,讨论交流:

除了醉翁亭的“山水之乐”让作者“得之心”感到“乐亦无穷”外,作者还感受到怎样的“乐”?

(1)滁州人民游山之乐(衬托太守能管理好滁州,政治清明)

(2)太守与宾客宴游之乐(就地取材以供饮食、宴会中的热闹之情况)

(3)宴罢尽兴而归,各得其乐(禽鸟之乐:鸣声上下; 人之乐:从太守游而乐;太守之乐:乐其乐)

真谛在于:与民同乐

5、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一起来总结:

(1)课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 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全篇熔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表面上句句记山水,实 际上句句记亭,句句记太守。作者把自己的欣慰和悲苦之情,含蓄、巧妙地蕴藏在对自然风景的描绘和游乐气氛的渲染上。

(2)全文以“ 乐 ”字贯穿始终,各部分都紧扣主旨,层层深化,逐步推进。

(3)文章结尾,作者用“醉能同其乐”画龙点睛,点明“醉”与“乐”的统一关系,从而完成了文章主旨的表达。文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你认为“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一州之百姓。作者的乐,真谛在于与民同乐。

(4)本文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展示环节】根据讨论环节进行。

【拓展】

1、如果给每一段加上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中都有一个“亭”(醉翁亭)字 :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如果小标题中含有“乐”字,该怎样归纳呢? 山水之乐──赏景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醉归之乐(或自知其乐)

2、回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比较欧柳各自的胸怀意趣。

【检测】

一、基础知识。

1、请同学们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与“亭”有关的诗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2、文学常识填空。

①《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是 北宋 朝文学家、 史学 家。他自号 醉翁 ,又号六一居士 。这篇文章选自《 欧阳文忠公文集 》。

②《醉翁亭记》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 和抒情自然结合。

3、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环滁 ( ) 琅琊 ( )( )饮少辄醉( )酒洌( )岩穴瞑( ) ......弈者胜( ) 阴翳( )觥筹交错( )提携( ) ....

4、翻译下列句子。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译: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译:

(3)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

(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二、阅读理解。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

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 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 后者应, 伛偻提携 ,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

2、按要求在文中用“”勾画。

(1)文中描写“山间四时”的句子。

(2)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

注:“中心”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事物的主要部分” ;“主旨”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从这意义上来讲,文章的“中心”应是文章写作内容的集中体现,“主旨”是文章的写作目的或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在旧有的语文教学中,一直有一个提法——中心思想,它包括两部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现在所说的“中心”就是“中心思想”的前半部分,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现在所说的“主旨”就是“中心思想”的后半部分,能够揭示作者表达情感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主旨句”。

《醉翁亭记》:中心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写醉翁亭秀丽风 光和游之乐;主旨句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表达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3、归纳第②自然段的段意。

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

4、第③自然段可分为四层,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层意:滁人游、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

醉;其中核心为太守醉。

5、选出对文章主旨归纳正确的一项( C )。

A .表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情怀。

B .揭示“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C .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 .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 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达的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 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7、第④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8、《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中 欧阳修抒发了与山水同乐、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是:《岳阳楼记》的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规劝友人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27、 醉翁亭记(学生用)

【学习目标】

3、 了解文中“而”的作用,“然”的意义。

4、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学习重难点 】

1、理解段落层次,把握文章中心。

2、体会欧阳修的山水游记,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的特点。

【知识链接】

1、再说“记”。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 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 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 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 和“说”(《马说》《爱莲说》)。

2、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 西吉安)人。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他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诗人,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苏洵、 苏轼、 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创作实绩亦灿烂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3、写作背景。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是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至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 39 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滁州偏僻,穷困,而作者以自己的政绩和才能使滁州人民乐于山野之间,因 此作者常常寄情于山野之间。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 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而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 描 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如诗如画,是一篇文质兼美、脍 炙人口的文章。

【预学环节】

1、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必要时可以在书上注音。

环滁( )琅琊( )( )林壑( )辄醉( ) .....

林霏( )穴暝( )伛偻( )( )酒洌( )山肴( ) ......

野蔌( ) 觥筹( )( )阴翳( ) ....

2、试读,处理好停顿、语速、语调,体味文章既有诗的韵味,又带有散文美感的特点。

3、此文“而”做连词共23处,贯通全篇,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依据以下例子,加以体会。

溪深而鱼肥 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

日出而林霏开 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

杂然而前陈者 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

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者 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也 表转折关系,却 .

4、回想《黔之驴》“慭慭然”中“然” 的意思,结合文后第三题,体会其意思。

5、翻译下列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风霜高洁。

伛偻提携。

颓然乎其间。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6、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试译课文。不会的做上记号,在小组内提出来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解决。

【讨论环节】

1、在翻译的基础上,归纳各段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2、再读课文,根据提示边读边圈画出写“山水之乐”缘起的句子,体悟醉翁亭所处的环境之美。

(1)山水相映之美:

(2)朝暮变幻之美:

(3)四季变幻之美:

(4)动静对比之美:

3、品读文章,结合文后第二题,感受作者描写景物的角度变换。

4、品读第三、四段,讨论交流:

除了醉翁亭的“山水之乐”让作者“得之心”感到“乐亦无穷”外,作者还感受到怎样的“乐”?

5、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一起来总结:

(1)课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 、 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 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全篇熔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表面上句句记山水,实 际上句句记亭,句句记太守。作者把自己的 之情,含蓄、巧妙地蕴藏在对自然风景的描绘和游乐气氛的渲染上。

(2)全文以“ ”字贯穿始终,各部分都紧扣主旨,层层深化,逐步推进。

(3)文章结尾,作者用“ ”画龙点睛,点明“醉”与“乐”的统一关系,从而完成了文章主旨的表达。文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你认为“醉翁之意”在乎 ,更在乎 。作者的乐,真谛在于

(4)本文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 , ,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展示环节】根据讨论环节进行。

【拓展】

1、如果给每一段加上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中都有一个“亭”(醉翁亭)字 :

点出亭── ── ──

如果小标题中含有“乐”字,该怎样归纳呢? ────醉归之乐(或自知其乐)

2、回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比较欧柳各自的胸怀意趣。

【检测】

一、基础知识。

1、请同学们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与“亭”有关的诗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2、文学常识填空。

①《醉翁亭记》作者 ,是 朝 、 家。他自号 ,又号 。这篇文章选自《 》。

②《醉翁亭记》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和

3、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环滁 ( ) 琅琊 ( )( )饮少辄醉( )酒洌( )岩穴瞑( ) ......弈者胜( ) 阴翳( )觥筹交错( )提携( ) ....

4、翻译下列句子。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译: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译:(3)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二、阅读理解。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 。 ,。

② , , , 山间之四时也。朝而 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 , , , , ,,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

2、按要求在文中用“”勾画。

(1)文中描写“山间四时”的句子。

(2)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

3、归纳第②自然段的段意:4、第③自然段可分为四层,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层意: 、 、 、 ...

5、选出对文章主旨归纳正确的一项( )。

A .表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情怀。

B .揭示“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C .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 .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 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达的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 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7、第④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衬托 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8、《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关内容

  •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 上好三节课,改良文言文教学 现在的初中生,大都对文言文不感兴.这种状况的形成,与我们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关系.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一般都是逐字逐句的串讲,让学生记笔记.背考点.这样的课堂,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的老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改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优化教 ...

  • 2012丰台语文二模
  • 丰台区2012年初三统一练习(二) 语 文 试 卷 2012.5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订正(dīng) 氛围(fēn) 强人所难(qiǎng) B.干涸(hé) 巢穴(xué) 断壁残垣(huán) C.暂时(zàn) 恣意(zì) 茅塞顿开(sè) D.赈灾(zhèn ...

  • 初中语文"古诗文名句默写与运用"考题
  • 初中语文"古诗文名句默写与运用"考题(一) 一.名句默写.(10分)(安徽芜湖) ①蒹葭苍苍,.(<诗经>) ②三人行,.(<论语>) ③得道者多助,.(<孟子>) ④采菊东篱下,.(陶渊明<饮酒>) ⑤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l ...

  • [醉翁亭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 一.填空题. <醉翁亭记>的作者是       ,字       ,号       ,晚年又号         ,吉州庐陵人,北宋         家.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 年),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 ...

  •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一.2008大连市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

  • [醉翁亭记]句子翻译总卷答案
  • <醉翁亭记>句子翻译卷答案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美.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远望去,那树木茂盛景色幽深秀丽的地方,就是琅邪山. 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行走六 ...

  • [醉翁亭记]节选参考答案
  • 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完成第12-14题.(8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

  • [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答案
  • (安徽非课改)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

  •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
  • <醉翁亭记>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 ...